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范文1

一、情境引路,激活思维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时,能激发他们更大的潜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的状态,提高思维的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小学生丰富的好奇心,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的内容时,我创设了以下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有一天中午,羊村准备吃中饭了,慢羊羊村长给大家每人做了一个青草蛋糕。正在这时,村里来了一位客人,大家准备留他下来吃饭,可是蛋糕却少了一份,怎么办呢?暖羊羊班长说:“我不吃了,我肚子不饿。”美羊羊说:“我和班长一起吃一个好了,我也还不大饿。”于是慢羊羊村长说:“好吧,那么把一个青草蛋糕留给客人,暖羊羊和美羊羊合起来吃一个。羊羊们,现在把一个青草蛋糕平均分,她们俩每人吃到多少个蛋糕?”羊羊们说:“每人吃半个。”慢羊羊村长又说:“大家回答得很好!但是现在要把这半个蛋糕用一个数字来表示,谁来说说看,该怎么写呢?”羊羊们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摇了摇头,不知怎么办。于是,我问到:“那么到底该用什么数字呢,小朋友们,你们能帮羊羊们写出来吗?”

在这一问题情境中,我利用大家爱看的动漫故事,将数学问题隐藏在其中,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入情入境,把自己当作了羊羊中的一员。然后适时地出示分数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被点燃了,思维的阀门被打开了,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为新课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迁移运用,点燃思维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一种主动构建。而数学作为一门系统性的学科,内部知识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学习新知的台阶,引导学生在旧知中迁移出新知,学会数学的思考。

例如,在上《圆的面积》一课时,在如何推导面积公式上,我让学生从已有的旧知中获得启发,并思考解决的办法。(1)前面我们学习了圆的很多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回忆圆的半径、圆周率、圆的周长等。(2)然后引导,圆的周长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学生想到了转化的方法,化圆为直。引起思考:我们能不能也用转化的方法,把圆的面积转化成已知的其他图形,然后再求出面积呢?学生大胆思考,我们学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的公式,是不是可以把圆转化为这些图形呢?接着教师引导孩子们拿出圆形纸板和小剪刀,将圆按半径进行等分、剪开再拼接成已知图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能够把圆拼成长方形,高就是半径r,而底边长就是周长的一半πr,面积就是πr×r=πr2。在这样的推理过程中,学生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迁移出新知,将新知纳入到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之中,促进了知识的有效构建。学生在构建新知的同时,获得了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养成了数学思维的习惯。

三、自主尝试,活化思维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学生通过自身的尝试和体验,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课堂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抓住“自主尝试”的机会,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究,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此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对于圆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对于圆已经有了生活认识和初步的认知。于是,在上课时,一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个圆,可以借助实物、学习工具等等。学生兴致浓厚,纷纷想出多种办法,画出一个圆,有的用一元的硬币画出一个圆,有的则用圆形的一次性杯画出一个圆,基本上都是利用实物来描一个圆。这时一个学生说还可以用圆规画一个圆,教师就让学生上到展示台来画一个圆,有了学生的示范,老师接着就让全班学生自己利用圆规在本子上画一个圆。教师说了之后,学生都跃跃欲试。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不是画不圆,就是固定不住。这时,教师就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会画不圆,固定不住的时候该怎么办。通过学生的讨论,明确了在画圆的时候要确定圆心,圆心确定了一个圆的位置,同时要在画圆的时候两脚之间的距离要保持不变。

在这个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抓住学生“自主尝试”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尝试画一个圆来探究圆的特征,不仅掌握了圆的特征,而且很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评价反思,提升思维思维

当一节课即将结束时,通过反思一节课的学习过程,既能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实际教学效果的信息,又能再次引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挖掘、提炼,以揭示其深刻的内涵,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提升。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在全课总结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圆的面积公式理解了吗?他是怎样推倒出来的呢?,学生都积极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当学生说到:“是将圆通过剪拼的方法,把圆转化为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然后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拖导出来的。”时,教师适时指出:转化这个数学思想就是利用旧知识探究新问题。那么,在以前的学习当中,我们用到转化吗?学生针对老师的这个问题,马上开始搜索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让学生纷纷发言后,教师适时指出:在推导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用到了“转化”、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就是利用通分,把它转化成相同分母的分数后,再进行计算的等等,通过转化思想,我们可以将不知道的、没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最后,教师进行了小结:转化在我们数学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能尝试运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范文2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要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他们敢于打破“陈规,”思维不被“成见”所束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活跃、敢于创新,避免思维过程单项定势、思维方式刻板僵化。

