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遗传学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血型遗传学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血型遗传学规律

血型遗传学规律范文1

【关键词】 Rh血型;维吾尔族;家系调查;遗传规律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2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26-02

维吾尔族是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维吾尔族人口占和田地区总人口的95%,维吾尔族中Rh阴性比率较高[1]。和田地区是一个典型的维吾尔族聚居地。Rh血型的家系调查、系谱分析对于人类血型遗传学,法医学的研究及其在临床输血医学实践中,安全输血、优生优育、亲子鉴定和预防新生儿溶血病(HDN)的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已有不少维吾尔族Rh血型分布调查的报道,可是家系遗传学调查和系谱分析的报道较少[2-6]。了解维吾尔族人群的Rh血型遗传学规律是十分必要。本文在群体普查及家系调查中发现一个比较特殊,罕见的维吾尔族RhD阴性家族。对其家系血型遗传关系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在墨玉县对加帕尔家族3代11人进行调查。ABO血型定性采用玻片正定法。Rh血型采用血清学盐水介质法确定。ABO血型试剂和四种不同批号的抗D试剂购置于中国医科院输血所和长春博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2 结 果

该家系共11口人,2人为RhD阴性,9人RhD阳性,其中第1代未表现RhD阴性.第2、3代中表现出RhD阴性。我们推测先证者父母和妹妹为Dd型杂合子性。其妹妹婚后两次怀孕,第一胎未表现RhD阴性,而第二胎时生育双胞胎一男一女,表现出RhD阴性,男孩为RhD阴性、女孩为RhD阳性,其双胞胎推测为双卵双子,见家系血型遗传图。

注:DD为RhD阳性纯合子,Dd为RhD杂合子,dd为RhD阴性纯合子,为RhD阳性男性,为RhD阳性女性,■为RhD阴性男性先证者,为RhD阴性女性先证者,■为RhD阴性男性,为RhD阴性女性,∧为双胞胎

3 讨 论

家系调查、系谱分析是医学遗传学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其基本程序是,先对某遗传性状个体的家族各成员中某遗传性状的表现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在以特定的符号和格式绘制成反映家族各成员相互关系和性状表现情况的图解,然后根据孟德尔定律对各成员的表现型和基因型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判断某种遗传性状是单基因还是多基因所致,如果是单基因,还可以确定具体的遗传方式(显性、隐形、性连锁)[7]。遗传性状是观察到的基因表达。当存在决定基因时可观察到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只有在其等位基因不与显性基因同时出现时才能观察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性状一般在男女之间的机率相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一种典型的遗传方式。只要各有该基因时就会出现性状。其特点是,只要家族中存在该基因,每代都有一个上的成员表现该性状。常染色体隐性性状的人是此编码基因的纯和子。他们的父母可表现或不表现这种性状。但不表现此性状的父母一定是携带者,即该基因是杂合状态,表现型上未体现这种基因的存在。通常出现在某一代成员中,既不出现在其上一代,也不出现在其下一代,除非是近亲婚配[8]。

从人类遗传学上看,由D异种接合子Dd之间的组合(Dd×Dd)。可产生DD、Dd、dd的比例是1:2:1,即父母基因型为Dd的家庭中,将有3/4的孩子表型为RhD阳性,1/4的孩子表现为RhD阴性,如为女性阴性,将对纯合子DD和杂合子Dd由一个不配合性的选择作用。而杂合子的频率取决于群体中的D和d的基因频率[2]。

调查中发现先证者父母和妹妹均为RhD阳性,推测其基因型应为杂合子Dd型。其妹妹也RhD阳性,婚后怀育两胎,生了3个孩子(2女、1男),第一胎女儿生育时表现为RhD阳性(Dd型),第二胎时怀孕了双胞胎、生育了一男一女,男孩表现为RhD阴性,女孩表现为RhD阳性,其双胞胎经过双生子法分析推测为双卵双生子。但是双生子胎儿在母体内D阴性和D阳性胎盘内共同生存遗传方式,显示较特殊、且罕见,但是未出现新生儿溶血病(HDN)[3-4]。有文献报道,RhD阴性者经注射足够量的D抗原后,50%的人将产生RhD抗体。这说明由于受胎盘屏障等因素的影响,RhD的免疫原性只有50%,而不是100%[5]。这是否于其他基因连锁遗传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库热西江托呼提,哈木拉提吾甫尔.和田地区维吾尔族汉族Rh血型分布调查与比较[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4):447.

[2] 库热西江托呼提,哈木拉提吾甫尔,张利占.维吾尔族1例不孕症患者家系Rh血型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3,4(6):437.

[3] 郭永芳,陆惠娟,华敏玉,等.6例RhD阴性的家系调查结果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01,19(6):364-365.

血型遗传学规律范文2

【关键词】Rh血型 表型 弱D DEL 分布

中图分类号:R4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030-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Liaocheng free distribution of Rh blood group blood donors,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Rh phenotypes, Rh (D) negative, weak D and Del ratio of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Rh blood group system of rare phenotype donors team to provide a basis.Method Liaocheng February 2009 to May 2011 of 85381 voluntary blood donors for the initial Rh (D) screening, screening negative then Rh (D)-negative phenotype and confirmation testing, randomly selected 18 317 Rh (D)-positive blood donors for phenotype test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h blood group system table database.Results Rh (D)-negative, 211, D19 weak people, DEL82 people; Rh-negative blood donors of phenotype in ccdee highest proportion, followed by Ccdee and ccdEe; Rh-positive blood donors in the proportion of each phenotype in CCDee highest, followed by were CcDEe and CcDee.Conclusion Unpaid blood donor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h blood group, Rh blood group phenotypes to establish a database, to ensure the rational use of blood and emergency feeding programs have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Rh blood group phenotype weak D DEL distribution

血型作为一种遗传性状,与人类输血具有重要关系。在临床输血和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中,Rh血型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它的主要抗原有C、c、D、E和e,该血型系统很少存在天然抗体。夫妻Rh血型不合的孕妇和输血者患者,均可能产生免疫性抗体,其往往在产前、新生儿溶血病、抗体筛选及疑难配血等试验中被发现,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ABO和Rh血型分布不同民族、地区之间存在差异。近年来除抗-D外,抗-cE及抗-Ce等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及配血不合的报告也有报道。为减少Rh血型不一致引起的同种免疫,防止新生儿溶血病和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并为献血者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笔者对聊城市无偿献血人群Rh血型分布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聊城市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的85381名初次无偿献血者,用EDTA-K2抗凝管采集标本。

