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1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337-01
社区文化是伴随着社区应运而生的一种文化任务,不仅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更有着特定的社会价值。社区文化室建设作为民生实事工程全面推进以来,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建造了具有一定规模、设施齐全的社区文化室,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务,对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目前社区文化室的硬件建设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软件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少问题,与有待采取相应对策。
一、社区文化软件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区文化室管理模式不规范,管理具有随意性
目前社区文化室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的建设没有统一模式和标准。现阶段社区文化室有多种管理模式,各社区会根据自己的资源情况,兼顾领导层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来决定管理模式,随意性较强。
2.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较复杂
社区文化室的管理体制是一个“多层多头”的结构,在行政上隶属于社区,在业务上要接受当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作为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服务平台,它还要与党、工、青、妇等部门联合搞活动。其“多层多头”管理体制致使各方关系难以理顺、责任主体不明确,应进一步建立统筹机制、协调规范管理。
3.激励机制不足,管理评估标准不完善
作为新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由于社区文化室发展进程的差异和管理模式的多样性,缺乏合适的管理评估标准。管理的考核标准都由社区自己内部设立,评估机制也由社区自定,尚未设立评估机制,这样就增加了管理的随意性,削弱了管理队伍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4.管理队伍普遍处于被动状态,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潜力较弱
中心城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大多数仍采用社区直接管理的模式。由于社区文化室的设立,存在人员编制、管理成本等问题,因此社区直接管理的中心大多简单地聘用原文化站的老员工,或者聘用具有文体专长的离退休人员来承担管理职能,管理队伍总体年龄结构偏大,创新意识能力不强。虽说每一中心都有年轻的工作人员加入,但往往承担具体的设施管理职能,对整个中心的运行、项目的策划、活动的推广等工作大多没有参与,青年的成长空间较小,人才难以留住,管理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5.管理队伍中人员参差不齐,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水平高低不等
社区文化室完全由社区管辖,但他们的管理目标、功能要求不一样,造成了管理水平也存在高低不一的现象。社区文化室在管理模式上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行政化,即由社区直接派人员来管理,项目设置、计划决策、管理思路等大多由下派人员包揽承办,这种倾向带来的结果是供需严重脱节,居民不愿进、不敢进或厌烦进,设施利用率较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一种是市场化,认为市场是有效率的,政府建好设施后应彻底交给市场,其结果大多是文化设施“变味”,商业气息过浓,项目设施严重偏离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总体方向等。这两种倾向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个是供需脱节,设施供给的服务并非是居民最迫切、最喜好的服务;另一个是与居民疏离,忽视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6.资源短缺有待提高,亟需形成资源共享管理平台
介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供需还不够,配送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活动内容安排与需求有差距;另一方面是现有的资源和设施条件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社区文化室软件建设的对策
1.要重视社区文化室的管理
社区文化室有好的硬件设施条件,如果没有合适的管理也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社会效益。因此,对社区文化室管理团队建设要引起重视,形成社区居民服务工作的专业化。这需要在管理团队的专业意识培育和人才发展方面开展积极的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使团队工作人员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社区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为社区居民的良好生活环境的良性循环。
2.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
社区文化室的管理团队不仅要善于组织策划活动,更要善于挖掘社会资源。要加大文化活动设施的管理,加强专业干部的培养,建立学习培训制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并统一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岗前和在岗培训,必要时可建立公益服务奖励基金,激励从业人员爱岗敬业,多做贡献。
3.明确管理目标,建立文化室评价标准
社区文化室的发展须通过规范化的内容和形式来进行有效评价。由于社区文化室多元化管理模式和发展时期各种条件的差异性,采取明确可考核的评价标准来引导社区文化室的发展。同时配套建立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指导机制,按期对文化室进行统一、公平、公正评估,并将考核情况与管理单位的工作业绩挂钩。
4.整合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为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室的建设管理,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社区文化室资源共享平台,包括管理、信息、业务、人力和物质资源,通过该平台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社会的广泛支持,实现资源共享,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性需求和文化室的管理运作提供资源支撑服务。
5.扶持社团组织的发展,建立培育机制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成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41
