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宣传校园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宣传校园文化范文1
关键词: 校园景点 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在文明校园和绿色校园建设中,校园景点发挥着独特功能,对于构建环境优美、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的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的含义和构成
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作为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而存在的亚文化,具有区别其他子系统的个性特征。其次,校园文化应该是一种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校园环境为存在时空,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生态文化。其构成要素包括五个方面:(1)精神要素。即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学校精神;(2)起沟通、传承作用的表意性语言和符号——师生、员工构成的校园文化主体;(3)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规范体系——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形成的学校规章制度;(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校园文化生活形成的校园行为与人际关系;(5)物质产品——环境、设施构成的校园文化客体。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误区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为中专、中职升格而成,虽然已“跻身”普通高等学校行列,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但在教育理念上仍有浓厚的中专、中职的痕迹。理念上的滞后,必然影响到各项工作的开展,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主要误区有:
(1)把校园文化简单化。不少高职院校将校园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校园文化体育活动”,没有把握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将硬件文化建设视为“基建总务部门的事”,把制度文化建设片面地视为行政管理范畴,而把精神文明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纪律、出勤与考风。
(2)把校园文化功利化。有些院校将精神文化庸俗化,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制定校徽,确定校训、校歌。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其运行过程中经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它反映高校的发展历史,反映世界和本民族优秀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影响到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一个不断扬弃、创新、积淀的过程,是一个建设的过程,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或以表象代替实质,或以结果代替过程。
二、校园景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轻骑兵”
校园景点是校园基本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客体。有的因为历史原因,在学校内部拥有旅游景区。也有的是在学校建设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建筑风格等特点,建设许多具有旅游价值的景点。这些景点种类很多,包括树林山地、人工湖泊、雕塑、绿地广场、古树名木,以及各类具有旅游价值的建筑如博物馆、图书馆、科学馆、各种亭廊等。比如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内的侯德榜广场及其雕塑、升华广场及升华雕塑,以及在建的中国化工主题公园和中国化工博物馆,无一不与化工文化息息相关。但更多的是校园里教室、实验室、宿舍、道路等用于满足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物质需要的建筑形式,这些每个大学校园普通的建筑体都富含有她自身的特色,或通过其用途来表现,或通过其外形来体现,或通过其名字来彰显。例如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内各类化工实训中心满足了参观人员对化工操作的好奇心;校内的主干路永利大道、旭东大道等路名的提取也富含有对中国化工历史缅怀与纪念的深意。
三、利用校园景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校园文化是无形的,它用历史、文化和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而人们却无从捕捉到它的样子。校园文化又是有形的,它幻化成教学楼、实验室和校园里一处处独特的风景,让人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它的强大和深邃。利用好校园景点这一校园文化客体,是发展校园文化的又一新途径。如何利用,笔者认为以下策略可供参考。
1.完善校园景点介绍说明
高职校园内具备特殊历史意义的景点虽不如许多本科院校来得多,但是因其特定背景的职业教育需要,也存在许多点缀性、美化性的雕塑、广场、建筑小品等。这些景点因何存在、有何意义,不仅参观来访人员急欲一探究竟,甚至连本校学生也更想了解其来龙去脉。例如南京化院内的侯德榜雕像,侯德榜是何许人物、有何事迹,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因此就需要对该雕塑本身及其所塑造的人物有一个详细的介绍,以此将大家带入到“化工”这一主题中。所以向来宾、学生介绍时校园景点完整的介绍说明必不可少。同样,作为校园景点重要一部分的校舍、实验室等,也应做好说明备份,以便介绍。
2.抓住适当的宣传对象与机会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个自弹自唱的过程,需要有欣赏的“观众”和“听众”。如今的高职院校普遍有生源紧张的趋势,如何让潜在的学生及其家长了解、认同再到报考我们的院校,校园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要。但是,无形的东西无法使其立即有深刻的印象,而有形的校园景点却正好是宣传的有效之物,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能让这些“观众”和“听众”快速地获知其感兴趣的内容。在每次新生报到的时候,安排专门的校园介绍志愿者为新生和家长详细介绍校园,不仅使其有归属和荣誉感,而且口碑效应会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在学校的网站上开辟专门的校园景点欣赏网页,让对这个学校感兴趣的考生和家长更详细地了解到校园的实体文化,对学校的宣传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宝龙.建好校园景点,推进环境育人[J].实践探索,2010,10.
