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

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范文1

一、基层文化站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作用发挥率较低。

一是基层组织对于基层文化站建设和管理并不很热衷,基层文化站缺乏专人管理,部分管理人员文化层次较低,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工作上缺乏亲和力。二是基层存在的重经济、轻文化的不利氛围,反映出部分基层组织文化觉醒意识的淡薄。三是对管理员的培训不够具体、专业。四是基层文化站的开放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牧民借阅图书不便,图书损毁和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人员素质较低,长期得不到改善。

目前,由于有学历、有知识的年轻牧民多已离乡外出打工,使得管理人员队伍只能“就地取才”。一是靠现有的村干部来兼职管理。三是靠滞留乡村牧民来管理。这此人多数人的素质偏低,难以在管好图书、用好图书、培养新型牧民、弘扬新型基层文化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因此要切实改变人员素质的问题,需要长期努力,探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三)图书覆盖面窄,文化品味不高。

目前的基层文化站的图书结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牧民的接受能力和现实心理需求等复杂因素,和牧民的阅读能力、阅读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大部分文化站图书种类偏少,内容广度不够,图书风格不够多元化;图书更新速度慢,层次普遍不高,牧民现实境况对接度不足,对基层读者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四)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对基层文化站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认识,担心该工程为“一阵风、不长久”,存在消极应付思想;少数地方协调力度不够,相互扯皮和推诿,导致基层文化站工程建设进展缓慢;个别地方存在重建不重管,忽视文化站可持续发展的现象。

二、加强对基层文化站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一是要加强针对性宣传,力求使广大牧民了解相关政策、文件精神,打消他们的疑虑。二是要把基层党员教育结合起来,使基层文化站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阵地,积极利用主流文化资源来影响牧民的文化取向;三是要与农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专家对牧民进行农技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致富能力,以现实性的经济愿景来引导牧民的选择。总之,要注重强化活动形式的多元、实用来吸引、激发牧民的阅读热情。构建基层文化传播的主平台。

(二)加强人员培训,寻求智力支撑。

一是要拓展培训方式,通过与基层文化站签订流动图书服务协议,利用县图书馆读者服务和图书管理的业务优势,组织文化站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二是要借助县图书馆在网络咨询方面的条件,对基层文化站进行规范的业务辅导,力争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文化站建设服务,为广大牧民服务。

(三)资源整合,建构“基层文化站”网络工程。

一是加强对基层文化站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动员社会各界捐资、捐物加大基层文化站建设力度。二是资源实行整合、共享。

(四)规范运作,从管理机制上形成有效保障。

一是要以县图书馆为依托,以乡镇文化站为中转管理平台,把“基层文化站”纳入公共图书馆辐射服务体系,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图书服务点;二是要解决牧民群众借书难、看书难的实际问题,重点实行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基层文化站三者图书借阅“通借通还”模式,使牧民一卡在手就能便捷地借到更多想看的书刊杂志,充分满足了牧民的阅读需求;三是要统一制订基层文化站管理规定、书刊借阅规定、管理员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尽量保障牧民群众的基本阅读需求。

(五)拓展外延,提升内涵和品位,以活动助推文化站建设。

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范文2

摘 要 工会职工文化是内生于企业的一种文化形态,是职工群体对于自身状况及其发展诉求的一种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中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理念的直接体现。企业文化与工会职工文化虽是两种性质的文化,但两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两者相融互动,共同发展,不可割裂。工会职工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迫切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突出实效,以人为本,正确树立职工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不断完善职工文化建设内容和机制,正确处理职工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的关系,正确处理职工文化建设与培养知识型职工队伍的关系,正确处理职工文化建设与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做到相互补充、互为促进,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工会宣传教育、组织引导的职能作用。