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一、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创新校园文化形式,凸显校园特色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流向城市,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导致部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逐年下滑。很多学校领导在严峻的形势面前逐渐认识到只有立足实际,创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才能凸显农村校园的特色文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校就读。
(二)加强了物质文化建设,优化了育人环境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投资,农村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获得了一定的改善。许多学校的建筑布局得到了调整,校园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校园内修建了花坛、橱窗、v壁。大部分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电子备课室、音乐室、美术室、实验室、活动室、学术报告厅,建设了校园局域网,教室配有白板、投影仪等。这些物质文化建设,优化了育人环境,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创建了制度文化,保证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随着学校文化建设的开展,区政府和教育局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督导检查力度的加大,许多学校立足农村学校实际,建立了一系列的学校规章制度,全面开展“三风”建设,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加强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开展,提高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造新课堂文化
学校不仅要注重课堂以外的文化建设,还要重视课堂文化建设。近年来,随着高效课堂的开展,很多学校组建了学习小组,拟定了组名、组训等,构建了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管理、学习形式的班级文化。小组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基本单位。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凸显了校园文化的特色。
二、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轻视精神文化建设
随着中央对农村学校的重视,政府的很多专项资金投向农村学校,农村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部分学校却忽略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只重视“教书育人”,甚至个别学校还在追求应试教育,而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却十分薄弱。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团队文化建设、课堂文化建设、课外文化活动越来越受到青睐。但是这些活动的背后还是有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的隐性文化建设没有受到重视,特别是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创新力度,影响了学校文化品位的提高。
(二)重视制度文化建设,缺乏执行力度
虽然学校制定了许多管理规章制度,但是有些制度却得不到执行,没有真正将制度落实到行动中,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文化。部分学校的一些制度只是写在汇编上,挂在墙壁上,只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装饰,没有真正发挥制度文化的作用。
(三)注重校园文化的形式,忽视文化内涵的挖掘
很多学校的文化建设主要是针对上级部门提出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的,部分学校领导不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只注重搞形式主义,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形象工程,缺乏对校园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为了迎接上级部门的检查,许多学校照搬其他学校的文化建设模版,缺乏创新,没有特色;走廊文化大多是别人的作品,师生原创内容较少;墙规章制度多,但是落实不到位;课堂小组合作的形式突出,但小组文化建设不够。
三、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整合育人环境,创新物质文化建设
许多农村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基本达标,校园建设、校园绿化、教学设备已基本到位。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常规,整合育人环境,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努力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使校园内的每一个物件都成为育人的载体。学校要科学布局,美化、绿化、净化育人环境,重视校门、花坛、雕塑、旗台、标语牌的设计建造,设立黑板报、广播站、橱窗,组织社团活动,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二)强化学校行为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转化为精神文化的关键。但是许多农村学校不重视校园传统文化的积淀,随意照搬名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校训,拷贝名校的规章制度,根本不能体现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使很多师生无法接受,以致影响了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制度必须通过教代会讨论通过,努力做到合情合理。既要强调制度的刚性,又要有一定的弹性;既要从群众中来,又要到群众中去,才能正真发挥制度的管理作用,保持制度的生命活力。
(三)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突出校园文化特色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学校要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开展“三风”建设,培育学校的精神文化。重视校史研究和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弘扬校园师生的先进事迹,形成校园精神文化,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校园活动文化