1.2 检测试剂 IgM抗-D、抗-C、抗-c、 抗-E、抗-e抗由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另3种不同IgG抗-D血清分别由荷兰Sanquin公司、法国DIAGAST公司及英因Lorne公司提供,人源性抗-D由本站血型室自制。

1.3 检测方法 用IgM抗-D血清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标本进行初筛,对于Rh (D)初筛阴性的标本,首先采用3种不同生产厂家的IgG抗-D试剂进行抗球蛋白法检测,以排除弱D,再利用人源性抗-D进行吸收放散试验,以排除DEL。抗-C、抗-c、抗-E、抗-e按试剂说明书操作。以上方法参照《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1]进行。

1.4 数据录入 将各献血者Rh血型分型资料录入烟台海默软件,建立Rh血型表型数据库。

2 结果 (表1,表2,表3)

3 讨论

血型作为人类的一种遗传性状,具有多态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人类红细胞血型在民族、地域分布上同样具有很大的差异,故掌握红细胞血型分布规律,对于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h血型系统是最复杂的血型系统之一,常见的是C、c、D、E、e 5种抗原, C、c、E、e抗原阳性率比D抗原阳性率低,产生抗体的概率高于D抗原,故C、c、E、e抗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通过对聊城市无偿献血者Rh血型分布调查,可以了解本地区Rh血型分布及特征,通过建立Rh血型系统稀有表型资料库,对保证合理计划用血及应急供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次调查我们发现聊城市Rh血型系统的Rh (D)阴性占0.25%,与全国汉族人群中Rh(D)阴性0. 2% ~0. 5%相近[2];弱D和DEL分别为0.02%、0.10%,在初筛阳性献血者中分别占6.09%、26.28%。211名Rh (D)阴性献血者中各表型以ccdee最多,其次是Ccdee,这与马惠兰、马红丽等[ 3,4]的研究结果相近,但是ccdEe分布与前两者存在较大差异。18317名随机抽取的Rh(D)阳性无偿献血者各表型,以CCDee 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CcDEe和CcDee,这与潘钦瑞、唐舞、申卫东、唐秋民等[5,6,7,8]的研究结果相近。针对稀有血型的献血者比例少、血液保存期短等因素,我们在建立Rh血型表型数据库的基础上,还开展了深低温冰冻保存Rh (D)阴性血液,使血液保存期延长至10年,为临床稀有血型患者的急诊急救工作提供了保障。现在,我们可随时启动建立的Rh血型表型数据库及深低温冰冻血库,避免偏型采集造成血液资源浪费,为动态采集、储存等血源管理提供了支持,解决了临床Rh (D)阴性血型患者输血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 [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60-66.

[2] 赵桐茂. 人类血型遗传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03- 109.

[3] 马惠兰,李芳. 晋中市Rh阴性献血者血清学表型和不规则抗体调查[J].临床医药实践, 2009, 18 (11) :848-855.

[4] 马红丽,中桥,吕运来等. 洛阳地区无偿献血者主要血型系统抗原分布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7) :522-523.

[5] 潘钦瑞,钟 江,杨 元,等. 贵州苗、布衣、侗、水四个少数民族RH血型分布调查分析[J].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06, 23 (5) : 571-573.

[6] 唐舞,池泉,葛红卫. 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ABO、RH血型分布调查[J]. 福建医药杂志, 2007, 29 (4) : 127-128.

血型遗传学规律范文3

关键词:遗传学教学内容 基于问题学习 专业词汇 成绩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18

遗传学是是研究生命基本规律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科学,它是一门古老而又发展迅速的学科。遗传学与人类自身的健康密切相关,也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遗传学的发展得益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也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广泛交叉和渗透,同时,遗传学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生命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遗传学课程是一门主要的基础课程。遗传学课程对于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遗传学也有着不同于生命科学专业其他重要课程的一些独有特点。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有如下一些思考。

1 选择合适的教材、课件和教学内容

国内目前有不少的遗传学教材,每本课程各有其优缺点。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广泛的讨论、协商和比较,我们选择了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刘祖洞等主编的第三版遗传学教材,这主要基于如下理由,第一,这套教材的前两版是公认的遗传学经典教材;第二,该教材在经典遗传学与现代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内容平衡得比较好;第三,该套教材在习题方面组织得比较完整,内容也比较新。在遗传学的课件方面,我们主张精心准备,既注重教材内容的讲授,也要求加入一些前沿的研究内容,也包括一些授课老师科研相关项目的内容。同时,遗传学与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等课程存在广泛的交叉。由于遗传学讲授的内容非常多,在有限的学时内就必须进行必要的一些取舍。我们认为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遗传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避开重复,突出重点,会有利于提高遗传学的教学效果。比如微生物遗传学的部分内容,由于与微生物学课程存在很大的交叉部分,在学时的安排上就可以适当减少。由于遗传学是研究生命基本规律的科学,大多数学生普遍都对该课程的学习比较感兴趣,但也应该注意到部分学生感到学习遗传学难度较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乎衡教学的进度。此外,在遗传学教学中也需要补充一些教材以外的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对遗传学知识构建的需要。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当适当增加一些人类遗传学的一些现象(疾病),效果就比较好。比如红绿色盲,秃顶,血型,先天愚型,两性畸形等遗传现象,可以进一步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遗传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动态

在遗传学课程的讲授中,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及一些重要遗传学家的事迹,对于学生对于遗传学学科的发展理解非常重要。不仅要介绍国外一些著名的遗传学家,如孟德尔、摩尔根、穆勒等,也应介绍国内一些著名的遗传学家如谈家桢、盛祖嘉等,国内一些重要的遗传学方面的进展也要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要让学生置身于一些遗传学家所处的时代,如何来分析他们所观察到的一些遗传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设计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推动遗传学学科的发展。此外,近几年在遗传学相关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贡献也要在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提及。在对遗传学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认识遗传学在当前生命科学各学科中的核心作用和重要地位。同时,让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历史、现状和动态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另外,在理论考试中,我们有时候也考察一些遗传学发展的历史,比如基因的概念是如何发展的,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等问题。