关键词:浅谈;培养;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多的有利条件。其一,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各种事物都感到好奇,比成年人更富于幻想,他们头脑中思维定式比较少,无框框制约,可塑性强。这种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正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其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丰富,趣味性和知识性较强,为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在读写算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必要和可行的。在新世纪里,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有大批高素质创新能力的人,而这些人的培养就必须从小学开始,所谓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

我就以创新思维能力来说吧,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要善于指导学生的观察

观察的通道是信息的输入,是思维探索的大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谈不上创造和创新。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生活中实现的,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呢?①在观察之前,要给小学生指定一定的目的、任务和要求。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观察对象时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③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用来支撑小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④要努力培养小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从这些学生朴素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二、引导小学生的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一个人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又是无限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这就需注意这几个基本要素:①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连接,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②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③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就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的求异

在观察和想象的基础上,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超越别人的渠道。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比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有与众不同的思路。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么一道习题:“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6,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用上具体量,解一:3600÷(3600xl/6-4)-4;解二:3600-(3600xl/6)÷(3600xl/6-4);解三:4x[(3600-3600xl/6)]÷(3600xl/6÷4)。思维较好的同学将本题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抛开3600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作单位“1”,解四:1÷(1/6÷4)-4;解五:(1-1/6)÷(1/6÷4);解六:4x(1÷1/6-1);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解七:4÷1/6-4;解八:4x(1÷1/6)-4;解九:4x(6-1)。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诱发小学生的灵感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范文3

一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这一规定目前在农村学校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2+18)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

三 、练习题对于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范文4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 思维障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20-01

1 把握小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

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根据这些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得到如下几个重要原因:

1.1教法的各有不同造成衔接不当

众所周知,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特点,分阶段、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材因素导致数学知识点脱节。教学教学方法的不同。节奏有快有慢。这些都影响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

1.2学习方法的缺失造成思维无效

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方法缺失而制约有效数学思维的现象。在常用数学思维方法中,学生掌握得比较好的是统计思想,知道并会用的占97.5%,观察与列举的方法、类比与倒推的方法知道并会运用的分别占26.7%与24.5%。

1.3思维的惰性造成的思维模糊

在一份“遇到难题的处理方法”调查中,学生选择“等老师讲解”的占11%,“问同学或者问老师”的占50%,“继续思考”的占15%,“等以后再解决”的占20%。观察只停留在感知表象上,即使撞上关键信息,也不能加工形成有价值的信息,致使思路受阻,从而懒于动脑,长久这样就形成了思维惰性。

1.4思维的惯性造成思维机械化

有调查资料显示,75%的学生在回答“解题是为什么会出现错误”时,都说是“审题不清楚”。学生在解题是不堪清题目,就罗列公式进行解答。

1.5线性的思维造成思维中断

学生的思维单一,呈现线性性,导致思维常常中断。

2 打破学生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在各个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实现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简述如下:

2.1衔接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如在“锐角和钝角”教学中,情景的导入与复习“角”都创设生活情景,对接生活经验,实现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快乐进入未知世界,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确立生活本源。具体如下:

(1)谈话情景导入中,老师问:你们去过遵义吗?去过遵义那些地方?学生答:去过遵义会址、遵义姑姑家、遵义游乐园等等。这是老师出示遵义游乐园的一处场景,接着问你们从图中能看到什么,同学们都纷纷回答看到了什么。这样设计就是利用学生喜欢游乐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

(2)接着复习“角”。老师问你们从这图中能找到角吗?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找到很多角。后面接着问我们生活中哪里还有角,同学们就说了一大堆,如桌子上有角、窗户上有角、“安全出口”牌上有角、书本上有角等等。这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

2.2老师引导学生自己领悟

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老师、依赖课堂的问题。学生通过自读、教师引导、自我调节提升阅读能力。学生只有读懂了概念、定理、公式、例题,才能有正确的思考。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时,教材呈现了“兔子乐园”主题图,巧妙地将间隔排列的规律蕴含其中。在深刻领悟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笔者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阅读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在引导下自然去观察主题图上的内容:晒着的手帕,小白兔,蘑菇等。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观察说说每行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出“两端物体”“中间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更深一层的观察“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学生结合图与表进行了自主探究。在主题图的阅读初期,学生的阅读是无序的、肤浅的,只会被富有奇趣的主题图所吸引,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使学生对主题图的兴趣转化为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从无序的、肤浅的阅读转入有目的的、深入的思考,并逐步掌握阅读主题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识图的能力。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思维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是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突破口。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维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使学生想学、乐学。例如,教师在讲授“角的认识”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学生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墙角的“角”可以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二、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发展学生思维

著名的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为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使用分析法和综合法来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思维。

例:玩具厂计划每天生产2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6天,共生产1260件,平均每天超过计划多少件?

