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外市场营销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外市场营销策划范文1
牌照之惑
早在2008年8月,业界就已经盛传隆力奇公司已成功获得直销牌照,但隆力奇公司一直以“应该以‘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网站’披露的信息为准”作为理由,拒绝向外界透露获牌信息。从2008年8月到现在,这一利好消息被整整推迟了近1年时间。一年的时光让外界对隆力奇公司获牌一事由最初的观望转为怀疑,甚至还曾一度出现不利谣言。面对这一切,隆力奇公司以及其经销商们背负着太多压力,他们不得不把直销牌照的影印件做到PPT上做宣传,但是也很难消除别人的疑虑。
而如今,商务部网站终于在事隔11个月后了隆力奇的获牌信息,用“守得云开见月明”这句话来形容隆力奇公司以及经销商现在的心情,一点也不为过。隆力奇人奔走相告,庆祝公司终于获得合法直销资格。而面对这张迟来的牌照,隆力奇直销部总经理尹联却显得格外平静,似乎对公司获得牌照一事早已胸有成竹。
尹联向记者坦言,隆力奇是2008年8月25日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直销经营许可证》的,之所以会出现工商总局与商务部网站所颁布公司获取牌照信息时间不同这一情况,是因为各部门负责的方向不一样,“拿到牌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必须通过服务网点的审批。”尹联表示,在最初获牌之后,公司严格按照国家对直销企业的相关规定,在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扎实地做好产品体系、价格体系、网点建设、服务机构及人员等一系列基础筹备工作,在以大量优质的产品为公司赢得消费者口碑的同时,也一次次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肯定。因此面对外界的质疑,隆力奇公司也从来没有担心过公司获牌会出现任何问题。
谋求更大认可
6种保健食品、25种美容化妆品获直销许可,江苏省的直销经营资格获批,这一切显然并不能满足隆力奇着眼全国市场的“野心”。尽管尹联语气显得很淡然,但从他的话语中不难听出隆力奇谋取全国的雄心。
“公司目前获批的直销区域主要在江苏省13个市内的58个区(县级市),这对于我们目前现状来说,已经感到满意,毕竟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直销企业允许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直销事业。不过公司肯定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根据商务部的要求来逐渐完善健全公司各方面的制度,做到循序渐进地向全国发展。”
仅有31款产品系列获得直销许可,对于隆力奇这样一家产品种类繁多的资深民族企业来说,这显然是不够的。尹联坦言,公司肯定会借助此次获牌的东风,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把实惠让利于广大消费者,打造最适合中国人使用的“大众时尚产品”;同时也会加快隆力奇、阿庆嫂、娅妃、雅妍等品牌体系的全面提升,让公司从各方面获得消费者与相关部门的认可与支持,提升产品美誉度,以便于今后在更多产品系列申报中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可。
隆力奇将大力开展直销运作,同时还要继续抢抓机遇,坚持“树信心、保增长、促发展”这样一个公司经营战略。
未来格局
在正式获得直销牌照后,隆力奇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开展其直销事业,同时对于牌照批件的相关规定也必然会做出调整。对于牌照上规定的公司获批直销区域以及产品等相关事宜,尹联坦言隆力奇公司早有准备,“公司在2008年获得商务部直销牌照认可的同时,就针对直销市场做了相应的预案,由于现在正式拿到商务部的牌照批件,所以预案肯定也会随之进行改变。比如说重点城市分公司的建立、公司产品的投入等等。在获得牌照后,公司会根据批件的要求来重新设定预案。”
在谈及公司下一步目标时,尹联向记者介绍道,公司将分为两个阶段来发展2009年战略部署。
其中在第一阶段的发展战略中,除了公司将命名并推广成熟的系统团队、选择重点城市进行广告投放、进行不同层面的业务培训外,更重要的是要择地陆续建设分公司。
记者获悉,目前隆力奇公司已经计划在一些重点市场建立分公司,预计在2009年第3季度,将完成以四川公司为代表的3―5个分公司的建设。一旦分公司成立的话,那就意味着隆力奇公司可以在分公司所处城市更具优势和竞争力,在今后的市场运作当中,自然会更加有效地辅助公司发展。
同时,隆力奇公司也将对市场进行细分,并进行区域化管理。作为隆力奇公司定义消费人群的重要手段之一,市场细分将会在公司定义产品定位点和诉求点中起到重要作用。尹联介绍到,一个合理、科学的市场细分会把市场营销力有效地集中于一点,从而有效地节省市场营销费用和市场营销时间,并有力地占领目标市场。因此,隆力奇公司将根据不同的产品特点,划分不同的市场,进而寻找不同的消费群体,并针对其作出不同的市场营销策划。
在第二阶段,隆力奇公司除了全力打拼全国市场外,还将成立海外市场项目部,正式实践“世界的隆力奇”梦想。
海外市场营销策划范文2
【关键词】国际市场 进入模式 理论综述
一、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概念、理论渊源
(一)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概念
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国际市场进入领域方面的著名学者Franklin R.Root认为,所谓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使企业有可能将其产品、技术、工艺、管理及其它资源进入其他国家( 地区) 市场的一种规范化的部署。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模式主要包括:出口;许可特许经营;合资公司及独资子公司。
(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理论渊源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研究是企业国际化的首要问题,而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策略研究是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划的核心内容。因此,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较发达国家或地区(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等)的政府、学者和企业家都非常重视对国际市场的研究,并且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近四十年来,进入国际市场模式有六个主要理论出现,分别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International Product Life Cycle),国际化阶段论(Internationalization),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折衷理论(Eclectic)以及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除了这六种主要理论以外,还有竞价力理论(bargaining power theory)、组织能力理论(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nalysis)等也对进入海外市场的模式进行了研究。
(1)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美国学者海默(Hym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的、最有影响的现代跨国直接投资理论。他首次提出,直接投资的特征在于控制国外的经营活动,研究跨国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
但是,海默的垄断优势论不能解释为什么拥有独占性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有偿的转让技术或出口来获取那些潜在的收益,而且该理论也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Vernon)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他认为财富和市场规模强烈地刺激美国公司开发新的消费产品,另外,劳动力的高成本促使美国开发节约成本的新工艺过程。但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却没有解释企业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进行对外投资会有利可图,而不是继续从本国出口或者对外国企业授予许可证。
(3)国际化阶段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瑞典著名经济学家Johanson和Vahlne为代表的北欧学派使用企业行为理论研究方法,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论,开创了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的先河。美国密执根大学的Cavusgil教授把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国内营销阶段、前出口阶段、试验性的卷入阶段、积极投入阶段、国际战略阶段。这五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它们分别表示一个企业的海外市场的卷入程度或由浅入深的国际化程度。
瑞典学者Forsgren归纳总结了近年来企业国际化的文献,从企业FDI的递增速度、企业的知识经验、企业市场知识积累几个方面对企业国际化阶段论进行挑战。
