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功效系数法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功效系数法的基本原理范文1
1.白城市洮北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吉林白城 137000;2.白城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吉林白城 137000
[摘要] 目的 应用基于功效系数的分档法并绘制折线图分析吉林省孕产妇保健利用情况和变化发展趋势。方法 应用基于功效系数的分档法综合评价孕产妇保健利用情况,进行,利用折线图观察其变化发展趋势。结果 吉林省孕产妇保健利用情况的排序为2007年<2008年<2006年<2009年<2005年<2004年<2003年<2002年<2010年<2012年<2011年,其中前五个年度属“差”等级,中间四个属“良好”,后两个属“优秀”;自2002年开始孕产妇保健利用情况逐年下降,至2007年为最低点;之后逐渐提高,至2011年达到最高点,2012年稍有下降,呈“V”字形。结论 应用功效系数分析不同年度产妇保健利用及其变化发展趋势情况简单实用,为今后开展孕产妇保健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孕产妇保健;利用;综合评价;发展趋势;功效系数;分档法;折线图
[中图分类号] R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b)-0076-02
孕产妇保健利用情况可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妇幼卫生保健开展情况,对于保证孕产妇的身心健康,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和婴儿出生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应用功效系数分析2002—2012年吉林省孕产妇保健利用及其变化发展趋势情况,为今后开展孕产妇保健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吉林省2002—2012年孕产妇保健利用情况为基本资料,评价指标包括早检率、产检率、产后访视率和系统管理率,各年度各指标的实际观测值见文献[1]。
1.2统计方法
应用基于功效系数[2]的分档法[3] 综合评价吉林省2002—2012年孕产妇保健利用情况,利用Excel 2003绘制折线图观察其变化发展趋势。
2结果
2.1功效系数的计算
设Xmax表示各评价指标的最大值,Xmin表示最小值。由于各指标均为正向指标,计算各指标功效系数[公式为di=(Xmin-Xij)/(Xmin-Xmax)],之后按照公式Di=Σdi/m(m表示评价指标数量)计算各年份的总功效系数,见表1。
2.2孕产妇保健利用情况的综合评价
由于总功效系数D在[1]之间,可利用分档法进行聚类分析。经试k=6,相关系数r=0.9971(P<0.01),D组中值与概率单位Y的回归方程为D=-0.9632+0.2948Y,见表2。
按照合理分档数表分为6档保留3档,见表3。
Levene检验表明各等级方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56,P=0.27),方差分析表明各等级均数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F=15.62,P=0.0017),q检验表明各等级均数两两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孕产妇保健利用情况的变化发展趋势
由图1可见,自2002年开始孕产妇保健利用情况逐年下降,至2007年为最低点;之后逐渐提高,至2011年达到最高点,2012年稍有下降,同属“优秀”级别,呈“V”字形。
3讨论
孕产妇保健是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和发病率的重要措施,是保护和促进母婴健康、提高婴儿出生质量与人口素质的关键[4]。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包括很多指标[5],本文选用文献[1]给出的4项指标来进行评价。
功效系数是用来描述孕产妇保健利用情况的综合指数。根据其基本原理[6],计算得到的数值越大越好,据此可对吉林省不同年度孕产妇保健利用情况进行排序。本文选用等权计算总功效系数,亦可确定各指标归一化权重Wi[5],按公式D=ΣWidi[6]计算。
结果表明,各年度的排序及其等级为2007年<2008年<2006年<2009年<2005年属“差”等级,2004年<2003年<2002年<2010年属“良好”,2012年<2011年属“优秀”。由图1看出,自2002年开始孕产妇保健利用情况逐年下降,至2007年为最低点;之后逐渐提高,至2011年达到最高点,2012年稍有下降,呈“V”字形。这为该省开展孕产妇保健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原文仅以各指标绘制的折线图对孕产妇保健利用情况进行分析,4项指标2002—2006年变化幅度较小,2007年指标下降,2008—2012年各项服务指标均有明显的上升;本文的优势在于综合各指标计算总功效系数,再用其来反映吉林省不同年度孕产妇保健利用情况,这不仅可以观察不同年度变化趋势分析(原文2008—2012年升高幅度较为平滑,而本文幅度较大),而且可进行排序和分类分析,获得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有利于我省更好地利用孕产妇保健资源,为提高孕产妇保健水平奠定基础。
[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卫生厅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处,吉林省妇幼保健院.吉林省妇幼卫生信息分析报告(2012年)[R].2013.
