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教学法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我们正处在一个是伟大的变革的时代。现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求人们得会学习、会推理、会创造性思维、会做决策、会解决问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中职英语教材以话题为核心,结构和功能为主线,三位一体。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启发性学习、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探究式教学法。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探究式的教学原则
1.1 教师引导与学生积极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探究式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进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拔、检查与督促,从而对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提高探究技能不能脱离科学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欲望。然而学生进行观察、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都必须围绕某一科学内容进行,应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科学知识。
1.3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相结合的评价的原则
在进行探究式的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的评价。评价的原则应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激励性评价为主、管理性评价为辅;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由实践到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努力形成有助于中职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
2 探究活动过程的实施
首先,教师巧妙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引导是关键,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来分析,学生对预设的几个问题进行回答。然后,教师对回答做简单的归纳,从而生成要探究的问题。其次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对探究的问题所涉及的有关具体语境和交际产生的背景、问题的性质和范围作必要的说明和明确的界定。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指导学生搜寻有关的资料,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帮助。再次,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模式是:观察―发现―推测―验证,主要由学生独立探究完成活动过程,教师须提供必要的器材及介绍所用器材的性能及使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检验,补充与修改,最后解决问题。
3 中职英语课堂中探究式教学尝试的案例
探究的课题:研究中西方各自不同的节日不同的风俗。
探究设置的环境:举办一个中美传统节日的研讨会,介绍该节日的来历、庆祝方式、风俗习惯、特色食品等相关内容。我将范围限定为8个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感恩节,万圣节,愚人节。
学生探究的顺序:学生先成小组,然后在前一节课上就选好自己的节日。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节日信息,课堂上再进行交流和展示,从中了解中西方文化。
点拔:首先,在课后的准备过程中,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要相互沟通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其次,每个小组都要借助多媒体来展示,并且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出。
小组介绍Halloween的展示: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个用FLASH动画展现的几个闪着鬼火的南瓜灯笼。然后一个大大的“Halloween”徐徐进入屏幕。该小组发言人开始了对万圣节的源起故事和重要习俗作英文介绍,并强调南瓜灯笼的制作的重要性(内容略)。然后,发言人向大家陈述南瓜灯笼的制作过程(每一步都配有相应的图片,让人一目了然。)我随即提出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对问题自由发表意见。
点评:首先,对节日的探究激发了学生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启迪了他们的思维;其次,学生们从几个中美传统节日中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在语言学习中职习文化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对于文化的敏感性;再次,使学生认识基本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增强了学生英语的信心。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1)有些同学过分依赖所准备的文字材料,完全照着材料从头到尾地读。有些同学显然对材料没有完全消化吸收,遇到生词竟然无法正确发音。(2)做展示的同学和台下同学缺乏互动。(3)有限的时间和繁重的任务仍然存在着矛盾。在有限的两节课80 min内八个组要介绍八个节日,时间上显得捉襟见肘。
4 感想与体会
从案例的实施过程中发现,随着探究式教学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不断深入,它对中职英语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真正起到促进的作用。下面是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探究式教学的优点:①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惊奇、困惑、不满足、不完善,然后紧张地思考、设想、提方案,寻找理由和答案等。②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等,这些活动有助于长期记忆和信息的复现,有助于把已掌握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应用,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会分享与合作。由于导学―探究活动是在师生平等协作、相互补充的活动中实现,因此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
他人。
(2)探究式教学的不足之处:①它是一条“不经济”的学习道路,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②它不利于学生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和练就全面的必要的技能。③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感到些不适应,无从下手,对以后的学习道路没有信心。
参考文献
[1] 刘炳升.以科学探究为核心[M].南京师大出版社.
