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仿真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布式仿真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布式仿真技术范文1

【关键词】 门诊;护理;分析

急诊科是医院通向社会的窗口和前哨,是体现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部门。急诊科属于医院患者流动性大的科室。因此,自然而然的急诊科输液室也就成为门急诊患者提供治疗的主要场所之一。

我院为一所二级综合医院。急诊科不但担负着急诊急救工作,同时也承担着为所有门急诊患者输液的任务。经过统计,2008年我院门急诊输液量达到45 000人次左右。面对这相对于我院较大的输液数字同时也提醒我们对门急诊输液室的工作不容忽视,同样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因此,为确保我科的护理安全经过大家长时间的临床观察实践和分析,总结出易造成工作中护理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1)患者对于输液环境不满,造成情绪易激惹或过于紧张、焦虑易怒,不能及时配合治疗。主要包括:对硬件条件不满意和环境整洁方面。(2)患者对自身病情不十分了解,对用药不清楚,也未做好输液准备。如空腹输液造成对某些胃肠道刺激的药物,不良反应加重。(3)陪护的家属过于急躁又不了解操作程序,对护理人员催促易发生护患纠纷。(4)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且无人陪伴的患者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患者自行调节输液滴速带来的后患。(6)护士未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用药的目的和药物的性质,对输液速度未合理调节造成患者的不适反应。如血管活性药物、含钾药物、高渗液等。(7)静脉输入需要皮试的药物后,间隔72 h未用而后又重新使用,未重做皮试。(8)操作时一次穿刺未成功引发的护患矛盾。(9)静脉输液过程中患者私自将输液瓶拿到其他处输液,给护士观察带来不便,可能引发的后果。(10)外院带药存在的安全隐患。(11)输液患者不遵守输液时间引发的矛盾。(12)春季、秋冬季是输液的高峰期。就诊患者大量增多。出现忙乱现象。护士忙于工作同时忽略了与患者的沟通。(13)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配伍禁忌和查对制度。(14)输液完毕,拔针时护士未及时告知患者如何按压穿刺点,造成出血,患者表示不满。

针对以上对输液室常见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和总结。我们重点做了如下防控措施:(1)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到有爱心、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心。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树立自身的职业形象。真正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服务。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以增进了解。对于不配合治疗和过于急躁的家属要耐心的解释开导,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每月我们还请部分家属和患者进行座谈,征求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和建议,还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尽可能地解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以保证我们的工作顺利开展。(2)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加强护理操作的练习和考核。同时,工作中要新老人员搭配上班,遇有一次穿刺未成功时,应首先对患者表示抱歉,以取得患者的谅解和配合,然后请其他护理人员协助,保证穿刺的成功。(3)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输液治疗前,要认真评估患者的病情,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认知程度。指导患者做好输液前的准备。如空腹时应适当进食,以免输注某些对胃肠刺激的药物而引发过强的不良反应,影响输液的进程。护理人员还应掌握输液药物的药理作用,做到合理的调节滴速,并告知患者不要自行改变输液速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输液反应。(4)输液室要安排专人进行巡视。并向患者讲解输液室的规章制度。以及穿刺后擅自将液体带到它处造成的不良后果。对于行动不便或无人陪护的患者输液时,护士应给予必要的帮助,保证患者输液过程中的安全。当有出现输液不适症状或其他反应的患者时,护士应表现出沉着、冷静,一方面配合医生给予必要的处理,另一方面安慰患者,避免患者出现紧张的情绪。(5)输液过程中,护士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对于需要皮试的药物应认真执行皮试阴性方可输入的原则,同时,开始输入前30 min速度宜慢,并做好急救措施。停药3天需继续输注时,应重新做皮试后方可输注,以保证输液安全。(6)自外院带药输液的患者,输液前首先应仔细检查“输液证明书”并保留。其次要认真核对药物,并确认已在当前就诊医院顺利使用过后再给予输注。(7)秋冬季节输液患者大量增加时,护士在工作中要做到急而不慌,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安抚好患者的情绪减少护患矛盾的发生。(8)输液完毕为患者拔针时,护士要告知患者应及时按压穿刺部位5 min以上,防止血肿的发生。如已发生皮下淤血应对患者讲解发生的原因,如何处理,以利于皮下淤血的迅速吸收。

以上是我们对门急诊输液室输液患者护理不安全因素的总结及防控措施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与大家共勉。总之,只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真正做到认真、仔细、周到,凡是预防在先,护患纠纷就会大大地减少,差错事故就会杜绝。

分布式仿真技术范文2

关键词:以太网;分布式仿真;半实物仿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3-0478-02

1 前述

以太网是一种应用于计算机局域网的组网技术,也是当前应用作为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局域网标准。虽然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冲突,提高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使用交换机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使得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变成了星型,但是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的总线争用技术。

