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土的文化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土的文化意义范文1
一、摒弃功利,以放松自在的心态感知乡土资源
美术教学以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为教学的核心目标。美术的灵魂在于对社会生活中美的捕捉与创造。因此,美术教学在结合乡土文化时,应该摒弃功利主义思想的侵袭,切不可在等到需要运用乡土资源时,才带着学生进行乡土资源的参观。一旦如此,学生就自然地背负着压力,而在参观感受的过程中就难以以自然轻松的状态感受乡土资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感情愫。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秉承着对美的赏析,在教学日常之余通过多种途径,带领学生进行乡土资源的开掘与感受。这种方式可谓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与视频进行赏析,有条件的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同时也可以通过讲解员的讲述以及文字说明的方式给予学生充足的资源补充,让学生感受乡土的独有文化。
我们溧阳隶属于文化古城,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古迹和乡土资源非常丰富:蔡邕读书台遗址、太虚观遗址、古林禅寺等都是值得开掘的美术教学资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放松心态,走进这些人文古迹,进行自主性地赏析和感知,促进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提升。
二、发挥优势,以美术专业的视角运用乡土资源
在具有传统历史价值的乡土资源中,建筑资源无疑是重要的美术资源。古典建筑不仅仅是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的见证,更重要的是这些建筑本身就是美术范畴的重要内容。紧扣这些建筑资源进行美术教学,不仅能为学生鉴赏古代美术文化提供宝贵的教学资源,还能让学生在欣赏美、鉴赏美的过程提升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体验能力。
以溧阳蔡文姬故居为例,其整个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具有鲜明的古代建筑的艺术风范。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具有较强艺术价值的建筑代表作。而在教学中,教师事前可以将这些建筑拍成图片,通过自主制作形成幻灯片播放给学生。图片拍摄的方法有着其自身独到的优势。学生在实地参观考察过程中,出于对安全因素的考量,只能从固有的视角进行观察,这就严重窄化了对古建筑观察的角度。而视频和图片资源,教师则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拍摄,让学生能够轻松而全方位地感知古典建筑。
当然,对于一些需要近距离观察的内容,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从而以美术专业的视角进行鉴赏。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提升美术的综合素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乡土特有的艺术魅力。
三、扣准联系,以点拨引导的角色整合乡土资源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直呼吁教师角色的转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教师不再是教材的使用者和遵守者。为了契合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资源,教师更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小学美术这门学科呈现出强烈的开放姿态,能够融入到范畴中的资源非常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从学校以及学生现实生活所处的资源中进行选择,要充分结合学生接受能力和地域实际进行考量,从而在相应教学目标的支撑下通过遴选、整理以及串联形成一系列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和利用各种素材,挑选出较为适切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我们溧阳大溪水库中,建设了有名的大溪滨水休闲区,其中既有愚公岛、鸟岛等人文自然景观,也有赛龙舟以及现代水上运用项目,经常在此地举行各种龙舟和水上项目的比赛。因此,这对于学生而言就是非常可贵的乡土文化资源。笔者在带领学校美术兴趣小组时,就曾带领学生到实地对赛龙舟进行了一次现场体验。在学生观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将自己定位于一个观众,更要定位于一个专业美术从业者。从而借助这种难得的有趣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自身的观察能力,形成学生以美术的方式表达自己体验和感受的习惯意识。
其实,在溧阳像这种可供美术教学使用的资源还很多。例如,诗话长廊、琴湖公园、古琴博物馆、虎鹤公园、半月亭……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善于运用,找准与小学美术链接的对接点,从而使得这些可贵的教学资源为小学美术教学服务,为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奠基。
乡土的文化意义范文2
关键词:品牌象征意义 定位 本土文化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消费活动中理性诉求的重要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建立在美感基础上的享乐越来越为消费者所重视。由于商品或品牌承载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因此客观上成为了一种特殊形式的符号,而这种通过借助商品或品牌所附带的象征意义来满足消费者个体精神或社会交往方面需求的消费行为被称为象征性消费。
品牌属性结构分析
根据符号学的基本理论,符号是“一种表示成份(能指)和一种被表示成份(所指)的混合物”。其中“表示成份(能指)方面组成了表达方面,而被表示成份(所指)方面则组成了内容方面。”叶耳姆斯列夫进一步指出,符号的两个构成要素包含两个层面,即内容与形式。因此笔者认为,由于特定形式的品牌在消费过程中体现出传达特定象征意义的作用,因此品牌本身也是一种符号,其基本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