[2] 于俊英,孙爱峰.功效系数在卫生监督工作质量综合评价和变化发展趋势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585-586.
[3] 孙爱峰.秩和比法在不同地区人体蛔虫感染现状调查结果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226-227.
[4] 刘松,于贞杰,刘相瑜,等.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3):13-15.
[5] 刘相瑜,于贞杰,刘松,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指标权重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4):18-22.
功效系数法的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 海域使用效益;评价;变异系数法;TOPSIS 评价模型;广西钦州;2002—2010年
中图分类号 X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252-03
要实现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走用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道路[1-2]。目前,对我国海域使用效益的研究甚少,狄乾斌等[3]运用均方差权重法对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全国性评价,段晓峰等[4]根据生态位态势理论,运用多边形综合指标法,评价了我国不同区域间海洋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差异。而对同一海域不同时期的用海效益研究报道就更加少。
用海效益可以直接体现人海关系,用于衡量海域使用水平,反映单位面积海域投入与物质产出的效果,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等方面。为了综合评价广西钦州地区海域使用效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态势,采用定量方法,研究区域内海域使用效益的变化规律及趋势,并且为实现海域使用结构适应于当地发展的优化组合,提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钦州市海洋局每年统计的海域使用现状数据,2002—2010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广西统计年鉴》《钦州年鉴》《广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数据。在获取2002—2010年钦州市社会经济及海洋自然、经济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出钦州市海域使用效益指标数据。
1.3 研究方法
目前,关于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研究方法,学者们采取的方法有功效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TOPSIS模型等方法[5-8],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海域使用效益评价的研究甚少。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研究方法,采用TOPSIS模型方法对钦州市海域使用效益进行评价。
1.3.2 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可以反映评价指标对评价结果的重要程度,有多重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该方法属于客观赋权法,客观性较强,其原始数据采用各指标实际数据,并非评价人的主观判断,是经过一定数学处理后获得的权重。各评价指标权重见表2。
1.4 用海效益评价模型
本研究采用TOPSIS模型,即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该模型于1981年由Hwang C L和Yoon K首次提出。TOPSIS模型评价的基本原理: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计算最劣解(负理想解)和最优解(正理想解)。根据二者之间的距离,最后求取各评价对象与理想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具体的评价步骤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域使用经济效益分析
2.2 海域使用社会效益分析
2.3 海域使用生态效益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的TOPSIS 评价模型对钦州市2002—2010年的海域使用效益进行了评价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钦州市海域使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逐年提升,但是逐年下降的生态环境效益制约着海域使用综合效益的提升,因此要充分考虑三者协调发展。总体上,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钦州市海域使用效益动态变化情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生态环境效益方面的指标都是负影响指标,正影响指标的原始数据很难获取或资料不全,所选取指标并不能比较全面反映出海域使用的生态环境效益。另外,海域使用效益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反映,虽然有关指标的选择、权重系数的确定在国内尚无统一标准,但是用简单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复杂的海域使用效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AGUIRRE-MUNOZ A,BUDDEMEIER R W,CAMACHO-IBAR V,et al. Sustainability of coastal resource use in San Quintin,Mexico[J].Ambio,2001,30(3):142-149.
[2]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ESF).ESF marine board position paper 5:integrating marine science in Europe[EB/OL].[2002-11-01].http://.
[3] 狄乾斌,韩增林.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的评价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3):16-18.
[4] 段晓峰,许学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益的地区差异评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6):1055-1060.
[5] 马晓婧,刘学录,张丽萍.庆阳市西峰区土地利用效益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2,37(2):59-64.
[6] 张旺锋,林志明.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5):99-103.
[7] 叶敏婷,王仰麟,彭建,等.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及其区域分异[J].资源科学,2008,30(3):401-408.
