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贫困学生资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范文1
一、工作目标
确保教育扶贫资助不漏一人,确保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失学。
二、工作任务
(一)大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失学。全面排查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读情况,加大力度对未到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户子女开展劝返复学工作,保障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不因贫失学。
(二)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享受教育扶贫资助。完善村级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信息档案,全面掌握全市建档立卡学生就读情况,对照学生资助政策,一个不漏地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做到应助尽助。
三、工作措施
(一)控辍保学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以媒体线、镇街线、中小学校线三线广泛开展宣传。通过广播、电视专题播出、镇街写标语、村组开村民大会、学校召开家长会、入户宣传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义务教育法》、《贵州省义务教育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让全社会知道依法送子女入学是家长应尽义务,不送子女入学是违法行为。市教科局按学校类别分类编写宣传资料,发放到各市属学校(幼儿园)、各镇(街道)、各帮扶单位,宣传资料分简页、张贴画、手册三类,简页发放给贫困户和学生,张贴画在村委会和贫困户张贴,手册发放到村组干、驻村干部、帮扶干部手中。
2.摸底核查,台账管理。
(1)全面核查辍学生,准确掌握辍学学生失学原因,建立台账,各中心校及时与所属镇街汇报,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按照各自职责及时组织动员返校复学。对排查出来的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辍学落实人员责任,实行一生一策,对症下药,建立工作台账,适时开展工作,及时消号。
(2)建立和完善学生资助信息数据库及村级档案。通过建立村级卡户学生资助信息数据库,建立村级卡户学生资助信息档案。各镇街建立完善自己的卡户学生资助信息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从而组建形成全市学生资助信息数据库。在2018年村级建档立卡学生档案建设基础上,组织各村村组干、驻村干部、帮扶干部、中心校责任教师对本村建档立卡学生就读和资助信息进行完善及核实,做到一生一档、一户一册、一村一表,不漏一人,准确无误。重点建立和完善贵州省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档案和XX市“一个贫困学生一张银行卡”资助档案。
3.强化措施,及时动员劝返复学。
(1)对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打工务农的,要根据相关政策及时纳入帮扶救助范围,并劝返复学工接受义务教育。
(2)对因厌学辍学的学生,找准厌学原因,做好劝返复学思想工作,采取措施劝返,返校后各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留住学生。
(3)对适龄残疾儿童,要区别不同情况,对符合随班就读、特教班、送教上门等形式接受义务教育,并纳入学籍管理。
(4)对劝返3次以上不愿回学校就读的,各镇街统一时间,集中辍学生监护人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必要时到法院诉讼,进行督促其子女入学。
4.精准落实,确保资助不漏一人。
(1)精准通知学生申请教育精准扶贫资助。一是8月15日前,通知所有2018年初中毕业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申请高中、中职教育精准扶贫资助。二是 8月15日前,通知所有2018年就读高校学生申请教育精准扶贫资助。三是8月20日前,汇总通知本镇(街道)初中毕业申请高中(中职)教育精准扶贫资助情况及通知建档立卡高中毕业、高校在校学生申请高校教育精准扶贫资助情况,报汇总情况到市教育和科技局和市农林扶贫工作局。
(2)市属各学校精准落实各项学生资助。全市村级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读信息档案汇总后,按就读学校分割市属学校建档立卡学生名单,送各学校核查备案,学校根据名单落实各项学生资助。
5.强化落实整改,不断巩固提高。
(1)劝返复学工作完成后,各学校要密切注意复学学生动态,一旦发现学生不到校学习时间达到3天以上,要及时上报中心校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重新启动劝返复学程序。从9月1日起,对新学年控辍保学工作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2)由教科局、各镇街及相关责任部门、人员不断排查整改,市教科局适时召开联席会议加强工作调度,切实解决学生资助存在问题,特别是新学期建档立卡学生就读信息更新等动态管理工作,并适时完善档案及做好贫困学生申请资助精准通知工作,确保学生资助工作按期完成各项任务。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XX市教育保障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教育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教科局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各镇街、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教科局,办公室下设控辍保学专项工作小组和学生资助专项工作小组,确保专项行动落到实处。各镇街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范文2
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强弱反映出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重视程度以及社会对高校的评价。贫困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但实际上他们的就业能力并不高,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1学生。从贫困毕业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其就业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就业目标模糊,期望过高,导致盲目投递简历,成功率不高;(2)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不扎实,没有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3)就业心态浮躁,心理承受能力较差;(4)社会实践能力不足,面试技能薄弱;(5)社会资源匮乏,经济压力较大。