(4)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也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解释国际直接投资有影响的理论之一。英国里丁大学的P.J.Backley和M.Casson在1976年提出。后来,加拿大的A.M.Rugman进一步发展了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认为,当企业从事海外投资活动时,为克服产品和原材料的不完全性,跨国企业往往选择直接投资的方式取代出口贸易。
(5)折衷理论。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或国际生产综合理论,这是目前对跨国公司及其直接投资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英国的经济学家邓宁(Dunning)提出的,折中理论的核心是提出了三个决定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变量,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6)交易成本理论。安德森(Anderson)和休伯特(Gatignon)在1986年首次提出交易成本理论,这个理论关注的是长期效用的最大化。他们认为最合适的进入模式是一个控制力和资源承诺成本的平衡函数。
(7)其他理论。竞价力理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涉及这个理论,认为进入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公司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谈判。
组织能力理论:组织能力理论是Madhok在1997年提出,他强调资源承诺,认为公司选择的进入模式是最能够有效转移和利用资源的模式。
从主流研究方向来看,现在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研究中,邓宁教授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理论依据。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三者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着企业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研究文献
(一)国外研究文献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入全球市场做了大量研究,如Hamill在1988年研究了英国企业在美国市场;Avraham Shama在2000年对美国的公司在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家的进入战略;Maria Jose等在2003年对在拉美的西班牙金融服务公司的进入模式的选择作了分析。
也有一些学者对较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做了很多研究,如KSreenivas Rajan等2000年对新加坡的跨国企业进行了研究;Ming-Tien Tsai等在2004年对中国台湾公司在中国大陆、东南亚及西欧市场的进入战略进行了探讨。
还有部分学者分行业对进入海外市场模式进行了研究,如J.H.Dunning等在1981年用折中理论分析了国际酒店行业; Ikechi Ekeledo等在2004年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进入战略进行了探讨。
(二)国内研究文献
国内学者也已注视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模式与策略的重要性,部分学者对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了理论研究如宋砚清2013年对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进行了分析。
有部分学者对某些行业如曹燕爱2004年对家电行业渠道国际化进行了研究,刘雯2009年对汽车零部件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进行了探析,杨庆国2012年对出版产业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进行了研究。
或者对某一地区的企业如鲁桐、李朝明2003年对温州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了分析研究,苏阳2009年对山东省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进行了分析,朱春兰对浙江民企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进行了分析。
也有部分学者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建立了各种模型,如李艳、徐广卓建立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数量分析模式,何伟、冯春丽在进入模式和技术转让方面建立模型,吴俊杰在进入模式与东道国政策方面建立模型。
还有部分学者对中资企业在发达或较发达国家进行了实证研究。如鲁桐针对中资企业在英国、许晖针对中资企业在荷兰、尹盛焕分别针对中资企业在韩国以及韩国制造企业在中国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模式与策略。
部分学者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如王俊增对银行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王江)对服务型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王洁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部分学者通过建立决策模型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如郑长娟构建了服务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决策模型,李华东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决策进行了模型研究。
有些学者开始关注将某一特定行业的企业进入特定市场的进入模式选择,如唐龙对建筑企业进入非洲市场的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
三、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从近几年的研究方向来看,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对象更加细化和专业化,往往针对某一具体行业、某一区域产业;研究方法也更加多元化和理论化,部分学者分析了影响因素建立了决策模型。尽管近年来的本领域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和细化,但总结分析之后,目前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研究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分析对象有局限性。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本领域的研究对象基本为国内的企业,很少对他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进行分析。
(2)对目标市场的分析过于理论化。大部分学者虽然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进入目标市场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但目标市场的范围过大,很少对某一具体国家或区域进行详细分析。
(3)忽略了目标市场因素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重要影响。尽管大多数学者都指出了目标国的宏观和微观因素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学者就目标国的因素如何影响企业选择国际市场的进入模式有系统的分析以及相关的结论。
四、结语
通过分析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理论渊源以及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研究现状发现,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仍然是国际市场营销中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大量的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对象涉及不同地区的企业、不同行业的企业,研究范围包括决策模型、实证数据、案例分析等。但近期的研究还存在着研究对象较为局限、对目标市场的分析过于理论化、对目标市场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客观具体等不足。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起到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这一领域的抛砖引玉作用,使更多的学者关注到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Varinder M Sharma, M Krishna Erramilli. Resource-based explanation of entry mode choice.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004.