如何宣传校园文化范文2
[关键词] 校园文化;有形展示
企业文化的概念是指企业全体员工,经过长期实践所形成并普遍遵守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常言道:“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 三流企业卖体力;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文化。”都说明了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的重要性。作为教育行业的我们,尤其作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我们,要面向社会招生、要面向企业推荐就业,同样校园文化的建立、宣传与展示是关系到我们学校的未来发展与生存的大计,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
一、 校园文化宣传与展示的特殊性
作为教育行业的我们,所提供的产品――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具有“不可感知性”的特征,所以不能用一些抽象的概念来推广宣传。不过,可以使用一些有形的手段来使我们的教学成果尽可能实体化,能让家长和学生以及企业感知得到并获得一个初步印象。根据环境心理学理论,利用感官对有形展示的感知及由此所获得的印象,将直接影响到家长、学生及企业对我们教学质量及学校形象的认识和评价。宣传与展示的根本原理是让展品自己说话,是一种基于事实展现的有形宣传方法,更直接,更有说服力,也更大众化。
二、 校园文化宣传与展示的价值和作用
作为教育行业的我们之所以要采用有形展示方式,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不可感知的特性,也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同时我们的教学成果又无法明确界定,难以从心理上进行把握。因此,学校要想克服宣传方面的难题,采用有形展示的方法,使教学成果有形化,同时使教学成果易于从心理上进行把握。
面对目前生源的日益紧张,同类学校招生竞争的激烈,我们自身的有形的宣传展示更加显得重要。学生、家长及企业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也希望能直观的全方位的了解学校的文化背景和优势。展示的一个潜在作用是给学校宣传带来乐趣优势。努力在学生、家长及企业中注入新奇的、令人激动的、内涵性的因素,从而增强他们的良性体验。学校形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家长及企业对学校的选择,影响着学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形象的改变不仅是原来形象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东西,而要打破现有的观念,所以它具有挑战性。要让学生、家长及企业识别和改变学校的社会形象,更需提供各种有形展示,使他们相信学校的各种变化和优势。
校园文化宣传与展示的作用:
1、 使学生、家长及用人企业形成初步印象
学生、家长及企业会根据学校的有形展示对学校产生初步印象,并根据宣传与展示的内容判断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形展示,以便使学生、家长及企业对学校形成良好的初步印象。
2、 使学生、家长及企业产生信任感
在学生、家长及企业作出选择之前,我们可以把优秀的教学成果及学校的各种成绩成果和荣誉展示给他们,提高透明度,这样使无形的服务有形化可提高学生、家长及企业对学校的信任感。
3、 塑造学校的社会形象
学校必须向学生、家长及企业提供看得见的有形展示,生动具体的宣传自己的社会形象,单纯靠文字宣传是缺乏说服力的。在宣传中,巧妙地使用各种有形展示,可增强学校的社会形象。要改变学校的社会形象,更需要提供各种有形展示,使学生、家长及企业相信学校的各种变化。为学生、家长及企业提供美的享受。
三、 校园文化宣传与展示的系统设计与实施
1、实现教育产品的有形化
实现教育产品、教育服务的有形化,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及内涵尽可能的附在某些实物上。
(1)做好规划,增强拓展性
通过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等阶段做好系统总体规划,才能使设计展示系统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也使各阶段的设计工作具有连贯性,从而使展示系统整体功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目标。同时在软硬件上和功能设置上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使展示宣传具有可拓展性。
(2)抓紧对教育从业者的培训,培养专家型技术型的教育人才
在教育行业中,人才是第一位的,学校应该下大功夫进行技术更新,解决技术和教育人员的知识的老化的问题,使师资力量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3)实现教育教学的有形化,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开发教育教学的有形化,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水平。
2、从心理上进行把握,使教育教学易于融入校园文化
除了使教育教学有形化之外,还应考虑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更加容易的为学生、家长及企业所把握。由于教育教学是通过有形展示表现出来的,所以,有形展示越容易理解,就越容易为学生、家长及企业所接受。
(1)使用的有形展示物一定是学生、家长及企业认为最重要的,并且是他们所需要所找寻的。
(2)宣传与展示的一定要是真实的客观的,和我们提出的口号是相符的。
(3)展示环境的设计也应该是学校努力的重点,也是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展示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家长及企业的接受度。
在设计展示环境时,除了要投入大量资金之外,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也会使环境设计困难重重。一方面,究竟空间的大小、各种设施和用品的颜色和形状等因素的重要性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的主观性很强,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爱好和需求,他们对同一环境条件的认识和反应也各不相同。尽管如此,如果学校能够深入了解学生、家长及企业的需求,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进行共性设计,仍可以达到满意的宣传展示效果。
四、 结论
在教育行业国际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上,本文在对教育教学以及校园文化有形展示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中得出以下结论:
1.有形展示在校园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2.加强校园文化有形展示系统设计与拓展,成为学校现代化和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
3.调整校园文化有形展示中的误区,有效地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能使学校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创立自己的品牌、名牌,并最终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5.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有形展示并非是各自独立的,有形展示能够更好的体现教育教学的内涵。