3 遗传学专业词汇的学习

遗传学的专业词汇相对于其他一些课程来相对较多。我们认为,对于遗传学这门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对许许多多遗传学专业词汇的理解和学习。遗传学名词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同时接触到这些遗传学专业词汇的英文名称。在讲授一些遗传学名词的时候,要注重与其他一些相近遗传学名词的比较,比如交叉和交换的区别;不完全显性、完全显性、共显性、超显性、镶嵌显性的区别等。在遗传学的理论考试中,我们倾向于20-30%的遗传学名词的解释和理解是比较合适的。在遗传学专业词汇的学习过程中,为避免枯燥乏味,我们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图表、动画等对专业词汇进行介绍,加强学生对遗传学专业词汇的理解和认识。由于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大部分学生具有进一步读研的意向,如果学生有从事遗传学专业研究的意向,我们也会推荐一些好的遗传学专业词汇的书籍,让他们备考。比如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遗传工程词典就是一门较好的学习遗传学专业词汇的参考书。

4 善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对于遗传学的教学非常重要。一些重要的遗传现象,都要有一些图片、视频等来配合讲授进行学习。比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采用动画视频来辅助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生物专业的遗传学课程不同于医学遗传学课程,但在教学课程学生对于一些人类遗传的现象等问题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倾向于介绍部分人类遗传学现象的内容。但在人类遗传病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通过语言描叙一些病例,学生很难留下深刻印象。如果通过照片或视频来描叙一些遗传病,就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就会更加深刻。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一些遗传学方面的最新动态,比如我们推荐OMIM网站让学生更广泛的了解一些遗传病的信息。我们也尝试使用一些互联网程序对遗传学课程进行考核和答疑。通过多样化的多媒体教学,我们认识到多媒体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注学习遗传学的兴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遗传学的多媒体教学中,我们也认识到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够清晰等问题,这都需要任课教师加以注意。

5 遗传学习题的讲解

遗传学是在生命科学各分支课程中是相对较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应该说是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的。单纯的课堂的理论知识讲授很难让学生对遗传学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应用掌握透彻,我们认为遗传学这门课程需要通过对一些遗传学习题的训练和讲授来让学生真正掌握和应用。在遗传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安排一定学时的习题课,专门对教材课后的一些习题进行讲授。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尝试解答一些著名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遗传学研究生入学试题,对一些经典的试题统一讲解,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的这中教学思路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欢迎。

6 PBL教学方法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Prohlem-Based Leaming)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不但获得了知识,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对问题的探索又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遗传学的知识点多,有较强的理论深度。在遗传学的讲授过程中,通过PBL教学方法的应用对该课程的讲授就更加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再进行总结和评价。比如,在巴氏小体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提出问题,既然女性X性染色质失活,为什么X连锁的遗传现象没有受到影响的问题,学生在分组讨论的时候就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假说。我们认为,在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善于通过应用PBL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对遗传现象和规律的深入分析和认识,

7 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

遗传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它的发展源于实验,实验教学是遗传学课程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遗传学与普通人的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遇到一些遗传学问题,他们也希望在遗传学实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遗传学的实验教学应当让学生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机会,同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实验课学时占到了总学时的大约1/3。对与其他生命科学课程如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交叉的实验内容部分进行了调整,对遗传学实验我们更偏重一些遗传学学科所独有的一些实验的开设。我们对遗传学课程的实验安排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果蝇为材料的一些经典的杂交实验;二是细胞遗传学比如性染色质标本的制备、核型分析等;三是人类遗传病的分析比如一些正常遗传性状的调查、系谱分析等。同时,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假说和设想,设计小实验进行检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8 完善遗传学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才评价的标准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方法也对督促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遗传学的课程的成绩评价体系,我们采用了理论考试成绩(60%)与实验成绩(40%)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理论考试成绩部分,我们采用了期中考试使用学生网上课程学习系统,学生通过自测试题库内的试题完成,成绩占30%,期末考试老师命题考试成绩占70%。实验成绩包括实验结果(20%),实验报告(40%)和实验考核(40%)的部分。实验考核主要包括对实验仪器的正确操作和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等。通过这种综合性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我们发现能够提高学生对遗传学的学习兴趣,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我们认为,通过遗传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遗传学理论和实验技能,也能让学生终身受益。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应该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采用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总之,完善遗传学教学方法还需要广大遗传学教学工作者不断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守伟,赵莉,胡明洁,张静.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遗传学教学内容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1):1157-1158.

【2】王文静,连瑞丽,李宇伟.多媒体技术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1):55-56,78。

血型遗传学规律范文4

关键词:运动遗传学;血型;气质类型;科学选材

中图分类号:G80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9-0111-06

遗传理论已证实,ABO血型的遗传度为100%,而且血型的遗传特征稳定。因此,血型也成为了科学选材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血型与气质、血型与体质、血型与运动素质等相关性的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借此探索运动员的选材问题。从目前已有的资料来看,由遗传决定的ABO血型对运动选材的价值说法不一;运动员的血型、气质分布情况与运动成绩高低具有明显的特点,同一项目不同运动员的血型、气质分布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ABO血型,气质类型与运动专项之间的关系仅是一个倾向性的印象,还不能得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尤其是各专项运动员的血型、气质特征还不明确,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基于这种认识,对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514名学生血型、气质类型与运动专项进行相关性研究,目的是为进一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实验数据,弥补现有相关资料的不足,为今后科学、准确选材和运动员的定向发展提供生理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07~2009级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学生585名,剔除无效样本71名,有效样本为514名,占总样本的87.86%。其中男生403名,女生为111名。

1.2 研究方法

11血型鉴定:按照经典的ABO血型测定方法,用已知血清凝集素(赣州市中心血站提供)求红细胞上未知的凝集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每个受试者的血型。

