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现象及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现象及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现象及原因

科学现象及原因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答问被止;原因

“答问被止”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答问被止现象原因以及影响。

一、答问被止的原因

近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一种现象“答问被止”,该现象就是指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由于回答的结果与老师的预设答案不相符,而遭到老师制止的现象。语文老师为什么突然制止学生继续回答问题这一现象及其原因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在这一现象中,老师是主要责任人。答问被止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1.学生回答的内容与老师预设的“标准答案”大相径庭

当初中生回答语文老师提出的课堂问题时,由于学生的回答没有指向老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或者跑题时,老师就打断了学生的回答。语文老师在聆听学生给出的答案时,意识到学生的见解与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不相符或不沾边时,就打断了学生的回答。

2.学生答问的形式与老师预设的状态相偏离

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有的学生因为胆小或紧张,回答问题的声音太小,根本听不清在学生在说什么;有时候学生需要深刻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需要把文本语言化成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是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是简单的用了文本语言;有时候学生由于理解不到位回答问题时会吞吞吐吐,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也没有把问题表达清楚。

3.学生回答的时间超过了老师预设的时间

有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占用了过长的课堂时间,导致课堂安排的内容无法按时完成。如果老师不打断,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不能按时完成。

二、答问被止的影响

教师在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风貌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巨大力量。如果,学生在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一旦老师突然打断学生的回答,这就严重挫伤了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答问被止这一现象不仅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对老师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以下对答问被止现象的影响进行分析:

1.乐赜跋炝舜鹞收叩那樾

学生举手答问,是想展示自己思想的结果,渴望达到同学们的认可,以此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但是,但学生答问被止时,心里难免会有失落,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受到很大的打击。长期下去,初中生在课堂上就会思考不积极,回答不主动,发言不踊跃,甚至害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2.学生的认知受到了影响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应当尊重学生,认真听完,即使学生回答的不正确,也应该让他说完,老师再分析同学的答案,告诉学生错误在哪里,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上思考。这样,不仅回答者能清楚的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应该怎么改正,同时也可以让班级里的其他同学明白正确的思考方向。

3.对老师的影响

老师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教育的价值是什么?就是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诞生更加精彩的观念。老师要想学生认真聆听自己的讲解,首先需要以身作则,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如果老师随意打断学生的答问,不让学生说完,那么以后老师从事的课堂教学也会受到学生随意的打断,这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秩序。

三、建议与措施

1.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是那些平常胆小,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首先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答案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和从前的自己比较,虽然答案不尽完美,但是我们挑战自己。由以前那个不爱发言的学生到能侃侃而谈的学生。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既活跃了气氛,又培养了学生。

2.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应该多思考问问题的方式

老师要明白在课程的目标中,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思维操作模式;在核心问题上,我应该以何种方式表达这个内容;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有哪些可能的回答;我将如何处理这些可能的回答。老师提议提问一些加工性的问题,这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遇到胆小的,不爱回答的学生,老师应该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肯定学生的回答,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老师要在发问上挖掘潜力

老师恰当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提问应做到“四要”:要有效,要有度,要鼓励,要平等。强调三点技巧,创建活跃的答问气氛;注意及时反馈信息,解惑要善于因势利导。

4.教师在倾听时要充满耐心

老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倾听是师生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流。在课堂上,老师要学会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而不是任意地打断学生。

科学现象及原因范文2

一、课堂发言递减现象的成因分析

1.学生发言心理障碍分析

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消极的自我暗示。这些学生由于长期在学习中处于落后状态,认为自己没有希望,即使再努力也是徒劳。因而面对课堂上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有的根本就不动脑筋去想,即使去想了也不敢主动站起来发言,他们害怕万一说错了会遭到同学的耻笑与老师的批评。

依赖心理。这些同学认为发言是其他人的事,自己不发言总会有人去发言,也认为老师不会叫自己发言,倒不如听人家发表意见,自己可以不动脑筋,坐享其成,反正老师最后会把标准答案告诉大家的。这类学生乐于顺从别人的意见,思维的批判性较差,甚至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自闭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会逐渐增强。高年级学生中成熟较早者,尤其是内向型学生,他们不愿像低年级学生那样随意流露自己的观点,因而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

