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

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1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创新思维的特点。笔者认为: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颖性:创新思维实乃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法,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二是独特性: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

从本质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

1.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

逻辑思维一般是指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思维。其基本方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简而言之,逻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规律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推理关系的形式化思维。非逻辑思维则是诸如直觉、联想、幻想、猜想以及灵感等不服从逻辑规律的思维。

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一般来说,在创新过程中,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为发明创造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主要是逻辑思维在起作用。对发明创造对象的观察、描述以及概括,主要靠逻辑思维。即使是非逻辑思维的结果,最后也必定要求被补充、解释、完善成符合逻辑的概念和方法。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实际上,在任何创新活动中,创新者往往都是在前人知识所铺就的逻辑大道上继续往前探索的,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道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的“深渊”上架起“逻辑的桥梁”。

2.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等

它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是一种立体式的多向性的思维方法,它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思路上的放射性,层次上的多样性,角度上的任意性等特点。一般来说,思维延伸越远,思路越开阔,获得新发现的几率越高。

收敛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又称辐合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收敛思维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信息。从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说发散思维是从一点向四周辐射的话,那么收敛思维就是从四周向某点集中,收敛、抽象、概括是其基本内核。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视觉艺术思维的领域中,艺术的创作总是强调不断创新,在艺术的风格、内涵、形式、表现等诸多方面强调与众不同。不安于现状,不落于俗套,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这些都是艺术家们终身的追求。标新立异是视觉艺术思维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方法。

标新立异法要求艺术家在艺术思维中不顺从既定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

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2

关键词:高职 生理学 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10

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与有模型、有标本的形态学科相比,生理学的理论知识抽象难懂,“看”不到、“摸”不到,只能通过分析思考去理解明辨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过程、原理和规律。这就决定了生理学教学的重点是讲“理”,而不是单纯的罗列现象[1]。如何讲好“理”,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这些抽象复杂的理论?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用思维训练的方法,对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举例和示范

精选一些典型的实例,通过剖析,为学生建立一个模式,让学生通过效仿,掌握特定的分析思维方法。例如讲反射弧分析时,以膝跳反射的实例为模板,给学生演示从反射弧的五个组成环节来分析整个反射过程的逻辑思路;再让学生使用这一模式分析瞳孔对光反射、排尿反射等常见的神经反射。反复练习之后,遇到同类实例或问题时,学生便能使用这种思维方法正确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2 联想和类比

使用联想和类比的思维方法,将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机制与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有着深刻印象的事情相联系比较,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比如讲解离子通道的门控特性,可引导学生联想门的开关;讲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可联想腌肉和腌菜的做法;讲易化扩散中载体的作用,可类比为船;讲“阈”(阈值、阈电位、肾糖阈)可类比为分数线。在教学中,不仅通过这样的联想和类比来形象教学内容,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地联想和类比,训练和强化他们这一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前面提到将载体类比为船,这时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船在载物或载人时有何特点?通过联想生活实际,大多数同学都能独立总结出载体转运的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等特点。

3 比较和分类

教学中应用比较和分类的思维方法,可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条理清楚,重点突出[2]。比较:第一,对比相似的过程或概念。比如,讲解心室肌动作电位时,首先回顾已学过的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画出细胞膜电位变化曲线和离子跨膜流动示意图;再将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细胞膜电位变化曲线绘在其旁,两种曲线一对比,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两个过程中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异同。依据二者的相似点,多数学生能由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推理出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自己绘制出心室肌细胞的离子跨膜流动示意图;而二者的不同点则使学生加深了对它们各自特点的理解记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和神经细胞化学性突触的信号传递过程;骨骼肌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和心室肌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等。通过比较学习,学生既容易理解也容易掌握,并且更能从本质上进行区分,不会因为内容多而迷惘[2]。第二,对比不同的过程或概念。比如讲动作电位的3大特点,就可以将其与局部电位相比较。通过比较,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使他们深刻理解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的产生机制,并从中发现二者的共性,加深对生物电现象本质的认识。又比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的对比,通过比较,促使学生思考这看似矛盾的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帮助他们理解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动态平衡。分类是一种条理化的思维方式,例如根据对象的大小,可将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分为转运大分子物质和转运小分子物质两类;根据是否耗能又可将转运小分子物质的方式分为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两类等等。通过分类,将繁多的内容简化,使学习变得轻松简单。