[2]查尔斯W.L.希尔.当代全球商务[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R 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Life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
[4]Jan Johanson, Jan-Erik Vahln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77.
[5]Ingmar Bjorkman, Mats Forsgren. Nordic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2000.
[6]Fusari Angelo. Path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1996.
[7]Franko LG. Joint Venture Survival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Praeger Publishers, 1971.
[8]Madhok Anoop. Cost, Value and 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9]宋砚清.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13.
[10]杨庆国.我国出版产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研究[J].中国出版,2012.
[11]朱春兰.浙江民企国际市场进入模式[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
[12]王洁.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J].现代物业,2010.
海外市场营销策划范文3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技术性壁垒突破策略
一、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toTrade,简称TBT),是指一国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等为由,强制或非强制性地采取复杂苛刻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一系列技术性贸易手段,并且对国际贸易造成非必要的或非正当的障碍。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出如下不同的形式。
1.苛刻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政府在制定农产品技术法规和标准时,具有以下特点:(1)目的明确,配套性、系统性强;(2)法律法规与标准衔接较好;(3)先进实用;(4)制定过程透明度高,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比较多;(5)技术性贸易壁垒倾向明显。技术法规和标准本身的产生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十分有利,但是过分苛刻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可能会对国际贸易制造障碍,容易形成壁垒。
2.繁多的产品检验、检疫制度和通关程序。根据WTO的《SPS协议》,各成员国可以为保护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与健康免受病虫害或带病虫害有机体侵入而采取一些检验、检疫措施。一些国家就以此为借口,制定名目繁多的法令和规章制度,给国外农产品的进入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3.复杂的合格评定程序和质量认证制度。发达国家规定了大量的合格认证制度,这些认证制度在细节上存在大量的不合理因素,并且认证价格不菲,从而给外国农产品的进入设置障碍。如美国早在1997年12月就在食品加工中引入“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ntrolPoint)即(HACCP)管理体系,禁止进口未实施HACCP的水产品和肉类食品。欧盟也认可采用HACCP体系。日本政府则实施农产品身份证、质量认证制度,要求凡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都必须进行身份认证并加贴认证标志。
4.严苛的包装和标签要求。美国是世界各国食品标签法规最为完备、严谨的国家,1992年12月12日实施的“食品标签法”,要求所有包装食品都必须强制使用新的标签(新鲜肉类、家禽、鱼类和果蔬除外),要求表明食品所含营养成分、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品质改良剂、合成色素等),否则禁止销售。日本实行的食品标签制度,要求注明品名、原材料名称、内容量、制造年月日、制造厂家或经营商名称、适食期限、保存方法、烹调方法、使用方法、保存温度、原产国(进口品)等。欧盟理事会修订了关于食品标签、说明及宣传的第200/13/EC号指令。新条例旨在确保消费者更容易得知食品,要求必须在标签上标出的致敏成份。
二、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经验
1.美国的促进机制。(1)组建强大的促销组织机构。美国农业部由各类国家股份公司,如农产品信贷公司、联邦机构和其他机构组成,是直接负责农产品出口促销的政府机构,它集农业生产、农村生态、生活管理以及农产品的国、内外贸易于一身,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实行一体化管理。这些机构包括农产品信贷公司、海外农业服务局、美国商务部、农业协会、农产品贸易协会等。此外,美国还有上百个农业团体、协会与政府合作,具体承担农产品出口支持计划。它们负责提供全球市场信息,制订生产计划,督促会员使用统一的商标,建立和利用出口价格协调机制,培养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等。(2)实施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开拓计划:①国际市场拓展计划。为了促进美国农产品销售,美国国会和政府共同制订该计划,主要资助海外的营销和促销活动,直接面向国外最终消费者。该计划的实施方式是,农产品信贷公司将资金拨给经海外农业服务局,经海外农业服务局审定后拔付可参与计划执行的农产品协会。②国外市场开发合作者计划。为了全面支持有广泛代表性的非盈利性农产品协会或商会,借以开拓新市场,重点扶持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美国政府制订了此计划。方式也是由农产品信贷公司和非盈利性农产品协会签订合作协议,以返还偿付的形式给予一定比例资金援助。③建立完善的信贷担保制度。美国政府启用了一系列金融服务措施,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信用担保计划,强有力地促进美国农产品出口。包括:商业出口信贷担保计划、卖方信用担保计划、设施担保计划。④构建完整的配套服务体系。美国食品安全体系是灵活而有力的,以科学为依据,明确行业的法律责任,在整个国家形成了一个综合、有效、健全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服务体系,并在法律规章制度下进行质量安全管理。