有些优生理解能力强,学有余力,对老师循循善诱、有板有眼的讲解漫不经心,甚至认为是多余,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就是不愿表达出来或认为无须表达,因而出现了课堂上“知而不言”的现象。

2.透过学生发言现象反思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分析今天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现状,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真正落实。教学设计由教师主观完成,备课时安排好每一个教学细节,甚至于孩子该怎么回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担心的是,完不成自己设计得“密不透风”的教案,于是“抢时间”。为了力避学生的“节外生枝”,便减少学生课堂发言的机会,尤其忽视学生的质疑和异议。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矛盾,掩盖学情,小心翼翼地“牵”着学生沿着“教路”走。这种由教师主宰着课堂每一秒钟,不留一点空间给学生的教学,哪里会有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销蚀。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与存疑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想象,充满发现,充满探索性与体验性。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所有的重点难点都讲得清清楚楚,不给学生自主质疑、主动探究的机会,而且教师习惯于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控制和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以教驭学,始终将学生置于被问的地位,“答问”成了学生课堂发言的单一形式。不少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分析不断,提问不止,学生被动应付,乏味厌倦,学生发表的意见大多会被教师统一的答案所替代,学生的创见、争议最终在教师的“一锤定音”中归结。这种灌输接受意识的影响,往往使学生不习惯于去深入探究,学生创造潜能受到抑制,最终会泯灭掉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发言自信心、自尊心的挫伤。小学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与此相对应,其社会性发展方面表现出遵从权威的倾向。由于传统观念中的“师道尊严”的影响,使他们不敢向老师、书本挑战,丧失发表自己见解的自信心,形成顺从的心理。正如杨振宁教授所言:“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讲过的话都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随便便加以怀疑,这一点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区别。”学生看老师的脸色、听老师的语气猜谜似地来寻找答案,不敢有任何异议,即使是独到的见解,也在教师“权威”的逞能下泯灭。比较普遍存在的情形是课堂成了教师极力展示才华的舞台,而学生成了不起眼的配角,甚至成了观众、听众。权威意识,一言堂的做法都会在不经意中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课堂发言的自信心。

二、激发学生发言积极性的策略

1.积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赋予学生更自主的发言权、评判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争辩、交流,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其次,课堂教学应该是流动着热烈的学习情、教学情的情感场。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教师要用平易亲切的语气和学生交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唤起学生心理上的亲切感。教师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情感的传递。给课堂定下愉快和谐的基调,营造出了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为学生的课堂发言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学会倾听,让其尽意而言,要善于把握学生发言的本质,对学生表达的内容、思维的状态、使用语言的形式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分析判断,及时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并且允许出错,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向老师提意见。消除心理顾虑,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所欲言。

2.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小学生好奇心很强,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探索发言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达欲。如名师吴正宪教学案例《圆周长》,课堂上不断地创设一个个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在课堂上好学,学生思维跳跃,发言踊跃,学习效果自然很好。回顾吴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从“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到“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这是吴老师第一次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再到“吴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这是吴老师第二次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像这样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受到挑战,形成适当的失衡,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以寻找新的答案。如此循环往复,就使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一步步逼近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浪花,这样的数学课堂才真正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由于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展开,拓展了发言空间。学生各抒己见,由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 ”,由“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挑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设计组织课堂争议。课堂争议是学生课堂发言的一种自主方式。争议的主要武器是语言,参与争议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智慧火花竞相迸射。一方面要透彻理解对方的意思,另一方面又要即时组织好自己的言辞,务求清晰并富有说服力。教师要有保护学生独立见解的意识,还要善于把学生有价值的不同见解,适时引发为争议,营造利于开展课堂论辩的条件,拓展学生课堂发言的空间。

