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 桑树;病虫害;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21-02
桑园是一个独特的、以多年生桑树为主体结构的、以优质高产桑叶产出为目的的农业生态系统,与所有的农业生态系统一样,桑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也常受自然因素(如生态系统组成、气候变化、病虫害发生)和人为因素(如管理不当、过度掠夺)的影响。
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使得桑园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已成为破坏桑园生态系统稳定的主要因素,如何开展桑树病虫害的科学合理防治问题已成为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理论与应用问题。
1 桑树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 鳞翅目害虫虫口密度居高不下
桑毛虫、桑螟、艾尺蠖、桑尺蠖、野蚕等主要鳞翅目害虫虫口密度居高不下,这可能由以下2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秋蚕收获结束后,农户对桑园病虫害的防治有所松懈;二是冬季气温逐年升高,害虫越冬死亡较少,存活基数高[1]。
1.2 枝干病虫害呈上升趋势
由于养蚕周期较长,导致桑园郁闭,田间湿度大,病菌繁衍较快,种类增多,尤其桑膏药病、桑白蚧发病率超过10%。
1.3 桑花叶型萎缩病局部上升
桑树病害多发,出现一些新情况,近2年绩溪县上庄、长安等乡镇相继发生桑花叶型萎缩病,发生较严重的桑园约有26.67 hm2,株发生率达70%,桑叶减产60%以上。
1.4 桑疫病发生较为普遍
桑疫病以缩叶型为主,约占80%,黑枯型也较常见,约占20%,发病重的春叶产量下降50%以上。
1.5 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为增加收入,蚕农常在桑园内套种多种农作物或蔬菜,利于杂食性害虫遮蔽、取食、繁衍,从而使原为次要害虫的艾尺蠖、斜纹夜蛾等成为间作桑园的重要食叶害虫。此外,卷叶蛾、稀点白灯蛾等次要害虫在局部地区上升为主要害虫。
2 桑树病虫的发生原因
2.1 自然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显现等无规律性的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发生产生了难以预见的影响,也增加了人类认识病虫害发生规律的难度;气候、土壤、桑园生态环境及周边作物布局也对桑园病虫的发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2 人为因素
影响桑园病虫害发生的人为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苗木调运。桑苗桑籽的调运检疫工作因近年蚕茧市场而有所弱化,根结线虫病、萎缩病等检疫性病害在新蚕区蔓延;二是管理粗放,偏施氮肥。受养蚕收益的影响,蚕农对桑园的管理粗放,不施肥不除草,杂草丛生,为越冬害虫提供了有利的温床与寄生场所。有时为了追求桑叶产量偏施氮肥,导致桑树抵抗力严重下降,病虫害严重发生;三是采叶不当。晚秋采叶不当或过重不留叶,会导致树势减弱,树体受伤,枝干病害得以流行;四是对病虫害的防治不及时。桑树病虫害迫切性较差,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有些病虫若错过防治关键期,再加以控制就较为困难;五是防治体系不健全。目前,桑树种植多以一家一户的分散形式进行,治虫防病的时间、技术、药剂等有所差异,造成防治失时、失效[2-3]。
3 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原理、目的与意义
桑树病原微生物和桑树害虫是桑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病原微生物和植食性昆虫从寄主植物中取得能量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满足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从生物生存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如果它们的生存不足以造成作物的严重损失,即它们的种群和数量能保持在经济为害水平之下,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目的不是要彻底消灭病原微生物和有害昆虫,而是要学会与这些生物的相处之道,即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如农业措施、化学措施、生物措施和物理措施等,经济有效地将它们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与这些有害生物相处之道的基本要求是: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的关系,采取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桑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必须坚持3个基本观点,即生态学的观点、经济学的观点和社会学的观点,把握3个层次,即以单一防治对象为内容的综合防治;以桑树为主体的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以作物生态区域为基本单位的多种作物、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在制订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搞清当地桑树和主要作物田间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病虫害种类及数量,以明确主要防治对象和兼治对象以及保护利用的重要天敌类群;二是研究不同防治对象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对其发生消长的影响作用,与作物物候关系等生物学、生态学问题,以明确病虫害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和防治的有利时期;三是研究不同防治对象与寄主作物、天敌生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害虫种群密度与危害损失程度的关系,结合防治成本、作物产值等经济、社会因素,制订科学的经济阈值或防治指标;四是在对各种防治对象的防治技术研究试验的基础上,按照综合防治的策略原则,协调组建成系统防治措施;五是方案的实施采取试验、示范、检验、推广的程序,并对其反馈信息加以分析总结再行改进。
