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1
关键词:初中美术;赏析课;人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学习
只有学生真正地进入学习状态,真正地去感知、赏析美术作品,那么美术赏析课才具备了实效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笔者认为,学生在赏析课上,心理上常常会认为名作大家是高高在上,难以接近的,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引导学生赏析这些大作、佳作时,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到名作名家不是特别难于接近。例如,在赏析《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形象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飞天”与古希腊雕塑“胜利女神”作比较,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赏析“飞天”的艺术形象,这样就将难以入手的问题找到了突破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
美术赏析课作为一门视觉艺术课,需要极多的视觉冲击、刺激。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大量的作品图片,搭配上多媒体音像、实物展示等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容量。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感知到美术作品的魅力。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习处于疲惫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赏析《自然与生活的定格・外国风景画赏析》这一课例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音乐与图片导入的方式,展示不同风格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了不同时节里大自然的美丽意境。
三、渗透人文素养
在赏析课中渗透人文素养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还能促进学生综合性素质的提高。对于美术这门艺术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保守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美术就是美术,与别的学科、别的知识毫无关联。这种教学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社会主流形态。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对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赏析傅抱石、关山月的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时,朗诵“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词,能够使学生尽快地进入作品欣赏的情境中来。在教学中,教师极大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能力。
总之,一堂赏析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对课程学习是否具有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2
关键词: 初中 美术教学 高效开展
美术教师要把美术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身上,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和提高实践技能。本文针对初中美术教学的高效开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举办贴切美术教学实际的有趣活动,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初中生具有天性活泼、青春活力等特点,因此投其所好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开展一些趣味性活动游戏能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有趣的活动能吸引学生自主参与,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巧妙引入,使学生将美术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增强体验过程,强化美学记忆。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感受美术学习的魅力,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深化理解。教师举办贴切美术教学实际的有趣活动,拓展学生的美术学习,提升学生美术技能。
例如,当教师教授有关泥人的美术知识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下我国历史上各种泥俑的图片,及现代人所做的人形泥塑及小动物形状的泥塑等。为了让学生体会泥人制作的乐趣,深化学生的美术学习,教师可以举办“给自己做泥人”的活动,充分活跃班级氛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模样捏泥人。教师统一带领学生挖泥巴,然后给学生演示泥人制作步骤,当然还要辅助学生操作,强调操作注意点,最后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亲自动手,学着一步步捏出人形,捏出具体五官。当学生看着自己亲手做出的泥人后,能深入体会泥人制作的不易,同时联想到课堂中的泥俑图片,更深刻地认识到泥俑的惟妙惟肖和泥俑制作者的伟大。
2.引领学生赏析优秀美术作品,提升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对优秀画作进行赏析能引导学生从风格、色彩和情感等多方面详细观察和了解画作,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美术作品赏析能力。美术作品的赏析既能让学生拥有视觉和心灵的美好体验,又能增长学生的见识,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加以学习和效仿,从而提高自身美术技能。有效的赏析不能仅停留于美术作品本身,还应当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心理深入体会。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蒙娜丽莎》这幅画作时,可以向学生大致讲述一下达・芬奇的个人资料,说明蒙娜丽莎的身份。同时教师可以仔细说说达・芬奇为了这幅画作付出的努力,让学生感受一下创造美的不易及达・芬奇对美的极致追求。在赏析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幅画的看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蒙娜丽莎的神情温和,让人看着心情很平和。”有的学生也许会说:“蒙娜丽莎的笑容刚刚好,不能减一分或增一分,达・芬奇实在是太棒了!”也有的学生会说:“蒙娜丽莎的微笑能给人带来温暖,整幅作品给人带来安详之感。”每个学生在欣赏这幅画时都会有不同感悟,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不仅能反映出学生的内心世界,还能促进学生对这幅画的深刻理解。