3.推行激励的评价方式

有人说,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既是老师培养的,也是老师压抑的。这话很有道理,因为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态度。笔者认为,对学生课堂发言的评价要从注重甄别向注重发展转变,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要多表扬,多肯定,少批评,不指责,要多用亲切温馨的话语和饱含信任的目光来激励学生,要努力用自己的“情之所至”换来学生的“金石为开”。

如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生1:9÷1。生2:18÷2。生3:45÷9。生4:3÷9。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位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生2:把3换成72(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

这里,正是教师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巧妙设计,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

科学现象及原因范文3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具体地、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认识对象的感知或疑问、认识或想法等等,都如实地描述表达出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思想和感受转化为明确逻辑的语言,才能真正认识事物,获得真知。为此,科学课堂重视指导学生把事实充分描述出来,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口语表达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充分描述事实呢?以《热》单元中《给冷水加热》一课为例,(注:六年制小学科学课本,六年级下册第28页至32页内容。)谈谈我的做法:

一、认真观察试验的物体和现象,引导学生充分描述他们感知到的事实。

教师实验:把小茶壶里灌满水放到电磁炉上加热的过程中,会有水从茶壶嘴溢出来。(注:此实验为课本28页实验1的准备实验。)

引导学生来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及想法:

师:我们家里来了客人,现在我正在烧水为客人沏茶。你们看到了那些现象?

生:水在加热中慢慢沸腾……

生:水在加热中有水从茶壶嘴溢出来……

生:水在加热中有响声……

……

这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他们的表达,引导他们表达时语言的逻辑性,不宜过早、过快地引导或出示本课时的实验结论。让学生充分发言,并对学生发言中的“沸腾”、“ 溢出来”、“ 响声”等现象表示肯定。等学生发言热情稍冷却,便开始继续进行实验。

教师实验1:拿出一只量杯,量出定量的冷水,倒入一只能够密封的小塑料袋里。把它浸没在热水槽里?小塑料袋里的水会热起来吗?你还发现了什么现象?

教师实验2:用同一只量杯,量出等量的热水,倒入一只能够密封的小塑料袋里。把它浸没在冷水槽里?小塑料袋是沉还是浮的?你还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呢?

再一次引导学生来对比观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及想法:

生:冷水袋放进热水槽就会下沉。

生:由于热传递,冷水袋温度会上升。

生:热水袋放进冷水槽就会悬浮。

生:由于热传递,热水袋温度下降。

生:冷袋内水温升高到跟槽内水温一样时,密度是相等的,水袋应该悬浮。

生:……

这时,学生的发言已经慢慢触及到了热胀冷缩的理论,似乎不直接总结出结论来就无话可说了。但是还不能够操之过急更进一步深入到热胀冷缩的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反复研究,思考引发这些实验现象发生的内部原因。这时我及时的进行了下一个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对比实验现象和实验对象的一些细微感觉变化页描述出来。这种描述会促使全体学生观察更加仔细,描述更加细致,特别是观察到研究对象的运动变化。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也是对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的培养。

二 、分析事实,归纳总结

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收集事实,通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思考和分析发现和认识规律。现象是现象,结论是结论,现象不等于结论和规律,从事实到结论之间存在一条壕沟,要想跨越壕沟,必须架设一条通往对岸的桥。这就是整理、分析实验所获得的事实材料,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到足够的感性认识后,我注重启发学生通过让他们自己进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加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实验产生的想法。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当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探讨时,不论他们的发言是否正确,教师都不要急于表态,而是要认真倾听。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形成科学概念。我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探讨交流,充分描述他们感知到的事实的原因。情况如下:

师: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不同呢?

生: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如果重量发生了变化,它的浮沉也可能发生变化。

生: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如果体积大小发生了变化,它的浮沉也可能发生变化。

生:……

师:那么热水在冷水中上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我们先来研究水在变热的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做课本29页水在变热的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实验。

师:谁来简介说说实验情况?

生:水在加热前我们用天平称量出是X克,水在加热后我们再用天平称量还是X克。这一结果表明,水在变热的过程中重量没有发生变化。

师:那么我们再来来研究水在变热的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做课本29页水在变热的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实验。

师:谁来简介说说实验情况?