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范文2
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如,在“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一节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
因天气寒冷,吴先生欲购买一台空调越冬。他来到了国美电器城,选中了一台,经商定,价格定为5000元,但吴先生家中无现金,决定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货款一年内付清,月利率为0.8%,商家有三种方案供选择:
A.分12次付清,即购买后一个月第一次付款,以后每月付一次。
B.分6次付清,即购买后二个月第一次付款,以后每两月付一次。
C.分3次付清,即购买后四个月第一次付款,以后每四月付一次。
请你替吴先生算一算,哪种方案最省钱?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通过创设恰当的探索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又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不是枯燥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数学是处处存在的。
二、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程序,处理好“导演”与“演员”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但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引导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只能引导学生总结出带规律性的知识,而不能机械地灌输现成的条文,这样才能达到深入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作为教师只能起“导演”的作用,而不能当演员,也不能当“导演加演员”,“演员”只能是学生。
如,高一讲“正(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我首先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探究: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使学生明确了以下几点:(1) 不是sinx的周期。(2)2π不是sin x的周期。(3)当T=0时,f(x+0)=f(x),那么每一个函数都是“周期函数”,这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因此在定义中规定T≠0。
弄清了周期函数的有关概念后,我再提出正(余)弦函数周期的求法。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让学生思考练习并板演,得出正(余)弦函数周期的一般求法:T= (其中ω为x的系数)。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周期函数概念的理解,也使学生对正(余)弦函数的周期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三、应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一是教师要把握好启发引导学生思维的时机和程度,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和创新的机会;二是教师要倡导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习惯和能力;三是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标新立异。例如:在a、b之间插入10个数,使它们同这两个数成等差数列,求这十个数的和。
由于此题难度不大,所以学生审题后大多能找到解题方法。
解法一:设插入的10个数依次为X1,X2,X3,…,X10,则a,X1,X2,X3,…,X10,b成等差数列。令S=X1+X2+…+X10,需求出首项a1与公差d
但此题的教学不能就此结束,启发学生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及等差数列的性质,让学生再次审题,有解法二:
此解法甚是简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其有了成功的喜悦。考虑到两个数的和为整个数列的12项的和减去首末两项,有解法三:
通过以上教学,既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等差数列性质的应用,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 探究性教学 意义 必要性 误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出以后,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好几年,以改变学习方式为主题的探究性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被教师理解、接受与运用。然而,在实际的实施运用中,是不是每位教师都对探究性教学真正理解与把握了呢?在课堂教学中有没有真正体现探究性教学的内涵呢?为此,作为学校管理者之一,又是在教学一线教数学的我进行了一些观察与思考,对上述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教学
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运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在1909年以前,大多数教育者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教学让学生学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对这种方法提出批评。他说,科学教学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态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它是衡量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现行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以前的课程与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强调接受、继承与积累,忽视探究、批判与创新,在一些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缺失,如主体意识、批判意识、创新意识低下,内向、被动、缺乏自信等。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中学者们提出了探究性教学。所谓探究,《牛津》称为Inquiry,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寻求、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辞海》解释为“深入探讨,反复研究”,“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事物的本质的活动”。而什么是探究性教学呢?我认为,所谓探究性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具体说就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性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性教学的导师,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探究情境,营造探究氛围,促进探究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效。学生作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人,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目标,掌握探究方法,交流探究内容,总结探究结果。
由此可见,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双边参与的教学活动,是通过学生尝试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习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长此以往,就会转变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思考、研究、开拓、创新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托马斯・杰克逊博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名好教师不仅能把真理告诉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探究真理的方法。长久以来学生大多数已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去寻找、去研究、去总结的学习。这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传统有关,也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有关。特别是后者,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想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是科学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集体讨论解决问题,从而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习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长久下去,必然能够根本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思考、研究、开拓、创新能力。
