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1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建筑设计;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并对世界园林产生过巨大影响。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园林学科新的历史使命。广泛地借鉴、利用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将园林学科与其它新兴边缘学科接轨已势在必行。

1.基本要求

1.1自然化

休闲生活是逃避城市的紧张和喧嚣,是对大自然的回归,故而园林景观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突出。一般来说,休闲地景观和园林安排一定要自然,要么体现出大自然原始的美,要么体现出田园风光,避免过分人工雕琢的痕迹。即使是在原天然生态系统已严重破坏的废弃地上,也应尽量恢复当地原生态系统的面貌或向与当地大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田园风光的方向营造。植物是景观园林的第一要素,在其选择上,应多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生长好,能提供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护成本又低。

1.2人心趋静

休闲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引导人们心情趋于舒缓平静,一入区就有一种绝尘脱俗的感觉,觉得和外面紧张的世界就是不一样,整个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植物色彩搭配不要反差太大,慎用大面积的简单而又紧张的几何构成,要有线条引导,当然也要避免又碎又乱。

水景的安排也应该安静多于喧闹。小品和雕塑要宁静温馨,不要张狂。引入动物要温和美丽的而不要丑陋吓人的。当然,不要理解为把休闲住区里搞得到处都静悄悄。局部热闹的地方也还是需要的,比如俱乐部、沙滩、码头、零售商业区等。

2.美学的要求

2.1主题原则

任何园林规划都应有其主题,包括总主题和各分片、分项主题,它是景观园林规划的控制和导引,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在浮燥的城市住区规划中,主题往往被取消,而满足于一张毫无思想性、科学性和功能安排的信口标注、指鹿为马的所谓“漂亮”的画。和城市住区比起来,休闲住区档次更高,规划水准也理应更高,更体现功力,只有选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主题,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景观园林规划。

2.2点-线-面的原则

所谓面,是指整个小区或小区的某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是从事景观园林建设的空间。但整个小区平面的均质化不能造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就要有一些界限为其纲,分割空间、强调差别、引导或阻隔视线。

线和线会有交叉,太长的线因易引起视觉模糊也需要间断,就会有点的存在。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景观园林就走不了大样。如果把握不住,细部做得再多,图纸画得再"好看",也做不出好景观来。

2.3收放的原则

一个好的休闲住区景观园林规划,应把放开视线和隐蔽景物尽量结合起来。开放式大空间给人的震撼是其它手法无法替代的,只要有足够的空间,都应该给出适当的大空间来,如成片的绿地、水面、酒店、公建等。隐蔽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把有碍观瞻的东起来,如垃圾站、园艺堆肥场、管线井、过滤池、挡土墙等,是一种被动的应付。

更重要的一层含义是把景观有层次地布局,在最佳时机展现(就像说相声的“解包袱”),是一种主动的造景。当然还有半隐半现的,如山地的休闲别墅,在景观上处理成若隐若现于树林中是很好的选择。

2.4均衡原则

和城市住区建设中常见的大面积推平场地的做法不同,休闲住区在总体布局中贯彻"尽量尊重自然地形"的原则,这是一种维护和强调差别的作法。但这不等于说不要均衡,即使是在自然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的地段,也要尽量使各部分、各主题、各细部有所响应,避免偏沉和杂乱感。

当然,也不是追求绝对化的几何或力学对称,从而给人一种活泼而不是死板的感觉。实现这条原则难度很大,对规划师素质的要求极高。

2.5节点的原则

节点是由线的交叉而产生的,是网络中聚合视线和辐散视线的地方,最先引起人的注意,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因此应竭力处理好节点。节点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如有的节点是整个小区这个层次上的,有的节点则是住宅组团这个层次上的。但在相应的层次上,都应着意强调它们,使之在整个面上凸显出来。

