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前景范文1
中西医临床医学,听起来像一个非常全面的医疗类专业,双剑合璧,学贯中西,能熟读古文精要之余又能在科学实验室如鱼得水。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也的确如此,中医经典课程与西医实验课交错,我们时而体会中国古典医经之奥妙,时而又用现代科学统计方法进行药理试验或动物生理实验;既要认识和鉴别各种中药,同时也要拿起手术刀进行兔子、白鼠实验。
记得两年前,我上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课时,教授曾和我们说,中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是不能够结合的。诚然,中医的研究是人文哲学思考方式,西医的深入是自然科学实验模式,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结合的道路是困难的、曲折的。尽管我们的教材赫然写着《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但是内容仍然是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再用两种理论分别指导中药西药联合运用,合并治疗疾病。
中西医各有长处,一个经验学科与一个自然学科,相互碰撞,取长补短,在治疗疾病方面也让医生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治疗肿瘤,西医的化疗、放疗可以杀灭癌细胞,中医的传统疗法调理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卫气营血、扶助正气以减低癌症的转移率和减轻化疗的副作用,进一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再如治疗世界头号杀手的心血管疾病,西医可以使用手术机械疏通血管,而中医的通络活血的方剂可以减低心血管意外再次发生的几率,针灸更在中风后遗症上有令人瞩目的疗效。
我就读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在2004年才设立中西医临床医学这门专业,尽管这是在近几年才出现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如老牌专业成熟,但是中西医混合应用于临床将是我国医学发展大流的必然趋势,专业潜力十分巨大。
守护生命,甘于苦读
临床医学是一门神圣的专业,它培养的是守护生命的使者,医生一旦出错便从救人者变成杀人者,所以医生必须精于业务、纤毫勿失。临床医学是公认的苦专业,课程多、考试多、就业压力大,正如网友所调侃的一样“不在学习中变态,就在求职中失败”。中西医这门专业更是如此,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半满课是家常便饭。学期刚刚开始,便有同学早起晨读中医经典,自修室已像“考试月”一样座无虚席。我们学习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除了中医方面的伤寒论、黄帝内经、温病学、金匮要略、方剂学、中药学、医古文、中医诊断学、针灸学,以及西医的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基础课程,还有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骨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学、预防医学、康复学、临床医技学等一系列临床课程,五年的学习中还包括3个月的见习、整整52周的临床实习,可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当然,同学们在中西医相互交错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迷茫和失去方向,面对一个疾病,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思路完全不一致,要在脑海里建立两个不同医学理论方法,需要大量的训练和思考才能完成。中西医专业并不像纯西医一样如此有条理性和逻辑性,也不像中医依靠观察、取象之类的哲学经验模式,它是一种整体性极强的学科,需要不断在摸索中前行,努力学习书本知识之余更要学会思考寻找方法、技巧和规律。
在医学院校里,大家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当四六级风靡各大高校的时候,医学生们往往手捧的都不是英语的练习题而是临床课程的课本复习期末考试;再如某些专业的学生 “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时,我们仍如高三学子一般天天背着厚重的双肩包来回跑,拿着如转头一般的上千页课本专心研读。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经过忍受寂寞的苦读过程,甘于投入书海的干劲。准备奔向医学院象牙塔的你准备好了么?
