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创作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艺术创作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艺术创作方法

公共艺术创作方法范文1

一、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幼儿手工制作的兴趣

1.创设环境,让幼儿在情景中乐意进行手工制作活动

在开展创意手工的教学活动时,老师可以提前搜集素材、做好课件,先让幼儿欣赏作品,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比如大班的创意穿编活动,小班的创意染纸活动,老师均让孩子通过欣赏图片激发其好奇心,萌发创作欲望。

在开展创意手工的教学活动前,老师和幼儿要共同制作海报,发动家长搜集大量的废旧材料,组织小组进行分类,有序摆放在活动室内,便于幼儿自主选择,而且活动室还设有幼儿的作品展示架,孩子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同伴交流共享。展示幼儿的作品,会让他们富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再次进行创作的愿望。

2.将幼儿的手工制作与游戏相结合

幼儿喜欢游戏,游戏可以使幼儿放松地、自由地学习。把手工制作寓趣味教育于游戏之中,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可以达到游戏和教学双重教育的目的。例如:利用折纸示意图,设计成有趣的折纸系列游戏活动,折成一本书,打开一扇门,叠叠小被子,变成小钱包。在游戏中,孩子们会很轻松地用一张纸折出来多种物品。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创意折纸,开阔了思路,激发了她们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了她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培养孩子的手工技能有很大帮助。

二、提供多次练习的机会,锻炼幼儿动手的灵活性

1.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规律

根据幼儿的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是有选择性地引导幼儿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在使用剪刀的过程中,可以要求3~4岁的幼儿学习剪直线,5~6岁的幼儿学习剪曲线。在泥工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先思考如何才能将泥团搓成胡萝卜形状,并让幼儿自己尝试“搓”的动作,探索出在搓泥团时手掌的一侧稍稍用力,便搓成了胡萝卜形状,然后再引导幼儿观察用它可以塑造出哪些不同的立体形象。

2.训练手的灵活性,是手工制作活动的前提

可在分步练习、整体练习之间进行,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掌握每一种动作的方法与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中的联系与协调。

三、充分发挥想象力,促进幼儿进行有效的空间组合

1.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

让幼儿自己选择具有表现力的材料,让幼儿把材料与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进行多次操作,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例如:为幼儿提供几个一次性的废旧光盘,可以启发幼儿想象,它是什么形状的?它可以制作一些什么形象来。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说:它圆圆的像小猪的脑袋、像企鹅的肚皮、像太阳的笑脸、连起来像毛毛虫的身体……充分挖掘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和百种语言。

2.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能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同时,也能发挥幼儿的整体布局和装饰点缀的能力。例如:当幼儿制作出“计算机”后,可引导幼儿用彩笔在电脑的屏幕上进行添画,组合成“正在显示画面的电脑”,在键盘上标注数字与字母,为作品修饰、增彩。在幼儿用毛根制作运动小人完毕后,可引导幼儿将作品固定在底版上,鼓励他们通过想象,添画上游泳馆、足球场等富有创意的运动场景,还可以利用制作的“费脚料”粘贴,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四、激活手工制作活动,支持幼儿主动大胆创作

1.教师少一分替代,让幼儿多一分发展

幼儿正处于成长期,许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要弱于成年人,因此,如果老师习惯于用指挥和替代的方式“教导”幼儿,就会使幼儿降低自我评价,进而降低自我价值感。这种指挥和替代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是不相信幼儿能力的表现,使幼儿觉得自己“弱小无能”,长此以往,就会妨碍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实践中,应该大力提倡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习惯,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自己在做做玩玩中,认识到“自己的小手很能干”,不仅可以制作许多小动物,还可以拼图、画画等,从而真正体会到自己动手的乐趣,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欲。

2.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大胆进行再创造

在组织创意手工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适度地导”。例如:在折纸活动中,老师应先引导幼儿学习观察图示,试一试,在小纸上折一折,你能看懂并折出几步,可以同好朋友一起商量尝试,再问幼儿有何看不懂的步骤,教师请会的小朋友上台讲解、示范,最后教师再适当补充或纠正。这样,教师适度的“导”,不仅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重要的是使幼儿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公共艺术创作方法范文2

As a conception of Pan Sculpture, it is with significative and methodology meanings. Its culture point embodies in its variety factors, such as tolerance and difference acceptance, as well as that of art spread. It satisfies the spiritual demand of different culture level when advancing the sculpture art language.