2 分布式半实物仿真系统概述

分布式半实物仿真,是对分布式仿真和半实物仿真的统称,其系统是由两种仿真技术融合而成的。

系统整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2.1 分布式仿真

包括分布式协同仿真和分布式交互仿真等多种形式,以分布式交互仿真为例,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仿真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仿真,多用于军事领域,可以支持作战人员训练、战术演练以及武器准备论证等。可以将地理上分布的训练模拟器和参训人员合成为一个逻辑上的整体,在逼真的视景和操作模拟环境中,进行人机交互度很高的仿真实验和演练。

2.2 半实物仿真

半实物仿真是一种将控制器与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控制对象的仿真模型联接在一起进行试验的仿真技术,是一种更接近实际的仿真试验技术,可以真实地反映控制器的动态特性、静态特性和非线性因素等。这种仿真技术可用于修改控制器设计、产品的修改定型、产品改型和出厂检验等。其基本特点在于:

①只能是实时仿真,即仿真模型的时间标尺和自然时间标尺相同;

②需要解决控制器与仿真计算机之间的接口问题;

③半实物仿真的实验结果比数学仿真更接近实际。

3 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半实物仿真系统的实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以太网自身传输协议的开销具有不确定性,其最大传输的延迟时间是不可预测的,因此,不能用于对帧时间要求比较苛刻(1毫秒左右)的大型复杂的分布式半实物仿真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这里针对的是对于帧时间要求相对低一些(5毫秒以上)的分布式半实物仿真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从以太网的两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3.1 TCP/IP模式

在该模式中,将规定的仿真计算机作为服务器,其它节点机作为客户机,利用服务器/客户机的模式进行系统构建。

首先,为了确保服务器与客户机之间的正常通讯,需要设立一个标志,对两者之间的连接、启动和结束情况进行全面反映。同时,设立一组服务器函数,对服务器进行创建和关系,向客户机发送启动或结束命令,以实现服务器与每一个客户机之间的通讯,对数据和信号进行发送和接收。

其次,系统中存在多个节点客户机,为了确保数据信息的共享和传输,实现客户机之间的通讯,设立了一组客户机通讯函数,供客户机使用。这些客户机通讯函数可以实现客户机与服务器的连接、关闭,数据的发送和接收,以及待机功能。

然后,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拟定相应的控制算法,对服务器和客户机进行控制。对于服务器而言,控制算法的主要功能在于对启动命令的发送、对客户机启动回馈信息的等待、对相关数据信息的发送和接受、对结束指令的发送以及对关闭连接顺序的调整等。其控制算法如下:

①对本机节点号ID进行设置;

②将本机设置为系统服务器;

③等待所有客户机连接;

④向所有客户机发送启动命令;

⑤等待每个客户机的已启动回应;

⑥向客户机发送数据;

⑦从客户机接收数据;

⑧如达到结束时间,转⑨,否则转⑥;

⑨发结束指令;

⑩关闭连接。

对于客户机而言,控制算法规定了客户机与服务器的连接,对服务器启动命令的接收,对启动回应信号的发送,对数据的接收,以及关闭连接的顺序。

3.2 UPD模式

基于UPD模式的系统实现,与TCP/IP模式相比,较为简单,节点机可以共用一组基于UPD的通讯函数以及一个通讯控制算法。UPD通讯函数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现不同节点机之间的相互连接,其主要内容包括创建Socket,实现Socket与本地IP地址以及指定端口号的绑定,对数据进行发送、接收和关闭Socket等。而通讯控制算法的作用,在于对各个节点机的UPD通讯进行协调和控制。算法规定了UPD通讯函数主要内容的执行顺序,从而确保系统通讯的正常有效进行。

3.3 对比分析

3.3.1 TCP/IP模式

在该模式中,要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首先必须在服务器和每一个客户机之间建立其稳定可靠的连接,这样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顺利进行。相比于UPD模式而言,更加复杂,工作量也更大,数据传输的速度相对较低。因此,TCP/IP模式往往只适用于对于数据传输可靠性要求极高,且系统的帧时间较大的分布式半实物仿真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3.2 UPD模式

UPD模式相比于TCP/IP模式而言,只需要将Socket与本地IP地址以及指定端口号绑定,就可以直接进行数据的传输和接收,控制算法相对简单,而且数据传输速度较高。但是相对来说,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较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数据的损坏或丢失现象。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进行进一步处理,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UPD模式适用于对数据传输可靠性要求较低,系统的帧时间相对较小的分布式半实物仿真系统。

3.4 问题及解决

3.4.1 数据丢失问题

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仿真系统中,由于节点众多,如果在节点采用各自的定时器,就会造成系统在时间上的不同步,引发数据丢失问题。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采用终端方式,像某个节点发送数据后,将节点中断,使得其可以在中断处理程序中对数据进行接收;另一方面,可以将服务器的时间作为标准时间,在发送数据的同时,发送帧时间数据,其他节点定时接收仿真计算机数据。如果帧数据出现变动,则可以正常使用,反之,则将其丢弃。

3.4.2 死锁问题

主要是针对TCP/IP模式而言。在该模式中,采用阻塞方式接收数据,如果没有收到数据,则函数会一直处于等待接收的状态,产生死锁。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交替方式实现服务器与客户机的数据传输,代替成对出现的方式。

4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半实物仿真系统的用途是十分广泛的,对于多个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在对系统进行构建时,需要全面考虑,切实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蒋志文,鄢来斌,姚益平.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半实物仿真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仿真,2005(z1):304-306,358.

