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1
一、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
对预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要求。老师结合学生水平的层次和学科内容的特点,要加强预习的引导和督促,有针对性地设计出预习提纲,提出一些预习问题,让学生提前看一看教学内容,动一动脑思考预习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而且还能迫使多数学生自觉独立思考,因此,加强预习的指导和督促,并构建在预习基础上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策略,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初三复习教学中,由于知识容量大,思维强度高,教学节奏快,必须提前预习,通过独立思考,再带着问题去听讲,才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千万不能使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觉得进行思考性预习极为困难,教师只能按不预习的要求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预习工作处于自由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我们知道,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也懂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和能力等诸多原因,这种独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这就要求设置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从而发挥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
三、让学生在复习中思考
“温故而知新”,复习的态度对学习成绩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那些具有独立性强的优秀学生,在复习理解的同时,独自感悟,勇于思考,从而成为驾驭学习的主人。因此,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突出自主性、思考性、针对性,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思考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更好完成“学”与“思”的二者结合。 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充分显示出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但是,目前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走进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但现实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过一会儿用一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每当老师宣布合作、讨论后,整个教室就开始沸腾了。但若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有些小组里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人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去倾听,不愿倾听。有的小组发言的往往只是一些优秀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同学则端坐一边,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了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就是这样,有的时间学生讨论后,教师还能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冷静思考不难发现,这是一种过激行为,是对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一种肤浅的理解。这种走过场、摆样子的合作学习,表面上是热热闹闹,实质却是肤浅、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正是这种合作的盲目性,逐渐导致了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衰退,合作意愿的缺失。也正是这种合作的随意性,无形中占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学生逐渐产生了学习依赖。这些也必将制约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很多优点,恰到好处地运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有效的合作学习首先要有个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一习惯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法宝。“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学习,切不可浮躁,需要独立思考。
五、让学生在作业中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2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历来强调学习者必须注意学与思的统一。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姬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则更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中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而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如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创设意境,提高学生的思考兴趣
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学有成就的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在“勾股定理”一章的教学中穿插“总统证法”等小故事,让学生在趣味情景中懂得独立思考的数学价值;在“锐角三角函数”一章的教学中分组测量校园内旗杆的高度,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魅力。班会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校友,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做详细讲解。从学习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分类指导,提出要求,强化独立思考意识
一般的,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有转换为一种学习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提供支撑和保证。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应采用“放”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中等生应采用“激”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中差生应采用“诱”的方式,多给一些鼓励和启发,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
三.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1.预习时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如“反比例函数”教学中提问:什么是正比例函数?图像是什么?怎样得到的图像?有什么性质?类比正比例函数学习,对反比例函数做出对比。这些“问题串”,提高了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进行独立思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解题时对策略做思考。(1)本体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差异?(2)你知道与本题有关的问题吗?是列出一个更特殊的问题?更一般的问题?一个类似问题?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教学中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如何寻求解题策略的方法。
3.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观点。学的快,课堂效果好;忘的也快,作业效果不理想,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对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对一些扩展的问题、简单推论、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有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
4.适度的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品味。要学习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开放,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的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的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圆的垂径定理是一个常见的几何模型,我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了十几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