“泛雕塑”作为一种艺术的概念乃理想来看,它具有当代社会意识以及方法论的意义。就语词的概念和内涵来说:“泛”(“宽泛”或“广泛”)是与“局限”或“限定”相对而言的。在人类的艺术历史和经验中可见,形成一个时代或区域的艺术形式、审美态度及其文化观念的“限定”与“宽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们可能来自社会、政治、宗教及各种文化领域的作用。我以为,“泛雕塑”的提法及其概念的运用,首先得益于中国当代社会及文化的变革和发展,得益于雕塑界寻求艺术创作的繁荣、自由以及雕塑与社会文化形态的多元化、多样性诉求的对应,以利于其自身和社会文化的积极发展。概括地说,“泛雕塑”概念及其艺术实践的当代意义和文化支点,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泛雕塑”概念在雕塑的艺术语言及自我认同上(包括其造型的表现手法、叙事方式和形式类别)可以力争其开放性和多样性的发展,如在雕塑作品的形式、题材、材料、创作方法、展示方式方面主张更为多样的并存和创造性的发掘;在艺术审美及精神诉求方面,主张宽容和接受差异;在雕塑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方面主张打破传统的概念,主张各种形式和资源的灵活运用,把“架上”雕塑和户外雕塑,叙事性雕塑与表现性雕塑,纯观赏性雕塑与可介入性雕塑,纪念性(或唯美性)雕塑与实验性及综合性雕塑(如现代装置、综合材料及景观雕塑等)的界限予以突破或综合。使得当代雕塑在平面艺术、影象及多媒体艺术发达的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和特性,在推进雕塑艺术形式语言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不同社会文化层次的审美与精神需求。事实上,始于上世纪初以及60年代前后的西方现代雕塑历史中的现成品艺术、集成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综合材料艺术、观念艺术及地景艺术的形式和文化观念中,就已经为我们展现了“泛雕塑”的创作景象和现当代艺术精神。可以说,我们在西方艺术家杜尚、沃霍尔或奥登博格以及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等众多人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观念的探索中,都可以领略到新艺术的多元价值及其艺术的创造意志。而在后现代语境下关注和理解“泛雕塑”的理念,则会有利于我们把传统概念的“学院”式的雕塑创作,政府扶持的专业创作机构的创作以及体制外的创作力量及成果加以发掘和出新,在多元并存、相互交流和激励中丰富本时代的雕塑形态与内在精神。

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泛雕塑”的概念可以在艺术实践的方法论上丰富雕塑的时代内涵和社会精神。“泛雕塑”有利于使雕塑在创作理念、创作方法以及在介入社会和公共环境方面赢得更为广阔的资源和展示的空间。我们认为,“泛雕塑”的理念有利于发展艺术的不同的叙事方式和叙事方向,使得雕塑艺术不是机械地复制已经被记录的雕塑史,而是能够更为自由地、主动地去创造属于当代的雕塑史。由于“泛雕塑”理念在艺术题材、表现形式、媒介材料、展示方式以及在艺术观念上提倡多样性、多元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雕塑介入各种开放的公共空间,反映社会多元文化的形貌,适应文化和生活环境特性的不同需求方面都有着显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主张公众参与和服务公众社会的当代公共艺术,在提倡艺术形式和社会互动方式的开放性和探索性方面――都为“泛雕塑”形态的存在与介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因为“泛雕塑”在艺术的“边界”和艺术的社会意义等问题上采取了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姿态。应该说从公共环境的美学品质及公共精神的体现一直到城市家具及公共设施的艺术创造,或从艺术家个人经验的展现到社会群体及地区文化精神的表现方面,都需要开放的和多样性的艺术形式与实施方式的介入。