功效系数法的基本原理范文3
[关键词] 季节调整 单位根 协整
一、X-12季节调整的基本原理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统计信息在收集及上的增长及系统化,大量的工作致力于构建季节调整方法来剔除经济时间序列中的季节性。季节调整方法基于构成因素分解剔除原始数据中季节性因素,美国的X-11程序以及它的升级版本X-12-ARIMA程序使用最为广泛。
在这些季节调整程序中,经济时间序列常常被分解为几个相互正交的构成因素:趋势-循环因素、季节因素和不规则因素。常用的是下面四类模型:乘法模型;加法模型;对数加法模型;拟加法模型。在乘法模型中,假定时间序列由趋势项-循环、季节因素以及不规则因素组成,即
(1)
其中,、和分别表示趋势项-循环(经济周期)、季节因素以及不规则因素。X-12-ARIMA季节调整程序的处理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建模、季节调整和诊断三个阶段[参见Findley等(1998)]。基于移动平均法,X-12-ARIMA通过几次迭代对数据进行分解,每一次对组成因子的估算都进一步精化。根据各种季节调整的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在计算过程中可根据数据中随机因素的大小,采用不同长度的移动平均。在不做选择的情况下,也能根据事先编入的统计基准,按数据的特征自动选择默认的计算方式。
已有大量的文献主要是对季节调整的原理、滤子的形式和性能等进行研究,随着对季节单位根、协整研究的不断深入,季节调整对序列的单位根和协整检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对单位根检验的影响
在默认选项下,X-11季节调整滤子近似等价于一个线性滤子[Young(1968),Ghysels等(1996)]。假定用一个已知线性滤子对数据进行滤波,定义 (T+1)×(T+k+l+1)滤子矩阵F如下
(2)
其中是双边滤子的权数。通过矩阵F将一个样本容量为T+k+l+1的数据集过滤为一个有T+1个观测值的数据集。对于数据定义滤波后的数据集和滤波前的数据集yU=Uy,其中。
假若滤子是一个对称的双边滤子(v-i=vi)并且 ,则它满足:(1)关于常数和时间趋势具有不变性;(2)当其滤子矩阵F作用于季节哑变量后,将得到一个常数矩阵,元素为季节均值之和。将滤子表示为滞后算子的多项式,有。从而,v(1)=1的对称滤子可以消除序列中确定性季节因素的影响。
我们考虑如下回归估计式
yt=ayt-1+εt(3)
(未)过滤数据的自回归参数估计量为
i=U或F (4)
1.数据生成过程为单位根过程
如果数据生成过程为
yt=yt-1+zt(5)
其中是一个平稳可逆(允许具有季节性)的ARMA过程。从而,有
yFt-1=v(L)yt-1+v(L)zt=yFt-1+ωt(6)
其中,是一个平稳可逆的ARMA过程。则当时,有(依概率收敛)。由(6)式有,
从而
同理,[参见Phillips(1986)]。可见,当数据生成过程含有单位根时,随着样本容量增加,估计量与均收敛于1。因此,采用过滤后的数据进行估计不会产生渐近偏差。
虽然统计量T(-1)与T(-1)的极限分布不同,这是因为变换后的误差项相关结构与变换前是不同的,并且扰动过程zt与wt的方差也是不同的。但是采用过滤前和过滤后数据所得的Dickey-Fuller和Phillips-Perron 统计量的渐近分布是相同的[见Fuller(1996)],这是因为,扰动过程zt与wt均满足(对其部分和)应用泛函中心极限定理的各种条件;在这两个统计量计算过程中均对误差的结构进行了修正从而有效地消除了渐近分布对误差的相关性的依赖[参见Phillips(1986),Phillips和Perron(1988)等]。
单位根检验统计量的渐近分布不受数据是否被过滤的影响,并非意味着单位根检验统计量的有限样本分布也不受影响。Ghysels和Perron(1993)的拟合结果表明,采用过滤前和过滤后数据所得的单位根检验统计量的有限样本分布可能完全不同。这种偏倚在单位根检验中具有实际意义。当原始数据的季节滞后项之间具有相关性时,若采用X-11滤子,则除非自回归模型的阶数不小于季节周期,否则回归系数的偏移是固有的。当滞后阶数小于季节周期时,尽管季节调整(可能不完全)排除了数据在季节频率上的自相关,但是它在自相关函数中产生了一个(不会渐近消失的)偏倚。对于Dickey-Fuller类单位根检验,为了避免统计量的偏移,自回归式的阶数至少与季节周期一样长。因此,数据的季节调整并不能容许自回归阶数的降低。由于使用季节调整后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时需要自回归阶数至少与季节周期一样长,因此有理由预期根据原始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的功效要大于使用季节调整后数据时单位根检验的功效。实际上,在绝大多数基于季节调整数据所做的Dickey-Fuller(1981)检验中,并未遵循这一规则。他们认为季节调整剔除了季节性相关性并且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而采用了较短的滞后阶数。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单位根检验的功效降低。
2.数据生成过程为平稳ARMA过程
当过程yt是一个平稳可逆的ARMA过程时,回归式 (3)中参数的估计的极限
(7)
其中为过程yt的滞后j期的自协方差。对于过滤后的数据,同理有
(8)
令m表示对称多项式v(L)的阶数,则有
(9)
将的渐近偏倚记作,利用(7)式―(8)式可得
(10)
当给定原始序列yt的协方差结构时,我们可以通过(10)式计算 的渐近偏倚。Ghysel 和Perron(1993)证明在线性X-11滤子情形下检验统计量发生渐近偏倚,并且这种偏倚是正的,即 的极限大于 的极限。这种向上的偏移使得采用滤波后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的检验功效降低。
Ericsson, Hendry 和Tran(1994)证明当对称双边滤子的权和为1时,滤波对协整关系没有影响,而且检验统计量的渐近分布也不发生改变。此结果不仅适用于单方程协整方法而且可以推广至向量协整方法。上述结论是渐近成立的,在实际应用中小样本下滤波可能对协整检验产生严重影响。Ericsson等(1994)在对英国货币需求方程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这种现象的确存在。
参考文献:
功效系数法的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Sigma―Delta调制结构;翻转频率;信噪比;D类放大器
中图分类号:TN9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73X(2008)0317202
A Type of Sigma―Delta Modulation with High Order and One bit
Quantization Based on Class D Audio Ampliefier
LIU Huan1,ZHAO Jianming1,HU Xingwei2
(1.School of Micro―eletronic and Solid-electronic,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610054,China;