符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所欲传递的象征意义上。在品牌符号结构中,品牌实体(即品牌的名称、标志等)的存在形式相对比较稳定,相比之下,品牌符号的所指内容更加丰富。品牌既可以代表其生产厂商,也可以反映它所代表的商品在质量、功能等方面的独特性,甚至代表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如表1所示,Goodyear(1996)根据品牌所包含的意义提出了一个品牌发展六阶段的模式,每一阶段的品牌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现代经济体现出愈来愈明显的消费导向特征,品牌的所指内容逐渐倾向于消费者在拥有和使用相应品牌商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某种心理愉悦感或者表现出的特定生活形态。
品牌象征意义内涵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反映出现代社会中的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复杂化,品牌日益成为消费者表达自身情感、建立具有特定风格的个体形象、体现生活形态以及维系社会关系网络的有效手段。
我国企业品牌象征意义的定位模式
从产生直到现在,品牌已经由最初的商品生产厂家的标志转变为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手段,之所以品牌会由最初的商家标志转变为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手段,这是由品牌的符号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即品牌的象征意义属于符号所指成份,其所指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品牌符号所指内容的不确定性给象征意义的定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及风险性,而这种困难与风险往往是由品牌所定位的象征意义与消费者所认可的消费文化之间的冲突、不一致所造成的,成功的象征意义定位则是建立在企业对目标市场所认可的消费文化的正确理解基础上。
当前外国公司品牌的象征意义侧重于强调体现消费者的个体特质与自我形象,这是在国家丰富的物质财富积累、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以及自我导向的文化模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与西方相比,我国无论是在地域、经济、社会还是文化模式方面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我国企业在进行象征意义的定位时不能简单地套用或照搬西方企业的成功经验。与西方相比,我国的消费文化在关于社会个体的自我认知、价值取向、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等问题的认识上也具有明显差别,国内企业完全可以立足于本土文化来进行象征意义的选择、定位,从而促使国内品牌形象趋于多样化、丰富化。
(一)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定位
虽然我国的文化板块体现出极其明显的多样性,但就各文化板块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是我国文化模式得以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模式产生明显区别的根本原因。表2是以Geert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为依据,就中西方人们对生活中一些基本概念的偏好与敏感程度所做的分析。
中国人对权力、不确定性、自我以及两性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传统经济结构,以血缘、家庭和宗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以及以高度集权为特色的政治结构等多项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它是对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心理特征的一种概括和总结,其影响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甚至超出了国界。在这些认识结果中固然存在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例如对女性形象、权力和地位等概念的不正当理解,但多数仍然对社会今天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国企业在为产品进行象征意义的定位时,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覆盖市场。
1.建立在集体以及集体成员之间关系基础上的自我观念。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传统经济以及相应的宗族、家庭观念的作用下,中国人对自我的认识是从集体的角度出发的。这种认识方式导致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强调与他人看齐,注重自身行为与社会保持一致的重要性,从而产生消费趋同现象。但集体主义倾向导致中国人格外重视自己在以家庭为代表的集体中所扮演的相应角色以及与此角色,相对应的各种行为规范。
研究文献表明,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国人尤其注重通过印象整饰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目中产生良好的形象与名声,所以“面子”这一概念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格外突出。中国人对角色的高度重视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每个人心目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关系的范围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逐渐延伸至朋友关系、家国关系等等。从中国企业的产品广告中就可以明显看到这种关系导向的特点。海尔防电墙热水器的广告以父子之间的关系为背景,上汽通用五菱汽车以整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为背景,海王金樽以夫妻之间的关系为背景。
受我国文化特点的影响,国外企业的产品在进入我国市场后,通常也会通过在广告中强调其产品对我国消费者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与销售量。例如,可口可乐公司经常在我国传统节日期间适应我国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和年节习俗,借助与传统节日相关联的带有吉祥意义的象征物,将可口可乐产品与我国百姓喜气洋洋的热烈气氛融合在一起,表现形式十分切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与审美情趣,产品的销售量则扶摇直上。
