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1
走向田野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的形态学研究——以基本功能、序列及其变化为中心
重复与变化:重复律的双重特征
孟姜女歌仔册的叙事特点与孟姜女形象——以台湾大学杨云萍文库所藏资料为范畴
台湾原住民日月神话的时空观
乡村巫婆与地方崇拜的重构——以桐庐“陈老相公”信仰为例
故事村与民间故事保护
黔西陇戛寨长角苗人生育习俗调查
德国民俗学者访谈录
关于“吃”的文化人类学思考——评尤金·安德森的《中国食物》
犁与文化——《中国犁文化》序
海峡两岸妈祖文化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复旦大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学科简介
闻一多
首个文化遗产日的思考
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中国神话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召开
文化创新与母题重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功能整合
关于大都市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从翻译看学术研究中的主体间关系——以索绪尔语言学思想为理论支点
威慑艺术:形象、仪式与“法”
妙峰山香会文化空间研究的新贡献——读《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后写给作者的一封短信
白居易的节日生活——兼及俗民个体实践与节俗传承、变迁的关系
门窗在清代苏州民居中的作用——以苏州西山东村“敬修堂”为例
土家族“哭嫁歌”的文化本源与艺术特征思考
首批民间家书入藏国家博物馆
吴歌私情母题及女性称谓原型探佚
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在京颁奖
闽中南农村观剧情况初探
“中国古村落保护”国际高峰论坛在浙江举行
济南黄巢地区求雨习俗的调查分析
主位与客位辨异的评说与意义
客家山歌研究综述
唤回科学情感和想象力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
烛龙考
珍视生存资源,保护文化遗产——“上海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综述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科学风度
“中国人的日常仪礼实践研讨会”将在美国召开
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
城市化、信息化进程中巴蜀傩戏、祭祀戏剧的嬗变
族群标识与象征──凉山彝族披衣服饰的符号指向初探
也谈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与刘宗迪先生商榷
聚焦:电影与21世纪民俗研究的生存
灾害民俗学的提倡
“民间信仰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与原则
土家族“茅古斯”文化本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地方文化系统中的王母娘娘信仰——甘肃省泾川王母宫庙会及王母娘娘信仰调查研究
中国民协召开“出版界支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会”
关中西府庙会的调查与文化思考
“东北亚民族民间信仰高级研讨会”召开
满族关姓家族萨满祭祀调查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2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中小学音乐教育 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再现。它依托“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小学生是保护、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群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者。利用学校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有意识地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中增加相应的内容,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生中得到传承,具有积极而又重要的意义。
音乐课程的价值体现之一是文化传承价值。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因此,《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都将弘扬民族音乐作为音乐课的基本理念之一,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感受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学生通过了解本地区优秀的音乐文化,不仅能激发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又能让学生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而开拓其艺术视野,培育多元文化意识。因此,重视本民族和地区音乐文化传承是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音乐教育是民间音乐传播和传承的主要途径,我们应该抓住音乐课堂的有效时间,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和接受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音乐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感。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有以下作用:
1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保护发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的创造始终与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根植于民族的积淀、 保存并发展起来的。因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浓浓中华情, 感染和浸润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也激励和鼓舞了青少年学生为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在世界地位复兴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推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既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推动了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对于教科书上的民族音乐内容比较熟悉,在很多场合也经常听到。但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蹈、曲艺、民间音乐等那些鲜活的、本地区特有的音乐文化形式,让学生更具体、更深入地接触到本土、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加了音乐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使得课堂更加活跃,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创造空间,让他们充分施展探索、超越的创新特质,发展完善自我。
3激发学生热爱本土、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小学校园,使学生通过了解、学习、参与、实践、交流、创编、表演等课内、课外的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充分关注,在课堂内外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同学们在一起揣摩唱腔韵味,设计表演动作,讨论出场顺序,交流个人作品,共同分享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非遗文化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民族曲艺使他们有了共同的爱好,既提升了学生的民族意识,也生发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4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有力的促进和提升。
在给学生介绍非遗文化之前,老师必须详细了解有关内容的起源、发展、流派、传承人等相关知识,并且将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带给学生,多层次、多手段地加以呈现,并通过课后反思、集体研讨等方式,及时交流总结,努力修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了提高。通过非遗文化的教学,使教师的教学方法从单一走向多元,教学手段从陈旧走向现代,教学形式从封闭走向开放,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走向以能力为中心,以传授为中心走向以实践为中心,出现了更具生机、更具魅力的音乐课堂。学生真正在充满生机的音乐课堂中尽情地抒感,表现音乐美,享受音乐美,创造音乐美,提高综合素质,塑造完美人格。
5促进音乐第二课堂和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3
收藏保护、展示研究和宣教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基本功能。收藏保护则是三大基本功能的基础所在。博物馆人就是人类共同物质文化遗产――文物的收集者和保护者。
“嘀――”的一声打完卡,进库房一剑今天的任务还是很多的。
首先得把剩下的几件文物上架。这批文物之前在北京展出了近三个月,昨天已撤回博物馆,开始开箱点交数量和完成情况,大部分文物的分类分库上架也已经完成。
10点,总登记账小黄带着两推车的文物过来了。今天要跟她办理20件新入藏出土文物的点交接收。
这批窖藏出土的文物,保存情况都较好。每一件文物的点交,都要仔细核对名称、编号、时代、材质、数量、尺寸、重量、完残状况、来源等基本信息。把这批文物的点交工作完成后,车上还剩几件藏家捐赠的紫砂壶和书法作品,小黄说她得赶紧送去与传世文物的陶瓷库和书画库保管员点交。
入藏的文物,都要经过总登记账人员和专家的鉴选,只有能反映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才能作为藏品给予登记编号进入到博物馆中。文物类别和材质的不同,决定了文物会被划分到不同的文物库房进行保存。所有的藏品在进入到文物库房前,都会经过保护修复人员的专业清洗和消毒等预处理。
说到文物,给人的印象不外乎是在阴暗的房间内垒放着,一框框、一堆堆,灰尘扑扑、破破旧旧,后面还有个蓬头垢面、戴着厚厚镜片的老学者在做研究。这也是我最初能想到的情形。虽然学的是历史,但是从来也没有想过会与文物搭上关系。但似乎真的是有缘,现在我每天都在跟它们打交道。
博物馆的文物以考古发掘品为主,此外就是传世文物。传世文物种类非常丰富,包括有书法绘画、竹木牙角漆器、陶瓷器、玉石器、织绣等,市场上这些年炒得特别火热的元青花、鸡缸杯、珐琅彩瓷器等就属于此类型。传世文物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很多品相好、价值高。一定要用词要形容的话,那就是琳琅满目、精美绝伦。
11点多,按照点交清单,把新接收的20件文物抄账。藏品登记卡和档案的撰写得下午才能做了。
如同每一个人会有身份证和档案一样,馆藏的每一件文物也都有它的独有的藏品登记卡和档案。其基本信息包括名称、编号、时代、材质、数量、完残状况、来源和级别等。在档案中还增加了文物描述和相片。对文物日常管护外、撰写藏品登记卡和档案、对文物影像信息进行采集,这是我们的基础工作。空余的时间,我们也会对文物开展研究,如文物的时代特征、用途、纹饰和铸造工艺等。
我,是一个博物馆人。你,也可以做一个博物馆人!