2.IPGoal Microelectronics Sichuan Co.Ltd.,Chengdu,61004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Sigma Delta bining with the system requiremen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design appropriate architecture based on the class D audio amplifier architecture,presents the design key of the circuit module.With an oversampling ratio of 64 and sampling frequency 48 kHz or 44.1 kHz,the modulator achieves a 100 dB dynamic range,a peak signal to noise of 90 dB,and a 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ratio of 0.0084%.
Keywords:Sigma―Delta modulator;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signal to noise ratio;class D audio amplifier
∑Δ(Sigma―Delta Modulator,SDM)结构是一种常用于音频遍解码的凿声整形结构,其调制方法实质上是Δ调制方法的一种变形。Δ调制的输出是差分编码,如果在输入端对信号积分后再输入到Δ调制器中,输出便失去了差分编码的性质,同时克服了由于斜率过载带来的限制,改善了Δ调制方法的缺点,这便是∑―Δ调制结构。图1是一阶SDM调制结构的结构图。
图1 一阶的SDM噪声调制结构
以上结构一般以多阶形式用于音频算法结构中,但是,CLASSD的最大优势在于用0/1电平驱动H桥电路,这样使得放大器不会在过渡中损失功率,理论上可达到100%,只是在实际中电转MOS管开闭会造成损失,所以要求PRF(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低。对于要求PRF远远小于一般SDM的CLASSD结构来说,单纯的这样不加处理是完全不行的。
世面上常用的方法是采用MUTI结构对信号进行多bit量化,减少量化误差,因为多比特的量化间距小,在相同的过采样率下可以有效地提高SDM的信噪比,因此这样就可以降低过采,可以不使用常用的136/128/125过采,而使用64过采,这样就可以得到满足SNR要求(85 dB以上人耳基本听不出区别)的低PRF的SDM结构。但是,多比特的量化后的处理包括热力学编码,动态元素匹配/动态权重均匀以及模拟累加等,将会牺牲太大的面积[CD2]单纯的多比特数字部分P&R后的面积一般是单比特的两倍以上。众所周知,目前CLASSD的用处是一些轻便、随身携带、低电量设备,这样会导致总体面积增大,失去了便携的优势。所以本文设计的是单bit量化的SDM结构。
本设计中采用的是一种用于DA的7阶前馈集加和型的SDM结构。如图2所示,首先对各个节点进行设置参数:
该结构采用了7阶3前馈单bit量化,这样7阶保证了高SNR的存在,3前馈增加了系统函数的零点数,很好地抑制了累加溢出,使功率密度曲线上的噪声幅度上拉的频点后推,抑制了摆幅,保证了结构的稳定。
图3是其在采样频率为48 000 Hz过采样为128的条件下,输入字长21 b,采样信号为10 kHz的正弦信号,量化输出得到的PSD曲线。
图2 未加任何处理的7阶3前馈1比特的SDM结构
从图2中明显可以看出在20 kHz内动态范围为130 dB以上,计算得出SNR(Signal to Noise Ratio)约为116 dB。但是不做处理的SDM的输出翻转频率竟高达3.372 0e+006 Hz,这显然是不合要求的。
图3 未加任何处理的7阶3前馈
1 bit功率密度曲线
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单比特的基础上保证音频SNR并降低PRF。目前,降低PRF确实可行的方法有3种:
(1) 反馈中增加DFF。
(2) 采用动态迟滞系数来控制量化参数。
(3) 采用BF(BIT―FLIPPING)结构改善量化出的系数。
图4是采用了(1),(3)两种方法处理后的SDM结构。
图4 添加了DFF与BF结构的7阶3前馈1 bit的SDM结构
将得到的1 bit量化结果通过BIT―FLIP算法运算,并且插入一个DFF后再进行反馈。在这样的结构下,输入采样频率为48 000 Hz,过采样64,字长21 b采样信号为10 kHz的正弦信号得出的功率密度曲线如图5所示。
由图5可以看出在20 kHz内动态范围为100 dB以上,计算得出SNR约为90 dB。重要是,通过在结构中添加DFF以及BF结构,在将OSR降到64的条件下,得到了理想中需要的PRF,其值约为400 kHz。在这种PRF下,可以保证CLASSD放大器的功效在90%以上,另外,90 dB的SNR也足以保障一般音频解码的音频质量。因此该设计成功地实现了基于CLASSD开发的SDM结构。
图5 添加了DFF与BF结构的7阶3前馈1 bit功率密度曲线
该结构是在四川登颠微电子有限公司内设计的,笔者在Matlab上搭建了系统结构并计算出系数,通过算法仿真之后用Verilog完成了整个DA流程RTL级代码。在48 kHz及44.1 kHz采样下通过验证之后又完成了后仿真。
参考文献
[1]Magrath A J,Sandler M B A.Sigma―delta Modulator Topology with High Linearity[J].1997 IEEE Intem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1997:9―12.
[2]Magrath A J,Clark I G,Sandler M B.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FPGA Sigma―Delta Power DAC.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King′s College LondonStrand,London WC2R 2LS,UK.
[3]David Lamb,Gabriel Ménard,éric Vigeant.Design,Implem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Sigma―Delta Digital Audio Power Amplifier.
[4]Sanjit K Mitra.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a Computer-Based Approach Senond Edintion.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5]Tapani Ritoniemi,Teppo Karema and Hannu Tenhunen.Design of Stable High Order 1 b Sigma―Delta Modulators.Signal Processing Laboratory Tampe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O.Box 527,SF-33101 Tampere,Finland.
[6]Tai Haur Kuo,Member,Kuan Dar Chen,et al.Automatic Coefficients Design for High―Order Sigma―Delta Modulators[J].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I:Analog an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1999,46(1).
