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1
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克服单向思维的局限性,培养学生善于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加强反向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反向思维是和顺向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形式,属于发散思维范畴,它是从正常思维的反方向思考问题,谋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克服了思维的惯性和连续性,表现出思维过程的间断性和逆向性,对小学生来说,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引导得力,同样可以迅速完成这种转变,逆向思维能力一旦形成,就可以打破正向思维的定势,挣脱定向思维的束缚,克服单向思维的弱点,大大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反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全面考虑问题,发现新知识。在解题时,主动探求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通过求异和求新,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对学生的大胆创新,老师要多赏识多鼓励,使学生的思维加以拓展。在学生反向思维受阻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教材中知识点的逻辑关系,适时恰当的加以点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以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学生的反向思维,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解题能力,开发智力,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会有好处。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还是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发人深思。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开染坊,老太太天天发愁,晴天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阴天担心小女儿染色的布匹干不了,直到有一天碰到一邻家大爷,老大爷夸老太太好福气,说晴天她小女儿生意好,阴天大女儿生意好,老太太每天都有钱赚,老太太这才茅塞顿开,从此天天乐呵呵的,再也不发愁了。这个故事就是反向思维的例子,它告诉人们,只要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似山穷水尽,绕过去就会柳暗花明。数学问题也不例外,当解题思路受阻时,不妨转变思维路径反向思考,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
二、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反向思维的训练
1、举反例,找根源,错中求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反面实例,举错误的例子,让学生探究错误的根源,从而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和“一个数除另一个数”,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一字之差的两种说法,就是互逆的两个算法。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时,引导学生从概念的正反两面去思考,比如,“倒数”的概念,两个数互为倒数,三分之一是三的倒数,而三也是三分之一的倒数,老师在教学时适时抓住教材中有逆向关系的两个概念,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都是互逆的运算,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运算法则的互逆性,延伸到数学思维方式的互逆性。在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法则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学生在掌握了逆向思维方法后,可以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培养逆向思维推理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小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少,生活阅历浅,遇到问题往往产生畏惧情绪,从心理角度出发,从思维方式入手,培养孩子们的逆向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拓展思维空间,而且可以克服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转变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做学生的朋友,主动和学生交流沟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师以自己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
3、对数学题的条件和结论进行换位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运用正向思维解题,是从条件出发进行分析推理,最后得到结论。而反向思维是从结论入手,追溯到题目所给的条件,两者的思维过程是相反的,运用分析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比如,一个三角形面积是120平方厘米,它的高是6厘米,底是多少厘米?这类问题就可以把公式进行逆向转化,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这种解题方法是由结论到已知条件,在论证过程中寻求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缩短了条件和结论的距离,找到解题的捷径,通过这方面的练习,让学生懂得,解答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路,善于转化思维方式,不仅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2
一、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述
1.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创造性思维即创建性思维,是指人们通过不断地练习,透过事物的外在形式能够揭示出事物的性质及其内在的联系,从而构造出一种独特的、缜密的逻辑思维模式。通过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摸索寻找众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而构建出新的思维模式,数学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思维模式上的创新,才能够形成最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找到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譬如方程以及几何问题,根据基本的数学理论进行不断的推理,达到信息的重组与构建,从而产生新的设想。
2.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意味着思维模式的多元化,创造性思维便要求有新的模式,新的理论能够寻求到新的方法,即革新传统的常态思维模式,对固有的理论寻求新的突破,具体来讲,创造性思维需要对事物能够进行形象、直观的判断和思考,具有发散性思维意识,敢于大胆地去设想和创造,并有严格的逻辑进行证明。而发散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就在于首先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力、专注力,从而寻求到相应的灵感,其次,才能对相应的知识进行储备与创新。简言之,发散性思维需具有良好的洞察力,才能具备发散性思维能力,最终促成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二、实行数学思维模式衔接的必要性
处于小学与中学过渡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小?W阶段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思维为主,而初中阶段学生则以抽象性思维方式为主。传统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促使学生对概念、公式与法则的掌握以及准确的运算,譬如:小学数学教程的速度与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式,而初中更多的是对抽象问题的分析、探究与归纳,譬如初中的线性几何问题,都是对学生观察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思维发展模式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衔接式发展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教材以及教育模式的革新,进而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减轻初中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在过渡期的苦恼,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初中生的叛逆心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创新,更为整体的教育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实现中小学数学思维发展的衔接举措