从学科主体来说,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大致为:博物馆学概论、文物与博物馆陈列艺术、博物馆经营管理、文化人类学、文物学基础理论、文化遗产管理与法规、中国通史、世界文化史、考古学思想史、古文字史、古代工艺美术、民俗学、考古学通论、文物与考古技术、各类文物鉴定专题、文物保护基础、陈列应用与制造技术、古器物学(青铜、陶瓷、玉器)等。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4
一、建设创新型校园文化,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创新作为大学的灵魂
创新型校园是一种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大学组织形式。与传统研究型校园文化相比,创新型校园文化主要特征在于,第一,在办学理念上,更加强调创新是学校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第二,在人才培养上,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放在首位,更加注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在科学研究上,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及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第四,在社会服务上,更加重视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第五,在学校管理上,更加注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第六,更加崇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为天下先。
建设创新型校园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大学必须将创新作为新的理念和新的驱动力,重新确定自己的功能和定位。
二、建设创新型校园文化,人才培养是关键。
首先,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学生只有把基础知识学扎实了,对某个学科领域产生兴趣,并为之努力,才有可能激发出创新火花。
其次,创新型人才应养成创新人格。大学要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理性的批判精神,要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品质,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严谨勤奋的学风和学术研究的兴趣。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敢挑战学术权威,很难成为创新型人才。
第三,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协作精神。创新型人才必须善于和别人共事、沟通,协同攻关,集思广益。
第四,创新型人才应主动实践。我国大学生中存在严重的“被动实践”问题,也就是他们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往往是由老师指定的,完全类似于“做习题”,而灵感往往来自主动实践中的自由探索。
三、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建设模式
其一,认识创新型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所谓创新型校园文化,就是校园文化主体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创造出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以实现教育目标,促进高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动。
其二,确立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基本原则。确立校园文化创新原则的依据在于,校园文化正确发展的方向性;校园文化基本功能的育人性;校园文化形成发展的规律性。把握校园文化创新原则的基本内容是: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先进性原则;把握育人的根本宗旨――目的性原则;发挥师生的积极作用――主体性原则;注重求实的创建方法――求实性原则。
其三,分析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一是校园文化创新的动力机制,它是校园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即:在社会系统因素和自身矛盾因素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下,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二是校园文化创新的调控机制,它包括优化有效的管理机构、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及即时前瞻的反馈研究;三是校园文化创新的心理机制,这是校园文化创新的心理动因。
其四,研究创新型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第一,校园物质文化的创新。即通过规划设计、创建、修整或扩充内涵,把校园建设成为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第二,校园制度文化的创新。即变革学校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以及具体的方针政策等,这是校园文化创新的核心。第三,校园精神文化的创新。即培育、提升和塑造优良的校园群体意识和文化概念,这是校园文化创新的核心和灵魂。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5