另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将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强调让学生学习人类已经发现的科学知识,而未重视让学生学习人类发现知识的方法,即只重视给学生真理,不重视教给他探求真理的钥匙,只“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使这二者在课堂教学中得到重视。
三、探究性教学的误区
虽然新课程改革中探究性教学理念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接受,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1.探究性教学代替了其他教学方法,所有的知识都采用探究性教学。有效的教学要采用多种方式和策略,只用一种探究的方法去教学既是不足取的,又是行不通的。探究性教学应与接受性教学相辅相成,因为用探究法教学比其他方法更费时间,不能保证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用一种方法教学,学生容易乏味,教学效果也是低效的,因此不可取。何况在小学的知识领域,有些内容只有采用接受式为主的教学,才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以小学数学为例,最原始的数学例如自然数、直线、射线、有关计量单位等,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需由教师直接告诉相应的概念。有些数学技巧的培养,往往要通过练习法的教学,学生知识的掌握才会更深刻,如计算、计量单位间的换算等。我认为,只有像法则、性质、定律、公式、规律等部分内容适宜于探究性教学。
2.探究性教学只适宜在新授课中使用。不少教师认为探究性教学只适宜在新授课中使用,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探究性教学灵活运用,只要切合实际就行。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按课型分,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课等。在不同的课型中,由于学生对知识了解、掌握的程度不同,引导学生探究的侧重点也不同。新授课中,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新知,因此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理解并掌握新知,可采用探究的教学方法。复习课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规律,实践课上可以放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3.探究性教学过于追求自主,容易忽视探究过程的控制。教学控制是教师实际调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是教学必需的教学行动。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很强的教学模式,完全放手给学生自由探究,教师不加干涉,不加控制,最终学生的学习会走到教学预期的反面;如果老师因为害怕学生的思维走得太远,而处处干预和提防,反而束缚和抑制探究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因此,处理不好教学控制,探究教学的效果就很不显著。探究性教学需要教学控制,因为探究教学实质上是赋予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动、自控地开展求知活动;将生活引入课堂,带来了生活的新鲜和活泼,但是也带来了生活的不稳定性;这种课堂,既要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意见与思想,形成某种观点“冲突”,又要培养合作精神。因此,为了避免流于散漫和轻率,最终实现某种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实行教学控制。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性教学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探究,对于学生用什么研究方法,如何开展研究置之不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应当循序渐进。尤其在小学阶段,探究性教学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在教师提供指导与帮助下完成,而不是放任自流,自由发挥,教师不加干涉和控制,最终学生的学习走到教学预期效果的反面。而有的教师则非常担心学生学不到知识,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讲究教学的条理和秩序,因此,处处干预、时时提防,把学生管得过死,这往往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探究性教学变得有名无实。
4.探究性教学讲求表面形式,容易忽视全员参与。在课堂上,一些教师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探究性教学的目的,参与探究性活动的学生仅限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本身就缺乏自信心,甚至对探究的问题缺乏兴趣,再加上教师忽略了他们,这就造成探究成为优生的天地,探究性教学没有起到作用。
四、如何走出探究性教学的误区,把握探究性教学方法
要走出探究性教育的误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要提高自身水平。探究性教学虽然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但这并不是说不要老师的指导,实际上探究性教学对老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探究方法,而且教师的指导应该贯穿于学生探究的全过程。所以,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及时梳理学生探究的思路,理清研究的方向,对学生的探究进行适当的点拨。
二是要关注全体学生。探究性教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要在课堂上进行协商、合作,广泛与他人展开讨论、交流。所以,后进生应该成为教师特别关注的群体,事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探究问题过程当中也要不时对他们进行鼓励和点拨启发。
三是要将探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接受式学习模式。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形式,但是二者并不是完全矛盾和对立的。我们强调探究性学习,但是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教师应该着力于深入研究两种学习模式的有机渗透,取长补短,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大的效益。
把握探究性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合理设疑激趣。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有问题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如在教学“年、月、日”中首先询问学生的年龄、生日之类的问题,而后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13岁的少年迄今为止只过了三个生日,其原因是什么呢?这个看似“荒唐”的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矛盾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又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有一批学生外出参观,他们要排成2路或3路或5路纵队,每路纵队的人数必须相等而没有多余。让一个学生任意报一些数表示这批学生的人数,其余学生和老师判断这样的人数能否排成2路、3路或5路纵队,比一比谁又对又快。结果每一次参赛学生都分工合作,又用纸又用笔忙得要命,而老师却镇定自若,报数学生刚说出一个数,判断结果就脱口而出,几次下来,学生们不得不服。这时,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像这样的例子在数学教学中是数不胜数的,创设探秘的情境,善于抓好时机,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和探究热情。
2.适时引导调控。在探究学习中,师生是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协作者和合作者。在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时,教师有必要引导和调控。尤其在探究的初步阶段,决定探究方向、搜集处理信息、组织合作探究、交流汇报成果等诸多环节,均需要教师悉心指导;有时帮助学生提炼主要问题,有时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时帮助学生归纳矫正,这时教师的引导在于有效地提高效率,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再如在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主动加入学生的研讨、实践活动,了解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点滴启发,会使学生拨开云雾,思维豁然开朗,如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师给出一个问题解决的材料,现在有一个比萨饼,如果切10刀,最多能切出多少块大大小小的比萨饼。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画一个大圆代替比萨饼,然后用直线代替切刀,先试切一刀、二刀、三刀等。学生动手创造,最后结论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介绍他是任何切的,怎样切才能使分出的块数最多,并在学生越切越复杂、越数越繁时,适时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并验证结论,从而将探究学习推向深入。教师如果放弃适时引导的权利,就会使探究成为形式。