2)气质测试:采用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所陈会昌研究员编制的《气质类型测试表》。’进行问卷调查,该表由60个问题构成,根据答卷得分多少分别进行归类,逐个确定其气质类型。国内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一致性系数为0.72~0.87。

3)专项调查: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依其人校考试的运动专项分类,其他学生依其专选训练项目以及参加全省大学生运动会、省全运会比赛项目为准。分短跑、中长跑、投掷、跳跃(跳远、跳高)、篮球、足球、排球、武术、体操、健美操等组别。

3)数据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X2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学院学生与一般人血型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一般人血型百分率的顺序依次为B型、O型、A型、AB型;体院学生依次为O型、A型、B型、AB型。经统计学检验,两组X2=0.47,P

体育学院学生O型百分率为37.35%,A型为30.16%,分别高于一般人组6.86和2.65个百分点,其中两组O型百分率比较(X2=11.253,P

2.2 体育学院学生与运动员血型分布

从表2结果分析可知,体育学院学生血型百分率的分布顺序与优秀运动员基本相同,由高到低依次为0型、A型、B型、AB型;经检验,两组X2=5.966,P>0.05,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各血型之间比较(P>0.05),差异也无显著性。这一结果与国内大多数报道有同样的分布规律,但分布频率有差异。

综合表1和表2数据,运动员与体育学院学生的血型,O型和A型的较多,大于一般人均值的3.8%左右,B型则低于一般人均值的7.2%左右。这说明运动员素质的高低与0型和A型血型有一定的关系,与B型血型则呈相反的关系。若将0型与A型百分率相比较,O型与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关系更为密切。前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如李月玲等在1980年、1988年对不同水平的运动员进行测试比较,发现运动员O型和A型较多于中国汉人均值的3%左右,而B型低于均值的6%左右。美国黑人运动员的ABO血型分布,O型49.3%、A型26.0%、B型21.0%、AB型3.7%:英国运动员的O型为46.7%、A型为41.7%、B型为8.6%、AB型为3%;我国参加第10届亚运会运动员的ABO血型分布:O型61.57%、A型18.20%、B型14.68%、AB型5.55%。尽管也有一些不同的报道,但就目前大多数研究结果来看,ABO血型与运动素质之间的关系,在其它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取其倾向性的观点,今后选拔运动员从O型和A型中挑选为好。当然,一个优秀运动员的成才受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而从血型选材对于培养造就天才运动员来说只是提供了一种成功的可能性。

2.3 体育学院学生各运动专项组血型分布的比较与检验

从表3可以看出,在血型与运动专项之间,血型百分率的顺序有所变化:短跑、武术、体操项目组依次为O型、B型、A型、AB型。足球、中长跑、排球项目组与514名体院学生血型总体分布顺序相同,依次为O型、A型、B型、AB型。篮球、健美操项目组变化比较显著,依次为A型、0型、B型、AB型,而跳跃项目组则为A型、B型、O型、AB型。各专项学生血型百分率与所有514名体院学生相对应的血型百分率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这可能与我们的在校学生身体素质较低和总体专项运动成绩不突出有关。

血型与运动专项的关系,一直强烈吸引着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虽然看法不同,但一般认为O型血者敢于拼搏,具有较好的弹跳力和力量素质,在足球、相扑及田径竞赛中成绩突出,但在长距离项目中处于劣势。从我们的研究结果看(见表3),除跳跃和健美操组外,其他各专项组O型百

分率都较普通人的高(P

2.4 体育学院学生气质类型的分布

气质作为人类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个体之间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关于人类气质的生理基础存有体液学说、激素理论、血型学说、体型学说、体质类型学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等多种不同的假说,其中血型学说认为“血型就是所有生物的体质类型和气质类型”。

体育学院学生气质类型分布为:胆汁质(25人,占4.86%)、多血质为(167人,占32.49%)、黏液质为(52人,占10.12%)、抑郁质为(18人,占3.50%)、多血-胆汁质为(82人,占15.95%)、多血-黏液质为(92人,占17.90%)、多血-抑郁质为(16人,占3.11%)、黏液抑郁质为(26人,占5.06%)、胆汁一黏液质为(21人,占4.09%)、胆汁一抑郁质为(15人,占2.92%)。可以看出,体育学院学生均表现出以多血质、多血-黏液质、多血-胆汁质、黏液质为主的气质类型多样化分布特征;单一气质占50.97%,混合型占49.03%。多血质类型最多,占32.49%,其次是多血-黏液质(17.90%)、多血-胆汁质(15.95%);抑郁质及抑郁质混合型比例较低。

2.5 体育学院学生气质类型与血型的分布

纵观国内外对血型、气质、性格的研究及各种调查数据表明,人的气质是由不同的血型决定的。血型现象与人体不同生理生化作用有关,每个个体所含的血型物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个体的机能和特性不同,表现的气质也不同。

从表4结果看出,多血质类型在各血型分布中百分率最高,抑郁质的比例较低。在O型、A型、B型中,气质类型分布依次为多血质、多血-黏液质、多血-胆汁质;在AB血型中依次为多血质、多血-胆汁质、多血-黏液质。在多血质类型中B型低于其它血型。在胆汁质及胆汁一黏液质混合型中,A型最多,AB型最少;黏液质类型分布依次为O型、B型、A型、AB型。这结果与我们上述体院学生的血型以0型与A型较多和气质以多血质、多血-黏液质、多血-胆汁质、黏液质等为主要类型分布特征是一致的。从本研究结果看,血型与气质类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由于我们测定的人数少,两者之间的关系不甚明显,研究的结果是否能为运动员选材提供参考,还不能作出确切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我们可根据各自的研究结论,用作选拔和培养运动员的参考依据,这样可能更有利于运动员的成长和发展。