如何宣传校园文化范文3
1 现状
自学校整体搬迁开始,学校就一直注重古吉州窑传统文化特色教育。不论在师资力量还是在设备的配置上,都有了一定的积淀,师生的技艺水平也较具影响力。尤其是学校的校园电视作品《发掘本土特色、传承民族文化》荣获国家银奖,激发了全体师生创建特色的积极性。较为完整的设施、多年的经验积累、丰硕的教育成果,为特色项目的创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地域环境
学校旁边的吉州古窑,始建于晚唐,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驰名,其“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享誉中外。2012年,永和古镇“宋街”(即“古吉州窑”)仿古建设工程已全面启动,建成的江西省最大的镇级古文化博物馆已具雏形,为陶艺文化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地域优势和生动的素材。吉州古窑绵亘数十里,有丰富的制瓷原料。如今,行走在永和古镇,仍见废窑累累,古瓷片、窑具还俯拾皆是。一条条用窑砖铺成各种图案的长街古巷,纵横交错。永和中心小学充分利用这一本土特色资源,就地取材,引领学生发掘本土特色,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3 创建目的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培养学生良好审美情感素质和健康、乐观向上的品质,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反映地方文化,坚持以“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想情感。同时,学校通过陶艺氛围熏陶,争创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通过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加强陶艺知识教育,开拓视野,宽阔学生心胸,让学生了解家乡得以繁衍的地域优势,了解本地陶艺发展历史以及兴衰过程,传承祖先勤奋创业的精神。也让学生在陶艺学习中,运用揉、搓、捏、接等方法自由改变形体,激发学生探索陶土和塑造新方法的浓厚兴趣,强化学生眼、脑、手的协调运用,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4 创建途径与方法
传统文化特色创建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处室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发掘本土特色、传承民族文化”特色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陶艺文化特色项目创建的规划和实施。
完善特色创建管理办法,建立特色创建工作制度,把陶艺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定期研究、布置、检查特色创建活动。
建立陶艺文化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培训和考核制度,保证学校陶艺文化特色项目的正常开展。
陶艺文化特色创建阵地和基本设施建设 学校专门新建了“陶轩苑”大楼,设立陶艺制作间、陶艺陈列室、配有专用陶艺教育教室、购买了一台电动拉坯机、拥有自制陶艺制作工具、备有大量的陶泥。
营造浓厚的陶艺文化特色氛围。积极向学生宣传学校创建“发掘本土特色、传承民族文化”特色教育和学生参与陶艺活动的重要意义;校园文化环境布置具有陶艺宣传教育氛围,体现学校陶艺教育特色;在校园内的走廊、楼道布置陶艺方面作品。
设立陶艺文化宣传橱窗、陶艺活动室和陶艺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室等宣传阵地,定期展出陶艺图片、活动照片等。在校园网开辟陶艺文化特色教育栏目,不断更新和扩充宣传内容。
设立校外陶艺文化教育基地——永和古吉州窑博物馆,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活动,参观学习。
积极开展系列陶艺文化教育活动 每学年定期举办陶艺展示活动,做到师生全员参与,活动富有特色。陶艺文化教育活动与课程改革、周三活动相结合,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讲座、观摩、小制作、绘画、小论文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陶艺兴趣小组,开设陶艺美术、陶艺小发明等陶艺特色的兴趣小组,做到“五定”:定指导教师、定活动计划、定活动内容、定时间、定地点。
坚持陶艺文化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陶艺文化教育是十分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它包含了人类学、艺术学、历史学、美学等多种知识在内的人文学科教育。在中国传统陶艺文化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了解中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增进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创作品质。
每天早上早读前5分钟时间,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让学生了解本国的民族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使陶瓷文化达到人物和谐、淡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每学期以“践行《弟子规》创‘五星’学生”读书活动构建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能挖掘反映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和永和本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
坚持陶艺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素质教育是以开发青少年、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的教育,特色创建活动旨在通过陶艺文化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如何审美、如何健体、如何劳动、如何创造,学会做人,促使学生发挥潜能,达到全面和谐发展。
陶艺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文化是一种能力,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命所在,陶艺文化建设是我校发展内涵的目标。
创造鲜明的陶艺环境文化 学校充分发挥隐性教育作用,提升师生审美情趣。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以环境和氛围来教育每一位学生,学校在专栏、橱窗介绍中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走廊处悬挂先哲、艺术家和精妙陶艺作品,操场上、校门、办公室将处处可见世界各国陶艺作品,还设想通过学生一代又一代来塑造“秦皇陶俑”“万里长城”,以丰富学生文化艺术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如何宣传校园文化范文4
【关键词】特色校园 文化建设 中职学校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等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的特征,并且以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终极目标。
二、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现状