功效系数法的基本原理范文5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院从数据库系列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知识结构化及优化、针对课程各模块内容特点的教学方法手段的选取、实验教学方式、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五个方面进行的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数据库系统;教学方法;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Course Architecture and Teaching Method of Database System
CHEN Long-me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9,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For the purpose of achieving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target of database system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active probes into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atabase system series course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ourse knowledge, the adop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gear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of each module in the course, the teaching mode of experiment, the teaching pattern of course design.
Key words: database system, teaching method, course architecture
1数据库课程体系建设
1.1数据库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
根据数据库技术应用广泛、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学校关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我们确立了数据库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用一句话概括为使学生具备“对数据库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应用能力和学科素质”,具体而言就是:较全面的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提高数据库的理论知识水平;学习数据库技术和方法,掌握其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据库系统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1.2课程体系的构建
上述教学目标较庞大,单靠一门课程、一学期难以达到。上述教学目标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即“基础、应用和综合”,为此我们将上述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层次,分三阶段来实现。因此我们设立了如下数据库系列课程:
Ⅰ 必修课:数据库系统概论(第6学期开设);
Ⅱ 选修课:“SQL SERVER使用技术”,“动态网站建设”(第7学期前面开设)
Ⅲ 必修课:数据库课程设计(第7学期后面开设)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是学习数据库技术的第一门课程,属于基础层次,肩负着培养学生数据库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及其基本应用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据库知识结构和基本应用技能,为后续课和考研打下基础;
SQL SERVER使用技术、动态网站建设两门课程都是选修课(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种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工具(人利用工具而生存),进一步掌握数据库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全面理解和综合运用数据库系统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分析问题、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目标培养中的最高层次。在这一教学阶段,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前两阶段所学课程的知识,以及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知识才能完成本阶段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因为上述三阶段的课程在内容上前后相承,层次递进,所以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它们的开设学期前后相连,符合循序推进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上可起到趁热打铁的作用。
1.3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与优化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优化包括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确定重点教学内容和在系列课程间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和任务,使课程间教学内容不重复不遗漏,优化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在整个数据库系列课程中处于基础和支柱地位,因此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首要是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按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提出的“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教材全貌,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1]。为此,笔者从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入手,经过精心整理,将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归结为“两行四块”的知识体系结构[2],见表1。“两行”即按照研究范畴(即本身的性质)将课程教学知识点在水平方向上分为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两类,四块就是按照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课程教学知识点在纵向上分为原理、设计与应用、系统维护管理、前沿与趋势四个模块。
