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虫害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虫害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园林知网;病虫害;防治;特点

1.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现状

1.1 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意识不强

由于负责病虫害防治的相关部门不清楚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存在“应急防治为重,化学防治为主”的问题,而且没有合理利用农药、生物、物理等综合防治措施,使得防治时间不统一,在化学防治过程中,也存在用药量不准、用药不及时的问题,费时费药又造成污染,导致了不理想的防治效果。

1.2 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有所恶化

现阶段园林植物在林业生态建设中规模化发展也给病虫害集中爆发流行提供了条件。就某市的调查统计,“十五”末仅仅花卉苗木面积发展到33333.3hm2,“十一五”末达到了66666.7hm2,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规模翻了一番。通过对花卉苗木病虫害进行实地普查,结果发现,病虫害种类“十一五”末比“十五”末增加了20多种,国家级检疫对象由3种增加至5种,美国白蛾世界性检疫害虫也有发现。一方面由于气候原因和防治方法的单一性,另一方面,随着各种花卉苗木品种的引进和规模扩张,导致外来病虫害入侵,使得病虫害有逐年上升之势,且病虫害种类越来越多。

1.3 化学药剂的滥用

首先,农药质量的不容乐观。对农药市场进场检查之后发现,“老药新名”、“一药多名”等农药大量存在,其中除了假冒伪劣产品以外,还存在过期农药的问题。其次,农药选择不对口。有时没有搞清楚状况就胡乱施药,这种见虫就杀虫、见斑就杀菌的随意用药行为不仅不能“对症下药”,还会耽误最佳防治时期,间接把植被原本的免疫能力破坏掉,反而给病虫提供了入侵的机会。

1.4 防治观念和技术落后

防治观念上重治轻防,防治方法上重视化学药剂防治,轻视其他方法,结果钱花了很多,树死了不少,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例如,介壳虫类虫害的防治,若在介壳虫若虫没有形成介壳以前进行防治,一般的农药均可奏效,在形成介壳以后,农药防治效果甚微。

2.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本文以北方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为例进行阐述:

2.1 病虫害的种类繁多。

我国北方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是这并不影响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结合近几年我国北方地区出现的各种病虫害,不难发现其种类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发生的虫害种类包括:金龟子、红蜘蛛、康氏粉蚧、斜纹夜蛾、刺蛾以及柳蓝叶甲等等;植物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病毒枯萎病、合欢枯萎病、桃缩叶病、苗木立枯病、银杏茎腐病以及杨树腐烂病等等。由此可见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种类繁多,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2.2 病虫害结构复杂。

人们对城市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园林设计追求的多样化以及实现全绿景观的要求,促使城市园林植物的种类越来越多,这就导致城市大量引入植物,以满足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需要。在园林植物种类增多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的病虫害,这些病虫害不仅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而且也会给植物病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些病害是当地园林工作人员前期没有遇到过的,为此没有很好的防治和治理措施,近些年石家庄地区爆发的美国白蛾,就是外来物种入侵的体现,这些外来物种的引进大大增加了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的难度。

2.3 病虫害产生的危害性持续时间比较长。

引进的园林植物主要集中在城市,属于人工建造的生态系统,园林植物经过人们的长期驯化,其抗逆性在逐渐降低,尤其是抗虫能力的弱化,再加上园林人员的用药不严谨导致植物自身的抗药性提高,增加了病虫害发生概率;同时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干燥、空气污染严重,这些恶劣的气候为各种病虫害生存提供了条件,因此病虫害一旦爆发就会给当地的植物带来严重的影响,2014 年6月内蒙古草原爆发的蝗虫、沙蒿金叶甲、白刺叶甲草原虫害破坏了超过3000万亩的草原,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3.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具体对策

3.1 严格遵守安全彻底的防治原则。

在进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时一定要按照“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措施。首先要确定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确定具体防治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安全问题,不能发生药害和中毒事故,同时还要考虑防治措施的成本,尽可能做到防治到位、节省资金的目的;其次合理处理化学药物与生物防治的关系,在使用生物防治措施可以达到治理病虫害时尽量不使用化学药物;最后要具有全局性。基于北方地区的病虫害爆发特征,常常会有数种病害同时影响植物,因此在防治的时候要具有全局观念,针对可能存在的病虫害,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

3.2 加强对植物的检疫。

加强对外来植物的检疫是控制病虫害发生的主要措施,基于现代城市园林植物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引入大量外来植物的数量在大大提升,石家庄近些年就引入大量的南方植被,这些外来植被很可能存在某种病虫害,如果不加强对该植物的检疫,就会导致这些病虫害进入该地区,最终爆发大范围的病虫害灾害,美国白蛾给石家庄地区植物带来的毁灭影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因此我国植物检疫机构要切实履行其职责,加强对外来植物的检疫。

