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1

当然作文的创新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个挑战,但是要想得高分,就必须有创新的思维品质。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欲望,让学生热心于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创新的兴趣可以使用多种手法激发,譬如范文引领,引发头脑风暴。如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腻的刻画。

傍晚的时候,和母亲呕了气,顶着一头湿漉漉的头发气恼地站在庭院里,任风胡乱吹着。“不听话的丫头,快点过来!”母亲声音低柔,从屋里搬出了张小椅子,手上拿着吹风机。我不情不愿地走过去,一屁股重重地坐下。太阳正在下沉,天空中流下无数金色落焰,地表聚集滚烫的空气,如末日般辉煌美丽。

这里的动词“顶着一头湿漉漉的头发”,“重重地坐下”,形象生动,能反映出“我”的心情的不愉快;“声音低柔”,反映母亲对“我”的坏脾气的隐忍;“不情不愿”反映我的任性;“太阳正在……如末日般辉煌美丽”不时地加上景色描写的句子,对人物的情感起到衬托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所选的范文必须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和模仿性。老师把它讲透,让学生能够依葫芦画瓢进行训练,训练的结果就是让学生产生也能写出类似的佳作的自信,信心上来了,就会跃跃欲试。等训练到位了,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把这个“瓢”抛开,能够自行画个漂亮的“瓢”。

其次,要在作文的内容、形式和素材上进行创新。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作文分数平平是因为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立意、构思、素材、语言或者形式等等。而要追求高分作文就必须有创新思维的品质与目标。譬如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写议论文的能把“忧与爱”两者关系诠释清楚,并能分析推导出新颖而独特的观点;写记叙文能够把写人叙事写得生动形象,揭示出“忧与爱”的深刻意蕴的,就达到了立意深刻和独到的要求,其实这也是对创新的具体要求。而事实上,许多学生在写《忧与爱》时以记叙文居多,而且又以写亲情或者友情的居多。然而高分记叙文是需要生动细腻的情感和细节的支撑,这可是大多数考生所做不到的。所以就必须有创新思维,在别人都写亲情友情的时候,可以写清新的朦胧的青涩的爱情,给已经审美疲劳的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当然这种创新需要勇气与胆量,因为写得不好就很恶俗,所以尺度要把握好。譬如在写议论文时,选用素材,对于众人皆知的素材就不能再用。对于议论文的选材,我们可以选择那些二流的人物,就是大家听说过,但也只是听说过而已并不熟悉,譬如对于梁启超我们如雷贯耳,对于其儿子梁思成因为其父亲或者他的爱人林徽因的缘故也基本熟悉,但对于梁启超的孙子梁从诫却知之甚少。他是一个民间环境保护的民主斗士,这个就是熟悉又不熟悉但又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人物素材。创新素材,就是防止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2

一、现科教学观的基本特征

1.过程性

现科教学观注重过程,强调从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的转变,强调从知识内容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的转变。换言之,以往的理科教学注重怎样教,教多少,而现科教学则十分注重怎样教,如何学。重视科学过程,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哪些方法,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在理科学习中掌握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思维形式。

2.科学性

现科教学观强调教学的科学安排,要求从严密的班级授课制向不拘于刻板形式的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实验室分组授课制方向转变。严密组织的班级齐步授课制是建立在以教师为教学活动中心的基础上,整班学生仅仅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采有不同程度学生分组的小组授课制,能充分地因材施教,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各种教学媒体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取得及时的反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主体性

现科教学观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非本文由收集整理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智力开发外,还非常注重兴趣、好奇心、克服困难的意志,解决问题后得到的满足感,竞争意识、协作态度及责任心等情感因素和态度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探求的态度和精神已成为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4.广泛性

现科教学观要求教学过程能够做到广泛联系,强调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知识、方法的内联外延,相互渗透和联系。现科教学必须充分体现科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与技术应用的联系,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能源、资源、环境生态、人口、交通与居住等)的联系。在现科教学中,学科知识被置于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上加以呈现,这必然大大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发散性思维空间。

5.多样性

现科教学观要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实现教科书为中心向多种教学媒体和多种教学手段复合运用的方向转变。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媒体,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已与现科教学格格不入。学生实验卡或活动手册、课堂讨论、阅读材料和家庭实验、投影片、录像、教科影片等多种电化教学手段和计算机的运用都已成为现科教学的重要媒介。教科书作为知识的载体,它还起到将多种媒体组合起来的学习指导书的作用。