1.2高校。高校是贫困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者,然而其在追求高就业率的时候并没有充分重视贫困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1)高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错位,学生毕业后就业面变窄;(2)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不合理,创新创业教育滞后;(3)就业指导课程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忽略贫困毕业生的真正诉求;(4)缺乏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力量薄弱;(5)高校会把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分配给学校的招就处或者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来做,校内部门之间缺少联动,负责部门势单力薄,无法共享学校资源,以致对贫困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无法提供应有的保障。
1.3企业。企业是检验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能力高低的试金石,企业认可和需求也是高校开设新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方向标。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有些急功近利,缺少耐心,多数企业希望能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以增强贫困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1.4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政府责无旁贷。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政策支持是增加高校学生就业成功率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国家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学生就业,然而,针对贫困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帮扶措施却很少,政策制度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相应的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没有搭建较好的平台用于贫困学生的社会实践,政府在毕业生就业选择中出现责任的缺位。
2、提升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2.1贫困毕业生要与时偕行,既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高校贫困毕业生大都来自经济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这使的他们在社会经验、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兴趣特长等方面赶不上其他同学,需要他们进入大学后培养自立、自强、勤奋、好学、敬业、有抱负等优良的人格品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和知识技能比赛,扬长补短,激发奋斗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举办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和技能培训,增强贫困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同时,贫困毕业生要摆脱“受助”的精神依赖,提高自己情绪的调节能力。
2.2高校课程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贫困毕业生的养成教育;提高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关注贫困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的重要体现。高校要健全科学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体系,重视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办“自强补习班”,夯实贫困生专业知识;要重视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加大经费投资力度,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让毕业生能充分认识到企业的需求和时代的要求,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定位择业目标。加强就业政策法规的指导,“使毕业生认识到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足甚至短缺”。
2.3企业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贫困生培养体系”新模式,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办学,可以同贫困学生达成培养协议,资助他们在校完成学业,假期提供实习;学校除按照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外,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要,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由企业提供教学指导,让毕业生提前接触到该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工作流程等,缩短了企业对所需人才的培养周期,实现共赢。此外,企业要客观公正的对待贫困毕业生这一特殊的求职群体,重视挖掘他们就业能力,避免就业歧视。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职 学生资助 对策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逐步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新格局,高职教育也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城镇或欠发达经济地区,在校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建立有效的资助模式并做好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关系到高职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各高职院校实施资助政策的现况
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上大学时,首先可通过“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核实,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在校的表现情况再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形成了“解决生活费问题是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 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是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的”资助格局,在经济资助上,基本能有效解决了各高职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在精神教育上,各院校积极也开展了一些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活动。但由于资助工作阶段性强、工作任务重、时间要求紧、评审程序繁冗等,造成多数高校的育人活动趋于形式化、程序化,形式各异且成效不显著。