优秀美术作品的赏析能给予学生视觉和心灵盛宴,使学生感觉艺术的伟大和魅力,同时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潜能。因此,我们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
3.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好奇心,提升学生发掘美的能力
好奇心能让学生的学习表现更积极,兴趣更持久。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要努力从学生特点出发,采用各种方式吸引学生,让学生真心爱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游戏等方式创设合理的美术教学情境,通过赏析、讨论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美的追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吸引学生以轻松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美术教学中。
例如,教师在讲授色彩美术知识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蓝色和绿色的色彩图片,然后问学生:“同学们,结合图片和自己的想象,你觉得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积极回答,有的说:“我看见了天空。”有的说:“我看到了森林。”有的说:“我看到了大海。”教师的问题能提供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感知色彩的美。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教师接着说:“单一的颜色很美,色彩的组合则引人注目。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吗?”这时学生很好奇,注意力更集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变脸视频,提醒学生仔细看那些面具。看完视频后,学生一定忍不住赞叹变脸的神奇和面具的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具体欣赏面具,让学生认识到色彩组合的神奇。在欣赏完这些组合之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混合颜料自主寻找两种颜色叠加之后的神奇效应。通过教师的这些引导,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初中美术。
这样的美术教学内容更充实有趣,能充分吸引学生,既使学生高效学习美术知识,又引导学生发掘美、欣赏美。
4.倡导互助团结,提升学生团体创作能力
美术教学部分学习和实践既有一定难度,又耗费时间。如果让学生独自完成,一方面学生压力大,另一方面效果不太理想。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倡导互助团结,引导学生团结起来,分工合作,从而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美术学习中,促使学生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作品质量。
例如,讲完关于吉祥物的美术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做吉祥物的任务,让学生几人为一组,分工完成。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小组中的部分学生负责挑选布料,部分学生负责缝制,部分学生负责调整形状等。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明确的分工和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既体会动手实践的乐趣,又发挥自身优势,锻炼和提高自身美术技能。
这样的美术教学能发挥团体学习的优势,有效提升学生团体创作能力。
对初中美术这门极具美感和艺术内涵的科目,教师应当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结合教材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拥有美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发掘美、感受美、创造美。
要促进初中美术教学高效开展,就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本文对增强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四点建议:首先是通过举办一些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其次是引领学生赏析优秀美术作品以提升欣赏美的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好奇心以提升学生发掘美的能力和倡导互助团结,提升学生团体创作能力。希望通过这四点建议,给广大初中美术教师一点启发,逐渐完善当前美术课堂,共同促进美术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3
关键词:情感教育;高中课堂;美术教学
现阶段,随着高中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素质教育被一再提及。在美术教育中运用情感教学是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情感教育作为新课改环境下的教育理念,逐渐被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综合情感教学的特点和功能,本文对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的可行性,包括情感教育在美术课堂中的作用和引入效果进行了以下分析。
1.情感交流的教学理念拉近学生与美术艺术的距离
