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1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近日,共青团旌阳区委启动开展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活动,围绕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问题深入开展调研,从文化权利意识、文化自觉程度、基本文化需求、文化消费能力、文化生活情况等方面入手,重点调查和掌握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诉求、新倾向,为扎实做好新时期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引导青少年进行正确社会观察和有序政治参与,推动制定实施有关青少年的政策法规和实事项目,努力形成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制度性安排,建立和提供第一手资料。
一、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分析
本次调查以调查问卷为主,向辖区内企业、乡镇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回收200份,回收率100%。
(一)调查结果与现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农民工,收入普遍不高,文化程度中等,大部分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一般满意,找工作时最大的困难是缺乏技术。收入无保障、住房困难成为困扰他们在城里生活的最大问题。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在工作之余,无事可做.无处可去。农民工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由于收入低,农民工希望能够看到免费的、优惠的电影、文艺演出,得到免费的、优惠的知识培训、景点门票,但始终难以实现。农民工交际圈封闭,他们在城市中集体劳动、集中住宿,无论生活还是找工作,农民工更多地局限于熟人朋友之间的联络,与社区居民很少来往,并未融入当地的社区居民当中。总体来讲,农民工的文化需求目前处于一种饥渴的状态,他们工作在繁华的都市里,却生活在精神的孤岛上。他们希望可以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爬山、旅游等户外活动和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
(二)原因分析
现实生活中,农民工收入普遍较低,农民工自我感受就业压力很大,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打工、赚钱,导致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参加社会组织、文化团体等,而且也不愿把更多的钱花在文化消费中。农民工数量多,受教育程度低,其心理健康和价值取向都需要高度关注。此外,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许多用工企业认为由企业开展农民工文化服务会增加企业负担加大成本,不愿为此多投入。
二、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部分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将农民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服务对象之一,使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同等对待,享受无差别的公共文化服务;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加强对农民工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消除农民工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心理隔膜;以城市社区为载体,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依托社区文化场所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激发农民工的热情和兴趣,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到社区文化生活中。
(二)让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发展企业文化,积极组织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和需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深入做好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改善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积极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引导用工企业、文化企业、民间公益性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文化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民工文化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应加强修养、不断提高素质。勤于学习,积极参与政府和企业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技能和素质,主动融入到城市社会中。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日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2
【关键词】城乡文化发展 统筹 动力 分析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大举措,是改善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明确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动力构成,形成合理的动力结构,是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应有之义。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动力源
原始动力: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一切社会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演进离不开人的客观参与和主观改造,因此,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原始动力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人类文化史上,人们在生存需求的驱动下,为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创造了以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为主的两大文化系统。特别是农耕文化的发展,需要人们在改造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进程中,结合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持续地付出智慧,并将生活实践中得来的各种悟性灌注其中,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不断改变生活习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繁荣,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是原发性的,也是农村文化建设中最根本和最基础的动力。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广大农民对文化建设的需求是很迫切的,也是很丰富的。一方面,源于对农耕文化的眷念和难以割舍,不希望长期认同和遵从的风俗、习惯、禁忌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被同质化,甚至是被遗弃。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文化生活多样化和浓郁的现代气息,他们对城市文化生活又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希望感受新奇的生活方式、新鲜的生活环境和新潮的文化氛围。
目标动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需求。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和途径,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新农村建设作为新时期具有开创性和系统性的一个新课题、新工程,在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同样需要重视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为此,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就成为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是方向性的,也是目标性的,其动力方向应该是与新农村建设一致的。如果忽视或淡化了这种需求动力,就会迷失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就会破坏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局面。通过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可以将文化活动与农村各方面的教育活动如普法教育、农业科学普及教育、计划生育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进行,从而提高农民各方面的素质,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
保障动力:政府决策需求。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众多,如果不尽快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就难以提高,农村经济也难以健康持续地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出台,虽然有农民精神需求和农村建设需求的动力因素,但依然也只能由政府自上而下地提出,才能得以贯彻实施。所以,从某种角度讲,统筹城乡发展是对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强化。