2.通过权力、权威体现强者形象。权力差距是一个社会成员接受在机构里和组织里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程度。特定的消费群体虽然不是正式组织,不存在制度性的权力分配,但群体内部成员存在着时尚倡导者与时尚追随者之分。时尚倡导者凭借出身的特殊性、成就、对特定知识的掌握等因素代表了一种权威性,对追随者则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命令。因此,消费群体内部也存在有关权力差距的现象。
消费群体内部的权力差距现象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属于权力差距明显的文化模式。受此类文化模式影响,人们认为社会上存在不平等的秩序是合理的,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有自己恰当的位置和角色,人们地位的高低由该秩序保护。在社会中一些人应当独立,大多数人则应依靠这些独立的人。我国文化对等级、权力、权威的认可导致一般民众在思想、行为的革新方面倾向于追随少数拥有权威的人。这种行为模式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从大量的广告中可以看到,企业或者以名人作为权威的代表向消费者提供示范,或者突出、强调老人在消费方面的某些经验。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的老人,其经验和行为在一般中国人眼里似乎总是正确、可信的象征。
3.体现稳定、安全的象征意义。追求稳定、平安、和谐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目标,所谓“家和万事兴”反映了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不确定性、风险的一种排斥心理。为了规避这种不确定性,中国文化向来强调通过对事业和家庭提供更多的稳定性、建立更正式的规则的思想和行为、信仰绝对的真理和权威人士的知识、见解来避免经济与社会的不稳定性。虽然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心理承载能力在逐渐提高,但是求稳定、安全的心理动机仍然是影响社会大众行为的重要内驱力。
中国人的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己的家,因此围绕家的概念衍生出的情感性质的态度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最为明显。一般中国人的家庭十分重视自身家族的延续、和谐、团结与富足。为了确保家庭的和谐,我国向来重视家庭成员之间一体感、归属感、关爱感、荣辱感、责任感等多种形式的感情培养。长期的文化熏陶使这种注重感情的文化内化到每个人的意识中。西方文化受经济发展模式、财产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对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中国文化,这也是西方社会人情之所以淡薄、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
强烈的风险规避心理不仅促使中国人产生对家庭及家庭成员感情方面的独特认知结果,而且促使个人表现出爱家、利家、护家的行为,这种行为倾向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以繁衍子孙、相互依赖、忍耐自抑、谦让顺同、为家奋斗、上下差序、内外有别等形式体现出来。因此如果企业围绕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进行象征意义定位的话,将会比较容易促使消费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大大提高本企业产品/品牌的亲和力。
4.树立健康进步而符合传统美德的两性形象。我国文化是一种主导价值观男性化程度比较明显的文化模式,男性往往是权威、自信、成功的象征。我国文化及家庭运作的基本原则都体现出一种“父系原则”,文化的男性化导向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男性与女性形象的模式化。从广告中就可以看到权力、地位、金钱、事业的成功、刚毅的形象等概念总是针对男性消费者而提出的,而女性则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温柔、贤惠、体贴、性感、美丽等形象。
品牌象征意义定位的基本逻辑体现为借助某种与产品相关联的形象创造来促进产品的销售,男性与女性形象的确定取决于企业的定位、文化的要义以及现代社会道德的规定性等多项因素。产品的自然属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形象定位的大致范围,例如黑色、直线、三角形等更有利于男性形象的塑造,粉色、曲线、圆形等则适于代表女性形象。但产品形象能否为目标消费群体所理解和接受,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群体意识中文化对男性、女性形象的规定性,但是这种规定性可能并不一定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进步性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中一些关于男女形象的不当规定与解释成份因其糟粕性而遭到淘汰,但这种思想的残余部分常常会不自觉地在人的意识中重新泛起,从而对消费者产生不良的引导作用。
(二)基于区域文化的象征意义定位
前文所述的内容侧重于从文化模式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各地区文化所具有的一种共性,但作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形成了极其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消费次文化,从这些不同的次文化中透露出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消费心理与情感表达方式。从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经济生产等方面的独特性看,我国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七个文化板块:东北文化板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及内蒙东部,特点是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游牧民族文化板块,范围包括内蒙、辽宁、河北与陕西北部、宁夏北部及新疆,具有民风强悍勇武的特点;黄河流域中土传统文化板块,这是我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地方;长江流域文化板块,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西至青藏高原东侧,东、南均迄于海;青藏文化板块,具有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气息;云贵文化板块,少数民族文化千姿百态,原始特色明显;闽台文化板块,这里的文化具有中原古代文化的特点。