2.欧盟的促进机制。2003年6月26日,欧盟部长理事会通过了新农业政策改革决议。改革政策的各项具体措施,分别从2004年和2005年开始执行。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直接补贴方式。按照新的改革方案,取消原来与产品类别和种植面积有关的挂钩补贴,取而代之的是“单一的农场补贴”(SingleFarmPayment)。每个农民获得的补贴额将根据以2000-2002年为基期的情况确定。一经确定,补贴就与种植的作物种类和面积多少无关。(2)加强对环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标准的要求。上述各项补贴政策包括单一补贴政策,尽管可能不再与生产挂钩,但是却与遵守环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标准等方面的法规要求相联系。(3)建立新的“农场咨询系统”(FarmAdvisorySystem)。在2006年以前,各成员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农场咨询系统。但是2007年以后,各成员必须都建立起这样的系统。在2010年以前,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加这个系统。2010年,农业委员会将报告这个系统的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欧盟部长理事会将决定是否将该系统变为强制农民参加的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提供如何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有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的咨询服务。农场审计部门将定期地对农场投入物的投入水平进行审查,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有关的环境、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要求。有关的费用将由欧盟的农村发展基金支付。(4)调减对大农场的补贴。按照新的改革决定,将对大农场直接补贴标准予以调减。调减的幅度是:2005年为3%,2006年为4%,2007年以后为5%。据测算,此项措施每年可节省支出12亿欧元。这些节省下来的支出将全部用于促进农村发展项目。欧盟通过以上六项措施的实施,使欧盟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提高了其综合竞争力,对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具有针对性。
3.日本的促进机制。(1)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出口促进体制。日本政府专门成立“农林水产品出口推广协会”,该协会由农林水科大臣任会长,各省厅、地方政府、各全国性农业生产、流通组织、贸易、旅游促进团体、以及地方出口促进团体作为成员。该协会负责制定日本农产品出口的基本战略,确定农产品出口的具体目标,完成并实施年度农产品出口行动计划,与外国政府交涉取消农产品进口壁垒等。(2)加强对外交涉,为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铺路搭桥。为扩大农产品出口,日本政府出面同各国交涉,在关税、检疫等方面取得进展,比如,通过双边FTA协议,降低农产品的进口高关税;要求进口国调整顿秩序检疫政策,或根据进口国的检疫要求采取改进措施等。(3)建立面向出口的生产、流通体制。此举主要是通过构筑面向出口的生产体制,导入新的技术,生产出能够满足海外市场需求的,符合海外市场标准的、与日本市场有所不同的农产品。同时,为了保持农产品的出口品质,降低成本,建立出口包装和保鲜系统,利用共同的运输方式,开发出专门出口的运输路径、运输方式等流通体制。(4)积极开展海外市场推广。①开拓并扩展销售渠道。日方对农产品出口的海外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然后将该信息分发给相关单位作为决策参考和依据。这些信息既包括政策制度方面的,如检验检疫制度、商标登记、培育权保护等;也包括市场需求、商品价格、流通状况、饮食习惯等。②采取多种形式的市场营销手段。充分而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包括开展市场调研、制定出口计划、开发海外消费者需要的商品等。具体方法如在国内成田机场介绍、销售日本品牌农产品;组织国内企业参加国外食品展销会;设立直销点,搜集市场反应;召开生产、流通、贸易等相关行业的准备会等;在国外,政府协助民间进行市场调研、疏通政府关系、参加农产品交易会、加强与海外相关贸易部门的联系;另外,金融机构还向农产品出口提供融资和保险的服务。
三、建构我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突破策略
美、欧、日等国突破技术贸易壁垒的措施尽管很多,但是概括起来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官方层面的政府努力,建立政府出口政策支持体系;二是农产品自身质量的提升,尤其是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构建强有力的农产品出口政策支持体系。与多数人预期的相反,加入WTO以来我国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并未显著增长,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却遇到极大阻力,主要是日本和欧盟等国设置的技术壁垒。残酷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真正的自由贸易仍然只是一种理想,现实世界中的竞争力不仅在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同时也取决于政府支持的力度和方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实际用于农业的政府支持却十分有限。因此,创新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体系,深入研究世贸规划,借鉴国外支持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完善支持农产品出口的政策体系,探索建立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机制,对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抵抗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有特殊的现实意义。(1)构建完善的“绿箱”保护体系。所谓“绿箱”政策,指的是政府在执行支持计划时必须符合:其费用由纳税人负担而不是从消费者转移而来,没有或仅有最小的贸易扭曲,对生产影响很小;不具有对生产者提供价格支持的作用。根据WTO规侧,“绿箱”措施可免除削减义务。由于绿色政策在WTO规则里并不承担削减义务。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绿箱”政策,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2)充分利用黄箱政策扶持空间。我国黄箱支持量允许标准为8.5%。目前我国黄箱支持量不大,主要在粮食保护价收购和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方面。除了玉米以外,我国粮食品种的支持量都是负保护。目前我国每年还有很少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都处在世贸组织的“微量允许标准”之内。应充分利用黄箱政策空间,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但要按照国际惯例和农业协议要求,转换支持方式,主要应补给生产者。因此,对黄箱政策的支持目标和支持结构应做较大的调整,由主要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补贴转向对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并重新确定黄箱政策支出的重点。(3)完善税收支持政策。研究规范统一农产品加工品商品代码,调整农产品出口退税率结构,鼓励企业出口深加工农产品。对农产品出口生产企业进品生产加工检测检验设备及企业自用的通用设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关税减免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4)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提供信贷支持。要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研究制订对农产品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扶持的具体办法,针对农产品的特点,加快研究、设计满足农产品出口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信贷支持力度。