观察表1,发现有两条水平的有交叉的线索,第一条是理论知识线索,第二条是技术知识线索,前者为后者提供严格的理论支持,后者为前者的提出和完善提供素材,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关系数据库系统。这样一种内容设计上的安排,既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又使学生全面掌握数据库的实际应用,可以迅速投入实际工作。
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关系模型数据库、关系数据理论(含关系规范化,数据依赖的公理系统,模式的分解)等部分,构成了关系数据库核心理论基础,本部分在数据库学科知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SQL语言、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编程等部分讲述数据库的开发技术和方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直接用到关系数据理论等基础;在数据库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讲授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技术以及关系查询处理及优化技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维护管理和优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数据库技术的前沿动态仅作简介,学生了解即可。因为关系数据库系统已成为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数据库系统,所以,关系数据模型的原理、技术和应用无疑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知识结构化,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知识体系,了解知识点间的关联,这样才能使同学们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适应性,增强学习效果。
1.4课程间教学内容分配
在讲解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中SQL语言部分的内容时,为使学生能看到SQL语句的执行结果,采用Ms SQL Server 2000为平台,来演示语句的执行情况。在此使用SQL Server 2000这一DBMS时,仅以满足本章内容教学演示的需要为目的,只讲解其必要的操作使用,对其它具体深入的应用不予讲解,留待学生课下自学或在后续“SQL Server实用技术”选修课中学习,这就避免了上述两门课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叠。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1适当应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案设定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成为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为此,在教学中笔者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以教学质量的高低为取舍依据,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在满足一般学生学习要求的前提下,对有一定基础的同学还增加一些个性化的教学,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例如,对于综述性知识,如课程绪论部分,采用多媒体授课效果较好;关系代数、关系数据理论等部分教学内容都是很抽象的理论,采用讲解+板书授课方式要比多媒体授课效果更好;数据库设计这一章详细介绍了数据库的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其内容和实践联系很紧密,非常适合用案例教学法[3]。在这一章教学中,我们采用课后习题图书馆数据库设计作为教学案例,结合教材中的理论内容,详细讲解每一阶段的工作和形成的成果,这样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本上抽象的理论内容,又使学生学到了如何用理论来指导数据库设计的实践,起到了一箭双雕的功效。
在引入新知识时,如关系数据理论和并发控制技术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得出一个不好的关系模式存在的四类异常问题,和数据库共享可能引起的三类数据不一致问题,从而引出相应概念:数据依赖和封锁。
对SQL语言这一章,一要结合目前信息系统建设的实际进行全面讲解,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让学生能亲历查询的结果,以加深理解。实际讲解时,笔者应用SQL Server 2000这一DBMS 平台,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看到查询结果,这样加深了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此外,指导学生课下自学一种DBMS,如SQL Server 2000,并以此为平台进行上机实验,让学生通过对SQL语句的使用来掌握SQL语言的各种语法和功能。
对于重要算法,如求最小覆盖算法、数据库恢复算法等,先讲清思路,再辅以动画进行演示。
2.2运用计算机学科特有的方法论于课堂教学
理论、抽象和设计描述了计算学科的研究和实践的三种形态,是学科方法论的最根本内容[4]。当讲解抽象的概念或理论时,教师恰当运用从理论到设计或从抽象到设计的形态转化,会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并留下很深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理解课程体系中点、线、面的关系。例如实体完整性是指关系中主关键字不能为空且其值不能相同。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中个人数据库的职工号就是主关键字。参照完整性是指不允许引用数据库中不存在的外键数据,在进行参照完整性检查和约束时,可通过触发器来完成。