二、中外理科教学对比

由于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也不断更新。下面就中国、美国、英国的理科教学过程的一些情况进行比对。(如表1)

通过中外理科教学的情况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理科教学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学生学习缺乏问题情景的设置,缺乏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缺少自我获取知识过程的成功体验,缺少与丰富现象和事实相互直接作用的机会。为了应试,学生接受的是演绎、推理等思维方式的强化的训练,而极少有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运用科学归纳法得出结论的训练机会,也忽视了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主动获取信息和信息交流表述能力的训练。所以要使理科教学真正同国际现科教学改革接轨,除了从课程、考试等着手深入、细致的改革外,重要的是广大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探索“开放”的现代教学模式

现科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非常重视“开放”二字,这需要我们改变自成一统,自我封闭的状态,以开放的模式培育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从而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品质,这也是创新教育应致力培养的重要素质。开放的教育格局应当包括:

1.教学内容的开放

科学与真理来自生活,走向发展,教育内容本身就具有开放的属性。刻意追求体系的严密与稳定,追求课程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实质上是以静态的、封闭的形式来对应动态的、开放的内容,与客观课程相背离。知识无法穷尽,学习内容有取有舍,不能追求完整。新知与日俱增,应密切关注前沿,面向未知、面向实际,通过自选内容、灵活施教的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2.教学过程的开放

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

转贴于

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冲动,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开放式教学就是依认识规律理顺“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恢复“过程”的应有地位。通过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教学基本形式,训练与强化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3.教学空间的开放

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课堂应向社会延伸,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这种空间的开放既是培育科学素质的需要,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牵动教育的必然走向。教育空间的开放有益于培养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宏博大的胸襟。

4.思维训练的开放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3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情景设置;评价

一、寓学于乐,欢笑之中创思维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压制孩子的玩心,而应循循善诱,让孩子在“玩”中学到知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就是通过游戏教学让小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使学生乐其所学,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样不仅减轻了学习的焦虑,更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

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变,而不是墨守成规,通过启发、探索、合作等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机会,让学生有不断学习探知的欲望,更深刻地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二、身临其境,想象之中显童趣

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可以是小红帽的路线指导员,可以是天气预报的制作者,可以是图像色彩的调剂师,也可以是电脑操作的小小工程师。

让每个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给学生设置一个挑战,让他们自由探究,在此过程中不刻意强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在大千世界中也能寻找灵感。

有一种叫想象力的东西,是灵感的源泉,它能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创设想象情境,让学生自我感知,把各种层次、角度的想象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整合起来,无论是幼稚还是荒诞,在这个想象的空间里,都是允许的。只要愿意,学生的任何想象,都是值得鼓掌的。

三、多元评价,灵活之中调心态

可能小时候大家都知道“小红花”,那是一种肯定,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动力。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上,评价方式则更加多元化。课上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积极中肯的肯定和建议,会让学生更直接地知道自己的进取方向。除了老师之外,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方式还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总的来说,所有的评价都只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学习生活,所以评价中肯、客观、人性化,可以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受到挫折时可以勇敢地站起来,在好成绩面前不至于自骄自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调整心态,快乐学习,才是大家所期望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李东旺.浅析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方法[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02).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4

摘要“无为而治”的思想是老子哲学中最具有影响力的部分。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治”的境界。

关键词:无为而治体育教学深入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无为而治”是中华智慧中的一块瑰宝,它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数次闪耀出它的璀璨光芒,谈到“无为而治”看到的是治国、治世、为人、处事之道。就其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方法论的价值。它与我们今天学校体育教学中所倡导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等教育教学思想有神似之处。因此,将“无为而治”的思维方式运用于治学,对于我们今天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有着借鉴作用。站在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提取出“教是为了学生会学”的治学指导思想。

一、平平处且放过

这是宋学家陆象山关于读书的一句名言,其中就包含着“无为”的思想。意指不要过分劫难文中的难点晦涩之处,不因小失大。将这一思想运用于体育教学中,也很有见地。

体育新课程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肯定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共同规律的同时,也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体育教学中要关注课标要求,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如学生在学习一些复杂的动作以及学生现年龄阶段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的动作,硬让学生囫囵吞枣强记、硬练的话,只会让学生越练越糊涂,以致失去学习信心。又如单、双杠、技巧的学习等,有些危险性的动作,学生在不理解、不熟练受或年龄及其他条件限制的状态下追求细节完美还易造成运动损伤。我们何不来个“平平处且放过”。对于现阶段完成不了的动作,不必去花费无谓的时间与精力去硬练强学。而是通过创设弹性学习进度与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功到自然成”的快乐。