3.园林景观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

3.1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相互关系

例如一条城市滨江景观带,可能会遭受台风、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遭受空气污染、交通、人流等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需要处理好目标景观与其外部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尽可能实现景观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系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我认为,任一场地都必需被视为包含了该场地的较大一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且必需根据该生态系统整体面临的问题来处理该场地。

3.2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是一种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水流、物种流(包括动物和植物)、营养流、人流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景观生态学用斑块、廊道、基质和边界作为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不同尺度的景观,如森林景观、农业景观、城市建成区景观、郊区景观、校园景观等。景观中的任意一点,如一片树林,一个亭子,一座小桥,一排行道树,一个池塘等,都将落在这个基本模式之内,或落在斑块内,或落在廊道内,或落在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的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继而改变和调整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

3.3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大的尺度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它们的内部均具有自身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在这个层面上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例如,在做一个居住区或一个公园的景观设计时,把这个居住区或公园视为一个景观生态系统,其内部设计有一个小湖泊,在其相邻区营造一座栽植各种植物的森林小山体。那么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是,既要使小湖泊和小森林符合各自的生态系统原则,又要使两者达到有机的联系。具体到设计的手法上,如在城市中,一个水体的四周用宽阔的硬质铺装围合封闭,称为湖边休闲游步道。这种全封闭的硬质道路布局就会切断湖泊生态系统与其相邻的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两者的能流就会中断,这样的设计就不符合生态原则。

3.4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

这个层面的生态关系包含植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动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人也是景观生命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考虑人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5人类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

实质上,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大到整个地球、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小到一个公园、一座校园、一幢房子的花园,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人类的活动和影响自始至终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景观系统。无论是在时间和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精神空间上,均对不同尺度的景观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实质上,上面所述的4个层面上的生态关系中,均包含着这一生态关系。

4.结束语

目前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内,生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没有完全适用于它的生态学原理作为其生态设计的理论基础,把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融汇到园林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参考文献:

[1]叶德敏.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论探讨[J],西北林学报.2005,20(4):170-173.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 毕业论文管理 管理体制 管理制度 管理细则 质量监控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毕业论文实践环节架起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提高了学生就业以后的动手能力。作为负责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实践教学办公室,加强对全院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确保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本二级学院建院之前,农学、生命科学两系已经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建院以来,对我院原有工作进行了重新整合。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某些遗留问题没有最终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日益凸显: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各级管理层次权责不够清晰,管理制度不够细化,管理模式低效繁杂,质量监控未充分发挥实效,等等。导致部分学生轻视毕业论文,以一种应付的心态对待毕业论文;部分指导教师管理不到位,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工作中去,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下滑。

二、探索与实践

2009级学生是我院建院以来的第一届学生。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更好地组织完成学生在校期间最后的教学任务,解决遗留问题和新问题,我们针对2013届毕业论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工作。

(一)健全管理体制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按照学校要求,在第七学期开学初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由组长亲自抓、负总责。小组成员由院务工作委员会和实践教学办公室人员组成,最终形成“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主管院长——实践教学办公室——教学部——指导教师——学生”的六级管理体制。同时,明确职责分工。由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学院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委员会下设专业答辩组开展答辩工作。本着“提前安排、及时准确、细心周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

(二)完善制度建设

针对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依据学校文件相关精神,理顺思路、精心策划,起草《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经过多次面向全院教师征求意见与讨论修改,《细则》正式出台并执行。《细则》共分十一章,四十四条,十九附件。《细则》正文部分涵盖组织领导、选题与任务下达、开题与中期检查、撰写、评阅与答辩、毕业论文档案提交与归档等重要内容;附件部分涵盖写作模板、表格模板、装订要求等具体规范。《细则》将毕业论文二次答辩制度加以重新明确和规范;力争彻底解决长期以来的遗留问题;对各类要求加以细化。另外,在工作中还逐渐形成了集中讨论制度、公示制度等尚未成文的工作程序。

