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范文1
教师对幼儿绘画作品评价的态度、标准往往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幼儿对绘画的态度,对美的鉴赏能力。很多时候,绘画评价活动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问题缘于很多方面。
一、读不懂幼儿的画
教师看不懂幼儿的作品,对作品评价十分简单。经常看到教师们以布局是否合理、线条是否流畅、画得像不像、美不美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而对于看似一塌糊涂,实则思维独特的画置之不理或予以否定。
对策:不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幼儿作品。
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优劣,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成人的绘画艺术作为标准,它应建立在对幼儿自身发展认识的基础之上。幼儿即使是乱涂乱抹完成的作品,也会希望与人分享,得到承认和赞赏。如果成人此时给予责怪或表示不理解,那么此后他的那些自我创作意识会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继而代替的是小心翼翼的模仿,力求达到成人要求的标准。成人评价时应认识到:最可贵的是幼儿的创作兴趣与绘画热情。对看不懂的作品,不能抗拒,而应该去领悟幼儿为什么用这种画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孩子们画的是自己眼中的世界,他们看事物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与成人不相同的,画的小草可能比树还高,这是孩子欣赏与表达的趣味。即使画中各事物间的时空关系并不准确,也不符合客观情理中的真实情况;即使幼儿的绘画技能还相当拙劣,不熟练,画面形象不规则;即使幼儿的绘画构图很不合理,或画面也不整洁,我们都不能任意地将他否定掉。应该站在幼儿的立场,以幼儿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画,并能读懂作品中所包含的意思,这才叫面向幼儿,理解幼儿。
二、只重结果轻过程
教师评价往往偏重于作品优劣的结果,注重幼儿作品中涉及到的诸如构图,着色,形象性,技能技巧等,而对幼儿绘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认真的态度、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注意力、浓厚的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缺少引导与肯定。
对策:评价要看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
1.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整体效果有两方面,一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富有童趣。一幅好的幼儿作品充分体现幼儿的思想感情,具有幼儿特有的思维特点。二是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如线条有力连贯,形象清晰完整,画面饱满均衡,涂色均匀协调,内容丰富充实。在活动中以这两方面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帮助幼儿提高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
2.评价幼儿绘画活动过程,看其活动中的兴趣性、主动性、持久性,习惯方面等,如观察幼儿是否主动从事绘画活动;是否完全沉浸其中;还是对绘画活动迟疑不前或张望别人等;观察幼儿对绘画活动的注意集中与持久程度;观察其作品是自己决定完成的,还是模仿他人完成的。
三、只注意横向评价
许多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忽视幼儿绘画能力前后的差异,忽视幼儿绘画的发展和进步过程,只是采取横向比较的方式,缺乏爱心和细心,不注意观察幼儿的微小进步。
对策:多用纵向比较看幼儿的作品。
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范文2
解读不是教师从幼儿的角度对绘画作品进行猜测或从自己的角度对作品进行理解,也不是评价作品的好坏。解读是以幼儿绘画作品为媒介,以幼儿心理为解读客体,将作品与幼儿紧密结合,在解读中客观地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解读幼儿绘画作品时应站在客观的角度,引导幼儿尽可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绘画过程中的想法,向幼儿了解产生某些想法的原因,并作客观记录。我们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解读就应当是这一细心了解的过程。细心解读幼儿的绘画作品,能客观地了解幼儿的想法,了解幼儿的心理。只有了解幼儿健康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效满足幼儿的这种需要。
一、解读孩子的情感