面对挑战,把握机遇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前景范文2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增长,以及挣脱“谈美色变”政治氛围的束缚,消除对美容的传统误解与恐惧,张扬人的爱美之心,审美需求在社会人群中迅速增长。需求决定供给和消费,大中城市的社会美容业(包括生活美容和医学美容)逐渐兴起,公办医疗机构也争相设立医疗美容科、中心等。1993年1月12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要求:“拓宽专业面,加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各校优势,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规划专业设置、调整专业方向、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选编教材和组织实施教学。”当年,原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原、原大连医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及原宜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四院校经上级批准创办了“美容医学”专业,学制大专三年。当年,上述四所院校在大连、宜春多次召开会议,研讨并制订了美容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编写等。之后,全国10多所院校相继开办“临床医学专业(美容医学方向)”本科班,学制五年。2004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卫科教发[2004]167号”文件,公布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专科(高职高专)、本科两个层次的专业科目设置。至今,全国先后有40余所院校开办该专业教育。因此,我国的美容医学教育事业是根据当年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而设置的,是改革开放的一项创新成果,理应继续沿着系统化﹑规范化方向予以建设和发展。
2美容医学教育事业的系统化发展
在我国,美容医学的整体学科体系己经确立并逐渐完善,其基础和应用领域的发展方向均已明确。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医学学科已在世界上独占鳌头,并被国际同仁所公认。在此学科及其行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国的美容医学教育事业也取得显著成绩。虽然成绩显著,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如:专业建制不全、教学内容欠完善、生产实习配套不均、专业队伍不稳定、师资力量薄弱等。美容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既要适应医疗美容事业迅猛发展的现实和大局的客观需要,也要遵循医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以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
2.1坚持美容医学教育的两个专业方向1991年以来,全国先后有原华西医科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宜春学院等20所院校开设了医学美学课程,成为创办美容医学教育事业的前奏。1993年以来,有10多所院校相继开办了“美容医学”专业,40余所院校先后开办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我国美容医学教育事业的创办是有政策依据的,诸如:“美容医学”和“美容医疗技术”专业中的“专业”一词,是就其学科的专业性特征而言。各院校在开办“美容医学专业”教育之初的1993年,是根据当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的正式文件关于“充分发挥各校优势,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规划专业设置……”精神而经上级批准创办的。后来,又按国家出台的有关规定而改办为“临床医学专业”的“美容医学方向”。此后开办的“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是根据“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指南”中“医学技术类”专业而申报的。200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19号)”了《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随后《美容医疗机构与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医疗美容项目》和《医疗美容技术操作规范》三个配套文件相继出台。三个文件明确将“美容医疗应用技术”单列一类,其原因就是美容医疗应用技术可以由美容医师操作,也可以在美容医师的指导下由技师、护士或经过培养训练的医务人员操作。从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不仅符合了社会需求,也在专业法规方面被肯定。目前,这两种教育结构都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从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的专业性特征上看,它无疑都是美容医学教育中的两个专业方向。
2.2办好不同层次的美容医学教育我国美容医学专业教育自1993年创办以来,经历了由三年制专科向五年制本科教育的过渡。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美容医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因此,美容医学专业采用七年制教育更为合理。七年制专业教育应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前五年可参照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五年制培养方案,后两年中一年学习美容医学相关课程及美容专业课,一年参加美容专业实习。2001年,中南大学招收“美容医学心理”和“医学审美行为”两个专业方向的博士生;2003年,东南大学创办的“医学美学设计”硕士研究生班招生。这一高校成功利用现有传统专业的博士、硕士点开展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的高层次教育的模式,对于逐步发展美容皮肤科学、美容牙科学、美容外科学等专业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表明我国的美容医学教育正朝更高层次学历教育发展,不同层次的美容医学教育正日趋走向成熟。
2.3促进美容医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美容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部分本专业学生对医学美容市场需求还知之甚少,对美容医学学科发展与前景并不看好,毕业后总是把目光停留在公立医院,想方设法能进入公立医院参加工作。调查显示:由于自身兴趣投身该专业工作的毕业生不足20%,真正能成为医学美容的精英更少。这主要还是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如今,我国民营医学美容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壮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而且其经营机制灵活,管理意识强,设备更新快,新技术开发应用及时,多方面往往优于公立医院。民营医学美容机构已成为美容医学毕业生施展专业才华的大舞台。因此,应积极促进美容医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学校有选择性安排美容医学或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期间到民营机构学习,有利于学生解放思想,客观、全面地认识医学美容市场及其发展前景,改变就业观念,也有利于推动医学美容技术的开发应用及行业规范化发展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 传统的教学;团队教学法;生理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02-0146-03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学习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是学习后续医学课程的基础。但生理学中专业名词多,生命现象形成的原理、生命活动的规律复杂深奥,故而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较大。