在这里,“平平处且放过”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体育教学要遵循动作技能的掌握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个体能力不同提出不同的运动技术要求,让学生逐步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种思想认为,既不要刻意地去“为”某事,也不必刻意地“不为”某事,一切顺其自然。在教育中,“无为”指的是不刻意追求形式,不作硬性规定;“无不为”指的是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主动学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自主能力,留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地。当然教师也不是打无备之仗,而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专门为学生安排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教师的“无为”和学生的“无不为”是相对应的。如在学习一些简单的内容时,教师的“为”――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示范,学生跟着统一节奏练习,对应着学生的“无为”――“出工不出力”,学生的积极性就可想而知。相反,如果教师“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安排好空间、时间及相关的信息媒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一般不进行干预,在练习方法、练习难度、练习进度等方面,给学生充分的自。对应着学生的“无不为”――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做活动的效果。其他如:不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异,让所有学生做同样次数和强度的练习;不管是否有学生已经掌握该动作,让所有学生学习同一个技术动作等等。

“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告诉我们,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潜能,强调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有为有所不为

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是说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

体育教学也需要“有为有所不为”。事实上,在体育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妄为”的现象,特别在课程实验过程中,教师没有很好把握住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学中随意性很强,一味让学生自行去玩、体验、感受,缺乏有效的引导。其结果学生根本体验不到技能掌握、提高后的愉悦。更有甚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采用蛙跳来训练小学生的腿部力量;为了出成绩对小年龄运动员进行超负荷训练;在比赛时弄虚作假;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对待学生;课堂上体罚、侮辱学生等。

因此,“有为有所不为”思想告诫我们,作为一位体育教师,要做到“三不做”: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事不做;有违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不做;有违体育精神的事不做。作为教学实践者,要重视“有为”,也要看到“无为”,有为不强作妄为,无为不放任自流。教师应加强思想修养和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5

第一、听力的练习方法

听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交流技能。曾经有一个语言学派认为语言学习是从一个沉默阶段开始的。婴儿是通过听和像鹦鹉一样机械地模仿声音来学习语言的;同样,语言学习者为学习语言,也需要练习听力。这样做可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词汇和句型,帮助他们观察和模仿语言模式。 然而,我们学习英语缺乏这样的环境,除非我们在外语国家生活或者在频繁的沉浸式的语言课堂上经过训练,否则很难通过练习达到良好的听力。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我们可以找一些使用目标语言的音乐,播客,电视节目和电影,然后尽可能经常地去听。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之营造了一个学习语言的小环境,犹如迷恋游戏的学生,在游戏里面反复出现的外语单词,他们就会听着听着就学会了,不需要刻意去记诵,也能听用自如。再如,一些幼儿英语学习趣味光盘,反复念apple,apple是苹果,小孩子也就很容易上口了。

第二、激发和保持好奇心

在语言学习中,态度是影响一个学生进步的最重要因素。那些对目标语的文化比较感兴趣的学习者通常在语言学习方面比较成功。对某种文化或自己不知道的外国文化都比较有好奇心的学生,接受那种语言也会更容易一些,并且也更容易与本民族语言使用者形成良好的关系。

另一方面,据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调查,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和以法语为母语的民族关系高度紧张时,语言学家在魁北克和加拿大地区研究了语言学习中的态度问题,研究发现,那些对法裔加拿大人存在偏见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尽管将法语作为必修学科学了数年,法语成绩也不会太好。在我国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现阶段许多学校学生就不愿意学习日语。这是由于日本使中国和日本积累了多年来的民族矛盾造成的,相反,在大学生中,选择法语、德语和其他语言作为第二门外语的学生要多得多。

所以,经常观看反映国外文化的电影电视等等相关视频或阅读相关书籍,和外国人交朋友等等,都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带着更浓厚的兴趣去学习相关语言。

第三、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爱钻死胡同,常常咬着一个词的用法区别不放,仿佛演算卫星发射的时间距离一样要求精确无误。语言学家发现这种对模棱两可容忍度比较低的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更易遇到困难。这都是因为思维不活跃形成的。

语言讲究的是一种感觉,俗称“语感”;而且语言学习包含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学习者每天都会遇到新单词,对于每一种语法规则,方言中都有例外,还有不规则动词。除非达到像母语使用者那样流利,学习者总会遇到不同程度模棱两可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就要训练一种适合新形势的思维方式,那就是能用就行,能沟通就可以了,暂时不必从语法能深层次去探究它的功能,只要会说、会用、能交流就行了。