公共艺术创作方法范文3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77-03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作为公共必修课来开设,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被突显出来。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大学语文授课的效率,为学生呈现一堂富有文化蕴含和人文气息的心灵课,本文认为需要从课前的作品背景材料整理、课堂上的精心组织、课后的阅读延伸等方面下工夫。

一、作品背景材料的整理

大学语文教材选取的作品皆是具有深厚文化蕴含的经典作品,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引领学生深入作品去感受作品的审美意蕴,体会作品的文化蕴含,尤其是教材中收录的一些篇目所涉及的内容,与现今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相去甚远,很难在感情上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在理解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就更加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备课的环节上下足功夫,深入钻研文本,广泛的查取各种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有针对性的来解决存在的症结。

1.教师在备课时需从作者的生平及创作历程上入手。作家的人生经历影响着作家的创作观和对于现实世界反映的有选择摄入,而作家在创作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创作风貌。文如其人,对于作家的深入了解必然会有助于对作品本身的赏析。作为个体的创作者,其人生历程、创作历程是与社会、历史的大环境息息相关的,二者的相互作用丰富了作家的创作视野,同时也为我们解读作家的作品提供了诸多的线索。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作品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教师要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揭示这些背景材料与作品之间联系的必然性,从而使学生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对学习的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拉近读者与作家、作品之间的距离,为学习的逐步深入打下基础。例如在讲授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课时,要求学生体会稼轩体豪放而沉郁的风格,这是授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师首先要结合历史史实交代清楚南宋这个朝代在中国历史演进中的特殊性和典型性,这是作者生活的大环境,造就了一个复杂的“辛弃疾”,也限制了词人的自我发展。辛弃疾一生郁郁不得志,文韬武略无处施展,教师需要结合史料来讲述辛弃疾年轻时抗金的传奇事迹和他力主抗金的种种努力,以此来对比辛弃疾人生的坎坷。他屡次被罢官,近20年的光阴在“闲居”中度过,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和潜伏于内心的深刻痛苦。

2.具体到作品创作的缘由,这也是作品理解的一个关键点,直接决定着作品的产生及主题的表达。在作品的创作中,作者融入了文学的加工、虚构成分在里面,但是究其实质,作者是“有感而发”,这个“感”是作者创作的初衷,也是深入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切入点。在对作家其人其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抓住这个直接的动因来进行细致地剖析,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难度就会大大的减小。例如白居易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的思想倾向历来有很大的争议,有观点认为作品的倾向是讽喻,即批判玄宗;有观点认为是宣扬爱情,抒写了有情人相思的痛苦和不能常聚首的深深遗憾;还有观点认为是双重主题,既有讽刺又有对爱情的歌颂。教师授课时分析《长恨歌》的思想倾向,除了解析作品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探究作者创作的缘由。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我们可以知晓《长恨歌》创作源于诗人白居易与友人一同到马嵬坡附近的仙游寺游玩的经历,在游玩途中众人聊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感叹不已。友人王质夫对白居易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又是一个多情种子,不如由你来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怎么样?”白居易答应了,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长恨歌》。在弄清楚了《长恨歌》的创作缘由后,再结合作品实际,我们就可以明确得出一个结论:作者创作的本意是在于歌颂爱情,作品中讽喻的成分并不能构成一个平行的主题。