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相对于农民精神需求(基础性需求)和新农村建设需求(目标性需求)而言,政府的执政需求只是一种外部需求,其所提供给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是一种外部动力,是上述两种需求动力得以发挥作用的保障动力。这种保障动力主要表现在推动战略的选择和制度环境的改变,为此,政府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必须有恰当的角色定位,一方面需要发挥宏观调控和协调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作相应职能的转变。如果政府需求对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原始动力和内部动力干预过多,甚至单方面地“改变”或“设计”上述两种动力的路线图,就可能会出现矫枉过正和事与愿违的结果。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动力分析的应用价值
有利于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尊重农民的文化需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离开了农民的文化需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失去根本的着力点。文化需求得到充分尊重,可以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集中农民的智慧,让他们的创造性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就是要相信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由农民群众说了算。过去,在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尽管出台了标准,搞了典型经验,但农民群众却似乎不感兴趣。
有利于找准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虽然,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大的方向来讲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目标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高要求,同时也给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比如,在农民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必须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和引导农村其他价值体系,并不断提高农民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讲,一切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形态都应该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方向,一切颓废、低级趣味和蒙昧落后的文化形态都必须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所摈弃的。
有利于政府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关键在于通过政府的适度参与,实现城乡文化发展各要素的自然流动。为此,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不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统筹”,唯一需要的只是政府废除现有种种阻碍城乡文化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的要素。只要不受干扰,要素的流动必然是双向的。政府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考虑制度的订立或废止,充分尊重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之间的异质性和互补性,为农村文化建设搭建恰当的平台。切不能从城乡同质化的角度入手,简单地将城市的文化理念和设施向农村扩展,更不能以城市文化的某种标准搞“样板工程”。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动力路线图
培育原始动力市场。培育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原始动力市场,就是要了解、引导和强化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场。
一是做好两个调研。一方面要调查当前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状况,另一方面要调查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状况。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农村文化的特点、当前农村文化的发展状况、当前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等内容。二是抓好两个引导。一方面要引导农民从低俗的精神文化需求向高尚的精神文化需求转变。如下乡的文艺演出内容不能追求低级趣味,必须具备积极健康向上的艺术格调;另一方面要引导农民文化需求的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关键要处理好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冲突问题,要采取一定的办法让农民学会包容多种文化。三是注重两个强化。首先要强化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充分尊重和参考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将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纳入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议题。
把准目标动力方向。为了保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关键在于抓好“四个一”的工作。
一是明确一个目标。就是要明确建设农村和谐文化这个目标。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农村文化是建设和谐农村社会的重要任务。二是抓住一个核心。就是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三是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这个原则。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原则,需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工作方向与新农村建设保持一致;坚持工作方法与新农村建设匹配;坚持工作进度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坚持工作实效与新农村建设合拍。四是突显一个特性。就是要突显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时代性。新农村文化建设强调一个“新”,这个“新”不仅仅是原有文化的完善,更多的是“统筹”城乡文化,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3
关键词:农家书屋;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而且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农家书屋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农村知识文化的传播点,也是再生产的支点,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书难、借书难、买书难问题,为农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掌握致富本领、把握市场信息提供便利,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
一、农家书屋的功能
农家书屋是为了满足农民群众的阅读学习需求,建立在行政村的,由农民自己管理,免费提供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它的功能主要有:
(一)娱乐功能。农家书屋是广大农民劳作之余身心舒逸,精神上得到轻松娱悦享受的优闲场所。这就要求农家书屋在书刊出版物配备上必须通俗易懂而又富于生活情趣,寓知识于娱乐之中,让群众在休息中轻松地获取知识智慧。
(二)宣传教育功能。农家书屋在图书资源上应当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向广大农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三农”政策,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农家书屋要发挥阵地、平台的作用,在重大节假日和农闲时节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农家书屋建设的意义
农家书屋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在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农民朋友最贴近、最实惠的“身边大学”, 是开展创造性文化活动的聚集地和力量之源。
(一)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要求。农家书屋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群众“买书难、看书难”的状况,农民朋友在辛苦劳作之余,通过书籍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农家书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为他们送去丰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通过举办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作坊等科技知识讲座,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求知的积极性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和活跃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农家书屋的建设思路是“政府组织建设,社会多方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发展要求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主管理、村民共享”,目的在于让广大农民群众培育起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并为之占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道德价值规范作用。
三、农家书屋的现状如何
农家书屋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建设发展较快,自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以来,各村的服务中心都设有农家书屋。但它有没有真正融进农民的生活?它的现状又如何?