3.重视操作实践。教师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操作实践中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很难落实。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得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开放性的时空中有效地操作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思考的果实。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首先,让学生自由地探究公式的来源,可以将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也可以将圆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甚至是近似的三角形,不拘一格,全方位探究;其次,向课外延伸拓展。即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去探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课外实地测量并计算一棵树干的横截面积、在学校操场上画一个圆算一算够不够班级学生开展体育游戏活动等,让学生展开想象,制定解决问题的设想方案,推导解决问题的方法。
4.积极的反馈评价。探究评价是探究活动积极反馈评价的重要环节,它能深化探究过程,再次体会探究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反馈评价可采用自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积极的评价要克服评价的片面性。如在教学计算“进位加”时,有的教师片面强调算法多样化,甚至人为地假想出多种并不符合学生实际的算法,而忽视算法的优化,致使一部分学生头脑中一片混沌,有的仍用原先一个一个数的方法,失去探究的意义;有的教师在反馈评价中采用“一刀切”,忽视小学生认识发展水平的差异,后进生几乎尝不到成功的乐趣,甚至会失去探究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策略,针对差异,分类指导。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学会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认知策略作适当的评价。如发现的解决问题的规则是唯一的吗?还有更好的吗?解决问题的方法合理吗?是否简洁、最优?让每个学生通过评价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得从事科学探究的体验和技能,并通过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意识。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不是简单的主动学习,应当切合实际,灵活运用。探究性教学能否取得成效,要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每位教师都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关注每一位学生,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保证新课程标准的顺利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第1版.
[2]国家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 责任教育 对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责任教育。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个人形象的塑造始于大学生对责任的认同和承担,大学生对责任的认同和承担关乎到自身的成长成才,关乎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然而,家庭、学校、社会等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代大学生对责任的认同和承担,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1.自我责任感淡化
个体的自我责任感,是个体对他人、家庭、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高度的自我责任感,然后才能上升为对他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承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没有形成自我责任感的意识,具体表现为: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和生命的不负责任。首先,对自身前途的不负责任,主要反映在大学生对待学习态度不端正。大学生接受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不断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然而有些大学生没有利用好在校时期宝贵的学习时间,他们之间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思进取、考试作弊,上课迟到、早退,厌学、逃学等情况屡见不鲜。其次,对自身生命的不负责任。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常有发生,并且有比例上升的趋势,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有近50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时就轻易地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充分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责任感的淡化。
2.他人责任感淡漠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也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代一些大学生在家中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不乏出现不尊重他人、诋毁他人的行为,他们处理事情时较少考虑其行为是否会对他人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过分关注自己的前途,往往忽视他人的利益,个人主义、功利化倾向较突出。再如,当今大学生谈恋爱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大学生谈恋爱是恋爱双方两个人的事情,然而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却表现出许多不负责任的现象。例如,一些大学生恋爱目的较实用性和功利性,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和影响;恋爱行为方式过于放纵,对感情的表达方式不大文明,没有考虑到对他人的影响。
3.家庭责任感淡薄
家庭作为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个体对家庭尽责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对家庭的负责任直接影响着其社会责任感。经济基础的差异、物质的诱惑、虚荣心的驱使均使得有些大学生置家庭利益于脑后,为满足自己的一己私利,一些大学生不会考虑其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确定在学校的消费水平,通常把父母看作是“摇钱树”,只管向父母伸手要钱,他们对家庭责任感的意识越来越淡薄。例如,有些大学生虽然来自于普通家庭,但每月的消费甚至是其家庭一个月的日常开支,他们不会考虑到父母的辛苦;再有当今大学校园里举办生日宴会,同学聚会的次数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他们认为值得庆祝的节日,都要用聚会表示庆祝,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开支和额外负担,但他们却认为这是“应该庆祝的节日”。
4.社会责任感缺乏