公共艺术创作方法范文4

[关键词]当代艺术;隐私;话语;观念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67-03

步入21世纪,我国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仍然坚持着以写实为主要手段的现实主义指导方针(这里指绘画),这一点从我们的教学课程设置中足以看出,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以素描造型训练、色彩造型训练为主要内容,高年级的创作课程一般也借助写实的基本能力去发现、表达对艺术美的理解。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矢志不渝地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手法?一言以蔽之,现实主义更有益于我们挖掘、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使得学生系统、有效地掌握艺术创作方法,表达生活中的美以及对祖国、人民的热爱。21世纪,全球化触角几乎延伸至地球的每个角落,各种艺术思潮不断地冲击着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正如中央美院潘公凯院长在《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院长报告》中所说:“在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架上艺术’已然走向衰落,逐渐被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等一些全新的艺术手段和艺术语言所替代,这种趋势造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困惑。”回避各种当代艺术现象固然不可取,那么,如何在这种背景之下坚持与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讨论,似乎很有必要。

自从20世纪80年代当代艺术在我国萌发以来,艺术理论界对于当代艺术的讨论似乎不绝于耳。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对于新生艺术现象的关注,或者说我们想理清当代艺术这一艺术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代艺术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域。在我们的思维习惯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对一个现象近乎本能的考问,所以,我们很想搞清楚当代艺术是什么?这是一种本质论的提问方式。当代艺术恰恰回避了“艺术是什么”这样的理论纷争,艺术尚且存在概念上的迷思,况乎当代艺术。当然,迷思不等同于不可知论。当代艺术是什么,我们可以暂且搁置不论,不如先看清楚“当代艺术的样子”以及“样子”背后隐匿着的碎片,即属于当代艺术的隐私。

一、从话语到话语权

我国当代艺术发端于边缘,这种边缘性决定了当代艺术对话语权的欲望。话语权如何索得?只有通过话语。当代艺术的话语权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实现,即艺术创作语言、艺术理论语言以及宣言与口号。

当代艺术艺术语言的实现与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架上艺术走向衰落紧密相联,并以此为契机尽其艺术语言之能事。从作品的内容看,首先是对传统的现实主义体裁的反驳,从表现典型性的人物与事件逐步转向个体人性与社会生活的探微。形式的技法层面,现实主义一贯运用的写实手法被旁落,从中可以找到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子。从材料上看,当代艺术的艺术语言表达倾向于各种材料的可能并身体力行,包括了传统的架上绘画、各种工业制成品、生命体、多媒体影像技术等,在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消解了艺术。正如朱青生所言:“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一切皆可能成为艺术,艺术是什么便不得而知了。

当代艺术的理论语言和现代、后现代艺术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包括了对西方艺术理论的探究,同时有着若干误读。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家们最擅长于摆出思辨的姿态,从韦伯到哈贝马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艺术家不是哲学家,尽管现如今的艺术家(尤其当代艺术家)颇为热衷探讨哲学问题(主要是后现论),大有“言必称希腊”的趋势,但学科之间的融通并不意味着趋同。当代艺术家们的艺术理论话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晦涩,想深刻领会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表现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对话。

当代艺术家以先锋派的姿态出现在我国艺术界。作为先锋派,在摇旗的同时必须伴随着呐喊,于是宣言与口号令人振聋发聩,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宣言与口号不外乎试图打破一个旧的艺术体系,建立一个崭新的艺术体系。近期在北京举办的“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艺术展”上,策展人指出:“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半期,上千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在一个没有画廊、没有美术馆、没有任何艺术系统支持的环境中,以空前的热情发起了一次影响深远的艺术运动。这场运动结束了近百年来的一元艺术模式,为艺术创作争取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并使得中国艺术从此迈上了多元化、国际化的道路。从1985年以后,‘当代艺术’便不可逆转地成为推动中国艺术的主导动力。”分析策展人的话语,其言辞诸如“百年来的一元艺术模式”、“当代艺术便不可逆转地成为推动中国艺术的主导动力”等,则有失公允,但作为口号却很有市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

话语的表达是为了话语权,至于话语怎么样倒是其次,正如早期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一般。早期的现代艺术属于自认为的精英艺术,是小圈子的孤芳自赏而已,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回避传统艺术创作形式,于是产生了许多流派,不同流派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西班牙哲学家奥尔加特曾指出,不是大众不能理解先锋派艺术,而是先锋派艺术家有意不让大众来理解自己的艺术,这缘于现代主义艺术的精英特性和它的‘小圈子’特性。

