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的手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直接融资的手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直接融资的手段

直接融资的手段范文1

他认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短期很难取得进展,只有等待利率下降之后,“如果利率处于下降通道,政策宽松了,钱多起来,更多资金才会流向直接融资市场。”

李迅雷认为,要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纵观全球资本市场,虽然大多数国家主要通过债权融资方式,但股权融资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

不过,他认为,短期中国借扩大股权融资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空间不大。虽然中国股市发展20年了,但在融资方面仍面临两大问题。

一是,银行借助资本市场完成上市和上市后再融资,不时添加和空虚资本金,从而招致银行信贷规模不时收缩,直接融资规模添加而直接融资比例难以上升的悖论;

二是,中国股权融资虽然规模增长很快,但临时存在一级市场投资者收益率远高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局面,这与经过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来添加居民财富性支出的目的相违犯。

李迅雷同时强调,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需要来自市场的力量,市场机制不发挥作用,进展总是缓慢的。

以股市为例,过去中国经常因为市场低迷而暂停新股发行,投资者无法获得估值便宜的股票;但又会因为股票发行审批缓慢导致股市高涨时供给不足,故投资者获得股票的成本始终居高不下。

未来,如果能够让更多的中小企业上市,那么,不仅直接融资的比重能上升,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能解决,小市值股票整体泡沫化的现象也将消失。

另外,李迅雷认为,从金融安全与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的角度来讲,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很有必要。

一是,中国现在以银行体系为主,风险较大,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可分散风险,可以分流银行系统资金,消除大量资金集中于银行间市场的现象。

直接融资的手段范文2

一、SG钢铁公司直接融资基本情况

截至 2010 年末,SG 总资产 3 101.28 亿元,总负债2 037.00 亿元,所有者权益 1 064.28 亿元,资产负债率65.68%。2010年,SG实现营业收入1 975.34亿元,利润总额19.72亿元,经营性净现金流42.66亿元。根据未经审计的2011年前三季度财务报表,截至2011年9月末,SG总资产3 283.49亿元,总负债2 224.02亿元,所有者权益 1 059.47 亿元,资产负债率 67.73%。2011年1—9月,SG实现营业收入1 507.44亿元,利润总额15.90亿元,经营性净现金流24.94亿元。表1为截至2011年9月末SG直接融资情况(此外,SG下属的上市公司在2003年12月16日发行了20亿元可转债,全部用于冷轧薄板生产线建设,于2008年12月16日到期;同时,SG计划近期发行50亿元5年期的中票),可以看到,截至2011年9月末,SG已按期兑付的各类直接融资债务工具合计210亿元,待偿还的各类直接融资债务工具合计370亿元,每期债券的发行利率均在较大程度上低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较多的直接融资,有利地改善了负债结构,降低了融资成本。

二、SG钢铁公司主要优势和风险分析

1. 主要优势分析

(1)相对较高的原燃料自给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截至2011年9月末,SG铁矿石资源总储量近10亿吨,另有远景储量5.6亿吨,为铁矿石供应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为钢铁生产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资源保障。在铁矿之外,SG还拥有较多的煤矿。2008—2010年及2011年1—9月,SG铁矿石和焦炭等主要原燃料的自给率均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如表2所示。整体看,随着SG新建产能的逐渐扩张和兼并重组的不断推进,2005—2010年SG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波动上升,有利于市场控制力的提升,见图2。SG在综合衡量钢铁板块需求及自身盈利状况的基础上,将一部分产品进行外部销售,有效提升了整体收入水平及盈利能力。

(2)随着新建产能的逐步释放和兼并重组的持续推进,SG区域市场控制力逐步增强。近年来,SG通过积极实施自身规模扩张和大力推进兼并重组,钢铁产业形成了“一业多地”的格局,生产基地涉及华北、东北、西南和西北。2005—2007 年,SG 产量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2008 年由于奥运限产等因素,SG 产量同比出现下滑。2009年,随着新建产能的释放,加之多次跨区域的联合重组,SG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大幅提升,分别为1 955万吨、1 948万吨和1 843万吨。2010年,随着新建产能的继续释放和持续的兼并重组,SG生铁、粗钢、钢材的产量分别达到3 174万吨、3 154万吨和2 978万吨。2011年,由于新建产能基本全部释放,SG钢铁产量同比保持稳定,由规模扩张转向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具体情况见图1所示。整体看,随着SG新建产能的逐渐扩张和兼并重组的不断推进,2005—2010年SG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波动上升,有利于市场控制力的提升,见图2。