5.通过解题回顾使思维不断走向深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如解题完毕后向学生发问:(1)能检验你的结果吗?你走了那些弯路?(2)能否用其他方法得出结果?(3)能否把结果或方法加以推广?等等。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3
关键词:化学学习;独立思考;课堂参与度;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40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人。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前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提高化学学科素养,对其长远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习重在理解,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无法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要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
1.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提倡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持学生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实验、故事、史料、新闻、报道、实物、图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情境,用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探究的源动力和内在需求,促进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教师可用“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切开的表面会变色,是VC被氧化了”引出氧化还原反应;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境”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艰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2. 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教学形式之一。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基础,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融合了许多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如果教师能精心组织教材,合理运用化学实验,充分挖掘实验的趣味性,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在化学1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的实验就有很多,如钠与水的反应、碳与浓硫酸的反应、喷泉实验等。这些实验无论是以演示实验还是以学生实验的形式展开,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对实验现象和原理的分析、探究,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设计逐步深入的拓展性提问。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充分带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比如,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喷泉实验的本质是氨气极易溶解于水,造成瓶内外气压差,进而可以引发学生联想出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诸如HCl 、HBr 、HI 、S02 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然后,再进一步启发联想,如果改变溶剂类型或采用混合气体能否做喷泉实验呢?学生经过适当的启发很快就会联想出:如果改水为氢氧化钠作吸收剂,那么二氧化碳、硫化氢等也可作喷泉实验,如果用二氧化氮和氧气体积比按4∶1的比例混合,则同样能做出喷泉实验。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只要瓶内气体和瓶外液体接触能使瓶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即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继续提问:什么条件下可以使液体充满整个烧瓶?本来略显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所知发挥想象以寻找答案,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未知事物和现象的新奇感,也让他们主动思考创造性地接受知识。
3. 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学生在练习或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受原有的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例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所以教师若要求学生写出钠和铜盐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大都认为钠把铜置换出来。这时,可以把学生立即分组做以上实验,通过实验事实证明,钠和铜盐溶液反应并无红色的铜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回答发生了矛盾,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泳涂梢约し⒀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4. 运用“留白”艺术,打造韵味无穷的课堂
从古至今,“留白”始终是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惯用的表达形式,恰到好处的“留白”可提升艺术作品的意境,深刻表达作者思想。教师如果能合理地将“留白”技法运用到化学教学中,无论是提问、实验后的“留白”,还是内容设计上的“留白”,均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二氧化硫的新课讲授中,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酸雨形成过程的探究上,而把二氧化硫的具体性质讲解设计为“留白”状态,只需提示学生从物质分类理论、氧化还原反应的价态理论角度去思考、推导二氧化硫可能还具有的性质,促使学生学会静心思考。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保障
1. 类比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并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迁移就是学习新知的过程是以旧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新知实质性意义的过程。凡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孤立的、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学习了化学平衡及勒沙特列原理之后,可以让学生迁移理解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和配位平衡,学生若能抓住它们的共同本质,就能将其熟练运用在有关问题情境中。通过类比迁移,把所学的知识由点变线,由线成面,形成网络,完善认知结构,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思维的深刻性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2. 突破陈规,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式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和新发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有充足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也可改变实验的形式,对原有的实验进一步完善或重新设计,让学生增加动手实验的机会,在动手过程中完成思维独创性的训练。例如,化学1教材设计的“铜片与浓硝酸的反应装置”,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实验一旦开始,无法做到随关随停,实验结束时必然导致有毒气体的逸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此实验中存在的不足,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大胆设想,打破思维定式,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设计合适的实验装置来改进实验。在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行探索,让他们来验证实验设计是否正确。
总之,要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既要有正确的认识,又要有好的途径和方法,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认真加以引导,要长期坚持,有意为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 斌.什么是真正的教育[M].福州:教育出版社,2010.