4 归纳和抽象

想牢固掌握庞杂的生理学知识,将之系统化,是必要前提。因此,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已有知识,使之形成系统。在讲完一节或一章之后,指导训练学生按照章节间的内在逻辑列出大纲,使用大纲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将分散零乱的知识串联成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各节、各章之间存在的相互关联,分析探求人体各系统功能活动之间的联系,构建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系统化知识框架。生理学中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看似完全不同的现象,内在却有着共通之处。从众多的现象中分析出其内在的共同特性,并加以概括,就是抽象思维。例如,人体的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神经传导等虽然外部表现各不一样,但其实质都是先产生动作电位;又如,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高血压的本质是血容量过多或血管外周阻力过大;水肿的本质则是组织间隙水分过多[3]。通过长期的、渐进性的课堂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得到大幅度强化和提升,学习效率和成绩明显提高。

5 实践和综合

生理学中的实验环节是实现思维到实践的二次飞跃,也是生理学内在逻辑性的重要体现。有了理性的认知,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还必须经过研究、思考、设计,才能转入实践的过程。开展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等各种类别的实验,使用电教、示范、实验设计、实验准备、预实验、实践操作等内容丰富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有力手段。

总之,要讲好生理学,就应当充分把握学科特点,在教学中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并将思维训练方法有意识地引入教学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东.生理学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6):585-586.

[2]罗海芸.逻辑思维在药理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5):529-531.

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3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很大程度上应是思维的训练。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课文美读法

朗读是将书面语变成有声口头语的创造性艺术活动,是说话训练的方法之一。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多是名家名篇,这些作品是很适合朗读训练的。一是我自己先起表率作用,用满腔热情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并具体指导读法。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结合视听,创设情境,让学生多一点感悟,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读课文,通过读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三是通过举办朗诵比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强化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熟练规范地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而语感的形成则是思维能力提升的表现之一。

二、课文复述法

朗读有助于丰富学生语言的表现力,净化语汇,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提高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但它只需要照本宣科,处于口语表达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行复述训练。复述训练是指让学生放下书本进行理解性和记忆性训练,简便易行的就是进行课文复述,即以现行语文教材为基本内容,按照不同的训练方式有条理地复述教材有关文章。复述方法可以是原文复述,概括复述,想象复述,变换复述,课本剧表演等。这种训练方法可以锻炼学生根据语境选用词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和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课内对话法

在传统教学中,对话形式虽占有一定的分量,但总是处在随意、无序的状态下,甚至常常被“满堂灌”所取代。新课程标准把原来的听说训练改为了口语交际训练,这是一种理念的改变,它要求教师对此环节更加重视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我就把思考、表述的时间还给学生,设计教学过程时十分注意问题的精炼和问题的发散性,设计提问时充分预留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时间,逐步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意见或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表达出来。这样的对话交流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四、课外趣谈法

课外趣谈法是将口语交际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将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说话训练方法。平时的教学中我会经常把《语文报》《读者》等报刊杂志上的优秀文章读给学生听,让学生用心地听,学着品味。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精读历史掌故,博览群书,欣赏电影电视。利用课前五分钟开辟“趣谈天地”专栏,让同学们轮流登台展示自己在课外阅读中采撷的一朵朵“浪花”。或描述,或叙事,或绘景,或评论,激发了学生读书、演讲的兴趣。久而久之,既可使学生博闻强记,又可锻炼学生说话的胆量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五、观点阐述法

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4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逻辑思维 素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质量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使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快速理解语言,看清楚事物本质,对其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但当前初中学生逻辑思维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对概念缺乏深度理解,机械记忆;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混乱,没有理清层次,总体而言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未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积极作用,进而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消化吸收打下良好基础。从成长过程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良好的语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逻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逻辑思维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这些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也被广泛地应用。对于学科教育而言,文科课程如语文往往可以借助学生的表象记忆和主观想象来提高学习效果。

一、初中学生逻辑思维缺失的表现

(一)机械记忆概念,缺乏深度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新鲜的词汇及与语言有关的相关概念。如修辞中的互文,借代等。常规教学中,教师会对重要的内容进行强调,此外还要求学生用背诵,听写,考试等方式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巩固。但因为有的内容过于抽象,短时间内要全面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加上讲解方式又不够艺术,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就会似懂非懂,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会出现偏差。不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对具体对象进行表述时,其语言表述就不可能顺畅,充其量也只能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进而还会对其他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造成障碍。

(二)语言表达混乱,层次不清楚,分析判断问题能力不强

语言表达混乱的情况通常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的语言组织十分随意。如在讲授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时,要学生回答: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时,很多学生只会就其布局特点或是单独景物作介绍,语言组织上也是颠三倒四,思路不严谨。层次不清楚则体现在当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总结的时候语言的随意性,这也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则体现在学生对材料定句子或者表述的理解上,如习题中经常有“下列哪句话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这样的问题,但学生往往在选择时犹豫不决。此外,在写作文时,部分同学存在审题不清的问题,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如作文题目“谈义气”,审题时应重点理解意气的内涵,但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泛论义气,或将义气狭隘化,或是过于美化,最终使文章没有内涵,言之无物。