针对该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了实践环节的训练,具体做法是:按照课程内容的进度设计了从SQL语言的使用操作到数据库编程的系列上机实验。上机实验密切结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帮助学生消化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实际的DBMS(SQL Server 2000)上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提交规范化的上机实验报告。这种课堂教学与上机实验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既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3课程设计
课程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全面理解、综合运用数据库知识和技术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计算机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非常重视其教学组织,从选题到答辩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来确保其教学质量。
3.1成立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小组,提前下达课程设计任务
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小组由承担过该门课程且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设组长一名,在组长协调下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前的准备,如制定课程设计任务和实施计划等,共同组织对学生的答辩;但分工明确,每人指导1个班。数据库课程设计为期2周,安排在第7学期后半部分。指导小组在第7学期第一周向布置课程设计任务,组织学生分组和选题。课程设计时学生分组一般是按照学生的知识、能力、性别、性格等特征互补的原则搭配,每组2~3人,设组长一名。选题在第二周内完成。这样早地布置任务,目的是让同学提前进入课程设计,早开始,早准备。
3.2选题
课程设计题目的命题原则是:符合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实际。具体题目一般是由指导教师小组提供备选题目清单,由各学生小组选择,也可以是学生从自己感兴趣并熟悉的方面提出,经指导老师审核通过的题目。学生小组组长负责召集和协调讨论本组的课程设计,组员间既明确分工,又相互协调配合。
3.3以过程管理管理为着力点,确保课程设计保质保量完成
指导教师组将从选题和分组确定后到集中课程设计周之前的八周左右的时间,按照数据库设计阶段和软件工程时间进度相应地划分为若干阶段(一般为6阶段),明确规定各时间阶段结束前各小组要上交阶段报告和设计方案,并记录是否按时上交情况,记入平日成绩,以促使学生抓紧此项学习任务。对上交的阶段报告和设计方案,教师要及时评阅、反馈和指导,使其可行。
在集中课程设计周,采用以安排学生集中上机为主,分散设计为辅的形式。教师制定集中上机时间内上机纪律,并对学生考勤。之所以设置分散设计,是为学生对上机实施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或资料查阅留出时间。
3.4考核与评定
课程设计完成后,不但要提交软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而且还要进行答辩,答辩含讲解、演示、答问三环节。为避免在小组课程设计中,有的同学不积极参与,采用随机抽查个人和以抽签方式随机确定一位同学代表本组上台答辩的方式来考核小组的成绩,促使小组内部相互督促、相互帮助。通过这种课程设计组织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课程设计的成绩由考勤、平日成绩(各阶段报告提交情况、随机抽查情况)、课程设计报告、答辩(含软件运行情况)成绩等部分组成。这种成绩构成方式,强化了对课程设计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上述一系列措施,经过我们带多届学生进行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并且可供其它软件类课程设计的教学指导所借鉴。
4结束语
经近年来对“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的建设,我们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为本课程教学目标,构建了数据库系列课程体系,建立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和教学网站等,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教学方法手段进行了改革和革新,对实验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成效。
参 考 文 献
[1] 连润江. 数据库系统概论教学改革的探讨[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22-23.
[2] 王珊,萨师煊.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功效系数法的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词】无损检测;压力容器;应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事业的行业规范也越来越严格,对于压力容器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情况下,特种承压设备的制造需要严格的技术与监督,才能使承压设备的制造达到相关标准,在压力容器的生产过程中,企业要在设备出厂前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检测,查看承压设备的材质、功效、制造方法、以及失效模式等是否存在问题,从而达到控制压力容器质量的目的。目前国内对于压力容器的检测主要采用的是无损检测方法,本文旨在研究无损检测方法在压力容器检验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具有现实意义,不仅可以间接促进压力容器质量的提升,还可以不断优化无损检测方法在压力容器检测中的运用,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浅析无损检测方法的具体方式
1.1X射线无损检测技术