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目的:从桑园及农田生态系的总体观念出发,对桑树整个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进行通盘考虑,充分利用自然抑制因素,协调地使用必要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副作用,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达到桑园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桑、蚕生产的安全、持续、稳定、高产、优质、低成本、无污染、少公害。
开展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意义:彻底改变病虫害防治的传统观念,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桑园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和自身调节能力,有效保证桑园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蚕桑生产的安全、持续、稳定、优质、低成本、少公害。开展桑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必将为环境友好型蚕业生产体系的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4 桑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抓住防治关键期,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防治措施,确保栽桑养蚕的经济效益[4]。
4.1 农业防治
4.1.1 加强检疫。按照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对桑苗、穗条等产品调运进行严格检疫,禁止带病虫的苗木等产品相互调运,这是防止危险性病虫传播蔓延的重要措施之一。
4.1.2 加强栽培管理。通过改善桑园的环境因素,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一是选育抗性较强的桑树品种,如湖桑、嘉陵20号;二是培育无病苗木,以无病菌、少虫的地块作育苗繁殖基地,防止通过种苗进行传播;三是培土翻耕,破坏病虫的栖息场所,使越冬的虫体暴露于土表,减少来年的虫口密度;四是科学栽植,合理管护,桑树栽植时要科学规划,使桑园通风透光良好,合理配方施肥,忌偏施氮肥,促进桑树生长发育健壮,增强树势及抗病虫害的能力。
4.2 物理防治
通过各种物理因素如温度、光线、声波、电力及人力、器械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该法成本低,取材方便,不污染环境,简便易行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人工器械捕杀,手工摘除虫叶、捏死桑螟幼虫;二是食料诱杀,将杀虫剂添加到毒饵中诱杀蝼蛄、地老虎等;三是阻隔法,将树穴、蛀孔、裂缝等用石灰与黏土进行封口;四是温热法,用温水浸渍苗根一定时间,对部分桑树病虫害有抑制作用。
4.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绿色环保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方式。目前,利用寄生蜂防治桑树鳞翅目害虫取得良好的效果。
4.4 化学防治
4.4.1 加大病虫预测预报工作力度。农业植保部门应加强对桑树病虫害的检测和预报,通过信息互通平台及时准确地病虫发生情况,对蚕农的防治工作进行指导。
4.4.2 改革病虫害防治体系,开展联防联治。这是开展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组织保障,在组织和实施必要的化学防治工作时,要实行4个统一,即统一防治时间,统一用药品种,统一配制浓度和用药量,统一喷药方法和质量进度。
4.4.3 化学防治注意事项。化学防治仍然是目前病虫害防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尤其应急能力表现出色,但如果应用不当,容易污染环境,使病虫产生抗药性,不利于生态环保。因此,化学防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症施药。根据不同药剂的防治对象,在认真侦查病虫种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施药防治;二是合理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以减少药害的发生,增加天敌的抑害能力;三是注意药剂的交替和混合使用,以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但注意酸性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四是施药方法要得当,施药时要均匀周到,以保证防治效果;五是根据天气情况巧用药,由于药效与多种气象因素如光照、温度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不适宜喷药的时候尽量不进行施药。
5 参考文献
[1] 赵芬,刘春隔.桑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2,29(9):1050.
[2] 许伟超,何振水,胡坤文,等.浅议桑树的病虫害防治及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2,32(6):44.