我国当代艺术在临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崛起的操作模式,所以,对我国当代艺术及其话语的困惑就不足为奇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话语权的获得,有了话语权,当代艺术才成为可能。事实也证明了我国当代艺术已经从边缘状态崛起,成为了一种不可忽略的艺术现象。

二、以观念名义而艺术

当代艺术家们渐离了现实主义(一般被其称为庸俗现实主义)之后路向何方?《读书》2008年第1期载文:“现代主义/当代艺术从未宣布过它们特定的形式,它们带给世界的只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而并非是某种样式的宣言。”纵观我国当代艺术创作情况,不难发现“观念”这一语汇被突现了出来。艺术以观念的名义而艺术,这与其说是当代艺术家们的共识,不如说是一次共谋。

传统架上绘画有着记录与叙事的双重功能,艺术家往往通过情节以及情节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与审美感受。这种记录与叙事,客观上起到了照相与文字的作用,就艺术本身而言,则或多或少被记录与叙事所掩饰。当代艺术家们坚起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旗帜,追求艺术自我的存在价值;而不是附加在艺术身上的若干社会功能,这是对传统艺术 记录与叙事功能的弱化或者取缔。随着绘画的记录与叙事功能的淡出,美的衰落这一现象凸现出来,审美及审美判断遭到置疑,与此同时,势必要建构一系列的艺术价值体系。艺术家们可以去审美化,但其必须坚定的认为所从事的活动是艺术活动,作品仍然是艺术品,只不过此艺术非彼艺术而已。所以,艺术观念化过程是艺术家们对艺术、艺术品重新界定的过程,这种界定与表达是多元化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中许多理论被引进来,如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符号体系,艺术作为一种行为等。当然,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反艺术本质论而导致的艺术概念的模糊,从而引发艺术创作观念的相对混乱,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代艺术创作的现状。

我们可以从众多当代艺术作品中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即对传统艺术审美的疲倦,或者说是去审美化。当代艺术家们认为:“艺术和美并没有必然联系,也并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寻找到美。”一旦艺术活动远离了审美诉求,只能剩下对艺术现象的解释,并通过这种解释来证明艺术和艺术家。各种艺术现象的解释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或多种观念、观点的表白。由此看来,当代艺术的观念化应该是合乎情理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代艺术家背离的是传统的艺术审美,近代美学所研究的纯粹形式及其意味,还是为许多当代艺术家所接受的。

在观念的保护下,艺术被多元化了。我们不能从哲学层面来解释观念是什么,但起码看来观念是一种理性的思考结果。观念的艺术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原始艺术:“‘观念’是通过寓意的手法,将抽象的概念赋予可视的形象,或称作‘意象’,即将某一意思加于某一形象上,所谓‘示意取名’。”“某一意思”是基于一定理性基础之上的艺术理念,当代艺术在观念认识的过程中恰恰是迷失了“某一意思”与理性,这或许也是我国当代艺术的一种悖论。

三、无厘头、调侃与艺术八卦

2007年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最吸引眼球的无疑是那件以艺术的名义压苹果的艺术品。人们在玩味艺术的同时,也品味广场上弥漫着的一种苹果腐烂的、酸酸的酒精味道。从中揣测我国当代艺术,可以看出当代艺术博览会的策展者道德公心的缺失。艺术不是上世纪西方的经济危机,可以将牛奶倒入大海。然而,今天的艺术却可以开着压路机将数吨苹果碾碎。

那么从策展人到艺术家,为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德国哲学家、美学家本雅明曾经说过,机械复制时代,传统艺术大崩溃,韵味的消失成为必然。现代主义艺术在韵味消失的同时,也伴随着震惊的到来。上述艺术品不可谓不震惊。由此可见,策展人与艺术家追求的就是震惊,至于批评(或艺术批评)是震惊的余波,越多越好。震惊有什么好处?通俗地讲就是混个脸熟,脸熟也是进入当代艺术圈的门票。