3.3 采取综合防治手段。

传统的植物病虫害防治主要是采取化学药物的方式杀死害虫,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很多的弊端,比如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扼杀害虫的天敌以及有益生物,因此要改变此种防治手段,构建综合防治措施:一是捕杀法。人工利用各种器械直接捕杀与消灭害虫,此种方法最适合用于比较容易捕捉的害虫,比如金龟甲,他们具有假死的特性,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清晨或者傍晚时间段对其进行震落杀死;二是高温处理法。害虫对于温度具有严格的要求,当温度超过某一极限时,害虫就会死亡,因此对于一些害虫我们可以采取高温处理法进行防治;三是诱杀法。人为设置一些害虫喜欢的诱饵,对其进行消灭,比如灯光诱杀就是利用害虫对灯光的趋性,人为地设置其喜欢的灯光进行捕杀,生活中使用广泛的灭蚊装置,就是利用蚊子喜欢紫色灯光的趋性将其杀死。

3.4 做好园林植物的栽培技术。

首先要合理选择树种的搭配,避免同物种的植物大面积的种植,降低病虫害传播的范围;其次在进行植物施工与浇水过程中要注意无机肥料元素之间的比例,保证植物能够吸收到全面的无机元素;最后在植物栽培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枯枝枯叶,定期进行除草,同时也要进行消毒与防护处理。

结束语

总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严格遵守彻底防治、加强植物检疫、使用综合防治手段、采取科学的栽培技术提高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实现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子宁,刘伟,孙培.浅述桃树的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J].林业实用技术,2013(07).

病虫害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基层测报;工作管理

抓好基层工作管理首先要做好县级的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工作管理,它作为辖区森林病虫害测报工作最基本的技术工作管理,是省、市、县三个测报工作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因此,想要从根本上加强森林病虫害的测报工作管理就必须要从基层做起。

一、各个监测网店做到分类管理

在不同的县级地区,所在的生态环境、气候和降雨情况不同,所可能产生的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对于县级各个网店的测报监理工作,应该在全面监控和掌握的基础上,对于每一个区域的监测网店做到分类管理,对于一些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做比较严密的测报管理,对于灾害较少的地区采取踏查的测报方式。分清主次,以便于更有效的做好测报管理工作。针对不同方式的测报管理机制给予相应的测报资金,做好资金的运转和比例调控,以便于将更多的钱用在更需要的地方,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的做好森林病虫害的测报工作,最大程度上减轻病虫害所带来的损失。

按照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对于监测点进行合理的分配,一如在病虫害常发区域建立严密监测点,这些区域往往是病虫害最为严重的地域之一,加强对这些地域的管辖和监测,能够更有效的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并在严密监测点设置有7到8个固定监测点和八个以上病虫害的临时监测点。根据以往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对该地区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至少四到六次的调查次数。在一些病虫害偶尔发生的地区设置机动调查点,要求对其设置6到8个临时性的病虫害测报点。对于一些常年都几乎没有病虫灾害的地区设置报告点,不需要设置临时调查点和固定调查点。按照这这样的原则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需要在相关县级设置9个严密监测点和21个病虫害机动调查点和两个报告点,它能够在实际的测报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提高了病虫害的预测监理工作,增强了对于病虫害防治的主控性。

二、测报工作管理制度的完善

为了能够更有效的完成当地的测报工作,增强本报工作人员监测森林病虫害的责任心,规范监测过程中的检测行为,设置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此来规范工作人员的监测行为、时间、方式等做好详细的规定。为了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将测报工作作为各个县级基层工作管理责任的一个考核目标内容。

三、加强基础病虫害测报工作的设施建设

想要更加顺利的完成病虫害测报管理的基础工作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原有工作设施的基础上,针对所需要管理工作的设施和设备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提高检测的工作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监测工作的水平,为病虫害防治工作打好基础。

四、对于本站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

只有一个好的测报团队,才能够将测报工作及时认真的做好,在监测之前,对于病虫害的发生对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威胁,以及做好监测管理工作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所具备的重要性进行一定的灌输和学习,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测报员对于监测工作的工作认知和责任认知。在此基础上,测报工作的完成,不仅仅需要测报工作人员对于技术要熟练地掌握和了解,也需要测报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作为森林病虫监测的基层工作人员,对于员工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技术培养应该作为重中之重。测报员因本身的工作经验、培训程度、工作经历、工作时间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在对测报员培训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技术水平的测报员予以一定的考核,并进行优秀等级、中等、和比较低下水平的等级分类。针对不同测报员的技术水平给予相应的工作培训。在注重对测报员理论技术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实际工作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和训练。例如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先对测报员的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培训,比较优秀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进行实际操作能力训练,通过对森林检测的实际操作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相互融合和贯通。