处于不同文化板块中的消费者对概念、意义体现出明显的价值偏好,这种偏好的存在意味着企业制定的产品与意义的组合方案对于不同地区的消费者而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每一种文化板块对于企业而言都是一种细分市场。因此基于以上不同区域的消费次文化,企业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从而做出恰当的选择。
总而言之,由于我国文化中有关权力、不确定性、自我以及两性概念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普遍心理,对消费者的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支配作用,因此企业如果以上述概念为核心构建商品的品牌象征意义,产品更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但是由于相关的概念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会对消费者产生一定程度的引导效应,因此在选择和确定方案主题时应对传统思想采取扬弃的方式,避免落后的、不符合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封建糟粕思想出现于战略方案中,以防产生消极的、负面的社会效应。
关于我国企业品牌象征意义定位的若干建议
品牌所定位的某种象征意义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不仅仅取决于该象征意义的新潮性、时尚性,往往与企业的目标市场所处区域的主流文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化程度等因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本节着重从上述角度对我国企业品牌象征意义的定位提出若干建议。
(一)区分不同经济发展及城市化水平条件下的象征意义定位
自我观念并不能完全代表品牌象征意义的内涵,品牌象征意义的定位也不仅仅是以发达地区的消费者,特别是城市消费者为目标市场。从理论上讲只要有消费文化存在的地方,就有象征意义生存的空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从东部到西部依次体现为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三个层次,相应的主流消费文化类型也依次体现为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现代消费文化及传统消费文化,表3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区消费文化的主要类型及企业进行象征意义定位的基本导向。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不仅物质财富拥有量居全国之首,而且深受现代与后现代思想观念的影响,消费者个人的自我倾向最为明显,在这一点上类似于西方社会。受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的消费理念具有类似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特点,表现为通过消费某种商品来表现个人独特的整体形象或某种人格特质以及具有某种风格的生活方式。因此,在针对东部地区,尤其是城市消费者进行商品及品牌象征意义的定位时,应侧重于选择易于体现消费群体的自我形象、个体风格、人格特质或者生活方式等具有自我倾向的概念作为主题。当前我国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消费群体的个体化、独立倾向不断趋于明显,因此以自我价值、个体人格为核心的品牌象征意义在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最具有市场潜力。
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中部地区目前基本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物质财富的积累是该地区发展的主要任务,因此通过个人劳动合理追求财富应是这一地区生产文化的主题,在这一点上具有与18、19世纪对西方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相类似的一面。因此,针对中部地区的消费者,品牌象征意义的主题应主要以消费者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拼搏、进取、积极向上、冒险等意愿型概念以及事业、财富、成功、身份、地位等认知型概念为主,从而树立起一种建立在劳动、创新和财富基础上的成功、权威形象。
西部地区除少数大中城市具有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及社会分工程度以外,大部分地区均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甚至前工业化阶段。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居民消费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经济发展的落后决定了传统的消费思想在消费者意识中仍然根深蒂固。除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及社会结构、传统的民俗型消费文化在西部地区仍然存在且对消费者具有明显影响,因此家庭观念、家族观念、乡土情结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具有重要价值,借助品牌象征意义来维系和表达亲子、夫妇、兄弟、亲族之间关系与感情会产生有效的说服效果。
(二)正确认识传统消费文化在象征意义定位过程中的作用
目前,国内企业在为产品进行象征意义定位时步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似乎只有体现自我形象的现代消费文化属于主流消费文化。通过观察现阶段国内各品牌的象征意义,可以发现广告中充斥着大量的自我概念,企业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几乎都在围绕自我做文章。虽然也有部分企业围绕家庭、亲情等体现传统消费文化的象征意义制定和实施战略,但多数企业的产品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仍主要集中在个性、自由、身份、地位、财富等与自我概念相关的、体现出比较明显的西方个体主义色彩的范畴上。这种对品牌象征意义定位的片面认识产生的后果首先是导致企业对目标市场的定位过于狭隘。