在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一定要立足农村校园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文化活动要结合形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周密制定计划,有序进行,突出活动主题,保证活动效益。我们不仅要开展常规校园文化活动,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活动形式,突出农村校园文化特色,打造农村校园文化的品牌。
参考文献: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 柑橘;现状;标准化示范园;问题;对策;浙江建德
中图分类号 S666;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132-03
柑橘是建德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至2012年全市柑橘种植面积7 366.67 hm2,产量达12.3万t左右,产值1.8亿元,面积和产量分别排列第6和第8位(杭州市排列第1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国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地柑橘生产发展迅猛,柑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此,推进柑橘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提高柑橘果实品质,生产精品无公害柑橘,对提高柑橘生产效益和提升柑橘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1-2]。
1 建德市柑橘产业发展现状
1.1 品种结构日趋合理
自2005年起建德市开始大规模调整柑橘品种结构,引进种植大分、畸久保、上野、山川4个特早熟新品种。至2012年,全市老劣橘园淘汰更新1 400 hm2,尾张等劣势品种高接换种533.33 hm2。建德市柑橘产业基本形成了以特早熟新品种(大分、畸久保、上野、山川)、早熟品种(宫川)、椪柑和本地早为主的优势品种结构。
1.2 推广应用新技术,品质和效益明显提高
近几年来,建德市重点推广应用以提高柑橘果品品质为主要内容的柑橘“三疏二改一覆” 技术、完熟栽培、分批采摘、机械分级打蜡等技术。通过新技术推广应用已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疏树、疏枝、疏果和双色膜覆盖等技术使柑橘优质果率提高到80%以上,并采用分批采摘,使早熟温州蜜柑价格在1.6元/kg以上,增效明显。近年来,在建德市三都镇松口村橘园建立10余座钢架大棚进行宫川早生超完熟栽培试验,至12月采收,售价达20元/kg。由于推广应用柑橘“三疏二改一覆”技术,果品质优,深受市场青睐,价格在1.8元/kg以上,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1.3 无公害柑橘基地与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根据消费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围绕“好看、好吃、营养、安全”八字文章,着力抓好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到2012年已建成柑橘无公害基地逾7 333.33 hm2,在无公害基地中重点抓好增施有机肥和配方施肥、无公害农药的使用等先进技术,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建德市柑橘产业协会注册了“建德柑桔”证明商标供全市柑橘专业合作社、企业和种植大户使用;同时,建德市三都松口村的“松蜜”牌蜜柑品牌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市场上已初具知名度,也产生了较好的效益。
2 柑橘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布局不尽合理
建德市柑橘基地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柑橘大发展中发展起来的,一些乡镇不顾当地生态、社会和经济条件,违背适地适栽原则,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建成了一批低产、劣质、经济效益差的柑橘园,据调查这批橘园面积超过366.67 hm2。在适栽范围内存在品种杂乱、种植分散等问题,没有发挥出生态资源和品种资源的比较优势,且部分橘园零星分散、规模小,无法实施规模经营。
2.2 品种结构仍需完善
从品种结构上看,以宽皮柑橘为主,占90%以上,杂柑比例不到6%;在宽皮柑橘中,温州蜜柑比例占70%;在温州蜜柑中尾张系、山田系占50%以上。从成熟期看,9月至10月初成熟比例不到5%,10月间成熟比例不到30%,而11—12月成熟比例占65%左右,近8万t果品在2~3个月上市,加上贮运、加工能力、气候因素制约,往往造成季节性供过于求。从果实用途来看,建德市面上柑橘以鲜食为主,加工仍然薄弱,在该市市场上形成鲜果外输、橙类及加工品全靠输入,两者价格差异十分明显。
2.3 良种苗木繁育体系极不健全
国内外资料表明,使用柑橘无病毒良种苗木可增产30%左右。柑橘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而建德市尚无无病毒苗木生产能力和基地,苗木基本上靠农民盲目自育,一些地方甚至从溃疡病疫区引入苗木,严重威胁和制约了建德市柑橘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2.4 橘农技术素质普遍偏低,新技术推广难度大
全市从事柑橘生产的农户有3万余户。管理面积达到6 666.67 m2以上,年产柑橘30 t以上的不足2 000户,管理规模在3.33 hm2以上,年产柑橘50 t以上不足200户。大部分橘园处于季节性管理,橘农仅靠市和乡镇每年举办几期短期培训(一般每次1 d左右),因此对柑橘周年管理缺乏系统技术,常顾此失彼。
2.5 产业化链条不完整
建德市柑橘产后商品化处理、贮藏加工、市场营销是整个产业化链条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一是采后果品分级处理不到5%。二是包装不符合市场需要,2010年全市柑橘包装总量不到产量的9%,且外观不佳。而90%的柑橘仍是散装统货运销。三是品牌橘比重过小,现全市面上有注册柑橘品牌仅3个,年产品牌橘不到5 000 t,因此不能进入大市场,更无法进入超市,起不到增加经济效益的效果。四是贮藏量较低,仅占20%,即在11—12月间逾7万t柑橘要边采边运,遇上不良气候或市场波动,造成经济损失严重。五是加工是建德市柑橘业的薄弱环节。当前世界柑橘加工平均水平为35%,发达国家在80%(巴西)~90%,形成的增值为120%~140%,因此采后增值率低,柑橘产业的整体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六是建德市橘农的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桔农协会的组织,没有一个像美国“新奇士”公司那样的中介组织,或日本“经济连”那样的自我服务组织。同时,技术培训推广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及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等严重滞后。
3 对策
3.1 提高认识,确立“精品柑橘”指导思想