五、提高测报的工作技术的科技含量。

想要能够更加精准的做好测报工作,就需要针对测报工作的测报技术和测报方式进行不断的改进和探索。在以往的80年代的时候,县级病虫害的管理和测报工作只是对一些矮小林木的病虫情况进行考察,这种考察方法并没有对于病虫情况的检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再后来90年代中期,更多的林分开始进入中龄林,对于以往的针对矮树的监测方法已经无法应对新的形势,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行无法达到预期的工作。为此,为了做好适应工作,针对病虫害监测技术人员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探讨,最终推出了一种新的“振落法”的监测方式,它的应用是用木棒对于树木进行敲击,从而对于病虫的震落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得病虫情况的监测效果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社会不断发展,世界环境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改变之中,要想更加精准的在不断的环境改变之中保持着较高的效率,森林病虫害监测工作就需要我们对于监测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适应病虫害新的形势发展。在此基础上,针对以往病虫害的监测方式进行总结和改良,及时组织测报工作人员进行探讨和实际操作实验等,结合大家的力量,不断的对监测工作进行改良,从而提高工作的技术含量,真正意义上落实监测工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六、专群结合

人民群众是最接近森林病虫害的人群,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地理位置上,都有着最为便利的监测条件。利用群众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来加强群众对病虫害情况的监测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森林病虫害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部门可以及时发放一些有关病虫害威胁森林以及人类生活健康安全的书籍、小杂志和病虫害的知识问答等有关资料,针对一些病虫害常发地区要不定期进行病虫害监测工作的实地调查和宣传活动。加强防治和监测病虫害必要性的宣传工作,与此同时,针对群众的病虫害举报情况予以相应的奖励制度,提高群众对于监测工作的关注性,做到专群结合,为防止病虫害的测报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七、综合分析、全面治理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更需要对于森林病虫害所在整个地域的森林生长环境、所覆盖的植被种类、病虫的类型、以及病虫的繁殖能力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针对不同病虫的繁衍阶段及时拟定出相应的病虫害预测和相应可能的防治手段,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坚实后盾。与此同时,结合有关乡(镇)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于乡(镇)的森林种植和管理给予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将有可能繁殖病虫害的树种进行选除,根据所在乡(镇)的气候特点和环境特点,栽种抗病虫能力比较强的树种,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从根本上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总结:

森林病虫害基层测报的工作管理,需要针对测报员本身的人员素质、所在森林病虫基地的环境调研以及相应的监测方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提高病虫害的基层测报工作。

参考文献:

[1] 武振涛.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7) .

[2] 王宗银. 互助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1) .

病虫害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当前所面临的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以课程建设和改革为重点,创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把课程设在职业岗位的“缺口”和岗位能力要求上,正确把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1]。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以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生长环境等课程为基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高级《植保工》《果树工》《蔬菜工》《花卉工》等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通过与行业合作,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情境,依据岗位标准选择教学内容,依据工作流程安排教学进程,依据工作内容选择评价方法。

1教学理念始终三坚持

1.1坚持以课程模式开发为目标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努力开发新的课程模式、课程资源,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立新的实训体系。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确立“工作任务驱动式、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整合式”的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设计理念。即以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按从诊断识别—调查分析—方案制定—具体实施的病虫害防治全过程设计学习(实训)项目[2]。课程共设计“植物病虫害识别、植物病虫害调查和预测预报、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药使用”4个项目。每一项目下分若干模块,每一模块下有若干工作任务,每一任务都有相应的技能和相关知识、拓展知识。让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教学内容技术化,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内容技术化就是要使课程内容从过去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转变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并以实践为主,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以实践所需为度。教学方法项目化就是要以项目线索将内容串连起来,尽可能使间断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并得到综合的运用。

1.2坚持确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摒弃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对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颠覆性”的改革。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注意教学计划的制定,以有利于实践教学为出发点,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保持同步,大幅度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2∶3;在实践教学形式上,采用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相结合的形式;针对植物生产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周期性长、季节性变化大、技能操作易懂但熟练掌握需要较长训练时间等特点,把教学的主课堂搬到实训基地,使植物病虫害防治各个环节的技术工作始终贯穿到教学当中,由此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生产工作的过程。

