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范文1
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有利于克服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发展自主和创造能力的不足,因而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受到重视。实际上,只有满足“时间充裕,学生基础好,教学内容适合”等特定条件时,探究式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优势[1]。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大多效率较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此,我们通过对武汉市、孝感市两所中学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当前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的问题
1.探究式教学与现实的矛盾。由于受长期的讲授式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现有的一些方面与探究式教学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及其效果。(1)应试教育与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评价、课时、教学目标等方面有冲突。第一,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不适用于探究式教学。从对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传统评价外,经常使用其他评价方式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师为0%,37.5%的教师有时使用,其他的教师偶尔用。很明显,学生的学业成绩仍然是衡量和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尺。这种过分注重分数的评价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影响了教育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阻碍了探究式教学的有效进行。第二,课时问题,应试教育与探究教学在课时上有冲突。调查发现,有多达62.5%的教师在探究式教学的课题中出现过课时不够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课时是固定的,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至少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等基本环节,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保证,因而在规定的课时内很难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第三,应试教育与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目标侧重点不同。从对教师的调查中可以看出,87.5%的教师都认为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科学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帮助,甚至还有12.5%的教师认为帮助很大,没有一个教师认为没有帮助。而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通过探究性学习在这些方面受益匪浅。这充分说明了,与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知识教学相比,探究式教学更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过程轻结果”。(2)实验室配置及相关方面无法满足探究式教学的要求。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75%的教师表示学校只能为探究式教学中要求的小部分的实验提供相应的实验条件,甚至有25%的教师表示学校什么也提供不了。而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示自己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解决问题的机会并不多。这是由于在现实教学中,学校的实验室配置有限,每个班的同学多,探究的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因而很难保证让每个同学都有动手探究的机会[2]。2.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影响。在现代教学观念看来,“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3],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引路者,能否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为学生正确的指引学习方向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①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水平参差不齐。有50%的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对探究式教学的使用占整个学期的1/5,另外50%的教师有的是1/3及以上,有的约1/4,还有的是1/5及以下,各不相同。在对探究式教学的了解情况的调查中,有37.5%的教师认为自己了解透彻并能熟练应用,也有同样多的教师对此只是一般了解,还有25%的教师则是清楚了解但不能熟练应用。而在对探究式教学实践中使用到计算机技术的情况的调查中,有62.5%的教师偶尔用用,12.5%的教师有时使用,还有25%的教师没有用过。这份调查结果显示,每个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时间、对探究式教学的了解程度等都大不相同,也就是说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②不少教师不重视、不看好探究式教学。在调查中,虽有部分教师觉得在化学课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有必要,但有近一半的教师觉得一般。有一半的教师只是偶尔会和其他的老师一起研讨探究式教学,有12.5%的教师甚至不会和其他的老师一起研讨。在对通过探究式教学后学生发生了的变化的调查中,有12.5%的教师都认为通过探究式教学后反而使学生的成绩下降了。很明显,大多数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探究式教学的优势,也并不看好这种教学方式。3.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的影响。在探究式教学系统中,“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学生是学习和探究的主体,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的积极程度和态度是影响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因素。①学生缺乏自我探索的意识。探究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提出问题”,但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0.5%的学生经常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会发现问题然后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这表明多数学生并没有质疑问难的自觉性,也缺乏交流合作的意识。②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现代教育观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一半的学生有时会进行探究活动,另外一半的学生有的经常进行,有的偶尔进行,有的根本没有进行过。在对老师布置探究活动方面的课外作业的期望的调查中,有13.2%的学生表示非常希望,但同时也有13.2%的学生表示不希望,13.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大家的反应各不相同。③学生激情有余,课外整理与反思能力不足。在教师的调查中,所有的教师都表示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表现活跃,大部分的学生也表示出了自己对探究活动的喜欢,不难看出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的欢迎程度,但同时教师也提出了学生课外整理与反思不足这个问题。从对学生对科学探究例如科学探究的本质、一般步骤等的了解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对此非常了解的只有5.3%的学生。而在对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情况的调查中,也只有7.9%的学生表示很好。很显然,学生课外整理与反思不足这个问题确实是造成低效探究的因素之一。
二、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的优化建议与策略
