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范文1
关键词: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有效指导;学科联系;研究学习
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让这一门新课程不流于形式,而能够帮学生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从而得到接受、认可和支持呢?笔者经过研究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选题要明白学生的需求点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由活动课程 发展 而来的,是对活动课的继承、发展和规范。所以研究性学习活动课不应只顾活动形式,更要注意课程的实质:它是一门课程,综合性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所以选题时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跨学科、多感官参与而且学生有兴趣参与、有探究价值,对学生起引导作用的课题。如果把握不好,可改变题目的来源,即:由教师引出话题,通过对话、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所在,根据学生的意向确立研究方向,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后确立研究的主题。如环境问题的选题教师就不要强拧牛头,说我们研究环境问题中的××主题,同学们讨论,而可以改成教师就环境中某一热点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兴趣激发后,再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环境问题中某一方面的现象,学生讨论出一个主题,学生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产生子课题,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样题目由学生中来,任务又回到学生中去。因为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学生研究兴趣也就高涨了。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开展要建立学科联系点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最大特点是综合性。其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学生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综合课的最大作用应该是学生在主题探究过程中,通过对已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产生对新知识探究的欲望,同时又诞生新的主题。知识储备的不足又让学生产生更高的知识要求,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的学科知识,不断内化学生的学科知识,又反过来辅助学生综合性课程的推进,借以相辅相成,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那么如何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建立学科联系点呢?就在学生运用知识的时候发现知识缺障。学以致用是 教育 的直接目的。因需而学应是学习的直接动机,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建立学科联系点,直接体现在活动方案的设计中。学生就自己的子课题起制定活动的计划,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计划中进行分析:我的优势、我的不足、我解决的措施、我可能的困难、我解决的措施。“我的不足?”这里就是一个学科联系点,改进不足怎样去改进,方法多种多样,学到知识是目的。只要指导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计划,关于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许多学科就相继渗透进来了。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的对某一学科知识的需求就是建立学科联系的最佳位置、最佳时机。这时的学生是为需要而学习,学习是拿来用的东西,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就有了很大的拓展。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也产生了对自己客观而准确的识,这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也有相当的好处。
三、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开展要抓住引导的关节点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范文2
[关键词]提高 综合实际活动 课程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7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全新课程,具有独特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领域,但没有材,要求地方、学校、学生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选题。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它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差异发展,注重创新与实践,具有广阔空间。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它是全新的课型,能够传承借鉴的已有经验极少,对于创新思路很难达成共识。实施中往往会出现注重形式、预设太细、给予过多、生成不足、忽视体验、缺乏深度等问题,课程实施质量相对较差。鉴于此,我们结合课程特点、地域特点、季节差异、社会生活实际、学校实际、学生认识水平等方面,在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实施流程、课程评价等环节做了一些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
我们根据学校实际,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有机整合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个指定领域,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课程实施。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方案》,根据学段特点和活动领域,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性课题,研究确立了研究性学习开题课、活动课、活动成果展示课的基本流程,为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重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
1.整合课程资源,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坚持开放选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与学段的科学、品德、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并体现在指导性课题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活动与研究。各学段每个学期系统完成1至2个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即可。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学段特点和学生身心特点,结合指导性课题,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选定课题进行研究,但指导性课题仅供教师学生参考,坚持开放选题。我们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选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与之密切联系的领域,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课题由师生共同确定,这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一些。
2.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课题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根据我镇的地域特色,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选题。渔网、鱼粉加工是我镇传统加工产业,已有几十年发展史,形成了很多专业村,被誉为“中国北方渔网生产第一镇”。我们充分挖掘这一资源,进行了选题研究,如《追溯渔网生产历史》《鱼粉生产历史探寻》《现代渔网生产技术研究》等。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我们选择了劳动技术、劳动工具、种植技术、林果粮食作物的栽培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在亲近社会方面,我们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村庄、社区献爱心,做科普宣传、公益宣传、调查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发展自我方面,我们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如演讲比赛、读书活动、节假日活动等,开展发展自我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课程。
三、上好研究性学习的三种基本课型
1.研究性学习开题课
它主要涉及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其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确定了研究课题后,指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若干小的细节问题,师生共同梳理归类,确定几个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然后分到各小组进行讨论,小组确定研究子课题,再由小组合作研究制定具体的子课题研究计划表。
2.探究活动课
它主要涉及如何指导学生按计划进行具体的探究活动。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根据课题的差异,有的可在课上进行,如《包书皮》《剪窗花》,这种课特别强调对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合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的实践操作,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由教师示范(多媒体展示)整理归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流程,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有些探究活动课,可安排在课下让学生按计划自主进行探究,如《纸的研究》《早餐的学问》《树的年轮》等。要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表格,研究活动表格要把学生探究的过程和主要成果呈现出来,力求探究实效。
3.成果汇报课
它主要涉及如何让学生展示探究过程和活动成果。学生按计划进行了具体研究活动之后,学生展示活动过程、活动成果,把活动的收获带到课上进行整理、总结、分析、汇报。教师帮助学生精心设计汇报表格,把学生探究、讨论、总结的成果展示出来。教师、学生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指导,并适当进行资料补充,对课堂进行延伸,重视课堂的生成性,重视展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以上三种课型,每种课型根据课题研究难易程度可用不同课时去实施,课题确定后,要循序渐进地上好三种基本课。