根据现代心理学关于4种基本气质类型和各种神经活动类型、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特征的关系研究:胆汁质类型的运动员神经活动强,耐受性、反应敏捷性和可塑性较好,情绪反应快而强烈,表现出积极热情、精力充沛、动作迅速有力等特征。多血质类型的运动员神经活动强且平衡,耐受性、反应敏捷性和可塑性较好,表现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动作快而灵活等特征。黏液质类型的运动员神经活动强且平衡,耐受性好,表现出沉着冷静、善于忍耐、注意集中且持久、情绪稳定且有自制力等特征。抑郁质类型的运动员感受性好、情感稳定而深刻、但反应迟钝、行动缓慢、敏感怯懦、容易孤僻伤感、缺乏自信心。具有多血质混合型气质类型的运动员,气质的可塑性强,相互间优劣互补,运动员往往表现出冷静而灵活、沉稳而果断、勇敢而有理智、反应迅速而有自制力等特征。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体院学生气质类型的分布特征,尤其是偏于多血质及多血质混合型,抑郁质类型较少,符合他们的运动特征。这个统计结果也与大多数有关研究报导的数据相吻合。

2.6 体育学院学生运动项目与气质类型的分布

研究运动项目与气质的关系,寻找适合专项的气质类型,进行运动员的初级选材,这是目前进行气质研究的主要方面,多数文献资料集中于此。

从表5显示,绝大多数专项组学生为多血质类型。在篮球、足球、跳跃、健美操项目组,气质类型前3位的顺序依次为多血质、多血-黏液质混合型、多血-胆汁质混合型,与514名体院学生血型总体分布相同,即0型>A型>B型>AB;在短跑、武术项目组,气质类型前3位的顺序依次为多血质、多血-胆汁质混合型、多血-黏液质混合型;在投掷项目组,第1为多血质,黏液质和黏液一抑郁质混合型并列第2,第3为多血-黏液质混合型;在排球项目组,排序为多血质、多血-胆汁质混合型、黏液质。在中长跑项目组中,气质类型变化显著,依次为多血-黏液质混合型、多血质、黏液质和多血-胆汁质混合型;在体操项目组,多血-胆汁质混合型最多,其次为多血一黏液质混合型,第3为多血质及黏液一抑郁质混合型。研究结果与前人的实证研究结果颇为一致,即大多数运动员是介于各气质类型之间的中间型,大多数运动项目显现多血质及多血质混合型起主导作用的气质特征。

每种气质类型均有其优点和缺点,混合型气质也有其占主导地位的气质类型。气质具有可塑性,因此要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方法手段来及早影响、改变、完善运动员的气质特征,尽量挖掘对运动专项有积极作用的气质特征,减少甚至改变对运动专项不利的特征,从而为运动员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论

1)体育学院学生ABO血型分布不同于一般人,由高到低依次为O型、A型、B型、AB型;不同运动项目中也有不同的分布特点,运动员素质的高低与O型和A型百分率有一定的关系,与B型则呈相反的关系;在其它条件基本趋于一致的情况下,取其倾向性的观点,今后选拔运动员从O型和A型中挑选为好。

2)体育学院学生均表现出以多血质、多血-黏液质、多血-胆汁质、黏液质为主的气质类型多样化分布特征;在ABO血型中,气质类型的分布以多血质及多血质混合型比例最大,抑郁质及抑郁质混合型较少;多血质及多血质混合型在各个运动专项上表现显著,提示在运动选材中应注意多选择混合型气质类型的运动员,尤其是优先选拔多血质及多血质混合型的人才,这样有助于弥补单一气质类型的缺点。

3)从目前研究情况来看,ABO血型与运动专项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不同专项运动员血型分布具有各自的特征,但因研究对象的不同(种族、区域、运动员的级别)而出现结果的差别,故还无法对这些问题作出肯定的科学结论,可它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深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这类问题揭示与了解将会不断地深化。血型的含义已经不再是原来的ABO了,已扩大到白细胞、血小板等在抗原上表现出的差异,这为运动员的筛选提供了更广泛的途径。

4)血型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体育方面还刚刚起步。研究者更多的是在研究血型与一些心理指标的关系,特别是日本学者更是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对于血型、气质类型与运动专项之间的关系仍止于描述层面,缺乏深度,研究者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的甚至还存在严重的分歧。有人认为血型与人的行为、素质、气质有很大关系,有人则认为血型与这几方面并无联系。我们认为,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研究的领域和样本的含量也都远远不能达到十分准确的程度,许多观点和主张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调研。仅仅依据问卷测试获得的某些数值、百分率等推导出它们之间“正相关”或具有“显著性意义”的结论,并没有普遍意义。因此,我们在运动员科学选材工作中不要轻易下结论认为哪种血型、气质类型适合,哪种血型、气质类型不适合专项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家,法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65-166

[2]刘洪珍,人类遗传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4-135

[3]Jerry M Burger,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张殿亮,对第十一届亚运会田径比赛运动员血型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学,1992,12(1):65-66

[5]方秋丽,血型、神经类型与运动专项关系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2):49-51

[6]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血型工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149

[7]李月玲,郑隆榆,陈信勇,等,我国各专项优秀运动员血型剖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9,15(1):101-106

[8]佟启良,杨锡让,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1:254-260

[9]谢业琪,某些人类遗传性状与身体素质关系之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2(1):10-17

血型遗传学规律范文5

《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高考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要求:即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遗传类试题能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也是历年高考生物试题中的压轴戏。现将近三年各省市理综高考遗传题考查情况作一个统计分析,并就该专题的复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⒈近三年各省市理综高考遗传题考查情况分析

全国卷(ⅰ):

2010年t33(12分)南瓜性状遗传(两对基因控制)9:3:3:1的变形(自由组合定律)。

全国卷(ⅱ):

2010年t4(6分)致死效应和自由(分离定律);t33(11分)系谱图分析(分离定律);

2011年t34(10分)秃顶与非秃顶的常染色体遗传,涉及性别影响性状(分离定律);

2012年t34(12分)果蝇体色、翅形遗传(自由组合定律)。

新课标卷(湖南卷):

2010年t32(13分)9:3:3:1的变形及画遗传图解(自由组合定律);

2011年t32(8分)4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判断;

2012年t31(10分)结合基因突变考查分离定律。

北京卷:

2010年t4(6分)自由组合的几率计算;

2011年t30(16分)果蝇眼色遗传,考查2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连锁,涉及减数分裂;

2012年t30(16分)小鼠体毛性状遗传,涉及基因与性状、基因与密码子的关系、及遗传定律的判断。

天津卷:本文由收集整理

2010年t6(6分)食指长短的遗传,涉及性状受性别的影响(自由组合定律);