生:水在加热前试管上蒙的气球皮是平的,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气球皮鼓了起来。

生:试管中空气受热膨胀了。

生:水在加热前试管上的刻度为多少,水在加热后试管中的水面上升了。

生:试管中的水受热膨胀了。

生:……

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回到对热水小塑料袋在冷水槽中上浮的原因的研究探讨:

生:热水小塑料袋在冷水槽中上浮的原因是体积膨胀了。

生:水加热过程中水的密度变小了。

生:体积膨胀,密度变小是热水小塑料袋在冷水槽中上浮的原因

生:……

科学现象及原因范文4

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已经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本文把近几年中考对实验探究试题综合为四个方面,将实验综合试题分类、提炼出相应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对实验内容进行复习,以提高得分率。

[关键词]

中考;化学;实验;科学探究;复习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探究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科学探究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并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模块,科学探究已经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

在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都是实验教学的重点。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及辽宁省各市的《考试说明》均以科学探究为考试重点,尤其是中考中实验探究题的分值所占比例较大,彰显了对科学探究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中化学实验探究题,都注重考查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同时注重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其中,实验能力考查既包括基本实验技能,也包括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每年的中考试题中,化学综合实验题的平均得分率较低,原因在于试题种类较多、知识点混杂、综合性强、复习难度大。如果能将实验综合试题分类、提炼出知识点和能力点,站在比较高的层面上进行复习,能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提高得分率。

如何在复习中提高对科学探究试题的应试能力?一是,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二是,研究教材,吃透教材;三是,理解实验原理,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即应理顺知识、明确内容,进而理清考点、把握方法、提高成效。本文从中考试题中选取一定量的试题实例进行分析。

近几年的中考对实验探究试题的考查可分为这样几个部分:

一、基本实验操作

【例1】(2006北京)下列物质中,不能与水形成溶液的是( )

A.白糖 B.食盐 C.纯碱 D.植物油

【例2】(2011本溪)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例3】(2015本溪)请根据有关实验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理由是________。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在集气瓶中预先放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

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首先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测定酸性溶液的酸碱度时,预先润湿pH试纸,导致测得的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分析:这三道试题考查的是常见物质的溶解性及常用仪器的用途和基本操作,均为记忆性知识,影响试题得分率的主要因素是考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其中【例3】中的(2)和(4)低于【例1】和【例2】中的(1)、(3),原因在于学习【例1】【例2】中的(1)、(3)大多同学都自己动手做过实验;(3)虽然做过实验的很少,但由于涉及到自身安全或教师的演示实验或播放的视频印象深刻,得分率较高,其他实验虽然教师讲解过,但不如做过的实验记忆深刻,因此,丢分较多。

应对策略:重视实验操作,抓好实验基础的复习。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此类试题以化学实验为载体,考查化学基础知识。因此,掌握基础知识,熟知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是提高准确率的前提。复习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做一些让全体同学都参与的实验,让学生真实感受实验的过程,强化对实验知识的记忆,在“做中学”,而不能以“读文字”代替“做实验”。

二、演示实验与学生活动实验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例4】(2015铁岭)请根据相关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步骤为:溶解、______、蒸发、计算产率。在粗盐溶解的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

(2)如右图所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收集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________;说明了水是由________两种元素组成,依据的是________。

【例5】(2011抚顺)请将下列实验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B.量取一定体积的水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如图A所示,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内未放少量的水或沙子,可能导致的后果是________。

(2)如图B所示,用量筒量取43ml的水,俯视读数,所量取水的实际体积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3ml。

(3)如图C所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所测得的氧气体积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分析:上述试题考查的是学生在探究活动和教师的演示实验中出现的相关问题,除考查了实验步骤外,考查了学生在具备了一定实验操作知识的情况下,分析问题的能力。

应对策略:对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分析、整合。

让学生能够主动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思考、推理和联想,远比结论更重要。我们可以将平时教材中的这类实验尤其是错得较多的内容录制成视频播放,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相应实验内容,让学生从中指出错误,从而进行自我校正的过程,提高辨识能力。