结合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我们认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很有必要,但要提高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效率与学习效率,使化学教学与课改相适应,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优化。(1)教师要加强学习与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由于对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透彻,继而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教师加强对新的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而且对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①建立新的教学观念,跟上改革的步伐。教师应该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对探究式教学有一个全面的、透彻的了解,并有搞好探究式教学的意愿与能力。②适应新的学生观,在探究式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当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从旁引导和协助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根据自身行动反馈的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③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学生才有可能创新思维,才敢于求新求异。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愈来愈受到关注,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严师”的角色,渐渐向“亦师亦友”转型。(2)支持和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探究式教学在实施时需要学习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课堂上的探究远远不够。课堂探究的目的主要是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①重视对课本中家庭小实验的探究。新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活动与探究小实验,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视对课本中家庭小实验的探究,在学生对探究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开发思维,培养实验技能。②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尽可能的把教材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不但理解理论知识,同时懂得生活中的化学,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主动去研究,体会探究性学习的魅力,在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的同时,增添对化学的兴趣。(3)建立新的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在进行学生评价时应当树立综合质量评价观,坚持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动态地评价学生的发展。变单一评价为全面的、多角度的评价,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把各种评价内容综合起来,把各种评价主体联系起来,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4)有效利用有限的实验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探究的机会。我们在组织安排时,应当根据需要设计合理的方案,若有缺乏的实验仪器、药品,可以适当地改进实验或自制替代的实验仪器、选择替代药品,并在教学方案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务必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
三、结语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旨在改变沉闷的学习气氛和过于重视知识教学的状况,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行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研究探讨优化策略,积极开展教学理论研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作者:邢玉琴 娄兆文 单位:1.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中学 2.湖北大学
参考文献:
[1]黄修元.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2009,(1):150-151.
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 问题探究式教学 策略 原则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在课堂上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地用问题解决的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我结合相关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就高中物理课堂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进行如下探索。
一、高中物理课堂实施问题探究的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提出: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中心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在教学中如何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呢?我想“以问题的方式来启发”是最好的手段。关键就在于老师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然地形成问题,进而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1?郾以日常的生活感知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物理与生活的探究。
物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现象,以生活中一些现象作为物理问题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例如:“动量定理”这一节课可以用这样的实验引入:先在纸箱的上方开一个较大的口,手拿一枚鸡蛋让它自由下落进入纸箱中,学生一定会猜鸡蛋破了,当教师从纸箱中将鸡蛋取出时,学生会惊叹。(给学生一个很大的悬念,充分调动积极性,增加好奇心)为什么鸡蛋不会破?学生自然地就形成问题了,教师顺势引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动量定理”将能够解开这个迷。学生就会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期待揭开这个迷。课结束之后教师应当将纸箱打开,让学生看到箱底上铺有厚厚的海绵,他们就会恍然大悟。
2?郾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作为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蒙特梭利教学理念提出:“听不如看,看不如做。”只要是亲自己动手体验的事一定印象深刻。教学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些刺激性的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例如关于“单摆”的教学,我设计这样的实验引入课题:课前在教室中用较长的线系两个摆,一个用较大的塑料泡沫当摆球,一个则用直径3―5厘米的钢球当摆球。上课时请两个学生配合老师完成一次实验体验:让学生站着不动,分别把塑料泡沫球和钢球拉开一个角度,让球分别从贴近学生脸的地方静止释放,当球摆回来时,站在钢球前面的学生急忙躲开,而站在塑料泡沫球前面的学生只是略微向后移动一点。全班同学有的惊叫,有的大笑。在学生的不同感受中我提出问题:脸会不会被撞到?学生的见解不一。在学生的好奇中,进入“单摆”的教学。
3?郾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物理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理的基础,物理课堂因为有实验而容易让学生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实验的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和刺激性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当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时,学生的心中就能自然地形成问题。例如,在讲解非纯电阻电路时,学生对“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大于内阻两端的电压”的理解存在问题。我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利用旧电动剃须刀上拆下的小电动机和示教电流表组成串联电路,学生在测量小电动机在正常运转和被卡住不转时电路中的电流值,发现电流是不同的。通过这个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这对理解非纯电阻电路和纯电阻电路存在的本质区别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拓展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要我们精心设计,让问题和问题情境和谐地糅合,那么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就不会再显得枯燥、教条,学生也再不会感到解决问题是一种任务,相反会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有强烈解决欲和探究欲的课题。
二、高中物理课堂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遵循的原则
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纽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其目的就是要让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维和求知欲望,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实施创造性活动的关键。