(三)加强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前提,是制度运行的保障,是对全体教师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有效监督。通过充分发挥六级管理体制的作用,做到从学生选题到论文档案材料归档各个环节层层把关、全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学院还充分发挥二级教学督导组的作用,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同步督导。《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中对二次答辩进行了规范,规定了申请二次答辩的各种情形,尤其强调禁止抄袭、编造,以及非本人亲自完成论文的各种行为。《细则》同时规定学生不能进行一、二次答辩或认定一、二次答辩不合格的各种情形。另外,通过成立毕业论文审核小组,建立论文后评估机制。学院根据专业情况,将毕业论文审核小组划分成若干组。每组成员在组长的安排下,将学生提交的纸质版、电子版材料进行逐一审核。同时,每组指定人员就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的英文部分进行审核,重点检查中、英文是否对应;用词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语法问题,等等。只要审核中发现问题,就立即反馈学生进行修改。规定审核次数不多于三次。最终仍不合格者,提交毕业论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终审。

(四)重视意见反馈

在毕业论文工作执行过程中,学院重视广大教师、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改进各项工作。学院通过公共邮箱对相关工作开展公示,在规定时间内接收教师的意见反馈。在答辩期间,学院为各答辩组印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执行情况反馈表》,要求广大师生对发现的问题、今后需要坚持的和今后需要完善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时采纳。

通过收取2013届《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执行情况反馈表》显示,广大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明管理工作已收到了一定成效。

三、关于今后工作的思考

(一)适度扩大二次答辩的群体

目前,我院所采取的二次答辩措施主要倾向于那些无故不参加毕业论文各环节和各种评定中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考虑采取随机的方式抽查部分学生进行二次答辩,适当选取优秀论文的学生进行二次答辩,体现其监督检查、榜样示范的作用。

(二)适度改变一人一题的方式

今后工作中,考虑根据指导教师、学生本人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将一人一题适度改为多人一题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适度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根据不同科研课题的特点,学院考虑与各专业协调培养方案,将毕业论文工作适度提前。这样既保证了低年级学生尽早进入科研状态,又保证了毕业生论文工作不与考研复习、就业等工作相抵触。

总之,毕业论文工作既是对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检验,又是对管理工作者能力和水平的考验。我院将继续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建立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毕业论文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106.

[2]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8(10):203-205.

[3]周文刚,卢欣欣,崔仲远.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改革与实践[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3(2):111-113.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3

一、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具有盲目性,管理体制缺乏系统性

新建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突起的同时,其弊端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由于缺乏丰富的办学经验,其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并不成熟,这直接导致了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一定盲目性。换言之,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下培养的毕业生与市场所需是脱轨的,那意味着大部分毕业生无法依托这一体制的培养顺利就业。其次,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仍处于雏形阶段,并不具备系统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例如,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不思考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课程的教授上也将重心置于理论,大多忽略实践。而这对其教学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进而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新建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投入不够

相较于具有多年办学经验的老高校、名牌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名声地位不够,资金来源匮乏,大部分都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所以,新建本科院对教学实验楼、实践仪器、设施等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舒适、完备的教学实践环境,直接影响的就是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再者,新建本科院校对实践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投入也是不足的。比如,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鲜少配备专业的实践型教师,多是一名教师身兼多职,即理论课教师同时肩负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而一个人的精力和擅长的东西都是有限的,因此,许多教师就只灌输理论知识,根本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课的实施,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过于薄弱直接引发的后果。

(三)闭门造车,缺乏经验交流和学习,无法顺应时代需求创新

新建的本科院校本身就经验不足却乐于闭门造车,纵观各地高校,学校间的经验交流和学习是十分罕见的。此外,新建本科院校又不愿意针对自身进行革新,不能针对本校学生提出创新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无交流、无创新,自然无发展。

二、应对的策略

(一)树立实践教学意识,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为了带领新建本科院校走出当前困境,首先应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理论教学是底层基础,实践教学是上层建筑。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许多著名高校都注重设立校级科学创新基金项目,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利用学科理论知识完成项目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实践经验,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学习,可谓一举多得。显然,只有使实践的意识深入师生心里,让每一个人从精神上重视并在行动上保持一致,才可使理论与实践更完美地结合。