三、物质的制备

【例6】(2013兰州市)实验室常利用以下装置完成气体制备及性质实验。请回答:

(1)指出编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以上________(从A―E中选择)装置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加以改正________。利用改正后的装置继续完成后面的实验。

(3)欲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若使用C装置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先从水槽中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原因是________。

(4)将CO2和CO的混合气体通过F装置(液体药品均足量),实验开始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广口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此时从导管c逸出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将分液漏斗中的稀盐酸滴入广口瓶中,此时逸出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反应原理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欲收集该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

分析:气体制备是教师普遍重视、学生有兴趣学习的典型实验内容。其中,还涉及到气体检验、验满及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实验操作步骤等的考查点。命题的中心是氧气、二氧化碳、氢气三大气体的制备,用来考查学生化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仔细分析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看出,此类试题在分值以及考查形式上都比较稳定,考查的都是课标要求的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化学知识。

应对策略:重视实验基本功以进行识记类知识的学习。

教师在复习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归纳、掌握规律和方法,理清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如:多功能集气瓶在不同实验中的应用,试管在不同实验中的应用,或者在课堂上展示多种仪器让学生选择、组合、操作,等等,将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整合,既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增强其应变能力,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不能因为是复习内容,而把“做”化学实验变成老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和“背”实验的过程,那只能使复习过程枯燥无味。

四、物质的性质

【例7】(2014本溪)化学实验活动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列实验探究酸和碱的性质。实验操作如下图所示。

(1)写出步骤三试管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应方程式________。

上述三个步骤的A试管中固体始终无明显减少,那么能说明A试管的水中溶有氢氧化钙的现象是________。

以上实验结束后,B试管中固体消失,溶液澄清并呈无色。

【提出问题】步骤三的溶液中,除指示剂外溶质的成分还有什么?

【猜想】猜想一:溶质为CaCl2、HCl;

猜想二:溶质为CaCl2、Ca(OH)2、HCl;

猜想三:溶质为________。

【小组讨论】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出了猜想________一定是错误的。

【实验探究】小红同学利用下面的实验验证了猜想一。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将步骤三B试管中溶液倒入盛有锌粒的试管中\&______\&猜想一正确\&]

【讨论交流】小红同学所做的实验结束后,试管中所得溶液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

【例8】(2015北京)众所周知,酚酞溶液遇NaOH溶液变红。但是,在分组实验中(如右图所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溶液变红后褪色;有的出现白色浑浊物。

【提出问题】分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酚酞溶液由酚酞固体溶于酒精配制而成。

【猜想与假设】

Ⅰ.红色褪去,与NaOH溶液和空气中的CO2反应有关。

Ⅱ.红色褪去,与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

Ⅲ.出现白色浑浊物,与酚酞溶液的浓度有关。

【进行实验】

【解释与结论】

(1)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实验1的现象表明,猜想与假设1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3)由实验2得出结论:出现“溶液变红后褪色”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4)实验3的操作步骤: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水,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依据现有实验,为了确保红色不变,若酚酞溶液浓度为0.5%,建议选用NaOH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

(6)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3得出“猜想与假设Ⅲ成立”证据不足,理由是________。

Ca(OH)2

分析:【例7】试题内容来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下册69页学生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步骤(5)。本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碱的性质,是一道原创试题,目的是考查学生的置于具体实验活动中的碱的性质与化学实验知识与技能的结合,考查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应用实验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没有做过该实验,学生接触到该题时,会感觉到陌生,尤其是对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这部分知识丢分较多。

相应策略:利用教材内容,开发教材中的实验。

在教学中,要注重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对教材中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对性质实验的复习不能局限在“做题”“讲题”“对答案”上,而是要结合需要复习的内容,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得到升华,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活动实验与重要物质性质的研究,开发教材实验,促进知识的生成。

分析:【例8】这是一道综合实验探究试题,利用实验中的意外现象,作为“科学探究”问题中心,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恰当的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数据,并通过对获得的现象、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样的实验探究题,目的是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和求异思维的科学探究态度,获得科学方法,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相应策略:主题式探究复习。