2011年t6(6分)系谱图分析涉及基因诊断(分离定律定律);

2012年t6(6分)果蝇眼色、翅形遗传,涉及伴性遗传和减数分裂(自由组合定律)。

浙江卷:

2010年t30(18分)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图解的书写,涉及转基因技术;

2011年t32(18分)系谱图分析,要求画遗传图解(自由组合定律);

2012年t32(18分)玉米性状遗传,涉及变异与育种、画遗传图解(自由组组合定律)。

福建卷:

2010年t27(15分)以蟠桃生物育种为题材考查遗传规律,根据后代判断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011年t5(6分)火鸡的性别决定,涉及致死效应;t27(12分)甘蓝的叶色遗传(9:3:3:1的变形)(自由组合定律);

2012年t27(12分)果蝇翅形遗传、用遗传图解形式判断基因的位置、涉及纯合致死(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四川卷:

2010年t31(18分)果蝇性状遗传,涉及伴性遗传、致死效应及随机中基因频率的计算; 2011年t31-ⅱ(14分)由小麦育种考查自由组合定律,涉及染色体变异和减数分裂;

2012年t31-ⅱ(14分)果蝇眼色由2对(常、x染)基因控制,涉及隐性纯合致性反转的雄性不育(自由组合定律)。

重庆卷:

2010年t30(16分)绵羊性状遗传(自由组合定律);

2011年t31(16分)拟南芥种皮和叶片性状的遗传,涉及基因工程育种(自由组合定律);

2012年t31-(1)(6分)青蒿两对性状的遗传(自由组合定律)。

安徽卷:

2010年t4(6分)南瓜性状的遗传,涉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由组合定律);

t31-ⅰ(15分)棉花性状遗传,涉及基因突变和育种,画遗传图解(自由组合定律);

2011年t31-ⅱ(12分)家蚕的体色和茧色遗传,涉及伴性遗传和画遗传图解(自由组合定律);

2012年t4(6分)植物抗性遗传、一对等位基因、涉及随机、隐性致死(分离定律定律);

t31(18)系谱图分析涉及性染色体异常分析。

山东卷:

2010年t27(18分)通过果蝇性状遗传判断基因的位置,涉及致死现象及实验设计;

2011年t27(18分)荠菜果实形状遗传,涉及基因型判断的实验设计(自由组合定律);

2012年t6(4分)系谱图分析(自由组合定律);

t27(14分)以果蝇染色体数目异常为背景,综合考查了果蝇性状的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自由组合定律)

2.命题情况分析

综合分析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的考查情况,高考命题在本章节有如下规律:

(1)从知识点上来看:单独考查分离定律的试题比分较少,大多是通过两对性状的遗传来综合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涉及多对基因控制性状的题型极少见,仅在2011年湖南卷t32出现四对等位基因控制性状的情况。大多数试题综合程度大,涉及变异、育种、基因工程等内容。

(2)从命题思路上来看:试题重在定律本身的理解与应用,单纯的概念等小知识

点涉及的比例在减少。自由组合定律中的一些特殊比例考查程度加深,多从非常规角度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如9:3:3:1的变形,致死效应导致的比例改变,如2010年全国卷ⅰt33、湖南卷t32等。

(3)从命题形式上来看:主要是非选择题形式出现,而且多以一个具体实例为媒介,把遗传定律内容和相关的实验设计能力、作图能力一并来考查,如2011年山东t27。另外,试题以选择题形式在某些省市理综卷中也时有出现,如2010年全国卷ⅱt4、北京卷t4、安徽卷t4、2011年福建卷t5、2012年安徽卷t4、山东卷t6。

(4)从分值分布来看:占分少的有6分,如天津卷2010-2012年一直只有一个6分的选择题,占分多的有20多分,如10年安徽卷占21分,山东、浙江卷一直占18分,而湖南卷近三年的分值是13分、8分、10分不等。

(5)从试题难度来看:试题绝大多数综合程度大、材料新颖、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导致试题难度偏大。以湖南卷为例,2010年t32难度系数是0.26,2011年t32难度系数是0.27,2012年t31难度系数是0.58,与前两年相比,难度下降幅度大。

3.遗传专题复习备考策略

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复习本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熟悉考纲考情、制订具体的复习方案。

高考对遗传规律的考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遗传学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②亲子代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概率的判定与计算

③遗传病系谱中遗传病类型的判定、发病率的计算

④运用分离定律基本原理解决自由组合定律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

⑤应用遗传基本定律分析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生物的遗传问题

(2)重视教材、夯实基础

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遗传定律本身的发现过程,因为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在体验过程中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学会怎样去作出假设、如何去推理、如何去验证,从而明确定律的实质。

在充分理解遗传定律的内容的基础上,把定律本身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注意非正常比例与正常比例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也是对定律本身的一种理解。

(3)加强学法指导,提升解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用分离规律结合乘法原则和加法原则去解决复杂问题,如涉及多对等位基因的个体杂交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种类求算、遗传病发病概率的求算等。

(4)熟悉题型,明确解法

遗传基本规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连

锁与互换定律。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高考不作要求。本部分知识考查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生物性状显、隐性关系的判断

(2)基因型的确定与表现型概率的计算

(3)分离定律中的特殊情况;多等位现象(如abo血型);不完全显性或共显性;表现型受环境或性别的影响;致死效应,包括合子致死(显性纯合致死、隐性致死)和配子致死

(4)自由组合定律中的特殊比例;9:3:3:1的变形(基因的相互作用);致死效应引起的比例变化(包括显性致死、隐性致死);基因的累加效应,如皮肤颜色的遗传(1:4:6:4:1)。

血型遗传学规律范文6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病因;相关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而高血压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迅速升高,全世界平均发病率10%,而我国平均发病率7.73%[1]。而认识高血压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1中医病因病机