1?郾探究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核心内容中是这样描述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两个层面,第一是现有发展水平,指学生能独立、有效地完成教师所提出的智力任务,能恰当地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第二是潜在发展水平,表现在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教师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训练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最近发展区”就是指这两种思维发展水平间存在的差异。因此,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及所提出的启发性问题的难度要恰好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例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我先提出问题: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学生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接着提问:将轻物与重物缚在一起,再让其落下,与原重物相比,将下落得更快还是更慢?答案有两种,一种认为因重物被轻物拖住了,所以比原重物慢些;一种认为应更快些,因为两物体连在一起比原重物更重了。两种结论显然针锋相对。接着展示两张材质相同的纸,一张面积大一些,一张则小一些。问:哪一个重?得到学生一致认同后,我将面积小的那张纸揉成团,再将它们在空中同时下落,结果是轻的落得快。学生自然得出结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是错误的。这时接着做,在抽成真空的长玻璃管中装有羽毛和铁块,竖直观察是否同时下落。最后解释生活中出现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落得慢的原因,这样学生就确信无疑了。这样通过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回答问题―不断完善―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收到了“错中求正”的良好效果,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
2?郾探究的问题情境应具有科学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浅入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探究过程必须严格遵守学生认识规律,精心选择设计实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认识能力。教师要把将要学习的知识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或事件呈现给学生,造成学生认知结构与周围环境的不平衡,引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例如“变压器”的教学,我分成以下几步来引导:(1)由电磁感应定律引导得出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匝数有关;(2)引导得出线圈所处的磁场应由另一通有交流电的线圈来提供。在授课中利用实验室的可拆卸变压器的两线圈来完成实验,发现产生的电动势很小。(3)引导学生得出与磁场强弱有关,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出要在线圈中插入铁芯。在两线圈来中插入铁芯完成实验,发现产生的电动势还是较小。(4)引导学生学生得出要用闭合铁芯。在线圈中插入闭合铁芯完成实验,发现产生的电动势很大。这样科学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完全理解了变压器的原理,而且在分析过程中体验了怎样设计变压器的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对变压器这节课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变成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的效率明显提高。
3?郾探究的问题情境应具有阶梯性、循序渐进。
教学中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较大的距离时,往往要将所要探究的问题细化,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中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升逐步地解决问题,循序渐进,从而最终达到教学要求。例如,在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为了测量中周期T的误差较小,可以这样设计:(1)确保摆球在同一平面内摆动,让学生动手,将摆球拉开一段距离后释放,观察摆球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摆动,各组学生互相观察,交流经验。(2)在学生成功完成(1)的基础上,提出测量要求,要求每一组同学测出摆球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并记录。教师让每组学生都把各自测量的结果报出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结果时间的差距不是在误差的范围内。(3)进一步提出问题,记录一次全振动的起点定在哪一位置比较合适,交流并动手再试一试。教师通过这样的三个步骤,可以促进学生学会正确测量单摆的周期,并体验探究的乐趣。
从多年的教学体验中,我深刻地认识到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全能的,在不同的环节中应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我们要在对“课堂问题教学”的研究中让学生自主地建构问题,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并将问题解决。总之,在问题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过程充分而合理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从直接参与探究的经历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并得到探究方法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和问题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主编.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范文3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和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很多学生对数学有恐惧感。听到数学就害怕,不想涉足一步。这类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存在着两种偏见,一种是对数学有偏见,认为数学太难、太枯燥、太抽象。一种是对自己有偏见,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数学。因而造成学习数学中的失败太多,受到教师、家长的批评太多,在数学学习中从未尝到过成功的喜悦。学生对老师普遍还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期望教师把数学问题进行归纳,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和难点,最好是教师点明哪些是易考题型。还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解题过程中常忽视严密的推理过程,导至一种题型要反复操练几次。此类现象明确体现在上课作练习时,学生一定要参照黑板上的例题才会解题,离开老师的辅导就茫然不知所措。
2.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提起学生的语言训练,不少数学教师总认为是语文课的事,与数学课无关,课堂上不让学生充分地说,备课时更不考虑如何让学生说,即使安排学生说也是蜻蜓点水走过场,这将误导学生学习数学。
3.问题的对策。首先要营造自由、民主的探究氛围,让学生要说、多说。对于有恐惧心理的学生,教师要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师爱效应,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挚爱心理,达到爱屋及乌的心理。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一个人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创新性思维活动也体现得更为突出。正如“颤抖的手写不出好字,恐惧的心理提不出好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高度民主、轻松活泼、互相理解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使学生感到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让思维驰骋,提出疑难假设,在讨论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次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有依赖心理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常反映出依赖直观,困于习惯的思维模式,希望有现成的公式或解题模式,数学学习中缺乏热情和创造性。教学实践证明: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组织丰富而有趣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新异刺激,巧设悬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能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想探究”、“想尝试”的过程中来。
二、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新课改下数学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高中第一学年度要完成四个模块的学习,占必修内容的80%。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一后,首先遇到的又是理论性很强的函数。其中又有很多对实际情境不熟悉的实际问题,使一些同学感到不适应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问题解决:精选探究内容,搭建认知平台,促进问题探究。在探究过程没有必要刻意地追求探究的模式、程序和细节,而要根据班情、课情,选择合适、有效的方式进行探究。对于一个具体的探究课题,我们可以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将探究活动的问题设在那些主干知识以及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在所发展的地方,做到属于让学生产生独立探究行为的要素,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对于不属于本课题的过程目标,教师可以大胆指导,甚至于可以通过陈述的办法顺利越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事先设计需要强化的要素上。
三、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1.经验主义。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教学新理念没有切实领会,做法还是老的一套。“复习旧识-引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小结作业”这种“小步走,小转弯,爬低坡”的模式还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普遍教师现在还是心存疑虑,认为教法改变了,效果没有了怎么办?