曾有过报道,在发生过地震或其他灾难性气候的地方,请当地经历过事件的孩子绘画的话,往往可以从他们的画中看到恐惧及不安的情绪,如分裂的房屋、墙壁,倾斜不稳定的线条画面,黑暗、强烈的颜色等。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曾概括地指出:“绘画是语言的先导,表示美感之良器。要知儿童的心理,不可不研究儿童的绘画。”绘画活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一种有形、有色、有情节的艺术活动,也是幼儿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幼儿会拿笔就会绘画,他们用点、线、形、色彩,勾勒出各种事物,愉悦了身心,更是宣泄了情感。绘画是幼儿情感生活的一个潜在的载体,毫无疑问,它是我们了解幼儿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一次美术活动“蜘蛛网的畅想”中,乐乐画了一张大大的蜘蛛网,网中央一只可爱的蜘蛛正静静地守候着,网上不时有小虫、树叶、灰尘粘上去,整幅画内容丰富,充满童趣,我看了不禁暗自点头。可当我再次回到乐乐身边时,吓了一大跳,刚才那生动的画面不见了,被黑色的杂乱的线条布满,简直不堪入目。此时,他正兴致勃勃在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述着:“来了一阵大风,把蜘蛛网吹乱了,还把蜘蛛也裹了起来,我要派螳螂来帮忙,用它的大刀把蜘蛛丝切开,然后再让许多蜘蛛来帮忙织一张又大又坚实的网,这样大风就吹不破了。”一张让你看了审美情趣大受打击的图画,却蕴藏着孩子乐于助人的美好情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永远是最美丽、最可亲的人,可当你看到孩子们画的妈妈时,一定会瞠目结舌。有的妈妈头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蝴蝶结,却没有头发;有的画把妈妈的嘴巴画得又大又宽;还有的把妈妈的腿画得像是竹杆那么细;还有的妈妈卷卷的头发比身体都大都长……为什么呢?我反复思考无果,于是就找孩子了解,原来画蝴蝶结妈妈的孩子说:“每次妈妈抱我,我都能看到头上的蝴蝶结,所以画了一个大蝴蝶结,妈妈戴着蝴蝶结真漂亮。”大嘴巴妈妈的孩子说:“这是妈妈张着嘴巴在唱歌,妈妈会唱很多好听的歌。”卷发妈妈的孩子说:“我喜欢妈妈的卷头发,长长的,卷卷的最漂亮了。”竹杆妈妈的孩子说:“我妈妈太胖了,要吃减肥药,瘦一点妈妈就更美了。”尽管从技能上看,这些画水平并不高,但却是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对妈妈的爱,也许他们的画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可笑,但却是孩子们的真挚情感和美好的愿望,我们只有耐心品读才能走入他们的情感空间。
二、解读孩子的智能
绘画是眼、手、脑紧密配合的活动。在绘画活动中,要将感知到的具体形象,通过眼睛认真观察,经过分析、比较找出主要特征,运用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出来,做到视有所感、脑有所思、手有所致。从认知角度看,幼儿美术是其整体智慧发展的一部分。智慧不光光是指知识的多少,重要的应是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智能可被区分为七项: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绘画与智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要完成一件绘画作品,并不是光靠某一种智能就能完成的,必须综合多种智能,所以说绘画是智能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透过孩子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读出幼儿智能的发展水平。
从一幅“热闹的马路”上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线条较为流畅,能表现物象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反映出孩子的视觉空间智能发展较好。画面布局合理,马路上有车子在行驶,路边还画了路牌,上面写着xx路,说明孩子的语言文字智能已发展。马路两边还有房子和树木,房子树木排列有规律,说明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已建构。画面主题明确,表现的是马路的情景,反映了作画者的生活经验,而图中车辆造型、各类车灯、车轮、车窗等细节的表现,则体现了作画者细微的观察力。
三、解读孩子的个性
绘画对幼儿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绘画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绘画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爱好。
1.线条的个性特征。
美术作品中的线,有其丰富的情感语言,不但有流畅飘逸,也有顿挫、方圆、刚柔、曲直、粗犷等特征。在幼儿绘画作品中,由于受天性、教育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作画的线条语言也会体现不一样的个性特征。依照线条所画的强度,可以将幼儿的情绪与个性现象做分类。缺乏安全感、胆小而自我压抑的幼儿,几乎是画不出清晰的线条。相反地,能够画出强而有力的线条或在画纸上刻出痕迹者,则具有攻击性。均衡发展的幼儿绘画,出现清晰且干净整齐的线条。
2.色彩的个性特征。
色彩可以显示心理健康状态,因为幼儿会把情绪和情感表现于绘画中。幼儿绘画的色彩是个性、情绪与情感的代号,幼儿绘画的形象是思想的密码。幼儿使用色彩时蕴含了情感,更可以从幼儿的用色观察幼儿当时的心理状态、个性和情绪表达。
从绘画作品画面的色彩种类、色彩明暗度、曲线和直线的构成,也可以了解幼儿个性,如个性开朗、生活经验丰富、社会适应良好的孩子所用的色彩丰富,且倾向于明朗的色调﹙黄色、粉红色、红色、黄绿色、橘色﹚。个性内向、与人相处困难的孩子则倾向于暗调色彩之使用﹙黑色、白色、暗绿、灰色、蓝色、紫色﹚,使用在画面上的颜色也较少。
3.造型的个性特征。
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范文3