还有些学习者看到一个单词就去查字典,而不是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这些学习者在沉浸式的课堂里可能会感到很有压力,而且迷惑。最终,他们可能会由于彻底失望而放弃语言学习。改变这种思维模式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训练。我们可以经常找英语的歌曲或文章,然后即使有不懂的词也试图猜测出段落大意,并且要养成猜词甚至猜句的习惯。有些学生刚入学高中时,老师告诉他不知道的单词不忙查词典,而是先猜测,他会感觉很好笑,觉得学习居然可以这样不严谨。他们就没有懂得语言学习和理科学习是两码事。其实,猜读法的运用在中文文言学习中早就普遍运用了,老师只需要点明学法,参照学习即可。

第四、探寻多种练习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的语言学习者能够练习不同的技能, 明白以不同方式解释的概念。另外,这种多样性可以使他们避免陷入语言学习中的不良惯性。

有些学生仅仅依赖于教师课堂使用语言实验室或录音机里的听读训练,或者课外有些需要依靠语法书去弄懂外语。这些方法都可以,但是只依赖一种方法是不够的。

实际上,学习外语的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寻找任何机会来进行语言学习和训练。比如在逛街购物时,看到街边的广告牌,通常上面都是有英文与汉语对照的,购到的物品,包括打价的清单上面都有英语标注。只要做学习的有心人,语言学习者可以随时感觉到学习语言的氛围。

第五、引导克服胆小羞怯心理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无论一个人在外语写作,动词变形,但单词测试方面多么优秀,一个人如果想要学好外语,提高外语,真正的使用目标语言,我们需要用外语说话。在说话的时候,可以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忘记母语,置身英语的世界中,这样更能在学习中有所突破。

在这个阶段,语言学习者可能会拒不开口, 羞怯和不安全感可能会使他们所有的努力功亏一篑。在东方文明中, 爱面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传统。我们外语教师常抱怨,学生们学了好几年英语,还是不会说英语。那是他们很担心用错语法或发错音,老师或同学会嘲笑他们,使自己感到难堪。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6

【关键词】创新思维;平面设计;能力训练

一、深刻认识创新思维对平面设计作品的影响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加上合理的想象,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一件设计作品的优劣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设计思维深入程度决定的,自己作为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平面设计课程的学习中,时常在做东西的过程中,往往是形式意味太重,创造意味不强,这种现象体现在专业设计中尤其明显,其中原因我感觉主要是自身忽略了对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专门学习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有一个清新的认识,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必须要有不断求新求异,借鉴和汲取他人优秀的成果和营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完成专业学习任务。

二、对提升自我创新思维能力的思考

对于创新思维方法如何培养和运用,如何使自己的设计具有时代美感?如何创造出有创意的作品?如何在设计中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这应是我们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应该时时思考的问题。创新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平面设计人才须从创造性思维培养入手,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自身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一是灵感思维训练。灵感思维是平面设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创作活动中,人们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想法经过反复思考而突然闪现出来,或因某种偶然因素激发突然有所领悟,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各种新概念、新形象、新思路、新发现突然而至,犹如进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就是灵感思维。在西方,灵感思维又称“魔岛理论”,灵感的出现是思维过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是智力达到一个新层次的标志。

通过训练自己的灵感思维就是要学会及时准确地捕捉住转瞬即逝的创意火花,不放弃任何有用的、可取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火星也要牢牢地抓住,这颗小小的火星很可能就是足以燎原的智慧火花。在许多艺术家的创作设计生涯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平面设计中灵感思维的训练要求我们尽量的学习文化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对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对专业的专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前者是灵感和表现方式的源泉,后者是工作的态度。好的设计并不只是图形的创作,是综合了许多智力劳动的结果。涉猎不同的领域,担当不同的角色,可以使我们保持开阔的视野,可以让设计带有更多的信息,而产生好的“意念”,好的意念需要培养和时间的孵化。设计还需要开阔的视野,使信息有广阔的来源,触类旁通是学习平面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1]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大脑就好像是浮在大海上的冰山,海面以上为显意识,海平面以下为潜意识,而灵感思维的产生就是潜意识被重新刺激产生的。所以说灵感出现的机遇对每个人是公平存在的,灵感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尽管它有时是稍纵即逝,甚至令人百思不解,难以捕捉。那些努力追求、刻意进取、随时留意并敏锐地感觉、捕捉到灵感的人是成功的典范。培根说:“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不停的思考、努力的探索,为艺术创作中灵感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因而灵感始终是那些勤于思考的人。