当代大学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作为社会的成员之一,首先要对自己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责任表现为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有序地进行,每个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1]P204-205。社会公德的约束实质上是赋予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应该承担的一种责任。大学生虽然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他们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但知识高、能力强并不代表其修养好、素质高,大学生群体中对社会公德的失范问题仍然存在。首先,一些大学生公然地违反公共秩序,破坏公共财物等现象,社会公德责任心越来越淡薄,缺失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其次,部分大学生对法律责任意识比较缺失,主要体现在部分大学生不能独立地行使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履行法律赋予的义务,并对其所做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再次,一些大学生缺乏远大的政治理想,没有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不关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人类的进步与繁荣,他们没有承担其本应承担的政治责任。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成因
1.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的基础工程,是学校教育的调整和补充。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责任感形成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庭责任教育功能弱化。在倡导学校教育的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系统的核心,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有完整的学校教育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已经把学校教育与教育混为一体,家庭教育功能被漠视、弱化,长久以来家庭责任教育功能的弱化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淡薄。二是家庭责任教育出现异化。在高考指挥棒的决定下,不少家长对孩子灌输“一切为了升学”“一切向升学看齐”“分数决定一切”等观念,分数、升学至上成为家长对孩子行为评价的核心标准,导致新一代孩子道德水准严重下滑,家庭责任教育功能出现异化。三是独生子女问题凸显。现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421家庭模式”使得父母长辈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的行为方式过于娇惯放纵,长辈对新一代孩子除了读书的责任外没有其他责任要求,使新一代孩子失去承担责任的机会。
2.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学校因素
学校是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首要主体和主要阵地,但是当前学校责任教育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学校责任教育遇到了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一是教育内容“泛政治化”。当前责任教育内容侧重国家责任教育,要求学生机械地背负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等,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要求,即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包括对自己生命和前途等负责,教育内容的“泛政治化”脱离了大学生的真情实感和实际生活,导致责任要求与大学生责任行为相脱节,责任教育实效性难以实现。二是教育途径单一、方法呆板。实质上高校责任教育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课堂理论教学的形式,没有将责任教育渗透到校园活动与学生管理之中,实践环节较少,使得责任教育游离于大学生个体体验、感受、需要之外,另外现实中高校责任教育方法仍然是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育人。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这种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知到行的转化的责任教育注定是失败的。三是大学生责任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责任教育成果的评价主要是政治理论课的考核,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方式。“大学生的评优、奖励制度乃至思想政治的考核,这些都本应将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却都没有发挥应有的评价功能,更不要说评价层次的问题了。”[2]
3.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大学生责任感形成的负面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多元文化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趋势下,各国文化相互碰撞、交融、渗透,文化霸权、文化殖民主义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对当代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价值取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多元文化中不良因素使大学生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发生错位,冲击着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民族责任感。二是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体制转型、经济发展跨越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出现,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分配的不公、假冒伪劣的屡禁不止以及诚实守信的缺失等道德失范现象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冲击着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三是网络社会的挑战。信息化推动了网络的大量兴起,网络在悄无声息地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造成了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互联网太过依赖,沉迷于网络、网络游戏之中,致使他们的现实人际关系弱化,甚至出现与现实社会脱轨现象。
三、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对策
1.改善家庭责任教育工作
在责任教育实践中,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其质量的优劣对教育系统的运行起到基础性的作用。美国教育家伯.L.怀特指出:“家庭给予儿童的非正规教育,比之后正规教育制度对儿童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要大。如果一个家庭在孩子生活的早年向他提供基础稳固的启蒙教育,那么他将可能从以后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得到最大的收益。”[3]因此,责任教育应重新拾起家庭教育的“教鞭”。一是高度重视家庭责任教育。一方面,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是子女第一所学校,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家庭责任教育的实施与子女健康成长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加强家庭和学校双向沟通和协调能力。学校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活动应与家长建立有效信息沟通的渠道,避免出现“双方责任教育目的和手段各异,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二是树立正确的家庭责任教育观。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应仅停留在生理需要层面上,而应开展更高层次的责任教育。家长应摒弃以前那种对子女一切大小事物大包大揽的做法,不要过分溺爱子女,要理智地对孩子施爱。家长应该让子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承担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注重培养子女的责任意识。例如,理论上,可以借助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子女开展责任教育。如“夫孝,德之本也,教之由所生也”教育子女一切美德及教化的源头是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子女要把孝道精神由近及远推及他人、社会乃至全人类,尽自己忠实之责实现对家庭、他人、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在实践上,可以让子女尝试“我当家一天”活动,父母与孩子互换角色,让他们亲身体验父母的辛苦,培养子女独立自主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子女学会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第二,家长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子女个性品德的培养。一个人是否有道德、有品质,不仅仅是这个人拥有多少知识,而是看他是否对家庭、对他人和对社会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为此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成功人士。因此家长不要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应该更多地关心子女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在家庭中开展全方位的责任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2.改善学校责任教育工作