(一)农家书屋只是摆设。农村领导干部中有些观念落后,认为农民以种地为本,读什么书?致使农家书屋形同摆设,放在那里敷衍了事,应付检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在农村很多地方,对“农家书屋”这个名称很陌生,至于说它的文化娱乐,宣传教育等功能作用更是知之甚少,究其原因,还是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没有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
(三)办得好的书里“淘金”,办得糟的架上蒙尘。办得好的“农家书屋”,不但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成了指导农民致富的“黄金屋”, 他们组织村民读书、看科技录像、进行生产技巧擂台赛、组织村民开展阅读活动。有的还把自家的菜园子变成了科技示范田,请来专家和技术人员现场讲解。但是,有的“农家书屋”的现状不容乐观,有些乡村的农家书屋,牌匾挂的非常醒目,房子修的很漂亮,桌子、板凳也都是新制的,但书架上落满灰尘,零乱地摆放着一些书籍。平日里,这些地方大门紧锁,里面放的是什么书,村民们根本不清楚,更不要说阅读了。
(四)没有稳定的书源。一些“农家书屋”书架上摆的书屈指可数,大多是武打、言情之类,真正涉及种植、养殖等服务“三农”的书籍很少或几乎没有。对此,农民们表示,这些书籍脱离了他们阅读的实际需求,书屋应多一点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图书,特别是种殖养殖类图书。对此,村干部们也很无奈:“这些书大多是上面分发的,村里每年订阅书刊的费用十分有限,只能给什么算什么。
四、如何把“农家书屋”办好?
农家书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势所趋,也是大有可为的,怎样才能使农家书屋发挥最大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农家书屋的建设要真正体现一个“农”字。建设“农家书屋”的关键不仅在“屋”,更要有贴近“三农”,让农民看得懂、记得住、用的上并体现“农”味的书,为农民致富适时提供理论、政策、科技、文化等精神食粮。当前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推动下,从事种养业深度开发、生态家园、特色产业的规模日益扩大,农民群众对科技种田、科技致富的愿望十分迫切。各乡、村及职能部门要在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完善评价机制的同时,从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有重点地购置种植、养殖、加工以及涉农法律方面的图书、VCD等,吸引来更多的农民来“充电”,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学文化、长技能、强本领的“文化粮仓”。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保持书屋对农民朋友的吸引力,促进“农家书屋”的健康发展。
(二)农家书屋把农民需求作为第一要务。农家书屋植根于农村土壤,要想办到农民心坎上,必须了解农民需求,把农民的需求作为第一要务。首先,书屋要把农民需要的图书、信息等文献资料无偿的借给农民朋友,其次是针对农民需求把大量的网络信息,报刊图书上的实用资料编成专辑送到农民手中。再次还要举办培训班提供专业技能培训,让农民朋友掌握一门技术,提高就业的竞争力,提倡科学种田,科技致富。举办培训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能增加农家书屋的人气和凝聚力。
(三)农家书屋应成为农民朋友休闲娱乐的场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群众对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农家书屋应组织一系列内容积极健康、形式多种多样、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休闲娱乐活动,比如:农闲时开展普法宣传、百科知识竞答、有奖猜谜等系列活动,把农民朋友吸引到农家书屋来,齐心协力把农家书屋办成一个集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民俱乐部。通过他们自身的积极参与,不仅能活跃农村的读书气氛,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品位以及农民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能力。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一项德政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我们在今后的建设工程中要把对工作的热情与科学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为了农民,一切服务农民,求真务实,让农家书屋的“农”味越来越浓,进一步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强.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2(4):94-97.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4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问题;措施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巩固农业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本质要求,也是维护全党工作大局,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们通过走访座谈、分析研究、全面思考,对当前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全县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一些群众还存在封建落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因此加强全乡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1 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乡风文明”建设主要也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它既有物质文明层面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又有精神文明层面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还有政治文明层面的“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质量。
2 乡风文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
由于缺乏有力的组织和有效的机制,农村文化活动无法实施起来。在农村农村普遍存在着缺乏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设施设备不齐全的现在,因此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乡镇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有些农民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演出队得不到经费保障,更缺乏科学筹划和专业指导。
2.2 农民缺少业余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
虽然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增加,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却得不到保证,农村文化生活整体上“投入少、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显得单调而贫乏。