关键词 工会职工文化建设 问题 对策

面对站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新起点上的重要战略选择与新时期、新阶段的重要任务,职工成为了无比重要的历史承担者。在新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企业工会职工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会组织在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把企业工会职工文化建设融入到工会的各项活动之中,不断创新企业职工文化建设领域,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会职工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否认在职工文化活动开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思想认识不够高,个别基层单位对职工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缺乏深刻理解,没有把职工文化建设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提高员工素质能力有机联系起来,特别是有些行政领导担心组织文化活动影响正常生产;工作开展不平衡,个别基层单位重视不够,存在职工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是硬指标,紧迫感和主动性不强,缺乏规划和部署,工作局限于群众组织和少数员工,没有真正形成分工负责的工作体系和全员参与的工作局面;工作落实不深入,表现在表面化、形式主义的东西存在。个别基层单位职工文化建设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活动内容和形式趋众,无特色,职工认可度还不够;不能适应新要求,职工文化建设队伍与所肩负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还存在不适合、不适应的问题,特别是面对合资、控股等企业的不断出现以及新机制员工的逐年增加的新情况,担心众口难调,活动无人参与及工会组织具体实施人员配备不足,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工作缺乏创新性,职工文化建设涉及的内容在创新上还不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激励效果不明显,大量职工文化活动依然依靠发“纪念品”等物质奖励吸引职工参加,福利化现象严重,“一瓶洗发水”“一袋洗衣液”的传统激励机制已显过时,建立深层精神激励机制值得探索。

二、工会职工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一)明确工会职工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企业文化体系为导向,以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战略部署为依托,以形式多样的工会活动为载体,注重树立与时展相协调,与企业发展相融合的职工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满足广大员工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广大职工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职工为主体,使广大员工成为职工文化最迫切的需求者、最积极的参与者、最直接的受益者;坚持以特色为重点,建设与世界一流企业相适应的职工文化,使文化活动既突出企业发展的自身特色,又契合多元化发展中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工会为主导,各级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良好的群众基础大力推动职工文化建设,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根据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企业文化提升改造的需要,结合当前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职工文化建设方式方法,丰富职工文化建设内容与载体,提高广大员工对职工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增强职工文化对企业的推动力。

(二)工会职工文化体系建设的建议

构筑以价值理念为灵魂,行为规范为保障,活动管理为支撑,与集团公司企业文化体系相适宜的工会职工文化建设整体框架体系。价值理念体系。把企业集团各级工会组织作为职工文化建设的主导部门,建立集团工会、基层工会、职工协会组成的职工文化建设三层组织架构。评价体系是保证职工文化建设效果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职工文化建设不断完善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对职工文化建设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全面推进职工文化整体建设水平。职工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注重继承、发扬和创新。要坚持职工文化与班组文化、企业文化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共立共存,进一步优化各自的生存环境,实现同步发展。

(三)工会职工文化建设具体实施策略

1.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注重用科学理论武装员工,切实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在广大员工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员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展爱党、爱国以及职工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发扬光大。进一步深入开展弘扬劳模伟大精神的教育,激励员工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展现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伟大品格。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活动,教育员工在企业做遵章守纪的好员工,在社会做守法的好公民,为创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作贡献。

2.加强职工能力素质建设。坚持把深化职工素质工程建设作为职工文化建设中长期的战略任务,要贯彻“以科学理论教育职工、以先进技能武装职工,以劳模精神引领职工,以先进文化陶冶职工”的总体要求,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要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深化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加大基层培训基地以及车间、班组“小课堂”创建力度,为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搭建学习、培训平台。继续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劳动竞赛、技术交流、发明创造等活动,组织动员广大员工在集团公司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中不断提升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为企业积累、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加强职工文化阵地建设。职工文化阵地是职工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推进职工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要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党委和上级工会关于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的要求,形成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职工文化阵地,提高各类员工基层职工文化活动的参与度。

建好职工文化宣传阵地。充分利用内部刊物、职工文化墙等传统宣传阵地,搞好职工文化的宣传普及;充分利用新兴媒介,建立网络化、信息化的宣传阵地平台,用员工群众易学、易懂、易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开展职工文化教育,为基层企业提供学习交流、宣传展示的有效载体。

建好职工文化教育阵地。继续整合教育资源,搭建由集团公司培训基地、基层公司培训基地、车间小课堂、班组学习室构成的四级学习培训平台。继续完善以职工书屋为主体的自学阵地建设。促进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职工书屋建设中的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图书馆。完善职工书屋管理机制、规范各种制度,使职工书屋书籍贴近职工需求、方便职工阅读。