(3)SG新建钢铁项目的装备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物流优势明显,具有较大的后发优势。近年来,SG在对原有装备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新建了较多的项目,这些新建钢铁项目的装备和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且物流优势明显,拥有良好的海运和陆运条件,且临近消费市场,在未来的竞争中具有较大的后发优势,如表3所示。

(4)SG按照品种划分销售的新理念,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按照“集中一贯、能级清晰、管理规范、简捷高效”的集中整体化管理要求,SG对钢铁产品销售实施了集中管理。近年来按照品种划分销售的新理念,进一步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建立了5个销售部,分别为:建材销售部,负责全国区域内普通建材的销售;优质型材销售部,负责全国区域内精品型材的销售;优质线材销售部,负责全国区域内精品线材的销售;板材销售部,负责全国区域内板材产品的销售;综合产品销图2 2005—2010年SG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售部,负责全国区域内钢坯、水渣产品的销售。整体看,SG实现了由贸易销售型向技术营销型的转变。同时为适应市场需要,SG销售渠道由中间商分销为主转变为以直供、加工配送为主(见表4),先后在北京、天津、秦皇岛、苏州、上海和宁波等地建立配送中心或销售分公司,直接面对用户需求,服务用户。

(5)SG属于国有特大型企业,易得到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SG属于国有特大型钢铁企业,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同时在兼并重组中易于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2005年,SG启动“战略结构调整搬迁”项目,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保障下,通过多渠道持续稳定地推进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根据既定的方案,SG通过新项目、退休、内退、面向社会分流4条渠道安置富余职工,截至2010年末累计分流安置3.45万人。截至2011年9月末,国家及地方财政累计共对SG搬迁支持资金184.15亿元,其中税收返还65.03亿元、增拨资本金60亿元、外埠企业划转破产补贴支持21.2亿元、人员安置分流方面支持20.93亿元、针对调整搬迁项目建设支持19亿元、税后利润收缴返还6.9亿元。

2. 主要风险分析

(1)钢铁行业竞争更加激烈,预计未来1~2年内钢材价格低位运行。近年来由于铁矿石价格波动较大,加之钢铁行业竞争逐渐加剧,造成钢材产品价格波动较大。2008年上半年,铁矿石价格的大幅上涨推高了钢材产品的价格,但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逐步蔓延,使铁矿石和钢材价格均大幅下滑。2010年,主要钢材产品价格呈现波动增长。2011年1—9月,在成本提升的推动和下游需求的带动下,SG主要钢材品种价格与2010年相比均出现上涨,有利带动了钢材销售收入的增长(见图3)。但从近期钢材价格走势看,由于国内市场钢材需求不旺,社会库存由降转升,钢材价格由升转降。2011 年 9 月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钢材综合价格指数(CSPI)为132.30点,环比下降2.93点。预计未来1~2年内钢材价格低位运行,不利于钢铁企业收入及利润水平的提升。

(2)SG内部子公司盈利能力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近年来SG投资搬迁、新建及兼并重组项目较多,下属部分主要钢铁子公司生产和财务情况存在较大的不均衡(见表5)。其中,B公司由于设备处于调试期,总体支出成本持续大于收入、项目设计的总体经济效益还没有显现、先进的工艺流程和装备并未快速转化为经济效益,导致持续亏损;D公司是2009年被SG兼并的,前期一直亏损,同时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2010年以来,SG在原燃料采供、销售渠道建设、产品线优化升级、内部成本管控等多个领域对D实施整合改进,亏损现象得到一定控制。

(3)SG近年来有息负债规模增长较快,未来债务融资规模仍较大。近年来,SG总有息债务占总负债的比重逐年提高,债务压力逐渐增大。总有息债务中,长期有息债务(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占比较高,短期有息债务(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短期债券+1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占比有所下降,具体见表6。目前,SG拥有较多的在建项目,未来几年上述项目除需要投入大量自有资金外,还需较大金额的对外债务融资,这将进一步增加资本支出压力,如表7所示。

三、SG钢铁公司直接融资目的分析

根据SG历次募集资金安排,除2008年企业债用于项目建设外,其余均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流和优化债务结构,下面主要对SG现金流和债务结构进行分析。