情感教育应用于美术课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教师通过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动,比如临摹同一题材或者笔法的创作等,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时代内涵,理解美术来源于艺术家情感的升华;(2)教师通过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一种感情外露的形式,比如声情并茂的讲解演绎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展示自己对某一作品、某一体裁的再创造作品。无论是哪一种表现形式都能活跃美术课堂的气氛,以一种情感交流的教学理念拉近学生与美术艺术的距离。
2.情感交流营造美术课堂和谐气氛
在高中阶段,学生每天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忙于高考复习备考。作为普通考生,如果没有成为艺术生的打算,对于不属于考试科目的美术科目普遍不太重视,不仅是学生,许多学校为了单方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多以压缩美术课课程时数的方式来增加高考科目如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课程量。一方面,美术课的课时数本就少,对于美术老师来说,课程内容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美术课堂常常被学生用于补习其他课程的作业,或进行复习等与课程无关的活动。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以一种轻松和谐的方式,帮助学生放下对应试考试的焦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一种感悟美、发现美的平等交流来参与美术课堂。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思路探析
在美术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理念,旨在提升高中生的审美修养。情感教育运用与美术课堂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还是要从情感教育在美术课堂中扮演的作用和功能着手。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进行高效率的情感教育,具体可包括以下几方面:
1.美术作品赏析,鼓励学生观察
美术作品的赏析给学生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它可以是作者的自画像,可以是飘逸的中国画,还可以是风趣幽默的漫画、简笔画等。这种优美的审美图画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思考,甚至会营造一种艺术的意境之美,激发学生更多的创造力。旨在通过情景再现,给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美术艺术的氛围,激发学生兴趣。美术作品的赏析应该是为美术艺术的学习服务的。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情感的理解,再现美术作品营造的意境,仿佛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美术艺术的美,加深对美术艺术的印象。艺术家笔下静态的事物之美,都以色彩和篇幅的铺陈,给学生以美的启迪,使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细微之美,进而引发对美的探索,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而这些美好的情感恰恰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难以体会到的,又对观察事物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的。
2.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以美术创作表达情感
要将情感教育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光靠教师通过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进行分析和通过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的情感外露是不够的,必须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以美术创作表达情感。这种实践需要根据不同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课堂互动。比如作品的临摹、同类型不同题材作品的整理集锦、不同美术创作笔法的代表作品等。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美术创作。绘画的题材是学生观察力的直接体现。这种静态的创作能够锻炼学生的耐心,直接在画面中表达内心的情感,从生活中细微的观察出发,以艺术的感悟力表达对生活的态度,排解高中阶段学习的压力,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兴趣,放松学习心态。所以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以美术创作表达情感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情感教育对于高中美术教学的作用十分明显,情感交流的教学理念拉近了学生与美术艺术的距离,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要想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进行高效率的情感教育,就必须合理地在美术课堂中进行美术作品赏析,鼓励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以美术创作表达情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4
关键词:美术鉴赏;通感内容;作用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27-02
一、前言
一般来讲,通感这个艺术修辞手法指的是我们对某一件事物的感觉并不明确的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是将这种感觉转移到另外一个事物上,最终实现描述的作用。艺术实践的过程非常复杂,并且常常运用通感的表现形式,这样方便于人们对艺术实践的理解以及深入的探究。通感的使用并不是最近才诞生的,而是从古代就一直延续使用,比如我国古代的文学家苏辙等人将通感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比作“诗画的相互转换”。本篇文章以介绍通感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主要内容,分别从意境、气韵等方面论述通感在美术作品中的地位和价值。
二、对通感艺术形式的概述