学校作为责任教育的主阵地,是责任教育实现的根本。针对学校责任教育出现的情况,学校责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分析和研究自身内在规律的发展变化和外在环境的改变,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大学生实施教育和影响,切实提高大学生责任意识和行为。一是丰富大学生责任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价值取向教育、公民人格教育和感恩教育等内容。第一,在价值取向上,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当代大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第二,进行大学生公民人格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第三,进行大学年感恩教育,加强大学生反哺家庭、报效祖国和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二是拓宽大学生责任教育途径和方法。第一,将大学生责任教育渗透到校网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高校应创建和谐校园,努力将责任教育内容渗透到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守则中,将责任意识转化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基本规范和良好意识;高校要充分利用广播、校报、黑板报等校内传媒网进行责任教育;高校要大力开展以责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传播责任意识;高校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磨练他们的意志和品格。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大学生网络责任教育。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工具,高校应充分挖掘网络教育资源,积极研发大学生责任教育软件,建立责任教育红色网站,通过弘扬革命前辈的高度责任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三是完善大学生责任评价体系。科学的责任教育评价体系是开展大学生责任教育重要的督促机制。科学的责任教育考核体系应考虑两方面的内容:大学生责任认知程度和大学生责任实践程度,其中大学生责任认知程度包括大学生对自身责任、他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认同和担负起责任的毅力、信心;大学生责任实践程度包括大学生的现实责任行为或为承担责任所做出的各种努力。
3.改善社会责任教育工作
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培养过程中,仅仅依靠家庭责任教育和学校责任教育是不够的,社会责任教育工作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步入社会舞台后,不良的社会环境会使得大学生已建立的责任意识逐渐消亡,不利于大学生责任行为的实现,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够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提高产生激励作用。因此,加强和改善社会责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具有深远意义。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针对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通过网络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宣传我国古代仁人志士的爱国精神,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责任感教育的力度,加强大学生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教育。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精忠报国”、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思想,无不体现了仁人志士以国家民族兴衰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伟大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励当代大学生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二是优化当前社会环境。开展大学生责任教育过程中,社会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优化社会环境,提倡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现象,对大学生开展积极正面的引导,坚决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通过弘扬公平正义、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等社会正能量,激发当代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例如,弘扬科学家林俊德把一生奉献给核事业、孝子陈斌强五年背着生病的母亲上下班、美丽教师张丽莉为救出学生失去双腿等感人事迹,在积极的、乐观的社会正能量引导下,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推动大学生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健全相关责任制度。社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健全相关责任制度。针对行为主体对责任承担的状况及产生的后果,通过相关责任制度实行赏罚,扬善惩恶、弘扬正气,促使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一责任制度包括“赏”与“罚”两方面。一方面,社会要通过健全责任制度对行为主体在履行责任过程中产生的良好社会影响进行奖励和补偿,如对舍己救人、诚实守信的行为给予保护和奖励,促使社会成员勇于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制度对行为主体责任失范行为的约束力,对一些未触及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责任失范行为不再是简单地舆论指责,而是通过严格的责任制度进行相应的惩罚,加大对责任缺失现象的惩戒力度。
参考文献:
[1]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范文5
摘 要 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体育赏析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审美观念,提升在校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体育赏析的定义出发,在对其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审美素质、德育素质及情感熏陶等三个方面对体育赏析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期推进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体育赏析 人文素质教育 实效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体育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由于现代竞技精神的不断传播,各类体育竞赛的精彩程度和分享速度都远超从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体育赏析来介入体育活动,使自己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对于身处校园的高职学生而言,体育赏析不仅是他们参与体育活动、领悟体育精神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其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为此,本文从体育赏析的角度出发,对其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间的相互促进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求在提升体育赏析地位的同时,推动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与发展。
一、体育赏析的定义与特点
体育赏析作为体育审美活动的重要表现形态,是人们在对以直播或转播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体育活动进行观赏时,基于个人感官和知识水平对所观看的体育活动的内容及形式所做出的主体性评判,是其人文素质的重要体现[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赏析在人们业余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赏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从赏析对象上来看,体育活动不同于一般的人文活动,具有较为突出的不可预知性和不可重复性。在体育竞技中,天气、场地等客观条件的变化和运动员心理状态等主观条件的不同,都会对竞技结果产生不容忽视且不可预料的影响,任何一场比赛都是独立的,并且往往具有着极强的创造性。也正是这种不可复制性,极大的提高了体育比赛的可观看性,对于观众具有超强的吸引力。同时,这一特点也使得体育活动表现出很强的情绪煽动性,能够快速的调动起观众的热情。