生理学教师应结合授课对象与教学内容,探寻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方式的优势无可替代,但以老师满堂灌讲授为主,学生填鸭式被动接受,致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高[1],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PBL(problem-based learing,PBL)教学法是基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未知,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讨论、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不再像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2-4]。因此,PBL是一种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知识和提高思维技能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5-9]。但是,PBL教学适合于一些学生基础好、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高、参与意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师资和教育资源比较充足的高等院校。而TBL(team-based learing,TBL)教学法是在PBL的基础上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10]。它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带着问题为达成某一学习目标进行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有些学习目标的实现,靠个人很难完成,需要靠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协助。生理学实验大部分都是动物手术实验,如同在医院里的一台手术,手术结果的成败与疗效不仅取决于手术过程中主刀大夫个人的责任心与精湛的技术,还需要参与同台手术的第一、二等助手和麻醉师、护师、器械师等,更需要他们之间的通力配合。在生理学动物实验教学中采用TBL教学模式,实验课之前教师提出问题,每小组3~4名学生相互合作完成实验。本研究尝试将LBL与TBL教学法在生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比,以期寻找一种更加适合医学生的培养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开展于2013年2月~2014年7月,选择本校2012级中西医临床2班、2012级全科医师本科班、2012级中医本科1班、2012级中医骨伤本科1班、2012级预防医学本科班、2013级中西医临床本科2班、2013级中西医临床本科4班和2013级临床检验本科班共893名学生。每班按学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443人,对照组共442人,两组的年龄、性别比例、相关基础医学课学习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团队组建
每班观察组、对照组均被分成2个团队,8个小组/团队,(3~4)人/小组。
1.3 应用内容
选取4次生理实验,内容为实验一神经肌肉实验,实验二蛙心综合实验,实验三呼吸综合实验和实验四泌尿综合实验,共20学时。
1.4 应用方法
观察组采用T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1.5 应用过程
观察组以学生分组讨论、团队协作为主。教师结合实验内容提出问题,作为小组要解决的目标。具体步骤:①课前准备。实验课前1周通知学生实验的内容,让学生课前预习,熟悉实验操作要领与流程,思考本次实验及各个观察指标的意义,猜测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让学生根据问题复习理论知识,查找相关资料,而后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在交流中提出问题,共同分析解决,对问题进行回答。②课堂实施。每组自选1~2名同学制作课件,先以教师的身份在全班进行讲述,或者示教演示。组外同学和任课教师可针对其讲述内容提问和质疑,尤其要强调对学生造成伤害,或者易致实验失败的因素,由组内全体同学进行回答,之后分组进行实验操作。③总结归纳。实验结束后讨论,每组选出1名代表,陈述实验主要操作步骤及实验结果,总结本次实验成功的原因或失败的教训。由教师就其讨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巩固学生通过讨论后所得的知识。对遗漏的知识点或操作要领,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对问题作出总结。
对照组以教师先讲解为主,介绍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过程、观察项目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操作。
1.6 效果评价
实验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学生实验报告进行评分及理论考试,对实验报告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生理学总成绩包括实验成绩和理论成绩,其中实验占30%,理论占70%。生理学总成绩=实验成绩(实验一5分+实验二5分+实验三10分+实验四10分)+理论成绩(卷面成绩×70%)。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在SPSS11.5中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在实验一、实验三、实验四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生理学实验课对操作要求高,用传统教学模式,效果不佳。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首先讲解实验内容,然后让学生操作。学生被动听课,对动手操作的步骤及细节印象不深。致使学生被动参与甚至应付了事。为此生理学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就本校而言,中西医临床、中医、骨伤等专业的学生既学习中医课程,也学习西医课程。所以生理学总学时不足,而生理学实验学时所占比例太小,学生数量较多,教师很难做到PBL教学要求所达到的目标。而TBL教学相对于PBL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良好的可行性[11]。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二,两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实验二是蛙心综合实验,两组学生对心脏实验都很重视。观察组的实验一、实验三、实验四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
生理学实验课都是动物实验,采用TBL教学优势明显。通过动物实验,把枯燥的生理学理论知识放在一个具体的动物实验情境中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对生命的珍视。第一次生理实验课之前,老师告诉学生,我们做动物实验,从动物身上学到知识与技能,动物为我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要尊重动物,爱惜生命,把动物看作是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在称重、麻醉、手术各个环节都要规范操作,以真正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生理学实验课采用TBL教学法,团队合作顺利完成实验,不仅高质量完成生理学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而且引导学生把自主学习的优秀品质应用于其他知识的学习中,使学生终生受益。在手术的过程中,那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相对较薄弱的同学,被积极参与的成员带动起来,他们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手术中。TBL教学过程增强学生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的意识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功的实验使学生体验成就感的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动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循环实验之前,问学生捣毁脑和脊髓后心脏是否还能跳动?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胸腔,看到此时蛙的心脏依然跳动。即时提问学生蛙的脑和脊髓都已经被破坏,为何心脏还在跳动?