1.3重视建立课程改革规范的教学研究

通过科研,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其中包括课程模式、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理论的建构和具体方案的设计。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课程开发与专业教学指导手册,建立课程改革规范。在教学时序的安排上,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而是尽量结合农时季节、田间病虫发生情况等灵活选择模块和相应的工作任务,适当集中安排授课内容,如3~6月安排葡萄、枇杷、桃、杨梅等植物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模块的教学活动,9~11月安排柑橘、板栗等植物病虫害模块的教学。上课地点以学院实训基地——植物生产教学基地和植物病虫害实训中心为主,部分相关知识可在教室上课,一些综合性强的实训内容可选择在周围农田或校外实习教学。这样形成从病虫害诊断识别、调查测报到防治实施全过程以真实的工作情境为场景,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零距离结合。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这种干中学、学中做的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效果明显。

2课程标准要求三融合

2.1课程设置与岗位群的职业标准相融合

积极与行业、企业(各地植保植检站、农业合作社)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3]。通过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从事植物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使学生掌握园艺植物病虫草害识别的基本方法;能设计园艺植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方案并组织实施;并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履行“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理念,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2.2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融合

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能力。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工艺和技能,将其贯穿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借助于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施工学结合,使所学技能在运用中不断强化,做到学与用密切结合,达到获取《植保工》《果树工》《蔬菜工》《花卉工》等国家高级工种技能证书要求,毕业时持双(三)甚至多证,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3课程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

按照职业岗位对应能力的要求组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而要强调技术的先进性、熟练性和服务的规范性,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融合[4]。在传授理论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通过以下方法:一是教学场所一体化:课程的昆虫分类、病原物特征、病虫形态等内容的教学实施课堂和实训地点一体化,主要通过感性的认识促进理性认识;二是实行“工学结合”,采用实际工作情境教学模式:将课程设计成各个学习情境,坚持全过程的“融工作和学习于一体”;三是通过“项目承包”,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和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实训基地园艺植物承包病虫害管理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分析、判断与管理能力。

3教学改革要做到三加强

3.1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教学内容要针对学生将来从事果树、蔬菜、花卉栽培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开设,工作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是:能鉴别、懂规律、会防治。因此,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病虫害的鉴别和防治这个主线来组织,所以要求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内容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时,教学内容的选取还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如基础知识部分力求简洁明了,够用即可;有关病虫害发生规律方面的内容适当压缩,而病虫“两查”“两定”及防治方法方面的内容则有所加强;技能知识面适当放宽,特别注重补充农业生产上正在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成果,尽量让学生接近生产前沿。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一是教学内容技能化。为体现“基础够用、加强实践”的高职教学总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突出技能性内容,如病虫的鉴别技术、病菌分离培养技术、常用农药质量鉴定与配制等,弱化病虫生理、生化等方面知识。二是教学内容地方化,适应本地生产需要。园林植物病虫的发生受气候的影响很大,有地域性,南北方的差异尤其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选择南方的特别是江浙一带的病虫,使之学用结合,增强适用性。三是教学内容季节化,不同的生产季节,病虫出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在授课时充分按照具体病害和虫害出现的阶段而安排。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要依托行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并应随着农业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这种特性在高等职业教育及现代农业迅速发展的时代下会愈加明显。“与时俱进”是教学的活力之源。要做到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更新,放大学院课堂空间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以现代农业实训基地为课堂,设立传授创新知识的“窗口”,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捕捉先进性的岗位技术知识,学生由此了解最新农业动态和科学技术成果,扩展视野,开阔思路。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及毕业生论文设计等进行小生产、小科研、小实验等多方面的训练,如在大棚内进行各种药效防治试验,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2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3.2.1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作为实施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改革中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其次,教师应从“教”转变为“导”的角色,使教学成为双向互动过程,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不把学习当作负担,而是一个愉快的享受过程。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教学相长,有益于教师较出色地完成病虫害防治教学任务,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率。

3.2.2运用各种教学方法。①多媒体教学法。主要应用于理论性较强的部分(如综合治理、昆虫生态等),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准确掌握基本原理,并通过板书、肢体语言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如昆虫特征通过图片等直接表现出来,使信息在大脑中由抽象到形象,充分传达教学意图。②现场教学与案例教学。主要用于病虫各论部分的教学,通过带学生到病虫发生的现场,观察病虫的原生态状和发生特点,以弥补课堂讲解、室内实训的不足。③项目教学与综合技能实训法。病虫调查、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等部分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综合运用。④现场讨论教学。主要用于各论部分教学,通过2个左右课时的准备,让每个同学都上讲台汇报各自收集的专题资料或综合防治方案,锻炼学生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

3.2.3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①充分利用研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现场病虫害实物观看、视频播放等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便加深学生对项目的理解、记忆。为了克服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增强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正在筹划拍摄一些实际生产中的录像和照片,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学,注重和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探究,从而培养高职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的习惯。将植物病虫害相关的教学文件及教学资源放到精品课程网站,对师生开通,做到资源共享,便于学生课后自学和复习。