建好职工文化文体阵地。进一步丰富文体中心等职工体育文化示范基地的功能,满足多种类型大型文体活动开展的需要。推进基层公司小型体育设施与文娱设备的建设,满足广大员工日常文体活动的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职工文体活动阵地,促进集团内部各公司文体设施的资源共享,使员工文体设施得到充分利用,着力满足员工日益增长地文体活动需求。加强对职工业余艺术团、兴趣协会、团体健身协会的管理,通过开展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员工参与其中,培养员工文化爱好、提升员工文化品位、陶冶员工情操,为职工文化开展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4.加强职工文化品牌建设。

着力打造一批深受员工欢迎的职工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文化品牌的交流展示效应,增强工会职工文化的对外辐射力。

打造先进典型“十百千工程”品牌,拓展职工文化价值引导功能。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实现先进模范选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注重培育选树具有时代特征、代表企业风貌的先进模范群体,以身边的榜样激发广大员工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超先进的热情,引导广大员工树立爱国爱港爱岗位的人生导向、优质服务优良品德的道德导向和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融合的价值导向,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境界。

打造“爱心传递工程”品牌,拓展职工文化维权关怀功能。大力实施员工爱心、健康、法律和婚姻援助四大关爱行动,广泛开展夏季送凉爽、冬季送温暖、金秋助学和文化下基层等活动,完善帮扶工作机制,加大帮扶力度,努力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维护职工权益。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特别是针对青年员工、新生代劳务工和困难企业员工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心理援助、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杜绝歧视和不平等现象,及时将企业的关怀由工会组织传递到每位员工,努力在员工中形成文化暖人、文化帮人、文化乐人和文化安人的良好局面。

此外,加强职工文化队伍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文化专门人才,不断推进职工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建设一支由工会专兼职干部组成的职工文化建设人员队伍。通过举办职工文化建设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广大职工文化建设者的专业理论水平,强化职工文化活动的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要鼓励引导广大职工文化建设者深入实际、深入员工,了解广大员工精神文化需求,使职工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效果显著。建设一支由具有文化特长员工组成的文化骨干队伍。以职工业余艺术团、警官乐团和各类兴趣协会为依托,建立“企业明星”培养机制,打造员工“梦想舞台”,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大力培育文化骨干,提升专业水平,并通过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职工文化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 新农村 文化建设 思考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市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和农民对科学文化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部分农村牧区文化馆、图书馆不健全,乡镇村级文化站名存实亡,即使形式上存在,工作处于长期瘫痪状态。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没有专职人员、没有独立的办公设施、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有的则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严重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2、文化从业人员素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缺乏高学历和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没有形成梯形结构;文化专职干部兼职过多,有效投入文化工作的精力、时间太少。从而造成了一些地区有了图书馆无人来看,有了健身器材无人健身,打击赌博禁而难止的现实状况。

3、资金匮乏正常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活动站依赖于乡镇资金的拨款支撑,不少乡镇本来财政就比较窘迫,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工作更是难以为继,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无从发挥。许多农村文化工作站也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地方的“农家书屋”虽然也普遍成立,但农民读书难的现象依然存大,首先是真正需要的图书往往看不到或买不到;其次是虽然很多乡镇和村办起了图书室,但无专人管理不能正常开放,其图书只是作摆设和装饰,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由于健康有益、贴进百姓生活的文化活动馈乏,很多人在劳动和工作之余只能靠打麻将、玩扑克牌来打发时间,导致一些家庭问题出现,给农村社会安定带来隐患。表现尤为突出的是:赌博风气盛行,且形式多样化;除此之外,封建迷信及群众信教现象比较普遍。这些现象的产生,不但败坏了淳朴厚重的乡土民风,甚至还容易滋生罪恶,给不法之徒提供活动载体,农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侵害。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领导重视不够。领导重视与不重视文化事业建设决不是有钱无钱的问题,而首先是个思想观念问题。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政府职责所在。但是在一些地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理念被片面地理解,忽视群众的文化需要,农村文化工作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对基层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没有将文化建设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列入考核中,有的虽列入考核但所占的比例太小,文化工作好坏对整个考核无足轻重,不能引起基层政府足够的重视,使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重经济、轻文化的政绩考核制度,已经成为影响群众文化生活的制度障碍,不提升政绩考核中文化工作考核的比重,仅仅依靠基层领导对文化工作的正确认识,要从根本上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的文化权益,是不现实的。党政主要领导要从讲政治、讲党性的高度,认识到位,文化工作才会有位置,才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从而解决好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其次,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县、乡两级投入严重不足。有的乡镇把“发展先进文化,加强文化建设”仅仅是“写在纸上、念在嘴上,贴在墙上、印在书上”,而实际投入很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常常面临两难之景: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上面安排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却为必要的活动经费一筹莫展,更谈不上主动积极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在经济欠发达的乡镇政府,本身财力有限,更缺少文化自觉。虽然各级政府都要求加大对文化的经费投入力度,但基层政府为了追求短期内的政绩,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仍比较普遍。