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因为心脏具有自律性。教师再提问:临床能否以心脏是否跳动作为诊断死亡的依据呢?引申出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以及脑死亡概念涉及的生物学及社会学意义,包括节省医疗资源、有利于及时进行器官移植。同时教育学生树立珍爱和敬畏生命的意识,现在的刻苦学习为将来履行救死扶伤的天职储备必要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在讲授实验原理或手术过程时,与临床结合起来,如蛙心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实验,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蛙心的期前收缩和临床上常见的心脏“早搏”联系起来,如哪些药物可以控制心脏早搏?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外起搏的原理是什么?为何在心脏收缩期上蛙心夹?让学生边做边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观察各种因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时,学生看到了轻度缺氧可以使呼吸运动增强,简单介绍Ⅰ型与Ⅱ型呼吸衰竭的区别,引申提问为何对Ⅰ型与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吸氧的流量不同?给动物注射乳酸后,动物呼吸运动增强,模拟了糖尿病患者酮症酸中毒时呼吸运动增强。在观察泌尿综合实验时,注射高渗糖后,且用尿糖试纸检测,结果显示动物尿量增多,尿糖阳性,这就模拟了糖尿病。学生验证了速尿的高效利尿作用,提问学生临床哪些情况需要使用高效利尿剂?速尿因利尿能减轻心脏前负荷用于心衰急救,也可以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疝,让学生知道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能拯救患者的生命,也要提醒不可忽视速尿的副作用。注射甘露醇后尿量增多,但其利尿作用比速尿弱。让学生根据病因、病理与病情合理选用药物。当学生注射垂体后叶素也呈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之后,发现动物的尿量明显减少。提问学生垂体后叶素使尿量减少的原理是什么?让学生讨论大量出汗之后,大量饮用清水之后及高盐饮食之后,尿量和血压如何改变?如何治疗中枢性尿崩症?以往的教学方式把生理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与临床实践相割裂,通过TBL教学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节约了讨论时间,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虽然TBL具有诸多优点,但是TBL和PBL教学存在相同的不足,不是所有章节和内容都适合TBL教学。比如生理学中生物电、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章节的理论内容,知识难度大,往往因知识点太难而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学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采用适宜的方法,甚至多种教学模式优化组合,取长补短。同时,TBL教学要求学生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大家同心协力才能得出最佳结论[12]。本研究结果表明,TBL教学组无论是在生理实验报告评分成绩上还是课后理论考试成绩上均优于传统教学组学生,证实TBL在生理实验教学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本课题组将进一步优化TBL课程设计,加强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胡玉林,王美霞. 浅谈课程改革中《仪器分析》教学方式的转变[J]. 科技信息,2010,24: 20-21.
[2] 谢彩侠,祝侠丽,白雁,等. LBL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31):144-146.
[3] Thomas J,Aeby T,Kamikawa G,et a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residency[J]. Hawaii Med J, 2009,68(10):246-248.
[4] 张超贤,郭李柯,郭晓凤. PBL结合模拟患者教学法在消化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4):119-121.
[5] Al Kadri HM,Al Moamary MS,van der Vleuten CP.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clinical assessment program:A qualitative study in a PBL curriculum[J]. BMC Res Notes,2009,2(1):263.
[6] 陈剑飞,黄岚. PBL教学法与医学教学改革[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 (11):55-56.
[7] 潘龙瑞,赵万红,于龙顺,等. PBL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教学效果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 (2):120.
[8] 傅广华,李宏光,刘莉萍,等. PBL教学法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不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18-119.
[9] 王莉英,钟春玖,陈伟,等. 引入逻辑学的PBL对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初步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18-120.
[10] 万能章. TBL教学法对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影响[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106-107.
[11] 李道坤,张帆,山超,等. T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地方高校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3,5(2):55-57.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前景范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月本科收治的70例确诊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平均年龄1.5岁,患儿表现为蛋花样便和水样便,伴发呕吐、发热、脱水等症状,粪便胶体金法检测均为轮状病毒阳性。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试验组35例患儿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个月~2.5岁,平均(1.0±0.3)岁;对照组35例患儿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5个月~2.7岁,平均(1.0±0.7)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及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即口服蒙托石散,针对脱水进行补液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对发热、呕吐对症处理,治疗中不使用抗生素。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葡萄糖酸锌和山莨菪碱治疗。葡萄糖酸锌的量由年龄决定,大于6月龄的20 mg/d,小于6月龄的10 mg/d,分3次口服;山莨菪碱给予保留灌肠,在生理盐水20~30 mL中加山莨菪碱0.2~0.3 mg/(kg·d)保留灌肠,每次保留时间10~15 min,2次/d[2]。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病毒转阴率及平均病程时间,并对其进行比较。