(5)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出口保障机制。①建立农产品出口促进基金,资助农产品出口的研究开发,开拓国外农产品市场,应诉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监督国外农产品进出口政策法规公平性等活动,保证和维护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公平竞争的环境。②设立农产品预警调节专项资金,建立补偿制度。在进口农产品价格低于国内生产成本90%以内时,国家对本国产品促销进行补贴;在进口农产品价格为国内生产成本82%~90%时,国家除对促销进行补贴外,还应收购、储藏国内农产吕,并对降价使用的农产品进行补贴;在进口农产品价格低于国内生产成本80%时,国家启动转产、转业和退耕补贴机制。③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重点资助企业和行业组织参加国际博览会、交易会,对中国农产品进行整体宣传,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知名度;支持企业和行业组织开展市场调查,广告促销、营销策划、产品推介,以及其他市场营销活动;加强与国际认证认可及国际零售商组织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我国农产品、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工作,支持国内认证机构开展符合进口市场要求的认证,资助出口企业通过进口市场要求的认证。④改善出口农产品的物流条件,提高出口率。加强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加快开通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减免农产品运输车辆的通行费用,实现省际互通。要重点解决好农产品出口重点区域和西部农产品主产区的冷链运输问题,以降低出品成本,突破发展瓶颈。
2.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1)基本原则。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我国农产品出口还处于初级阶段,远远落后于我国的整体外贸发展水平,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弱,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还不高,农产品出口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对农民就业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扩大和发展农产品出品,必须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的特征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避开土地、水资源短缺的劣势,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制订发展目标、战略措施,并组织实施。②坚持技术创新,着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今后国际农产品竞争的实质是技术的竞争,技术创新是未来农产品竞争的方向。要着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加快技术创新、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优化出口产口结构,努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③坚持市场化方向,积极培育出口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重点是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协调国家宏观目标和市场主体的微观行为,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④坚持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的发展原则。重点支持农产品出口优势明显、条件较好的地区积极扩大出口;重点扶持蔬菜、水果、茶叶、水海产品、禽肉等具有竞争优势的出口农产品;重点扶持贸工农一体化,拥有自有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加工能力强、出口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同时,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不同产品和不同市场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考虑近期和远期目标。(2)具体措施。由于目前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大多仍然是传统的生产方式,质量不高,标准不统一,生产经营者的农产品安全、卫生意识不强,使我国农产品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被规模小、技术差、产品质量与安全性低劣抵消了,因此,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以提供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为参与竞争的基础或前提。②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出口农产品竞争力。③进行宏观调控,整合各地优势,形成合力。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优势农产品的产量。⑤调整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实现出口市场的区域多元化格局。⑥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建立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按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参考文献:
[1]HACCP是指以预防为主的食品生产的安全与质量控制的方法管理体系。其基本原则是:1.评估影响产品质量与安全卫生的风险,分析其潜在危害(HA);2.鉴别生产加工过程中控制点并按已分析出的危害确定关键控制点(CCP);3.确定与各关键控制点相适应的临界值;4.确定各关键控制点的监控程序和频度以确保符合临界值;5.确定经监控认为关键控制点失控时,应采取的纠偏措施;6.确定验证HACCP体系的正常有效的运行程序;7.建立全部的程序文件和与上述原则及其应用相适应的准确有效的记录。
[2]商务部网站
[3]“绿箱子”保护,商务部网,2008年1月24日下载
[4]叶堂林:“世贸组织规则下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4年6月,第144页。
[5]商务部网。2008年2月21日下载
海外市场营销策划范文4
[关键词] 跨国公司 品牌本土化 企业