1.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的欲望
为尽快解决中小学教育衔接的迫切任务,率先对教育的模式进行革新,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注重知识的过渡,在教学形式方面,切忌追求成绩的片面化教学,单纯地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要将教学模式转向多元化,营造相对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譬如进行分组式教学,根据所要讲述的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引导,之后安排学生小组之间自行探讨,最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悬念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主动地思考,同时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适当地消除学生对思考错误的恐惧心理,使得学生乐于思考、勇于发言,进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具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拥有怀疑和批判精神,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促使学生觉悟,进而促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突破与创新。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今的诸多学生都缺乏批判意识,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师权威观与教材权威观的影响,学生普遍缺乏理性的思维意识,这是当前众多学生的思想弊端,也是制约创新性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鼓励学生勇敢提出疑问,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觉悟能力,提高学生敢于创新的
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人类进行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应率先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适当地改变教学策略,将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启发运用到常规的教学中。
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问题;能力提升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而言,讲授的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对于逻辑思维相对单纯的小学生而言,在解题过程中仍然有一定的困难。
在各个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都是以解决数学问题作为判断标准的。
数学问题涵盖了近期学习知识,在一道题目中,甚至可以出现多个学习阶段的知识点。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解题能力,是当下判断学生是否灵活熟练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判断依据。在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授传统的知识点以外,解题方法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解题过程中,实质上也是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锻炼,教师也应当积极地引导。因为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小学阶段的积极引导会为其日后更加方便快捷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会有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养成。
一、数学问题
1.数学问题解决的含义理解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是最基本的。无论是小学数学还是大学之后的高数等学习都是如此。伟大的数学家波利亚说:“解题是人类最富有特征的一种智力活动。”这句话充分表明,解题对于智力的提高以及思维的活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有目的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具体来说,它是指主体在面对疑难的数学问题,用自身所已经拥有的知识仍无法解决或者不知道如何解决时所出现的一种渴望找到方法、答案的心理状态或者思维活动。对于数学这门较为考验人类思维能力的学科,它的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枯燥但不乏成就感的探索的过程,即从问题的发现,到通过各种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和智力能力就充分展现了出来。
2.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数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以及哲学家,通过分析数学问题解决这一思维过程,提出了若干模式。在这些模式中,波利亚提出的“怎样解题”显得尤为突出。他指出:解题的价值不是答案本身,而在于弄清“是怎样想到这个解法的?”“是什么促使你这么想、这么做的?”这就是说,解题过程还是一个思维过程,是一个把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分析、探索的过程。他认为数学问题解决应分为四个步骤:(1)弄清问题;(2)拟定计划;(3)实行计划;(4)回顾解答。其中对第二步“拟定计划”的分析最为引人入胜,它把寻找问题解决途径视为一个思维过程。
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它是一个循返往复的过程。既需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需要一定思维方式的支撑,甚至在解决疑难问题时也要有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正确地把握思维方式的运用,对于问题的解决有巨大帮助,可以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更加具体、合理,能增强其实用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进行分解,可以使我们对解题的思维过程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操作。
二、提升数学问题解决速度的方法
1.加强一题多解以及发散思维的训练
数学这门学科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的各部分相互交织,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之上应当加强学生对于一题多解的训练。由于小学生的头脑灵活,惯性思维还没有深入其中,因此,教师通过对一道题采用不同的解题策略解答,有助于开拓思路,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
2.重视知识表达在解题时的作用
恰当的语言表达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交流的桥梁,针对一个数学问题,如何利用自己容易理解的语言加以表达,往往是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一些小学生在数学解题中的不顺利,往往是由背景障碍引发的。所谓的背景障碍,主要是指因为小学生对背景的生疏、模糊缺乏实际感受引发的,因此,小学生在出现背景障碍之后,可以通过反复阅读、画图等方式来帮助自己加深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合理的模式表达有助于简约问题解决的思维长度,而问题表达的灵活调节则有助于培养解题思维的深刻性。透过这些方法之后,也可以反作用给学生,加深他们对于类似数学类型问题的认识。
3.加强做题后的反思巩固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特别是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经过一遍的训练往往达不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做题后及时对过程进行回忆、分析,对解题方法进行巩固,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尤其是小学生,记忆力处于人生的唤醒阶段,进行题后的反思巩固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做题反思之后,由于整个的解题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流、创造、追求的综合过程,因此,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我们更可以理解为是学生内心世界的整体参与。
在这期间,学生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他可能是通过独立思考得到结论,也有可能是通过协同合作解决,这既体现了学生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有利于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韩中下.新课改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以赣州市为例[D].赣南师范学院,2012.