【关键词】幼儿 绘画作品 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26-01
绘画是儿童表达自我的一种特殊“语言”,它有着自己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幼儿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呈现内心世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的幼儿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绘画作品呈现出来的风格和内容也是大相径庭——有的充满着童趣,色彩鲜艳亮丽,有的则截然相反。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儿童的绘画作品是了解幼儿的一种良好手段 。
每幅作品对于作品的作者“孩子”来讲它是唯一,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也体现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以及各种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所隐含的一些信息,有的我们需要情感上的关注,有的需要生活上的帮助,有的需要能力上的支持等等,不同的作品在解读过程中有不同的价值,因此说每一幅作品都有解读的价值。解读的方法也很多,在这里我自己归结了 “望、闻、问、切”的四种方法,接下来就跟大家交流一些具体的方法,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所谓的“望、闻、问、切”是指: “望”有目的、“闻”有选择、“问”有技巧、“切”有策略。
一、有目的的“望”
望是指直观的看幼儿作品,其中包括望作品表现手法,如:选择哪些材料?哪些颜色?哪些技巧?望情绪:是指看幼儿的创作表情和作品完成后的情绪;观察孩子与同伴交流时的态度和表情;关注情绪情感变化。 望情绪的侧重点要因人而异,我们可以结合作品的两方面进行解读,一是显性的:包括技能技巧方面,如:用色、线条、布局、内容的丰富性、背景、表达等等;二是隐性的:包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表达、生活经验的了解等等,虽然看似有的点跟绘画作品关系不大,但是它是解读作品的基础,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个性需求、能力差异等选择不同点进行解读,制定相应的支持策略。
二、有选择的“闻”
“闻”在这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听”,孩子的心思我们是猜不透的,看似简单的画面总是蕴含着不同的内容,多听听孩子的言语,是帮助我们解读孩子的有效途径。
其一,倾听设想构思;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一个自己的构思,教师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构思。其二,倾听绘画过程中的思路调整,也就是孩子在表达过程中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设想,那就需要老师来听一听,他的思路转变的情况;比如画了一只很威猛的老虎,要把它关进笼子,怕他跑出来,还要不断加密笼子的线条,最后成为一片漆黑的团团……其三,倾听孩子与同伴的作品分享,用绘画语言和口头语言表达需要不同的心理和生理机制,儿童更是存在较大差异性,但孩子还是会“自圆其说”的,但教师要有意识加以记录。其四,倾听同伴评价过程中孩子的“辩解”,这也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三、有技巧的“问”
问,即询问。问也是师幼感情交流的一种形式。通过问,可以了解幼儿的思想感情等。很多时候,“问”又是同“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语言形式的“问”和“闻”,深入了解孩子,对孩子进行最直接的教育。解读幼儿绘画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重点问一问作品中的细节之处、独特之处、与众不同、违背常理的地方,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孩子、解读作品。
四、有策略的“切”
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范文4
【摘要】绘画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期间进行美术教育,有助于幼儿早期智力的开发和性格的培养。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通过评价,可以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提高幼儿创作的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在美术作品评价中,教师需要看懂幼儿的画,多用一些鼓励的话语评价,减少否定与批评,让幼儿绘画的积极性一直持续下去。
关键词 大班幼儿;美术作品;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38-01
一、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美术是幼儿最早用来抒发自身情感、与世界交流的一种方法,是除了语言之外的另一种交流方式。画画是幼儿的天性,那些貌似荒诞、奇特、不符合常理、天马行空的作品,往往是幼儿自身独具奇特魅力的表现。幼儿在画画水平上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大班的幼儿在画画方面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技巧,他们的观察力和创作力也比小中班的幼儿较强,能够清楚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时的他们喜欢将画画作为一种游戏,或是用画画表达自己的所想和所知。绘画已经成为他们独立表现的一种方式,教师要了解这一时期幼儿绘画的特征,才能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帮助幼儿提高美术创作的热情。
