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范文1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它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有助于激活以往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储存,使学生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一般的学习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一,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像科学家一样”的学习,形是“研究”,实是“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其二,“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是充满乐趣、极富挑战的学习。只有亲自去做,才能有所感悟。这种学习更多地强调其学习过程,而不是研究的结果。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为学习者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概念不再是原来意义层面上的,而是更广泛、更深刻的,它的内涵更丰富,使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有效以及更具多样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能更好地展示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多媒体课件创造出一个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而且能够展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 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1.1 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研究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这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网络,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信息量大,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有效的信息获取方法。但是网络上的信息多而杂,特别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信息往往淹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并不十分适合学生使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上导航和网站链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效率。
1.2 学生的合作学习与师生的平等交流在网络上进一步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尊重他人的想法,发扬团队精神。网络能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广阔的空间。网上学习的合作与交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和聊天工具(QQ或“微信”)等方式进行,师生可以就自己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
1.3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与评价可以通过网络得以展示和实现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研究的灵感还是情感的体验,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能进行相互的交流,以便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学生将研究的观点、进程、体会及活动记录及时上传到校园网的ftp上,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在网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来自于三个方面:指导教师的评价、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相互的评价。
以研究性学习课程“等比数列与分形”为例,在这节课中,笔者将中国科技馆“探索与发现·数学之魅”的展览项目及互动栏目作为教学情境,依托于高中数学课程中数列、推理与证明的有关内容,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问题,挖掘其中的数学本质及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安排适当的教学情境,以启发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探究与证明。这节课是北京市数学“社会大课堂”网络直播公开课。课后,笔者向现场及远程的教师介绍了学校参与社会大课堂的实践经历,并就某些数学及教学的问题与现场及观看网络直播的教师进行现场和视频交流。这节课以教材为工具,将社会资源与高中数学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并借助网络传播实现师生、师师之间的交流,扩大了教学改革与尝试的影响力。
2 多媒体课件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增大课堂容量,优化教学结构,还可以绘制动态直观的立体图形、生动形象的动态图形,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拓展学生思维、调控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等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在“创设问题情景处”“学生思维的困惑处”“学生思维的转折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主体地位,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下面以“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为例,初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演示、交流的工具发挥作用。
2.1 对丰富背景资料的展示
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来呈现问题。比如在柔和的背景音乐下,学生将欧拉的生平娓娓道来:“他是世界上最多产的数学家,一生中写下了886篇文章;他创设了许多的数学符号,有许多以他名字命名的定理。欧拉完全失明以后,仍然以惊人的毅力与黑暗搏斗,凭着记忆和心算进行研究……”这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使学生对数学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大师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的决心。
2.2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课题
利用课件演示并提问:“足球需要多少块正五边形和多少块正六边形的牛皮拼成?假如有60个碳原子,如何才能将他们组成一个完美的分子C60?足球又为什么叫做‘足球烯’?”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研究问题时的思维起点。
2.3 演示逼真动画,展现探求新知的过程
在对多种多面体的顶点、棱、面的研究中,通过人机对话,让学生去观察、发现有些多面体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之间的关系:V+F-E=2。并且通过电脑动画对抽象概念“简单多面体”以及抽象的拓朴变换的形象展示,使学生正确理解多面体欧拉公式的使用条件和证明。运用多媒体动画,从“多边形内角和”“去棱法”“拓朴学方法”等方法,对简单多面体欧拉公式进行证明。这样,通过对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多种证法的形象展现,促进学生去创造与创新,使学生深刻领会研究问题的完整过程,强调任何研究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脑不竭的思考。
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又是个复杂的观察发现、归纳猜想、推理证明与实际运用的研究过程,学生难以真正地理解、掌握公式发现与证明的过程。借助计算机课件模拟有关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形象直观的、动态逼真的、慢放调控的思维推理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图形计算器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图形计算器(Graphing calculator)是指一种能够画图象、解联立方程组以及执行其他各种操作的手持计算器。大多数图形计算器还能编写程序。
一些高中数学教师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图形计算器。欧美学生中图形计算器几乎是人手一台,是很普及的理科学习工具,在某些课程(如微积分)中甚至是必需的。国外中学到大学的大部分考试都是允许带图形计算器的,在北京的高中数学应用竞赛的复赛(笔试)中,图形计算器和科学计算器是被允许带进考场的。现在国内部分中学使用的图形计算器主要有卡西欧、HP-48S、德州仪器TI-92等。
笔者曾经在研究性学习“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一课中,鼓励学生用图形计算器探究问题、大胆猜想、解决问题。
【问题1】已知A为四边形DEBF所在平面内一点,且向量、、、满足+=+。
1)作图并观察四边形DEBF的形状。
2)四边形DEBF有什么特性?试证明你的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用图形计算器作图并观察四边形DEBF的形状。如图1所示,作+=;如图2所示,欲作+=,只需以为一邻边,以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AECF;如图3所示,连结DEBF,观察四边形DEBF的形状有什么特征?(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改变A、B、D、E点的位置,继续观察四边形DEBF的形状,有什么发现?(四边形DEBF始终是平行四边形。)
【问题2】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长度与四条邻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用手中的计数器作图、测量以探究结论。如图4所示,作平行四边形ABCD,连结对角线AC、BD,利用计数器测量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长和对角线长,并计算及的数值,发现成立,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验证结论。即: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条邻边的平方和。
【问题3】平行四边形ABCD中,E、G为AB、BC边的中点,DE、DG分别与AC交于F、H两点。你能发现AF、FH、TC之间的关系吗?