当代艺术为何热衷于无厘头式的调侃?说到底是一种反讽的情结。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经出现的伤痕绘画、政治波谱艺术,已经孕育了这种基调。反讽就是对于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反衬的方法间接地表达出来,并给予欣赏者一定的思考空间。如隋建国的“中山装”系列,将代表一个时代印记的服装样式与西方古典雕塑相糅合,使得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符号走下神坛,以获得一种戏谑、荒诞的效果,形成较为强烈的视觉与思维的对抗。客观地讲,反讽风格语言的运用,一度创造了不少值得肯定的作品,也拓展了创作思路。反讽的存在与我们现实生活状态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我们社会生活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反讽情境,这种情境滋养了我国早期当代艺术。我国当代艺术家们尝到了反讽甜头,于是竭尽反讽之能事,将其无限地扩大化。从早期的政治符号到现在的流行文化,无不成为反讽的对象。当反讽超越一定限度以后,便肆无忌惮地调侃艺术、艺术界以及大众,最终沦为类似于娱乐圈的八卦制造者。我们知道娱乐圈很大一部分的八卦信息,其实就是源于演艺人员自身,目的就是为了见报、上镜头,这种方法也启迪了我国不少当代艺术家。

四、以设计名义而艺术

当代艺术思维与设计思维在一定层面上有融通之处。随着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对于设计思维的讨论逐步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设计,思维反映设计的本质,也探询设计行为的规律与联系。所以设计思维既是一种思维特质,也是设计的方法论研究。对于当代艺术思维的研究,大家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创造性思维或创新思维,似乎只要具备了创造性思维,所有问题便迎刃而解。艺术的本质是一种创造,创造是艺术与设计的灵魂与核心,但如何创造以及如何实践创造性思维却始终有点形而上。创造性思维与当代艺术的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应该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目前我们对艺术思维研究始终存在着以一般替代特殊的倾向,如“异质同构”、“聚散”、“逆转”、“超前”等思维训练的命题。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复合思维,具有过程性。在艺术设计中将“陌生化”艺术理论运用到设计思维中,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与思维训练模式。当代艺术似乎对于“陌生化”理论更能驾轻就熟。无论是观念化艺术,还是对艺术的调侃,无不显现对于日常生活、艺术活动的“陌生化”处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当代艺术与设计的界限模糊了,很多设计作品就是当代艺术品。当然,这里所言的设计作品,更多的是装饰或工艺设计作品。

属于我国当代艺术隐私的关键词还有不少,如“海外炒作”、“中国认同”、“艺术资本市场的运作”等。我国当代艺术发端于边缘,却身不由己地走上了国际化道路,当代艺术是我国艺术实践活动参与全球化的急先锋。在艺术全球化过程中,当代艺术家在海外获得了某种身份认同,并以一种先进艺术的姿态影响国内的当代艺术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国外艺术资本的渗透与国内艺术市场的逐步形成也成为一种风向标,促进了我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对个体而言,隐私是完全的个人空间,揭人隐私会遭人诟骂。但当代艺术的隐私是属于我国艺术实践活动中的公共空间,之所以称其为“隐私”,一方面,是因为它的隐秘性;另一方面,我们对于当代艺术从困惑、不确定到较为全面的认知也是一个过程。当代艺术在我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艺术现象,覆盖面也很广,良莠不齐必然存在,这与它的门槛较低不无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宪.二十世纪西方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67.

[2]扬旭.艺术被“观念”了[J].读书,2008,(2):104.

