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目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改革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改革目标

新课程改革目标范文1

一、“目标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介绍

“目标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揭示目标、指导自学、自主学习(当堂检测)、点拨启发、当堂巩固.

(一)揭示目标

上课一开始教师向学生明确自学内容、自学方法和自学要求.

(1)查找相关的资料故事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预习和课堂的小组讨论理解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容,掌握行星的运动规律.

(二)指导自学

通过投影明确告知学生:(1)自学内容,具体到几页几行,什么内容和范围;(2)自学方法,告知学生怎么自学,引导学生抓住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学生重点思考关键环节,把主要精力放在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上.(3)自学要求,也就是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自主学习(参照书P33科学足迹)

1.古代关于天体运动的两种学说.

2.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课堂研讨(小组讨论交流)

核心:对开普勒定律的理解

(1) 开普勒第一定律又叫椭圆轨道定律,是从空间分布认识.

即:所有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轨道都是轨道.

太阳在轨道的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又叫面积定律,是从速度大小认识(如图1)

由图1可知面积AOB和面积COD相等,则行星从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和从C点运动到D点的时间是的.

你能想到更多的信息吗?行星在哪里运动的更快?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的运动遵循什么样的规律?请把大家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3) 开普勒第三定律

告诉我们一个公式.

其中k是常数,与无关,只与 太阳 有关.

通过式子可知椭圆轨道的半长轴越长,行星的公转周期就

.

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学状况,确保每一个学生都紧张、高效地实施自学,教师对发现的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要及时用各种方法去引导纠正.

(三)自主学习(当堂检测 )

自学后,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用题来检测,练习题必须精心设计.(1)在全体学生练习的同时,可以让中等偏下的学生上黑板做题或抽问回答,(2)检测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自学的目标出题,可以是类似题的翻版,切忌离题万里,注意跨度不要太大,难度不要太大,主要是掌握和运用好自学方法,解决问题就行.类似题的检测可以及时地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当堂检测

1、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B.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太阳位于行星轨道的中心处

C.离太阳越近的行星的运动周期越长

D.所有行星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四)点拨启发

1.教什么.教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存在的问题,凡是学生会了的问题坚决不再教.让学生回答问题后,评判的权利还给学生,教的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2.怎么教.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只要有学生会,就让会的学生教,如果实在没有学生会,教师再教.

3.教的要求.不就题论题,做到教一题会一群,教出方法,教出规律.

(五) 当堂巩固

当堂巩固是使学生达到检查、巩固、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或动作习惯.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设计各种题型.难度一般分为基本题、中档应用题、挑战题三个档次.在巩固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要独立完成练习,并按照审清题意寻找思路规范解题仔细复查四个步骤来做题,从而形成学生学成达标.

2、太阳系中除了有九大行星外,还有许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其中一颗名叫“谷神”的小行星,质量为1.00×1021kg,它运行的轨道半径是地球的2.77倍,试求出它绕太阳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年?

二、课堂教学的“五个”转变

1.

“目标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组织的作用.

2.“目标教学”课堂除了必要的师生互动外,更多的是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开展教学.如,小组讨论、学生板演后相互纠错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达到“兵教兵”,“兵强兵”的目的.

3.“目标教学”课堂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充分讨论、表达、板演、纠错,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明显增强,愿意表达(虽然会出现了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同伴互助充分.

4.

“目标教学”课堂由于采用了小组讨论,板演后同学间相互纠错等方式,学生发言踊跃、情绪饱满,表现欲望较强.

新课程改革目标范文2

一、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教学严重脱节,是农村初中英语课改顺利实施的巨大障碍

按理说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经过小学四年的英语学习,初中英语教学应该更轻松了。但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据了解,在小学英语被当作副科,在村小里情况就更糟糕,虽说也开设英语课,可竟然还有学校安排的任课教师自己连单词都不会读,又怎能胜任教学工作呢?小学英语考试也是流于形式,考试成绩不计分,所以考试的时候就给学生念答案或者干脆将答案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抄,这样,学生会去认真学习英语吗?学校、教师与学生没什么压力,许多人都认为反正到初中以后仍然要从头学,小学英语学得好与坏没什么关系。如此一来,就给初中英语教学增加更多的压力。

二、新教材有很多内容与农村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操作难度大,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与学生的学习负担

比如,谈论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农村学生对音乐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何谈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喜好呢?再比如,谈论去某地旅游,好多农村学生根本没去过城市,更别说专程出去旅游,又怎么会谈论要到哪里去旅游的理由呢?