3.3加强考核与评价体系建立

3.3.1灵活考核,科学评价。传统的考核模式容易使学生“考前背、考后忘”,虽然学生靠上课记笔记、背课本、临时突击就能过关甚至取得好成绩,但却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因此,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导思想,建立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实际能力科学评价模式:理论知识采用笔试、口试、面试等,开卷、闭卷均可;实践能力以过程考核与任务考核相结合,以任务考核为主,特别重视实践性考试,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发展空间,直至达到学习目标为止。这样可以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发挥考核的教育功能。

3.3.2建立新型的评价与考核体系。新的职教理念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全面考核,突出“能力为本”。在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评价制度,坚持把考核重点放在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上。既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又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各个方面的潜能,增强自信心。学习评价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在评价方法上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有小组内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主要围绕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一般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工作任务就要组织一次评价,主要通过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实训报告和调查报告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包括笔试与操作。笔试闭卷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开卷部分则突出能力考核如绘图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考核则是考核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如病虫害标本的识别、农药的配制和药械的使用等。

4参考文献

[1] 文心田.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我国农业高教改革——访美归来“关于我国农业高教改革的一些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0(2):3-6.

[2] 黄彦芳.高职植物保护课教改刍议[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1):59-61.

病虫害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农药;安全使用现状;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77-03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afe use of pesticide in Xi'an City,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urrent farmer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rop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and the reasons for these drug problems is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local actual situation,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Pesticide;Safe use;Analysis;Countermeasure

1 引言

西安市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平均发生各类病虫草害面积82.7万hm2次/a,防治面积131.33万hm2次/a。通过化学药剂防治,挽回粮食损失15万t/a左右。化学防治已成为我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践证明,化学防治不仅是过去和现在,而且将来也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但不可否认,农药是一把“双刃剑”,在运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也对施药者的健康、生态环境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尤其违规使用农药引起的各类安全生产事件在生活中时有发生。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农业部相继制定了到2020年农药化肥零增长的实施方案、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化学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安全合理使用农药。

2 西安市安全用药现状

10年前,我市的病虫害防治器械大多以手动喷雾器为主,电动和机动喷雾器为辅。随着近年来农药和药械工业的发展,农药品种不断推陈出新,施药器械不断更替,施药手段和施药方法跟以前相比上了一个大台阶。从农药剂型来看,水乳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安全的剂型成为了市场主流;从施药手段来说,以前单一的手动喷雾机发展到有了动力伞、无人机、自走式喷雾剂等器械,变成了现在的“空地结合”,大大丰富了农民群的选择;从施药方法看,喷雾法、喷粉法、拌种法、熏蒸法等。从安全用药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不能做到对症、适时用药 用触杀型药剂去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在病害发生的中后期用代森锰锌、百菌清等保护性杀菌剂来防治,药不对路,效果肯定就不好。对鳞翅目的幼虫最好的防治效果是在初孵幼虫到3龄前,等到长成了老熟幼虫就不好防治了。有的群众甚至误将百草枯用来防治小麦田杂草等等。这些用药误区在我市的生产实践中屡见不鲜。

2.2 随意加大用药量和用药次数 农药在每一季作物上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都是经过科学试验得出的,因此要严格按照农药标签的说明使用,但实际情况却是,80%的农民都存在随意加大用药量和用药次数的不合理施药行为。这种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病虫产生了抗药性,这就是农民老觉得为什么药都用的这么多了,虫子怎么还打不死呢?于是就进入到“加大施药量―防治效果不佳―再次加大施药量”的恶性循环。设施蔬菜更是每隔5~7d就要用一次药,整个生长季节下来最少要用药6~8次[2]。

2.3 滥用高毒及中低毒禁限用农药 高毒及中低毒禁限用农药在我市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实行了定点经营管理。此类农药的购入、销售全部实行定点经营,分类管理,但在使用环节中却问题频出,如部分群众用甲拌磷(3911)灌根防治韭蛆,用克百威颗粒剂拌土防治甘薯地下害虫,用氧化乐果防治蔬菜上的小菜蛾、蚜虫等。这些滥用高毒及中低毒禁限用农药的行为,不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而且亦对土壤、地下水及整个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3]。

2.4 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植物生长的激素类制剂,如果在规定的范围内合理使用,对植物的产量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品质不变。但近年来,氯吡脲、赤霉素等在我市的猕猴桃和葡萄上被部分群众过量使用,造成果实品质下降,对果品产业的影响显而易见。