公共艺术创作方法范文5

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中国书法主要包括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书法艺术昀基本特征

(1)线条与组合。(2)具象与抽象。(3)情感与象征。

实用艺术

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它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与设计艺术等表现性空间艺术的总称。实用艺术是所有艺术种类中最普及、最常见的一大类别,它与人们的衣、食、住、用等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建筑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

(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2)环境的人格化体现。(3)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是指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将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组合成为统一的景观。园林艺术体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有机融合。园林艺术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1)浓缩的自然。(2)综合的形式。(3)意境的追求。

工艺与设计艺术

工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样式,它既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与制作或生产密切相关。

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兴起韵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是围绕着某种制作或生产目的进行的富有审美情趣的创作,,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

工艺与设计艺术的基本特征

(1)实用与审美的结合。(2)物质与精神的结合。(3)技能与创造。

表情艺术

表情艺术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表情艺术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表情艺术是人类历最古老的艺术门类。

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一定时间长度内营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艺术以旋律、节奏、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抒发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盼情感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

音乐艺术的分类

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按演唱者可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按音域可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还可根据演唱的方式分为独唱、齐唱、重唱、合唱、对唱、伴唱等多种形式。

根据器乐的不同种类和演奏方法,可以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四大类。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1)情感的涌流。(2)想象的自由。(3)象征的意味。

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倒新

(1)继承和创新是促进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艺术的发展是有其内在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艺术对于后一时代的艺术都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和条件,后一时代的艺术必然要在前一时代艺术的基础上得以发展。(2)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传统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尤其表现在对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的继承上。

(3)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

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艺术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审美特性,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1)艺术与哲学。哲学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艺术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哲学家的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哲学。

(2)艺术与宗教。艺术与宗教早期曾融合在一起,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和艺术在思维方式和终极目的上的根本差异,决定了二者的本质区别。(3)艺术与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艺术的联系相当紧密。一方面,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总要通过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体现;另一方面,艺术以审美的方式对道德观念进行思考并加以表现,从而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

(4)艺术与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广泛的。艺术活动会受到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产生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良好的政治环境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倾向对人们的政治思想产生一定的作用,从而影响政治的方向和发展。

(5)艺术与科学。科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与艺术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本质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等方面,艺术也一直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满足人类审美需求的精神文化活动。

(1)任何艺术活动都必须借助一定的艺术语言体系进行。

(2)创造艺术形象或意境是一切艺术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一切艺术活动的宗旨、目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与归宿。

(3)艺术活动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根本

艺术括动的基本特征

(1)艺术活动韵形象性。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形象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因此,每个艺术形象都必须以个别具体的感性形式出现,把生活中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真实地表现出来,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人产生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

(2)艺术活动的情感性。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情感主宰着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贯穿在艺术创作的整个心理过程中。

(3)艺术活动的审美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艺术的意识形态特性是隐含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

艺术活动的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是指人通过艺术活动能够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和信息。艺术对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知功能。对于大至天体,小至原子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2)审美教育功能。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是指人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艺术具有强大的情绪感染力和影响力,欣赏者往往会沉浸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而接受作品的思想观念。艺术审美教育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三个特点。(3)审美娱乐功能。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是指人

在艺术活动中能够使身心得到调节,精神获得愉悦。这是艺术最基本的功能。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公共艺术创作方法范文6

从语言的贫乏和书写的局限所导致的视觉盲区,盲形的转向而产生视觉图像的新形态,把这些新形态同造型、色彩和技术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艺术设计的直观性是由它的可视形象所决定的,受众在设计作品面前体验着最大的自然情节之中的现实生活,成为在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比较图像研究在理论上生动的套餐文化。上述事实最有力地例证了依据理论的理论比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与非文字的“文化文本”(culture as text)的概念及其解读方式联系在一起。而图像作为非文字文本所特有的视觉图像形态,也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学人所关注与重视。它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文化的结晶、艺术设计的审美载体。在信息社会里“图形”与“图像”占据着视觉的主导地位。视觉图像不光有着承载文化与艺术的一般功能,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创造新的文化形式――视觉图像文化。