1.用分析法分析:要求平均每天超过多少件,必须知道: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件和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件已知(200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题中没告诉,还得求出来。要求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玩具,必须知道:实际生产多少天(6天)和实际生产多少件(1260件),这两个条件题中都已知,就可以求出问题了。

2.用综合法分析:刚好和分析法相反,从已知条件一步步求出要求的问题,分析过程略。

(二)利用实物演示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如教学长方体认识时,先出示各种长方体实物,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后出示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细致、准确、有序地进行观察:1.面――形状、个数、面与面之间的关系;2.棱――棱的形成、条数、棱与棱之间的关系(相对的棱相等,相对的棱有4条,长方体的棱可分三组);3.顶点――顶点的形成、个数,认识顶点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然后思考分析它们的面、棱和顶点,加以综合,总结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以及其他特征。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我在情境导入中设置了3个问题:1.你的生日是什么时间?今天是什么日期?2.你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3.小明今年10岁了,可他才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为什么吗?首先由说自己的生日和今天的日期导入新课,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了解学生已知“年、月、日”有关知识,为新课的展开作了一个铺垫;特别是第3个问题设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四、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小学四年级上册“加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42+18=60中得出:60-42=18;60-18=42。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五、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如: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及小组讨论后出现了以下几种解法:

生一:先求两辆汽车各行了多少千米,再求两辆汽车行驶路程的和,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综合算式:55×5+45×5(解答略)

生二: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相遇时间,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综合算式:(55+45)×5生三:甲、乙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时间,就等于两辆汽车的速度和。由此可列出方程,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x÷5=55+45

生四:甲乙两地距离减去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就等于另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由此列方程解答。

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x-55×5=45×5

又如:在练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变式题:果园里有苹果树300棵,是梨树的25%,梨树有多少棵?

算式是:300÷25%=1200(棵)

在学生解答后,我首先要求他们改变画线部分的条件自编应用题。学生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分别把画线部分改为:

(1)梨树是苹果树的25%,算式是:300×25%=75(棵)。

(2)比梨树少25%,算式是:300÷(1-25%)=400(棵)。

(3)比梨树多25%,算式是:300÷(1+25%)=240(棵)。

(4)梨树比苹果树少25%,算式是:300×(1-25%)=225(棵)。

(5)梨树比苹果树多25%,算式是:300×(1+25%)=375(棵)。

编出了形式不同的应用题。

其次,要求学生改变原来的问题自编应用题,学生在小组合作、共同探计中,也改编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应用题:

(1)果园里有苹果树300棵,是梨树的25%,两种树共有多少棵?

算式:300÷25%+300=1500(棵)

(2)果园里有苹果树300棵,是梨树的25%,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多多少棵?

算式:300÷25%-300=900(棵)

(3)果园里有苹果树300棵,是梨树的25%,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几倍?

算式:300÷25%÷300=4

通过一题多解及改编条件或问题的应用题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而且拓宽了学生思维广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全过程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范文6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三点:

1.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1.2让儿童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还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生模仿获得成功后,就与他们一起总结几个步骤:

①摆出实物;提供思维材料;

②列出加法式子的结果;

③列出乘法式子,说明它的结果就是加法式子结果;

④用乘法式子的已知数和结果构造口诀。让他们按步骤来独立地推导7-8的乘法口诀。

在这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多寡不同的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到推导9的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已经几乎完全能进行推导了,而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的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

1.3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进行合理联想,培养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 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 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 400个零件。这时把 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 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 之中。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3.进行说意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知识,又必须通过合乎逻辑语言引导。最后大脑借助于语言,对感知的事物去伪存真,分析综合,抽象出本质特征。

如:教学"整万数的读法"时,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为学生认识数提供了感性材料之后,首先让学生说了计算器上珠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了整万数的表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提供了支柱,然后,又摆脱计算器,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读出"0"在不同位上的五个数,再让学生说出每个数中的"0"在什么位上和它的读法。这样,使学生用讨论的方法对比整万数与万以内数读法的异同,从而概括出整万数的读数法则,促进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4.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