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维护措施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森林病虫灾害变得越来越严重,病虫灾害的到来为森林的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国林业部门已经高度重视森林中的病虫灾害,并逐渐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为了减少森林病虫害为森林生态带来的损失,我们应建立起对森林病虫害的检测体系。我们要做到在明确防治病虫害责任的同时,选用具有综合性的防治手段,保障林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森林中生态环境的生态效益。
1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
1.1 森林病虫害所带来的危害
在林业建设的过程中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都是林业建业中的重点内容,伴随着森林病虫害近年来的肆意泛滥,还有人工造林的建造过程中不断出现问题及难点,病虫害为森林带来了的极为严重的伤害。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日益加重,森林害虫的存活几率也随之提高,一旦到了春夏等暖季,害虫就会开展对森林产生危害的一系列活动。在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中,从未实现过市场化运作,主要是因为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体制的限制。在针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我国也一直处于停止不前的状态,这样的状态造成了在进行防治病虫害的相关工作时,执行手段存在着一定成的技术缺陷。由于我国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执行体系,导致当森林病虫害发生后,无法准确的实施针对根治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手段。
1.2 综合防治的概念
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本概念,通常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理论为基础,利用人为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维护的方式,保持森林中生物之间的和谐共处,并在彼此之间互相制约出一个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保持病虫害从根本上得到妥善的控制,最大程度上消除了森林中病虫害的发生与扩散。
1.3 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原则
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生态学原则主要有:在遵循生态学原则的
基础上,主要依靠森林中周围生物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关系,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森林中生物的生长和消亡长期处于一个互相制约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为生态系统带来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主要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结构的展开来进行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通过制造不利病虫生存的环境及制造适宜病虫天敌生存的环境来进行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综合防治手段是确保病虫扩散,以及对病虫害进行控制的最有效手段。综合防治是以环境的生态环保安全为主要原则而展开的。相对于其它防治手段,综合防治可以有效的实现防治工作中的优劣互补,从而在防治病虫害的工作中取得最大程度上的优势,在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中,可以令威胁到森林生态的危害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1.4 化学防治的危害
化学药物对病虫具有很大的威胁,但同样对森林周围的生物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危害,在我们实施对城市园林中害虫的防治工作时,化学防治还会造成人们在健康上的安全隐患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中毒。因此,我们要提倡并运用综合防治的手段治理森林中的病虫害,以保障森林的防治工作进行的既环保又安全。
1.5 防治病虫害的经济型原则
利用经济型原则采取对森林中害虫的防治工作,所谓经济型原则森林主要是为了降低害虫对森林所造成的济上的损失,将经济上的损失降低到经济允许的水平上,经济允许的水平是衡量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一个重要指标,病虫害对森林产生的威胁要小于森林防治工作的指标,也就是对出现害虫的森林及时采取防止措施,降低害虫给森林带来的经济损失,森林中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种类繁多,根据在森林中出现的害虫种类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和手段,尽量降低害虫的防治成本和森林的经济效益。
2 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具体方法
2.1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基础防治工作
森林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可以运用营林造林技术采取对病虫的防治措施。营林造林的过程中选用抗虫的树苗进行植树,建造品类不同的混交林,并采取合适的科学手段对营林的额生态环境进行管理和维护,我国的营林造林技术相比其他大国还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为了实现森林中的生态平衡,我们要在建造森林的同时,增强森林中生物部落的合理性,提升立地和植被的条件,增加病虫的天敌,为良好的营林管理打下深厚的基础,最终做到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2.2 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我国应加强并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工作,我国森林曾经受到了外来有害物种的严重影响,造成了很大的林业经济损失。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的内蒙古、河北、辽宁等地危害严重,对我国的林业安全造成很大影响。由于外来物种没有天敌,过度繁殖,会对森林生态造成严重的影响各部门、海关和森检部门,要协同作战,共同防止外来有害生物进人我国,做好疫情的检验检疫,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及时上报送检,以保证防治的及时有效。
2.3 提升植物抗逆性树木的生长
提高植物抗逆性树木的生长势是影响病虫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生长势较差的树木或者森林容易发生病虫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提高树木的抗逆性,对生长趋势较差的树木和森林及时地浇水、施肥和松土,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
2.4 加大生物防治力度生物防治之间的生态关系
加大生物防治力度生物防治可以利用害虫天敌与害虫之间的生态关系,实现对害虫的有效控制,具有作用明显,效果持久的特点。一旦在森林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害虫天敌的种群,就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害虫的有效控制和生态平衡。综合防治森林病虫害,需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运用。
3 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管理以及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3.1 加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管理
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当前某些单位的领导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防治制度不完善、资金匮乏和人才短缺。要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体系,明确各防治单位的责任,实行责任制管理。其次,建立和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对于常见的突发性病虫灾害应有制度化的操作规范。
3.2 加强对病虫害防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防治队伍对各地区的森林资源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制度,各级财政应加大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人,保证防治工作有效开展。此外,要促进林业生产市场化运作,利用市场功能多渠道引人资金,与国家防治相辅相成。市场化运作还可以促进人才流动,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4 结束语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森林中对于害虫的防治工作还处于一个较为严峻的停顿状态,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很多等待解决的问题。在防治病虫害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只有提高自身对病虫害的全面认知,才能逐渐加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工作力度。我国应该在未来的防治病虫害工作中,运用现代化监测技术和病虫防治技术根除森林中的病虫害。总而言之为了提高森林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要从根本上根除森林中的病虫害,对森林中的生态环境加以重视和保护,才能收获良好的由森林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常飞,王诗敏.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6,36(20).