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时,可以围绕具体知识点,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设计方案,通过主题探究,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活动。如:探究“暖宝宝”的成分;探究食品包装袋中干燥剂;厨房中的化学系列①调味品与化学②燃料与化学③炊具与化学及【例8】中的实验意外,等等。

总之,从历年的大型的实验探究题来看,考查内容主要有两类:探究实验的分析、探究实验的设计。具体包括: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分析探究的问题、明确探究的方法、预测实验的现象、分析实验的结论、修订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的数据、查找实验误差或差异现象的产生原因等。中考试题中一般不会出现原题,实验探究题中的探究内容可能是来自书中,也可能是教材以外的内容,命题者都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从教材中都会找到试题的影子,所以,要挖掘教材,整合教材,带领学生从所给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炼规律和原理,在迁移到未知的问题上进行探索。

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美国《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科学学科的教师,就是科学界派往课堂的代表”,这句话意味着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当实验结果与理论记述不符时,必须尊重事实,找出原因。要对日常生活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比较敏感,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好的实验素材用于教学。平时注意热点问题素材的积累,从中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选取相应素材,编制一些高质量的实验探究试题,以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率。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科学现象及原因范文5

自从教学《科学》以来,一些学生常向我提出一些他们不解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涉及到科学方面的知识。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发生在身边的不科学现象。如我们学校的厕所每天清扫得也很干净却为什么很臭(百叶窗安装反了);一下雨我家的塑钢窗框就兜满了水,直顺着墙往屋里流(安装人员没有在窗框外侧钻孔);家里新买的筒装牙签很难从小孔里取出来(牙签的大、小端装倒了)……。针对学生们在这方面的亲历的实践及求知科学的热情,若以此为契机,作为科学第二课堂开发,正是符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顺应学生乐于探究科学的心理需求的好题材。

结合我校的教学资源、周边教学环境及学生的教学实际,拟在六年级部分学生中开展一次对身边的不科学现象进行调查的科学实践教育活动。

我向学校递交了经详尽论证的活动计划后,得到学校领导的批准,并且表示大力支持。同时,希望做出突出成效,以此作为参加四川省第二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项申报项目。

经精心设计,认真动员、组织和指导,参与活动的24名学生,通过大量观察、调查、咨询等广泛搜集素材,填写调查表;然后再借助资料查寻、网络搜索、专家咨询、请教老师 观察、实验等方法自行验证所搜集的现象是否属于不科学现象,同时探明造成不科学的原因;最后,再指出改进的方向。

从2012年5月到10月的近5个月时间里,活动共搜集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58种不科学现象。

活动中,学生从看似不经意的现象产生质疑,触发调查素材,并对所质疑的现象进行求证,形成结论,并指出改进的方向。学生从中经历“现象-质疑-求证-结论-更新”的科学探究过程,丰富了科学知识,学到了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想,体验到科学活动的乐趣。

科学现象及原因范文6

关键词 太极拳 膝关节 疼痛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太极拳是武术的主要拳种。太极拳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风格和特点的传统流派,其中流传较广和具有代表性的有五种――陈、杨、吴、武、孙式太极拳五大流派。

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髌面以及髌骨组成的椭圆滑车关节构成。

膝关节具有屈伸和微度内外旋的运动功能。它有两个运动轴:能围绕冠状轴和垂直轴做运动,这是由关节的形状所决定的。

1太极拳运动引发练习者膝关节疼痛原因的相关研究

1.1太极拳运动引发练习者膝关节疼痛现象的调查及实验研究

朱东、李立、邱丕相等在《上海市区太极拳练习者膝关节疼痛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练太极拳后有膝关节疼痛(下称练后膝痛群)404人,占48.2%。太极拳练习者膝痛多以酸痛为主,疼痛多发生在下蹲和做具体动作时,疼痛部位以膝关节正前方为主,疼痛持续时间一般在 10 分钟以内。