三、新教材的词汇量太大,不少单词拼写困难,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制约着教师的教授课程

“新目标英语”每个年级的词汇量就超过了1000个,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校毕业时达到的水平在这里根本就无法实现,因而学生上初中后,仅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虽说考试时要求学生写的单词只限制在黑体单词,可如果平时仅要求学生写黑体单词的话,他们在记忆白体单词时的“度”很难把握,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最多有一半的学生能记住单词,面对这么枯燥无味的单词,有多少学生能发自内心地想去学习英语呢?而教师如果逼着学生强记,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仅有的一点兴趣,一部分同学会因此彻底放弃英语学习,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前途。这无形之中给教师的教增加了新的压力,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重重困难。

四、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用英语思考的良好习惯

从八年级下学期开始的专题阅读教学的增加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对这样的长课文感到头疼,教师同样觉得有困难。原因在于课文中词汇量很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好多学生都没有养成用英语思考问题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要将英文译成中文,如果哪里不能译通顺,他就会觉得这篇文章没读懂,所以绝大多数教师在处理这样的课文时都采取逐句翻译的方式,认真分析讲解。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书本上、笔记本上记得满满的,教师的任务是完成了,可学习效果呢?我们总是在抱怨学生阅读能力差,可这差的根源在哪里呢?值得我们深思。

五、多数教师不能正确对待教材对写的训练和要求

新课程改革目标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0-4680-02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目标应是实现对学生通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双向培养,使学生能够正确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完成日常的通用操作,简化操作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解决方案。使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现出重视专业技术应用、涉及范围适度够用、满足未来就业需求和机动灵活、创新实用性强的特点。具体到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的学生其就业领域有所不同, 通过对各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环节中对计算机应用的时机进行分析汇总,得出不同专业领域对计算机应用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学生在就业单位为了适应本职工作,除了必须具备计算机通用素养和操作能力外, 还必须能够自由灵活地综合实践本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才能。因此, 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应具有公共基础操作层面、通用专业技能层面和职业技术应用层面上的基本信息素质,能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技能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具备计算机的操作使用维护能力、设计开发应用能力与综合实践创新能力, 并努力取得与未来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相关的技术资格证书。

1 构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框架的建设应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为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服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参考各个专业岗位群的知识技能评价体系,设计符合不同专业应用需求且具有职业特色的优化课程,供各个专业具体选择。从体系上包含三个主要类别:第一类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培养计算机基础操作、使用维护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有效数据资源,为学生进一步的求学和发展提供技术工具的支持。(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等课程);第二类是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应用及开发需求所开设的专业限选课程。以计算机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为主, 并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分析解决专业中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电子商务等课程);第三类是依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为了提高就业的筹码而开设的辅助选修课程。其目的在于为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具备专业素质基础的职业创新能力提供支持保障。使学生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提出多种问题的多种解决思路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案。(包括平面图象处理、网站制作、网络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又具备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满足自身的兴趣爱好,从而一步提高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样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才确实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和发展需要。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环境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也促使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高职院校应该适时调整各门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更多新进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更多高效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确定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时,要把计算机应用领域体现科技前沿方向的内容作为有益补充,以使学生逐步适应当前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应使计算机类课程更具有先进性、合理性和鲜明时代特性,真正使学生学到有用的,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方法、综合技术应用等方面有一个整体的全面了解,让每个学生都能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落到实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指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元化地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虚拟仿真等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并且通过这些技术实践多媒体化的教学手段、组织网络化的学习资源、规范自动化的教学管理、虚拟实验实训教学环境,来构建新的教师引导辅助,学生自主实践为根本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教育技术形式相结合作用于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体系,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对先进教学设备进行整合,集成多媒体计算机、高品质投影仪、屏幕展示台等高端先进设备为一体的多媒体课堂教学系统,在课程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建设课程网络学习环境、提供教学视频、在线测试等教学主题资源。利用仿真实验和虚拟实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便利的自主实验和操作训练的机会,拓展了实践技能培养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计划开发实训测试软件帮助学生针对性的巩固学习效果。