1.4 疗效判定标准 据1998年全国腹泻防治学会提出的疗效判定标准[4]:(1)无效:治疗72 h之后粪便的性状、腹泻次数以及其他全身症状无改善或是加重;(2)有效:治疗72 h之后粪便的性状、腹泻次数以及其他全身症状明显改善;(3)显效:治疗72 h之后粪便的性状、腹泻次数恢复正常以及其他全身症状消失。其中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病毒转阴率6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的平均病程(3.48±0.7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24±0.9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3 讨论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具有自限性,但是该疾病通常并发的脱水、发热甚至酸碱代谢紊乱和酸中毒,对于幼儿的疾病有较大的威胁,需要及早发现并处理[3-4]。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黏膜上皮细胞,使绒毛顶端上皮脱落,绒毛变短,脱落上皮被由隐窝新产生的上皮取代,这些新上皮细胞不够成熟,缺乏双糖酶,因此腹泻发生机制与绒毛破坏影响吸收、双糖酶缺乏及上皮细胞损伤、进入肠腔分泌有所增加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上皮细胞膜上存在轮状病毒受体,轮状病毒外壳蛋白VP4是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蛋白,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而进入上皮细胞,病毒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固有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5-6]。因此,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能力受损而形成腹泻,另一方面,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加重呕吐和腹泻[7-8]。
轮状病毒肠炎与其他病毒引起腹泻的鉴别主要靠病原学检查,呕吐、腹泻严重者应注意与胃肠型食物中毒和霍乱等相鉴别。胃肠型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呕吐较明显,呕吐物含胆汁,有时带血和黏液,腹痛以上腹部及脐周多见,腹泻频繁,多为黄色稀便和水样便;侵袭性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有发热、腹部阵发性绞痛和黏液脓血便;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部分病例大便呈血水样;产气荚膜杆菌A型菌病情较轻,少数C型和F型可引起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莫根变形杆菌还可发生颜面潮红、头痛、荨麻疹等过敏症状,腹泻严重者可导致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9-10]。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属于甲类传染病。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致外周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一般以轻症多见,带菌者亦较多,但重症及典型患者治疗不及时可致死亡[11-12]。
在原来的一些研究中,山莨菪碱作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应用于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具有显著的缩短病程的作用,主要作用机制:(1)止泻:解除肠道的平滑肌痉挛,减慢肠蠕动,抑制肠腺的分泌功能;(2)促进肠功能恢复:改善微血管循环,利于损伤的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这两种功能均能有效地促进症状的快速改善和免疫等其他系统功能的恢复[13-15]。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作为许多酶的辅酶的关键组成部分,参与了肠道内的各种反应[16-18]。锌的作用还表现在锌离子对于NO产生的抑制作用,减少了NO对肠黏膜的损伤,对于保护肠黏膜、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意义。缺锌会造成患儿的肠黏膜结构和完整性受损,因此,在腹泻的治疗中加入锌能减少水和电解质的分泌,改善腹泻症状[19-20]。
本次的试验研究中,通过用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保留灌肠的方式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进行治疗,主要目的是通过这次试验的效果观察,分析得出其临床应用价值。在此试验中,笔者得出两种药物结合治疗的效果明显高于一般治疗方法的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本次的研究中,受条件限制,两组患者例数不多,探究两个药物联合应用的价值需要进行更大样本量的统计,但也给展现了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应用前景。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方法与日俱新,越来越多的药物出现,针对这种自限性的疾病,采取能 够减轻患者症状并且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的方法,将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和病程的缩短,进而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简单而实用的治疗方案会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应用,不仅给患者减轻痛苦,而且能够促进患者及早恢复。
参考文献
[1]黄名震.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综合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8):224-225.
[2].不同途径应用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J].中国现代医生,2009,8(24):88-89.
[3]欧阳英,伦丽芳,丁少波,等.山莨菪碱联合脾可欣颗粒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7,21(2):304-306.
[4]陈丽琼,包芸芸,高淑强.口服锌制剂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06,12(2):26-27.
[5]谢基灵,黄小泰.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锌水平及补锌治疗的意义[J].儿科药学杂志,2010,16(1):18-20.
[6]朱渝,万朝敏.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诊治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2007,33(1):62-64.
[7]李立.思密达与消旋卡多曲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18-19.
[8]孙广斌.喜炎平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46-47.
[9]邓莉,贾立英,赵惠欣,等.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140例发病特点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4):295-297.
[10]李文琳,李彩燕.热毒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3):445-446.
[11]殷旭,高世泉,刘贵云.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6,12(2):73-74.
[12]魏升云,张淑珍,方鹤松.轮状病毒肠炎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4,22(6):409-411.
[13]潘赛荣.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9,10(2):77-78.
[14]彭晓兰.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76例临床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5,4(6):992-993.
[15]许华,林强华.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中药治疗研究进展[J].新中医,1994,26(3):61.
[16]张琳,李素娥.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J].中华儿科杂志,1994,32(5):28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