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1
1 试验目的
在花生生长的苗期、初花下针期、结荚期、饱果成熟期通过使用除草剂、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控旺增效农药等,防治花生常见病虫害,达到壮苗抗早衰的目的,并调查防治效果及对花生的增产效果。
2 供试药剂
除草:亩用5%精喹禾灵100毫升+44%氟醚灭草松100毫升。
第一次用药:亩用25%嘧菌酯20毫升+博邦(10%苯醚甲环唑)10克+加乐好(丙酰芸薹素内酯)5毫升。
防花生根腐病:亩用土菌消32毫升。
第二次用药:亩用25%嘧菌酯20毫升+博邦(10%苯醚甲环唑)30克+加乐好(丙酰芸苔素内酯)10毫升。
防虫:12%甲维氟酰胺10毫升。
第三次用药:亩用25%嘧菌酯20毫升+12.5%氟环唑15毫升+加乐好(丙酰芸苔素内酯)5毫升。
3 试验地点
根据试验要求,试验地点选在我县原种场,试验面积200亩,对照面积5亩。
4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地块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适宜花生种植的黄棕壤土,PH值7.1,前茬作物种植的小麦,小麦收获后,于6月2日用旋耕机对地块进行旋耕,旋耕后对地块进行了镇压,6月4日进行种肥异位起垄播种,播种时亩播复合肥80斤,亩播种子30斤。
5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取大区试验法,不设重复,在原种场选择好试验地块,面积200亩,对照田5亩。对照区出苗后不用除草剂,病虫害防治选择当地通常的用药。
6 试验步骤
根据试验要求,试验田在花生出苗后进行除草,初花期、下针期进行第一次用药,结荚期进行第二次用药,饱果成熟期进行第三次用药,按照供试药剂所列亩用量,严格配制好试验点对应面积的用药量,然后用3WX-280H自走式旱田作物喷杆喷雾机进行茎叶喷雾施药。试验田每次用药时间见附表。
7 调查方法
7.1 在花生出苗后,初花下针期,结荚期,饱果成熟期等每次施药前及施药后一周,采用3点取样法对各个试验点花生田杂草、病虫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杂草每点查1平方米,调查杂草总数,叶斑病、根腐病每点调查2行,每行10株,记录病株数,并分级;花生叶斑病再从每点调查的20株中选择主茎上的100片叶进行调查,记录病叶数并分级;甜菜夜蛾每点调查1平方米,查1平方米内的所有虫数,对调查的数据做好记录,按国家规定的分级方法进行分级,计算出病害的病情指数、虫害的虫口减退率、计算防治效果,由于分级不是很准确,计算过程中可能有少量误差。花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不是指单一一次施药后的防治效果,前一次施药后,药剂的持效期可能会对下次施药后病虫害的发生有影响,因此,每次施药后药剂对病虫害的防效,应是前几次施药后药效的累计,病虫草害的防效详情见附表。
7.2 花生收获前仍采用3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平方米,挖出1平方米内花生的总果数,然后把3点鲜果放在一起进行混合,去杂、洗净、晾干后用秤称有效果鲜重,根据所秤量的3平方米鲜果重,计算出每平方米的鲜果重,根据花生测产方法,求花生亩产量,然后再与对照比较,计算增产效果。详情见附表。
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2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防治 预防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011-01
一、概述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采取综合防治技术和生态控制措施,不断强化预防工作,最终实现综合治理。一般情况下,我们从指导思想方面来说,应该是由重除治转变为重预防。在防治方面,应该采取综合性营林防治技术,重点搞好林业工程项目,将病虫害预防技术纳入到规划设计中去,实现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的转变
二、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几个特点
第一,常发性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并且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第二,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造成的损失比较严重;第三是危险性病虫害迅速扩散蔓延,威胁着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第四,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第五,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使得病虫种类明显增多。
三、影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主要因素
1、人工林面积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是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纯林,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所以,一旦有害生物传入进来,就会在较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暴发流行,其严重后果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会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森林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人工纯林面积的持续增长,快速回升。
3、人为传播因素。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人为传播在逐渐加剧,很多重大病虫害,如: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进而传入到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迅速扩大也是人为活动的结果。
4、不合理的砍伐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与流行。
5、长期的不合理用药
病虫害暴发后,采取持续使用化学农药的方式,这样不仅会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还会导致森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此外,采用的防治手段无法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药械防治效率低。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森林病虫害问题的产生。
6、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增加了害虫种类