(二)加大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动力,为了加快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科学化建设,有关部门需要切实加大经费投入。首先,最基本的就是建设更科学完善的实践平台。好的平台是教学的基础,只有建立多样的实验室以及创新平台,配以完善的实验设施,才能使学生在科学的环境中感受实践的快乐和魅力,利用实践激发创新,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其次,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了增强学生实践的能力,教师必须率先成为楷模。如此,新建本科院校不仅应对教师的理论知识有要求,也要重视教师本身所具备的实践经验。可设立一定的考核制度,对教师及其所带学生的实践水平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表彰。相信在大投入的助推下,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三)积极学习,与时俱进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4

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应用型高校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方面。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各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创新应

>>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 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德育问题浅析 浅议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建设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中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探析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材建设的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困境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①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促发展,工学结合重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陈海明,陈芳,张颖,等.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考试周刊,2008,(9):180-181.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5

关键词:改造工程;时间管理;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3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87-03

项目时间管理是指为确保项目按期完成所有必须完成的工作而进行的管理。项目能否按期完成往往关系重大,项目时间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控制项目目标的主要内容。

一、时间管理的影响要素分析

为有效地实现项目时间管理的既定目标,必须分析影响项目工作进度的相关要素,预先采取预防措施,掌握好计划进度,使其进程与实际进度的偏差尽量缩小,有效实现对项目的时间控制。影响项目工作进度的要素多种多样,包括技术因素、资金因素、供应商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其中,人的因素是最为频发的不可控因素。

(一)预计不足

主观上的估计不足包括对于预期困难的估计不足,对自己在技术上的实现能力过于乐观,对于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解决预案,科研和实验条件不足。这种估计不足会影响到资金的使用,直接导致整个项目的工作进度受到影响,延长了项目完成时间。

(二)项目管理中的缺位

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部分管理人员管理缺位,对于相关部门的时间管理缺乏有效控制。在设计者的设计进度滞后时,没能及时出台措施加以控制,在项目分包和转包的过程中,对相关单位审核不严,导致部分资质的建设单位参与工程施工,使工程进度和工期直接受到影响。

(三)自然灾害等人力不可抗拒事件的发生

近几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恶劣天气等自然灾害事故时有发生。因为不可抗力事件本身的不可预见性、不可预防性、不可控制性,一旦发生这类事件将直接影响到项目预期进度,在事件较为严重时,可能会直接使项目合同落空。因此,对于项目经理来说,不仅要在项目资源上做好准备,还必须在心理上对这些干扰因素做好思想准备。

二、长春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项目时间管理的实证分析

(一)项目工作分解

合理地安排项目时间是项目管理中一项关键内容,它的目的是保证按时完成项目、合理分配资源、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它的主要工作包括:定义项目活动、任务、活动排序,估算每项活动的合理工期,制定项目完整的进度计划、资源共享分配,监控项目进度等。

在对长春市二次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项目分解的过程中,在工程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化分析理论,采取了以控制施工主体为研究对象的结构化OBS(组织分解结构)模型体系。

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团队的组织机构体系组建必须严格建立在对工作任务一定程度上的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然后对建设项目的大系统进行OBS模式体系的分解和整合。从这个基本原理出发,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工作分解结构体系已经从实质上解决了项目组织机构体系的详细过程中的分工和职能建设。在明确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对整个工程项目工作进行分解,见图1。

(二)工作排序

工作排序是指确定各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形成成果文档。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先后顺序关系)主要包括工艺关系和组织关系,具体可表现为平行工作、顺序工作和搭接工作3种形式。