二、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资助政策缺乏宣传。
当前国务院、省政府、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资助范围不断扩大,资助领域不断延伸,资助标准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资助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工作未能普及到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多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未能及时了解政府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和措施,从而使资助工作仅仅停留在“帮困”上,没有达到“育人”的目的,导致学生资助工作“帮困育人”的最终目标难以实现
(二)资助形式面窄,经济资助和精神资助不协调。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经历了高考的失利,自卑心理较重,加上家庭经济困难,一些贫困生除了学习之外,在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因而压力很大。这种情绪使得一些贫困学生根本没有办法适应高校的学习及生活环境。虽然国家、当地政府和高职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帮扶政策,但一般都是固定时间发放一些生活及学习费用,并不注重解决贫困学生的心灵问题,资助政策没有惠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有些贫困学生不但不主动申请各项资助,甚至产生一些反感情绪而抵制各项资助。
(三)资助结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学校各种资助形式,除了勤工俭学需要同学付出劳动获得外,其他形式都是无偿资助的形式,所以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了较重的依赖思想,还未进校,就先怀揣着家庭贫困证明等着享受各种在校生的补助,这样一来,学生的“等、靠、要”心理不断滋生,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自强自立,特别是贫困学生,更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现状,而非坐享其成。
(四)缺乏有效监管。
首先是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困难。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经济情况的了解,还停留于入学时学生递交的《家庭经济调查表》和户籍地的一张困难证明,最多也只能依靠对学生日常生活状况的观察,缺乏对虚假陈述家庭经济收入的行为进行监管,同时也未能实现学生困难数据动态化管理。二是分散实施各项具体资助措施,不利于有效整合及配置各种资助资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未能“量身订做”制定一整套针对性较强的资助方案,以致过度关注最困难学生,轻视一般困难学生,容易造成资助过量或遗漏资助对象现象。既不便于资源共享,也不利于实现资助资金合理分配,不利于资助公平。
三、高职院校提出贫困生资助模式的必要性
通过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产生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想见,资助工作若想进一步体现成效,在原有的资助政策上必须提出新的资助理念和进行一些新的措施。这其中,发展性资助理念无疑是较好的资助新理念,发展性资助理念的目标是 “应助尽助,因人而助,育人为本”,就是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给予不同额度的资助,根据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予不同渠道的资助,根据困难学生的年级给予不同项目的资助,根据学生的个性给予不同方式的资助。总之,要做到在经济上帮助学生,在精神上培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具体实施中要注意资助工作与大学生需求相一致,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因此,依据该理念提出一些新的措施很有必要。
四、加强高职院校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模式的对策
针对目前资助工作的局限和不足,我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措施着手改善:
(一)加强领导,完善学生资助工作运行机制
首先要建立“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助学管理中心―――学院学生资助工作小组”三级管理模式,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各相关部门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其次修订和制定国家奖、助学金实施办法,勤工助学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并将制度编入学生手册,不断规范学生资助工作的操作程序,从而使学生资助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规范贫困生认定程序及标准,切实落实贫困生资助政策,使资助政策发挥实效。
就校内贫困认定而言,需要通过组成贫困生认定小组,对贫困学生的生活、消费等问题进行深入了解,而非仅凭同学出具的贫困证明。当然,各省都有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但真正实施起来,过程和产生的效果如何,是值得深思的。很多高校都依据上级的意见成立了贫困生认定小组,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贫困生认定小组机构设立的不合理性,使得小组的认定工作不能产生预期效果,甚至有些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小组形同虚设,认定工作怎么方便怎么来,这样也给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问题。因此,贫困生认定小组的成员必须对贫困生认定工作负责,组成校、院 ( 系) 、班等不同层级的贫困生认定小组,层层把关,层层监督。贫困生认定的流程应严格应由贫困生主动提出贫困申请,班级认定小组结合贫困学生家庭组成、日常生活消费等状况及同学出具的贫困证明来认定贫困生,进而由同学所在院 ( 系) 进行确认,最后由学校统一纳入贫困生库,依据贫困生资助办法,统筹安排全校贫困生的资助方案。同时,学校层面在认定贫困生时,也要结合考虑各地平均收入与就学所在地平均收入的差异,使贫困生认定标准相对灵活,避免地区差异引起的不公平情况出现。
(三)建立并优化工作组织机构。
高院职校应设立专门管理学生资助工作的部门,组建一支以相关专业高级学术专家为带头人,具有较高学历、层次合理的专业化学术化队伍,做到“边开展工作边进行课题研究”,使资助工作日益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四)大力开发各种资源,努力拓展资助渠道
学校应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助,帮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以校友会为平台,广泛联系校友,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意义,主动争取杰出校友、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到学校设立助学金、奖学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通过开展校友亲情手拉手、结对子、一帮一、一帮多等资助活动,促成校友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对学生的成长的积极促进作用。