品牌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品牌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也是利用率最高的一种手段。品牌战略伴随着国际营销的诞生而出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的发展而壮大,开展品牌国际化营销是跨国公司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实现市场扩张和利润增长的有效途径。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加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被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及巨大的市场潜力所吸引,众多国际知名的跨国品牌开始大规模、系统性的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成为各大跨国公司进行品牌竞争的热点。品牌战略在为跨国公司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但随着中国市场消费者越来越成熟、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也为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一旦百密一疏,将会给跨国品牌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选择一种合理的品牌战略模式成为跨国公司能否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跨国品牌本土化的涵义
跨国品牌本土化指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东道国资源,如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沿袭当地文化传统,建立适应东道国经营环境的生产体系和经营模式。跨国公司正在以中式思维加速品牌本土化过程,品牌本土化适应了中国的市场环境的需要,满足多种消费者的需求,消除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融入中国民族文化,树起良好企业形象。
二、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在华品牌战略成功的关键
当跨国公司抱有很大的信心进入中国市场时,进入后却发现事实上并不像它们所想的那么简单,其原有品牌形象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必须针对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格局而采取针对性的本土化品牌营销战略。品牌本土化是指企业以消费者为核心,以当地的消费者的观念而不是以企业的观念,商家的喜好为准绳,如果不一致或不协调,企业必须随顾客的观念而改变,实质是跨国公司将自己的品牌观念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以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品牌的抵制情绪。实施正确的本土化品牌战略成为跨国公司能否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
跨国公司正在以中式思维加速品牌本土化过程,品牌本土化适应了中国的市场环境的需要,满足多种消费者的需求,消除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融入中国民族文化,树起良好企业形象。
三、跨国公司在我国本土化品牌扩张的方式
跨国公司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十分注重适应中国独有的国情,主动根据中国消费者需要、习惯和支付能力等因素,通过以下途径实施其品牌本土化策略:
1.品牌特许经营
特许人向受许人提供统一的品牌、技术、管理经验等,受许人要向特许人支付一定费用,作为受许人的国内公司借助同一品牌,在相同经营模式下运作品牌。特许经营是很多成功的大型跨国公司所采取品牌运作方式,它不但可以节约费用,降低风险与成本,还可以借他人之手宣传自己的品牌,提升自己企业的无形资产和企业形象。但该扩张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如国内企业在运作品牌的过程中可能操作不当。或者跨国公司对于国内企业的操作品牌的手段失控,降低跨国公司品牌的价值,进而影响跨国公司的发展。
2.兼并中国本土知名品牌
由于品牌效应及由此带来的高利润使品牌的价值倍增,而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所以品牌越来越值钱,因此创造和树立一个品牌形象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一个陌生的市场树立一个新品牌更是是长期功夫。所以树立一个新品牌不如买一个老品牌,买一个好品牌就等于买了一个市场,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一举两得。跨国公司利用其品牌所有权优势,选择中国商标知名度高、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将其品牌、声誉等无形资产作为投资额进行合资或并购,然后凭借自己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掌握合资企业的控股权,利用国内企业的知名度、销售渠道,以中国品牌为跳板,逐步将跨国公司自己的品牌打入中国市场,在时机成熟时,并以自己的品牌取代当地品牌;或者保留所购买的当地品牌,将其化为己有,成为跨国公司自身品牌组合中的一环。
3.把洋品牌做土
当国内企业热心于把名字起得更洋气一点,把牌子弄得更有洋味时,国际跨国巨头们却正悄悄地致力于品牌营销本土化,伊莱克斯就提出把“洋品牌做土”的口号。这种本土化包括营销策划人员、策划思维和操作手法的全面本土化,尤其明显的是广告宣传也根据中国消费者的接受习惯定位包装。从实际运作看,这些营销策略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国际跨国公司品牌营销本土化给中国民族企业上了一课―――如何结合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创造出真正的世界品牌。
4.品牌规模扩张
品牌规模化战略是企业的某种品牌在规模经济理论指导下与品牌发展等级战略相结合实现品牌的规模化。品牌规模化以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品牌纵向扩展,是将原品牌产品通过资本积累或资本运营,在目标市场不断扩大生产和市场占有率,而不改变其产品线的宽度。另一种即品牌横向延伸,是指企业将其某一种著名品牌或某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成功品牌扩展使用到新产品或改良产品上,从而期望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以更少的营销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
四、跨国公司在华实施品牌本土化的启示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长了一批在国内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全球市场也具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并且这些企业也逐步开始了国际化经营的尝试。从这些国际化经营的尝试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实行本土化战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的品牌本土化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是循序渐进原则。品牌的本土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同时也需要有必要的环境支持(如民族文化的对外宣传),因此品牌的本土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快速的品牌本土化可能带来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冲突,不利于品牌的后期发展。
在华跨国公司的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保持品牌本色原则。品牌的本土化并非是对品牌原有定位的彻底颠覆,而是与品牌原有定位的融合。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品牌本土化也必须注意保持品牌的中国特色,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品牌。我们从很多成功的世界级品牌中就可以看出,尽管成功地实施了品牌的本土化,但从其品牌内涵中仍能发现其来源国的文化特色。