在项目工作分解任务明确之后,还必须明确工程活动的顺序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判断各工序间的逻辑顺序。项目经理等项目管理人员要和团队成员共同确定各项目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各项活动的先后顺序,综合考虑关键性环节。以里程碑事件为关键要素,综合权衡整个项目的工作流程,提前做好工程的技术准备等工作。确定里程碑事件是这个工程项目的工作重点和核心,本文采用前导图法来对项目各项活动进行排序。本文只分析关键和主要工作活动的排序,如图2。

从关键路径P1-> S1-> S3-> S5-> S6-> S7-> S8-> S9-> O1可以得出,该项目至少需要664天。

(三)项目工期估算

项目活动工期估算是指预测、判断和估计完成各项工作所需时间。这类估计的准确性主要依赖于对项目工作了解程度和可参考的历史经验,所以一般由对项目工作最熟悉、经验最丰富的个人和集体承担。

项目工期估算是根据项目范围、资源状况计划列出项目活动所需要的工期。估算的工期应该现实、有效并能保证质量。所以在估算工期时要充分考虑活动清单、合理的资源需求、人员的能力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项目工期的影响。在对每项活动的工期估算中应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对工期的影响。项目工期估算完成后,可以得到量化的工期估算数据,将其文档化,同时完善并更新活动清单。

从图2的活动排序也可以看出,关键路径上的活动主要是受泵站新建及改造的一系列工作决定的,各个环节的工期都是经过项目经理的审批或认可。总地来说,尽管项目工作活动较多,但可以通过对主要环节和关键活动的把握来估计整个工程的工期。

(四)安排进度表

项目进度计划的确定是根据项目网络图中的关键性路径的确定,来制定本项目进度的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这一个过程需要反复确认。资源需求和资源共享等供应链条中的相关情况直接影响项目的进度计划表。项目经理等管理人员根据所估算的活动工期来把握项目时间进度,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从而把握整个项目的时间进程。

通过对项目活动的合理排序来把握工程进度,从而实现时间上的并行工程,通过项目排序来限制具体工程活动的施工工期和施工进度。通过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的限制,来控制整个活动的进度。其中里程碑事件作为影响整个工程进度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其计划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时间进程。

(五)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是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通过检查和比对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找出并分析偏差,及时采取纠偏措施。项目执行受众多动态因素影响和干扰,经常会造成实际进度偏离计划,必须实施有效的进度控制,方可确保项目整体进度目标的实现。

进度控制主要是监督进度的执行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错误。在控制中要考虑影响项目进度变化的因素、项目进度变更对其他部分的影响因素、进度表变更时应采取的实际措施。

三、长春市二次供水改造工程项目时间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程时间控制方案和管理制度

第一,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制订了《长春市二次供水改造工程项目时间管理方案》等,规范项目时间管理工作职责、实施过程的方法、步骤、流程及其采取的措施;另一方面,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强化检查和考核力度,为提高施工项目变更索赔管理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采用拉动化、准时化施工管理。传统的施工方式采用“推进式”控制系统,而本项目采用“拉动式”控制系统,以做到“适时、适量”的施工,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其宗旨是在必要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产品,超过所需最小数量的任何东西都被看成浪费。准时化施工是本项目采用的一种新型、全方位的系统管理模式,是拉动式控制系统的核心内容,也体现了本项目精益建造方式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要求以施工现场计划需求为依据,准时组织每个施工环节,在需要时完成所需要的工作量,尽量使各项子工程的转换时间趋向于零。在前一道工序结束后,马上转入下一工序;在工程管理实际中,任何一项子工程结束,就立即进行子工程的转换和连接,最终目标是实现零间隔时间的理想状态,从而达到无任何时间浪费的目标要求。

第三,把握关键路径,制作本项目的关键路线图。施工项目时间管理工作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质检、现场施工、测量、安全、物资、机电等方面,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工作程序和要求,项目管理人员根据本项目的关键路线图负责作好工作日志记录,保证施工项目能够按照工作进度预期顺利开展。

(二)强化进度控制

在初始进行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应该将实际发生过程经过的时间和预算的支出费用相互累计计入总额,并且需要定期地将实际发生时间、成本控制和计划预算相对比,对发生偏差的部分进行及时的修正。