目前,很多中如何学校面临极大的生存危机,招生规模成为学校的生命线,许多学校将大量的精力投入招生宣传而无暇他顾,学校逐渐推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培养目标及常规管理等方面往往盲目随大流。同时,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缺乏对学校文化本质特征、功能作用、表现形式及方法途径等方面的认识,而将学校文化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加之学校文化建设无法在短期内见效,学校从实用功利的角度也不太重视。
三、如何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一)完善校园制度
制度是人类维系个性生活及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法则和体制,科学合理的制度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权威的、客观的力量,成为集体价值理念,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自主地接受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完善的校园文化。但制度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僵化,要制度创新,如可以对学校的德育制度进行德育合理性谁在制度创新时坚持民主性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制度讨论、制定和落实的实践中来。学校教学的目的不是“管住”学生,而是创新体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燕尾服,切实激励和引导学生走良性发展的道路,所以在制度创新时还应注意一点,减少“硬”约束,强调“软”约束。
(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学校作为一个比较简单的社会体系,人际关系也相应简单,主要体现在师生及学生间的关系上。老师作为引导者,要以高尚的师德,向学生倾注爱心、耐心和信心,换取学生的信赖和支持,同时在解决学生间纠纷的时候,也要秉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妥善解决问题,力争形成和谐、融洽的集体。
(三)美化校园环境
周围的环境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或是行为,所以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生态校园建设之机,全面开展绿色校园建设,给学生一个优美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还应当加强校广播台,墙报、宣传栏等方面的建设,使其更好的发挥弘扬主流文化、宣传学校办学实践等方面的作用。另外还可以适当在校园内增加跟专业设置有关的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建筑,营造良好的育人大氛围。
(四)丰富校园生活
完善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充实的校园生活,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使学生在充满朝气的精神氛围之中,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良好的品格。学校可以利用学校文艺节、科技节、运动会、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时机,组织征文、演讲、文艺演出、参观游览、歌咏比赛等活动,形成学校自已的特色文化节。
四、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就业导向性
如何宣传校园文化范文5
高校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阵地,以高校校园文化为载体,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等,积极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思想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对于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高校以校园文化建设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明了方向、提供了可能。高校学生正处在由学校到社会过渡的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并成熟的关键期,在校大学生在自身学识、经验、素质等都还具有明显的提高空间,高校更应该遵循其成长发展规律以社会为参照,有针对性的做好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思想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学生特点、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指出,高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提出了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的要求,对于引导学生更加系统、深刻地理解党的指导思想,增强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认识和实践具有特别的作用。对于高校来说,如何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利用自身优势,“建设校园文化”“有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往往希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时尚、吸引眼球、易于操作的简单模式嫁接到校园文化中,但这样做的结果恰恰忽视了瞬息万变的虚拟空间的不稳定性以及互联网的复杂性对于大学生应对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汲取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资源,同时更应该针对在校学生的特殊性,将学生拉回现实校园生活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校园环境、制度、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累加价值和长效性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这些新媒体之外的常规方式、日常生活资源更具针对性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全过程当中,以发挥先进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思想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核心价值观、践行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层面阐述了人们应有的价值追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将学生的特点、参与意识以及如何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使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头脑融合起来,坚持文化育人,让思想教育贴近时代、贴进现实、贴近学生,从高校校园的环境、制度、精神等方面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设计,用最直接、最接地气却范围更广的常规资源来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引领学生牢记使命,追求卓越。