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被害面积。此外,随着苗木、接穗、木材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目前,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也不断增强。因此,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由此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四、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充分重视林木检疫
禁止使用带有病虫害的林木种子、种条、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育苗、造林。单位或个人营造成片幼林的,在设计方案中必须要有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鼓励多建立无检疫对象的林木种苗基地。无检疫对象林木种苗基地培育的林木种苗可免予检疫,但发现上述基地中的种苗有疫情的,应该恢复检疫。无检疫对象林木种苗基地由该基地所在地林业主管部门的上级机关批准。从事森林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要注意改善林地生态环境,保护、培育、繁殖林内有益生物,以此来充分发挥其抵御森林病虫害的作用。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需要,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苗圃、种苗基地的病虫害。被检查单位或个人必须按要求提供必要情况,积极配合检查,不得拒绝。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对调运中应实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确因需要的,专职检疫人员可持证进入车站、机场、港口、仓库及其他有关场所执行检疫任务,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检查,或为检查工作提供方便。
2、加强森林疫情预测预报工作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就是预测预报,必须将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森林病虫害发生时,受灾单位和个人必须及时组织除治,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为基本目标。当发生大面积暴发性或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时,受灾地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迅速组织除治。
3、加强养护管理,全面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发生病虫害问题和植物的生长势有直接关系,长势差的要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经过一系列环节后才能够提高林木自身的抗病虫能力。与此同时,还应该结合着秋冬季修剪来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仅能调节植物的养分,还能有效减少病虫来源,营造出一个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4、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对于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也是最为显著的。天敌在田间如果建立了自己的种群,那么将会持续地控制害虫发挥,这是化学农药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具有丰富种类的城市林业,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另一个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从当前情况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护工作新的管理标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生物防治技术都得到了应用和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正逐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所以,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以保护环境为前提,高度重视天然的自然控制作用。此外,要用不同的防治措施,考虑有害生物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采取各种适当的技术措施,最大程度的控制病虫危害,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战明君《试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手段》[J],《科技风》2013年06期.
[2] 袁颖《浅析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与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年08期.
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3
关键词: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U464.172 文献标识码:A
杨树属于落叶乔木的种类,并且是这类树木的统称。在我国防护林与植树造林的计划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环境上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的恶化也导致了树木的病虫害经常发生。加上对树木管理上的方法不对与技术的不合理使用,使得病虫害的治理工作很难得到维护。
1.病害防治技术
1.1 杨树灰斑病的防治技术。杨树灰斑病是公主岭市杨树人工林幼树发生很普遍的一种叶部病害,幼树被害后叶片枯萎、脱落、顶梢枯死和干部溃疡,严重时可使幼树死亡。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白城杨、银中杨、双阳快、小乘黑等抗病较强;清理林地卫生,消灭枯枝落叶浸染源;于5月中旬至7月上旬喷药2~3次药。如:50%多菌灵4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
1.2 青杨叶锈病又叫落叶松杨锈病,是杨树锈病中分布最广、寄主种类最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病,已见报道的国家和地区近40个,遍布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几乎有杨树的地方都可见到它的危害。防治方法:波尔多液、百菌清、50%多菌灵500倍液,80%代森锌500倍液,50%托布津800倍液等,防治本病都有比较好的效果。