对于一些美术作品来说,我们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赏析水平才能更好的了解这些作品之中的意境,同时将自己的感性思维和实际事物有机结合,得到具有高价值的赏析结果。艺术鉴赏者可以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中一个就是通感的使用。
通感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对于唐朝诗作以及宋代词曲的分析中,发展到了近代社会,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钱钟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将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归纳为通感,就是将自己的艺术鉴赏的感觉寄托在另外一种事物上,并且借此来抒情或者加深理解认识。在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中,主体一般是人物,再将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寄托在感官上,最终形成了通感。通感的表现形式比较广泛,以下就会介绍通感运用的几个方面,希望帮助人们进行深入的理解。
三、美术鉴赏中通感的作用
(一)通感中的意境概念
艺术家或者是普通的学者在对一件美术作品进行赏析的时候,并不会直接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是将这种情感转化到另一个物体上来,借由这个客体表达主体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寄托是表达论述的主体在早先的时候就已经被其中相似的一些东西而激发,最终帮助艺术鉴赏者清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含义,这就属于美术作品意境的范畴。
我们自己感受或者是品味名家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关注焦点往往不是表层呈现出来的东西,而是深入在美术作品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东西,通过深层的挖掘和分析,我们就可以更好的了解这个美术作品作者背后的真实想法以及想要表达的含义。从我国传统的文化作品角度来看,意境最深远的则是中国山水画,不仅因为其中中国古风的浓韵气息,更是因为在这些美术作品的背后隐藏了更多的意义需要我们来鉴赏和挖掘。
曾经宋朝的画院组织过选取画家的活动,选取的是一句古诗让应试者来对此进行分析,即“踏花归去马蹄香”,如果将这句诗词之中的“香”字意蕴更好的表现在画作之中,就成为了应试画家们苦想的问题。很多画家将“香”字的表现突出的画在了花朵上面,而比较出色的一位画家则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黑马飞奔过去,周围零落的散着几朵花瓣,而在马蹄的周围则飞了几只蝴蝶和蜜蜂。这位应试人员最终成功的成为了一名宫廷画家,因为他很好的将对“香”的理解转换成为人们在视觉上可以看到的蝴蝶蜜蜂围着马蹄飞来表现,即将嗅觉上的香气转换成为视觉上的香味,较好的利用了通感的手法。这是通感中将视觉和嗅觉相互结合和相互转化的完美典范。
不仅仅是画作之中存在了对于通感的理解和表现力,很多文学语言之中也运用了通感的技巧,衬托出了美术作者想要呈现给我们的意境。在唐代白居易的诗作《琵琶行》之中,有一句的描写非常经典,“大珠小珠落玉盘”,生动形象的将弹琵琶的乐者的美妙乐声描写了出来。文章之中很少将声音用拟声词来形容出来,因而这篇古诗词中将琵琶女演绎的琵琶声音以及高超的弹奏技艺化作了声音形式上的“落玉盘”。这种通感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听到的声音转变成为看到的景象,两者相互借鉴,场景共通,很好的表现了诗作背后的隐含意义。
(二)通感中的共鸣概述
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人经历过不同的事情,或是悲伤,或是幸福,对这些事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是不可否认,对于很多的焦点话题或者重大新闻我们所表现出的关注以及同情,都是因为这些事件的描述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在很多美术鉴赏中使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可以提升美术作品之中的吸引力,引起赏析者的共鸣,更好的理解这件艺术作品的内涵。
我们美术作品之中有一幅作品是《血衣》,这幅画作之中清晰的描绘了人们智斗地主和恶霸的场景,群众的愤怒之情刻画的栩栩如生,除此之外,画面中也包括衣不蔽体的穷苦百姓,抱着孩子的妇女,以及拿着卖身契在声讨的老人。这些场景和片段的组合很好的将被恶霸欺压的百姓的愤怒和不满表达出来,最终影响到了我们对此的看法,引起了我们对群众的同情,能够让人们伸出援手帮助弱者。
在这样的美术作品之中使用通感,可以帮助欣赏人员更好的体会作品的意境,人们也可以将自己对这个作品的表面认识和感情进行升华,提高一个层次。
(三)通感中的气韵概述
中国的艺术作品具有自己的特点,能够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作品之中,赋予其生命力和感染力。曾经有首诗作中提到“梦绕山川身不行”的画面,其实这首诗不是诗人本身在游览山水时所做,而是在欣赏一幅名画的时候有感而发,认为这幅画很好的将意境表现出来,同时又不失画中山水的气势。气韵的含义非常广泛,就是通过我们对于画作欣赏所产生的感情,逐渐升华成为一种共通性,表现了生命力的顽强。
(四)通感中的联想表现
联想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关键点,没有一个扩张的想象力以及丰富的背景知识,是不能够很好的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深层次的理解作品中的含义。欣赏美术作品时,我们可以运用通感的手法,将所看到的形象进行头脑中的加工,最终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抽象的形象具体化,引起自己的共鸣,更好的了解具体情况。
联想情况的不同,是由于我们每个人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造成的,同时再加上每个人审美水平存在差异,因而我们必须不断的通过艺术作品赏析来提升自身的鉴赏水平。一般的艺术作品都是由生活中的普通形象提炼出来的抽象事物,并且由艺术家对此进行升华,最终由鉴赏者运用联想能力将这些形象还原成我们可以理解的内容,实现了通感的作用和意义。
美术作品之中的形象是静止在画作中的,而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都是运动的,那么如何在美术作品之中记录下我们的运动瞬间,就成为了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高超的作者可以很好的利用一些艺术手法留住美好瞬间,而与此同时,美术鉴赏者针对这些艺术形象进行发散性思考,最终可以使得观众也获得相同的感受。