关键词:留青竹刻;可拆卸包装;应用
1留青竹刻概述
留青竹刻是竹刻的一种形式。留青工艺是将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留用,作为雕刻出来的图纹,而后再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让整个雕刻图形产生图底变化的竹刻艺术,即为“留青竹刻”。我国各地留青竹刻的风格表现虽都受中国画的影响,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题材的选用也各有侧重,有偏向于植物花卉的题材,也有偏向于人物动态,飞禽走兽的描绘,雕刻刀不同,造型也不同,这也使得留青竹刻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植物花卉多选取荷花、兰花、梅花、等等,徽州竹雕多为人物生活场景的题材,或者飞禽走兽的鸳鸯、白鹭、黄莺等等。竹刻题材的选用也相似于中国画的题材,既能寓意吉祥,又能体现人优秀的品格[1]。留青竹刻的制作工艺虽然繁琐复杂,但其艺术效果的表达却引人入胜,留青竹刻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危机,新一代的年轻人鲜有愿意去继承,其市场占有率也较低,对留青竹刻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采取新奇的方式与方法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拥有艺术价值的同时也需更具实用性。
2留青竹刻在可拆卸包装中的应用意义
可拆卸包装是本着包装再利用的原理,可减少资源的浪费,将留青竹刻应用于可拆卸包装中还能增加包装的使用功能、艺术表达、文化功能等。留青竹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极高的艺术性、工艺性、实用性等传统文化价值。留青竹刻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它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竹刻中所体现的民族元素是其他雕刻无法替代的[2]。将留青竹刻应用于可拆卸包装中,如果恰好该消费者是留青竹刻的爱好者,还能增加产品的销售率,而可拆卸包装设计产生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也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留青竹刻也可以通过产品的知名度加大留青竹刻的文化传播,通过可拆卸包装的趣味性,慢慢的加深消费者对竹刻的深入了解。产品功能相同,消费者则会选择更有意义的包装来购买产品,留青竹刻在可拆卸包装中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包装本身的艺术性,还能体现其产品的与众不同。
3留青竹刻在可拆卸包装中的应用思路
可拆卸包装有很多种再利用的方法,包装在满足其基本功能后,本着资源循环利用的观念对其增加一些设计,而赋予其新的作用和功能,但也不能为了再次利用而过度设计。可拆卸包装设计在可拆卸的基础上既满足了保护产品的基本功能,通过拆卸重组又满足了其他功能。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来讨论留青竹刻在可拆卸包装中的应用:一是从功能角度入手进行设计,满足消费者的实用性需求;二是从结构角度入手进行设计,满足产品美观性的需求。
3.1从功能角度出发满足实用性需求
从可拆卸包装的功能角度出发,可拆卸包装的再利用可融入于产品的一部分进行整体化设计[3],也可以把包装作为单独的个体进行独立化设计。留青竹刻融入可拆卸包装中应以整体化设计为基础,使产品包装成为产品功能的一部分,甚至因为包装的出现而赋予产品新的功能,为产品的使用带来方便。比如TomBallhatchet将电视包装盒子组装成简洁的电视柜,红酒包装重组成红酒架,灯具包装组成灯具罩,牙刷包装变成牙刷缸等等。根据众多例子决定选择中高档灯具包装为设计目标,既能表达出留青竹刻的古风氛围,又能达到可拆卸循环利用的目的。再例如,在中国风装修中对竹木家具的使用率比较高,所以可以将留青竹刻融于中国风灯具的包装。融入留青竹刻的灯具包装,如图1所示,整个包装未拆时是圆柱形承担保护灯具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欣赏功能。当我们使用拆开时,可以把带有留青竹刻的包装重组成灯罩,对于床头台灯来说,此包装灯罩可根据留青竹刻的纹样把花卉茎叶边缘凿空,待开灯之时光透过竹刻深浅凿痕呈现出若隐若现的光芒,增加了卧室的朦胧感、神秘感,且伴随着留青竹刻材质自然的香味更易入睡。作为台灯使用时,则不需要那些镂空,旋转内附纸板挡住即可,使其所有光束全部投在桌面上,这个内纸板和竹肌的颜色一致,将镂空的部分挡住,视觉上便是一副完美的竹刻艺术品,而这幅竹刻艺术品不同于其他竹刻艺术品,关键在于依附于灯具的灯罩,使我们不论在哪一面都能看到完美的艺术作品。作为餐厅、吧台、吊灯时,取下底座,用麻绳吊起灯罩和灯具即可。在不使用灯具的时候,可以摆在床头柜、书桌,悬挂于墙壁,增加了家里的文化艺术氛围,为中国风的装修风格增加了古风韵味,给人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感觉,作为一件装饰艺术品因不同于平常留青竹刻的造型风格,也使之更具吸引力,更赏心悦目。此外,竹刻的纹理也因光的缘故更有立体感,虚实结合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增加了趣味性[4]。
3.2从结构角度出发满足美观性需求