2.营林措施常用方法
2.1 营造混交林。混交林,顾名思义几就是指由不同树种构成的树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完整的生物圈而提出的方法。树木的多样性可以使得营造出来的生物圈更加的丰富多样,也就让整个生态系统维持出一个平衡的状态,可以对病虫害起到防治的作用。因为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生物想要争夺更多的生存资源就会限制自身的繁殖能力。与此同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是一环扣住一环的,这也就意味着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天敌,天敌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2.2 强化抚育措施。幼林抚育上的措施进行加强的处理,可以使害虫侵扰得到有效地控制,因为杨树幼林的生长过程中由于树龄的限制,在抵抗力与树木的坚韧性上都不如树龄较大的树木。所以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幼树一旦遭到病虫害的侵袭,蔓延的速度与死亡的速度都相对较快,所以如果幼树已经遭到病虫的侵害,再开展治理上的工作就很可能为时已晚,所以对于杨树幼树上的抚育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及时对幼树林进行除草与枝干上的修剪。
2.3 人工防治。在对杨树幼树林开展人工上的防治工作时,首先要考虑人员技术上的使用,因为此时的杨树处于幼苗时期,所以雇佣人员在将树木上的虫蛹进行摘除的环节时,一定要注意力度上的控制。杨树幼苗期树木的木材性质还没有形成完整,也就意味着此时的树木比较脆弱,很容易折断。所以需要除虫的人员多加防护,注意力度。
2.4 生物防治。杨树树木成长到一定的h节,就可执行生物上的防治了,主要的步骤是将管氏肿腿蜂、蛀姬蜂在林中进行放飞处理,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利用天敌的原理,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增加虫子的天敌对虫子的数量进行控制,使得虫子的数量达不到灾害范围。其次,在树木成长到一定树龄时,还可以在树林中放飞一定数量的啄木鸟,并且人工的将啄木鸟的鸟巢进行数量上的增加。让啄木鸟的数量的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利于病虫数量的控制。
2.5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上的主要内容是药物上的喷洒,一般情况下在虫灾开始出现势头时就可以进行化学上的防治了,可以采取喷射绿色威雷溶液对病虫进行防治,配比的比例是600倍液。可以使用的药液还有氧化乐果1000倍液、氯氢菊脂1000倍液两种,使用药物防治的方法,可以将虫灾的范围进行控制,并且杀虫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可以将成虫与幼虫都给杀死。
2.6 加强检疫。对于虫灾上控制,可以在源头进行防治的方法是将检疫上的工作给做好,对于进出的木材或是树苗需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因为树木在运输或是其他地区运送过来时很有可能会携带上当地的病虫物种,这样的病虫一旦被携带进一个没有天敌的环境以后,就会大量的繁殖。数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最终就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3.常见类型害虫的防治措施
3.1 杨扇舟蛾防治技术。杨扇舟蛾是一种以树叶为食的害虫,这种害虫会在一月份至三月份内以虫蛹的方式越冬。会在五月、七月、八月这三个月份发生虫害。针对这种虫害,可以根据它的生长习性进行处理,就是利用人工在害虫越冬的季节将害虫的虫蛹用手给挤压损坏,将虫子杀死在幼虫的时期,还可以在成虫的时期将虫子杀死,利用化学手段将虫子的毒死。或者采用生物手段对杨扇舟蛾进行治理,就是当杨扇舟蛾还是幼虫时期时,在林中投放赤眼蜂对杨扇舟蛾的数量进行控制。
3.2 青杨天牛防治。青杨天牛是一种节肢害虫,主要以树木的枝干作为食物寄生在树木中,虫子的幼年时期主要生长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之后在进入到树木的木质部,一般情况下,被青杨天牛侵入的树木出现的现象是形成纺缍形瘿瘤,就是树木有青杨天牛寄居的地方会肿起一个很大的树包,在上面还可以看见产卵的刻槽。被害枝梢会出现干枯的现象,或是树冠产生畸形的现象。对于青杨天牛的治理方法与杨扇舟蛾等害虫治理方法具有相似性,都是利用以上几种方式,只是可能采取方法的时间稍作调整。
结语
对于杨树幼林上的病虫害防治,可以采取的方法很多,但是不同的区域要依据不同的特点开展防治上的措施,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可以综合起来应用,以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4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材 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 课程改革 教材建设
一、概述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大变革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和使用,在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1] 。为此,许多高职院校都投入大量资金对相关的专业课开展项目化教学。作者所在学校的农业技术工程系的专业课也采用了项目化教学。通过采用了项目化教学,它最大突出的优点是将纯粹的理论教学变为现场教学,将抽象的知识详细化。同时项目化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密切相关,因此要求老师要选择典型模块的教学内容,要尽量将课本中与学生未来就业有密切关系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确实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了不少。但是在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和项目化教学模式相配套的教材。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急需开发和项目化教学模式相适应的项目化教材,这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2]
二、目前高职院校《园艺植物保护》教材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 教材知识点过于陈旧
目前园艺技术专业所使用的园艺植物保护教材版本数量很多,但是教材内容大都是由本科类教材《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改编而成,几乎是千扁一律,并没有突出新知识、新方法,未形成职业教育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