1. 现金流分析

2008—2010年,SG经营性净现金流分别为59.41亿元、45.40亿元和42.66亿元,出现一定的下滑;投资性净现金流分别为-439.46 亿元、-295.60 亿元和-318.08 亿元,建设项目规模较大,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导致投资性现金净流出增幅较大,预计未来1~2年投资性现金净流出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筹资性净现金流分别为445.22亿元、271.52亿元和330.58亿元,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具体见表8。2008—2010年,SG经营性净现金流与总负债之比分别为5.75%、3.14%和2.33%;经营性净现金流与流动负债之比分别为8.85%、5.84%和4.57%;经营性净现金流利息保障倍数分别为2.53倍、1.19倍和0.63倍。整体看,SG经营性净现金流对债务的保障能力出现一定下降,仅靠经营性净现金流难以满足投资活动需求,因此直接融资成为最优的选择之一。

2. 债务结构分析

2007年之前,SG的主要融资渠道为银行借款这一间接融资渠道,2007年以来转变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合。从表9看出,近年来SG的负债有如下特点:第一,总规模持续上升,几乎翻了一番;第二,资产负债率逐年攀升;第三,直接融资总金额虽然较大,但直接融资占总负债的比重始终在20%以下,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其中又以长期借款居多,由此使得财务费用大幅攀升。在上述特点之外,截至2011年9月末,SG未来有息债务到期期限结构主要集中在1年以内(占30.33%)和5年以上(占24.89%),存在一定的集中程度,见表10。综合上述分析,根据自身经营的特点和财务需求,SG综合运用多种融资手段,仅直接融资即使用了短期融资券(均为1年期)、中期票据(均为5年期)和企业债(10年期+15年期)等多种方式,在较大程度上调整了债务结构,减轻了财务负担。

四、相关结论、建议和启示

1. SG的案例为众多企业进行直接融资提供了典型范例

近年来,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较快,但在不同规模企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SG近年来通过较多的直接融资(符合存续期内公开市场直接融资债券金额合计不超过净资产40%这一限定),合理使用了多种融资手段。而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直接融资的金额合计较为有限,未来必将有更多的企业认识并体会到,通过债券市场进行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节省的财务成本是实实在在的,因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同时,即使是SG近年来其直接融资占总负债的比重与间接融资占总负债的比重之差也始终在40个百分点以上,说明其未来仍有一定的直接融资突破空间,除目前的公开市场发行外,未来还可以采取发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私募)等方式进行融资。2. 企业的整体实力决定了其信用等级作为信用债,信用等级是进行直接融资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以SG为例,由规模扩张和整体行业地位提升等因素决定,其信用等级也出现提升(2008年5月由AA+提升为AAA),这一变化也是与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形势的向好和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息息相关的。而目前,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力图进行直接融资的大背景下,有少数发债企业对信用等级存在一定程度的幻想,虽然可以理解,但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 企业的高度重视和相关中介机构的密切配合是直接融资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以SG为例,其每次直接融资都是由总会计师直接协调掌控,相关中介机构的相关高层领导全部参与具体项目调度,有效提高了整体运行效率。同时,企业对发行时机的选择也有很大的技巧性。比如,2010年下半年SG计划同时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而当时央行加息的信号已十分明显,在各方的积极配合与努力下,9月29日SG 成功发行 1 年期 50 亿元短期融资券,票面利率为3.14%;10月15日SG成功发行5年期90亿元中期票据,票面利率为4.01%。而就在之后的10月20日,央行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4.86%提升到5.56%,3~5年(含)贷款基准利率由5.76%提升到5.96%。上述事件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更多的是事态发展的必然,有利的发行时点节约了大量的融资成本。

直接融资的手段范文3

关键词:南京经济;金融业;问题存在

1.南京的地理环境概况

中国江苏省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濒江近海,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港口、通讯枢纽,亦是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中国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2.南京金融业基本概况

我们谈到南京金融发展要从历史开始,其南京金融经历了三大的阶段如下:

首先,(1979年至1986年)是中国金融体系重建阶段,当时金融领域工作的主体内容还是拨乱反正。1993年9月,国务院正式发文,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再成立一家工商银行承担人民银行原有的城市工商信贷业务。1984年,中农工建四大专业银行先后建立,形成了当时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

其次,(1987年至1996年)是金融主体迅速扩大的阶段,当时中国金融体系与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发展得很快,考虑到江苏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多层次、多行类的金融体系要求。商业银行决定了在南京建设了分行。