分布式仿真技术范文3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各个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不是完全统一,因此侧重点是不同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非常严重,不利于电子商务人才地培养。原因很简单,就是实践的电子商务平台很难搭建,应用仿真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融IT与商务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也应运而生,并在近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被许多经济专家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电子商务模式对管理水平、信息传递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安全体系的构建又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建立一个安全、便捷的电于商务应用环境,对信息提供足够的保护,是商家和用户都十分关注的话题。

一、概述

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虚拟的仿真情境, 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的、主动的、发现式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 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从而通过对该情境的操纵、观察和思考得出合理的结论。计算机仿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活动, 让学生通过反省性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建构深层的、灵活的、真正的知识,近几年, 计算机模拟教学在国内外的电子商务课程中屡见不鲜, 但仿真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研究的阶段, 将计算机模拟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子商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细说起来也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电子商务网络仿真实验室可以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模拟电子商务的各种活动。因此,电子商务网络仿真实验室具有可操作性、仿真性及适应性强的特点。可操作性,是指电子商务网络仿真实验室中的计算机所需软件;仿真性,是指学生在电子商网络实验室的计算机上安装了相关软件后,能够模拟IT 环境,进行各种电子商务活动等;适应性强,是指电子商务网络仿真实验室能够成为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多门课程的实习实训基地。在电子商务网络仿真实验室,学生可以学习基本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流程。  二、计算机仿真技术

计算机仿真技术(computer?simulation?technology)是利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成果建立被仿真系统的模型,并在某些实验条件下对模型进行动态实验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它具有高效、安全、受环境条件的约束较少、可改变时间比例尺等优点,已成为分析、设计、运行、评价、培训系统(尤其是复杂系统)的重要工具。计算机仿真,是在研究系统过程中,根据形式性原理,利用计算机来逼真模仿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真实的系统,也可以是设想中的系统。传统的仿真方法是一个迭代过程,即针对实际系统某一层次的特性(过程),抽象出一个模型,然后假设态势(输入),进行试验,由试验者判读输出结果和验证模型,根据判断的情况来修改模型和有关的参数。在没有计算机以前,仿真都是利用实物或者它的模型来进行研究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接、形象、易信,但模型受限、容易破坏、难以重用。而计算机仿真是将研究对象进行数学描述,建模编程,且在计算机上运行实现。它不怕破坏、容易修改、可重用。因此在现代化生产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核心是按系统工程原理建立真实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模型,然后利用模型代替真实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和研究。由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性能海量并行处理技术,可视化技术,分布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立人——机——环境一体化的分布的多维信息交互的仿真模型和仿真环境成为可能,从而使仿真方法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仿真方法热点,如:定性仿真方法;面向对象的仿真方法;分布式交互仿真方法;人——机和谐仿真环境建立方法学。

三、电子商务网络仿真实验室

利用仿真技术可以构建电子商务仿真实验室,通用的通信网络硬件实验平台《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它的实验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的:网络技术做实验:它包括网络布线与制作,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局域网的设计与实现,广域网的设计与实现。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常用网络的设备的连接、安装与配置。通过设计、连线和配置,完成网络数据通信实验。计算机网络原理的模拟与仿真:计算机网络模型,有许多协议支持实现,每种协议实现都有些算法。原理的模拟与仿真就是解决其中的一些算法实验,这种实验通常用软件加以实现,但同时也需一些硬件配合完成。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对算法应用理解更深刻。如:数据链路层的连续ARQ,网络安全中的加密算法等。网页虚拟实现交互指导实验:有些网络设备费用很高,也没有必要全部实做,设计一些虚拟网页,通过网络的操作达到实验的目的。如:网络的测试仪的使用,高端网络设备的使用和配置等。

在教学应用中,通过仿真技术不但可以节约教学成本,而且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分布式仿真技术范文4

关键词: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电网运行

中图分类号:TM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7-0015-04

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运行状况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电网运行的安全,变电站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这其中既有由于电网调度员误发调度令、对异常处理措施不当造成的事故,也有由于变电运行人员走错间隔导致的误操作事故、安全措施不到位误入带电间隔的人身伤亡事故、带电误合接地刀闸、带接地刀闸误合开关、带负荷拉合刀闸、设备缺陷和异常未能及时发现造成的事故。对事故判断不准和向调度汇报不清楚而延误故障处理时间、事故发生后处理不当使事故范围扩大化、对二次设备误操作而引发的事故等情况较多,造成了人身伤亡、设备损坏,甚至发生电网解列、电网崩溃等大面积停电事故。