综观全国形势,柑橘产能过大、总量过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建德市是浙江省柑橘生产重点县(市)之一,近年来已出现柑橘卖难、生产经营效益下降的局面。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只有确立精品战略,不求做大但求做精,实现柑橘产业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转型升级,才有可能让橘农钱袋子真正鼓起来,才有可能在大海般的柑橘市场中突出重围,一枝独秀,把建德市柑橘产业引上健康发展之路。
3.2 转型升级,实施“精品柑橘”战略
3.2.1 规模调整。目前,建德市橘园面积7 366.67 hm2,广泛分布在三都、大洋、梅城、杨村桥、下涯、更楼、寿昌、大慈岩、航头、大同、李家等11个镇(街道)。根据全国柑橘产业产能过剩的客观现实和“精品柑橘”的指导思想,对建德市柑橘产业的现有规模应作必要的调整。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力量对现有柑橘面积、产能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具体调整方案报市政府决策。结合规模调整,推进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将树龄已经老化、品种已经落后、种在低洼受冻地以及高山上经营得不好、不能高产优质的橘林予以淘汰,改种其他有效益的作物,如蔬菜、马铃薯、紫薯或小香薯、甜玉米、油茶、香榧、薄壳山核桃等。
3.2.2 结构优化。建德市的柑橘特早熟和早熟温州蜜柑品种,成熟期早,品质优,能抢得鲜销市场的先机,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应大幅度提高这些品种的比例。中、晚熟品种要作必要压缩,以减少柑橘集中大量上市时的销售压力,特别是晚熟品种中的椪柑应大幅度地调减,该砍就砍(坚决砍伐一批老化的橘林),该移就移(将树形较好的柑橘移植到城镇、庭院搞绿化),该剪就剪(有计划疏树疏枝)。要研究引进柑橘特晚熟品种和延后成熟技术(翌年春季3—4月成熟上市),并加以推广运用,通过柑橘品种结构的优化,努力拉长柑橘鲜果上市的前后时间,延长销售期。
3.2.3 品质提升。一是积极引进推广适合建德市栽培的柑橘优良新品种,加强母本园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早熟和特早熟柑橘新品种,研究引进特晚熟品种,淘汰更新老、劣橘园。二是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大力加强精品园建设。倡导和鼓励有机栽培,增施有机肥,推广应用疏树、疏大枝、疏果、覆膜、无公害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提质增效集成配套技术,全面推广应用柑橘国家行业标准,建立农资进出库应用记录台账,进行标准化生产,提升无公害柑橘品质,运用典型示范和政策激励,引导和推动建德市柑橘产业在广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基础上的整体提升发展,打造中国“优质柑橘之乡”。
3.2.4 规划引导。为实施转型升级精品战略,市政府编制建德市柑橘产业转型升级实施规划,规划要以三江流域重点乡镇、重点区域、重点大户及其园区为基础,明确规模调整、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力争在近年内调整、优化到位,基本建成以标准化示范园区为龙头和主干的建德柑橘发展体系[3]。
3.2.5 政策扶持。从调查中发现,建德市大部分橘园是从集体经济时代继承、改造过来的。有的橘园多样品种杂存,亟需更新换代,但是园主承包期快要到了,便不肯“折腾”,只想得点眼前的“实惠”,导致“精品柑橘”的战略就无法贯彻到底。根据外地经验,市政府出台鼓励橘园流转的有关政策,为柑橘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同时,为推进精品战略的实施,出台重点扶持政策,对有关柑橘产业规模调整、结构优化、品质提升和示范园的建设给予比较优厚的政策扶持。同时,为促进柑橘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对柑橘品牌建设、交易市场建设、观光果园建设、柑橘果品加工等项目也给予相应的扶持优惠;对贡献较大的柑橘加工企业、购销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返销大户等给予一定的奖励;政府涉农部门在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贷、农药、化肥、农机具供应和鲜活农产品运输等方面,也要出台相关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为橘农提供全方位服务,保护和提高桔农生产积极性。
3.2.6 科技支持。政府农业技术部门要为精品柑橘的发展描绘蓝图和搭建脚手架,提供技术支撑。建德市农业部门柑橘科技实力较强,市水果站专家和一些乡镇技术人员,从事柑橘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已达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广大橘农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指导,同时要鼓励科技人员联系实际,开发课题和项目研究,为建德市打造精品柑橘贡献才智。
3.3 培育精品样板,实施柑橘名牌战略
目前,建德市已经注册“建德柑桔”、“松蜜”、“三多”、“小凤”等品牌。笔者认为不必鼓励新品牌的注册,而应该把真正能拿得起、叫得响、站得住的本土柑橘品牌找出来,把它包装成建德市的柑橘品牌推出去,真正提高这个品牌的含金量、美誉度和竞争力。以三都柑橘为载体,培育精品柑橘样板,打造建德柑橘品牌。其理由有:一是三都柑橘品质出众。如前所说,三都柑橘在外观色泽、果品品质两方面俱佳,特别是“松密牌”松口蜜桔,其品质甚至超过了全国最有名的临海市涌泉镇出产的早熟蜜桔。建德市有关专家在考察中早已发现,三都松口蜜桔在杭州、嘉兴、上海、无锡等地市场都有出售,而且市场销售价均高出其他同类同档柑橘。在圈内,三都柑橘的美誉度其实一直是很高的,因为它确实口感好、品质佳,经得起品评、比较。二是三都柑橘产业化程度较高。三都柑橘已经有几十年历史。近年来,三都柑橘已经形成包括松口柑橘批发市场等在内的较完善的产业链。不但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果品加工企业——建德市唯一生产柑橘罐头的加工企业也已经正式在三都运营投产,而且对周边乃至全市柑橘产业都已经有了贡献。三都柑橘节也已经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形成了一定的柑橘文化。
为了培育三都精品柑橘样板,打响建德柑橘品牌,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培训一批三都精品柑橘的经纪人队伍;同时在全国柑橘主销区、各大城市农贸市场,常年设立三都柑橘营销窗口,建立起三都精品柑橘的全国营销网络。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以及举办和参加推介会、农展会、柑橘节等多种形式,大力进行品牌宣传,努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争创杭州市级以上农业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争创柑橘名牌。
3.4 综合利用,实施全方位开发战略
3.4.1 发展柑橘果品加工业。柑橘产业要健康稳定地发展,其果品加工业是必须突破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一是扶持现有柑橘加工企业。如杭州绿帆达食品有限公司是建德市在2008年成功引进的一家加工果蔬罐头的外来企业,每年能收购消化大量鲜柑橘,对建德市三都镇的柑橘产业有较大的龙头带动作用,应该大力扶持,给予农业龙头企业的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其进一步扩大产能,做大做强。二是柑橘主产区乡镇要注重引进和鼓励创办柑橘果品加工企业,努力提高柑橘加工比例,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三是注重引进柑橘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的新项目、新技术。网上已经有农民和大学生试酿、试制成功用柑橘酿酒、提取果汁项目的报道,政府科技部门与企业联手予以引进和研发,以期扩大柑橘深加工范围,缩小鲜果消费比例,提高柑橘的产销率和橘农收益。