(五)加强多方式开展资助工作
一是帮助贫困生就业。为了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力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努力为困难毕业生提供相关就业信息及各种就业机会,另外,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降低就业成本,给予一定的就业费用补助。
二是重视贫困生心理。学校构建了健全的心理援助机制和形式多样的心理援助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对个别贫困生进行心理咨询,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是关注特殊性资助对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每年都建立全校残疾生档案,为需要家人照顾的残疾学生家庭提供单独的宿舍,安排家长在学校后勤服务中心工作,为行走不便的学生提供保安接送入教室服务,并且在班级建立爱心帮扶小组,轮流帮助残疾学生,让他们体会到来自社会、学校和同学的温暖。
(六)资助育人,励志先行
就工作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在学校开展感恩教育,难度较大。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回报或者回馈意味着亏欠,会给人一种压力,而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本能选择首先就是要回避。这种赠与与亏欠的不对等关系给贫困生心理上带来伤害,使贫困生产生自卑感。相较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更容易为贫困生所接受。一名贫困生观看完我校励志成才典型报告触动很大,在给辅导员的邮件中说:今天听完某某同学的事迹,很受振奋……我相信经过努力,有一天我也会以自己为荣,以自己的贫困为荣,人生路还长,希望在前方!励志教育能帮助贫困生重拾自信,以坦然的心态接受帮助,甚至还能帮助别人。一个有自信、有远大志向的人才会感恩社会、感恩学校。学校围绕“励志成才”、“回馈社会”、“关爱同学”等主题开展事迹报告会、义工活动、征文比赛、主题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鼓励学生奋发图强、励志成才,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范文4
区教育脱贫工作,紧紧围绕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大局,认真贯彻中省市区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现将2020年上半年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安排部署。年初制定了教育脱贫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等,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印发了《2020年寒假期间开展教师“大家访”和结对帮扶活动方案》的通知,安排了假期“大家访”和结对帮扶的相关工作。 4月对各镇办问题整改工作进行督查,对存在问题的镇村下达整改通知,限期销号。5月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6-15周岁适龄儿童开展“四个系统”比对,进一步摸清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底数。
(二)抓控辍保学。紧盯“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这一刚性要求,完善行政、教育“双线”包抓机制和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机制,根据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新学期学生的变化,今年分两次对全区建档立卡6-15周岁适龄儿童进行摸排比对,确保底数精准。对发现疑似辍学的学生进行了劝返和送教上门。同时加大控辍保学动态监测,严格落实周汇报、月考核、季度评比、“七长责任制”等10 项控辍保学制度,深入开展“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和“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专项行动”,对贫困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和政策宣导,实时记录帮扶情况,对建档立卡学生开展“扶志扶智扶心”帮扶活动,确保贫困学生不辍学、不厌学、学得好。
(三)抓精准资助。落实“普惠+特惠”系列教育资助政策,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全程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全区农村建档立卡学生资助面达到100%。2020年春季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到位,资助总人数14861人785.04万元。其中,发放学前困难幼儿生活费补助2206人82.725万元,义务教育“一补”资金9079人343.9125万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2878人288.6万元,中职教育助学金698人69.8万元。
(四)抓政策宣传。加强教育资助政策宣传,印发了《商州区教育脱贫攻坚精准扶持政策一览表》30000份,资助政策一览表宣传折页5000份。各学校(幼儿园)均采取教师会、班会、黑板报、广播、电子屏、微信公众号、家访等形式向全体师生及家长进行资助政策宣传,提高了政策知晓率。
(五)抓项目建设。江苏省援建的的药王坪幼儿园和李河幼儿园9月1日份已经开园。异地搬迁点的安置点(幼儿园)和谢湾安置点杨峪河初级中学改扩建项目,已全部完工投用。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中我区53所学校的旱厕改造项目,目前53个项目,6月24日已经全部竣工投入。
(六)抓宁商协作。按照《2020年教育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工作计划。
(七)抓校地合作。春节前,学院开展文化扶贫送温暖活动,书法爱好者为七星村群众义务写春联。和政府协商并签订了《职业技术学院结对助力脱贫攻坚2020年度帮扶协议》,明确了双方职责。学院采取餐厅消费、职工福利、推销产品和校园零售等形式扎实开展消费扶贫,累计消费农产品11万余元。合作共建的实验中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重视第四幼儿园产学研基地建设,其办园特色成为幼儿教育的亮点。
(八)抓问题整改。深入开展问题自查自改,对于各级反馈问题,加大整改力度,做到分管领导包抓,镇办中心校、区直学校具体实施,在保证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全力推进问题整改工作,实现问题排查彻底、整改清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控辍保学合力不够。部分镇办、村级层面对控辍保学工作重视不够,未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自身工作职责含糊不清,认为现阶段控辍保学工作仍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不能很好履行工作职责。