2.3 农村社会风气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
部分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产生错位,有“恨人富,愿人穷”现象。特别是部分青年农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守法经营的美德比上一辈有所弱化。崇尚科技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少数地方存在“读书无用”的观念。
3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及时总结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3.2 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这个主题,扎实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以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组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利用村民学校、墙报、宣传栏等形式,组织农民群众学文化、学科技、学法律,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3.3 加大农村文化基本建设的力度
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的,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完备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3.4 加大村容村貌改造的力度,促进村容整洁
改变乡村面貌,实现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大项目区植树造林的力度,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大力推广生态种养新模式和秸秆还田等资源循环利用新技术。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带动农民美化生产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3.5 搞好试点,培养典型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5
总书记在十报告中再次强调,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来说,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不可分割的需求整体。民生不仅指满足作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更主要的是指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文化需求,即文化民生。在我国,“民生文化”作为满足人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文化建设。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取得了巨大进展,其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等民生文化内容,已写进2009年的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在发展文化民生问题上,党和政府将重点放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繁荣农村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民生文化工作必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找准着力点,探索新办法,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文化生活建设中的领导作用,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农民的思想文化意识不断增强,农民在逐步走上富裕的同时,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追求更高品位、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从总体上看,不少地方和政府而对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则相对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队伍比较薄弱。目前很多地方文化系统机构建设滞后,县城两馆建设基础薄弱,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干部管理缺乏有效机制,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乡镇、村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很多地方不乏优秀的农民艺术家,但由于得不到乡镇村领导的重视,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团体等均受到诸多限制。在改善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工作中,政府应当担当起农村现代文化建设中的责任,积极帮助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生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各级政府尤其是乡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要不理不踩,或仅流于口头和表面,应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财力上支持。政府出面组织会极大地鼓舞农民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这也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增强村民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二、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精神文化活动条件。按国家规定,县乡要有两馆一站,县城要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要有文化站,这属于公益文化事业,是国家的规定动作。但多年来,由于我们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文化发展,特别是农村文化的发展导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经费不足、经营困难等情况。调研中农民反映,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匮乏,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薄弱的现状十分严重,特别是缺少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这导致农民的很多文化活动开展不了。从我县实际看,农村文化站几乎是普及了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广场的需求十分强烈,但绝大多数乡镇农村拥有村级文化广场的村子不到省村子的1/5,其他如村级图书室、文化娱乐设施等更是凤毛麟角和形同虚设。很多农民群众不得不自发组织文娱活动,例如晚上自发组织扭秧歌、唱歌、跳舞等等。但就是这种自发的农民娱乐活动,也经常因为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以及使用村委会电费问题,不得不经常中断。很多村子即使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但是因为缺少专人负责组织开展农民文化生活,不能按时按需投放使用,许多文化设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农村文化生活投入的资金保障制度。乡镇、村一级的基层领导,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提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按比例逐年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健全集图书阅览、科技培训、宣传教育、影视播放、文艺演出、文体活动于一体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让农民闲暇时间有所去。同时多组织农业技术、文化生活培训,购置文体器材,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农村文化教育经费有专人负责管理,专款专用,每年有计划地办一些农民真正得实惠的文化项目。