3.4.2 建立柑橘休闲观光采摘特色活动基地。建德市许多柑橘园处于新安江、富春江、兰江沿岸旅游景区,发展观光果园地理优势明显,其4月花(花香)、10月果(果多、色艳),均可供游人观赏。可选择部分丰产、稳产、质优、观赏性好的果园,成熟期实行游客自助采摘;还可以结合“农家乐”,开辟观光果园,开展农事体验活动,满足旅游者的观光、参与需求。
3.5 发挥专业合社作用,提高柑橘产业化水平
在调研中发现,三都柑橘专业合作社是柑橘产销的一个先进典型。他们从2006年起步,以股份经营,现有固定资产285万元,精品基地21.33 hm2,其中10 hm2大棚基地,2008年带动本村柑橘基地200 hm2,销售柑橘12 500 t以上;在2008年一片“丰产歉收”的哀叹声中,三都柑橘专业合作社却赢利82万元。在橘农四面楚歌、求助无门时,他们以保护价收购柑橘5 000 t,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近几年他们计划扩大会员人数达160人,基地扩大到333.33 hm2,销售柑橘2万t以上。还有大洋江东柑橘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200万元,以股份经营,共有柑橘基地面积16.67 hm2,年产量700 t,2008年营销柑橘2 000 t。
专业合作社在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在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为桔农提供了切实的服务和支持,提高了建德市柑橘的产业化水平和橘农的经济效益。他们从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令人欣喜,他们在2008年柑橘灾难性困境中的表现令人钦佩,他们的经验是值得研究和推广。笔者认为,政府要关心重视这样的典型,充分发挥其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让他们为广大橘农提供更直接的服务,助推建德市柑橘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6 未雨绸缪,建立柑橘产业安全防范机制
3.6.1 倡导订单农业。鼓励柑橘加工企业、返销大户、直销商场与橘农、柑橘专业合作社签定购销合同,实行最低保护价,通过订单农业,给橘农也给加工企业吃“定心丸”,使他们有盼头,明方向,树信心,达到互利双赢。
3.6.2 依靠合作社自救。合作社要提存风险备用金,要建立合作社预警机制。在风险发生后,要能自救救人。
3.6.3 强化政府作为。政府要多包装柑橘有关项目,多争取经费扶持橘农。要组织专家,常年收集柑橘生产销售信息并及时传递给橘农。考虑试行将柑橘业种植保险纳入农业保险范畴[4]。
4 参考文献
[1] 姜小增,郑利珍.建立柑橘无公害示范园区全面提升果品质量[J].中国植保导刊,2004,24(11):42.
[2] 孙元学,彭永胜,彭杰.湖南常德柑橘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措施[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2(2):21-22.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欠发达;农业;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lX(2007)02-0058-02
农业标准化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举措,是农业执法的依据,是创品牌的关键,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然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研究加快标准化建设的有效措施,是一项重大的现实课题。
一、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
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除粮食产品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外,大部分经济类特色农产品没有制定能够反映自身特色的产品质量标准,不利于产品的销售和品牌的形成。现有的农产品标准水平不高,技术含量低,不利于培育高标准、规模化经营的拳头产品,影响农业整体优势的发挥。
2.农产品监测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农产品供给由短缺趋向总量基本平衡,市场需求对农业的约束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萎缩,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农产品中残留的有害物质增加,直接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也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缺乏目前市场急需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相关指标的监测,除不能对本地农产品进行公正评价外,也不能有效地防止有害农产品进入本地市场。
3.缺乏对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有效监督
由于经济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多为个体经营,特别是销售渠道流动性大,宏观管理和监督难度大,容易造成有害农产品进入市场,进入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
4.农业标准化意识淡薄
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标准化意识和有关标准化的技术基础知识相对匮乏,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要求。事实证明,淡薄的农业标准化意识,是导致目前农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5.菏泽市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菏泽市属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尽管各级党委、政府为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农业标准化建设仍不规范,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是:农业标准化的相关配套体系尚未形成,农产品质量监管手段和机制还不很完善,工作措施还没有到位,部分管理环节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农业结构的调整还主要集中在数量结构的优化和新品种的开发上,而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的提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广大农民和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的产品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许多传统的生产习惯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二、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形成制度规范。