最后,基层文化站体制不顺畅。当前,许多文化站干部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情况也非常突出。各乡镇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大多数文化站工作人员从事的是乡镇中非文化站业务的工作,无暇从事文化工作。特别是近几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不少乡镇文化站的组织管理职能相对弱化,文化站干部不能很好地履行组织引导和文化辅导的本职,出现“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的难堪状况。熟悉乡镇文化情况、有文艺方面一技之长的文化站干部,本该可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显身手,但乡镇领导对文化站建设的忽视,导致文化站对农村文化组织辅导职能的丧失,直接影响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与城市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扶持力度。树立农村文化工作的阵地意识、服务意识,把文化工作的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基层政工队伍;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085-01

一、当前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政工干部配备“先天不足”

目前,基层政工干部的成份有两个突出的部分:一是一部分政工干部是从战训岗位或防火岗位上转过来的,属于“半路出家”,尤其是从防火岗位上转过来的干部,有些同志从来没有接触过基层部队,对基层政治工作缺少经验,这主要体现在大队一级;二是部分政工干部从地方院校或军队大、中专学校刚刚毕业后就充实到基层中队的政工队伍。地方大学生进入部队前,虽然经过半年或一年的实习,但由于刚刚接触部队,对基层部队政治工作缺少认识、缺乏经验。而从部队大、中专学校毕业的干部,基本上是由部队战士提的,虽然经过两年或三年的军校学习,但他们实践基础薄弱,经验缺乏,手段单一。

2、少数基层政工干部摆错位、不务“政”

有的基层政工领导是本单位的“书记”,负责或主持全面工作,但位置摆不正,不能从宏观和全局上把握和谋划政治工作,不会抓党委(支部)班子建设,不注重抓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而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业务工作上,没有发挥出党委(支部)书记在政治工作中应有的作用。少数基层政工干部对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心有疑虑,使命感责任感淡化。有的认为政治工作是一项繁琐费心的“苦差事”,嫌政治工作太清苦、太枯燥乏味,不如防火灭火等业务工作容易出成绩,因而不愿从事基层政治工作。有的虽已在基层政工岗位上,但身子沉不下去,心放不下来,精力集中不了,缺乏政治工作应有热情和事业心。

3、三是基层政工干部缺乏“阵地”意识,不能大胆地开展工作

一些基层政工干部缺乏政治工作的“阵地”意识,不会利用条例条令规定的政工阵地来开展工作,不敢大胆地提出图书室、荣誉室、俱乐部、黑板报、宣传栏等政工阵地的建设要求,使政治工作的开展缺乏应有的载体和场所,不能受到广大官兵的喜爱和欢迎,有时变成了军事、业务工作的附属品。有的基层政工干部不敢大胆地、主动地将政治工作的触角延伸到部队军事、业务等工作中,难以为防火灭火中心工作提出建议,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工作在防火灭火中心工作中的渗透和服务保障作用的发挥。

4、四是基层政工干部创新意识不强、转化能力欠缺

部分基层政工干部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开展工作的创新意识缺乏;有的“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往往上级强调什么抓什么,上面检查什么突击什么,不善于把上级指示和本单位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缺乏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有的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多,因循守旧的观念仍然存在,开展工作总强调老一套,不善于发现、探索政治工作的新规律,也不善于经验总结,对如何提高本单位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缺乏思考和研究,工作抓不到点上。