强化第一时间观念。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占用时间,时间是最珍贵、最稀有的资源,因此,必须强化在“第一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观念。“第一时间”观念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在规定时间段内的“起始点”完成任务;二是充分地利用时间,不占用、不浪费任何一块时间;三是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项目经理应当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时机和场合,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强化项目团队成员的“第一时间”观念,增强整个团队和每个人的责任感、紧迫感,在第一时间完成任务的意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培训、自我学习、实践、工作交流等方法,提高项目团队成员的专业水平和团队的整体协调能力,争取实现项目的“普遍提速”,提高整个团队竞争力。

建立时间日志。这既是时间管理的开始,也是时间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项目经理不但自己要这样做,而且要督促团队成员都要养成这样一个良好习惯。对于这个问题,不能靠回忆来讲做了些什么,因为“想象”和“现实”常常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有时会完全不同。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选用适合个人特点的时间管理的工具,也可以每半个小时自己手动记录一次时间的使用情况,每两周或一个月对记录情况进行一次分析。这样就会发现自己在时间利用上不合理的地方,从而找到改进时间管理的办法。记录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时间间隔不要太短,防止产生负面效应;二是不要在一个时间周期(如一天)结束之后再去填写,防止记录结果带有欺骗性;三是记录“时间日志”贵在坚持。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

目前在工程项目时间管理中,越来越多的项目管理人员运用项目管理软件来进行项目时间进度控制,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使项目时间管理效果更为明显。在本项目的时间管理实际,引用了项目管理软件,通过在管理软件中输入各项工程的事件进度要素,运用项目管理软件来进行分析,把握工程的资源分配、控制工程成本、管理过程的时间进度,通过软件系统自动生成时间进度表。还可以运用项目管理软件来定制项目执行记录等软件功能,对项目计划实行跟踪管理。应如实记录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输入相关信息来进行项目的实际和潜在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飞.项目时间管理[J].理财(金融版),2011,(04).

[2] 董能松.半导体设备开发项目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3] 杨俊波.电力项目设计时间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词】师范生 生成性课堂 管理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32-03

一、师范生课堂管理能力的现状

当前,我国师范生教育存在着重视课堂教学能力培养而忽视课堂管理能力训练的问题和缺陷,这对师范生任职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从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可知,师范生在课堂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表述不明确,易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歧义;不能恰当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语音语调感染力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过于热衷,但调控不到位;面对意外情境缺乏应对的经验,等等。目前,师范生课堂管理能力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不足:

(一)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师范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与其焦虑水平有关。过高或过低的焦虑对于发挥师范生的能力是不利的,只有维持在中等焦虑水平,才有利于师范生的水平和能力的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师范生的焦虑水平过低,对教学、学生就容易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师生之间很难引起情感共鸣,容易形成消极的课堂气氛。而师范生的焦虑水平过高,在课堂上总是忧心忡忡,唯恐失控,害怕自己教学失败,那么,一旦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就可能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作出不适当的反应,使课堂气氛紧张。过低或过高的焦虑水平背后是师范生内在的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包括师范生个人的成长经历、专业素质、人格魅力等。

(二)学生管理能力缺乏

师范生学生管理能力缺乏与其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有关。师范生对行为主义取向、人本主义取向、教师效能取向的管理模式都有一定的认知,他们会排斥行为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选择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追求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事实上,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活动场景、不同的教学内容,各种课堂管理模式都有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要根据教师的课堂管理经验来决定取舍。否则,先进的课堂管理理念不一定能够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管理能力薄弱

师范生教学内容管理能力与其良好的专业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学生课堂违纪行为大多数因为对师范生讲授的内容没有兴趣而引发。师范生的专业素质是其确立在课堂管理中领导者地位的主要基础。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以及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师范生的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师范生权威的确立,也对师范生的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教学时间管理能力不强