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 甘薯茎线虫病;危害症状;传播途径;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03-01
近年来,甘薯茎线虫病在商丘市发生日趋严重,常年发生面积在2万hm2左右,占甘薯种植总面积的40%~50%,一般发生年份造成减产20%~30%,发生严重地块减产50%~60%[1]。由于线虫危害,2007年商丘市损失鲜薯达3.5万t,直接经济损失3 600万元。因此,2008年以来对甘薯茎线虫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系统地调查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危害症状
1.1 幼苗
幼苗发病,发病较轻者不易和健苗区别,发病重的苗稀、矮黄,纵剖茎基部,见褐色空隙,剪断后不流白浆或很少。
1.2 茎蔓
茎蔓发病,主蔓基部拐子上表皮出现黄褐色裂纹后渐成褐色,髓部呈白色干腐,严重时基蔓短,叶变黄或主蔓枯死。有时危害能透过韧皮部,至茎基表皮黄褐皴裂,反蔓时很易折断。
1.3 薯块
因感染来源不同,症状也有所不同,可分为糠心型、裂皮型及混合型3种。①糠心型。糠心型为病秧传染,线虫由秧茎内侵入块根顶部,初期秧基及块根纵剖面出现棉絮状白色糠道,有的由于感染病菌,变成褐白或黑褐色相间糠腐,后渐渐向下部及四周扩散,使薯块内全部变成褐白相间糠腐。②裂皮型。裂皮型为土壤传染,线虫直接用吻针刺破外表皮,侵入薯块危害。初始外皮褪色,后变青,稍凹陷或有小裂口,皮下组织变褐干糠,不流浆,以后感染杂菌,入侵处呈现块状褐色病斑及龟裂小口,皮层下失水、发干呈粉状,最先侵入处呈现褐白相间的糠腐,最后糠腐部位逐渐扩大,外皮呈现大龟裂和暗褐色晕片或呈水肿状。③混合型。在2个传染方式都具备的情况下,后期严重发作时,便成为2种症状分不清的混合型[2-3]。
2 病源
甘薯茎线虫病由甘薯茎线虫引起,该虫属于侧尾口线虫亚纲垫刃线虫目科。线虫全生育期有卵、幼虫和成虫3个时期,成虫为雌雄同形,白色细长蠕虫状,但雌虫较雄虫略大。该虫抗逆性强,耐热、耐寒、耐旱、耐饥、耐涝、抗药性强,2~30 ℃为活动温度,其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30 ℃,-25 ℃时经7 h死亡,51 ℃干热处理24 h或49 ℃温水泡10 min则全部死亡,高于7 ℃即可产卵和孵化,自产卵孵化至成虫完成1代需20~30 d,可终年繁殖,但大量繁殖和侵害主要在春、秋2季。甘薯茎线虫以卵、幼虫和成虫在薯块、茎内或土壤中越冬,以幼虫为主,在土壤中呈休眠状态,主要活动在10~15 cm土层,在田间土壤中可存活3~5年。
3 传播途径
3.1 种薯、薯苗传播
因甘薯线虫以卵、幼虫、成虫在薯块内越冬,贮藏时可通过相互接触进行传播;选种育苗时,带病薯块内的线虫即可侵染薯苗,引起发病。
3.2 土壤传播
甘薯连作及不恰当的处理病薯、病蔓及病苗均可造成土壤中病原虫的累积,因而造成发病。
3.3 土粪传播
用病薯、病秧沤粪、喂猪或用病土垫圈,或乱扔病薯,洗甘薯的水倒入猪圈等,都能使线虫混入土粪,从而引起田间甘薯发病。
4 发病规律
甘薯茎线虫病品种抗病性差异较大。就发病程度而言,春薯重于夏薯,连作重于轮作,旱薄地重于肥水地,砂质地发病重,而黏土、过旱或过湿的地块发病轻。其危害盛期在薯块生长阶段的最后1个月左右,这时一个薯块内往往有30万~50万条成虫。
5 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5.1 加强检疫
严禁从疫区调运种薯、种苗,对引进的可疑薯苗要进行消毒或销毁处理,防止疫区扩大蔓延;组织人员进行普查,澄清发病范围,掌握病状,划定疫区。
5.2 选用抗病品种
商丘市目前抗茎线虫病的优良高淀粉甘薯品种有豫薯12号、豫薯13号等,优质食用品种有北京553、苏薯8号、郑红11、鲁薯7号等。
5.3 培育无病薯种、薯苗
繁育无病薯种、培育无病壮苗是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的根本措施。选多年未种植过甘薯、未晒过薯干、未施过病肥的地块作为无病留种地。育苗时,选用无病肥、无病薯块,种薯上炕前用52~53 ℃温水浸泡10 min,可杀死种薯皮下7 mm深处的线虫。
5.4 轮作倒茬
无病区连种2~3年甘薯后换茬,病区应与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烟草、芝麻等非寄主作物进行3~4年轮作,但不能与大豆、马铃薯、花生、胡萝卜、当归、薄荷等作物轮作。试验表明,采用3年以上轮作可以基本控制茎线虫病的危害[4]。
5.5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控制甘薯茎线虫病的主要措施。重点抓好化学防治,可以大大减轻甘薯病苗率、病薯率,明显提高健薯的产量和品质。在发病区可以用阿维菌素1 5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浇穴,每穴100 mL,或用5%茎线灵颗粒剂15.0~22.5 kg/hm2均匀撒在苗穴内,然后浇水覆土。在轻病区可以用阿维菌素200倍液在栽插前浸苗基部30 min,防治效果较为理想。
5.6 消灭虫源
由于甘薯茎线虫病是一种传染性病害,在整个生育进程中,应及时将病薯块、病苗及病残体集中烧毁或煮熟作饲料或经50 ℃以上高温堆沤作肥料。
6 参考文献
[1] 王振学,王广富,王宝印.邹城甘薯茎线虫病流行的原因及其综合防治[J].科学种养,2012(4):31-32.
[2] 李柴环.甘薯茎线虫病及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2(3):22.