因此,为保证电网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就必须提高电网调度员、变电站运行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强变电站运行人员和电网调度员的培训。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培训仿真技术的发展,各类培训仿真系统在电力行业应用越来越广,在提高生产运行人员的生产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变电站培训系统仿真的发展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仿真范围逐步扩大、仿真的逼真度逐步提高。现存的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根据变电站一次部分控制操作以及保护屏柜实现方式,主要可分为三类:有硬件屏盘模式、软仿真模式、混合仿真模式。

(一)带盘台模式

带盘台模式是指用外观与实际变电站1:1的开关控制屏和保护屏硬件组成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主控室和保护室,主要由后台计算机支持这些硬件的操作和显示。该系统的硬件配置主要有模拟控制盘、模拟继电器保护盘、变电站配电装置、变电站主接线操作模拟盘、计算机控制仿真系统。其中计算机控制仿真系统是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的核心,它担负模拟变电站的仿真,复现变电站主控室现象的任务。接收模拟盘的信息,控制模拟盘的动作和信号。这种带有硬件盘台的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是最早应用的培训系统模式。带硬件盘台的仿真培训系统需要配备大量的硬件装置、设备,扩展性差,升级改造困难,同时硬件盘台并没有包括变电站中保护、测控柜等实际装置,与现场相比逼真度存在差距,培训效果不够理想。

(二)纯软件仿真培训模式

纯软件仿真培训模式是指变电站内的开关控制屏、保护屏、模拟屏、室外和室内的主设备及主接线等所有设备全都用软件仿真,除计算机外没有任何硬件,该系统采用多媒体仿真模式,仿真变电站的有关电气设备,包括一次设备、控制系统、中央信号系统以及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面板均可在计算机屏幕上动态显示。软件模式的仿真培训系统很快便以其便捷、经济等优点受到电力部门的青睐,目前应用较广。在这种模式中传统控制室中的保护屏、控制屏、中央信号屏等物理设备均被计算机监控平台所代替,所有监控功能都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与培训人员的互动。省去了大量硬件设备,大大提高了可靠性,并且有利于系统更新升级。但是软仿真模式的培训仿真系统由于所有的操作和显示都是在微机屏幕上进行,与实际现场环境差距大,真实感较差,培训效果也不太理想。

(三)混合仿真培训模式

混合仿真培训模式将数字化的电网仿真与变电站中全部真实的二次设备(包括监控系统、保护柜、测控柜、音响、灯光等)有机结合成为的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目前,该类系统主要采用将数字化电网仿真与部分真实设备相结合的仿真模式,将数字化电网仿真结果通过数字模拟量转换卡转换为-3.53~3.53V的弱电交流量,再输出到经过改造的保护装置的内部采样插件上,并通过开关量输入卡采集模拟断路器的位置,从而实现断路器的动作的仿真,这种仿真方式只采用部分真实设备,并且需要对实际的保护柜进行改造才能以适应该仿真系统,并且可扩展性较差,新增加的保护设备无法直接接入(必须经过改造)培训仿真系统,该类系统的仿真效果与现场的一致性仍存在差距。

二、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概述

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是将数字化的电网一次设备仿真与实际变电站二次设备相结合的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技术。即监控系统、保护及测控装置、五防系统、灯光、音响等采用现场真实物理设备,而该变电站一次设备、邻近电网及其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等采用数字仿真。其中数字仿真部分采用变电站实时仿真与全动态电网混合仿真技术,即详细仿真的变电站采用实时仿真技术,变电站所在电网采用暂态、中期、长过程一体化仿真计算技术,实现电网的全动态仿真,从而既能详细而真实再现变电站一次设备的行为,也能逼真地再现大电网的各类动态过程对变电站的影响。数字仿真电网再通过高速的通信系统,高速的开关量采集、输出系统,高速、高精度的数字模拟量转换系统和仿真功率放大器与真实的变电站二次设备有机结合,实现了变电站软仿真子系统、数字电网仿真的一次、真实的二次设备仿真放置于同一个仿真系统中,有机连接、灵活配置,营造了十分逼真的变电站运行环境。从而实现对现场各类运行人员的培训需求:如变电站运行人员、继电保护人员、检修人员及相关的管理人员等,同时能完成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岗位考核等各项工作。

三、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架构

图1给出了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系统的总体架构。其中电网及变电站的数字仿真部分通过接口系统实现变电站电磁暂态仿真与电网全动态仿真的有机结合,其他变电站软仿真也是基于同一个的电网仿真,从而可以实现变电站软仿真、混合仿真的一体化。数字电网仿真结果的瞬时值通过高速通信系统传送到高速、高精度同步数字模拟转换器形成0~10V的模拟交流量,该模拟量通过电流或电压功率放大器得到放大的电流或电压电气量驱动变电站的实际二次设备。数字仿真系统通过高速开关量采集系统实时检测到变电站开关和刀闸的状态,从而将数字仿真和实际二次设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数字仿真与变电站实际二次设备的无缝闭环连接。仿真培训系统通过开关量输出系统驱动非电气量保护动作模拟硬接点、变压器有载调压模拟硬接点、风冷控制模拟硬接点等,实现变压器的非电气量保护动作的模拟。