2. 教材体系不符合人才需求培养
根据高职教育目标,为了更好地突显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特色,需要以项目化教学为依据编写全新的高职教材体系。
3. 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不够充分
目前高职教材的编写于然是以旧的教学大纲作为依据,而旧的教学大纲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脱节,已满足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要求。高职教材的编写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与国家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3]
4.新方法、新技术的实际运用不够
根据几十年教学所使用的园艺植物保护教材中发现,这些教材很少收录近年来园艺植物保护上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未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方法,未将教材建设真正转入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
5.对当前高职教育不适合
近年园艺植物保护方面的知识内容更新很快,一些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农药如何的安全使用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一些剧毒高残留危害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农药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但现有教材的内容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很明显不适合当前高职教育的需求。
6.教材缺乏对职业氛围构建的要求
目前高职教育强调学生过硬的动手操作动力,在校期间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实践能力,那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尽量模拟和详细分析工作过程的情况,为学生尽快融入工作情境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应对任务完成所需职业氛围作出明确要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加深工作情感的体验。[3]
三、.《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项目化教材建设的构思
职业教育的项目化课程是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和发展职业能力。因此,教材的建设应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改革项目化课程的特点,其目标是构建满足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2]
项目化教材建设的思路是:首先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通过工作任务驱动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组织编写。以学生更好掌握亚热带园艺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彻底摒弃学科课程的思路与想法,紧紧围绕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来选择和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更好地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得到很好的实践锻炼,提高教学效果。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项目化教材的建设步骤
1.确定项目化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市场和企业的专业调研,聘请生产一线技术专家参与讨论,依据园艺植物生产、技术推广及农资营销等岗位能力要求、植物保护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并参照农作物植保员国家职业标准。根据岗位群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确定设置课程典型工作任务是能识别病虫害,设计防治方案,组织实施及防治效果的评价。
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课程是依据园艺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而设置的,是园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亚热带园艺植物病虫基础知识、亚热带园艺植物主要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和亚热带园艺植物病虫害调查与预测预报。本课程教学以任务驱动教学,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课程目标如下表1所示), 同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环保意识、创新思维及团队精神。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精选了五个典型工作过程的项目:亚热带园艺植物昆虫识别、亚热带园艺植物病害诊断、亚热带园艺植物病虫害调查和预测预报、亚热带园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药使用技术。这些项目也就是教材所要确定的项目。项目的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前面项目是后面项目的基础,每一项目下分有若干工作任务,每一任务都有相应的技能和相关知识、拓展知识;在多个项目的反复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
2.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