对国家已有的农业标准、行业标准,要认真抓好贯彻实施。对国家、行业尚无标准,或虽有标准但低于当地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应当制定地方标准。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和创汇企业,要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和进口国的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专项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产前、产中、产后标准要相互配套衔接,力求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既要抓好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又要注重生产环境的标准化,并逐步在加工、贮藏、流通等环节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确保上市产品的质量。对各项农业标准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取向,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2.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近年来,农业质监体系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在种子、苗木、化肥、饲料、农(兽)药、农膜、水产品、农机具及配件等方面,大都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机构。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在加快质检机构规划建设、填补农产品检测空白的基础上,下大力提高检测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对出口产品的检测,必须进一步加强。在完善现有国家、省、市、县农产品质检中心和质检站(室)的基础上,将重心下移,把建设重点放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龙头企业上,加大对农产品源头的质量监控。结合农村市场建设,在各类农副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市场,特别是大型批发市场,建立健全快速监测站点,开展市场质量监测服务。加强各类质检机构间的配套联网,提高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能力。已经形成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地方,龙头企业要把好质量关,做好日常的质检工作。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各类质检机构,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过渡。
3.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动植物疫病防治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以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标准为目标,以动物疫病防治为重点,努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完善动物疫病防治体系,下大力抓好社会防疫工作;二是搞好畜禽良种繁育,改进饲养技术,扩大规模饲养;三是努力提高畜产品加工、储藏、流通环节的卫生管理水平,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四是加强疫苗、兽药和饲料的市场质量监管,净化畜牧业环境。
4.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有赖于广大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面向千家万户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教育,普及标准化知识。依托农技推广组织和农村教育系统,通过开设农业标准化课程,举办知识讲座等形式,使广大农业从业人员尽快掌握标准化知识。大力推进“青年农民培训”和“绿色证书教育”,通过培训和宣传,使广大农民都能懂得什么是标准化,为什么要搞标准化,怎样按标准进行生产。做到村村都有技术员,户户都有明白人,生产讲标准讲规范,产品讲质量讲品牌。
5.突出重点,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
一是从重点产品抓起。把“菜篮子”产品作为重点,因为这些产品产出量大,商品率高,市场消费量大,不仅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出口创汇的当家品种。二是实施分类指导。推行农业标准化,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要根据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从解决药残和疫病这两大重点抓起,在确保食品卫生安全上狠下工夫。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菜篮子”产品的生产,分布广、面积大,推行标准化的工作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一步到位,可以先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抓起,从产业化生产体系抓起,从规模化生产基地特别是出口创汇基地抓起,搞好示范,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三是切实抓好三个关键环节。生产环节,重点加强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严格各重点环节的管理制度,提高规范化操作水平。加工环节,严格执行有关标准,搞好加工过程的跟踪监控,提高加工、保鲜、储运和包装质量,提高产品档次。流通环节,切实搞好农产品质量的市场监管,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推行优质优价政策。四是充分发挥产业化经营的巨大优势,依靠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农民。龙头企业是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主力,对他们来说,产品质量不仅关系一时的效益,而且关系长久的发展。因此,要把规范和提高龙头企业的标准化水平,作为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措施,努力把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抓上去,切实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挥好。同时,大力扶持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农业标准化的组织实施中来。
6.完善政策法规,强化市场监督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管理;问题;对策