从可拆卸包装的结构角度出发,在包装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通过重组包装结构实现新的功能价值进行设计。重组包装结构的设计有HangerPak品牌衬衫T恤包装,通过结构的转变折叠成衣架实现价值;梦幻足球项目,通过对救助资源的纸箱进行分解拼接成足球,来完成贫困儿童们的足球梦。所以留青竹刻在可拆卸包装中的应用是对其包装结构的改变,并重组实现新的功能。以工艺品的外包装进行设计,购买工艺品的一些消费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也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当他们购买工艺品时,发现包装上的留青竹刻,买一件物品相当得到两样工艺品,何乐而不为?工艺品的包装也有部分是使用竹木材料的,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竹木材料不断的被其他材料所替代,所以把留青竹刻融入竹木材料中,能给竹木材料包装带来生机。但由于一些工艺品易碎,例如陶瓷等,坚实的外在包装里面还有许多柔软的内包裹物,消费者拿到工艺品时,大多数会把包装材料丢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有些消费者不会把具有保护性的包装丢弃,而是储存起来,以便搬家或者移动陶瓷工艺品时使用。有些大件陶瓷的包装储存起来也非常占用场地,所以我们可以将留青竹刻融入工艺品的包装并进行拆卸重组,赋予新的功能的同时也更有艺术性。如图2,首先把四方盒子四面的留青竹刻直接平铺成一副竹刻作品,挂在墙壁供人欣赏,在需要使用包装时,摘下来再组成包装即可。在一些小件工艺品包装中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把带有留青竹刻的包装平铺,作为桌屏、台屏、摆件等等。再者通过变形直接作为陶瓷工艺品的底座,四面拆开,呈梯形样展开,陶瓷工艺品放置于上面,作为底座的包装,由于留青竹刻的存在,也更具吸引力。包装因为留青竹刻的存在,增加了其循环使用功能和观赏功能,重组成留青竹刻的墙上挂件,展现出留青竹刻的花卉草木、鱼虫鸟兽、山水楼阁、以及独特的人物造型[5],感受留青竹刻非比寻常的刀工技术。重组成桌屏和摆件时,近距离观看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苦竹雕镂若费心”的刻竹人在一尺见方的竹筠上表现出春光融怡、夏景蓊郁、秋致疏薄、冬色黯淡[6]。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6
一、前言
中国传统体育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对体育养生就有著作《黄帝内经》问世,同时,道家多有休闲养身之法,道家及道教养生之道涉及中医、气功、按摩等多方面的内容。东汉时期更有华佗的“五禽戏”健身运动。在南北朝时期,达摩到达中土,创立禅宗佛教,其中少林武术便是禅和武的统一,少林僧人习武是一种修行,所以又叫“禅武”“禅武合一”。其中的“禅”体现的就是传统少林武术的文化思想。到了清朝,太极拳的出现,更是将传统的道家文化思想与武术完美的结合。因为道家文化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文化,道家文化从其一开始就蕴涵着传统体育思想,对我国传统体育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由收集整理,道家文化构成中国传统体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1]。特别到了当代,2006年6月,少林武术和太极拳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更说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思想是以少林武术的禅宗文化和太极拳的道家文化为代表。
在研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前,应该对传统二字有所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传”是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代。“统”是指事物彼此之间连续的关系显然,“传统”不是指过去发生过、曾经有过的活动,更不包括已经死亡、消失了的,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应该是其重要特点。传统体育是指人类业已创造的和将要创造的能够经由历史凝聚而传承、流变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5]。中国传统体育是我国所特有的体育项目,其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文中前言所提,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道家的思想文化,二是禅宗的佛教文化。
二、体育哲学对中国传统体育思想涵盖反思
第一,从哲学方面进行反思,哲学二字本来就属于舶来品,从欧洲兴起,直到近代传入日本,再由日本引入中国,中国由于受近代闭关锁国的影响,其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落后于西方世界乃至日本,而现代又由马列主义哲学思想作为党的思想方针路线引导建立政权。导致我国对哲学二字含义的理解,是不是将其功能无限扩大化了,毕竟,在哲学知识文化思想讨论的方面,哲学二字的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其它方面的意义。而且西方现代的哲学涵义,用于解释涵盖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些领域内,二者不是共通的。这就好比,运用希腊的神话典故去解释涵盖中国的五行八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