使用通感的作品数量非常多,而典型使用了联想手法的作品的代表作就有《掷铁饼者》这幅作品。在这个作品的画面内容中,虽然人物和铁饼都是静止的,但是画家运用了高超的技艺来将此进行刻画,静态图片也可以表现的栩栩如生。后来的鉴赏者通过画面的描绘可以联想到运动员当时的动作以及心理活动,更好的体会当时的情境。
四、小结
综合上文所讲述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通感就是将对事物的直观感觉转移到其他物体上,并且借此予以表达出来,帮助人们更好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同时,我们也能够在通感中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美感,获得最佳的赏析效果。
参考文献: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鉴赏;人文素质;教学初探
引 言
美术鉴赏是人们通过自己特定的审美感官,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想象和思索,从而获得美感享受,领会与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美术鉴赏是一种以视觉为引导,联系鉴赏主体的人对鉴赏客体的作品进行感觉、认识、理解并产生情感判断,达到鉴赏者与创作者对生活的共识和共鸣,是鉴赏者通过鉴赏美术作品中美的真谛来认识和把握人生命运的过程。[1]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美鉴赏课程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如何进行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其美育教育功能,是我们目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本文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教学实际,对美术鉴赏育课程进行教学初探。
1.明确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目标
美术作为人类追求、创造美的活动的产物,展示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美的认识。如何面对美术作品?从美术的特有性质和角度去认识、分析、体验、评判,将对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的探索延至深层,从美术活动的生理、心理分析上确定鉴赏的审美意义、方法、性质,完成鉴赏活动,这便是我们美术鉴赏的精神活动之所在 [1]。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鉴赏能力和评判能力。对美术作品如何鉴赏、怎样鉴赏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鉴赏美术作品的意义,首先是对人类文明史和人的智慧及创造力的认识、学习和继承,进一步认知人类自我的发展进程。其次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趣,培养审美能力及艺术素养。鉴赏过程是一种思想情操“潜移默化”的陶冶过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比较鉴别,肯定真善美,鄙弃假恶丑,审美能力、艺术素养、精神境界也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比如面对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铜艺术,就会深感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增强热爱祖国的热情。再次是通过不同的审美层面、审美内容、审美方法、审美途径,使审美鉴赏能力向更高层次推进。同时,必须认识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对全民素质的提高有着新的要求,加快研究和探讨现代审美鉴赏教育已在美育活动中凸显出来,这反映出社会各方面对迅速提高各类人才审美素质的迫切要求,也体现了现代人对提高自身审美素质的内在要求。[2] 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的同时,启发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诱导并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美术鉴赏教学关键所在。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灵活、生动
美术的范畴比较宽泛,包括绘画、书法、雕塑、建筑、摄影、工艺等方面,对我们教师来说,如何通过这么庞杂美术系统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意识是一个考验。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2.1根据课程的性质,制定灵活的教学大纲
在教学中,有些老师没有考虑到美术鉴赏课程性质,而简单的把美术鉴赏课程分为中国美术史部分和外国史美术部分。把鉴赏课程当成史论课程来上,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内容繁多,时间紧张,老师自己上起来找不到重点,满堂抓,上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课程结束后,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仍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对美术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印象。或有些老师干脆把《美术鉴赏》课程作为《美术欣赏》课程授课。美术鉴赏不同于美术欣赏。“鉴赏”具有鉴别、甄别的意思。“欣赏”,一般不包含鉴别。“鉴赏”是人们对美术作品带着一种科学、审慎的态度来进行观赏,“欣赏”乃是人们对美术作品带有一种肯定赞誉的态度来观赏。[1] 美术鉴赏与美术欣赏在内涵上也不同,美术鉴赏的内涵比美术欣赏的内涵更广泛,其具体要求也更高一些。欣赏是在有所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完整的赏析,其基本态度是肯定、赞许并为之感动。鉴赏是在一定层次的要求下对艺术作品进行鉴别、批评、赏析。它首先要求主体对作品作出是非判断,在仔细识别与知晓某一流派的艺术主张,其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研究鉴别,然后才对某一流派的美术作品作出肯定、赞赏或批判、否定的表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把二者混为一谈,这是不妥的。作为新世纪的人们不仅要能欣赏古今中外的美术名作,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鉴别复杂的美术作品的能力,以决定对这些作品取何种态度。[2] 在教学过程中,又有的老师为了迎合学生对逸闻趣事的好奇心,专门挑拣一些作者的趣事津津乐道,或对作品只是简单的从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对于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等等很少涉足;虽然不同程度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美术方面的知识,但大大的消弱了学生对美的评判,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以及人文素质及人格的培养。因此,我们上《美术鉴赏》课程,首先要打破美术史论课程一贯的教学大纲,分门别类的形式制度适合美术教育普及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增强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教学大纲。