(二)区外就读学生资助掌握不精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放区外建档立卡学生资助享受咨询函5164份,收回了1083份,回收率21%。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进一步夯实各级控辍保学责任,扎实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健全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建档立卡家庭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加强送教上门工作督查指导,提高送教质量。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范文5
【关键词】勤工助学 育人 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32-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自愿地通过自己合法诚实的劳动,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勤工助学不仅可以给予贫困学生一定的经济资助,还能促进贫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高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勤工助学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和育校功能显得尤为突出。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随机抽取的250名学生发放“高校资助工作模式状况”的问卷,对回收的241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家庭供给、勤工助学和奖助学金成为我校学生的三大经济支柱;当被问及“你认为哪种帮扶方式对贫困学生最有效”时,45.6%的学生认为是经济资助、43.5%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不难看出,勤工助学有利于贫困学生缓解经济压力。而以我院勤工助学岗位为例,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平均每月获取的报酬约为600~800元,加上8000元左右的助学金,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贫困学生家庭经济的压力,满足贫困学生在校的基本开支。
高校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学生自我安排为主,勤工助学能够让贫困学生在业余时间展示其价值,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报酬,缓解经济压力。然而,勤工助学的经济资助功能并非其最终目的,勤工助学对学生将来的面试、竞争上岗、选择工作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 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认知与适应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走出校园、迈向社会的有效过渡方式之一。能够使大学生提前感受社会生活,尽快适应社会竞争,是大学生走出校园前的重要社会锻炼,对其将来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参加勤工助学,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与国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品质,树立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并为集体贡献力量的思想。
勤工助学作为人才培养途径之一,对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起到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劳动观念,使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明白需要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这一道理,而非一味地寻求父母、社会的帮助,避免产生“等靠要”的错误认识。同时,勤工助学还能让学生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勤工助学为高校贫困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自我劳动而摆脱穷困的方式,培养学生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
贫困学生考取大学,往往寄托了的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希望,但往往因为其自身的自卑感,较少参与交际活动,略显孤独,长此以往,会产生孤独感、失落感。紧张的学习生活,又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学习上遇到困难,还会增加他们的挫败感,甚至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为他们提供了更多与人交流的机会,让贫困学生能够尽快融入团体,摆脱孤独感,更助于他们心理的成熟。
此外,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贫困学生多来自边远落后地区,面对家庭的厚望,学业的压力和就业市场的竞争等多重压力,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勤工助学一方面能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同时对于单调的学习生活也是一种调剂;另一方面,勤工助学能够为这些同学提供一个平台,树立自信,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念,培养奋斗精神,并正确看待自己的贫困情况,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认知能力
贫困学生多来自农村甚至是边远山区,来到大城市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甚至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勤工助学这一平台让学生能够体现个人价值,使更多的学生明白平等互助、平等竞争的道理,对大学生自我人格的认知有着促进作用。
孔德生等(2004年)对全国11所高校747名贫困大学生和903名非贫困大学生施行测试,进行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人格测验中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自卑、焦虑、成就动机、兴奋性、敢为性、怀疑性、内向与外向、新环境中成长力、恃强性、幻想性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高校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偿资助,也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有利于贫困学生适应社会、正确认识自我、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勤工助学的工作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同学为了能够出色完成任务,不仅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往往还要具备一些非专业的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锻炼应用能力。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还能接触更多的人、事、物,从而达到扩充知识面,掌握更多技能的目的。