3 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采取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方面紧密围绕工作岗位实际应用的需求,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现针对学生基础的分层教学、对教学方案进行分类规划与实施。并积极引入在教师指导辅助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大力加强项目开发式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重新构建学习情境,设立对映与每个项目的若干任务情境,实施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结合行业企业工作岗位中对微机操作维护和日常信息处理的操作需求,积极探索,实现以真实项目实施过程带动日常教学,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成规划分析指导,对项目开发的具体环节和开发任务提供技术支持,并对项目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在课程改革中完成了教学项目的选取、教学项目的细化和对教学项目的详细分析。设定Windows操作系统的功能使用、企业文化宣传报的设计与制作、公司员工工资情况分析表的制作 、“产品推介展示”幻灯片的设计与制作、多媒体素材个性化编辑、高品质因特网网上冲浪等主要的教学项目。让学生熟练使用Windows 系统;学会文本综合排版、学会绘图及图片制作;学会表格制作及简单计算、学会创建主题风格的电子演示文稿;学会浏览网页、查询检索信息、充分利用共享资源等。具备使用计算机辅助日常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工作品质的能力。在这种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通过任务驱动形式、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由教师完成任务情境展示、向学生提出总体任务目标、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补充讲授知识点并演示操作过程、学生小组成员协同工作完成任务要求、教师对工作过程进行总结评价等环节组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单向的灌输知识,而是承担了任务指导作用,并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方向,学生成为完成任务的主体,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和自主能动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是把综合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交互式学习。通过沟通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团队协作等职业能力。

5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资源建设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材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选择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材的重要原则应该是:充分考量教材的实践案例是否简化了问题的解决方法步骤,能够把实际的问题说清楚说明白。要求教材一定调理清楚的以项目案例引导读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思路,严格筛选精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是指教学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具有共享性、自主性、交互性和协作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中最为核心关键的是加强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和实践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无界共享也会促使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得更有效率。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应该包括配套课件、教学视频、在线测验、在线作业、技术讨论、操作案例、图文图表、参考文献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6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教学评价,课程采用综合形成性的评价体系。通过过程性评价一个学生的阶段设计成果和作品演示来评价学生的阶段学习效果,即学习过程评价。通过对模块操作单元的综合应用能力测试来完成结果评价,其作为学生总体学习情况的综合分析信息,参考结果评价这种方式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和理性管理自己的学习进度。

7 总结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须完成对高职院校中各个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繁重教学任务,这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质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深入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的结合点,依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来构建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才能不断提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岳海峰.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及方法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15).

[2] 苏畅,蒋道霞.基于职业技能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9).

[3] 胡钦太,杜炫杰,叶惠文.基于“多元”教学资源建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1(5).

新课程改革目标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三化学教学方向;高效率

一、新课程改革的简述

新课程改革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提高课堂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全面发展学生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和重视以学生为基础规定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才。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得以体现,提高了化学教学的质量,给社会培养出了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当今社会节奏的高素质人才。

二、新课程改革中高三化学的教学方向

新课程改革中高三化学的教学方向更明确,走向了对学生有利的教学之路。新课程改革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改革中改变化学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在化学课程的教学方面必须做到强调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决定他们的化学学习质量。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进度,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是对化学教学的障碍,所以化学教学中必须消除这些障碍,让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2.新课程改革中重视改变化学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基础,整体、合理地设置高中三年的教材,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高中化学不需要太多的、大量的化学教材,要整合学生用的教材,知识不要太分散,这样新课程改革中才能做到高中化学的高效性。

3.加强学生生活和化学课程内容的联系。新课程改革中要改变化学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按照学生的需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化学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化学课程本来就属于自然科学类,用不着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要以理解为目的,然后在学生理解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敢于创新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1.确定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教学目标,它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围绕着教学目标授课,就会大幅度减少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便于提高化学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2.利用探究性教学。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无论是化学教学或者其他课程的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有了对化学的兴趣才能学好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化学课程实施探究性教学要注意,在化学实验中探究,从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找到规律。

3.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就是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提倡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谈到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又提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角,教师灵活地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有位教育家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在教学各个方面起的作用不同,而且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会影响到教学氛围。要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扬教学民主,跻身优化教学组织机构。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要做到让学生没有什么拘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跟教师一起进行研究。课堂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一言堂,学生不敢提出疑问,教师也不管学生的情况。所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要消除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表示自己的热情,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有质疑,教师要善于倾听,在此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激励。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的有效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充满挑战,呼唤智慧的激励艺术。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浅谈了新课程改革中高三化学的教学方向以及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运用这些策略就可实现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海生.新课程改革中高三化学的高效课堂教学[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12).