3.1以环境影响文化建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教育“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里所谓的“墙壁”可以理解为环境的显现,思考如何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物质环境文化中,使校园内的环境显示出大学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从而更好地发挥校园环境文化的独特育人功能,激励广大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因此,在环境建设层面,学校要通过不断完善教学楼、教室、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展现大学的人本思想,培养师生的拼搏进取精神,突显其服务特性和人文关怀,陶冶师生道德情操;使师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爱国爱校爱家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2]为了使环境文化建设更充分的体现其实际功用,高校需要根据学校、专业和学生自身特点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例如,通过组织在校学生特别是以新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学楼、教室环境,包括:国家政策法规宣传、传统文化宣传、特色节日宣传、专业特色宣传、班级文化宣传内容(班徽、班训、板报、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营造有益于学生主动、充分、健康发展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审美能力和创造精神,让优雅、健康的环境文化影响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养成、知识才能的增长,在学习和生活中展现出丰厚的文化底蕴。[3]要通过学校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创建,使整个校园气象得到改善,从而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每天通过所见所感陶冶情操,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可以有力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改变学生的言行。
3.2以制度支撑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管理机制、组织结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等,体现的是一所学校的管理文化,是全体师生的行为准则,是校园有序运行的有力保障。为此,在制度文化层面,高校可以以学校的相关制度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根据院系、专业、班级实际,制定特色化学生管理及考核制度、班级工作计划总结制度、班级活动制度、班干部定期汇报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晚自习、卫生、寝室管理制度等,自觉建立有利于班级发展的健全、长效的制度,形成校、系、班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管理模式;各个班级还可以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由班委会、团支部负责,以班级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骨干,以卫生、秩序、言行、氛围等方面为重点,结合实际自主制定班委会职责、班级学习、卫生、寝室、活动等相关制度并与个人、班级荣誉挂钩,强调集体利益的同时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管理人,同时也可以实现对迟到旷课、不及格率、违纪行为等的有效控制,严格依照执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突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基础上的管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集体建设的热情;同时,还可以通过法律知识宣传和相关制度设计,增强学生的法制、纪律观念等,从不同层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4]
3.3以精神涵养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精神、凝聚力、文化活动等,精神文化不是一朝形成的,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但是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会成为一个集体思想和行动的坐标。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实际行动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塑造。[5]如:举办学生党团活动、大学生校园文化节、传统文化讲堂、读书交流会等,进行以爱国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学风、考风为主题的诚信教育、以国学为主题的德行教育、以“感动中国”等为主题的感恩教育、以安全为主题的生命教育、以技能提升为主题的专业教育、以打造书香校园为核心的阅读活动等,都能从某种意义上体现文化的力量,对于学生个人和集体精神风貌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既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又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弘扬个性的舞台,充分展示了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涵养了核心价值观,能使学生在素质和能力上也取得更大的进步。可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前提下,只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落脚点和关注点放到学生身上,扎实打造符合当代学生实际需要的“全天候”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对于实现校园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美融合和互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婀娜,张烁.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N].人民日报,2016-12-07(01).
[2]罗明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5):46-48.
[3]刘同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路径探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82-85.
[4]王艳玲,马欢欢.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88-90.