[2] 段朝晖.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0.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4
关键词 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途径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104-02
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除了对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及四大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外,还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因此,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中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般的,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采用的方法是: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应采用“放”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中等生应采用“激”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中差生应采用“诱”的方式,多给一些鼓励和启发,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如在“实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
2.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的做法是通过问题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做准备。以“实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实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3.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以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把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4.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运用二次函数图像――抛物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我要求学生提出一些解决问题办法,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还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
1.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以“三角函数”的教学为例,我列出了以下背景材料供学生思考:不爬上旗杆用米尺和量角器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比的知识,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里锐角和所对的边有没有联系,能不能运用直角三角形里的一个锐角和一边求其他边?这些问题串,提高了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进行独立思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恰当地给问题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他们都沉浸在独立思考的情境中,经过独立思考体验之后进行讨论。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可能会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又会激起他们的“反思”,最后把认识统一到真理上来,所以说“集思”是“智慧的摇篮”。
3.让每个学生都有“再答”的机会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5
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现状
纵观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一般以教师单纯教授教材知识,学生听讲为主,并且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存在教师过于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现象,在讲解中主要以教学大纲为主,过分注重标准答案,不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创新能力被忽略,阻碍了学生数学逻辑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分依赖老师的作用,缺乏学习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基于数学这一学科的特性,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过分注重对教材知识的灌输、例题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忽略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这一事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成为了教学中的配角。此外,初中学生由于身心还未完全得到发展,对教师还存在过分的敬畏,在教学中常常表现出一味地跟随教师的思维的现象,不善于独立思考。当前初中生在数学的学习中,主要依靠死记硬背以及机械地反复练习,并不能正确深入地理解数学问题,对于数学学习中的问题不能独立地思考并解决。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方法
1.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数学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一般不是那些不断机械重复做练习题的学生,而是那些喜欢思考,热衷探究的学生。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对学生制定相关要求,要求学生的学前、学中以及学后都要主动去思考。并且根据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思考空间,让学主探索思考的方式,在课堂上甚至可以适当放任这些学生因思考而不注意听讲的行为。对于数学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老师应鼓励其自主思考,并留给他们一些难度适当的数学题,引导他们自主思考,提高创新力,培养这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加强引导,积极鼓励,努力培养其思考的意识。
2.创造独立思考的情境
所谓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情境,就是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良好的思考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数学定理的时候,教师可适当讲述一些该定理发明者思考该定理的一些思考过程;在讲解一些像几何问题这类抽象问题时,可以借助实物模型进行讲解,使数学问题更加形象化,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后用模型对几何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在数学课堂上可以穿插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冲动。总之,通过情境式的教学,充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逻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力。
3.设置独立思考的问题
巧妙地设置独立思考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这一问题时,涉及到很多的推导关系式,老师可采取这样的一个教学方法,为学生设置独立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老师先向学生们进行讲解,推导出一个关系式,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其自行推导其他的关系式,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小组在推导时,时间上、方法上的竞赛,增加学习与思考的趣味性。此外,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巧妙地为学生留问题。所谓留问题,一方面是指老师在为学生讲解完之后,留时间给学生对讲解的问题进行回顾、再思考,回到问题中进行反思,或许学生可能找到新的问题,进而引导其自主思考。另一方面,老师在讲解某些数学问题时可以不完全讲解,而留有一些思考的余地,比如初中数学中比较常见的行程相遇问题,一般有较多的解题方法,老师可选择一种方法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对其他的解题方法稍作提示后留给学生独立去思考,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喜欢一题多解的形式,较容易激发其独立思考的兴趣,积极探索其他的解题方法,久而久之,对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学习习惯具有较大帮助。