视觉图像形成理论研究以法国科拉斯女神雕塑形象作为艺术史上最早的人像造型原型,所以很多同仁用了“千面多观”一词来暗示千变万化的变体形象背后三视文化的典型性史料的真实,以及那不变的母神原型与复古图像的研究。运用现代横纵学科意识、人文知识设计结构整合一系列复古图像解读的理论,表明了复古图像解读的理论是具有现代图像学的视觉说服力的。周易太极图以解读东方文化为依据,结合图像时代的视觉转换,充斥于现实生活的图像之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许多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正如著名文化学家詹明信指出的那样,通过商品形式的逻辑思维形式,人们生产出了极为丰富多样的设计文化产品。由此,他强调指出“设计文化正是消费自身的要素,没有任何社会像消费社会那样,有如此充足的图标与图像记摘”。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是出自于引领培养商品消费的需要,商家们生产了无以数计的商业现代图像广告,它们铺天盖地的出现在街头、报纸、杂志、网络与电视中,使任何人也无法回避:另一方面是出于扩大设计文化消费的理念需要,那些活跃在设计文化产业第一线的商人们还生产了大量的流行图书图像包括漫画、影视与多媒体产品,其运用声光电等多种手段,对人们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于是,跨设计文化的传统意义上的情境被消解掉了,而现代都市也演变成了现代影像的图像城市。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众的生存体验方式,也在一定的时代观念上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方式。艺术家李邦耀最近创作了一件印刷装置,名为《解毒药》。在这件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第一自然的直表的设计作品中,艺术家将充斥于各类流行杂志上的彩色图像堆积在一起,不由得引发我们无尽的联想。如果以这件作品为基点,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以及相关的当代艺术作品,我们将不难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商业化利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得以加强的图像生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充斥于中国社会,并无情地包围着当代中国人。更加重要的是,其不但渗透或主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构成了一些新的下意识的意识形态与人文价值观念,这也导致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深刻的变异;第二,不管我们愿否承认,传统的设计话语形式正在向以图像为主的视觉文化形式转变,加上数码照相机、DV摄像机和电脑的普及,社会大众都成了潜在的图像制造者,所以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图像进行交流:第三、形形的图像在进入社会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会超越本来的含义与功能,并形成有力的文化意象,因此,在社会上流行的公共图像并不只是纯粹的消费性对象,还是艺术家可资利用的资源与材料。这些便足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流行图像与相关的高科技媒介有着割舍不断的文化联系,进而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在创作方法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我们所知,不少精英主义者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大胆挪用公共图像及相关处理手段的做法是颇有非议的,其中,最具“学术影响力”的理由是:公共图像及相关处理手段完全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而将神圣的艺术创作与大众文化扯在一起,只会降低艺术的品味,因为大众文化是按合理匹配方案批量制作的,具有无风格、无难度、无个性与平庸低俗的特点,甚至是商家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对大众的单向性操纵所至。

很明显,以上看法深受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人物阿多诺的影响。熟悉阿多诺的人都知道,这位文化学者的“群众设计文化理论”有着强烈的“精英审美论”的倾向。他一向强调精英文化独一无二的精神自由和设计思想的价值,甚至将大众设计文化视为低等文化。阿多诺的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引起过不少同仁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它毕竟是阿多诺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移居美国前的理论建树,在今天看来已是过去的历史产物。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大众设计文化已经以极有力的方式取代了精英文化的至尊地位。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作为新的知识增长点,大众设计文化不仅能提供新的思想与设计价值取向,还能开启文化的新走向。倘若对大众文化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只会使一个研究时下文化的人丧失必要的艺术设计文化良心。

正是基于以上各种原因,我个人认为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认真研究大众设计文化人数甚少,并在创作中巧妙挪用公共图像或借鉴类似制作方法创造一些新的艺术图像,也是天经地义和合情合理的。诚然,按照传统标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这种做法颇有点抄袭和重复的味道。但我们却觉得,发现公共图像与现实的替代关系,敏感地领会其中隐含现代思潮意识特殊意义,进而把其带入一种超常态的、荒谬的艺术设计语境中去,引起人们对现实文化的强烈反思与共鸣,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原创性文本的再造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