2.5 施药者缺乏防护意识和环保意识 群众对施药防护的认识不够,大多数人自我防护意识差,认为打药时间不长,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施药不方便。从配药到施药的整个过程往往不做任何防护,累了歇下来,手也不洗就进食抽烟,打完药也不洗澡。穿防护服和戴口罩之类的安全事项在我市群众施药的过程中很少见到。用完的农药包装物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造成二次污染。

2.6 不按照安全间隔期用药 冬春茬设施蔬菜番茄和黄瓜及露地栽培的小白菜、甘蓝等病虫发生较重,往往是今天打药,两天后摘果。更有甚者是上午打药,下午采摘,第2天就上市了。这一点在设施蔬菜上表现较突出。不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施药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除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随意混用农药、不交替用药等问题。

3 安全用药问题原因分析

3.1 植保知识和农药基础知识比较缺乏 90%的用药群众不了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的概念更是无从谈起。常见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及农药基础知识几乎为零,对植保部门的病虫预测预报不重视,施药防治往往看邻居用什么药就用什么药,而不是针对农作物病害发生的阶段性特点选择对路药剂去对症下药。

3.2 农药使用者和技术提供者(主要是基层农药经销商)信息不对称 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技术工作。由于现在从事农业生产者文化程度较低,发现病虫害后,生产者首先想到的是去农药店购药防治。而据调查,从事设施蔬菜的农民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50.5岁,农户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菜农占79.1%[4],有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大多数依赖基层经销商提供。基层经销商自身的植保意识也不强,利益最大化是其基本追求,r民作为生产者与经销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农民购买使用农药往往是被动的,而农药经销商掌握的信息多,处于主动地位,经销商为了多盈利,往往推荐农民一次喷药,就把杀虫、杀菌微肥全部给配齐,而农民也错误地认为数量和剂量越大,防治效果就越好。

3.3 安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知识缺乏 80%以上的农民不知道安全间隔期、最多施用次数的概念。有的是对国家列入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名称不知晓;有的却是明明知道,但为了求得所谓的最好的防治效果,违规使用,对于这类用药行为及其引起后果的严重性缺乏了解,形成了不规范用药的习惯,而且在施药过程中嫌麻烦,一般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保护自己,更谈不上按照绿色无公害食品的标准要求组织生产了。

3.4 地方政府对高毒农药替代品种缺乏政策和财力支持 如甲拌磷(3911)禁止在果蔬上使用,但由于价格低廉效果好,部分群众自行购买后私下用甲拌磷灌根防治地下害虫,技术人员在我市的果蔬基地培训时鼓励群众用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代替甲拌磷防治地下害虫,但由于成本高昂,群众根本就不愿使用。因此,地方政府要加大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财政补贴投入力度,示范引导群众自觉不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群众安全用药意识 农业部门应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网络媒体、黑板报、报纸及印发科普小资料等形式,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向广大农民宣传普及农药基础知识和安全用药知识,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违规滥用药的危害性,从而做到对症、适时、适量用药,尽最大努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5]。

4.2 加强植保技术服务,科学指导防治 一是提高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的准确度,建立完善县乡级的病虫测报网络,确切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和规律,及时掌握和病虫发生动态,指导群众运用农业、物理、生物等手段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防治;二是加大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面,将农户单家独户防治变为有专业化服务组织集中统一防治,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

4.3 规范农药市场秩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相关执法部门应加强监管,在关键季节、关键区域对重点病虫害防治使用的大宗农药品种开展“双随机抽查”,整顿和规范农药市场秩序,从源头上杜绝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行为。要提高农药经营准入门槛和经营条件,对不符合要求的经营人员从农药经销行业中彻底清理出去,净化农药市场。

4.4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研发生产和使用生物农药的财政补贴力度 一方面,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农药生产企业积极研发生物农药制剂,对从事生物农药研发的企业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二是在使用环节,加大对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财政补贴力度,支持引导群众用此类农药代替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可以在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区域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逐步减少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江应松,杨爱宾,王莹,李逸尘.天津市农药安全使用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林科技,2013,6:37-38.

[2]胡仕孟,徐善刚,马妍.农药使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6):26-27.

[3]武建宽.陕西省关中地区农药安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预防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5,6(4):69-70.