如何宣传校园文化范文6
关键词:传媒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105-02收稿日期:2016-01-26
一、研究背景
“校园文化”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提出,他将校园文化定义为“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标准、传统、价值观、办学实践、信仰、假说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的、相互影响的,能指导高校个体或团体行为、为认识理解校园提供参考框架的一种模式”。
目前,传媒类高职院校办学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导向,这是其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校企传媒文化交融不足;二是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育与传媒类企业要求存在差距;三是传媒内涵特色培育不足。这与校园文化培育与建设有直接的关联,校企文化融合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校园文化是衡量学校竞争力与培养力的重要条件,传媒类高职院校如何全方位对接传媒企业要求,构建校企融合的传媒校园文化,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宏观与微观、理念与实践、实施与效果等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现状相对难以把握与评估。为掌握传媒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本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围绕校园历史、硬件设施、文化娱乐、专题文化活动及功能影响度等内容,着力从校园文化意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愿景六个维度提炼与分析,作为研究进一步展开的基础。
2研究方法
制作传媒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问卷,向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所属的六个学院共发放问卷600份。根据问卷反馈的情况,在校园文化意识、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愿景六个方面获得传媒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3研究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4结果分析
(1)传媒类高职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意识较强。传媒类高职学生主体中,86%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51%的学生认为学院文化建设对个人自身发展有很大的影响;47%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应围绕培养学生传媒特色技能服务;还有24%的学生认为应锻炼学生的交际(传媒实践)能力。另外,57%的学生认为校园的整体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容。根据以上结果,显示传媒类高职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意识上较为突出。传媒类高职学生因其专业素养基础与职业发展需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心理预期及功能认识较为科学与成熟,且具备一定远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断,传媒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适当的情境下,学生作为建设主体之一能更大地发挥其参与与融合作用。
(2)传媒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略具雏形,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经统计,60%的学生认为学院整体精神和价值取向已经略具雏形,但是,70%的学生认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投入不够,50%的学生认为学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44%的学生不太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学风及制度建设等内容,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太了解。根据以上调查结果,说明传媒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虽然略具雏形,但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其规划设计、参与度、知晓度、扩展途径、影响力、发展力都相对乏力。相对其他类型高职院校,传媒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能早了一步,但在具体建设与培育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关键性不足。
(3)传媒类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乏力。具体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微观方面,传媒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明显乏力。校园文化建构与宣传途径待拓展,学生了解与感受校园文化的途径相对单一或参与途径较少。如,67%的学生通过学院的刊物、宣传栏和了解学校校园文化,58%的学生通过学院网站了解学校,36%的学生则通过老师的宣传讲解来了解校园文化。相比较之下,通过学校文化会议、活动、宣传活动等途径了解与感受校园文化的比例均在20%以下。根据问卷调查结果,5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内容形式重复无聊,67%的学生认为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生动,且缺乏重视与宣传等不足。学生还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停留于表面或形式的建议。
三、对策与建议
1围绕“校企合作”,在理念上对接传媒类企业文化
理念先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注重与传媒类企业文化对接,这是建设传媒类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现实需要,对于建设传媒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提升传媒类高职人才核心竞争力,实现传媒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也围绕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但整体提升过程较为缓慢,这与现实存在的诸多困难存在很大的联系,但更大的问题在于理念更新的滞后。围绕传媒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传媒类企业文化,这是提升校园文化布局与建设水平的突破口所在。在一定程度上,传媒类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了文化建设可借鉴的平台与途径,为实践与探索传媒类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显性的启示。
2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在实践上提升文化影响力
校园文化建设应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文化娱乐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个层次上。应该说,外显的学生管理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是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与实践的载体之一,是评估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力的指标之一。
围绕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前景,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围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系统运作和具体实践。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校园文化建设在短期上应落地生根,与传媒行业职业核心能力素养一一对接,在长期规划上应结合生源特点与职业规划,与传媒行业文化趋向融合。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可构成高职院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3围绕传统校园文化建设途径与方法,提炼精品文化建设工程
鉴于传媒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既能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渗透,也能更好地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文化体验。传媒类与其他学生相比,在建构与体验传媒文化上有更强的意识觉醒,这一方面使学生对精品文化活动有更高的期待,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成为精品文化建设的发起者、参与者、促进者成为可能。过去在如何提炼精品文化建设工程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传媒行业日新月异,发展较快,青年的成长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务必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与传媒文化对接,与青年心理特点对接,在吸引传统校园文化建设途径与方法的同时,创新思路,不断提炼精品文化建设工程。
4利用新媒体技术,巩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性、即时性,打通以新媒体技术为媒介的高效信息传播渠道,让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便捷、即时,充分参与到学校的建设活动中,扩充与巩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这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建设以新媒体技术为媒介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有利于加强信息和舆论的监管,从源头上抓起,杜绝校园文化中消极、不良信息的传播。
参考文献:
孙慧娟试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思考职业教育研究, 2013,(3).
张媛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途径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