二、加强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对策

1、不断优化基层政工岗位人员配备结构

政治机关是党委的工作机关,在政治机关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素质。在加入政工队伍之前,要严把“四关”:一是入口关。对拟调入政治机关工作的干部,要采取边培训边考核的办法,坚持不缺编不调入、看不准不调入,做到先出后进、宁缺勿滥。二是廉洁关。政治机关干部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因此要把那些严于律己、严守规矩,能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为名利所累,不为权力所缚,不为私欲所动的干部选调到政工队伍中来,树立政治机关的整体形象。三是资格关。优先选调德才兼备、业务能力强的干部进入政治机关工作,在年龄结构上要形成梯次,实现老中青三结合。四是心理关。选调心理品质好的干部进入政治机关工作,组织政治机关干部进行心理测查,开展心理辅导,参加作战和重大行动,强化心理训练,历练心理素质。

2、加大对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培训的力度

目前,基层政工干部的来源主要是正规警校毕业生、地方院校招收的入警大学生,还有短期培训班成长的干部,由于入伍提干的渠道不同,基层干部素质差异较大。因此,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明确培训目标。在培训对象上,对于警校和地方入警毕业生,要突出实践岗位的培训锻炼;对短期培训班生长的干部,要突出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在培训组织上,对于基层难以组织的专业科目,要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举办宣传、干部、组织、纪检干事以及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培训班,解决基层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各基层单位要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措施,采取以会带训、代职锻炼、在岗学习等形式,加大对政工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公安消防支队

参考文献:

[1]郑中.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浅谈国企政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及途径[N].安徽经济报,2010.

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范文5

一、高起点远目标,增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使命感

(一)基层人行工会宣传思想工作的“起点”要高,“范围”要广,“形式”要新,“内容”要实。基层央行工会宣传教育工作要站在服从和服务于央行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基层人行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进一步拓宽宣传教育的外延,如加强理论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精神文明创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工会信息和金融调研等,针对央行职能调整后,基层人行职工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的发展观,广泛深入地做好工会宣传教育工作,以创新的思维促进工会宣传教育工作迈向和谐发展之路。

(二)基层人行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目标”要远,“思想”要明,“问题”要清,“动态”要知。基层人行工会干部在做工会宣传教育工作时所看到的“目标”要远,对职工思想动态要明晰,对职工要解决的问题要清楚,对职工行为动态要掌握。如针对基层央行职工对未来改革走势和个人前景存在疑虑和担忧的问题,作为基层人行工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围绕着央行的中心工作,以及金融改革中的难点和职工关切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党的金融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从而使基层人行工会工作有作为有地位。

二、明晰工作思路,强化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理念

央行职能调整后,基层人行职工队伍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就意味着工会宣传教育工作难度加大。只有真正有效地发挥基层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推进职工群体先进文化、维护和满足广大职工精神文化权益方面的重要重用,才能使基层央行工会各项工作相互促进,积极交流,实现多赢,营造和谐。

(一)找准新的位置,推行新的机制。基层人行工会的宣传职能不能在原地打转,要跳出旧的框框,树立新的理念,找准新的位置,推行新的机制。首先基层人行工会要确立宣传教育工作的“五个目标”:宣传力度要更大,教育范围要更广,文化内涵要更深,确定目标要更远,工作思路要更新的格局。其次要确立宣传教育工作是为工会工作重点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的精神动力。努力保持宣传教育工作在内部循环中的更大作为,形成互动共进的工作机制,避免“边缘化”和“两张皮”;努力保持宣传思想工作在对外辐射中的生机和活力,形成展示工会工作必不可少的窗口。

(二)加强宣传,找准热点和焦点问题。基层人行工会关注的都是单位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如文明创建、工作绩效、文化建设、职工福利等等,这些都决定了做好工会工作,唤起广大职工共鸣,提高职工对工会认识的关键。工会干部要提高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应变思维和创新意识,增强宣传工会工作的“品牌”意识,形成“上下联动,全员宣传”的工作格局。