四、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指导
学校针对三种基本课型,分别设计了《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方案》以及《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计划表》《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成果表》《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汇报表》等表格,为师生活动提供了有力参考。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形成的调查报告、访问记录和搜集的资料等能体现活动过程的材料整理在一起,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活动资料,从而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细节保留、记录了下来。
五、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质量的评价主要是课堂教学评价、实施过程档案袋评价、学生问卷评价,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行跟踪指导。根据检查情况,把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方案》以及《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计划表》《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成果表》《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汇报表》等过程性资料的检查整改情况列入教师课程评价,计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并及时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选好典型进行推广。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范文3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反映了现代化学教育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它从各个层面指明了高中化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与重要内容,它使化学教与学发生根本变革。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密切联系自然、社会与生活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方式。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化思想,形成科学的求知态度,也在自主活动中锻炼其能力。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学生可能会在选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材料、实地研究等环节遇到一系列困难,从而引起其思想和态度出现反复和波动,教师适时介入指导和帮助,对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质量和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课题生成指导
确立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它不仅决定着学生活动的主攻方向、目标与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研究时应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1.1 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或课业学习中提炼出感兴趣的问题或热点问题,上升成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课题为载体,创设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主动性、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特点。如学完生活与化学这一节后,学生对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目前机动车尾气污染物和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成份、产生原因以及防治方法等,确定与之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指导学生分头收集材料,整理信息,得到观点;还可以指导学生以“食品添加剂与健康”为题,运用所学的知识,从报纸和网络上收集一些食品添加剂的信息,了解它们的作用、性能和不良影响以及因不当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中毒事件,并通过分析从中获得与主题有关信息,培养其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1.2 指导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进行推敲,使其具体明确可行
在选择课题过程中,学生会凭自己的感觉定题,选择的课题往往存在研究范围过大,内容空洞抽象,研究方向不明确等问题。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选题具体化,符合实际,具有可行性。例如,学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时,学生可能会将“调查合金所具有的广泛用途”定为研究课题。作为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这种选题明显存在涉及范围过大,研究任务指向不明确以及学生的能力和主客观条件不相符等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将选题分解,使其具体化,不如改为“调查铝合金所具有的广泛用途”更切实际。再如学生围绕“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购买小汽车,城市大气污染和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一事实,把研究课题改为“城市环境变化的调查”会更方便操作。
2 研究方法指导
研究课题确定以后,就需构思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等等。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具体指导或有关知识的专题讲座,让每一位学生明白自己所要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需要查询的资料和数据,完成每一项任务所要运用的方法等。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活动课程,一般以小组的方式展开,全部过程会用到多种方法,如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1)文献研究法是从课题研究的目标出发,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理解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简单易行,个人或小组都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料进行研究。如上例中“食品添加剂与健康”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文献研究法。这种研究方法简单易行,目前主要有查阅图书资料或搜寻网络资料两种途径。查阅文献的过程,就是一个向他人学习与交流的过程。
2)观察法是一种最古老的研究方法,即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以及大脑来展开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观察不等于日常生活中随意地看看听听,应要求学生有观察计划,实施观察计划时要做好观察记录,对观察结果要及时整理。
3)实验研究法。实验与观察不同,在实验中要人为控制一些条件,以引发某些预期现象,证明某因果关系的存在。通常有以下几步:提出假设并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实验经验。例如,在做“制备氢氧化铝”实验时,在两支试管中都有加入10 ml 0.5 mol/l的Al2(SO4)3溶液,一支中滴加浓氨水,另一支滴加2 mol/l的NaOH溶液;一开始现象相同,随着不断加入,加入浓氨水生成的白色沉淀不消失,而加入NaOH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开始溶解直至完全消失。
4)调查研究法,即采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法收集资料,发现事实,解决问题。为了完成课题研究,可能进行多个项目的综合调查,也有可能是单一的专题调查。可用现场调查、个别访问、抽样调查或用网络工具来调查,无论采用何种调查方式,都要有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以便分析。
3 研究过程指导
课题类型不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也会有所差异,但大体过程是:形成课题并建立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课题论征与交流实施研究方案中期交流与评价整理与分析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成果交流与展示研究成果组织评价与反思活动。
其中实施研究方案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也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质性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个个意想不到的困难,既有数据、材料驾驭和处理过程中的困难,也有因研究方法和思路欠完善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此时,学生常会失去信心,或因学习态度、能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研究不认真,敷衍了事,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状况。对此,教师应一一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帮助、指导。
当出现学生不善于驾驭和处理材料时,教师可通过具体指导或寻求同伴支持等方式来解决,如帮助其对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概括主要观点或撰写提纲等。而对于数据处理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让学生善于抓住不同要素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当学生随着研究的深入,遇到知识,或发现自己能力有限而失去信心时,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介绍参考书、开设辅导讲座、小组个别教学等方式予以解决。
4 结题阶段指导
终期成果形成阶段,也就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结题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题研究引用材料的详实程度、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观点主张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进行反复推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把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心得与感悟,加工制成的实物或软件等以展板、模具、图片或课件、网站等形式展示给大家,或者开展小组成果交流会、论文答辩会等。展示、交流、答辩等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大家进行课题研究的最终评价考核,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小组的活动过程,利用评价考核的机会,促进自己在课题研究中成长。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科研的艰辛和快乐,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往中培养其团队精神。在教师的介入下,让其学会从多方面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其既能在“学中做”,又能在“做中学”,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戴树桂.环境化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范文4