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4
小学数学是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科目,数学知识的相对枯燥和抽象化,使得小学生在学习中常常缺乏主动性,不能找出学习的乐趣。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建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1 转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把知识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课堂中,教师应尽量把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展现自我,发挥创造力。
转变教学方式是开展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理念,开展“启迪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地位。根据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弱化教师自身的作用,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信心和热情。教师在对教材知识进行全面、科学的把握整理后,要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认真地设计,充分地激发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让他们逐渐明白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懂得数学学习的意义。
新时期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参与课堂交流和讨论。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通过小组之间的探究、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自信,促使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 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发挥小学生主体性作用
小学生的年龄下,心智发展不成熟,在课堂学习中,往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比起其它学科,数学学科更显得抽象化,学习方法不当,会严重挫伤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有趣的情景导入,提问问题和组织学生参加数学智力小游戏等活动都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和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对许多事物都充满好奇,教师的有力引导不但能激发他们浓烈的求知欲,还能开启他们的智力发展,让他们享受学习的过程。巧妙地课堂设计和直观的情境再现,能够化解数学学习的枯燥和乏味,使数学概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创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学到新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的方法,以利于他们发挥自身作用,进行自主学习。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的催化剂,教师要站在长辈的角度关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鼓励。小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无穷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教学互动,以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数学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学生去做学习的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再发现,再创造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才能让他们更加主动的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主体性作用。同时,主体教学模式的设计也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渗透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问题的不断解决中锻炼思维能力,获得教学知识。
3 转变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小学教学发展中,教师培养学生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观察问题中的洞察力和创新意识。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中外许多大发明家、大数学家都是在不断地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过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应给与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思考,通过他们对问题的性质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原理知识,让学生在思考中展开创造性想象,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
小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于建构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不断进行思考总结,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数学问题进行的逻辑思维训练。小学数学中的公式原理和性质特征有其类似和共通之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想和思维训练,不但能够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一些规律,还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建构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大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小学生好奇心的驱动让他们对出现在课堂中的数学问题,有强烈的求疑解惑想法,教师如果能针对学生的好奇心,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对于调动他们的各种感知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答案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 结语
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61-01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一般说来,人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但这不是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重要呢。感性认识是理想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必经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很难区别两种认识何者更为重要。感性认识常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理性认识常用的思维方式是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必须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个体必须在积累一定知识的前提下才可能具备抽象思维能力。
1.小学阶段形象思维的重要性
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只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是在对形象信息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有力工具,即使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除了应该具备抽象思维外,也必须具备形象思维。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书本知识的启蒙阶段。小学生不可能具备很多知识,因此必然缺乏抽象思维。在认识事物方面就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数学学科总体看来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小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多,不可能具备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用形象思维进行教学。小学生认识事物首先是从事物表象开始的,从形象思维入手,以形象思维为主体来认识、感知事物。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果不运用形象思维,仅靠抽象思维给小学生讲解,只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1+1=2,这个等式直观上去不难理解,但是如果你想用抽象的方式让学生去理解1+1为什么等于2的话,恐怕是没有办法的。那怎么让学生理解这个等式呢?可以在桌子的一边放一个水果,再拿一个水果放上去,就可以很直观地发现1+1确实等于2了。当没有创造出类似形象的教学情景时,要让学生理解1+1=2就很难。