1.1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高血压病应属于中医学疾病中的眩晕、中风、肝阳上亢之类。但此三者并不完全等于高血压病,而是互相包括的。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应以内因为主,外因只是某些兼证的发生原因,高血压病的形成主要是肝肾两经的阴阳消长失去平衡所致,而除了七情、六欲、饮食、起居等因素直接作用于肝肾二经外,心经、冲任二脉失调亦能促使肝、肾二经阴阳失调,而使本病发生和加剧[2]。李氏[3]认为正气不足是高血压发病的根本内在因素,七情郁结、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是引发该病的直接诱因,“精血亏耗,机体失养”是高血压病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体质因素是高血压病发病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陈建鸿,杜建[4]等认为高血压的病因主要有4种:(1)体质偏盛偏衰;(2)七情内伤,心肝火盛;(3)劳逸失度,气血失调;(4)饮食失节,痰浊内蕴。钱氏[5]认为风、火、痰、瘀是其因,阴阳动态平衡失调是病机,病位主要在肝、心、肾,证候表现为本虚标实。龚一萍[6]认为高血压病总的病机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肝肾阴阳调节失衡。其病理机转有虚实两端:实证肝气郁结为始,而后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或肝郁气滞,肝气不疏,心气不展,气滞血瘀,气滞痰凝。虚证肝郁化火伤阴而致肝肾阴虚;或肝气虚,木不生火,子病及母,而致心气肾气也虚,气虚血瘀,气虚水停,病久心肾阳虚。眩晕病证,中医历代医家有很多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严用和第一次提出六、七情所伤致眩说;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致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出了详尽论述;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的理论[7]。

1.2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辨证要点主要在辨脏腑、虚实、标本,治疗原则主要是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临床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窍等。但临床常见肝阳上亢及痰浊上蒙证型。《丹溪金匮钩玄·六郁》强调:“气血冲和,诸疾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也。”长期忧郁恼怒,气机郁滞,郁而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多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甚至猝然昏倒。故张景岳说:“此等证候原非外感风邪,总由内伤血气也”。《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有学者调查了1239例高血压患者,头部症状为1082例,占87.133%。症状的临床意义显示了以人体上部为主的规律,说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以上部病状为主,与高血压的常见临床表现一致[6]。龚氏[8]认为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导致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病病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临床有很多患者服降压药后,虽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但头晕、头瘾等症状不减轻,使患者很苦恼,中医辨证施治可解决此问题[9]。临证之时应该综合地灵活地把握高血压辨证治疗的规律,实证以平肝熄风、清热泻火为法,拟方宜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虎杖、黄连、地骨皮等;虚实夹杂者治以补益肝肾、熄风清热、活血化痰,在上述方药的基础上加用桑寄生、羊藿、杜仲、黄芪、川芎、瓜蒌、前胡等[10]。

2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为多因素,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占40%,环境因素约占60%。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较集中在以下几个环节: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肾性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胰岛素抵抗等。

2.1病因和发病机制

2.1.1遗传因素家族史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家族史患者发病年龄早,血压水平较高,更肥胖[11]。原发性高血压有家族聚集的倾向,高血压患者亲属患病率明显高于群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多,提示有其遗传学基础或伴有遗传主化异常。据《健康报》报道,我国通过对上海地区946个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1500多名成员的基因样本进行分型和连锁分析,发现在人类二号染色体2q14-q23区域存在高血压的易感基因[12]。流行病学调查和对同胞的研究均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很可能与多遗传因素有关,因为高血压有家族聚集现象,近亲比远亲更明显;单卵孪生子比双卵孪生子间的血压水平更相近;养子之间与养父母之间血压无明显关系;人群中20%~40%的血压变异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13]。

2.1.2环境因素

2.1.2.1饮食过量摄入钙和钠,容易引起血压升高,而镁、锌、铜、钾等元素若摄入不足,也易引起血压升高。中国营养学会1991年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高钙、高钠饮食可能升压。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路易斯·托拜恩教授研究发现,钙和钠是通过使血管硬化和收缩血管作用加强而升压的。如钙大量摄入,血钙含量增加时,可刺激血管收缩;钙还可增加肾素、儿茶酚胺的释放,并与交感神经及神经介质的代谢有关。许多资料表明,镁、钾、铜、锌等元素之所以具有降压的作用,是因为:血镁含量增加时,可对血管平滑肌起扩张作用和对神经节起阻断作用,从而引起外周血管的舒张,使血压下降,同时镁还能拮抗钙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锌的降压作用,则表现在锌参与多种酶的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的活性来达到降压作用;铜的降压作用主要是因为铜是机体里氧化-还原体系中极为有效的催化剂;缺铜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和结缔组织代谢酶活性的改变,从而引起动脉硬化;钾的降压作用主要是因为钾盐有促进胆固醇的排泄,增加血管弹力,改善心肌收缩能力等作用[14]。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可降压,高钠是中国人群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改变钠盐摄入并不能影响所有病人的血压水平;低钾、低钙、低镁、吸烟、过量饮酒可能是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15]。

2.1.2.2精神因素紧张、愤怒、惊恐、心理冲突等社会、心理因素的不良刺激可引起强烈、反复、长时间的紧张及情绪激动和精神创伤,A型性格所有的进取心、竞争意识及时间紧迫感的特点等等上述不良的情绪因素使大脑的控制功能失调,导致下丘脑、脑垂体等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功能紊乱,造成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促使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分泌增多,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全身小动脉痉挛,周围血管阻力增强,引起血压升高[16]。不良情绪导致大脑皮质功能障碍,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从而不能对皮层下中枢进行正常控制,当皮层下缩血管中枢形成优势灶时,就会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细小动脉长时间痉挛导致肾脏缺血,肾素分泌增多,肾脏可作用于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经肺循环,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使周围小动脉更进一步痉挛,使血压升高。同时,血管紧张素Ⅱ又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加重了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使血压升高更巩固。此外,大脑皮质功能失调还可以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前者增加心输出量,后者促进小动脉痉挛,二者均能促进血压增高[17]。

2.1.2.3体重因素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约60%的肥胖者合并患有原发性高血压,肥胖使患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2~6倍。体重每增加10kg,收缩压升高2~3mmHg,舒张压升高1~3mmHg。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2g/m2)BMI每增加一个单位,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约10%,BMI≥24者,其发病率为BMI<24者的2~3倍[18]。