最后,(1997年至今)南京的金融市场与市场体系快速发展的阶段,当时外资金融机构逐渐进入南京,货币供给量和人民储蓄均显出了快增加,存贷款余额的每年增长速度增长10%以上。保险、创投、担保等金融机构组织迅速增加。这个时期在南京江苏证监局、江苏保监局、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在好多地方等金融机构组织踊跃建立。

3.南京金融的主要特点

这几年来跟随中国江苏的经济发展,南京经济金融发展也增加得很快,金融体系相当完备、金融市场迅速扩大规模、南京金融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晋级、金融聚集和辐射不断增加。根据中国江苏网报告,在2014年的上半年南京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取向,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经营转型。南京银行报告表截至2014年,资产总额达到5731.50亿元,较年初增加1390.93亿元,增幅为32.04%。存款总额达到3683.29亿元,较年初增加1081.80亿元,增幅为41.58%。贷款余额达1746.85亿元,较年初增加277.24亿元,增幅为18.86%。实现利润总额70.58亿元,同比增加14.49亿元,增幅25.84%,总体经营业绩好于预期。与此同时,监管指标总体良好。资本充足率12.00%,存贷比47.43%,收入成本比27.91%,拨贷比3.06%,拨备覆盖率325.72%,保持了较高的风险抵御能力。市场关注的其他指标均总体向好,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9.00%,较年初上升1.44个百分点。

4.南京金融的发展存在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以来,在江苏南京金融业是四大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那么多年南京金融业的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增加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不断进入壮大,南京金融机构体系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同时要提到的是,不论是四大银行还是其他在南京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提高质和量、服务能力与服务态度质量日益升到很到的水平。然而在南京金融业不断的发展并且获得很多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南京的金融业发展的问题存在:

(一)南京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缓慢。银行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共同和谐发展,可以说南京是江苏省的一部分。作为地区的金融机构发展南京能否完善的标志,南极得要依靠着中国金融业是否提供多样化影响的重要因素。南京还没建立起相应的金融机构受国家信用保护、金融行业垄断现象较为严重、市场竞争不足。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较差、无法通过正常渠道退出市场,加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规制部门没有相应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危机出现时、往往不知所措、只能层层上报,逐级请示,最后延误了退出的时机。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规制手段和措施,规制部门只能通过行政手段加以干预。

(二)南京直接融资的比重不足。这几年来虽然江苏南京资金融资增加不少,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不均衡显出的很明显,在南京一般直接融资低于间接融资十倍左右。直接融资成本具有的特点是:优点是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快速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提高。筹资的成本较低而投资收益较大,换一方式说直接融资成本低而流动性比较强和单笔融资规模比较大。缺点是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多。直接融资使用的金融工具其流通性较间接融资的要弱,兑现能力较低。直接融资的风险较大。可以看出直接融资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发行债券,所以我们要提高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在“十一五”期间大概是11%,“十二五”期间南京要调高直接成本达到大概15%,未来南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均衡的社会融资结构。

(三)南京金融服务体系不足并且不活跃。缺乏地方政府的支持、金融业开发程度不够彻底。比如从保险的种类不多而保险市场的隐性效率比较低效率,还没利到用其网点布局的优势与客户资源的大力优势展开了市场保险等。同时南京金融创业与开发程度是很有限的,南京金融机构引起外资进入是很少,且外资金融机构层次并不是高、南京对于金融人才培养和吸引力人才到南京金融机构工作不足。这也很容易理解,是因为南京的外资金融总部或区域中心很少导致中国金融的人才少人会选择南京发展的。

5.推动南京金融发展的建议

南京规划在2020年建立成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根据2013年的数据南京金融业同比增长值是846亿元、GDP占比超过10%。南京目标在2017年全城市金融业增加值要超过1400亿美元;南京金融增加值的目标一直增长在2020年的超过2000亿元成为承接上海、深圳的金融发展。

首先更加完善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市场秩序、发展制度等问题。这几年来南京金融发展的不是很快所以要巩固信托风险控制、提高资本金、加强经营等问题。并且及增加推出非银行金融发展的各项有利的政策、推动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然而南京地区政府要支持非金融机构发展,使用合适的手段提高非金融创造、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法对企业实现最好的资金配置。

直接融资的手段范文4

[摘要]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在总体上以高负债为特征,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不仅导致企业沉重的利息负担和企业再融资的困难,使企业失去能力,同时也导致企业治理结构失效和治理机制弱化。国有企业的现实困境与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密切相关,而资本结构又是导致治理结构缺陷的原因所在。鉴于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国有企业的改革应以资本结构的优化为起点,以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与完善为核心。