射线无损检测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在不损害检测设备的情况下,直接穿透需要检测的部位,并通过物质发射阻力的强度来判断压力容器内部是否存在问题,其中,射线穿透的厚度和阻力系数是是决定射线减弱程度的主要因素,且在整个射线检验的过程中,感应胶片的程度也会应为射线穿透的厚度与阻力系数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当射线无损检测完成后,及时的对感光胶片进行处理,然后通过胶片的成像来判断压力容器内部是否存在缺陷。射线无损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将射线照在需要检测的工件部位,通过设备的厚度与阻力系数会在射线感光胶片上显示影像,最后根据影像的相关特征来判断设备内部是否存在缺陷。在整个射线无损检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直观的显现压力容器内部存在的问题,而且其检测结果可以作为长期维修数据进行保存,一般情况下可以用于体积型缺陷问题的检测,如实际操作中的热裂纹等。但是由于压力容器缺陷的复杂性,射线无损检测的方法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如果照相的角度不对,也会对实际的检测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且再日常的操作过程中。X射线无损检测方法的成本偏高,不适合全面推广,且射线辐射严重,对人体的伤害较大,因此,在进行射线无损检测的时候,施工人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身的健康[1]。
1.2超声波检测技术
超声波检测技术的原理如下:超声波的检测主要是通过超声波对压力容器进行检测,主要是靠声波频率在需要检测的容器内部方向与速度的不同而发生反射,相关技术人员便可通过质面的反射来判断是否存在缺陷问题。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超声波的检测操作简单且设备比较轻,另外,超声波的穿透能力特别强,能达到非常好的检测效果,特别适用于焊缝缺陷的检测,当焊缝中出现气孔、夹渣等问题时,就可以用超声波来进行检测,来达到精准的检测效果。压力容器的内部缺陷主要是线条型或者是面积型的,非常适合使用超声波的检测,但是对于那些构造非常复杂的受检部位,则不能使用超声波检测方法,同时,要搞好受检工件的清洁度,因为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需要受检面保持严格的光洁度,对于检测结果,需要专业人士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才能正确判断压力容器内部是否真正存在缺陷问题。
1.3磁粉检测技术
磁粉检测的判断依据是根据磁铁性材料的表面或者内部是否出现问题。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如果受检的压力容器存在缺陷问题,那么在具体的检验过程中,就会出现磁粉的不连续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陷部位的磁力线出现了局部的变形,使得在光照的影响下会出现清晰的磁粉痕迹。一般情况下,磁粉检测技术主要适应于锻钢零件、焊接表面质量的制造过程中。另外,要对压力容器进行腐蚀性的检测时,就可以采取磁粉检测技术。磁粉检测技术的优势主要是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受检工件的实际缺陷情况,如缺陷的具置等,另一方面,磁粉检测技术的精确度比较高,灵敏度较好,可以不受受检工件的形状、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磁粉检测技术的唯一不足是只能用于磁化材料的检测。
1.4渗透检测技术
毛细作用是渗透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在毛细作用的基础上对开口缺陷进行检测。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先在受检的压力容器上涂抹特制的渗透液,然后渗透液可以渗透到缺口当中去,并通过显示剂来显示工件上出现的问题。于其它的无损检测方法比,渗透检测技术操作非常简单且设备也不复杂,检测费用也比较低,可以直观的观测到检测结果,一般情况下,大型压力容器的检测以及形状不规则的工件都可以采用渗透检测技术,但渗透检测技术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对于那些隐藏的缺陷不能进行检测。
2.相关的建议参考
2.1建立完善的无损检测技术监督机制
要达到良好的检测效果,不仅不断优化无损检测技术的方式方法,还要依托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进一步提高检测效果。首先,要根据压力容器的不同构造来确定不同的无损检测方法,对症下药,达到较好的检测效果;其次,在实施无损检测方法前,要对受检部位进行质量评估,保证检测环节顺利进行;最后,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要实现全面的监督,让检测的各个环节能够做到公正有效,从而为良好的检测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
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对压力容器的检测重视程度不够,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那些为压力容器配备了专门技术人员的企业,但却忽视了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使得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企业要重视对相关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定期举办相关的培训会,实施技能考核制度,对于那些考核不过关的人员要实施严格的淘汰制,从根本上提高专业人员的技能,从而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2.3优化无损检测方式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方法的水平相对低下,因此要结合实际经验与具体实际不断优化无损检测方法,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引进高新技术。用技术的创新促进无损检测方法的优化是主要途径;二是相关部门要加大无损检测方法的研究投入,从而为无损检测方法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企业要高度重视压力容器的检验检测,只有企业的高度重视,才能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推进无损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2]。
3.结语
总之,无损检测法对于压力容器的检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直观的检测出压力容器中存在的缺陷问题,还能不断优化检测方法,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射线检测技术、超声波检测法、磁粉检测方法以及渗透检测技术是目前最为主要的四种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方法,可以在不损害受检工件的情况下,判断出压力容器中是否存在缺陷问题,尽可能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要不断优化无损检测技术,完善无损检测方法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检测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引进高兴技术,在根本上促进无损检测方法的不断提升,根本上降低压力容器的检测成本,以达到良好的检测效果,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