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方法范文4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加强,对安全无污染的农产品需求与日俱增。近年植保工作的发展状况,不仅体现在防治技术的改进,更主要是通过不断总结正反经验,深刻认识工作方向。在生产中如何控制农药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大家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我县属农作物病虫害多发区,根据调查统计,水田主要病虫害种类大约有10多种,旱田主要病虫草包括粮豆作物、经本文由收集整理济作物、油料作物等种类大约有30多种,尤其最近几年还有上升的趋势。这些病虫害的危害所造成的农作物损失,占种植业产值的10%还多。如何防治这些病虫害,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在病虫害防治上,截止到目前,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仍然是单一的化学药剂防治,当然它的应用效果不容否定,但是它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等也无时无刻不向我们敲响警钟。
首先,要充分了解植保工作新的进展。近几年来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防治技术的改进,更主要的是通过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终于更深刻地认识了植保工作的方向,改变了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概念,从而更好地解决植保问题创造了条件。人们曾想寻找一种防治手段,企图利用这种单一手段来达到控制或消灭害虫的目的。自从50年前有机氯农药发明以后,以它具有空前的杀虫效力,人们认为彻底解决害虫问题已经为期不远。多年来有机氯农药的连续和大量施用,一方面固然在生产上起了巨大作用,但害虫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有些害虫反而发生更严重了。越防越多,越多越增加药量,越加药量,病虫害抗药性越增强,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农药引起的副作用也更加突出了。单独依靠一项其它的技术措施,如利用天敌防治,也证明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人们才进一步认识到单一措施防治病虫害的局限性。
其次,要正确综合防治的科学概念。今天的综合防治的含义已经更为丰富了。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综合防治是通过有机地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手段,使之相辅相成,将病虫害压低到经济危害水平以下,以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将所使用的手段对农业生态系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新的综合防治概念,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个基本特点: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管理和周围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在生态体系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或轻或重地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所以说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
第二个基本观点: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的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情况下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了使天敌能够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抵制虫害中发挥作用。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地留下一部分害虫。
第三个基本特点,各种防治手段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业技术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是它们的各自特点和限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协调,彼此补充,能够收到最大的防治效果。必须全面考虑,使防治措施对生态系内外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与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怎样才能搞好综合防治呢?