1、为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纸的诞生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哪一项发明创造不都是通过大量的观察分析,通过研究性的学习,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而得到的呢?而中国的教育现状是家长普遍“望子成龙”,而衡量子女能否成“龙”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考上大学。于是,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以应付将来的高考。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鉴于此,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通过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2、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
2.1 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概念和内涵:所谓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当然,“地理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像地理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是“研究”,但实是“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学生研究的地理问题要与当地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即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
2.2 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标: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主要是体验性目标,它强调学生的学习、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
(1)通过开展对“身边问题”的研究,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而开展的。要求学生从书本中,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许多实实在在而又复杂纷繁的各类现实问题,如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并通过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这样,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传统的地理教学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生往往对“书本的地理知识”熟悉而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陌生,因而学生通常对学习地理缺乏兴趣或兴趣不大。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由学生自行设计的研究目标与课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课本以及课外的知识。
(3)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以及随之出现的环境问题构成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加深对地理学习的认识,同事了解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社会点差,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何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会人与人之间合作,学会与人分享与交流研究成果,从而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2.3 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组织实施
(1)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指导老师应从当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存在的问题中找出与地理相关性的突出问题,拟出供学生参考选择的题目。大体而言,大多应该是有关农业和工业区位选择、环境保护与工业污染、城市规划与交通,旅游发展与第三产业等问题
(2)向学生传授进行调查、获取资料的途径与方法。指导老师必须向学生指出调查的方向,如到交通部门了解交通情况,到工业局了解当地的工业状况,到劳动局了解当地就业情况,至于可以从报刊或在互联网上查到的信息,则为学生事先提供报刊名称及相关网址。
(3)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表格及资料分析方法。指导老师可以搜集相关或类似的调查问卷以及统计分析图表的样张给学生参考与模仿之用。这样避免学生出现“老鼠拉龟”的情况,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协助学生做好具体调查的组织工作。指导老师要认真审阅学生的调查计划,协助学生做好设计方案、查阅资料、外出调查、资料整理等具体分工。同时要尽可能设计学生在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告诉学生在出现问题求助时的联系方式,以便在学生碰到问题请求协助时能及时予以指导,同时要提醒学生在执行调查计划要注意人身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调查过程的时效性与安全性。
3、组织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深层思考
3.1 思想重视,合理分配研究性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
我们必须向全社会介绍研究性学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不光是学习方法上的革命,而且它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使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及提高,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对他(她)将来参加工作,投身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进而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一样,都需要投入时间,只要合理分配两者之间的学习时间就可以达到两者兼顾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范文5
关键词: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28-02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作为担负中小学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应当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不断培养出既能参与研究性学习,更能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新型教师。
一、高师研究性学习的四个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个别教师开始关注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进展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状况,自发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研究工作,并向部分师范生介绍“研究性学习”基本知识,组织小范围的探究性实践活动。这一阶段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基本处于放任状态,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规模小,参加人数少,涉及面有限。
2.初级阶段:“研究性学习”逐渐成为许多师生关注的热点,他们开始学习和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现状、理论和实践方法,并开展一些探究性实践活动。但学校对研究性学习仍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相关实践活动多集中在对中小学各学科研究性学习素材的收集、整理或重复试验上,研究工作也仅限于研究性学习对基础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和变化,以及中小学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等方面。
3.中级阶段:“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知识在全校范围内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或课题项目小组,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进行统一的指导和管理,工作重点由“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转向“高师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比较研究、必要性研究、实践方法研究,同时探讨研究性学习对高师学生的影响,研究渐趋系统、深入。
4.高级阶段:重点开展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工作。学校设有研究性学习的专项经费,组织专家开展研究工作,有关研究课题获省部级以上立项。全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具有普遍、系统、规范的特点,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为多样。如组织师范生就“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力”及各项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培养、训练和研究工作,更侧重于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和研究。
二、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策略
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包括探究活动的启动能力、选题指导能力、课题论证能力、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成果形成指导能力、自身总结提高能力以及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发展能力等。2000年,我校成立了课题项目研究小组,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和研究工作。2003年,“高师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申报并通过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立项。两年来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成果显著。总结几年来的经验,我们深感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工作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其培养策略是:
(一)深化高师课程改革,培养具有开放知识体系的师范生
基础教育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门活动课程,而且也在各个学科中广泛开展。它有不同的层次水平和多种形式,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探究活动可包括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课外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活动中包含的探究要素有多有少,教师指导的程度有强有弱,活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书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研究内容既可是单一学科的,也可是多学科综合性的。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高师课程体系,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这一新形式和新变化,使师范生的知识结构由专一向综合转化,由封闭向开放转化,由狭窄向宽泛转化,努力培养具有开放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师范生。
(二)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
高师研究性学习理论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结合其特点,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框架以及完全开放的条件下开展。
1.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复杂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效。多数大学生由于在中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因此,研究性学习这种类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对他们是一种既复杂又新鲜的思维刺激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开展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多方面要素,学生必须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才能增进对研究性学习本质的理解,初步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实践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师范生“研究性学习”应用能力和指导能力的提高。这些研究性学习活动可包括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性学习、中小学教学课程内容的研究性学习、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性学习等等。
2.充分鼓励学生的质疑和探究精神。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知识目前尚处于不断深化发展阶段,不宜用一、两套僵化的教材来限制学生的认识发展。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最新信息,通过比较、讨论和实践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真知。特别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鼓励他们的质疑、探究精神,允许保留不同观点和意见,包括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作用、意义、方法等核心理论的争鸣和实践等。
3.摆正任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性学习无论对任课教师还是渴望求知的师范生,它都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应当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当放下架子,把自己定位为普通的学习者和探究者,与学生一道经历“研究性学习”知识的探究历程。当然,我们也不反对教师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不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4.重视师范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反对片面强调研究性学习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的倾向。教学中应提倡和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开展“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探究。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设置的,它注重的是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意识、精神和创造性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的结论。师范生只要具备了再学习的能力,那么他们就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研究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点、价值、机制、理论基础、研究模式、研究策略乃至国内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历史与现状等问题逐渐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也不应要求师范生作为知识的接收者去被动地学习所谓“完整、全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基础理论”,而应将他们自己的动机、兴趣和需要置于核心地位,以积极快乐的心态与客观世界对话,做名副其实的学习兴趣与研究方向统一的探究者。
(三)广泛搜集基础教育“研究性学习”素材
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师范生未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让师范生接触和熟悉一定数量的研究性学习实例和素材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要求师范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发展定位,广泛搜集和交流中小学相应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以及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素材,对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并从中总结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中学与小学、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学科与学科、国内与国外、研究性学习方法与传统学习方法的研究性学习比较研究等工作,以促进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提高。
(四)参与低年级和中小学课外“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
我们根据自觉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让高年级学生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低年级课外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活动,既能让他们分担一部分组织和管理工作,锻炼和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又能利用他们的经验来促进活动的开展。此外,我们还鼓励并提倡广大师范生到附近的中小学开展相关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实践,既获得了难得的锻炼机会,又缓解了中小学指导力量的不足的矛盾。
(五)结合教育实习开展调研活动
师范生毕业前为期4~5周的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其调研活动的好机会。师范生一方面可以考察实习学校以及当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了解中小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学习中小学教师的做法和先进经验,收集素材,交流体会;另一方面还可尝试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六)重视“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评审、总结和交流
对研究性学习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和交流的工作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提高指导能力的机会。为此,我们成立了由学生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研究课题的评价工作。他们不仅要对各课题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进行评判,而且要考查各小组成员参与研究的态度和贡献的大小,据此做出公正的评价。其他学生则通过参与所在课题组的课题总结、代表答辩、成果汇报工作以及后续课题的论证及确定工作,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分享,进行思想碰撞。这些工作使他们能接触和了解到更多的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和素材,进一步促进了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提高。
(七)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范文6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 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上的主要特点。
2. 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
3. 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研究学习内容选择和组织时应该重视的几个方面
(1)综合性,即围绕某个专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2)社会性,即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注重开发社区资源。
(3)实践性,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及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1)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3)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得出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完成各自的论文。
2. 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1)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的一般要求。
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竞赛得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