三、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感染力

(一)创新宣传教育的思路。基层人行工会宣传教育工作要想取得突破,首先要克服思想障碍,通过思想的解放和认识的飞跃,来实现工会宣传工作的新突破。要针对职工存在的现实思想问题,通过各种报告会、评比竞赛、典型示范、文艺表演、参观访问、座谈讨论等形式,把工会宣传教育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使职工受到深刻的思想感化,在建设央行文化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工会针对职工中有喜欢书画摄影的,可以专门开办培训班,聘请老师来行讲课,组织职工外出采风,举办书画摄影展,弘扬文化,陶冶情操,增强工会凝聚力。

(二)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工会宣传教育创新应紧紧围绕职工的思想实际解疑释惑,探索实现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在构建和谐氛围中的新的运作机制,寻求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多样性、多方面文化需求的新方式。围绕央行的主要任务,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可以与“争先创优”活动、绩效考核相结合,鼓励职工自学成才,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劳动竞赛等活动,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注入新的内涵。充分运用“三室一窗”和“荣誉室”作为宣传教育的阵地,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推出工会工作品牌,使工会成为职工依赖的家、温馨的家、和谐的家。

四、突出“三抓”,加强工会宣传建设

工会宣传教育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有了创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还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和完善的制度作保证。

(一)抓队伍建设。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基层央行工会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从组织上整合工会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工会宣教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专业性,做宣教工作要有理论水平、文化素养,掌握科学理论的实质内涵,具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同时还要有综合知识,协调能力,知晓工会业务的方方面面。基层央行要重视在广大职工中培养选拔工会宣传教育工作者,努力建设一支技能全面、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会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 文化生产力 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

基层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政府各有关部门对基层公共文化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扶持和支持基层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不断出台,文化产业与基层文化建设的关系也更加密切,文化市场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基层文化资源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配置下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大众文化所传播的混杂的价值观念,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的思维习惯、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的过程也是新的文化形态形成的过程,基层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国家文化转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基层文化转型制度性缺陷以及引起的文化滞后的原因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需求之间存在功能性缺失

党的十六大以来,基层文化建设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各种新兴的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以不同的表现形态,走进了城市社区和乡里村间 ,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但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基层文化建设仍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部分农村,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一些地方愚昧迷信活动抬头,腐朽思想蔓延,社会丑恶现象沉滓泛起等。这些问题仅仅是基层文化建设的薄弱程度在社会上的表面反映,更为值得重视的是,一些地区基层文化建设的缺失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基层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失调现象仍在继续,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文化差距仍在继续扩大,文化之间的冲撞也时有发生而且有继续升级的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结构迅速发展和变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市场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的不断确立,人民群众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要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结构性变化调整。然而,由于我们传统文化建设的思想注重的是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和国家意识形态属性,注重的是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抵制和消除异质文化的影响。这种单向的灌输,只看到防止消极文化的负面影响,忽视对其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快捷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缺乏战略考虑,表现在共公文化设施残缺不全的现实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表现在基层文化服务水平低下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市场性矛盾。当前,地方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由于没有把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职能性工作,仍然沿袭过去文化管理的思路,习惯于或热衷于把文化设施建设当作送温暖工程,热衷于兴建了多少个文化馆(站)、赠送了多少册图书,表现一下对基层文化的关心,而很少思考这些设施、设备、图书的实际使用效果。对于这些文化秀在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中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社会效益如何,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等问题研究不够,用心不够。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性缺失实际上等于将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的责任推向市场,导致基层文化阵地在市场文化的冲击下丧失。

二、文化管理机制的紊乱制约了文化资源合理配置

文化设施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文艺繁荣的载体。提供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管理文化的职能要求政府切实履行的文化管理的职能,而传统的基层文化建设与管理是按地方和行业的条块分割方式设立的,文化经营管理单位众多,投资规模狭小而分散,重复建设严重,服务功能低下,社会效益极差。由于各个政府的职能部门工作任务和具体利益的不同,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多头管理,多头投资,使有限的文化资源因管理部门的不同,所有权的分离,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有限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目前,尽管有些文化管所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实行专业归口管理和企业化经营,但是,还有一些企业利用与行政机构的传统联系,利用文化企业特殊的社会公益性质和意识形态功能,垄断资源,操纵市场,相互排斥,谋取垄断暴利;