三、不断加大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促进农村精神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物质民生问题有所改善,精神文化民生缺位。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农民的增收有了明显的效果,其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目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极为贫乏,形式十分单调。农忙时节,村民结束一天的劳作后,其主要的文化休闲娱乐形式是串门聊天和看电视;农闲的时候,一些村民忙于打工赚钱,而另一些人找不到致富门路,无事可做,便以打麻将、玩扑克牌消磨时光,且多数带有赌博的性质。根据调查,农民在农闲时间“看电视”的比例高达87%,“串门聊天”的比例达20%;“打牌、搓麻将”的比例达25%,而参加文体活动的比例只有5%。其中农村老年人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最为贫乏,42%的农村老年妇女把“烧香拜佛”当作精神支柱,其余时间都从事家务劳动,几无精神文化可言。目前,农村的其它文化生活形式,如扭秧歌、赶庙会、赶集、“文化下乡”,其活动的次数和范围都十分有限,一些偏远村落甚至没有。因此,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活都很贫乏和单调,这种状况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农村文化建设是当代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作支撑。政府应该有专项投入,帮助各个村建立文化广场和文化设施,同时,通过转移支付给各个村子提供专项经费开展文化活动。政府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财政预算并加大投入的同时,可以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融资体制,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要充分利用国家重视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好机遇,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体制,积极开展农村文化市场,吸纳非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建立一个包括政府拨扶、融资、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完善的可靠的资金保障体系,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各种捐资,有组织地引导农村文艺团体和文艺人才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实现农村文化事业的良性循环。
四、创新发扬传统文化优势,加强特色文化建设。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农民不是往日的农民,他们不单单只是在把所有的时间用在田间地头,同样渴望丰富多彩的生活。许多人忙完了一天的农活,希望在休息的时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如扭秧歌、跳健身舞、唱唱歌;有的希望村里能组织歌咏比赛;有的想参加一些养生、育儿等的培训讲座;甚至还有一些人希望走出村子,欣赏和体会异地风光、名胜古迹,参加旅游活动等。因此,关注民生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新的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调研过程中看到,农村民生文化的生存环境没有保障。这主要表现在民生文化的基础传统文化受冲击严重,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今,在广大农村传统优秀文化演出十分鲜见,这与通俗歌星演唱会和一些从事的大棚演出团组的异常火爆形成强烈对比。我县农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农村文化积淀厚重,独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傩戏、炎帝文化、神农社、古村落、独角戏、卡梆舞、沙溪唢呐、“打鼓锄茶”等特色民间文化浓郁,必须认真挖掘和打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发扬存在一个矛盾问题,很多地方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没有同传统文化保护起来。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树立辩证科学而务实的态度,将农村文化建设与保护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民间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形式和载体的创新,赋予其新的动力。应该通过文化产业政策引导各地突破地方文化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各地镇村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因势利导,推陈出新,利用节假日、农闲等时间和庙会、集市等场所,举办歌咏会、文化演出、戏曲表演等形式,重视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将群众喜爱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到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之中。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6
关键词:正宁县;农村公共文化;现状;对策
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的客观要求。随着庆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正宁县农村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和变化,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而且这些问题的出现制约着农村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关注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应对策略。
一、正宁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现状