2.小学数学教育需要从形象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
然而,学习数学,仅仅使用形象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抽象思维,数学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重要学科。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科学的抽象是在概念中反映自然界或社会物质过程的内在本质,它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其非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形成概念。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当学生学了一定数量的概念,推理和判断后,就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时候,老师再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就比较容易提高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怎样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得到感性认识,然后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最终形成新的推理。所以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遵循认识规律,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3.1逐步增加台阶,减缓坡度。小学数学教学以形象思维方式为基础,坚持以直观为主,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感性认识。再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表象,再形成逻辑思维。在教学"平均分"、"谁是谁的几倍"等概念时,可以设计了四个训练层次。(1)让学生按要求摆学具,边摆边说,初步感知概念;(2)让学生看书中图,边看边说,逐步形成表象;(3)让学生根据表象画出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向抽象过渡;(4)让学生用精练语言叙述数量关系,通过实物、图示等促使学生在脑中形成表象,进一步认识数量关系,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3.2强化直观的目的性,使表象更明显。表象是一个整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直观的目的性,以突出的表象,便于抽象概括。在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时,教材五册例4:24×3为例,教学中应防止学生不顾过程拿出3个24根木棒放在一起就算完成任务,而是让学生把3个24根小棒摆成三行,再把10个单根的捆在一起,最后排成一列。在此基础上看书中图,重点分析"为什么把10个单根的用线圈起来,画箭头指向一捆10根的小棒?"为一步列式计算形成了表象,也为下步计算,先算个位,满10进一打下了基础。
3.3抽象概括要以表象作根据。教学中应防止操作归操作、计算归计算,数形脱节现象发生。抽象概括不离直观,直观形成表象。在动手操作形成表象后,立即组织学生列式计算,由具体到抽象概括,顺利达到教学目的。
4.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几种常用方法
4.1游戏。运用一些数字类游戏、下棋、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等等。给每一个游戏设计出合乎逻辑的不同结尾,帮助孩子提高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选择、舍弃和讨论,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思辨水平。
4.2绘制地图。让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画出记忆中的家或学校以及周边的房屋、花园、商店等,并清楚地标示出方向,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6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批判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所形成的一种集体的倾向,能够把师生对教学的行为、态度以及情感体验等综合反映出来. 经教学实践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并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提出“五个允许”:允许学生答错重答,允许学生补充答案,允许学生发问,允许学生辩论,允许学生指正老师的错误. 如,小强、小华以及小叶三人参加了学校的植树活动,他们三人负责挖坑,但只有两把铁锹,三人只能轮流着使用,从早上8点30分直至上午10点才将任务完成,请问他们每个人平均的劳动量是多少. 在解答该题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选出一个代表,将各自小组的意见表达出来,其他小组可根据自己小组的意见应用“五个允许”选出最好的办法,然后再说说其他办法有什么不对之处.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且能培养学生批判的意识.
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可通过应用期望效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以及家庭背景等进行筛选和整合,为学生制定与之相应的期望,并通过语言的激励,引导学生进行批判的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如,你批判得很好,比较新颖,也值得深思;你的发言能够给老师很大的启发;你的建议对老师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等. 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主,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批判的精神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留有足够思考的空间,引导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如在进行概念、公式的推导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适时地鼓励、点拨学生,让学生从客观的角度进行批判. 如教师在进行“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教学时,教师首先任意给出三个真分数,并问学生能否看出分母与分子之间的关联,学生在发现真分数分子均小于分母时,教师首先应肯定学生的回答,表扬学生回答得很好,然后再次提出疑问:还有谁能找到三个真分数之间的共同特征吗?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批判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批判的精神,从而找到学习的方向.
除此之外,在进行圆锥体积的教学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验情境,然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用水与黄沙来进行推演,教师先利用水向学生演示实验的步骤,再让学生用黄沙进行实验,一部分小组倒了第一次,圆锥容器没有被黄沙装满,再倒还是会有没装满或超过容器等现象发生. 学生带着疑问向老师求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找出了水与黄沙之间的区别,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进而提升了批判精神.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思维方式,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必须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和判断. 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首先应加大对错因的分析,加大学生对概念题、计算题以及应用题的改错训练,并给出相应的意见,这样一来能够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和思维. 其次,采用比较解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题,并让学生辨析不同解题方法的异同之处,进而更好地找到解题的规律,提升学生的识别意识. 如,在进行相遇型的题目教学时,小红和小花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能够走70米,小花每分钟能够走65米,走了9分钟后两人相遇,问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该题有两种解法,第一种为65 + 70 = 135(米),135 × 9 = 1215(米);第二种解法为70 × 9 = 630(米),65 × 9 = 585(米),630 + 585 = 1215(米). 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之间的差异,学生经观察和比较发现,第一种解题思路较为方便,且能够应用到类似的题目中.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优化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提升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加强学生批判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