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探究式教学 启发 引导
在高中阶段,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笔者经过调查与分析发现,数学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具备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探究。数学是一门比较灵活的学科,需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探究精神,才能从原理、现象、图形中得到深刻的启发,这种启发引导着学生的探究与思考,而这种探究与思考给学生带来的收获与成就感,又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探究能力的提升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而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结合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问题探究式教学对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问题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基于高中数学的知识点在客观上有着一定的难度,不少学生对此有畏难情绪,如果此时,教师不顾及学生的主观感受,只是一味在黑板上讲解各种算法,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会是怎样的。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的积极营造,问题情境的创设更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学生循着教师的问题,步步为营,逐渐领悟到“数学王国”里的无限乐趣,这才是教学的美好境界。
以上通过教师的提问,让学生自己回答并解决疑问,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鼓励积极质疑,形成自主探究能力
“学则需疑”,前辈的名言以及教学的实践一再告诉我们,敢于质疑,形成质疑能力,是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成绩越好的学生质疑能力越强,他们越有着质疑方面的意识,而一些学困生,他们往往不会积极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提问,鼓励学生积极质疑,从学生的质疑中,教师也能受到启发,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所谓的“教学相长”,就是如此。平日里,笔者鼓励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本子,可以将平日的探究心得写下来,一些在夜自习上质疑的小问题也可以随时记录下来,方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
总之,问题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着较大的应用价值。同时笔者也发现,在鼓励学生合理探究、深度启发的过程中,教师从中也能得到很大的启发,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努力摈弃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得更扎实、更牢固。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化学 探究式 教学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强调科学探究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实践过程,又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在近年的教学中,我们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将科学探究为中心环节的探究式教学付诸教学实践,取得初步成效,也深刻体会到到在探究式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以情景引路,设疑诱思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引发的,进而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作为探究式教学,不论在探究活动开始,还是在探究活动之中,教师都要善于创设符合探究内容的教学情景,使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有机融合,成为外部诱因,去诱发和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开启学习者心灵的窗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探究式教学活动之中。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表明,人的智力活动的进行,必须经历由外部向内部转化的过程。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创设情境必须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并且有一定的扩展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究问题的欲望。
2、设疑诱思,适时调整
正确、合理的设疑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先决条件,诱思则是教师把教法转化为学生学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二、要注意循序渐进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探究式教学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进行教学。笔者根据师生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搜集证据(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交流与表达)、反思与评价等六个探究式教学基本环节中所占活动主体程度不同。
三、要选择合适的内容
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并非都能进行探究,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要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自身的水平和教学环境等因素来选择探究的内容。就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而言,有关物质的性质、组成、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等内容大都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而物质的制备原理原则上不要求探究;表示物质组成的一些抽象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等就没有必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再者有些内容由于受实验条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准备情况等因素的限制,也不能进行探究式教学;另外对于学生已有经验基础,或者已在学生中达成共识的内容,也没有必要再进行探究。
因此,教师在组织探究式教学时,要精心选择探究的内容,确实让学生经历过程、掌握方法、体验乐趣、获得知识与技能。避免对教学内容不加筛选,随意让学生进行探究,使探究式失去应有意义。
四、要实施恰当的指导