发达地区的消费者,尤其是城市消费者固然具有较高的购买能力和需求层次,但由于我国的经济与城市化发展进程有限,市场经济体制中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制及分期付款制度,因此城市消费者的消费潜力并不是无限的,仅仅依靠城市居民市场难以完全消化相对过剩的商品。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虽然收入水平偏低,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仍然具有明显增长,而且农村居民是我国的主要社会群体,人口基数巨大,因此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目前,国内虽然也有部分企业围绕家庭、亲情等体现传统消费文化的象征意义制定和实施战略,但多数企业未能充分认识传统消费文化对消费者决策所具有的重要的说服作用。尽管我国传统消费文化的影响力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有所减弱,但传统消费文化的情感内核早已内化到人的思想、意识中。虽然被消费的物品可能被新的商品所取代,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仍然对人的消费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类似于本能性质的驱动力,依旧是社会大众维系人际关系、丰富自身情感生活的重要手段。
利用传统消费文化中的各种象征性概念来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常常能在营销活动中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和酒”能够在传统的黄酒产品市场上取得绝对的市场领先优势,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充分利用了传统消费文化中的“和”的思想对消费者的影响。“百年好合,品和酒”的广告用语和广告中的一对新婚夫妇为消费者塑造了一种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中“和”之主题的形象,夫妻之间的百年好合、朋友之间的“和为贵”是企业真正向消费者传递的象征意义。虽然城市消费者接触的主要是现代消费文化,但仍然保留有比较强烈的对传统文化的怀旧心理,尤其是随着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人际关系日趋淡漠等社会弊病的产生,城市居民逐渐向往那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所以传统消费文化仍是开发城市居民这一市场的重要工具。
农村消费者受传统消费文化的影响则更加直接与深入,而且由于农村地区开放程度相对较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比较稳定、单一,不像城市消费者那样复杂多变。但这也意味着农村消费群体的同质化程度较高,需求特点较城市消费者更为明确,更利于企业的市场定位工作及品牌的推广。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消费者背后具有较为复杂的、呈现多元化的消费文化背景,无论是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现代主义消费文化还是传统消费文化都对消费者的日常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只不过影响的方式和力度有所不同。企业在进行象征意义定位时不能完全忽视其中的某一种消费文化的存在,否则企业不仅会失去部分市场,而且无助于企业深入理解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戚海峰.符号化消费与营销策略.经济管理, 2004.14
2. 朱文渊.21世纪的营销环境变化新趋势.商业经济研究,1998.6
乡土的文化意义范文3
现代社会文化文明对传统乡土文化文明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这部作品集中描写了两种文化、文明的冲撞与碰击。这里,作者明显对某些充满铜臭气的现代文明持批判态度,而对逐渐消失的“古朴野蛮”的传统乡土文化,则只能发出一声惆怅的感叹,抱着一点怀念,将那日渐消失的旧日文明,无奈地尘封在自己记忆里。书别描写了夏天义,为了培养孙子和孙女们对土地的感情,带他们到七里沟整地,孩子们不但偷懒,还欺骗他,说明夏家乃至清风街的“耕读传家”的齐家传统走到了尽头。书中,夏天义和夏天智,这两位“野蛮”宗法伦理的最后坚守者,与其说是死于儿辈们的道德折磨和心灵自虐,不如说,是过早地死在与“文明”世俗风气顽强对峙中的自我消减中,呈现在人面前的,是一个文化陌生的故乡。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我清楚,故乡将出现另一种形状,我将越来越陌生,它以后或许像有了疤的苹果,苹果腐烂,如一包脓水――现在的故乡对于我越来越成为一种概念。”(《秦腔・后记》)
小说取名《秦腔》,并非是对这种地方戏曲和其艺人作描写,而是另有深意,它起到了一个文中暗线的作用:即把所有情节穿起来。文中,每当书中人物感情激荡起伏的时候,都会哼唱或聆听秦腔,通过它来完成情感的宣泄与净化。另外,秦腔是陕西的地方戏,是“秦人之腔、陕西之音”,它是陕西的地方代表文化之一。通过“秦腔”,作者试解析新世纪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及生存状况。那些时常出现的秦腔唱词,隐喻地表明:秦腔最后已不可挽回地没落掉,就像往日的清风街,只能留下稍显空虚的记忆。
此部小说,贾平凹一反过去用情节构建小说的写作套路,改用琐碎的细节、语言来推动整个叙事,实在是一个创新。贾平凹曾说过:《秦腔》的难度在于写作手法上的创新,整部小说如同现代农村的“生理切片”,没有采用单纯的代表人物和经典故事来展开故事情节,而是用了细致缜密的生活细节来处理。“这是一种艺术的冒险,我很高兴,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们用睿智的眼光肯定了这种艺术冒险的重要价值。”
乡土的文化意义范文4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表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美术与语文的联系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在各个不同方面愈发显得重要而紧密。
一、视觉文化与美术
“视觉文化”即“图像文化”或“符号文化”,是从图形、符号等形象的视觉语言中传达文化的内涵的。它是能通过视觉所能感受、感知、感觉到的文化,是看得见的文化。美术是一种文化创造,是精神的文化,是心灵的文化。一般的文化形态所体现的是非视觉的,但离不开视觉想象、视觉记忆和视觉经验。美术可较好地运用视觉的优势将文化进行视觉的阐释与表达。美术是艺术的子系统,艺术是精神文化的子系统,精神文化是文化的子系统,视觉文化是通过视觉艺术展现文化的最佳方式。