四、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功能

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是将电网仿真、变电站实时仿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仿真和教员与学员系统有机结合为一体化的系统,不但实现了地区电网生产运行过程的全仿真,也可以正确反映变电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和电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对运行人员进行全方位的仿真培训。系统的主要应用功能如下:

(一)培训运行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

培训基本的运行技能。对新员工进行上岗培训,对老员工的基本运行能力进行培训及考核,使其熟悉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集控站监控系统、电网结构、运行方式、电网潮流,掌握基本运行操作及运行规程,熟练使用实时监控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和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及其他应用软件。

事故分析及处理。可进行开关、刀闸、变压器、母线、线路、发电机组、电容器等各种设备及其相关的故障处理培训,训练变电站运行人员发现事故、异常,依据仿真的电网环境判断故障和处理故障,并在训练结束后对事故进行分析,重放事故发生和处理的全过程。通过仿真训练可以使运行人员了解各种事故发生的现象、原因及变化过程,总结积累处理经验,增强他们事故处理时的自信心。

变电站一次设备正常和特殊巡视训练。通过变电站一次设备三维交互式漫游巡视系统,实现变电站一次设备的三维重现和虚拟操作,受训人员感到富有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其熟悉了解现场情况,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对于管理人员进行电网及变电站运行的概念性培训。管理人员通过仿真培训可以了解电网及变电站的现状、运行方式、操作规程及电网和变电站运行的特性。

(二)联合反事故演习

本系统可用于研究电网、变电站特点,对薄弱环节做好事故预想工作,完善各种事故应对方案,从而提高事故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克服以往反事故演习纸上谈兵的局限性。仿真电网设置的常见事故及复杂事故发生后,将引起继电保护的连锁动作和电网潮流的变化,并显示越限设备的报警提示,对此研究后可以总结事故处理经验,制订出合理的事故处理预案。做到事前有分析,事后有反馈,切实提高电网安全运行能力。

五、硬件系统

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的硬件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教员台,学员台,仿真主机,变电站实际二次设备,电流、电压功率放大器,高速、高精度同步输出数字模拟转换器,高速通信及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混合仿真集成支撑平台。

(一)教员台

可以用仿真主机,运行教员子系统为教员管理和控制培训过程提供支撑平台。

(二)学员台

使用与现场完全一致的监控系统工程画面,保留所有现场监控系统功能,并与仿真模型建立通信连接。使学员在监控系统仿真界面上获得在现场监控系统上相同的操作。

(三)仿真主机

运行全动态电网仿真子系统,是仿真系统的核心和中枢。仿真系统模型包括:邻近电网的全动态电网计算模型、包括一次、二次设备模型、故障模型和异常模型。

(四)变电站实际二次设备

保护、测控、音响、灯光等装置采用与现场完全相同的硬件设备,可以为受训者提供真实的操作、监视手段,使得仿真机不仅可以培训变电站运行人员的常规操作和监视,同时还能使他们熟悉和了解变电站重要二次保护装置和屏面设备。

(五)电压、电流功率放大器

功率放大器接收DA输出的弱电模拟信号,进行功率放大使电流信号放大至0~20A、使电压信号放大至0~100V,以驱动实际二次设备。放大器在与仿真信号连接是采用高阻差分方式,无公共连接点,这样可保证仿真系统的安全工作,又可长线连接抗干扰,提高系统的小信号精度。仿真培训专用的功率放大器多路的电流或电压输出,从而能保证更好的同步输出精度,同时降低电流功率放大器的最大输出电流。

(六)高速、高精度同步输出数字模拟转换器

将变电站实时仿真计算出的电压和电流的数字量转化为模拟量,是决定仿真精度的重要环节,其关键技术是实现各路数字模拟转化(DA)的同步输出,同时为了保证输出波形的质量,每工频周波的输出点数大于60点,DA向功率放大器输入模拟弱电信号。为了保证混合仿真系统的可扩展性,更好地适应变电站规模的变化,采用分布式同步实时仿真技术,即根据变电站电气量需要严格同步的程度对各电气量进行分组,每组电气量在同一块DA转换器进行输出保持严格的同步,多组DA转换器通过高速PCI总线分布式工作,因此降低了以前依赖专用的DA转换器的程度,这样既可以保证仿真培训的效果,又可以保证系统的高可扩展性和系统造价。

(七)高速通信及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

通过开关量输入系统采集开关、刀闸动作情况、有载调压接点,实现开关、刀闸状态及变压器抽头位置的高速采集,将实际设备的状态实时发送给变电站实时仿真计算。通过开关量输出和继电器模拟非电量保护动作、变压器风冷控制硬接点等。

(八)混合仿真集成支撑平台

混合仿真集成支撑平台采用PCI总线技术将高速、高精度同步输出数字模拟转换器、高速通信系统和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紧密集成。变电站实时仿真子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均运行在混合仿真集成支撑平台,实时操作系统通过硬件系统驱动软件驱动数字模拟转换器、高速通信系统和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即用于对DA转换器、开关量输出和开关量输入板卡的控制)是实现数字一次设备与二次物理设备有机联系的接口系统,将变电站实时仿真计算结果实时刷新DA卡、将接口系统的自身状态定时刷新DA转换器的某个通道、通过开关量输入系统采集开关、刀闸