三是品牌本土化与运营本土化融合原则。品牌的本土化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企业对外扩张行为中的一环,必须与企业的其他经营环节相协调。
从在华跨国公司品牌本土化的实践经验来看,脱离了系统支持的品牌本土化往往是难以成功的。以海尔为例,其国际化经营的成功就在于营销网络的本土化以及经理人员的本土化,这是海尔品牌得到当地消费者认可的重要因素。
四是品牌塑造与品牌本土化相结合原则。很多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之前已经是世界级品牌,已经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们实施本土化的核心目标就是得到中国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比较而言,很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中国企业还远没有达到世界级品牌的水准,或者说是处于世界级品牌的创建阶段,品牌本土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品牌塑造的过程。因此,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品牌本土化还不能完全照搬跨国公司的经验,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品牌本土化模式的创新,同步实现品牌的成长与品牌的本土化。
在华跨国公司的品牌本土化行为不仅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经验借鉴,也给中国市场中的本土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跨国公司的品牌本土化使得本土企业打“本土牌”的做法逐渐失效。中国本土企业一方面要在本土市场的竞争中进行创新,又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中逐步树立自身的品牌并实现有效的本土化。
品牌的本土化是企业对外扩张的有效措施,但过度的本土化又会给品牌的定位和内涵带来不利影响。品牌本土化的关键是找到品牌原有定位与品牌本土化东道国民族文化的结合点,使得品牌的原有定位和内涵得到丰富和升华。
参考文献:
海外市场营销策划范文5
关键词:高新区 传统产业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江苏省扬州市杭集镇是国内有名的 “中国牙刷之都”“中国酒店日用品之都”“旅游日化用品集散中心”,目前在日化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聚度和市场占有率较高,品牌效应凸显。2016年5月,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筹建江苏省杭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传统产业发展陷入泥潭,新筹建的杭集高新区肩负着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责任,其优势传统日化产业亟需新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打造杭集日化产业升级版――绿色日化产业,构筑未来发展的新优势。
一、杭集高新区日化产业发展基础
高新区日化产业主要包括牙刷制造、口腔护理、洗发护发、卫生用品等,聚集了500多家生产企业,包括美国高露洁棕榄公司、比利时安泰士公司、江苏三笑集团、扬州明星牙刷公司、两面针(扬州)公司等大型龙头企业,产品覆盖居家用、酒店用、旅游用全系列,其中酒店日用品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左右,是全世界最大的酒店日用品生产出口基地;牙刷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国际市场的30%,占我国牙刷出口总量的90%,是全球最大的牙刷生产基地;三笑集团开发的蚊香、气雾杀虫剂等商品,获中国名牌产品,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卫生巾年产量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名列第三;围绕日化产业,聚集了一批包括刷业装备、机械手、精密磨具制造等日化相关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与日化用品新材料、新型包装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企业。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牙刷实验室、国家洗漱用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全国口腔护理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牙刷分技术委员会落户,起草并了国家第一部牙刷标准。
二、绿色日化产业发展方向建议
以杭集高新区现有日化产业为基础,紧紧抓住国家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机遇,充分利用本地及周边地区的产业资源优势,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推动智能制造、互联网与绿色日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强化绿色日化产业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研发设计、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产业链整合,促进以绿色日化为核心的优势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高端型、生态型发展道路。
(一)口腔护理
充分发挥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牙刷分会、江苏省酒店日用品行业协会的产业引领作用和国家洗漱用品监督检验中心的产业支撑作用,以牙刷、牙膏、漱口水、牙线、牙贴等口腔护理产品为发展重点,加快引进国内外相关龙头企业入驻,强化与国内外医药健康护理研发机构、高校院所和医院的合作,推动口腔护理用品向安全、高效、健康、个性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口腔护理品牌的国内和国际知名度。
1.牙刷。依托现有的高露洁三笑公司、江苏三笑集团、扬州明星牙刷有限公司等公司,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着力开发智能电动牙刷、环保牙刷、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个性化牙刷以及具有特殊功能和高附加值的牙刷产品,重点拓展国内外高端市场。支持企业突破牙刷3D声波、智能、纳米抗菌等前沿技术。依托口腔护理用品技术委员会牙刷分标准委员会,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标准的制修订,提高行业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2.牙膏。积极推动牙膏产品向天然健康、多品种、多档次、高度细分、高度科技化方向发展,不断升级功效性牙膏,如中草药牙膏、增白牙膏、防龋牙膏、护龈
牙膏、抗敏牙膏、生物牙膏等,积极探索日夜牙膏、男女牙膏等全新概念的产品。引导牙膏企业与药企进行合作,重点开发具有药物效能的口腔保健牙膏,如有效预防和护理口腔溃疡、消炎止血等功效的牙膏。
3.其他口腔护理产品。在本地传统的牙刷牙膏产品基础上,积极打造漱口水、牙线、牙贴、牙粉、口气清新剂等较为全面的口腔护理类产品,延伸产业链,建立品牌,抢占市场。
(二)个人卫生护理