师范生教学时间管理能力与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课堂教学管理的技术有关。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效能期望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多次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师范生对自己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能否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的效能期望低,又没有成功的课堂管理经验可以借鉴,在教学时间的管理上,前紧后松,或者后松前紧,顾此失彼,教学时间管理能力不强。

(五)课堂环境管理能力欠缺

师范生课堂环境管理能力欠缺与师范生的情商和言语交际能力有关。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包含五个主要方面:了解自我,监视情绪时时刻刻的变化,能够察觉某种情绪的出现,观察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体验,它是情感智商的核心;自我管理,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自我激励,能够依据活动的某种目标,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识别他人的情绪,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处理人际关系,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在课堂环境中,对物质环境条件的感知和利用,对精神环境的知觉和调控是课堂管理能力的基础,而师范生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面对需要一定的情商和言语交际能力才能调控的课堂环境就会惊慌失措,或者放任自流。

二、与生成性课堂教学相匹配的课堂管理能力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倡导生成性课堂教学,就是立足于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感悟、理解、体验、知识联动、问题驱动,以及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实质是师生之间及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而预设性教学则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组织形式等,追求教学活动的效率。生成性课堂教学和预设性课堂教学要求师范生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只有充分认识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特点,才能确认师范生课堂管理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策略。

(一)参与性调控能力

知识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积极的心智建构,指向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生成的目的。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构成、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定,这时师范生就不仅仅要培养教学设计的能力,更要培养组织全体学生共同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还能够领导学生把教学设计变成课堂教学行为,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课堂参与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师范生还应考虑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采用怎样的参与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什么时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什么时候小组活动、全班活动,需根据课堂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情境的变化进行选择和调整。

(二)非线性把握能力

在生成性教学观下,课堂教学过程错综复杂、灵活多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条划定的跑道,体现出了明显的非线性和复杂性特征。在非线性的复杂课堂教学环境中,要培养师范生的情商,首先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然后要协调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善于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找到平衡点,以应对复杂的关系带来的无序和混乱。其次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集中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把次要矛盾放到课外或者是其他场合去解决。再次要学会分配任务,责任到人,人人有事做,形成师生、生生共同体。在这个合作的共同体中,师范生尽量与学生形成价值共同体,,取长补短,在相互谅解、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应对复杂性可能造成的低效或者是无效。

(三)创造性管理能力

在生成性教学观下,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是由师生通过讨论、质疑、启发、对话、反思、探究等共同完成的,是现编、现导、现演的,具有较强的“非预计性”,这种不可预计性正意味着教学创造的可能性。但是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还是需要创造性管理能力来统领,因此,在追求创造性的师生活动中,要提升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师范生体验创造性带来的精神愉悦。具有自我效能感的师范生才有可能在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抓住适当的时机,让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能根据自己对创造性的理解和体验演绎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活动。

(四)开放性引导能力

生成性教学的内在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才能创造“生成”,开放才能接纳“生成”。开放的思维和心态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开放的目标和内容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开放的方法和过程是生成性教学的保证。对这样开放式的教学过程进行管理,需要培养师范生宏观管理能力,具有全局的眼光,同时又要培养师范生微观管理能力,关注每一个细节,让生成性教学落到实处。开放性不意味着粗放式的管理,那样会使开放性变成放羊式,缺乏方向性的引导和精神上的引领,那么开放的价值和意义就不可能得到保证。为此,师范生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和领导者的艺术中吸收营养,提高宏观管理的能力和微观管理的水平。

三、培养师范生生成性课堂管理能力的策略

生成性课堂教学已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要求师范生在课程学习和教育实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生成性课堂管理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一)构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的安排要考虑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统筹规划学科专业课与教育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传统课程与现代课程的比例,开设一些课堂管理类的交叉课程;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及时才解科学和社会研究的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重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课程,适当安排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实践活动,加强学以致用,增强师范生对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增加或单独开设课堂管理课程,让学生了解课堂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把课堂管理能力作为师范生必备的能力;增加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课程内容,并能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才能使师范生学到的知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同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普通知识、教育知识和课堂管理知识等完整的知识和实际技能。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学到包括课堂管理在内的师范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对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师范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这为他们比较快地适应生成性教学打下比较好的认知基础。