2.2精选教学内容,力求内容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生动性
《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在原有大纲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灵活性。
首先需要让学生对美术鉴赏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例如美术的概念。美术又称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是运用造型手段反映生活“美丑”属性,表现作者审美意识的艺术形式。[3] 这里的“美丑”是一个宽泛的含义,主要是本质的、精神层面的,而不是表象的,外在的。
其次,把美术鉴赏相关知识与代表性的作品结合起来讲解,学生能通过美术鉴赏的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对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的介绍。首先要对徐悲鸿个人简介及在美术史上重要性有一个介绍;其次是其代表作品;再次介绍《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作品的形式语言、表现手段、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所体现的创作者思想情感等等。通过对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理解美术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而生活在这个社会和文化氛围的艺术家,他们的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受到他所生存的那个社会和文化的约束,也是创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和人格的表现。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下,艺术家的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就会大相径庭;让学生把握对某一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鉴赏不能简单的从作者个人经历,或单独的从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等等来分析,而要把该作品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当时的社会历史长河中,结合当时的审美价值观,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意识、思想情感、人文修养及其对当时、对后世的影响等等进行评价,才能做出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同时,学生通过具体作品的鉴赏,把握蕴含在其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实质内涵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质。
3.改革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多样性
《美术鉴赏》课程是一门特殊的人文素质课,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多样性的教学发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鉴赏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方式上应该以多种教学方式穿行教学。
《美术鉴赏》是视觉性极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这一特点,选择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积极和动性性,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
一方面先让学生去观察、体验、感受美术作品。例如我们展现一副美术作品,不要急于去告诉学生作品是什么,作品展示的是什么,作品的语言形式、创作者表达的意图、思想情感等等,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受、联想、分析、判断,然后再加以补充,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方法。
另一方面在美术鉴赏过程中,教学语言要富有生动性。要用生动的语言、合适的表达方式去传达美术作品的思想和内涵,鼓励学生去想象、通感美术作品,比如在介绍摄影黄山的时候,让学生看了作品之后,闭上眼睛设想自己处在黄山之中,闻着大自然的芳香,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想象微风浮过脸庞,学生就能感受、体验到黄山的自然美,得到美的享受,身心都会感到愉悦,教学也在愉悦和享受中不知不觉的结束。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的直观性使学生直接感受美术作品,利用作品的震撼力和冲击力直接冲击学生的视听神经,营造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觉空间,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不同美术作品的特色和魅力,与美术作品达到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中,通过收集资料、制定多媒体幻灯片、手工制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得到真正的体会和乐趣。
结语