同时,勤工助学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的平台是一种不同于校园学习的环境,在勤工助学工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仅需要自己想办法应对,还需要进行有效协调、合作。因此,勤工助学对学生以后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等均有助益。
二 勤工助学的育校功能
21世纪的大学园区管理,提倡学生自我管理。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例,许多勤工助学岗位,均为校园园区自我管理的产物。比如园区的护卫队、园区的各项设施评定、园区的报纸发放、食堂卫生及价格质量监督、园区整洁维护以及活动场所开放及监管等,均由学生自我管理,学生有任何问题均汇总后上报园区负责人,再讨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如此以来,学校的发展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更加能够融入大学校园。
不仅如此,通过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推行,在无形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维持校园的美观、同学的生活,让学生具备责任感。以往,学生遇到困难,总是将困难告知学校领导,让学校领导去研究解决办法,而解决办法往往不合学生心意,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而如今,学生在学校中遇到了困难,则自己先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再告知学校领导,学校领导研究可行性以后给予答复,有效解决了学生的烦恼。
三 新时代勤工助学模式的探索
勤工助学在中国高校帮困中存在了几十年,如何才能让勤工助学发挥新时代的作用,需要确立科学的指导原则。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立需科学的指引。现如今大学校园的勤工助学岗位多还是以体力劳动为主,需适当增加智力劳动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需要突出勤工助学中教育的内容。如今的勤工助学岗位,大多学生仍是抱着赚钱的目的而参加,需让学生看到勤工助学在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勤工助学岗位中并非只是单纯地完成任务,而是从工作中学到东西,建立自己的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提升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使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的锻炼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廖敏.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3(1)
[2]薛浩.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J].江苏高教,2004(2)
[3]孔德生、杨晓梅.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6)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范文6
诚实守信是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近年来,党和政府为确保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高校助学体系。但是少数贫困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为了获取资助弄虚作假,甚至借贷不还,导致部分资助资源分配不公、浪费严重。为解决资助工作中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促进资助体系更加合理完善,确保贫困生成长成才,贫困生诚信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一、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一)认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表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条件,确保贫困资格认定的真实性、贫困程度的准确性是合理高效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然而,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诚信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失真。有些民政部门对学生持有的《高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调查、核实不深入,把关不严,导致少数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学生也具有所在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使得原始贫困证明材料失去了真实性及权威性,严重冲击了贫困资格认定的公平性。2.评议过程中弄虚作假,拉帮结派。有些学生为了能被认定为贫困生,利用人际关系到处拉票,导致少数被认定的贫困生贫困等级有误差,甚至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也被认定为贫困生。看似民主公正的认定程序,因为部分学生的不诚信而影响了本应公平的认定结果。3.调整过程中恶意隐瞒,编造事实。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对认定的贫困生实行动态管理,其出发点是为了准确了解和掌握贫困生家庭经济变化状况,以便集中有限资源高效地开展帮困工作,并对新近致贫的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帮扶资助。但是调查发现,学生一旦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并成功建档,几乎没有人愿意自动撤档,多数建档贫困生刻意隐瞒家庭经济情况好转的事实,以便可以继续享受国家、学校给予的各项资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大批非贫困生看到贫困生每年都有多少不等的好处,便利用贫困生调整这一机会,通过各种手段伪造贫困证明,编造着各种理由,申请增补为贫困生。直接导致贫困档案的准确性,严重影响了调档工作的可操作性,使得学生贫困档案的动态管理陷于困境,阻碍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受资助后诚信缺失的表现
国家助学贷款、高校奖助学金是各级政府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学费、生活费压力而划拨的专项资助。部分贫困生在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和高校奖助学金的情况下,有些行为不免让人非议。1.不当使用所得资助。有些学生获得贷款、助学款后,并未把这些款项用在正常的学习上、必要的生活上,而是用于购买电子产品、高档服装、请客吃饭等,甚至有学生拿这些款项进行投资,攀比消费、随意挥霍。2.蓄意拖欠助学贷款。部分学生不按合同约定归还助学贷款本息、还款违约,甚至还有恶意逃避还贷的行为,导致金融机构、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产生了质疑。3.消极对待勤工助学。为鼓励困难学生自主、自强、自立,大多高校都会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为困难学生提供一些有偿的工作机会,帮助贫困学生减轻生活压力。但是,有些贫困生根本不珍惜这种机会,对安排的岗位挑三拣四,嫌苦怕累,经常以种种理由为托词减少工作时间。甚至个别同学表现出对工作无所谓的态度,不履行助学岗位合同单方离岗辞职,连书面申请都不交,导致社会、高校等用工单位对勤工助学学生存在负面看法。[1]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审核程序不严谨、界定标准不明晰