一、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建设和谐城市社区首先要解决社区管理体制的问题。我国的社区治理主体单一,政府组织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垄断社区所有的资源,这一问题在大多数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中都普遍存在着,其特征为行政主导、政府干预过多。但由于受“政社不分”传统体制的影响,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职能不明晰,这样就导致了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动力不足,社会组织很难正常发育。
(二)社区成员参与不足,自治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的社区自治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色彩浓厚。二是社区成员缺乏自治意识,社区参与普遍不足,影响了社区自治工作的推进。这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驻社区单位成员和社区中介组织而言的。他们所参与的往往是一些由政府设计的项目,所谓参与也多是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由于参与渠道不畅,社区成员的力量也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社区归属感较弱。
(三)社区服务主体单一,服务内容不能有效满足居民的需求
从整体上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服务主体单一。健全的社区服务体系,其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基层政府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社区专业服务组织,还要有社区志愿者组织、社区中介组织及其他民间组织等非政府组织。但由于非政府组织缺乏独立性,资金、资源有限,整体实力不强,在参与社区服务时势单力薄,未能有效发挥服务主体的作用,导致城市社区服务主体单一。
(四)诸多因素制约社区文化建设
由于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已成为阻碍社区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城市社区文化发展面临困境,甚至影响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另外,社区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内容无法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也是社区文化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在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人才资源匮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途径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克服当前社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客观需要。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在现有体制基础上,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一)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实现社区多元治理
城市基层政府要转变职能,解决“越位”、“缺位”的现象。就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而言,政府应通过转变职能,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理顺与社区的关系,使政府行政和社区民主自治有效结合、协调发展。要明确街道、职能部门必须独立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责,政府部门把该由自己管理的事情管好,不推给社区。城市基层政府组织要将涉及社区公共事务的社会工作(如社区保障、环卫清扫、计划生育、社区服务、群众文化等)从行政职能中分离出来,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移交给社区去办。要淡化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社区自治组织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切实承担起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责任。要进一步发展社区中介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二)完善城市社区自治,促进社区居民参与
要理顺政府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多指导、多协调、多服务,该由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的工作不要推给居委会,以减轻居委会工作负担。社区居委会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导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上,增强社区自治能力。要坚持扩大基层民主,不断完善社区群众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居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激发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在文明社区创建中的主力军作用。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发展,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首先要培育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拓宽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渠道,做到“大家的事情大家议、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居委会等组织的作用始终是有限的,社区中介组织的存在有利于加强沟通,整合利益,促进居民参与。
(三)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创新社区服务机制
在当前的社区管理中,要完善社区服务首先要促进服务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要大力培育社区中介组织等非营利性组织。通过制订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使非政府组织获得合法地位和法律支持。要为非政府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财政支持可以体现在资金、项目、场地、税收等方面,这样能够吸引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政府也要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能力建设,提高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服务方面的能力。要发挥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骨干作用,这是完善城市社区服务的重要保证。社区居委会在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时应将重点放在积极引导社区居民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公益方面。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城市建设;社区文化;群众文化;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251-01