4.讲究独立思考的方法
讲究一定的培养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较典型的一个方法就是错题引证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故意在解答某些问题时的过程中设置一些错误,然后鼓励学习找出老师解题过程中的错误,让学生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还有利于纠正学生平常在数学学习中常犯的错误。还可运用联想教学法,这个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是比较受用的,比如在讲解到后面的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前面章节的知识进行回顾思考,很多当时不懂的问题往往能够在回顾思考的过程中自然就懂了。此外还有欲擒故纵法、体系教学法等等多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这些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6
独立思考思维初中数学数学不同于语文、史地生物化等科目,它独立存在于抽象的逻辑思维中,而与其他科目区别最明显之处是它与现实生活几乎毫无联系,无法把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到每一个知识点。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对于建立数学模型和把直观、具体的物质抽象化更为注重。初中数学的书中,涵盖了有多种各式各样的思想和方法,包括了有方程、数形结合、函数、类比归纳、逻辑划分和等价转换等思想,还有消元法、配方法、换元法、反证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等数学方法。想要学好数学,提高数学解题技巧,就需能够掌握和灵活地运用这些囊括的思想方法。而为了使学生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想象思维便成了教学中的重点。
我们要在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寻找新式的培养和教学方式,刺激并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此,我个人有几点方法:
一、巧用趣味,活跃学生思维
课堂是单调乏味的,但是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多维变化的。在课堂上生动有趣的讲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其的主体地位,能引导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简单化的趣味活动、事物或者事例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点,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课本知识,简化理解,加强体会。例如,在介绍圆上的半径、直径、切线、割线,离线和交线等概念时,可在课前准备好几张剪切好的圆形白纸,在课堂上,通过在学生面前折叠该圆,从而简化演绎出圆上各种线的概念。学生对新颖的授课方式产生了兴趣,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激发了他们研究知识的兴致。甚至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直面实验结果,更能帮助学生清楚地记忆知识。
若数学课堂的知识内容是立体化,抽象化的概念,如求圆珠面积,教师也可以使其简单化,实际化。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中带来卷纸筒和剪刀,让他们沿纸筒侧面一直线剪下后展开,得到的是长方形侧面,因此可以向学生们得出实验结论,圆柱的面积,就是侧面的长方形面积加上上下两圆的面积。
趣味课堂,不仅仅让学生学习到课本所要求的学习内容,更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也很有趣,学生可以从课堂趣味中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开始接受数学,学习数学,甚至爱上数学。
二、巧妙引导设问,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一味地单方面传授,没有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会阻碍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判断能力,导致学生死记公式和方法,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时,不能只顾及赶课和做题,而应在课堂上引导出新问题,提出新的可能性发展,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空间,并给一定的时间他们去解决问题。如这节课学习巩固了普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知识,在快下课的时候,便可引导性地提问出关于下节课讲解拆分法的问题。当方程中的系数十分大时,是否还可以用现在的这种方法来解?会不会很耗费时间?那有没有方法可以拆分开,使数字变小,便于计算?诸如此类的问题。
在此后,综合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各种难点,分别进行引导性分析和讲解,只有真正地让学生理解了,才能通过独立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交流的活动,其实也是一种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只有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过程,才能引起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促进思维的活跃程度和思考的灵敏度,才会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结果,得出想要的正确答案。
三、促进合作交流,增强思维发展
对学生而言,总是会对某一方面有知识缺漏,而每一位学生对一道题都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彼此进行沟通交流,互相提出疑问,共同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出现不同方法时,可以相互学习、更正,共同进步。教师应当尊重学生表现出的不同思维水平和每位学生的学习深浅程度,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交流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自身思维,还结合了他人的思维思考方式,开拓了视野,学习到新的思维方向。交流其实也是一种使学生激发思维的方式,学生对数学问题感兴趣,乐于探究,形成质疑的习惯,从而发展抽象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出敏锐的数学意识。
四、由此及彼,深化思维印象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有知识遗忘的迹象,这是因为没有及时深化记忆,遇到同类问题却也无法解决。这是因为学生还处于知识接受阶段,并不能深入地对一个问题进行思索、探讨,无法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脑海中只有表层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没有深入地看到问题的根本。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来培养和深化学生的思维:(1)课堂上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拓展知识面;(2)课下与学生交流,注重分析学生思维,鼓励他们的思维个性化、多样化。
五、支持学生的合理假设,加强创造性思考方式
学生保持着孩子天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考方式,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合理的假设或疑问。如果学生提出正确方向的合理化猜想,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自我思考,进行思维具体化、形象化的整理、归纳,增强起创造性的思考方式。若学生的思考方向错误,也应尊重学生的思考方式,婉转地向其解释和分析错误之处,引导其以正确的心态接受错误,并保持原来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学生对数学抱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使学生始终都保持着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有持续坚持地学习数学的理想。
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基本是良好的个性
拥有良好的学习个性,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及远大的理想,才能自觉地进行数学学习,发展出创造性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持有坚持不懈,热爱数学的良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