教材的各个项目确定后,开始着手组织每一项目的具体的工作任务。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就是围绕具体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索,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的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项目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昆虫外部形态的识别、昆虫变态的识别、昆虫主要类群的识别、植物病害症状识别、植物病原物形态识别、植物病害诊断、植物病虫害调查方法、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有效的防治方法、常用农药的剂型及使用特点、农药质量鉴别、农药的配制方法、农药的合理使用及安全使用、常用农药特点及使用等工作任务,教材内容突出学生对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综合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既要以“适度,够用”为标准涵盖该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工作任务当中。
3.实施具体的工作任务
通过上面的任务布置后,课程就要确定了所有的工作任务,并且为每项任务制定了知识目标和学生要达到的技能目标,紧接着要具体地实施工作任务了。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步骤。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要遵从工作任务的实施步骤(工作任务实施步骤以项目2作为例子,如表2所示)来执行。
教材按上面的格式编写能充分体现了项目化教材主要以技能为主,以相关知识为辅的编写原则,理论实践知识合理的融合,学、练、考、评编排合理,既利于教师很好地组织教学,也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五、《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项目化教材的编写特色
1. 一体化
项目化教材的编写能够把实践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充分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性,多让学生在虚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质性的技能训练,训练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服务工作,并在工作中发现新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体现教学过程中理论传授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2. 实用性
基于项目化教学为依据的教材编写过程中理论知识以“适度,够用”为准则,重点围绕着项目任务这个中心开展教学工作,要求学生首先明确项目的任务目标,然后利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采用科学、有效、实用的办法逐步完成项目任务,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主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教材将努力实现数字化,随书配备电子教案、课程教学软件、Flash动态、多媒体声像、试题库等多种资料,最大限度地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4. 突出重点与新颖性
教材应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格式,以亚热带园艺植物为主,突出常见亚热带园艺植物主要病虫草害的为害状、识别要点与防治等技术。教材应尽量运用图表说明,做到图文并茂、简洁明了、重点难点突出、便于学生查阅。同时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章节结束后面附有思考题,有利于学生掌握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另外,教材内容还增加了与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有关工种的考证知识,围绕考证内容,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5.加强特色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教材在内容上着重以技能操作、综合实践技能培养为特色,注重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技术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战技能。
6.行业资深人员参与
学校的老师具有比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理论教学水平高,但老师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与行业资深人员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实践经验不如行业资深人员丰富。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是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合作完成的结果。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是一门实践性强、技能型课程,从项目的选取, 工作任务的设计等都聘请行业资深人员参与,这样才可以写出一本与职业技能深度相融合的教材。
总之, 编写适合项目化教学的专业教材是高职教育的迫切需求, 因此要编写好项目化教材,首先要明确教材建设目标和方向,具体掌握当前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教材存在的问题, 同时在编写过程别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课程》项目化教材的建设探讨,为高职教材改革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09-29.
[2] 关 巍.基于项目化的局域网组建课程教材的建设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10(12):92―100.
[3] 刘 玉 新.浅析高职项目课程教材的设计与开发[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5):175―176.
[4] 徐智跃.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机械制图》教材建设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98):117―178.
[5] 张 迪、申永康、刘洁.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96―98.
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5
关键词:治管结合 科学营林
1 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
梢、折断和倒伏。