(二)教育类、心理学类课程的教学突出生成性的特点

教育学、心理学类课程与学科专业类课程不同,其基本原理直接来自教育实践,并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实践,因此,教育学类、心理学课程应该强调其实践性的特点,加强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联系,直接面对目前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作出理论解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此类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宜采用学科专业类课程的讲授、分析法,也不应该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而应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直接面对基础教育的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建构教学内容,突出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生成性的特点。在课程评价上,也应该侧重在学生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上,即使是检测学生对教育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也不能单纯采用记忆的方法,而要强调在教育情境中的运用,强调个性化的理解和体会。此类课程的学习不应该追求知识结构的完整,而应该突出对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这个基础打好了,更深一层的理论建构才有可能。

(三)学科教学论课程渗透课堂管理知识和技术

一般来说,学科教学论比较重视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尤其是与本学科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学技能。这固然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只管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技能的习得和训练,而不同时训练学生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学科教学技能是不完备的,到教学实践中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学科教学技能的训练中,要全程渗透课堂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运用课堂管理技能,增强课堂管理的理念,提高自我效能感。在训练学生的学科教学技能的过程中,不能只重技能本身,要同时强调技能背后的非智力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因为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管理需要师范生投入更多的情感,需要更高的情商,具备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与学生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形成价值共同体,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四)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并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

师范生的焦虑水平、自我效能感、情商都与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有关,要使师范生维持中等焦虑水平,有比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有适合于教育教学情境需要的高情商,必须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更重要的,是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及时给予针对性强的指导,师范生的课堂管理能力才有稳步提高的可能。怎样在不增加师范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通过整合学校课程资源,从而达到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并能加强针对性的指导的目的,那么可以借鉴“全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模式”。

全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模式是“全程性”的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包括寒暑假)都在不间断地进行教学的过程。师生通过“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一再实践”的过程确立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其运行程序是:第一步,新生入校后即配发一套与本专业对口的小学教材,并分成若干教学实践小组,每组聘请一名任课教师为专业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实践小组活动。第二步,开设一门“小学教学模拟和实践课”。该课程贯穿学生在校的全过程,以教学技能的分解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要内容,以教学系教学实践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每周固定一个下午进行,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校期间,结合各个学期和假期的特点,在专业指导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完成实践课所规定的一系列教学技能训练内容。第三步,利用寒暑假农村小学放假时间短、高校放假时间长的时间差,在寒暑假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

“全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模式”的优点是突破了学科教学技能训练时间短、针对性不强、活动范围不广、指导不到位、训练空间狭小的局限,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丰富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经验。

(五)观摩学习生成性教学的课堂管理

观摩学习就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观察学习。这种学习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注意过程。如果没有对榜样行为的注意,就不可能去模仿他们的行为。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榜样常常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更有权力、更成功等。二是保持过程。人们往往是在观察榜样的行为一段时间后,才模仿它们。要想在榜样不再示范时能够重复他们的行为,就必须将榜样的行为记住。因此需要将榜样的行为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三是动作再生过程。观察者只有将榜样的行为从头脑中的符号形式转换成动作以后,才表示已模仿了行为。要准确地模仿榜样的行为,还需要必要的动作技能,有些复杂的行为,个体如不具备必要的技能是难以模仿的。四是强化动机过程。班杜拉认为学习和表现是不同的。人们并不是把学到的每件事都表现出来。是否表现出来取决于观察者对行为结果的预期,预期结果好,他就会愿意表现出来;如果预期将会受到惩罚,就不会将学习的结果表现出来。因此观察学习主要是一种认知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对缺乏生成性课堂管理经验的师范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专业训练方式,应该得到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