调查对象中存在部分练前疼痛的人群,未对习练何种流派太极拳进行分类,未对性别差异进行分类。

徐伟军、李英奎在《杨式太极拳演习者髌骨外移现象及其纠正》一文中:对日本5地市7个爱好会429人的调查结果显示,膝关节有病痛反应52人,占调查样本的12%。对北京中关村太极拳辅导站89人的问卷调查表明,膝关节有病痛反应的66人,占74.2%

对参加全国甲、乙组42式太极拳比赛的男、女前6名运动员,结果为:膝关节有病痛反应,乙组6人,占50%;甲组9人占75%。

赵双印、张旭东等在《杨氏太极拳运动引发练习者膝关节疼痛的原因》研究表明: 太极拳运动不正确共导致膝关节疼痛16人(7.3%)。

综上所述,太极拳运动中膝关节出现疼痛是一种存在的现象。但是目前只是全国范围内的调查,也没有针对全国太极拳运动员的调查,也没有纵向的跟踪调查,实验类的研究较少。

各流派之间的差异研究也较少。对于太极拳大师的膝关节疼痛现象的文章也没有。

1.2太极拳运动引发练习者膝关节疼痛原因的调查及实验研究

徐伟军、李英奎在《杨式太极拳演习者髌骨外移现象及其纠正》一文中从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角度对杨式太极拳演习者下肢膝关节髌骨外移现象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杨式太极拳演习者膝关节髌骨外移现象比较严重,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髌骨外移是导致太极拳演习者膝病痛的主要原因;膝关节髌骨外移是由于动作错误造成膝移距的结果。

朱东、李立、邱丕相的研究认为:初练太极拳时不适应或方法不当,膝关节疼痛与拳龄有一定关联,拳龄越长,膝关节疼痛比例越小。

赵双印等的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练习杨氏太极拳膝关节疼痛的原因,认为膝关节过屈出现“跪膝”,或者在重心转换时的“断劲”使膝关节局部负担过大。因此在习练太极拳时,膝关节姿势不正确引起的主要损伤是髌骨劳损。

综上所述,引发疼痛共同的原因是不正确的姿势,即膝关节过膝、髌骨外移、“实腿弓”外摆时以膝带脚跟。但是朱东、李立、邱丕相的研究认为:初练太极拳时不适应或方法不当,膝关节疼痛与拳龄有一定关联,拳龄越长,膝关节疼痛比例越小。

1.3太极拳运动引发练习者膝关节疼痛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分析

文献资料中直接研究太极拳引起膝关节运动损伤或膝关节疼痛的原因以及损伤机制的较少,仅有7篇,其中4篇的研究仅限于对太极拳造成膝关节疼痛和原因、影响或损伤机制的理论探索,即结合太极拳特点和膝关节的生理结构特点分析太极拳练习可能造成膝关节疼痛的原因所在,但这种研究缺乏调查对象的实例论证,研究结论的说服力不高。

另外3篇文章选取部分调查对象,根据实例分析太极拳练习者膝关节痛的现象及原因,但调查对象集中为高校普修太极拳课的学生或中老年太极拳练习者。在这样的练习情况下很少会直接引起运动损伤,所以用于证明太极拳练习引起膝关节运动损伤并不具有充分的说明力。

2总结

2.1太极拳运动引发练习者膝关节疼痛

(1)太极拳运动中膝关节出现疼痛是一种存在的现象;(2)引发疼痛共同的原因是不正确的姿势,即膝关节过膝、髌骨外移、“实腿弓”外摆时以膝带脚跟。

2.2研究存在的问题

(1)相关研究大多没有调查对象,多为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得出的结论,缺少实验论证;(2)调查对象较单一,多为老年人或高校学生。但缺少对中年人、专业运动员人群的调查;(3)缺乏不同太极拳种类与膝关节疼痛的相关性分析;(4)国外更多的是研究太极拳对膝关节积极的影响,例如太极拳对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青,龚云,王宗兵.甘肃省城市中老年居民太极拳健身科学性社会调查[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