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含义
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没有群众的参与社区文化工作是搞不好的,也不可能有所创新,因此,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只有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涌现好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社区文化活动才能越办越有生机和活力。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不少领导同志缺乏对社区文化网络建设的整体意识和战略发展眼光,认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只是为了休闲、健身、娱乐及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因而把社区文化建设看作是点缀,是花架子。没有从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社区文化建设,不能在社区文化建设的品质上、内涵上下功夫,社区文化建设只局限在初级和低水平状态。
二是政策法规不健全。目前各社区的文化活动经费和人员编制多是临时性的,无法可依,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群众参与范围较小。目前,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主要以退休老年群众为主,特别是以女性为主。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在职的年轻的社区群众没有时间参加活动;男性老年群众因思想上或身体等原因也很少参加,群众参与范围小就限制了部分文化活动的开展。
3.活动内容不丰富。当前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不丰富,吸引力不强,特别是对年轻社区群众没有吸引力。如何创新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对社区群众的吸引力,是今后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4.投入不足。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少,文化基础设施甚至被挪做它用。经费投入困难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要求。
5.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社区,设施建设好,活动开展也好;经济条件差的社区,发展比较慢。城市建设中新区与旧区的发展不平衡,有的注意了新区和新建小区的设施建设,忽略了旧城区中文化设施的改造和提高,从而加大了旧区与新区在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
三、关于促进发展的几点建议
1.坚持文化创新的主旋律。文化创新不仅关系到文化的自身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到我们民族和未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也要坚持创新,在创新中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统一,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统一,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作家、艺术家、文化工作者以及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2.辩证认识社区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和意义。首先,先进社区文化能够极大地促进人的思想道德和科技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必然有力地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其次,先进社区文化可以优化社区环境,提高社区品味,增强社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为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先进社区文化必须具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特性,不断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
3.社区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社区文化要注意以人为本,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健康素质,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区文化尤其要在全面提高人的发展上下功夫,人越全面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就多,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丰富;而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做出的贡献越大,又进一步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
4.采取多体制、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基层文化工作面对千家万户,直接涉及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需求与供给存在很大的矛盾,仅靠国家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形成多渠道投入、多形式发展的良性格局,以解决社区文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5.根据本区现有的人文资源和文化设施,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要坚持不懈,经常深入地搞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的活动,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导向性的、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带动群众文化活动整体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