[关键词]:资本结构 企业治理

一、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特征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已成为国企改革和脱困的障碍,阻挠着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其基本特征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股权结构和所有权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三高”和“三低”,即外源性融资比例高,内源性比例低;间接融资比例高,直接融资比例低;债务性融资比例高,资本性融资比例低。

(一)总体状况

从总体上看,当前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方面的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体制外的;既有银行信贷约束软化的因素,也有企业监控机制不健全的原因。根据人民银行1998年的统计,随着企业融资总额的逐年上升,间接融资比重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至1997年在机构贷款总额中仍占77%,在企业资本总来源中占绝对优势,从而形成了企业的长时期高负债状态。直接融资由1995年的12%上升至1997年的23%,虽然比重增加近一倍,但仍然相对较低,其中主要来源于股票融资,债券和商业汇票融资的发展和商业汇票融资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二)债务融资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体制改革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的融资在教长时间里高度依赖于国有专业银行而形成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债,导致企业缺乏活力,亏损严重。

国有企业负债率偏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并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债务总量快速增长,资产负债率大幅度上升。

2、 企业银行借款等正常渠道形成的债务比重不断下降,拖欠货款、欠缴税利和应付工资福利费等非正常渠道形成的债务比重不断上升,债务结构不合理。

3、 不合理资金占用越来越多,债务逾期未还金额不断增加,企业偿债压力越来越大。

4、 从企业资金融入效率来讲,负债率偏高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偏高,影响了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同时由于负债率偏高,使企业债务风险越来越大。银行贷款利率超过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的现象并不鲜见,这样的高利率、低收益,其结果是企业利润不够偿还贷款利息,贷款包袱越来越重,使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财务风险。

近年来,为解决国有企业高负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不少政策和措施。实行贷改投,将中央一级的原拨改贷形成的本息余额转为国家的资本金;逐渐加大核销国有专业银行呆帐的力度;加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将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种种措施,对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改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力度不大,效果也并不明显。这是因为,从贷改投的效果来看,拨改贷资金在整个国有企业基本建设规模中所占比重并不大,即使全部转为国家资本金,企业资产负债率的下降幅度也很小。因此,尽管国家采取了若干措施来改善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但效果并不明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三)直接融资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直接融资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市场经济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也正在稳步推进,企业融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迅速拓宽,直接融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资本结构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其中以股票融资的发展最为迅猛。但就目前状况看,不仅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自身要求相比,直接融资的发展也显滞后,规模仍然偏小,还存在许多影响直接融资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1、直接融资的迅速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的迅速发展,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方式。包括股票、债券、银行承兑汇票等在内的直接融资占企业新增筹资额的比重迅速提高,其中股票融资提高最快。直接融资的发展,使我国企业融资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除了上市股票和公开发行的债券外,规范的票据融资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企业内部的职工入股和集资也成为许多改制中小企业认同的融资方式。此外,融资租赁,资产置换等新的融资方式也开始出现,直接融资的规模逐年增长。

2、直接融资存在的主要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多渠道直接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企业改革中资金需求的紧张状况也得到了缓和。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发育不够成熟,证券市场的法制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因此市场的发育本身存在许多不足和非规范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证券市场规模偏小,市场发育不完善,不能满足企业融资的需要。1997年,我国证券(包括股票、国债、企业债券、银行承兑汇票)市场交易额只占GDP的35%左右,且国有股、法人股不能上市交易,大多数国债和企业债券也不能上市流通。商业汇票的流通市场也尚未形成。扣除这些不能上市交易的部分,我国证券市场的流通市值实际不足10%,而1996年,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其证券市场的流通市值与同期GDP的比例分别为224%、178%和133%,一些发展家如印度、泰国、巴西,其比重也达到93%、145%和67%。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市场规模太小了。

(2)企业融资来源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主。从企业新增融资构成来看,银行贷款1995年占88.4%,近几年虽有所下降,但仍占80%左右;企业通过发行证券等直接融资最多也只达到了23%,同国外相比,20世纪80年代以来,直接融资占企业外源融资比重美国在50%左右,日本在30%以上,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也都保持在30%左右。我国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显然偏低。

(3)居民资产品种单一,有价证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过低,投资渠道狭窄。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金融资产总额中,银行存款占 80%以上,有价证券只占10%左右,持有现金和其他金融资产不足10%。,而发达国家居民金融资产 的比例一般是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其他金融资产各占三分之一。从这一侧面也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不足,企业融资渠道不充分。