(三)独立思考能力受限

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或多或少对正处于求新阶段的学生带来一定枯燥感,知识的吸收也因此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在人教版的Z文教材上,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分阶段安排了散文,记叙文,文言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课文。但在教学方法上,不少语文教师依然延续生字生词学习、分段、概括大意、主旨提炼等程序,重讲解,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讨论不重视引导,教学效果极差,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就打了折扣。在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读和写,其实听和说也是逻辑思维形成中很重要的环节。

二、课堂教学中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主要有现代文、文言文、散文、诗歌等。不管是何种文体,不能割裂地单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要从整体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环境等层面对文章进行宏观了解。然后再从语言组织,遣词造句等微观层面的欣赏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从内容到写作技巧真正理解文章的精华。字词句的理解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文章体裁不一样,所运用的逻辑知识也要有差别。如七年级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对创作背景不是很理解,那么对作品的内涵理解就会大打折扣。

(二)满足性原则

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基本需要和动机都是以满足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逻辑思维的认知与提升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我主动意识,让学生认知到逻辑思维的学习能够提升人的价值。从课堂中以教师为主的讲解到启发式教学,再到现在的鼓励引导式教学方式,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心理特点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基本需求;文本讲解应从文章结构安排到意境赏析等层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为透彻,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从被动接受到有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意识到学习语文能够满足自身成长的需求,学习积极性就会能得到激发,逻辑思维的提升才会变得容易。

(三)综合发展原则

常规教学活动可以从字词理解、语句组合、修辞手法运用以及文体选择等方面检验成果。常用的检验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来呈现。为使语言表达具有逻辑性以及通俗易懂,就需要运用到语文中的遣词造句以及语法等综合知识。而知识综合运用的程度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知识面的宽广程度,更折射出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主要目标,探索提高中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安排多种类型的训练模式,从训练的方式到内容既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适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水平方面的方法应用

(一)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当前语文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知识时“被动接收”现象比较明显。学生自我表达的积极性不强,更多的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讲解或者点名回答问题。这种情况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的语文知识点教学基本上分为基础知识和素质拓展提升两部分。其中,基础知识主要是以课文为载体,拓展字词的接触面,并能够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素质拓展则表现在学生弄懂不同文体的课文基础上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从学生个体差异上来看,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表达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强,对教学活动中涉及一定思维的课堂活动参与度也相对较高。而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呈现“打酱油”的心态参与课堂互动。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无论是从课文导入的方法还是讲解方式的选择,又或者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如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形成。例如,在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进行介绍。如果能够熟悉“游客”心理,学生在进行介绍时,自然就能更好掌握说明的重点,顺序,语言组织等。

(二)阅读教学、作文指导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语文教学中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效率的基本素质,而逻辑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现代文阅读教学除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之外,更要分析布局谋篇、情节结构、组材构思等特点。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课文情节,理清文章结构。像文言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今词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比较;引导学生综合、归纳,建立系统的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便诗词曲讲意境、讲形象,也要重视逻辑思维运用。如《天净沙・秋思》,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写景抒情顺序,先写客观景物,后借景抒情,从部分到整体,从物到人,表现出内在的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学生理清这种关系对作品表达的思乡之情能体味得更深刻。而作文教学从主题确定、选材到遣词造句,都离不开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教师应将思维训练落实到常规的作文教学中。

(三)指导学生反省思维过程,形成对比思维

实践证明,反省思维是一种提升思维质量的较好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结果的差异,思考问题症结所在。通过再次梳理思维程序,找到思维的差异性,思考问题症结在哪,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性修复,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就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七年级文言文《孙权劝学》让人们明白了不管先天条件如何欠缺,后天学习都能够弥补先天不足,同时还要以发展变化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篇课文可以指导学生思考“说服过程”,如何劝诫他人学习,同时注意说服过程的逻辑递进关系。在反省思维中,学生就能^好地掌握说服的技巧。此外,在作文写作教学中也可以应用到反省思维。部分学生作文中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反思在审题思维过程中,差异性造成的主客观原因,弄明白究竟是知识结构的问题还是逻辑思维的问题。如果是知识结构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如果是思维习惯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对作文题目的审题自然也就变得顺畅。

(四)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言传身教”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

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教师首先就要加深对语文课本中蕴含的逻辑思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式如借助多媒体的辅助,知识传递的形式多元化,以图表、不同颜色的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结合,让学生对分析、类比、归纳、演绎、总结等逻辑思维方法有更直观的理解。例如,在七年级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大气磅礴有直观印象,通过视频当中的声音刺激强化重点。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上升到较高的美学层次。

而“言传身教”主要表现在教学用语要严谨科学,对学生形成示范效应。用专业学术语言以及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做到解疑释惑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统一。内容陈述方面上也应该做到严谨。在备课中,教师要预先对教材认真研究,结合学生特点安排课程进度。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初中生的知识接收心理带有一定的模仿性,对教师教学语言具有逻辑性,要求教师讲授概念应准确,判断应恰当,结论应理由充足。同时,“言传身教”还体现在教师的知识传播过程的有效性。根据内容难易程度,选择或常规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应用。此外,在互联网与人们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的信息社会,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蓄更多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石崇森.高中语文教学渗透逻辑教育浅论[J].教学与管理,2009(24):73-74.