的状态、通过开关量输出系统向实际设备发送指令。

六、软件系统

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的软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交互式、分布式仿真软件支撑平台,全动态电网仿真子系统,教员与学员子系统,变电站实时仿真子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硬件系统驱动子系统。

全动态电网仿真子系统、变电站软仿真子系统、变电站实时仿真子系统、教员与学员系统软件通过交互式、分布式仿真软件支撑平台的运行管理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整个数字仿真培训系统,变电站实时仿真子系统通过实时操作系统的内核级调用与硬件系统驱动软件集成,与物理设备完成无缝连接。

交互式、分布式仿真软件支撑平台是混合仿真培训系统基础,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仿真运行管理系统、人机界面系统、变电站一二次设备人机界面系统和仿真建模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商用数据库与实时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实时数据库是常驻内存数据库,用来支持数据的快速访问、处理。实时数据库与商用数据库有机结合的方式保证了数据库的实时性和高效性,商用数据库作为实时数据库的持久存储,较好地解决了分布式系统中数据库系统的开放性、实时性和一致性问题,从而充分发挥了实时数据库和商用数据库各自的优势。仿真运行管理系统,作为分布式仿真的运行支撑系统,实现了各个仿真应用之间的交互操作,是联系各仿真子系统(软仿真、电网仿真、混合仿真)各部分的纽带,是分布式仿真系统的核心,为各个仿真应用软件提供了位置透明、高效的虚拟运行环境,向子系统提供交互对象管理服务、时间管理服务、数据分发管理服务和应用程序接口。人机界面系统是全图形人机接口,为教员和学员提供交互式操作媒介。变电站一二次设备人机界面系统采用了虚拟仪器技术、组件技术、3D建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各种电压等级的虚拟变电站,包括变电站主控制室、控制屏、保护屏、中央信号屏、交直流屏等二次设备和现场一次设备,分为变电站一二次设备人机界面编辑系统、在线系统及变电站一次设备三维交互式虚拟场景系统。仿真建模系统通过图形、模型和数据库一体化建模技术,在画面编辑时能够提供特定电气元件的计算模型,在生成画面同时,能够自动地生成或人为输入电气元件计算模型的参数,并插入到数据库相关表格中,为电网仿真、变电站实时仿真等子系统提供拓扑数据和运行数据。

全动态电网仿真子系统采用暂态、中期、长过程一体化计算再现真实的电力系统的动态响应过程,采用了固定结构的稀疏矩阵、微分方程隐式梯形差分方程与网络代数方程的联立求解、强鲁棒性牛顿―拉夫逊法非线性方程求解、自动变步长等技术保证电网仿真计算的快速性和稳定性。

教员与学员子系统为教员管理和控制培训过程提供支撑平台,功能由四部分组成,即:系统管理功能、培训前运行方式和教案准备、培训中的操作和进度控制、培训后分析和评估。系统管理功能包括时间管理、用户管理、运行方式管理等;培训前运行方式和教案准备包括选择运行方式数据、整定初始方式、预设故障和事件;培训中的操作和进度控制是指教员对培训进程的控制、对电力系统模型的操作、设置故障和事件、管理和监视学员的操作;培训后分析和评估包括使用事件记录、曲线、报表等工具分析学员操作的效果,利用事故追忆再现学员的处理过程和系统的变化过程,利用评价工具对学员的操作进行评价。

变电站实时仿真子系统在变电站中一次设备的三相暂态模型及外网动态等值模型基础上,采用电磁暂态计算理论实现变电站的详细仿真计算。通过接口算法实现变电站实时仿真与全动态仿真的在线交互,保证变电站的动态响应的准确性。变电站实时仿真子系统运行在实时操作系统基础上,实时操作系统可配置成单任务模型,保证实时仿真子系统的最高优先级的运行级别,实时操作系统运行于混合仿真集成支撑平台,并通过硬件系统驱动软件驱动硬件系统。

七、结论

本文研究开发的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是在软仿真模式的变电站仿真技术基础上,结合电力系统的实时仿真技术,将数字化的电网仿真与变电站中全部真实的二次设备有机结合成为的物理与数字混合仿真培训系统,使受训的变电站运行人员、继电保护人员、检修人员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完全真实的变电站环境内接受训练,同时能够完成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岗位考核等各项工作,能有效地提高现场运行人员素质水平。该系统已在石家庄电力培训学校220kV教学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中,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礼义,顾强.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及其发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3).

[2]黄家裕,陈礼义,孙德昌.电力系统数字仿真[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3]郑三立,雷,D.Retzmann,韩英铎.电力系统计算机及实时数字仿真(上、下)――电力系统计算机仿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25).

[4]柳勇军,梁旭,阂勇.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技术[J].中国电力,2004,(4).

[5]周鑫,董雷.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的一种新方法[J].内蒙古电力技术.