二、 资本结构对企业治理效率的

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资本结构本身又会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和治理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就一般意义而言,资本结构是指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的比例关系,它反映的是市场条件下企业的金融关系,即以资本和信用为纽带,通过投资与借贷构成的股东、债券人和经营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利益关系。由于在产权意义上,企业的资本结构体现了企业治理主体的权利基础,因此合理的资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企业的经营绩效和企业治理的有效性。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畸形发展,不但导致了企业资本营运效率的低下,而且导致了企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扭曲与失衡,治理机制难以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也妨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一)所有权结构对企业治理的影响

产权主体缺位是影响整个国企改革成效的最大占障碍之一,也是导致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纵观20年以来的企业改革历程,无论是改革之初的“放权让利”,还是后来的“利改税”、“拨改贷”以及承包经营责任制等,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企业的资本生成制度,从制度变迁的效应来看,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侧重于政府控制的放松,而不是产权制度的变迁,是在企业不存在产权主体多元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由于企业产权边界模糊,产权主体缺位,经营者缺乏必要的产权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银行的债务就不具有约束力,这就为企业过度的负债扩张提供了客观上的环境和主观上的动机。

我国国有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是政府行政干预的内部人控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放权让利”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放给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事实上都落到内部人手中,而未下放的的权利仍然掌握在各级行政部门手中,他们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还远未停止,这就形成了政府干预和内部人控制相结合的治理结构特点。一方面,出现了经营者权力迅速增大而对其监督与约束力度大大减小的趋势,以经营者为首的企业内部人控制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以所有者的身份对国有企业进行过多干预的问题仍然相当严重。造成了这种低效率或无效率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原因是复杂的,企业融资结构仍是主要原因,特别是没有从企业融资体制入手改革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长期以来,由于对国有在主义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存在片面的认识,即只强调国有经济绝对的数量和规模而不注重国有企业的质量和效益;只强调实物形态的资产管理而不注重价值形态的资本运营;不是从国有经济总体上来认识其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和,只是从具体的每个企业是否是纯国有资本企业这样狭隘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样就带来两个问题:(1)在国民收入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即国家财政投资能力日益下降的前提下,为了保证企业的国有经济性质就不得不以极少量甚至是零国有资本金创办国有企业,再通过国有银行把非国有的资金集中起来贷款给国有企业,是国有企业的银行负债率居高不下,形成所谓的“债务危机”;银行作为外部出资人又没有形成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的机制,银行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几乎不起任何作用。(2)在企业内部形成国家独资的股权结构,而国家,实际上政府作为企业惟一的所有者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产权行使的问题,即国家作为企业的外部出资人并没有以所有者的身份进入企业并在企业内行使所有者职能,从而导致了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和产权虚置。

在作为债权资本主体的银行和股权资本主体的政府都没有对国有企业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而企业外部的市场(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又未形成的条件下,就大力推行经理责任制,实际上是将外部出资人的部分或全部决策权和收益权,在缺乏必要制约的情况下交给了企业经理。尽管在政府手中还保留着最终控制手段即经理任聘和解聘的人事权,但这一手段的实施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不透明性及干部人事制度的能上不能下的传统等。因此,必然会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这种企业治理结构,造成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激励、约束机制缺乏,压抑了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活力和效率。

(二)债权治理功能弱化

从融资的角度看,单纯依靠股权控制难以有效的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问题,因为债权人与经营者之间也同样存在着问题,这类问题的有效解决,还必须借助于债务的治理作用。债务的治理功能主要体现为债务人面临着债权人的压力和破产机制的约束,如果企业经营失败,无力履行债务契约,债权人就可以有债权持有者转化为债权所有者,按照契约或有关对债务人进行相继治理,如对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或重组等。为了避免控制权的丧失,经营者只有努力经营,力争保持财务状况良好,至少将经营状态维持在能支付债务的水平之上。因此,有效的资本结构能将债务的硬约束和股票的投票权结合起来,发挥两种控制方式的合理作用。

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及其改革过程中,债务的约束功能是微弱的。一些企业虽然已是债台高筑,却还不断从银行发债融资,国有企业的债务并未给经营者带来多少压力。上,企业的支出不得大于其货币存量与企业的收入之和,如果企业的支出超过收入的限度就会破产,那么这种约束就是硬约束,反之就是软约束。我国目前的债务约束显然是软约束。国有银行作为特殊的债权人,其自身也没有明晰的产权边界,其资产属于国家,而不属于法人;同时国有企业也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实际上体现为同一所有者之间的内部借贷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借贷还是在政府的行政干预下进行的,不是市场行为。