二、作品评价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主导评价,忽略幼儿参与。在我国教育中,教师主导课堂的情况十分普遍,幼儿教学中也不可避免。在幼儿美术作品评价中,往往以教师一个人的观点为主,一个人的意愿就确定了作品的优劣,这样的评价方式有着浓浓的教师个人主义,是对幼儿作品不负责的表现。即使有些教师意识到需要幼儿参与,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幼儿的参与往往也达不到具体的效果。
2.重视作品两头,忽视中间作品。在许多教师心中,评价工作就是为了找出好与坏的作品,而选择忽略“中间”作品,对于中间作品,教师没有指出其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这样不加评价的态度,不利于这些作品的幼儿作者们找到改进的地方,同时,优秀之处没有得到肯定,往往也会挫伤幼儿绘画、创作的积极性。
3.不适当的评语会损害幼儿的积极性。作品评价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前期准备也十分复杂,大部分教师会在作品评价前对幼儿的绘画水平以及绘画风格进行充分的了解,并给予幼儿的绘画作品肯定性的评语,对于幼儿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指导评价,通过评价反馈幼儿的学习情况,分析后制定出相应的激发幼儿美术学习热情的措施。但由于幼儿绘画天马行空,有些幼儿的绘画作品很难看懂,评价工作需要仔细认真,耗时较长,一些教师在评价中会出现不良情绪,导致在评价作品时对一些幼儿的作品进行批评,有时甚至在课堂上直接呵斥幼儿。例如,教师当着全班的面说:“某某,你上课不认真听讲,还总是影响其他小朋友,你看,你画的是什么?就不能画漂亮一点吗?”这样过激的评价语言,会让学生产生紧张情绪,甚至会让幼儿形成自卑心理,长期如此,会导致幼儿对绘画产生抵触心理。
三、作品评价方法多元化
在幼儿美术作品评价中,单纯只使用一种评价方式得出的结论是十分片面的,在现阶段,教师的评语是主要的评价结论,作为教师,不能从一个成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这必然会造成作品评价的不完整,而如果只是让幼儿们进行作品评价,则会丧失掉评价的效果,不利于幼儿创作的水平提高。因而,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势在必行。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出现,弥补了原有单一评价所有的不足,将评价这一环节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也使得教育活动的实施更加有效和完善。
1.幼儿自评。幼儿自评是所有评价方式中难度最大的一种评价方式,对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多元评价中,幼儿自评是必不可少的评价环节之一。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审美能力,能够看出画面中人物、事物和情节的联系,对色彩搭配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主要评语还停留在“好看与不好看”、“像与不像”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开展幼儿自评活动,指导幼儿学习自我鉴赏,从而使幼儿在自我评价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2.幼儿互评。随着年龄的增大,大班幼儿对于绘画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在语言上有了较多的积累,审美的能力和意识也开始出现。这时,教师就应该提供给幼儿们一个互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对其他小伙伴的作品进行评价,提高自身对于美的鉴赏水平,同时也能学到其他小朋友作品中的优秀之处,帮助其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实践表明,人人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弥补教师不能逐一评价的不足。
3.教师评价。教师身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其对于作品的评价是最为重要的,教师对作品的评语,能够正确引导幼儿绘画的发展方向,正确、恰当的评语对评价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在评价活动中,一方面,教师要运用恰当、正确、准确的评语对幼儿美术作品中的优点进行肯定,帮助幼儿增强他们绘画的自信心,提高其绘画的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绘画中的不足,教师要用较为委婉的评语指出,如:“你这张画画的东西很丰富,要是能它们摆在适当位置的效果会更好哦。”运用此类较为委婉的语言,在起到指导作用的同时又不会让幼儿产生抵触情绪,运用生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评价语言,是教师在今后美术作品评价中的发展趋势。