[6]井寅坡.110KV无人值班变电站及控制中心仿真培训功能[J].四川电力技术,1999,(2).

分布式仿真技术范文5

关键词:分布式系统,综合化,动态化,前期仿真

 

0.引言

智能建筑的基本问题实质上是信息、资源和任务的综合共享与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它实现的核心是系统集成,也就是说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综合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达到多快、好省和高效的目的。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和受人们对经济日益国际化趋势的认同,智能建筑必将呈现出新的态势,这种态势体现在进行系统集成的同时,考虑建筑物的异构性、分布性、动态性和碎片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应充分体现系统的分布化、综合化、动态化和智能化,这是建筑智能化进程中一个必须重视的战略性问题。另外,任何工程对方案的考核是至关重要的,就智能大厦而言,对方案的考核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对设计方案的前期仿真很有必要。

1.一体集成的分布化

智能大厦的系统一体化集成实质上是建立在系统集成、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界面集成的多种集成的基础上的一门高新技术。智能一体化集成化的本质是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传统的集成式网络管理系统难以适应网络规模日益扩大、网络元素日益复杂的楼宇智能化要求,需要引入分布式管理方法。

分布式管理就是将管理的功能合理地分布于多个管理实体,以便有效、及时地对网络资源进行监视、约束和控制,提高响应效率和扩展功能,更好地实现网络管理目标。一个实际的网络系统,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按照地域、功能子系统、网络等定义相对独立的管理域并选定其管理者;各管理域通过管理者的交互实现全局管理目标。管理者之间的交互有两种结构:层次的和全分布的。层次结构是通过上层管理者与下层管理者的交互来完成各管理域的管理者之间的协调。全分布式结构是一种对等结构,采用该方式的管理者之间能直接对等通信。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管理的分布化的过程就是将管理应用功能由集中式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转移到分布式计算平台的过程。分布式计算平台的目标是实现跨平台资源的透明互操作和协同计算。

当前支持分布式计算主要有两类环境:基于过程的分布式计算和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目前的主流是后一类。如基于CORBA(Common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和Java的计算,它们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提供对象式的应用编程接口,主要是针对重用和异构环境下的操作问题,这对相对庞大和复杂的智能大厦系统是非常适用的,目前CORBA技术已引起业界的关注和重视[5]。CORBA是一个开放式跨平台的、语言独立的分布式标准,它引入的概念屏蔽了下层的网络传输,利用面向对象概念,实现分布式应用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既大大简化了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又便于异构环境下的集成,具有更高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的优点。目前遵从CORBA规范的产品主要有Inprise公司的VisiBroker,IONA公司的Orbix,Digital公司的ObjectBroker,IBM公司的Component Broker等,将基于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引入智能建筑是顺应技术潮流的,同时它应是甲乙类智能建筑的技术要求。

另外,分布式管理系统更容易实现大厦的智能化,不仅能实现管理的并行性和分布性,而且具有对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多目标、多因素、多阶段、多层次的协调,实现管理系统的整体协调和全局优化。

2.一体集成的综合化

网络是建筑物智能化的基础,系统一体化是以网络为支撑的,网络信息来源于不同实体,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深化,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数量、对象的种类、组织的异构性、物理分布、参与组织的单元的数量、服务综合的程度等,这时,由传统的相对单一的网络管理扩展为基于分布化的网络综合管理是环境的必然要求。

环境是系统存在、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信息、能量或物质的交换。

综合管理是指确保系统的所有资源根据其目的而有效运营的所有手段,它是系统与环境相统一的产物。有关综合管理的平台也在不断涌现和改进,如基于事件(event)的驱动轮询方案,基于CORBA平台的方案。论文大全。

3.一体集成的动态性

事物的发展是m相对稳定的,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需要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智能建筑系统一体化集成的动态性是基于分布式的管理系统,也只有分布式的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动态化。

动态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故障的检测与动态重组恢复;其二是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分布式系统具有故障诊断软件包,采用互查技术来检测系统发生故障的部位,并进行处理,动态地分配或重组系统,使系统工作于可靠状态。分布式系统采用并行处理技术,可满足智能大厦分阶段建筑使用的要求,边组织,边开通,从而减少了一次性开通的难度和避免了一次性投资的方式。另外分布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都是模块化的,模块的连接嵌入比较方便,能够很好地配合日益扩大的系统需求,便于提高和完善系统的性能,保障了系统的动态先进性。系统的动态化要求使用动态的管理策略,由于Java和CORBA的迅速发展,动态管理技术也在日趋成熟。