正宁县地处庆阳市东南部,子午岭西麓。东、南、西与陕西接壤,辖4镇,6乡,111个行政村,695个村民小组,人口23.41万。近年来,正宁县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名县”、着力打造“产业大县”的文化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目前农民的文化生活逐步丰富,电视、网络等文化媒体逐渐增多,“村村通”建设使全县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50%以上。现已建成标准化的乡镇综合文化站6个,乡镇街道文化广场10个,村级农民文化娱乐广场23个,村级文化活动室32个,露天舞台9个,农家文化大院10个,建成农家书屋 94 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中心1个和 94 个村级服务点;群众文化活动比较丰富;精神文化产品创作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全县先后成立了美术、书法等协会,成立“全诚演艺公司 ”等多种演出团体,部分乡镇也成立文学艺术学会、协会和书法、美术、摄影等文艺社团组织。全县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每年在市以上报刊电台发表多件文艺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广场文化方兴未艾,广场成为群众集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群众自发组织在这些广场进行娱乐活动,健身舞蹈、太极拳、说唱表演、诗书画展览成为广场文化的主要内容;最后、休闲文化日趋兴旺。歌舞厅、K歌城、网吧等文化阵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新兴休闲文化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增长了知识,给繁荣农民文化增添了活力。
二、农村公共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正宁县农村公共文化事业近几年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传统观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体制、经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全县公共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仍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基础教育功能单一。虽然正宁县每个乡镇都有文化广场,每个村都建有农家书屋,但群众居住分散,大部分群众离乡镇、村组偏远,很难享受到这些设施带来的好处。更何况所有文化广场只有几个简单的体育活动器具,设施简陋,器材匮乏,很难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农民的文化教育活动无人过问,文化活动缺乏组织、指导,自发性差,难以起步。个别村子的农家书屋形同虚设,内面的图书资料被偷盗,损坏现象严重,且大部分书屋的书籍内容与农民的农业技术方面的需求相差甚远。这些都使农家书屋这一农村重要的村级文化阵地的作用难以发挥,不少农民一年到头没看过一张报纸。
第二,城乡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匮乏、管理不善。目前,县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类讲座常年坚持纷繁活跃,各种文化特色已初步显现。但是长期以来,农村群众每年大多只能看到几场戏,电影放映和各类文艺演出很少,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化作品也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团体稀少,农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上网、玩游戏的农民更是为数廖廖,农民文化生活方式单调。由于缺乏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正确的引导,致使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赌博之风蔓延,传统美德逐渐淡化。同时,农村文化市场则管理滞后。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经济发展的文化场所严重滑坡,而以电子游戏、桌球、麻将为主的赌博活动有所抬头,以录像、黄色书刊为主的黄色、低级文化在农村屡见不鲜,这些文化垃圾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所提倡的精神文明,极不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指导人员少。由于县城有文化馆人员的组织辅导,各类文化活动相对活跃,但是,但基层从事文化工作人员的数量明显偏少,全县 10 个乡镇文化站每站只有一人,近两年虽然给各个乡镇文化站共配备了文化干部有19人,但实际从事文化工作的人不多,大多被挪作他用,文化馆由于经费的制约也很难经常出入乡镇村组进行培训辅导,致使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难以满足。
最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农民文化消费观念比较落后。目前农民对物质的需求仍然远远高于对文化的需求,文化消费大多数集中在红白喜事和传统节日期间,平时的文化消费很少,空闲的时间就追求看电影、看戏、看书、搞文体活动等文化消费有的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有些家庭除子女教育以外,不自费出钱买一本书或看一场文艺演出,文化生活年支出几近于零。而只重视物质产品的购买与消费,轻视文化产品的消费,正是这种传统消费观念限制了农民文化消费支出。
三、改善目前精神文化需求状况的建议和对策
首先,增强精神文化产品的感染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一些能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正宁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鼓励各类群众文艺爱好者创作编排喜闻乐见的节目表演,带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文化馆文艺人才的优势,经常性的下乡指导乡镇、村组文化广场的文化活动,带动培训一批积极分子,使之更广泛地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兴办文化实体、举办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服务、丰富文化生活,鼓励群众自发组织舞蹈队、秧歌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开展文化活动。
其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人才支持。县上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元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乡镇一级建立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农民文化学校等公益场所,村一级重点抓好村级广场、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和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学习健身的有益场所。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素质,使他们确实起到领导、带动、指导文化工作的作用。完善保障体系,鼓励和吸收优秀文化人才到农村文化岗位工作,加强文化人才专业培训,搞好文化队伍的传、帮、带工作,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还要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演出队、农家书屋、农家文化大院等,让农民的文化潜能在农村文化的实践中竞相迸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