因此,这种银企关系是扭曲的,银行与其说是债权人, 不如说是的资金供给者,企业是资金的使用者,企业债务到期即使不能按期履行还本付息的义务,银行业无法行使对企业资产的最终控制权,难以实施破产和清算等。由于资产国有化,即使破产和清算对企业经营者也不具有约束力,甚至会出现企业自行申请破产以逃避银行债务的奇怪现象。即使经营者不能履行债务人的义务,其利益也几乎不说什么。企业是国家的,银行也是国家的,借钱不还,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观念下,企业的经营者就会进一步负债经营,银行也缺乏干预企业决策的真正动因,因此债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鉴于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国有企业的改革应以资本结构的优化为起点,以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与完善为核心。

:周双喜,公司治理—国企改革的关键,师,2003(12)

李维安,公司治理,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

直接融资的手段范文5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杠杆率高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直接融资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去杠杆作为五大任务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要明_本文所提的杠杆率概念,一是企业经营的财务杠杆(企业总负债/总资产),二是全社会杠杆率(债务/国内生产总值)。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杠杆率呈现快速持续上升趋势,在经济新常态下日益突出,并有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2015年末中国总杠杆率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问题出在杠杆结构上,根据社科院数据,中国国内各部门中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远远超过其他部门。不仅在国内,2014年底,中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123.1%,是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过高,才是中国债务的突出风险。

一、中国企业高杠杆率成因分析

(一)政府大规模财政刺激,银行放宽贷款审核,信贷规模扩张

由于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我国推出大规模刺激政策,使得2008~2010年我国杠杆率历史性的攀升。2008~2012年,我国企业负债占GDP的比重从95%上升至125%,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由53%上升至60%,产能扩张是以负债率提升作为基础的。2008年金融危机后,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出现了大幅上升,2008~2014年期间猛增51%。政府的刺激政策大规模增加了存量资金,企业债务激增,已然超过了实体经济应有的发展速度,经济危机下,企业贷款规模如此庞大,但是真正有投资价值的项目不足。同时,根据货币中性理论,长期看来,经济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提升,货币刺激结果只能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不可否认,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确实为杠杆率高企埋下了隐患。

(二)银行垄断,市场不完善,直接融资不发达,间接融资规模过大

至2016年9月,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已突破219万亿元,相当于同期GDP(70.86万亿元)的309%。而同期我国股票总市值约为55万亿元,相当于GDP的77.62%。我国企业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导致直接融资比重过低。虽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我国金融市场完善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同时信贷市场主要由国有大型银行所垄断,企业直接融资市场和条件都不成熟,尤其是股权融资发展缓慢,企业不得不依靠银行信贷,企业债券等市场还不发达,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直接导致间接融资规模过大。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反映一国金融体系配置效率是否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由于我国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融资形成了对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房地产的火爆、地方债务平台的大幅扩张,银行新增贷款直线上升。

(三)企业发展思路存在偏差,注重短期利益

高杠杆现象主要出现在国有企业中。国有企业由于其特殊地位和优势,中国国有企业规模过大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产物。曾经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国有企业由于自身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具有强烈的借贷冲动,同时国有企业在金融市场具有相对优势的地位,很容易运用外部金融资源实现自身的扩张。同时,不只国有企业,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同样存在过度举债企业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在没有具体可行性项目之前,便大肆借贷,后期由于经济原因和行业原因,很多项目被淘汰,造成了无法按期还贷。

二、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债转股去杠杆

债转股,即将银行与企业的债权关系转换为股权关系,以化解企业的债务,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债转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债权人把享有的企业债权转化为股权的行为,另一种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并将其转换为对债务人国有企业的股权的行为。

债转股能够有效降低高杠杆国企的资产负债率,减轻其还本付息的压力,补充其资本金,是解决企业高杠杆率的一种有效的办法。但是债转股之后,银行相当于放弃了对企业债务的索偿权,在企业破产清偿顺序上位列最后,所以债转股并不是提高银行清收能力的手段,但相应的,股权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为债转股提供了一定的流动性。而且,债转股应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有活力的企业施行债转股。这就对企业信息披露和参与主体的辨别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市场上并没有真正成熟公认的评级机构对企业进行合理的评级,这也导致了许多市场投资主体对债转股保持观望。