总之,《美术鉴赏》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作为教师要使该门课程充分发挥作用,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效果,通过《美术鉴赏》,普及大学生的美术教育,培养其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提升人文素质,健全人格,从而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李新生.美术鉴赏论[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5.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6
【关键词】美术心理学;美术欣赏;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01-02
美术心理学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是心理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以心理活动为入手点,去感知和体会作者蕴含于作品中的情感,更能够让人们发现作品的美,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从而对美术作品产生兴趣,有效提升美术欣赏教学效率。
一、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
(一)美术心理学能够感受作品中的内在灵魂
美术作品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情感表达,特别是有些著名的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世人所赞美和推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通过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美术作品,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人们切实体会到作品表达出来的对人生、对理想以及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是作者让这些作品有了灵魂。人们可以通过美术心理学,来更好地感知这些作品的色彩、图像等,并对其隐含的情感和作者赋予的灵魂进行解读,真正实现了和作者之间的情感沟通。
(二)美术心理学能够激发对美术作品的想象能力
美术作品的创作,必然是融合了作者无穷的想象力和灵感,而灵感来源于作者所处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和感知。通过作者对日常生活中人和事的观察,展开联想,找到与之相似的物品,产生契合,从而形成了一幅幅美术作品。所以,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只有以丰富的内心世界去感知和体会,才能够真正理解作品中蕴涵的情感。
(三)美术心理学能够以欣赏者自身感受进行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归根到底是一种审美活动,是欣赏者通过对自身审美经验和感知能力的运用,而对美术作品产生的感悟,也是精神上的一种再创造过程。这种过程,是欣赏者和美术作品之间形成的物我两忘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欣赏的时候,要站在自身心理感受的角度上进行赏析,要学会发现美。当然,不可置否的是,虽然美术家创作美术作品时内心的审美活动,和欣赏者看到作品时内心的审美活动都有着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但是他们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所以,欣赏者在欣赏时,一定要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并以自身的心理感受去切合作者的创作意图。
不管怎么说,美术欣赏作为一个个体的精神活动,为了更好地感知作品中蕴涵的精神和情感,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冷静,细致地观察和揣摩作品,感知作品的艺术本质,并尽可能地和作者那时候的心理状态产生共鸣。简言之,就是要求欣赏者将自己彻底融入到作品中去体会和感受。比如《荷花水鸟图》,作者采用了以白当黑、虚实互衬的表现手法,以高度概括和删繁就简的方式,描绘了一朵残荷,以及一只立于危石之上蜷缩着身体的水鸟。从这幅画中可以感受到画家的那种冷漠和孤傲的性格。再联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一生,又可以体会到作者作为王国后裔对清朝统治者的那种抗议,背后隐含的那种痛苦之情,从而当时创作的心境便一目了然了。
二、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一)有助于学生揣摩作者心理
美术欣赏自然强调的是欣赏,所以学生要想真正地感受和体会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就应该站在创作者的角度,从其心理活动入手,感知作者的内心,实现和作者内心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一般而言,美术作品的产生,都是作者一时的灵感和冲动,具有即时性。这种一瞬灵感下产生的作品,往往都比较抽象画,在颜色上面通常会给人很强的冲突性,从而学生很容易在一瞬间忽略了其原来的样子。
所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美术心理学,恰好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一生的事迹、作者的性格特征等,以此为入手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不仅如此,通过美术心理学的应用,学生还能够更好地实现和作者之间的情感沟通,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二)帮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社会因素
美术作品实际上也是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现象的折射,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情感表达。比如作品《呐喊》,通过作品中的中间人物,学生会联想到那些恐怖的事情,从而不难体会作者当时内心的那种恐惧、不安和挣扎。事实上,美术作品本就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所以学生在欣赏时,可以结合作品中作者所使用的色调和线条的柔韧度等,感知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并追寻着作者的心理,一步步探求作者的情感。