其次,从赏析美感上看,体育赏析美感的直觉性较为突出,是一种以观众的感性活动为主导而引发的共鸣行为。在激烈的体育比赛中,观众往往会在理性认识尚未形成的同时,就对运动员所做出的经典动作发出感慨,从而在体育活动进行的同时完成发自内心的赏析行为,充分体现了体育赏析的直觉性特征。
二、体育赏析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
(一)体育赏析能够促进高职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体育赏析的过程,从根本上而言即是赏析主体完成审美活动的过程[2]。在对体育活动进行观看的过程中,高职大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的对抗场面,还可以从中领悟到运动员们奋力拼搏、永不服输的宝贵精神,从而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作为竞技行为与竞技精神的集合体,体育活动对大学生有着超强的感染力,在对体育活动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具有较高欣赏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大学生们,往往能够较为轻松的体会到竞技活动的乐趣,与运动员产生情感的共鸣,在一些国际赛事中,还能体会到较强的民族荣誉感。因此,对体育活动进行赏析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无意识的完成个体审美的过程,对于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育赏析能够促进高职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增强
德育素质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3]。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多为九零后,在思想观念、性格特点、人生目标上都与以往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使用传统的德育教学办法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对高职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相比于以往的抽象说教,体育活动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一场体现出竞技精神的足球赛,往往会令同学们醉心其中,而其中运动员们的优良道德品质,也会引起他们对自身不良行为的积极反思。因此,体育赏析能够发挥体育运动独特的感染力,并能为当代大学生带来良好的榜样效应,使他们的德育水平不断增强,为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做出贡献。
(三)体育赏析能够有效调节高职大学生的个人情感
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具有较为繁重的实习任务和学业压力,使得很多初入校园或面临毕业的学生经常陷入负面情绪当中,这种负面情绪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对其人文素质的提升也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体育活动由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将学生从负面情绪中带离出来,使他们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感到困惑和苦恼时,观看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不仅能够使学生淡忘烦恼,全心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更能够激发其奋力拼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其坚忍不拔的人生品质,使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更加有信心、有计划,更高效的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同时,学生通过体育赏析所获得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增强了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对于解决当前高职学校素质教育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莫磊.大学生体育观赏能力探析及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00.
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范文6
1.教师探究意识不强
教师是体育课堂上的主导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顺利地进行学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不够清楚,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不但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还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2.教师对探究性思维和方法有待提高
教师对研究性理论知识认识不足,影响了高中体育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教学质量。
3.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资源,不能顺利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
学校体育资源的缺乏,影响了学生体育训练,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体育课堂上,需要一些体育资源来进行教学。并且资源的不合理运用也影响了探究性教学的进行。
4.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案例较少
探究性教学缺乏案例的应用,学生很难在实践中加深知识的印象,也无法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知识。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淡化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从而影响了高中体育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提高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1.培养教学中的探究性意识,加强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水平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带领着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有深刻的影响。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尽心地准备和设计。教师是整个探究性教学中的权威,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不断地加深教师的探究性意识。
2.加强教师科学探究思维,改进方法
高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技能水平等方面都很高,完全能够满足进行探究性教学活动的要求。但是,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形式还很难适应,在高中体育课堂上只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知识进行教学,课堂过于呆板沉闷,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发散自己的思维,引导学生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3.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性学习的环境,完善教学信息系统
每个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都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体育活动的创设,培养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同时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探究性活动,组织各种比赛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学校还要完善探究式教学信息系统,为教师了解探究式教学提供支持,不断更新知识,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为学生创设舒适愉快的探究性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开发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