二、语文课程与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在国外。学者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提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种不同形态:口传文化、读写文化和电子文化。口传文化的特征是有声言语,面对面的交流,读写文化就是印刷文化,它依赖于书面文字交流,是一种不在场的交流;电子文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它产生远距传播和互动传播,电子文化相当程度上是一种视觉文化,因为它在图像制作、传输和接受方面变得越来越简单、便捷。
学习进行到初中阶段(即初中7―9年级),上升到了阅读要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图片刺激人的视觉,增强认识,加深印象,并且为学生增长知识、提升人格、增强审美意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美术与语文课程
学科间的整合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语文学习过程中有美术的出现,美术学习过程中不断接触文字的描绘。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如下:
1.画面感
面对语文课程,“画面感”这个词汇乍一看很陌生,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语文中的阅读文章无非就是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在一些优秀的文章中经常会描绘具有真实感的美丽景象,其可以超乎我们的想象,也可以与我们的美好生活一致,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反映现实生活。如初中七年级上册《春》中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初中七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中有“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作了一会儿女性”。
这样美好的词句不胜枚举,无须闭上眼睛,仅仅就是阅读,任谁眼前都会有一幅幅生动的景象,就如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不仅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在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想象能力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色彩感
在美术学习中,我们了解红色代表热烈、旺盛,白色代表纯洁、俏丽,紫色代表梦幻,绿色代表生机、生命,等等。
初中语文阅读文章中,有很多关于颜色的描写,我们看到这样的描述,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丰富文章的词汇,因为你会看到更美的景象,需要细心揣摩:《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紫藤萝瀑布》“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文字的魅力自不必说,尽在眼前。文中所指只需稍加阅读,就不难发现色彩的描述与文章的色调(文章的感彩)是有关的。
3.想象力
很多语言的描述让人无限遐想:“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道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唯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水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作了一回患难兄弟。”“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这些词句的创作不仅贴近生活,更充满美好的积极的想象。
4.意境
美术中的中国画经常被人用意境评价画面,殊不知,在中国画画面上的文字也是很重要的。
乡土的文化意义范文5
一、把握翻译教学的原则
(一)注重语言背景的思考
语言背景指沟通主体长期的文化养成和积淀,也就是由沟通主体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心理结构的总和。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对方的语言背景,尊重对方的价值取向,摒弃中文的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的双语思维能力,适度分析对方的心理因素,包括信仰、心理状态、民族特色和表达区别。比如“亚洲四小龙”这个词的英文是“the four Asian tigers”,为什么我们没有将四小龙直接翻译成“the four Asian dragons”呢,这是由于龙在中国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但是在西方,龙更多的代表了鬼怪,因此,考虑到语言背景的不同,将dragon 用tiger 代替。
(二)注重语言情景的分析
语言情景通常被我们称之为“语境”,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语言所具备的特殊含义。在翻译教学中应该注重对语言情景的分析,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的翻译。结合不同的情景进行翻译,才能做到准确、清晰地表达和传递对方的意图。比如,我们在和外国人见面时经常会听到“How are you doing?”,这句话翻译成汉语就是简单的“最近过得怎么样?”,但是这句话经常在电视剧《老友记》中出现,它是Joey的口头语,当Joey对女性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往往不只是问好这么简单的意思,更传递出了对女性感兴趣的含义,因此,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下,同一句话翻译出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三)注重翻译目标的引导
目前,对于外文的翻译主要有学术翻译、个人翻译、商业翻译这几种。根据不同的翻译目标,衍生出不同的翻译类型,因此,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教会学生注意翻译目标的引导。学术翻译的作者被我们称作译者,译者翻译的学术著作通常是专业领域的书籍和文献,翻译出的著作通常提供给学者和学生阅读和研究。商业翻译的翻译者基本是文学或出版商。个人翻译就比较随意,因为翻译的发起人的动机不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是出于译者个人的兴趣爱好。
二、本土文化渗入对翻译教育的影响