一是要加强对综合防治重要性的认识。目前,人
转贴于
类一直被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所困扰,如果我们现在不着手解决环境问题,那么,人类的明天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则可想而之。因此,综合防治不仅仅是植保工作方针,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大政。
二是要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各级干部和农民素质。要利用广播、电视、材料等形式,全面宣传综合防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办好各种类型的培训,清楚概念,教会方法,搞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使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把综合防治真正地重视起来,并付诸于生产实践当中。
三是要建立综合防治植保科技示范园区,增强直观、宏观认识,示范引导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逐步走向综合防治之路,自觉实施综合防治工程。
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
1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及防治原则
1.1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1.1.1 城市内绿化因其地理条件复杂,小环境、小气候多样化,绿地通风透光性差和密集的灯光引诱,生态系统中一些生物种群关系常被打乱,以致造成病虫害的高密度发生。
1.1.2 部分绿地内园林植物品种单一,种植密集,病虫害易流行,防治难度大。
1.1.3 城市部分部门、单位因其绿化是附带的一种事业,普遍缺乏园林养护的一般常识,管理上常常不到位,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各种生理性病害(如黄叶、干尖等)时有发生,加重了侵染性病害及虫害的发生。
1.1.4 城市人口密集,不适合用常规的、污染性大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2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措施
城市园林植物常见的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有植物选择、绿地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等。其中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防治是城市园林植物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2.1 植物选择:在自然条件下,植物病虫害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但在城市园林绿化施工中,由于苗木从不同地区调运,将一些危险性病虫害在地域间传播,给城市园林绿化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绿化施工前应严格选择植物,严格选择无病虫害的健康苗木,在绿化施工中发现病虫害时,立即采取措施,彻底消灭。
2.2 栽培措施: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防止病虫害发生,有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抑制或减少病原物的来源。
2.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对人、畜、植物安全,病虫不产生抗性,天敌来源广,且有长期抑制作用。采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等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必须与其它防治措施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3 城市园林植物病害综合防治
真菌病害防治:常见植物真菌性病害有十几种,它们都能给植物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植株死亡。
3.1 白粉病、炭疽病、叶斑病、褐斑病、灰霉病等病害的防治:在发病前喷洒65%代森锌600倍液保护;发病初期喷洒喷克菌800~1000倍液,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
3.2 锈病的防治:在生长季节喷洒25%粉锈宁1500倍液,或喷克菌800~1000倍液,或敌锈钠250~300倍液等农药有较好的效果。
3.3 立枯病、根腐病的防治:首先要进行土壤消毒,用1%福尔马林处理土壤,或将培养土放锅内蒸1小时;发病初期用50%福尔马林液或用70%氟氯硝基苯处理土壤;栽植前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泡l0分钟,栽植时用根腐消200-300倍液灌根。
3.4 白绢病、菌核病的防治:用70%五氯硝基苯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5~8克,拌30倍细土施入土中;选用无病种苗或栽植前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泡lO分钟。
3.5 煤烟病的防治:在发病后,用清水擦洗患病枝叶和喷洒50%多菌灵500~800倍液。
4 城市园林植物虫害综合防治
虫害是由害虫引起的。咀嚼式口器害虫直接取食植物的叶、嫩茎和根,严重影响植物的吸收和光合作用。刺吸式害虫直接将口器插入植物组织中,吸吮汁液,造成植物褪绿、畸形或死亡。由于害虫危害造成伤口和分泌物积聚,引起病菌侵染而致使病害并发。