4.家长评价。在幼儿眼中,能够获得教师的肯定是十分开心的,同时,家长的肯定也能提高幼儿对于美术创作的信心。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就应考虑到家长评价的重要性,应经常组织家长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通过家长的鼓励评价,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和创作成就感。
5.社会评价。幼儿的美术创作作品是十分奇特的,也是其自身魅力的展现,具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教师评价时不能局限于一个小的范围,而是要将幼儿的天地向社会展示。例如,将幼儿的美术创作作品到网络上,让更多的人发表对作品的看法。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创作作品向媒体投稿,或推荐幼儿参与各类绘画比赛。这样多元化、多角度的评价方式,让教师不仅关注幼儿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到自己的观察范围内,从而更容易发现每一个幼儿身上的发光点。在美术作品评价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多元化评价的作用,充分解读幼儿的美术创作作品,这样才能给出正确、积极的评价,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绘画信心,在绘画方面能够有所发展。
画画是幼儿与世界沟通的第二种语言,是开发幼儿智力的方法之一,教师在对幼儿美术创作作品评价中,要采用积极的鼓励性语言,帮助幼儿建立绘画的信心。此外,由于教师的评价具有片面性,所以,教师在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活动中,需要调动各方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将幼儿自我评价、幼儿互相评价、家长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相结合,促进评价多元化,使得幼儿绘画作品评价活动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国静玉,戴红琴.收获快乐——兼谈幼儿美术作品的解读与评价[J].考试周刊,2013,(8).
[2]赵小丽.浅谈幼儿园美术作品的评价——对幼儿绘画的评价[J].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2013,(3).
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范文5
关键词:幼儿;绘画教学活动;实践;体会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凡属人种都有图画之贡献,凡属幼儿都有绘画之兴趣。绘画是口语的先导,表达美感之良器。”孩子从刚开始的胡乱涂鸦到描绘出有声有色的图画,是他们生活真实体验的写照。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孩子进行具体有效的指导,引领他们大胆地摸索与探究,激发创作的兴趣与热情,我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与创新,下面是我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借助赏识的力量,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对于每个幼儿来说,在绘画实践中教师的赏识是意义重大的,尤其对那些发育迟缓、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更是如此。幼儿是纯真无邪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哪怕是最微弱的一点变化我们也要及时表扬、鼓励。而且,对于中等水平幼儿的赏识,我总结出,给予肯定的同时再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细微的进步,并用语言、动作对他们的进步表示肯定,让孩子在小小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把单独的个体融入整个集体之中,在一个集体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鼓励、表扬、赞赏的评价语言对幼儿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不仅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投入学习,而且能让幼儿在不断受鼓励的情感体验中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
二、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鼓励大胆尝试,让幼儿体会创作的乐趣
艺术来源于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还指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只要我们善于给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在探索观察中积累经验,满足他们对学习技巧的需要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其逐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重视幼儿的心灵感悟,采用多种绘画形式,让幼儿自由表现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幼儿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绘画中的许多要素、法则,如色彩、比例、对称等都在大自然中,教师要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利用旅游、散步,有规律地组织孩子春游、秋游、冬游,随着孩子接触的事物增多,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表现也会逐渐提高。