另外,必须要明白,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是社会现象的表达。比如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画中的内容展现出来的是南唐宰相韩熙载晚上的奢华生活。可以通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知道那时候正是南唐国势日趋衰落,无法抵御北宋的抗衡,而此时,任命韩熙载作为宰相,其目的是想要挽救南唐的命运。但是,这时候的韩熙载,实际上已经对国家的命运没有任何的期待了,但是又不忍心看着国家灭亡,却又无能为力的那种复杂心理。所以,他只能通过这种奢靡的生活来麻痹自己,让自己内心不那么痛苦。作者之所以创作这幅作品,就是结合了韩熙载的这种内心矛盾而来的,在作品中,把他的那种生不逢时表现出来,同时也展现出了韩熙载有苦不能说的痛苦心理。
三、应用美术心理学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对策
(一)深入作者内心感知作品
学生要想真正感知作品蕴含的内涵,就一定要对作者当时的创作心理进行揣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时候,不能够仅凭视觉感受来体会,而是需要对作者在创作时的心情进行把握,从而探寻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任何的心理波动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被某种不愉快的刺激所导致的,而一旦产生了这种心理波动,就会朝着一种减少这种不愉快心理的方向去表达,这便是作者对这种心理波动进行情感抒发的最直接表达。而学生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时候,对作者这种心理探寻的过程,会让他们切实体会到作品中的内涵,以及作者需要表达的情感,这种方式,对学生欣赏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比如作品《格尔尼卡》,通过画面中疯狂暴躁的公牛,被攻击受伤的马,忽明忽暗的灯光,痛哭流涕的妇人以及士兵手持断剑倒在地上却仍然手持鲜花等,不难体会出作者对战争的无比痛恨之情。而这幅作品也淋漓尽致地将战争的残酷展现在人们眼前。而士兵的那个画面,又让人们体会到人民对战争的那种抗议,以及坚信战争必胜的决心。
(二)了解作者社会背景把握作者意图
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人文景观的表达,它们是在作者的不断感悟和体会中产生的。让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促使其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有效提升。但是,这存在一个前提,即学生对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有学生感同身受,才能够实现教学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指引作用,引导学生从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去更好地体会和感知,从而明确其中N含的作者思想情感、作者创作的背景、创作的目的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这些作品,并读懂这些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欣赏能力。在美术心理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观点,即美术活动能够让欣赏者产生一种沉迷歌声般的情感体验。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除了可以对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人文景观有一个了解和把握之外,学生也能够从作品的线条、作者的构图、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韵律感、作者使用色彩的冲击力以及作者心理描绘等学到技巧,让学生在看到作品时就能够看到其中的时代感,体会到那种心灵上的震撼力。
比如作品《清明上河图》,从画面上人物的穿着打扮、房屋屋檐的青瓦、浅舟篷船以及买卖摊位等,知道北宋时期的经济条件以及人文背景等,从而体会出北宋城市的那种繁荣。
(三)放空思绪融入绘画作品
美术欣赏不单单只是精神上的审美活动,同时也是个体欣赏者和作者产生的精神交流活动。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在欣赏同一件美术作品时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结合自身美术欣赏水平和审美观点,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并感知其中的内涵和表达的精神,这是一种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是复杂的。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在美术欣赏课上,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尽可能地放空思绪,融入到作品中,尽情地去体会画面的内涵,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更好地领略作品的价值,这对于学生文化内涵以及欣赏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美术作品的欣赏并非是创作者的凭空想象,而应该是作者基于某种背景下,自己心理和思想上的一种表达。因而在美术欣赏中,不能仅凭视觉来感知作品,而是要发现作品更深层次的内容。而美术心理学能够帮助人们感知作品中无法用肉眼看到的情感、内涵,让人们沿着作者的心理一步步探寻作品中蕴含的各种信息,感知作者内心的波澜起伏,如身临其境般地去感知和体会,实现和作者的心灵沟通。因此将美术心理学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也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玉玲.情感因素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作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2]李聪.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有效运用[J].青春岁月,2015,(19):29.
[3]朱莹.美术心理学在中高职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刍议[J].美术教育研究,2013,(20):108.
[4]曹冰.浅谈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7,(02):108-109.
[5]龚晓天.论作品形式因素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J].九江师专学报,1998,(04):76-79.
[6]彭群.论美术心理学在美术作品欣赏中的作用[J].青春岁月,2013,(08):74.
[7]李秀鹏.浅谈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5,(0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