刺吸害虫综合防治:刺吸性害虫主要有蚜虫、红蜘蛛、蓟马、椿象等。
4.1 蚜虫防治:用黄色塑料板涂重油诱粘;保护瓢虫、草蛉等天敌;选用副作用小的植物性药剂,如25%的鱼藤精600~800倍溶液喷雾,或将洗衣粉溶于300倍溶液进行喷雾;喷施灭蚜灵l000~1500倍液或40%硫酸烟精800~1200倍液均可;此外烟草水、除虫菊酯等也都是毒性较小的防治良药。
4.2 红蜘蛛防治:用大量水冲洗病株或用4O%三氯杀螨醇1000~1500倍液、35%杀螨特1500倍液、15%扫满净1500~2000倍液喷杀。
4.3 介壳虫防治:先用人工刷除,再喷药治疗;当雌虫在固定阶段危害时,草本植物可直接在植株茎部涂抹40%久效磷等内吸性药剂,木本植物可先用刀刻伤基部表皮,再涂药,使植株将药物吸后,将虫毒死;喷施40%乐果1000~2000倍液(加入适量柴油和中性洗衣粉有利药性发挥)。
4.4 粉虱防治:可悬挂黄色黏板,捕杀成虫;用敌敌畏加洗衣粉的药液防除,配方为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每5升药液加50克洗衣粉,每7~lO天喷药1次,连喷3~5次即可见效。
5 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控制病虫害蔓延
化学防治是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来防治病虫害,以保持园林花木的政党生长,许多重要病虫害如能及时合理地用药,常可得到有效控制。化学防治还有收效快的特点。当一些病虫害即将大发生或已经大发生时,及时采取化学的防治常可使用病虫的蔓延得到及时的控制。另外化学防治的适应范围比较广,受地区性和季节性影响较小,不同类型的地区和不同季节往往都可使用。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污染,对天敌有伤害,易引起病虫害的抗药性。
6 发挥综合防治优点,提高防治效果
综合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合理运用栽培、化学、生物、物理的方法及其它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病虫害控制在最低程度以不致造成危害。其优点是:
6.1 协调措施,减少矛盾。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如果协调起来,就能达到既能杀死病虫害,也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天敌的作用。如采用内吸杀虫剂,涂抹茎、干和根部浇灌等,早期控制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的发生。选用对农药抗性较强的天敌,配合施用杀伤天敌较少的选择性药剂,是避免或减少矛盾的途径。
6.2 力求兼治,简化措施。在自然界里,多种病虫害常同时发生,分别防治,造成重复。以一种优势病虫害为对象,掌握植物发育的关键和病虫防治的有利时机,集中用药,兼治其他。可根据当时、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抓住有利时机,采用施放天敌、使用菌剂、药剂等针对性措施,达到兼治的目的。
6.3 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构成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因素及影响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防治措施也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因此,采取取长补短、提高效果是必要的。如防治地下病虫“种蝇”时,注重施肥与药剂杀灭成虫相结合的措施,可以基本控制其为害。
7 建立园林植保护体系,促进生态园林发展
园林植物与农作物、林木有着不少共同点和内在联系,但又有很大的差异。城市是园林病虫害的载体,而城市是人造的环境,与农业、林业的自然环境相比较起了质的变化。如气温偏高、相对湿度下降、土壤结构复杂;城市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污染城市的大气、水源及土壤,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规模大,建筑密度大,阻碍大气的流通和交换,容易产生热岛效应,这样的环境必然会影响园林植物种群的分布和生长,相应的也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
8 建立综合防治系统,确保对园林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一个优秀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不仅应充分展现园林审美、游憩的功能,同时还能满足建立生态稳定的植物群落所需要的条件。其关键是避免植物种类过于单纯,避免选用易感病虫、生态功能脆弱的树种、草种,创造植生长所需的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大棚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85-1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户越来越多。大棚是人为创造有利于蔬菜生产的温、光、水、气、肥等各种条件的设施,可人工操作,人工调控。棚内可以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人为的营造一个适合作物生长的小气候。同时,棚内与露地的环境不同,也导致了棚内与露地不同的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棚室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突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的措施,以满足对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的要求。