初中化学中的科学探究内容,不同于科学家们所进行的科学探究,基本上属于定向探究。这种探究活动,由于受学生已积累的知识经验、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由学生独立完成,必须由教师进行适时而恰当的指导。而这种指导不应是命令学生如何去做,而是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各种时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例如,讲到选择制取C02的原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应该选用含有CO32-的化合物与稀酸反应。由于实验室所用的含有CO32-的化合物,通常有CaCO3和Na2CO3所用的稀酸,常见的有稀盐酸、稀硫酸,那么制取C02时,究竟选择何种物质反应适宜呢?这时,教师就要进行恰当的理论语言指导.告诉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对药品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因素:选择的药品不但能制出我们所需要的气体,而且能够持续产生气体,并且反应速率要适中,利于气体的收集.在这种指导下,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根据学生实验,各组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综合讨论得到最佳的实验方案:选用CaCO3与稀盐酸反应较为合理。理由为:
第一组:CaCO3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物,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的进行,不适宜实验室采用。
第二组:Na2CO3和稀硫酸反应速度太快,难于控制,不便于收集,不适宜实验室采用。
第三组:CaCO3和稀盐酸反应速度适中,易于控制,适宜实验使用。
第四组:Na2CO3和稀盐酸同第2组。
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而教师则真正成了学生探究的引导者、服务者。这样的教学内容处理,才能让主导与主体有机地统一于探究教学的全过程。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使其有足够的自主性、独立性。探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探究价值就体现越充分,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
五、要处理好与其它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
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数学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完成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总体目标。也就是说,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问题解决”指的是让学生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并且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本文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抛砖引玉,供教师借鉴与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是问题产生的先决条件、“沃土”和“催化剂”。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的关键环节。此外,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的“问题”情境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悬念式情境和冲突式情境等,不管何种表现形式的情境,其构建的思路具有相似性。因此,本文举例说明如何创设悬念式情境。
例1.分数的初步知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本人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来引入新课。课前准备了苹果和盘子,它们是本课需要使用的教具,共有4个苹果和2个盘子。
教师:请同学们看情境一。这儿有4个苹果和2个盘子,现要求将4个苹果分配下去,使每个盘子的苹果数相等,那么,每个盘子需要放几个苹果?
学生:每个盘子需要放2个苹果。(教师板书:2)
教师:请同学们看情境二。如果要求将1个苹果平均分配到2个苹果中,这时每个盘子能放多少个?
学生:每个盘子里被平均分配到半个。
教师:半个怎么用数字来表示呢?
学生一时陷入深思中,同时也一下子激发出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这种由浅入深、不断施问,最后进入悬念式情境,能把学生带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在“趣”中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践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听不如看,看不如做。”亲自动手操作而获得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不易遗忘。因此,在进行“问题解决”式教学时,应该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进行学习。
例2.长方形的面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教师事先准备若干张卡片(规格为5 厘米×4厘米,不告诉学生长、宽以及卡片的面积大小),将卡片分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办法测量出所给的卡片的面积。
很多学生采用了学具盒内的1平方厘米的方格纸平铺满整个卡片的方法来测量卡片的面积。
教师:同学们,你们采用什么方法来测量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呢?
学生A:通过平铺1平方厘米的方格纸的办法来测量,因平铺满整个卡片共用了20个1平方厘米的方格纸,所以这个卡片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学生B:也是按平铺的办法,首先沿卡片的长所在处开始摆放,沿卡片长所在的边可摆5个1平方厘米方格纸,这时已经摆好的方格纸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需要摆4排才把卡片全部摆满,所以卡片的总面积是20平方厘米。
学生C:和学生B的方法类似,只是沿卡片的宽所在处开始摆放完后的方格纸面积是4平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需要摆5排才把卡片全部摆满,所以得到卡片的总面积也是20平方厘米。
教师:从刚才动手操作可以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怎样的算式计算出来?
学生:卡片的总面积是20平方厘米,可通过长乘以宽计算得出。
教师: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验证?
学生D:老师,通过尺子度量后发现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5×4=20(平方厘米)。
师生共同归纳:长方形面积=长×宽。
三、在问题解决中教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数学思想方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被学生所掌握和认识。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运用和创新。因此,需要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下例通过平均分的教学内容阐述如何在问题解决中渗透函数思想。
例3.平均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教师:如有15个奖品,请问有多少个小朋友能平均分?
学生:3个,5个,15个。
教师:当3个小朋友时,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奖品?
学生:5个。
教师:当5个小朋友时,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奖品?
学生:3个。
教师:当15个小朋友时,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奖品?
学生:1个。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什么没变,什么发生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