四、尊重幼儿的审美感受,接纳独特的表现方式,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
以往的绘画课只注重教学效果,幼儿绘画多以命题画为主,教师怎么教,幼儿就怎样画,这样做有可能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长此以往,不仅使幼儿失去绘画兴趣,而且可能会扼杀幼儿表现出来的艺术天赋。
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素质和一颗求异创造、理解关爱的心,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并能正确处理好绘画活动中想象和幻想的关系,把握尺度,将创作与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联系在一起,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才能为幼儿打开通向艺术殿堂的大门。
五、读懂幼儿的绘画作品,遵循开放性评价原则,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
经常看到成人以布局是否合理、线条是否流畅、画像不像和美不美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而对于看似一塌糊涂,实则思维独特的画置之不理或予以否定。幼儿年龄小,缺乏对自己作品的评价能力,一般幼儿大多依从于成人的评价,因此,成人的鼓励,对他们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幼儿,更要尽可能发现其优点,及时进行鼓励,只有走进幼儿的心灵,充分鼓励幼儿积极表现,才能读懂幼儿的作品,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幼儿绘画教育不仅仅是美感教育,更是情感教育、创造教育与个性教育的整合体。教师应结合幼儿绘画学习的特点,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借助赏识的力量,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尊重幼儿的审美感受,接纳独特的表现方式,对积极思维、大胆想象的幼儿及时予以鼓励,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时走进幼儿的心灵,读懂幼儿的绘画作品,遵循开放性评价原则,正确评价幼儿的作品,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吸收当前幼儿教育中“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先进理论,开启幼儿的智慧,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范文6
关键词:培养 激发 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激发幼儿学习潜能的源泉,它能够促使幼儿主动探索知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
一、运用语言的魅力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1、运用故事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每出示一幅范画,就用一个优美的故事引导幼儿和我一起去观察画面,幼儿就会饶有兴趣地参与到绘画当中,并将自己的故事编得更丰富,画面画得更饱满。例如:在画意愿画《春天》时,我编了故事《春天》讲给幼儿听“美丽春天来了,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树叶,笑得弯下腰,红、黄、紫色的花儿开得很鲜艳。它们在微风吹拂下点着头向柳树打招呼,小鸟欢快地唱着歌,青蛙在池塘里“呱、呱、呱”的呜叫着,它们在一起商量要开“迎春联欢会……”。幼儿听了故事,原来比较沉闷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他们讨论著还要邀请谁来参加联欢会。我因势利导说:“你们编的故事肯定比老师的好,画画得比老师的更好。”平时不喜欢绘画的幼儿也参与进来,在画中画了蝴蝶、蛇等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幼儿拿着自己的画相互之间讲述着。经过一段时间的故事与绘画相互参透的教学实践,我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及绘画兴趣都得到了提高。
2、用儿歌激发培养幼儿绘画兴趣
幼儿喜欢儿歌,它朗朗上口,能满足幼儿嘻戏热闹的天性,针对这一特点,把画编成儿歌,边说儿歌边画,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收效很好。例如:在画熊猫时,编了儿歌“熊猫的头圃又圃,椭圆眼睛画里边,三角鼻子月牙嘴,半圆耳朵长两边……幼儿看着很难画的熊猫,在儿歌中变得即简单又好画,立即来了情绪,提笔边画边说儿歌,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幼儿在画鱼吹泡泡时,我编了儿歌:“鱼儿鱼儿水中游。自由自在吹泡泡,吹了一串又一串,水晶珠珠往上飘。”幼儿说着儿歌,在自己的画面上画了许多的泡泡,色彩鲜艳,五彩缤纷,非常漂亮,这次绘画作品很成功。采用儿歌形式的绘画教学,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收到了好的教学成果。