2 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2.1 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 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 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 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5 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3 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造林树种,本次灾害程度严重的林分多数未能遵循这一原则,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风面营造杉木和毛竹纯林,同时应重视选用乡土树种,并充分掌握乡土树种的适地性。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6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滦河上游的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41°47′~42°06′N,116°51′~117°45′E),地处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余脉向西南延伸和燕山山脉的结合部,海拔750~1829m,自然坡度为1/150°~1/350°。该地属大陆性季风型高原山地气候。年均气温-1.4~4.7℃,无霜期67~128d,年均降水量380~560mm,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9%。年均蒸发量1462.9~1556.8mm,平均相对湿度63%。林管局林区土壤包括棕壤、褐土、风砂土、草甸土、沼泽土、灰色森林土和黑土等7个土类,土壤发育层次不明显,含石砾较多,一般土层厚度约40cm。北沟林场是木兰林管局10个直属林场之一,林场总经营面积约5730hm2,其中林地面积5000hm2,活立木蓄积2.84×105m3,森林覆盖率88%。森林以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主要乔木树种有白桦(Betulaplatyphylla)、油松(Pinustabulaeformis)、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山杨(Populusdavidiana)、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五角枫(Acertruncatum)、榆树(Ulmusspp)等;主要灌木有山杏(Prunussibirica)灌丛、绣线菊(Spiraeasalicifolia)灌丛、照山白(Rhododendronmicranthum)灌丛、平榛(Corylusmandshurica)灌丛和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灌丛等。
1.2研究方法经过全面踏勘,于2009年8月在河北省围场县木兰围场林管局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内设置4hm2典型样地,样地设在山地深处(海拔1350m),地理位置较偏僻(坡度19°,坡向南偏东8°),人为干扰程度较轻。该次生林树龄为39年,平均胸径15.33cm,平均数高11.3m,郁闭度90%。将林地分为100个小班,每个小班的面积是20m×20m,对每个小班乔灌草进行常规外业调查。对乔木层进行调查,对胸径大于5cm的树木进行定位,记录每株树木的坐标、胸径、树高、冠幅等。灌木调查采用10m×10m小样方进行,记录灌木的种类、高度、地径、分布状况等。草本调查采用1m×1m小样方进行,记录草本的种类、高度、盖度、生长状况等;在样地内挖掘土壤剖面,将土壤样品带回研究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森林健康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的稳定性。健康的森林是一个结构优化、功能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预警,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首要和关键的步骤,预警指标体系建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预警的科学性和准确程度。
2.1.1指标选取根据指标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的构建原则,在分析和整理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5-7],结合北沟林场的实际情况,采用复合结构功能指标法,本着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初步构建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森林健康预警指标体系(表1)。
2.1.2指标筛选由于森林健康预警指标之间多存在相关性,即包含重复的信息,因此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分别表示存在于各指标间的各类信息是有可能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筛选。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筛选。(1)定量筛选。由于森林健康预警指标多且复杂,指标间存在相关性,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减少分析指标的同时,尽量减少原指标包含信息的损失,对所收集的资料作全面的分析。由于各变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有可能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各类信息。应用SPSS19.0中文版软件中的“分析/降维/因子分析”过程对森林健康各预警指标进行分析,输出结果见表2、表3。从主成分的统计信息(表2)可以看出,相关矩阵的第1个特征值为6.213,第1个特征根的贡献率为31.602%;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超过85%,因此取前4个主成分作为综合预警指标,可以准确地描述原变量的信息,符合统计学的原理。从因子载荷矩阵表(表3)可以看出,群落层次结构、郁闭度、林分生物量、叶面积指数、森林病虫害程度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森林病虫害程度、森林火险等级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2个指标的信息;叶面积指数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三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个指标的信息。第四主成分则可作为物种多样性的描述指标。提取的4个主成分基本可以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因此用这4个综合变量代替原来的12个变量来进行分析是合理的。(2)定性筛选。考虑到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在通过数学统计软件对指标体系进行定量筛选后,还应对指标结合定性分析进行筛选,以筛选出内容全面且信息不重复的指标,从而更好地满足加法合成对预警指标的要求,得出更为准确、合理的预警结果。群落层次结构、物种多样性[8]、郁闭度[9]、叶面积指数是反映群落特性的重要指标,应完整保留,用这4个指标共同反映林分的群落特性。森林火险等级和森林病虫害程度能够间接反映森林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应予以保留,作为稳定性指标可全面反映森林恢复力和抵抗力。综上所述,通过定量和定性筛选,森林健康预警指标体系包括2个警兆指标和4个基质指标。警兆指标包括森林病虫害程度、森林火险等级;基质指标包括群落层次结构、郁闭度、物种多样性、叶面积指数。