新课程改革目标范文5

论文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社会实践运用与提高学生个人语文素养为目的。新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已提倡多年,其重要性已得到了广泛共识。但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的改革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经验,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线索,分析指出了当前契机下语文课改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对策方法。

1 新课程语文理念

新课程语文理念中强调,“建设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隋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其中重点指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思维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辅的方法的教育模式。

我们在研究新课程语文理念,重要的是分析指出语文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所在。可以看出,以新课程语文理念为标准的新课程要求旨在提倡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性,即其社会价值意义.因此.我们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教学基础上,应当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社会性为基础,发挥语文教育的核心推动作用。

也可以说,语文新课程理念即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培养语文素养与语文思维为基础的理念。

2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改革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进步显著。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立足长远的改革,因此一朝一夕的热潮必然推翻不了旧有制度对教育的冲击。改革还需继续前进.我国当前教育现状距新课程改革之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分析其原因,总的体现与以下三个方面:

2.1主观上的意识问题

新课程改革,是对当前教育制度的完善与教学方式的转换。教育是教育的终端执行者。大刀阔斧的教改应当先从教师自身“改革”而走,只有教师自身观念的改革,才能带动新课程改革的活跃,否则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改革就成为空谈。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影响改革的主要因素。当前改革也存在与教师队伍中的诸多问题。影响并制约着课改的实施。首先,教师自身意识不足,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上不涉足改革,甚至出现有些教师仍借用往年备课资料,教师自身意识的不足,对改革没有形成足够的认同感必将导致教改的阻塞。其次,许多老师进行改革,因为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成效不佳,逐渐积极性丧失,教师在思想意识上首先放弃了对课改的坚持。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应当随时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尤其是需要时间累计的语文课程。语文课改更应当持之以恒,以接力棒的方式传达下去。

2.2外部条件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学校信息化不通畅,对新课程改革尚未引起重视,还停留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上。另外在外部条件上,师资力量的欠缺与学校自身的宣传不到位,导致新课程改革的闭塞。同时,许多学校对新课程改革措施只采取走过场的形式,未涉足根本,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课改评价体系。对新课改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这导致学校新课程改革气氛不浓,总体进度不高,效果不显著等。学校的指导是对教师课改工作的有效促进,只有学校花力气,带领教师队伍的改制,才能促进学校课改的成效。

其次,在客观条件方面,由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其耗费人力物力巨大,由于经费条件的不足,或者专项资金的欠缺,造成课改的硬伤。使得学校无法进行正常的课改实验。

3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政策条件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必要添加,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主观作用。只有在相应的政策条件下实施才能保证其理论性的完善,才能有依据地促进新课程的健康发展。当前形式下,新课程改革已事在必行,而政策条件则成为了阻碍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阻碍。在政策支持方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理论性的将解决问题的对策归纳为以下两点:

3.1政策上理论性的规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政策上的规定。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政策一方面指导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限制并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主要体现在新课程改革无纪律性和无效性方面的实施。因此,政策在对新课程的改革上,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只有政策的硬性规定,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完善新课程的发展。

3.2政策上的物质条件地支持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硬件上的支持。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耗费资金如教学器材的提供教学中实践经费的开支和教师的补助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相对与此,在资金上的苦难也是导致新课程改革出现瓶颈障碍的必然条件,尤其是相对经济条件欠缺发达的农村学校而言。地方财政的供给不足,导致新课程改革渐而远之。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当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只有硬件设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才能完成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任务。

新课程改革目标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双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79-02

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式颁布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课程改革的崭新时代。新课程改革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和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方法准备,新课程改革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融合双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和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一致

新的课程改革理念是对上个世纪学校教育的一种反思、反省基础上的调整和提升。首先是针对实践层面上教育目的的错位。在理论上,学校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掘人的潜能,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然而,在实践层面上,学校教育更多地承担了筛选分层的功能,学校、家长及学生紧盯的是成绩,而不是人的全面发展。其次,旧的课程面临的内在问题导致课程改革的势在必行。旧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实施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最后,传统德育方式不能有效应对当今时代的德育问题。当今社会网络等科技的迅猛发展,房价上涨、性开放、诚信缺失等现实问题,及其青少年不同于以前的价值人生观,带来的新的德育问题,如网络成瘾、恋爱困扰和青少年犯罪等,挑战着传统的德育理念和方式,要求教育者改革传统的德育模式。

首先,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即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境界。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人的成长的教育,是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的一言一行融为一体的,坚持的正是人本主义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生存价值的理念。

其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模式都借鉴了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操作原则,即强调体验,强调参与,强调互动和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强调师生交往、生生交流,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地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这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对于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正是人的发展理念,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再者,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一改以往唯成绩论的课程评价模式,坚持在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并重开发兴趣和挖掘潜能,特别强调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相同之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要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足见新课改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的殊途同归。

二、心理健康教育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方法准备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得以实现,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将新课改中相关的理念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而且在实施中也依托于新课改,两者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