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5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脑卒中失语患者60例,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伴语言障碍,均意识清楚。按住院号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0~75岁,平均65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54~76岁,平均67岁。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进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入院后3d~5d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用自制康复训练视听光盘进行语言功能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康复师及接受过相关语言康复训练方法的护士指导下,进行如下训练,让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掌握训练方法及要领。然后根据光盘进行自我训练。

1.2.1.1 口型训练 患者照镜子看自己的口腔动作是否与训练者做的各种动作一致,让患者反复做唇的张开、闭合,舌的伸缩、卷舌及舌左右运动,并模仿训练者的发音,从简单的数字、拼音开始, 每天5次~10次,每次5min~10min。

1.2.1.2口语训练 要求患者从最简单的数字、单词、短语开始,进行复述,如“1、2、3”,“你好”,“吃饭”等,让患者听常用句的前半句,嘱其说后半句,反复练习,逐步增加语句的长度。

1.2.1.3 听力练习 将日常生活用语,制作成光盘让患者跟读,并配上轻音乐,在患者每天训练使播放,使患者在轻松地寓教于乐方式中得到愉悦的训练。

1.2.1.4 强化读写训练 给患者看一些色彩比较醒目的儿童看图识物读本,并鼓励患者说出其名称,让患者书写阅读平时熟悉的人名、食物、植物、日常生活的东西,促进记忆力恢复及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1.2.2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在出院时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进行评定。显效:患者语言功能基本恢复,能进行日常交流;有效:能进行简单交流;无效:仍不能交流。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6

一、模仿训练法

模仿训练法即教师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儿童模仿着口述,通过模仿的媒介而接受这些信号进行内化,逐渐成为自己的语言表达。任何创造都离不开 “原型启发”。学生口头表述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模仿―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课堂用语应精炼、严密,具有启发性。特别是教师对有关数学概念的表述,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使学生仿有“范例”。

1.仿照教材规范的数学语言“说”。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更是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主要源泉。教材上的各种数学符号、数学图形都是数学里的特殊语言,它们的意义、用法或画法在教科书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有典型的教学例子。在阅读中我们就会学到很多规范的数学术语,且在语言表达时要用到,如“不大于、有且只有”等等,在教材中都有确切的说明。因此,数学书不但是传授知识的教材,而且也是学习数学语言的工具书。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口答和习题解答给予适当地指导,要求他们尽量仿照教科书进行陈述作答,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2.教师示范,学生学着“说”。学生在小学阶段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还有一定的困难,低年级往往从模仿别人讲话开始学习表达的。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想象,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力求用正确、清晰、生动的语言来讲述数学概念、计算方法等。教师示范着讲,学生模仿着学,通过模仿的媒介而接受这些信号进行内化,逐渐成为自己的语言表达。

案例3:“口述40+20的算理”

教师在学生理解了“40+20”的算理后,示范口述:“40是4个10,20是2个10, 4个10加2个10等于6个10,也就是60,所以40+20=60。”同时边说边用计算器演示。学生然后照着样子说,在领会的前提下模仿表达出来,从而掌握口述算理的方法。

像这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规范语言,适时为其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有利于他们掌握精炼的数学语言,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操作训练法

操作训练法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口述,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口述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渡过这个阶段。通过训练学生操作的有序性,从而提高表达的逻辑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程序混乱,学生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表达能力。

案例4:《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

摆:用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摆成不同的长方体。

看:观察(1)沿着长每排有几个小方块?(2)沿着宽共有几排?(3)沿着高共有几层?(4)这个长方体一共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

想:(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2)根据长、宽、高的厘米数,可以知道什么?(3)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算出来的?

推:(1)长方体长、宽、高的厘米数与摆小方块时的“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之间的关系;(2)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3)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怎样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说: “你是怎么摆的?怎么想的?”“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怎样的?”“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应具备哪些条件?”“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高各表示什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计算正方体的体积为什么要‘棱长×棱长×棱长’?”

这样,通过一系列有序的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公式的来源及对公式运用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丰富了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