1 大棚蔬菜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1.1 病虫害季节性发生弱化,危害时间较长
不论外界气候和季节如何变化,大棚都能够营造一个适合蔬菜生长的环境,在寒冷的冬季可以让蔬菜旺盛生长,在炎热的夏季可以让蔬菜郁郁葱葱,蔬菜生产时间大大延长。同时,这个适宜蔬菜四季生产的小气候也造成了病虫害无需冬眠,不断繁殖,全年都会造成为害,病虫害季节性发生的特点弱化。
1.2 喜欢湿润环境的病虫害发生较严重
大棚在冬季、春季进行生产时,为了保温,白天只能短时间、小面积的防风,晚间则需要密闭棚室,这样就造成了棚室内湿度比较大,相对湿度经常会达到90-100%,在这样的湿度下,喜湿的病害如灰霉病、菌核病、白粉病、软腐病、霜霉病、疫病等和喜湿的害虫如蜗牛等都会比较容易发生。
1.3 病虫害迅速蔓延,容易爆发
由于棚室内的湿度比较大,植株叶面容易结露,这种条件下病原菌会快速浸染,尤其在通风不良的情况下会迅速蔓延,极易爆发。在棚室内,害虫没有天敌、气候的威胁,环境极适宜害虫生长、繁殖。
1.4 棚室内土传病害比较严重
由于大棚的土壤的空闲时间很少,基本是一茬接着一茬,没有时间晒地,同时,棚室内的生产集中在瓜类、茄果类、豆类等作物上,很难实现科学轮作,这些也就造成了土壤中病原菌的不断繁殖,导致土传病害严重发生。
2 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综合防治
2.1.1 育壮苗 根据不同蔬菜的育苗标准,培育长势良好的壮苗,增强其自身对病虫害的免疫力。
2.1.2 合理栽培 深耕土地,科学施肥,增施腐熟有机肥,推广配方施肥,根据蔬菜种类的不同,合理配比N、P、K,尤其在蔬菜生长发育的中后期要增加施用磷肥、钾肥和微肥,从而增强蔬菜自身的抗病能力;加强水分管理,根据蔬菜生长情况,适时适量浇水,浇水后注意通风排湿;根据种植的品种不同,科学确定种植密度,在保证产量的同时,防止栽植密度过大,致使棚内通风透光不良;在蔬菜生长发育期内,及时摘除老叶及病虫叶以利通风透光;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以利增温,同时能够在膜下灌水,以利排湿;保证棚膜的干净,以增加棚膜的透光率;蔬菜收获后,要及时清理田间枯枝烂叶、病叶等,清除出田园,集中销毁。
2.2 物理防治
2.2.1 高温闷棚 种植前闷棚,在晴天的上午,将棚膜密闭,使温度能够达到60℃以上,密闭约7-10天,能够杀死土壤表面及棚内其它物体表面的虫卵和病原孢子,以降低这些病虫害对蔬菜的感染;种植中闷棚,在闷棚前,要将病叶、老叶摘除并带出棚,浇一次透水,然后选择在晴天上午,将棚膜密闭,温度保持在42-45℃大约2h,然后缓慢降温,同时加强田间管理,这样的处理对霜霉病等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2.2.2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一种简单的、有效的在源头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之一。首先在种子的选择上,在兼顾丰产性、品质好等特性的同时,要尽量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并且要注意不能长期种植单一品种。
种子的处理通常使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温汤浸种,即将蔬菜在50-60℃的温水中浸泡5-15min,在浸泡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使种子均匀受热,这样就会杀掉种子表面所带的部分虫卵及病原孢子;另一种方法是药剂处理,可以用硫酸铜、高锰酸钾或福尔马林等药剂浸种,也可以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2.2.3 深耕晒垡 在夏季,尽量使棚室内土地空闲出一段时间,揭掉棚膜,深耕土壤,在太阳下暴晒,以杀掉土壤中存在的病原菌,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
2.2.4 用黄板趋避害虫 在棚室内悬挂黄板,以除掉棚室内的小型害虫,如白粉虱、蚜虫、美洲斑潜蝇。
2.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棚室内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化学防治的同时也会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在化学防治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2.3.1 合理用药 根据不同蔬菜及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及种类,选择适宜的农药进行防治。
2.3.2 适时用药 根据病虫害的特点及发生危害的规律,选择最佳的防治时期及用药量。
2.3.3 避免产生抗药性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根据危害发生情况,交替使用具有类似作用的农药,以避免产生抗药性。
2.3.4 混合用药 为了增强药物的作用,在多种病虫害同时发生时,要混合用药。
2.3.5 灵活用药 根据外界环境及天气变化,灵活选用适宜的农药剂型及用药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林贤,单晓明,孙明岩.大棚蔬菜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技术[J].山东蔬菜,2008,(2):41-42.
[2] 何德良.大棚蔬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 2007,(1):22-23.
[3] 梁天军,夏正汉.大棚蔬菜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J].农村科技,2009,(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