病虫害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水稻生产;气象条件;病虫害;预测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影响到温度、降水、日照等的变化,直接间接地影响了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水稻害虫的活动要求一定的适宜温度范围,一般为6 ℃~36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害虫发育速度随温度升高呈直线增长,害虫生命活动旺盛,寿命长,后代多。湿度和雨量是影响害虫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1 温度、湿度与螟虫虫害的关系

温度是维持昆虫体温的热能来源,昆虫会因低温而停育,甚至死亡。但温度过高,也会对螟虫的发育起到抑制作用。例如,夏季高温干旱对二化螟幼虫发育不利。32 ℃以上,羽化的成虫多畸形,幼虫不能孵化出壳。稻田水温持续几天在30 ℃以上,幼虫死亡率可达80 %~90 %。

1.1温度对二化螟的影响

温度对二化螟的卵和幼虫发育的影响很大,7~8月份的平均温度是引起种群变化的主要因子。在温度达到33 ℃~40 ℃时对胚胎发育有明显影响,44 ℃以上时则幼虫不能出壳。由于在以幼虫越冬的二化螟羽化后的连续几天里,天气多云多雨阴冷低温,日最低温度大多时候达不到产卵所需要的温度,成虫推迟产卵或不能正常产卵而死亡。

1.2湿度对二化螟的影响

湿度对二化螟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卵期和幼虫期,一般的相对湿度在85 %~100 %时有利于二化螟的发育。

春季温暖,湿度正常,越冬代幼虫死亡率低,若死亡率只有10 %左右时,则当年发生期提早,发生量大且为害重;反之,春季低温多湿,发生期推迟,特别是临近化蛹和羽化时期低温多雨,蛹的死亡率则高达40 %~50 %,发生量小,为害轻。

2 温度湿度与水稻纹枯病的关系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的病害,当温度达到22 ℃以上、湿度达到90 %的时候,有利于纹枯病病菌生长,高温高湿时水稻纹枯病就会爆发。6~8月的气温一般都适于水稻纹枯病发病。

3 与病虫害密切相关的季节的温、湿度变化特点

春季的温、湿度和夏季的高温与螟虫虫害发生关系密切。而6~8月的温、湿度与水稻纹枯病关系紧密。

气象资料表明,近2000年以来,年平均温度呈上升型升高,冬季更加显著。年降水量变化不大,但季节分配变幅增大,导致旱涝加剧。冬春降水增多,秋季降水减少。温度不仅影响病原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则影响病原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染,温度25 ℃~30 ℃,湿度90 %以上的环境下最易感病。而且也影响到农作物的抗病。水稻是一种喜温作物,而稻瘟病菌也喜高温,但温度的变化对水稻抗病力的影响却大于对病菌的影响。当水稻抽穗时,如果气温比较高,稻穗颈部的抗病力较强,即使病菌活动力较大,也不易入侵;如果气温低且湿度大时,稻穗颈部的抗病力极差,虽然这时病菌活动力稍差,也能顺利侵入水稻。因此当北方水稻抽穗时,遇到多雨低温天气时,水稻就容易得颈瘟和穗瘟,造成大量的稻穗被折断。

就水稻病害而言,纹枯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在适宜侵染发病的温度范围内,湿度越大,发病越重。田间小气候湿度为80 %时,病害受到抑制,71 %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我国稻田广阔,地理气候差异很大,此病的始病期和田间病情消长无不受当地气候的影响。

夏季降水7月份多,气温高,多为峰值,对水稻孕穗十分有利,但有的年份7月下旬低温、多雨、寡照气候特征明显,还会出现区域性暴雨天气。这种气候条件下,对于正值大面积破口抽穗扬花阶段的水稻来说,不仅会影响花粉活力,降低传花授粉的效率,而且由于降雨日数多,也为稻飞虱迁入繁衍提供了有利气象条件,田间高湿环境也易诱发稻曲病、穗颈瘟危害。

二化螟较为突出,其余病虫害如叶瘟病、稻曲病有少量发生。在抽穗扬花期间遇上低温阴雨天气的稻田,在穗颈部有白桴现象;而抽穗较早或较迟的密度适宜的稻田,结实率高。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如7月底持续降雨影响,8月初会发生稻飞虱。后期我场稻飞虱发展趋势与未来天气条件及稻飞虱爆发程度关系密切,相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

4 病虫害气象预测

为大力增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灾减灾能力,开展农作物病虫害气象预测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掌握病虫气象规律的基础上,用前期气象因子、病虫因子,可以预测未来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仅以稻瘟病、稻纹枯病、稻飞虱,做好大发生年份的预测,做好农作物病虫害气象预测工作,通过及时进行调控,变成灾因素为防治因素,就能遏制病虫灾害日益严重的势头。

病虫害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设施病虫害防治;项目教学;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203-02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取与培养,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如何提高教学效果?随着高职教育课改的深入,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广泛开展着,在教学中都贯穿工和学的有机结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在教学中不断被采纳与实践,通过课程改革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现将设施病虫害防治项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实施进行总结。