首先,生源地民政部门提供的贫困证明由于部分工作人员调查不深入、审查不严格、把关不严谨,导致少数不诚信学生有机可乘。而高校受到人力、物力限制无法完全核实,进而为不诚信学生提供了一条开具假证明、伪造假材料的途径。其次,在贫困等级评定过程中,界定标准可操作性不强。评定依据的申报材料失真,没有严格、明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又不能在学生中间横向比较,导致贫困等级界定存在太多的主观因素,往往需要资助管理人员根据经验和班级学生的普遍反应结合申报材料确定,导致少数学生钻空子,不能保证贫困等级绝对公平与公正。因此,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急需加强和完善。
(二)缺少监督和惩罚机制、监管制度落后
诚信行为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合理的监督和惩罚机制也是促进贫困大学生诚实守信必要手段。少数学生之所以敢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骗取贫困生资助金,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是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享受资助的在校贫困大学生,老师、同学的监督尚能起到一定作用,对于毕业离校的学生,社会监督几乎不存在。目前,受到电子商务等影响,部分学生的消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辅导员老师和同学监督也越来越困难。况且高校即使发现少数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往往多做“批评教育”工作,充其量也就是纪律处分,几乎没有更为严格的处罚。严重缺失惩戒机制,使得少数学生在弄虚作假方面有恃无恐。
(三)部分贫困生自立精神不足,感恩教育缺失
国家和学校仅凭贫困证明就为贫困生提供无偿性资助,使学生产生了不劳而获的思想,被动的等待各种助学金和困难补助,导致责任感不强,进取心不足,不利于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也正是这一因素,导致部分学生难以抵抗无偿资助的诱惑,进而伪造各种贫困证明,“冒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国家的无偿资助。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感恩教育没有及时跟进,学生没有从心灵深处认识到资助帮扶政策的实质,把国家的资助当成理所当然的福利,心安理得地享受资助政策带来的“免费午餐”,缺乏对社会、国家和高校感恩意识,严重助长了不诚信行为的风气,使学生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大打折扣。
三、解决贫困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一)完善贫困生认定方法,健全贫困生管理制度
贫困生认定不能仅依据贫困证明做出简单判断,而应在定性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建立合理可行的资格认定标准。如在众多提供贫困证明的申请者中,有无孤儿、单亲,是否同时提供低保证明、残疾证、下岗证、重大疾病诊断书等证明材料,再结合学生的日常消费习惯:是否使用高档手机、是否有高消费等进行量化评估,以此为依据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分档。同时,要对家庭经济情况材料加大力度予以调查核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去学校周边的区县实地了解当地申请贫困认定的学生的家庭情况。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生活,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宿舍,通过谈话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在班级建立民主测评方案,让同学们行使监管的权利,对受助学生经济困难不真实的情况进行举报,建立起“宿舍―班级―院系―学校”的层级认定体系。最后,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定期对各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统计和更新。
(二)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及奖惩机制
建立在校大学生诚信档案,重点考核评估学生在考试、申请助学贷款、学杂费缴纳方面的诚信行为,把考核结果作为大学生资助建档重要依据。同时,建立高校“贫困生诚信评价平台”,延至大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单位,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架起学校与社会诚信教育的桥梁。学校严谨、慎重地对学生的诚信进行科学的评估,把评估结果作为资助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诚信评价结果高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如提高补贴、发放证书、进行表彰、记录档案等;对于诚信评价结果低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按照不诚信等级进行不同的惩罚,如按量减少补助,甚至停止一切补助,在各项评优评先活动中取消资格,取消入党资格,并且记录档案等。以此来提高受资助贫困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得更多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更多的资助,也使得高校的资助工作能更加有效的进行。
(三)建立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有偿资助模式
近些年的高校资助工作经验证明,无偿资助模式确实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为贫困学子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这种资助模式仅仅具有“输血”功能,停留在暂时的“济困”阶段,难以起到“造血”功能,不能使贫困学生长久的远离经济困境。通过建立权利与义务相适应的有偿资助模式,可以有效避免无偿资助模式的缺陷,实现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高校等资助单位应该适当调整奖助比例,把大部分无偿资助款项逐步转移到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上,引导贫困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报酬,以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其次,高校应该积极推动大学生“助研计划”,鼓励学业优秀、动手能力强的贫困学子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资助单位单独设置与科研教师相配套的助研经费。学生在助研的过程中既能得到相应的资助,又能锻炼科研素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每项公益活动设定相应的积分,把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积分值作为资助档次的重要依据。通过上述三种措施,可以避免贫困学生对“无偿资助”的过度依赖,大幅提高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资助工作的可持续性。
(四)大力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