2.1.2.4避孕药服避孕药妇女血压升高发生率及程度与服药时间长短有关。35岁以上妇女容易出现血压升高,口服避孕药引起的高血压一般为轻度,并且可以逆转,在终止服药后3~6个月血压可恢复正常。

2.1.2.5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睡眠呼吸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睡眠中上气道阻塞、频繁出现呼吸不畅和呼吸中断为特征。慢性间歇低氧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某些基因的转录来调控中枢神经系统交感活性,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在OSAS患者高血压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化学反射是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一个重要调节器,OSAS患者外周化学反射敏感性异常增强,是OSAS患者高血压形成的潜在机制。OSAS患者对压力反射调节能力减低,压力反射异常参与了高血压的形成[19]。研究证明,OSAS是一种可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它可引起一过性血压升高,长期可导致持续性高血压,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20]。

2.2相关因素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有关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报道为数不少,笔者试做如下简述。

2.2.1吸烟吸烟可导致高血压,并降低降压药物的疗效,当高血压与吸烟并存时,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使其患病急剧升高[21]。吸烟引起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是因为正常肺泡巨噬细胞在烟的刺激下可释放中性白细胞趋化因子。将噬中性白细胞吸引到肺部,肺功能下降,进而损伤右心,右心供血的右冠状动脉亦受吸烟影响则可能导致高血压[22]。

2.2.2行为及血型有研究表明A型行为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并对病人的预后可能产生不利作用,这可能是由于A型行为者竞争意识强、好胜心强及时间紧迫感(匆忙症),引起体内交感神经兴奋,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升高,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并且,A型行为患者易发生恼火、激动和不耐烦等不良情绪,可促进血管壁的损伤,使高血压进一步恶化[23]。黄氏[24]认为A型行为极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皮质醇、肾上腺素的浓度增高,从而易患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等。艾氏[25]研究认为高血压病患者较正常人内向、情绪易波动,并且高血压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高于正常人。罗氏[26]认为AB血型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3型,其原因认为高血压病与遗传有关系,人类血型是遵循孟德基定律遗传的,ABO血型遗传基因定位于9号染色体上,AB血型者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并且AB血型者性格较其他三型更易紧张,其次,AB血型易发生高血压可能与血液流变学有关。但是王氏[27]经研究认为男女高血压者以A型血多,男性O型血者发病率低。周氏[28]经研究发现A血型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三型,提示有血型易感性。

2.2.3血清C反应蛋白有学者认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EH的发生发展。高浓度CRP可上调血管紧张素受体的表达,增强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生成,激活血管平滑肌释放炎症因子,使血管对内皮依赖性舒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一氧化氮生成减少,导致血管阻力增加,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29]。

2.2.4E-选择素基因A561C(SI28R)多态性有研究结果说明了E-选择素A561c(s128R)基因多态性与EH易患性有密切的关系,并且c等位基因患EH的风险是A等位基因的2.51倍,提示c等位基因可能是EH的危险因素之一[30]。

2.2.5血清中性激素水平有研究提示男性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不能足够拮抗孕激素的不良影响,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血压增高,在绝经后的女性患者孕激素致高血压病的作用在体内占优势。因此,性激素比例的测定比单一指标的测定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更具有价值。其比例失衡是性激素影响高血压病发病的关键所在[31]。

2.2.6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同型半胱氨酸有试验表明高血压的收缩压不仅与ADMA而且还与Hcy水平呈正相关,从临床上证实了ADMA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还提示了Hcy也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32]。高Hcy血症时,Hcy不仅可通过氧自由基、超氧化物或H2O2;增加NO降解,而且抑制NOS的活性,直接致NO生成减少,引起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失调,扩血管物质减少,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Hcy增高可致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一方面使血管内皮胶原积蓄增加;另一方面使正常血管的微纤维缺失或聚集紊乱,血管壁增厚,血管结构破坏,血管重构,从而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增加;Hcy增高可致血小板功能的紊乱;Hcy增高可致脂质代谢紊乱:动脉内皮损伤,Hey可促进脂质沉积于动脉壁,泡沫细胞增加,还可改变动脉壁糖蛋白分子纤维化结构,促进斑块钙化,而且,动脉硬化可导致肾动脉硬化和肾功能受损,从而血压升高,又可使Hcy增加,形成恶性循环[33]。

2.2.7血清游离脂肪酸有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空腹血游离脂肪酸组成改变,表现为PUFA(血清游离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降低和P/S(饱和脂肪酸)比值降低;这种改变提示α-亚麻酸向DHA的(22:6n3)生物转化缺陷与n-36去饱和酶活性降低有关;这种改变与舒张压水平的升高独立相关[34]。

2.2.8血清瘦素浓度瘦素是ob基因产生并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脂肪的沉积。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肥胖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关系密切,而瘦素与肥胖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血清瘦素浓度与收缩压及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这提示血清瘦素与原发性高血压间有一定的联系[35]。

2.2.9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体内最强的缩血管剂,它可使全身微动脉和静脉收缩,可使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对肾小管重吸收Na+起促进作用,AngⅡ能直接收缩血管,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而促进Na+和H2O的重吸收,引起肾小管潴留,且能直接作用于肾小球而抑制肾素的分泌,从而使血压升高[36]。

2.3治疗高血压患者首先应该改善生活行为,如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限制饮酒、减少脂肪摄入等,若血压无改善,可以考虑药物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主要有五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ARB)。

3结语

高血压病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它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就目前研究水平而言,其病因病机尚无很明确的定论,只是从各个因素来干预。人们对EH的认识已不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也发现高血压病的防治不再是单纯降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在高血压病发病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都提示我们,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不可拘泥于肝风、肝阳之说,更不能仅把降压当作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好地发挥中医学整体治疗,综合调节的特点,准确辨证,在维持合理血压水平的基础上,注意对病人兼见证的治疗,防止和改善该病对心、脑、肾和血管的损害,防止高血压危象的出现,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荣华.高血压病综述.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112-113.

2任俊卿,郑秀英.运用祖国医学探讨高血压.实践医学杂志,1998,11(4):19.

3李青鸟.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因之我见.光明中医,2000,15(86):9-12.

4陈建鸿,杜建.缓进型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探讨.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6):54-55.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