一、项目课程的顶层设计

课程的顶层设计是通过对课程调研及现代设施农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进行分析,确立课程在现代设施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地位。设施病虫害防治课程是现代设施农业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先修课程为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气象、设施栽培调控、作物栽培技术基本知识等。课程的目标是学生具备从事设施农业生产所必需的防治病虫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开展科学地综合防治工作,有效防止病、虫的危害。为今后从事现代设施农业的生产、科研、技术推广服务和经营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的能力目标为学生掌握当地主要设施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掌握合理安全农药使用技术,初步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生产上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调研和论证,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项目,围绕具体事件进行教学组织,同时厘清每个项目所必需具备的知识内容及能力目标。项目教学中打破了原有的章节,只是根据完成该项目学习必要的知识,有时还需多个课程知识,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二、项目设计及分析

根据对应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按照能力目标,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起不同项目单元若干,并根据每个项目的内容特点,制定要求。在构建的各个项目中,突出单项能力训练到综合能力训练的能力形成过程。课程中每个项目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根据设施病虫害防治课程的特点,共提出若干学习单元,分别为:辨识螨类与昆虫、诊断植物病害、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制订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案、农药使用技术、苗期病虫防治技术、设施蔬菜病虫防治技术、设施花卉病虫防治技术、食用菌病虫防治技术、设施果树防治技术。

根据不同学习单元内容,以相关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按照能力渐进的学习规律,设立子项目,同时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制定具体的项目目标。现将各个学习单元的内容列表展示。

三、项目教学的分工

1.教师导学。在项目教学的实施中,一般来说,教师主导非常重要。尽管项目教学常见模式是设计情境、呈现项目、自主协作完成项目、总结评价等这样一个过程。在现阶段的项目教学中,依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引导非常必要,也可根据项目任务的需要对学生有针对性进行基础知识讲授或基本技能的演示,同时也可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引导性帮助,因此在本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中都设计有知识讲授环节。此举的作用还可使学生建立自信心,以避免出现因为对学习任务无从下手而完不成项目,或因此丧失对课程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设施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通常具有一定的难度,集理论性、知识性和田间实践经验于一体,如果不重视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单一技能、片段知识,不能够形成综合运用和综合判断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抓住基本内容,理清思路,渗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2.学生分组。按照学生不同特点、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不同民族、不同实践经历等进行分组。小组学习中注意学习任务的均衡分配,小组中每位同学分工明确,注意完成目标需清晰,且在考核中有所体现。

四、项目教学实施过程

1.制订计划。为完成项目任务而制订工作计划,其实也就是学前资讯。小组通过文本、课件、网路等各种形式的学习,针对具体的学习目标,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及项目的实施方案。由小组成员的每个人制订计划到小组成员充分的讨论方案内容,到小组成员明确的工作任务分工,再到要求小组每个成员明晰项目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及每个成员各自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等。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答疑,教师对这些问题只是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要充分发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仅为主导和一定的监督工作,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计划制订、思考问题或探究中有所创新。

2.小组实施,学生实践。按照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在本课程中的不同内容中,学生需查阅资料文献、网络搜索、资源库、开展试验、生产调研或生产实践等多种形式完成相关的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会提出各种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相互协作、查阅资料、向人请教等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最终完成项目任务。

在项目教学的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及时跟进,对各小组进行指导和检查,教师的教学活动是针对不同小组活动、不同学生来进行的,会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解答难题,教师辅助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给予指导,采用引导说明、通过问题,而不公布答案的做法,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和工作的能力。

3.考核与评价。较传统教学的考核相比,项目教学的考核形式是多样和多个角度的。项目教学的考核不再以单一知识和技能为考核目标,而是注重项目完成的过程和效果。在考核中分别以自我评价、小组或他人评价、教师评价等三个方面。首先,在项目及子项目中都设定有明确的目标及考核内容。其次,学生是项目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课程知识技能的运用、解决困难的对策、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沟通等多个方面,学生自身都获得了充分的体验,因此在自我学习中获得的自我评价是项目考核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五、问题与思考

通过以上项目的形式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互相协作等都有明显的提高,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进步。目前项目课程的教学仍在积极的探索中,还有很多教学细节待改善,如学生个性化差异、教学情境的设计和选取、不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等,都还需要有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姜宗庆.高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改革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5,(Z1):153-154.

[2]何美仙,杨卫韵,刘忠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实施[J].职教通讯,2012,(15):17-19.

[3]段明革.高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大家,2011,(16):102-103.

[4]刘新晶,徐国柱,潘攀,刘海龙.头脑风暴法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03):91-92.

[5]郑凤婷.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项目教学研究与实践[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6]张莹.浅谈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模式[J].江苏高教,2008,(01):137-138.

[7]于利.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职创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