二是独创性思维训练。设计的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所谓想象是对已有的感性形象进行分析综合、提炼、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运用创造想象的构思常常具有独创性、新颖性,更具有艺术的生动性和感染力。[2]独创性要求艺术家在艺术思维中不顺从既定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思维空间的基点,代表着一个个思维的要素,如在视觉艺术创作中需要考虑的风格、流派、色彩、图案、题材、材料或肌理等。多一个思维的基点,就多一条创新的思路,艺术家要从众多的思路中寻找出最新、最佳的方案。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训练强调个性的表现,任何艺术作品,如果没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则容易流于平淡、落入俗套。特别在这种信息传递高度发达的社会,个性表现是平面设计的生命力所在。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到受众的眼球,达到传达信息引起受众关注的效果。充分的个性表现属于个体及其对象,在于艺术创作的具体性、独特性和自由发展的意识。艺术创作的审美需求是不可重复的。对于同一个艺术形象,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各自都有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出人们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面设计学习过程当中把自身看成是有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生命潜能的个体,重视和鼓励自身大胆求异、质疑探索,积极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努力让我们成为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者”。有学生提出,由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得以充分释放,这是教学的真正生命活力所在。[3]另外,训练自身的独创性思维,一定要克服习惯,就是克服旧的思维定式,打破创造思维障碍,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反观我们学生的平面设计作品为什么没有创意,就是因为没有独创性思维的习惯,没有克服习惯的思维定势。平面设计作品是靠视觉进行传达的,所以平面设计作品的终极目的就是传达,即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视觉符号,平面设计的作品有没有独创性,能不能吸引别人的眼球主要在于转化过程上是不是克服习惯思维定势,用独创性的眼光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图形。

三是求同与求异思维训练。艺术的求同、求异思维,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以人的大脑为思维的中心点,思维的模式从外部聚合到这个中心点,或从中心点向外发散出去。以此为基础,又引申出思维的方向性模式,即思维的定向性,侧向性和逆向性发展。对于艺术的思维形式来说,这几个方面都是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重视培养自身了解、掌握并有意识地进行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充分开发艺术潜力,提高视觉艺术思维的效率和创作能力。

求同思维就是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感知到的对象、搜集到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聚集”起来,探求其共性和本质特征。求同思维的运动过程中,最先表现出的是处于朦胧状态的各种信息和素材,这些信息和素材可能是杂乱的、无秩序的,其特征也并不明显突出。但随着思维活动的不断深人,创作主题思路渐渐清晰明确,各个素材或信息的共性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具有共同特征的要素,焦点也逐渐地聚集于思维的中心,使创作的形式逐渐地完善起来。

求异思维是以思维的中心点向外辐射发散,产生多方向、多角度的捕捉创作灵感的触角。我们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为一棵大树,人的思维、感受、想像等活动促使“树枝”衍生,“树枝”越多,与其他“树枝”接触的机会越多,产生的交叉点(突触)也就越多,并继续衍生新的“树枝”,结成新的突触。如此循环往复,每一个突触都可以产生变化,新的想法也就层出不穷。人类的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就是依照这种模式进行思维活动的。人们每接触一件事、看到一个物体,都会产生印象和记忆,接触的事物越多,想像力越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这种思维形式不受常规思维定势的局限,综合创作的主题、内容、对象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作为思维空间中一个个中心点,向外发散吸收诸如艺术风格、民族习俗、社会潮流等一切可能借鉴吸收的要素,将其综合在自己的视觉艺术思维中。因此,求异思维法作为推动视觉艺术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动力,是视觉艺术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视觉艺术思维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创作思维过程中,以求异思维去广泛搜集素材,自由联想,寻找创作灵感和创作契机,为艺术创作创造多种条件。然后运用求同思维法对所得素材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判断等,从而产生正确的创意和结论。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求异―求同―再求异一再求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和创作思路。

总之,平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课程,和包装设计、标志设计、书籍设计等,都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但就其思维方式来说,运用的都是一套系统化的思维方法,题材的变换只是表达主题的不同,设计元素运用的差异,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创新思维的方式和过程是相同的。所以在平面设计专业学习中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不断开发自身创造性思维,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张 冲.创意思维和设计[J].美与时代,2005,(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