2.2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2.2.1基本原理Rumenlhart等[10]于1985年提出了误差反传递算法,简称BP算法,它由信息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输入层各神经元负责接收来自外界的输入信息,并传递给中间层各神经元;中间层是内部信息处理层,负责信息变换,根据信息变化能力的需求,中间层可设计为单隐层或者多隐层结构;最后一个隐层传递到输出层各神经元的信息,经进一步处理后,完成一次学习的正向传播处理过程,由输出层向外界输出信息处理结果。当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不符时,进入误差的反向传播阶段。误差通过输出层,按误差梯度下降的方式修正各层权值、向隐层、输入层逐层反传。周而复始的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过程,是各层权值不断调整的过程,也是神经网络学习训练的过程,此过程一直进行到网络输出的误差减少到可接受的程度,或是预先设定的学习次数为止[10-11]。#p#分页标题#e#
2.2.2神经网络基本参数(1)隐含层构造。隐含层数目越多,BP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越强。但是隐含层数目不宜过大,否则会降低网络的性能。由于单隐层的BP神经网络可以逼近一个任意的连续非线性函数,因此采用单隐层的网络[10]。隐含层神经元结点数应同时满足条件[2]:2m>nm姨w+n+R(10)姨式中,m为隐含层神经元数,n为输入层神经元数,w为输出层神经元数,R(10)为0~10之间的任意数。在北沟林场的森林健康预警指标中,输入层包括3个神经元,输出层包含1个神经元,所以隐含层神经元节点数为2~12。(2)选择训练函数。本研究采用trainlm函数对预警模型进行训练,主要训练参数为目标误差、训练步长、最大训练次数和学习速率,其值分别是0.02、50、10000、0.01[2]。
2.2.3模拟结果精度检验采用SPSS19.0中的“分析/回归/线性”过程对森林健康预警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线性回归检验,结果见表4、表5。从表4可以看出,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存在直线关系。由表5可知,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水平,且回归方程为:y=0.825x+0.188,实测值与预测值的两种结果可以拟合。
2.3综合预警模型的建立
2.3.1预警基质评价模型以小班为单位,应用以下数学模型对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森林健康预警基质评定[12]。统计结果见表6。式中,Fi为第i号小班森林健康预警基值得分,Pij为第i号小班第j个指标森林健康等级得分,R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i为小班号,j为森林健康预警指标。
2.3.2指标权重的计算指标的权重对森林健康预警基值的评价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合理计算指标权重是森林健康预警基值评价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指标的权重不能用数学的方法直接求得。本研究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来推算各个指标的权重(表7)。
2.3.3预警基值评价标准在建立森林健康预警指标体系后,需要确定各项预警指标的等级和具体量化范围,再对森林进行预警基值评价。因此,结合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森林结构与功能的特点,总结当前国内外森林健康研究的成果,将森林健康预警基值评价的各项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Ⅰ~Ⅴ级域值范围分别为80~100、60~79、40~59、20~39分和20分以下[5](表8)。
2.4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森林健康综合预警警限的划分可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并且可以预防误警和漏警的发生[2]。结合国内外,对森林健康预警指标的各单项指标进行划分等级,将各预警指标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和巨警共5个警度[13-19](表9)。采用Matlab7.13软件的人工神经网络工具箱进行森林健康预警,预警统计结果见表10。由统计结果可知,在100个森林小班中,绿色警戒的森林小班有25个,面积为10000m2,占样地总面积的25.00%。其林分的垂直结构复杂、林龄较大、生物多样性高、叶面积指数高,具有很高的生产能力,森林火险等级低,抗病虫害能力强。蓝色警戒的森林小班有48个,面积为19200m2,占样地总面积的48.00%。其林龄适中,生物多样性较高,垂直结构较复杂,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强,森林火险等级较高。黄色的森林小班有21个,面积为8400m2,占样地总面积的21.00%。其林分结构相对简单,林龄最老,叶面积指数低,抗病虫害的能力中等,森林火险等级较高。橙色警戒的森林小班有6个,面积为2400m2,占样地总面积的6.00%,结构最简单,林龄最幼,叶面积指数较低,主要是荒山荒地,生产力较低,病虫危害严重。总体上看,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森林健康预警状况整体处于绿色警戒和蓝色警戒,健康状况良好。
综上所述,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处于健康状态,必须加大这一地区的森林经营,使得森林朝着复层、异龄、混交林结构、具有比较发达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的森林结构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抗干扰性和活力,也是健康森林群落的理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