(一)本土文化的渗入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力
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作为母语是汉语的学生,更要在翻译的过程中融入本土文化,以此提升自己的文化感知力。感知文化是创造文化的前提,对于文化的感知是一种跨语言的思维方式,是对所翻译语言的文化的领悟和基本把握。比如,“The sun sets regularly on the Union Jack these days, but never on the English language.”,对这句话的翻译应该是“目前,英国已经不是日不落帝国了,但是,英语却被广泛流行使用着”,然而,很多学生会将此翻译为“现在太阳从英国国旗上有规律地落下,但是英语却不是这种情况”,这就是典型的不了解英国本土文化,对于国外文化感知力弱的表现。
(二)本土文化的渗入能够保证语言翻译的准确性
语言翻译最重要的是对语言还原的准确性,即使再华丽的辞藻也不能替代对原文的忠实度。因此,将本土文化深入到翻译教学中,可以提升语言翻译的准确性。要想让读者了解原文作者真实的想法就必须准确地进行翻译。翻译必须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把原作的思想、主旨和语言习惯融入到本土文化和语言背景中,并通过翻译再现出来。比如,康德拉的《黑暗之心》中有一句原文:“They wandered here and there with their absurd long staves in their hands like a lot of faithless pilgrims bewitched inside a rotten fence.”对于这句话的翻译,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可以翻译为:“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根可笑的长棍子,这儿溜溜,那儿窜窜,像一群失去信心的朝圣者,让鬼魅给迷在这烂篱笆圈里了。”如果没有结合本土文化,那么势必会有很大的翻译误差。
(三)本土文化的渗入能够加强语言翻译的表述力
语言翻译的表述力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组织词句、语言的能力。在翻译的过程中,将本土文化渗入到其中,可以提升翻译的表述力,使语句更加完整、准确、富有感染力,也更加通俗易懂,能够引起共鸣。翻译中正确、妥善地处理本土文化中的专用名词、缩略语、固定搭配、典故、俚语和专业术语,才能让翻译语言更具表述力。
乡土的文化意义范文6
一、乡土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德育功能
1.乡土文化的特质
(1)礼治文化。乡土文化是典型的礼治文化。家族成员依照约定俗成的习俗和习惯来维持家族秩序。自西周起,国家就建立了一套家本位的宗法统治体系。其经世代所维持的礼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务于传统的习惯,逐步被社会公认为适用于所有人的宗法伦理观念或规范,最终成为对每个家族成员都具有约束力的所谓人情、礼俗和族规。
(2)务实文化。注重现实的求索动机是乡土百姓心理的首要特征。中国乡土百姓往往把自己无法理解或控制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折射为具有各种特殊机能的人格神,通过幻想的形式、祈求的心态,期望这个神秘的力量体系护佑自己,让自己福寿双全,无灾无难。“夫置神庙者,所以佑兆人,祈福应。”人对于神佛的物质供奉和心灵虔诚,是为了换取神佛赐福于人间,“破些小财,必获神恩庇护发大财也”。
(3)家国文化。对家乡对祖国充满热爱与牵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乡土文化的魅力所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纵览历史长河,历代文人志士留下了多少对家乡魂牵梦萦的不朽诗篇,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爱家爱国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巴金的“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无一不是抒发浓浓的思乡爱国情怀。
2.乡土文化的德育功能
(1)人格教育功能。从人格发展来看,作为人格核心的自我概念的发展,不仅包含着对个体的认同,同时也包含着对自己所属群体文化的认同。群体文化的认同不仅确立自我同一性,也确立了自己的群体归属感。乡土文化是典型的群体文化,青少年对所属乡土文化的认同,就是对其乡土的认同。因此,乡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对青少年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2)人生观导向功能。“乡土教育以了解自身所属的乡土环境、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以培养人们对各民族及文化的尊重与包容态度,进一步使人们具有开放的胸怀与宏观的视野。”乡土情结是培养青少年人生观的基点。乡土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人们认识家乡、关怀乡土、热爱地方文化的“乡土观”,而且能摒弃“不食人间烟火”式的形而上的道德玄思而打造务实进取的人生观。
(3)民族精神培育功能。爱祖国总是先从爱自己的家乡开始。对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是爱国主义不可或缺的固本之举。以乡土文化为起点拓展青少年的知识维度,由爱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家乡进而升华到爱自己的祖国。乡土教育和爱国教育“两手抓”,是加强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乡土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价值
1.礼治文化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规范
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礼的熏陶无处不在,传统的礼文化教育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培育人们的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我们的现代道德教育同样需要建立自己的礼,如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精神风貌、行为准则等,这些对青少年的行为养成显得尤为重要。由此我们不难想到,借助乡土文化的优势,发扬中华民族重礼的思想,深入挖掘其合理内涵,引导青少年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纪守法,切实做到讲文明、讲礼貌,帮助他们更好地做人、更好地生活。