4.前期仿真

智能大厦的建设除了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即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优质服务,建立先进、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节省能源和降低成本,还要达到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减少投资。这就需要在工程实施前对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功能进行考核,以便查漏补缺和修正。论文大全。另外,因为智能大厦的网络集成不同于研究试验网,网络系统可靠性、开放性等要素对大厦的智能化管理和提高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智能大厦的前期仿真就显得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由美国的Cleve和Moler博士在1980年前后创立的、正在蓬勃发展的Matlab为系统的动态仿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Matlab的家族成员之一的Simulink为系统的仿真更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综合其它软件的使用可以使该软件在智能建筑的CAD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软件也能为其它软件提供良好的接口,便于SynchroHome等智能化集成系统软件的调用。论文大全。该软件有两个明显的功能;连接与仿真。首先利用鼠标在模型窗口上画出所需的系统模型。然后利用软件提供的功能对系统直接进行仿真,在系统的任何节点上可以输出波形,从而更好地监控系统的工作过程,并实时地对系统模型进行修改以达到预期目的。这种思想和方法适合于智能大厦一体化集成的仿真与分析,相信基于Simulink的仿真技术必将在智能建筑的CAD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5.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随着智能大厦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随着“数字城市”和“数字地球”研究的不断深入,智能大厦系统集成的主要趋势将是分布化、综合化、动态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和承和互相促进的;同时由于智能大厦的建设是一种投资行为,对其进行前期仿真是十分必要性。

分布式仿真技术范文6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生毕业后都很难找到工作,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是供需失衡造成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是由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已经无法跟上时展的脚步。面对这一现状,我国教育部调整了教育策略,提出要加快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立,加强普通高校向实用性高校的转变。要想使学生成为技术型人才,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地方院校,特别是民办高等院校,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和教育新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文章根据我国地方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提出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市场营销教学中的策略。

1虚拟仿真技术

虚拟仿真(Virtual Reality)又被称之为“模拟技术”,通过虚拟系统模仿真实系统的一项技术,也就是说,虚拟仿真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等媒介感受虚拟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们逐渐意识到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虚拟仿真实训就是在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中采用分布式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远程协作的一种电子实训平台,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辅助器材,使用仿真软件,建立真实的教学平台。通过虚拟仿真软件模拟真实操作,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研工作效率,还能提高教学效率。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根据自身教学需求,建立虚拟仿真训练室,通过情景教学、人机互动等虚拟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2虚拟仿真技术在市场营销实训中的有效性

21有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市场营销实际训练中,使用虚拟仿真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价值,学生可以在自由、逼真、专业的环境下感受教学氛围,从而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市场营销理论知识,通过对抽象理论知识的加深理解,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样能够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增强。

22有助于学生参与市场营销的全过程

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市场营销实际练习中,可以?学生充分体验市场营销的全过程,包括产品研发、产品改革、市场调研、数据分析、市场测试、产品定价、促销策略、广告投入、售后服务、资金管理、市场推广等各个流程。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将市场营销中的营销方式显现出来,让学生在参与演练过程中体会到销售本质。教师在使用虚拟仿真技术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次尝试,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练习自己的薄弱环节,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错误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从而找到最合理的解决方针。

23有助于节省实训的时间和成本

在市场营销虚拟案例中巧妙设置现实操作技术,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对实际训练的限制,从而将一个企业需要长时间总结的经验在短时间内呈现在学生面前。相较于传统的实际情境教学而言,在虚拟环境下,学生的训练空间得到有效提高,而且训练时间变得更加自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实际演练。并且,在虚拟仿真软件中,教师可以安排多名学生同时操作,或是安排学生单独多次操作,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自由主动。通过虚拟练习,可以有效完成对市场营销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24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实际演练所获得的优势是前所未有的。在市场营销实际活动演练中,参加实际训练的学生可以通过虚拟任务,同时参与市场竞争,并探索能否与其他业务互相合作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很多新鲜元素通过与市场营销相结合的方式,变得更加智能,交互性也更加突出,从而营造出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更自由、更开放的氛围中实际演练市场营销环节。

3虚拟仿真技术在市场营销实训中的应用策略

31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课件的开发

在市场营销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开发过程中应遵循课程整体协同原则,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要与目前课程教学内容相互结合,课程之间形成关联,倡导教学内容多维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主体多元化,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素质培养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实现综合型、设计型、体验型课程开发的整体建设格局。

32虚拟仿真实训师资队伍的培养

市场营销虚拟仿真实训旨在让学生真实体验企业市场营销的环境,教师作用的发挥对实训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整合现有师资,构建一支独立的、相对稳定的实训师资队伍,保证实训教学工作的运行,同时要求教师团队成员中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33虚拟仿真实训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

市场营销的实际训练教学观念应注重建立“以学为本,教师辅助”教学理念,将学生设置为“职业人”,让学生占据教学主导地位,教师通过市场规则、经营理念引导学生逐步参与到实际训练中来,并让学生学会承担岗位相应的风险与责任。在不同的实际训练环节,教学理念可以按照模拟岗位的不同做出相应调整,使角色定位变得更加具有多样性。在实际演练过程中,教师作为仿真训练的引导者,应重点提高学生的演练积极性,努力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实际训练的示范环节中,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业务操作变得更加规范。在实际演练中,教师是监督者而不是指挥者,应倡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学习理念。在考评阶段,老师是发现者而不是评判者,倡导考评指标的多元化,积极发现和激发学生潜能,启发学生个性化成长。

34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