经过几轮的文化体制改革,政府的文化职能部门本该属于自己的搞好文化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功能推向市场,把本应该属于政府法定的保护公民文化权利和实现文化利益职能性工作,变为实现其内在效应的文化市场交易。由于政府将投资公共文化的主体地位分割为不同部门,部门之间利益竞争和均衡成为政府的日常工作,文化服务于文化管理限于缺位和错位之中。政府要么把公益文化推向市场,使有限的公共文化资源因缺乏市场敏感性变成了空壳子和“摆设品”;要么垄断经营性文化市场,使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活力因垄断的市场而失去活力和效力,造成了文化资源的闲置和大量流失,加大了市场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与单调匮乏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矛盾。政府从垄断文化资源到把公共文化推向市场,从管理文化市场到获取文化垄断的利益,从自己发展文化产业到鼓励民间资本有限的参与,反映出政府管理文化的迷茫和无奈。

三、文化的市场能力难以支撑起基层文化安全的防线

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传播力和广泛认同的文化形式。政府通过多种文化形式,建立基层文化的基础网络、逐步完善文化服务功能,用先进的思想道德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用先进的价值理念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文化心理,用有效的管理培育活力无限的文化市场。现代高新科技革命对人类当代文化的发展正在产生着以往所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文化生产方式改变、主导传媒形式的革新和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引起了原有文化艺术生态格局的全面变化,在现代社会里,一切关于思想文化的有效传播、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经济的实现,都只有通过和借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手段才能实现,因此,文化经济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民族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文化敌视到文化融合,从文化输入到文化输出,实现文化双赢。

主流文化“守土”的责任重如泰山。但主流文化由于具有历史的渊源、民众的普遍认同和执政者权利的辅助,经常以统领者身份,采取固守阵地手法,思想观念僵化、内容虚化、表现形式居高临下,传播手段粗暴单一,发展方式上呈现出权利化、内卷化的自残走势。面对文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消费趋势,主流文化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应对,大有阵地丧失之感。由于传统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形式传统单一、传播手段和方式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营销网络的覆盖面和布局的不合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潜力不足,对文化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文化产业所承载的、传播先进文化的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反过来严重制约了基层文化的发展。

当前,社会资本与国际资本已经多渠道、多形式进入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区域。以金融资本为主力的多种资本形态已经参与了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国际文化产业的进入,加剧了基层文化市场的竞争,主流文化的传播受文化产业和基层文化日益弱化的影响,在与其他文化进行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中国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举世公认,而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以及资助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及其资料的抢救和整理上表现出的消极和麻木,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利用的被动和迟钝,不仅制约了基层文化的发展,而且延缓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和财富时间,使主流文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状态,时刻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转贴于 四、文化政策体系难以弥补文化立国的法律缺憾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由一系列由党的政策、行政法规和规章构筑起来的文化建设的政策系统和文化管理机制。然而,现有的文化政策系统,基本上都是在两种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定和形成的,很大程度上带有计划体制的痕迹。由于我国不同领域里的现行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是由政府的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以政府的名义的,行业和部门的利益保护色彩比较浓重。这些出自不同部门的文化政策往往因部门利益而相互打架,相互制肘。因此,整个文化建设的政策体系就缺乏法律体系的权威性、公共性、公正性和公平性。

文化政策的自相冲突反映政府对管理文化和经营文化的认识模糊,但是,面对经济文化全球化大潮。面对中国融入世界,严格按照WTO的贸易自由化原则、透明度原则、市场准入原则的允诺。按中国政府承诺,文化市场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双向的相互开放。遵守WTO这些基本原则本应成为各成员政府制定和执行国内文化政策的文本基础和义务。文化政策明显的不一致和内在的规则冲突,不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文化建设体制和制度上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行政垄断、市场准入、投资主体多元化、文化企业产权关系改革等,还进一步激起了新的国际文化规则的冲突。

由于文化政策与国界文化规则的差异,一方面要执行文化政策另一方面又要符合国际规则,加上原有的文化政策系统并未因机构的改革而失去政策效能,还出现了新机构执行旧政策,致使一些地方和领域,文化行政权力在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的名义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权利和市场的扭曲。中国文化市场的法律和法规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趋势,要求将不同文化领域彼此独立和不相衔接的法律法规转化为所有领域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迅速推动各类文化产品的自由流通和各种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为建立统一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资本市场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