2.务实文化有利于打造青少年积极的人生观
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个人过分追逐自身利益、企业过分追求最大利润,社会上各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行为时有发生,这难免对青少年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青少年道德水准滑坡,价值观扭曲。只知报酬和索取,而忽视踏实付出的错误价值观大有人在。在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摈弃“不食人间烟火”式的形而上的道德玄思,用乡土文化的务实精神去教育青少年。让青少年明白在当今市场经济下,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强调把追求利益与务实奋斗结合起来,以达到利和实的统一。同时,我们可以根据乡土文化的务实精神,要求青少年在日常行为中、在待人处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追求人生目标的同时,强调把目标和切实行动结合起来,以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3.家国文化有利于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
乡土文化的区域性使得人们具有强烈的“家”的意识,使人们具有深厚的“安居”情结。爱祖国总是先从爱自己的家乡开始,由爱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乡进而升华到爱自己的祖国。家国文化对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对青少年乡土文化教育的过程,也是树立青少年热爱家国的价值观的过程。通过乡土教育,使青少年爱家乡与爱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树立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的美好价值观。
三、利用乡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对乡土文化进行保护与创新,切实发挥德育功能
第一,合理选择“人脉”。乡土文化的特性决定着培养文化传人是保护乡土文化永世延续的最佳方式。许多珍稀罕见的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所以只有不断地培养文化传人,才能使乡土文化的火炬代代相传,才能使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永葆青春。
第二,竭力保护“文脉”。乡土文化是一种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原生态文化。我们应当借助各方面的力量组织专门人员对各地的乡土文化进行收集、整理与加工,使其形成更加系统、更加科学的文化。在对乡土文化进行加工创作时,必须保留其“乡土”的特性为前提,使乡土文化更深入地植根于民间又普遍融入日常生活。
第三,与时俱进。文化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需要扬弃乡土文化。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之,坚持乡土文化的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乡土文化与不断丰富着的青少年高尚的道德观互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的德育功能。
2.倡导青少年认知和实践乡土文化,感受乡土文化的德育魅力
学校利用学科课程资源进行乡土文化是进行德育的一种广泛而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授文化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的乡土文化德育因素,在范围上拓宽,在内容上延伸,拓展德育活动的空间与内涵。如举办乡土史课前演讲、乡土知识竞赛等。以此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能力,深化其对乡土文化知识的理解,从而拓展青少年的道德知识,陶冶道德情操。但学校课堂教育的作用对培育青少年的高尚道德是不完全的,还应该通过校外实践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乡土文化的调查和参观活动,从而坚定青少年胸怀高尚道德的信心。学校要拓宽教育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乡土文化体验夏令营活动,让青少年积极参与,更深入感受乡土文化的德育魅力。
3.以乡土文化为依托构建立体德育体系
青少年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伟大工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三大环境。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成功取决于这三大环境良好的氛围。因此,要以乡土文化为蓝本,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系统,缺一不可。家庭要采用“就地取材,为我所用”的方法,充分挖掘家庭里蕴含的优秀的文化,如家训、家族史等。对青少年进行本家庭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增进其对家庭的热爱,有利于提高修养,从而朝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价值观迈进。学校是青少年德育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学校应该科学地有计划地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要树立以“爱乡爱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理念,让青少年学生在爱乡爱校的活动中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素养。把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结合起来,在乡土文化的指引下闯开胸襟,把乡土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融合起来,做一名有文化有道德的新时期的青少年。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万明钢.论台湾的乡土教育.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6).
[4] 陈永倩.杨叔子和他的“人文教育”.文汇报,200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