依托高新区“中国酒店日用品之都”的品牌效应以及以两面针、广州美晨(黑妹)为代表的良好的企业基础,加大Ω鋈宋郎护理领域相关企业的招商力度,推动相关技术和产业创新。围绕酒店用品、旅游用品产业的高端化、品质化、个性化,加强能耗设计、结构包装设计、绿色材料设计、使用周期设计以及回收再利用设计,将生态哲学贯穿于新产品始终,引领酒店用品和旅游用品升级。洗浴用品领域,重点发展多功能、独特的产品,如具有新型香氛有创新用途的产品、含有紧身抗衰老等特殊成分的产品、含有益成分的产品、基于自然理念的产品等。洗发护发用品领域,引导产品向健康方向发展,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着力开发洗发香波、护发精油、精华喷雾、头皮护理、中药洗护等高端产品。卫生用品领域,依托比利时安泰士、江苏三笑“笑爽”品牌,加大卫生用品领域企业的招商力度,不断升级卫生巾、卫生护垫的产品功能,促使卫生巾功能的多样化、差异化、高端化发展,重点开发湿巾、婴儿纸尿裤以及成人失禁用品。
(三)化妆品
在现有日化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化妆品领域产品。以男性护肤品、药妆护肤品以及天然有机护肤品领域的企业作为招商重点,以美白、祛斑、抗衰老、保湿、防晒、补水、季节性等作为产品功能发展方向,着重开拓基础护肤、美容化妆品、特殊用途化妆品等领域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绿色环保的产品,积极培育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大化妆品安全性技术的研发,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加强原料和配方研究,增加在动植物以及自然生态原材料方面从原材料来源、萃取到应用各阶段的投入,发展特色天然香料品种。加快建设扬州谢馥春化妆品项目,全力研发多样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化妆品配方体系。积极推进扬州明星高档化妆品项目,引进培养一批高端化妆品企业,引导化妆品企业打造企业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时尚符号。以杭集创意设计园为依托,以中国日化用品设计中心为平台,着力引进化妆品配方设计企业、外形包装设计企业和品牌营销策划企业,加大在化妆品包装设计、色彩、美学、材料等方面研究的投入力度,为消费者提供使用更加方便、体验更加优越的化妆品包装。
(四)驱虫灭害
依托江苏三笑集团的“睡得香”品牌,着力推动蚊香、电热蚊香片(液)、气雾杀虫剂等系列产品向低碳、环保、健康、安全的节约型方向发展。瞄准高端市场,研制环保低毒的替代驱蚊灭蚊成分(如植物芳樟精油、香茅油等),开发多种样式的灭蚊产品(如驱蚊器、驱蚊贴、驱蚊手环等),研发特殊用灭蚊产品(如婴儿用驱蚊、孕妇用驱蚊、户外用驱蚊产品的研发),开拓电子物理灭蚊产品领域(如电蚊拍、灭蚊灯等)。
三、绿色日化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一)绿色日化产业转型升级计划
1.日化产业+智能制造。引导日化企业采用个性化的柔性生产技术,引进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进一步普及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现有的设施、设备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建立专业高效的智能制造工厂。推动研发设计、生产、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改造升级,推进企业将内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进行信息化综合集成,促进信息化条件下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创新。
2.互联网+日化产业。引导日化企业充分利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发展的新机遇,积极谋划互联网+日化产业的发展布局,拓展杭集日化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功能,建设外贸产业带平台,引导平台积极向海外拓展。加速推进亮点网络、路通达科技、国富扬等信息技术公司与本地日化企业开展有效合作,构建完整的互联网+日化电子商务体系,建设高度发达的销售网络,改变“杭集制造”的传统营销模式,促进实体经济与平台经济的广泛融合。引导日化企业O2O模式创新,借助网络平台及庞大的手机用户关系型群体,密切促进企业品牌产品信息与主题消费群体的沟通互联,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
(二)绿色日化产业品牌提升计划
1.加大日化品牌的培育力度。巩固酒店日用品和牙刷的国内和出口传统优势,稳定国际国内市场份额,加大中小企业的品牌建设力度,推动贴牌产品向自有品牌转化,并逐步塑造成为知名品牌。综合运用“互联网+”等新业态,多渠道(微信、微博、SNS、网络视频、掌上服务平台等)进行品牌传播,在营销上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不断塑造高端时尚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渗透率、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2.拓展企业国际品牌建设渠道。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实施品牌并购战略,获取发达经济体高端品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销售渠道。优先支持品牌企业参加各类境内外展会和学术研讨会,推动企业由“接单出口”到国际化营销转型,优化海外市场布局,提高高新区品牌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3.大力推广国际标准和国际认证。获取品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支持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接轨国际一流标准。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把创建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有机结合起来,支持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培育和运用,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构筑企业竞争新优势。
(三)绿色日化产业平台建设计划
整合相关资源,健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杭集日化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融通日化产业技术研发,组织瓶颈技术创新攻关,加快研究成果共享与转化,提高产业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国家洗漱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扬州口腔护理用品研究院和扬州口腔护理用品工程中心的产业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日化产业从原材料到生产过程到产品检验检测的全条服务,不断拓展检测能力,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含金量。重点建设中国日化用品设计中心,着力引进一批高水平设计单位,为本地及周边企业提品外形设计、品牌产品策划及市场营销等一条龙服务。加快推进杭集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建设和“尚锦汇都”省级众创空间建设,加强日化类企业的科技研发机构、孵化器、综合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科研院所开展全面合作,以日化产业制造智能化为目标,重点打造日化用品智能制造实验平台、(国家级)日化用品机器人工程中心和日化用品智能制造示范产业园,积极开发日化用品单机自动化和日化用品单机自动化机器人,建立机器人相关检测基础条件和日化用品机器人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