二、绘画材料的多样化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幼儿用水彩笔、纸、油画棒绘画,时间长了就会缺少新鲜感,感到索然无味,在绘画教学中我采取多种绘画形式。如:印章画、吹画、蛋壳画、棉签画等,使多种不同形式,多姿多彩的画面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开拓了幼儿的绘画视野。当幼儿参与到这些绘画中时,情绪很兴奋,很投入。如:在吹画时,幼儿把广告色倒到绘画纸上,用力地吹着,彼此间相互比试着,看谁吹的花纹多,看谁吹得更漂亮,并叫老师来评判。“老师,我吹的画比他好看。对吗?”另外,听家长说幼儿将自己的蛋壳画放在床头边,每天都拿着看看,玩玩。在家还继续在蛋壳上画画。由此可知,多种绘画形式的多样化拓展了幼儿的绘画方式,给幼儿带来了绘画的新奇感,符合了幼儿的好奇心理。促进了幼儿的探索求知的欲望,从而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
三、用游戏形式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幼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最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将游戏引入幼儿绘画教学中。例如:在一次大班画《孙悟空》的教学中,我说:“今天画孙悟空。”看着范画,部分幼儿出现畏难情绪。他们说:“咦。真难画。”看到幼儿的这种状态,我没有先让他们画画,而是带著他们做孙悟空腾云驾雾追牛魔王的游戏,游戏的间歇中,我请幼儿观察孙悟空右手是怎样遮住眼睛的々左手放在什么地方?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人物动态的姿势和绘画中遮挡和被遮挡的关系,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由于幼儿在绘画时没有压力,画面画得真实、生动。在玩中找到乐趣,而乐趣激发了幼儿绘画兴趣和创作欲望。
四、幼儿绘画装订成册培养绘画兴趣
老师或家长保存幼儿的每一幅作品,将其装订成册,摆放在教室。闲暇时可逐一约某一幼儿和他一起看他的画册,引导幼儿从画册中看到:(1)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从一页一页画中感受自己绘画能力的提高,肯定自己的进步;(2)和幼儿探讨以前的这些画,哪些是你满意的,哪些是你现在不满意,为什么々你现在想在这幅画上再添画些什么内容?什么颜色々(3)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客观的、有利于增强幼儿自信心的评价。(4)让幼儿之间相互评价他们的作品,引导幼儿循序渐进的从色彩、布局、构思、创新等方面去相互的评价其作品。
通过以上的实践,我发现幼儿从自己的画册中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有成就感,增强绘画的自信和兴趣,幼儿在对以前作品的探讨中,又有了新的构思,新的创作愿望。在评价自己和别人画册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绘画评价的一些知识,逐步的培养了幼儿对绘画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五、从色彩着手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从日常生活中我观察到,幼儿大多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对色彩鲜艳的东西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出示的范画一定要色彩鲜艳,如:当我出示范画时,幼儿会很兴奋地说:“哇噻!真漂亮!”幼儿就会自然的提起绘画兴趣。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有意识的让幼儿认识颜色,让色彩的变化对幼儿的视觉产生冲击,感受色彩变化带来的快乐。如让幼儿亲自操作,把三原色红、黄、蓝进行相互勾兑搅拌后,颜色产生的变化。从幼儿操作过程中,我观察到幼儿会不厌其烦的反复操作,并相互讨论:“怎么变成紫色了?”“哎,太有意思了。”操作结束了,幼儿还余兴未尽的讨论着。我感觉到幼儿对色彩变化的喜爱和兴趣,并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幼儿把对色彩变化的兴趣引导到绘画中,怎样运用色彩的变化提高绘画作品的美感,从而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幼儿感到了颜色在绘画中的魅力,对在绘画中使用变化的颜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幼儿的作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在教学中利用颜色的变化使幼儿能更清楚的看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如:在画动物老鼠时,将老鼠的头用一种颜色画、身子用一种颜色画,脚用一种颜色画,老鼠背的袋子用一种颜色画,这样幼儿就能清晰的感受到老鼠的身体的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就不会因为用一种颜色画而分不清老鼠身体的各部位与整体的关系。不同颜色的使用还可以使幼儿感到色彩对视觉的冲击。从而对绘画产生兴趣。采用了以上方法后,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增强了。兴趣也增强了。
六、培养幼儿绘酉兴趣的长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