(二)逐步放开并购去杠杆

企业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国际上习惯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在我国称为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入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方式。

并购作为目前广泛使用的企业合并手段,其对降低杠杆率的作用是高效的,而我国目前企业兼并的市场条件和法律条件仍需进一步完善,不搞拉郎配,降低政府在并购中的作用,同时,对于某些行业,尤其是资质型行业,放开政府保护,顺应经济走势和市场选择,让市场和企业自己决定并购的方向。

(三)鼓励股权融资――尤其是完善新三板融资

直接融资的手段范文6

关键词:国有企业 融资制度 融资问题

一、国有企业融资制度演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的融资制度经历了财政主导型、银行主导型和混合型三个阶段。融资制度不同,决定了我国企业资金来源不同,同时也影响企业的财产制度及其治理结构等方面。

1.财政主导型融资制度,即在资金的集中与分配过程中,国家依靠财政手段保持其主导地位。这种制度具有双面性,其优点是可以快速集中资金,用于解决急需资金的问题,体现了供应资金的公平性。而存在的不足在于,这种方式使资金的效率及效益偏低,企业的融资政策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体制与现实的矛盾逐渐凸显。

2.在转轨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轨的过程中,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需求随着变化,同时又由于制度创新的成本比较低,因此融资制度逐步过渡到银行主导型。在该制度下,国家的身份发生转变,国有企业也结束了不承担风险的财务状态。这种融资制度同样具有双面性,其优点是企业取得了融资权,但缺点是企业要承担高负债,这是由于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造成的。而银行在分配贷款时不能遵循市场效率优先的原则,这也体现了这次改革的滞后性。

3.国有企业要形成合理的融资结构,必须选择多种融资模式,减弱对政府或对银行融资的依赖性。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及证券市场逐渐完善,国有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增多,例如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方式。这种融资方式称为直接融资。另外,国有企业也可以通过选择其他方式筹集资金,例如企业可以与外商合作等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的融资制度基本上形成了多元主体的混合型模式。

二、国有企业在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融资中的政府干预

国有企业融资制度由财政主导型演化为混合型,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但政府干预或者导向的力量一直存在。国有企业和银行之间处于一种内源融资的方式,国有企业遇到问题时,国家会采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他们之间难以形成真正的融资行为。而企业的信誉也并不能完全决定能否贷款,所以当企业遇到困难时,较少考虑融资的质量及效果,且不考虑企业发展大局,而是直接想到信贷融资,这不利于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债权融资偏少

我国发行债券的门槛较高,一般只有上市公司或重点国企。究其原因,首先是发行债券的条件比较严格;其次是债券的发行要经过复杂的审批,由此会导致资金的筹集与需要的时间难以匹配;再次是由于指标的限制,有限的规模使发行人的选择及资金数量受到限制。另外,我国的债权筹资的用途也有明确的规定限制。因此,很多国有企业难以通过债权融资,这不利于国有企业的整体发展。

3.融资渠道单一

我国国有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境内融资、境外融资、政策性融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及融资租赁等方式。尽管可供国有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较多,但许多国有企业主要是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资金,即直接融资时企业取得所需长期资金的主要方式。而直接融资的方式主要是发行股票和债券,主要是上市公司才能公开发行股票。所以,国有企业选择直接融资方式不利于发展。

4.融资制度不完善

国家、企业和银行三者之间的权责模糊,由于产权不明确而产生的影响时间较长。同时,利润分配等政策在国家、企业和职工之间也未完全搞清楚关系。另外,折旧制度不完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计提的折旧资金不能满足固定资产不断更新的需要,导致内源资金的缺乏。

三、完善国有企业融资对策

1.明确政府职责,减少干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创建新制度来规范市场、稳定市场以及引导市场发展,进而不断完善市场供应的不足。政府应从一个管理者变成服务者,在企业自身难以调节的情况下再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从而推动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

2.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债券市场

国家应大力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不仅允许企业发行债券,还要加大企业的债券融资比例。国有企业只有不断发展债券融资,逐渐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完善融资体制,才不会盲目地进行融资,使企业在融资时能充分考虑到融资成本及项目的可行性。

3.明晰产权,完善融资制度

要使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不断优化,还要划清产权关系,建立相应的法人产权制度,要承认法人所有权以及投资者的所有权。同时,要完善企业目标单一化、重视对股东代表的安排等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叶贤龙.国有企业融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解决办法.新财经.2010.12.

[2]刘正昶.国有企业融资管理战略研究.会计之友.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