如图5-1所示,学生可以利用图形计数器作图,并测量AF、FH、TC的长度,发现AF=FH=TC。拖动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如图5-2所示,动态观察,发现AF=FH=TC这个规律不变,因此,猜想AF=FH=TC。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证明这个结论?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图形计算器的运用,直接观察、大胆猜测,较好地培养了合情推理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及研究的兴趣。
总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不再只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它更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范文2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思考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它的功能在于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二、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
2.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作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切入口,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题通常是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
3.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以下的问题均可做为数学研究性问题来进行讨论:(1)购房贷款决策问题;(2)对当地或国家近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调查,预测今后人口数量;(3)气象学中的数学问题;(4)当地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预测今后的耕地面积;(5)无盖盒子的最大容积问题;(6)商品营销策略问题等等。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数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实施中,数学教师观念转变是前提,同时要求数学教师也要进行角色的转换。首先,数学教师应是学习者。因为,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数学教师要摸清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特点,以学习者的身份去体验数学研究,以学习者的立场参与其中,去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学会向数学提问,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其次,数学教师应充当指导者。为此,数学教师在选题阶段,要针对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条件、特点,开发设计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在方法上,教师也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鼓励学生不断对实施方案进行微调。再有,数学教师应充当评价者。这里的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注重过程,注意激励与导向的结合。二是数学教师对自身的评价。数学教师应当去反思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强化评价意识。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目前,“研究性学习”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让我们共同走进“研究性学习”吧。
参考文献
[1]李建平 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5,31。
[2]程太生 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优化 高中美术 研究型教学 对策
1.努力培养研究型教师
只有研究型教师才能出色完成研究型教学任务。要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研究教学的整合,就必须提高教师素质,努力培养研究型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自觉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力量的源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开展研究型教学是目前学校教育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要走出欣赏教育的窠臼,结合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我们要认真学习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和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对传统的教学形成巨大的冲击。作为高中美术教师,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计算机辅助研究性教学活动中不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就有不受学生欢迎的可能,就有被淘汰的可能,就有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可能。学校要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比如:举办教师专题培训班,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学校要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快速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组织教师课题组立足教学实践开展研究活动,训练教师教研能力;多开展“应用信息技术开展高中美术研究性教学”的公开课,观摩课,对教师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
2.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教学的整合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教材变化很快,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各校的美术老师教学任务都很重,至少带几个教学班,课时很多,工作压力也很大。在这种现状下,如果没有明确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信息技术与研究性教学的整合就会流于形式,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何建立有效地激励与约束机制推进信息技术在研究性教学中应用,我认为可以本着这样的思路:一是各校可以形成一个组织管理机构,对老师从事研究性教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开发先进的教学软件,降低整合门槛,便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二是对从事研究性教学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把整合效果列入教师评优条件,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必要的约束手段,各校应建立研究型课程标准;制定指标考核体系。对信息技术与研究型教学的运用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既是教师工作量评定的参数,也作为教师评优、晋级、津贴发放的依据。
总之,有效激励,是为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主动性;合理约束,是为了培养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自觉性。
3.大力开发实用软件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大量信息正在高速增长,正在高速传播,正在高速转化。教师对研究型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有价值信息的筛选、归纳和整理,任务异常繁重。现实迫切需要开发出简单实用的教学软件,以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软件的开发,要跟据研究性教学的需要,由教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人员共同完成。软件的开发,要根据培养学生综合研究的需要。在设计教学软件时,要以课程知识点为基本单位,制成以文字、图像、图表,表格,公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模块,再把这些模块集成,形成教学素材库。软件的开发,要服务师生课题研究需要。有授课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研究需要,自主研发符合教育发展规律,能促进学生主动性,探索性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多媒体工具性、资料性、模版型教学软件。软件的开发,要特别注意校际合作,各校联合开发自己的优势课程软件,即可以保证软件质量,又大大缩短软件开发时间,降低开发成本,避免重复,达到共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开发的软件要具有通用性,其构件要能组装到其他软件中,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易组装性、和正确性。所开发的软件要遵循公众标准,要适应各种硬件和软件环境,以利于各校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以形成和保护各自的教学特色。
4.构建区域性校际信息资源库
当前校园信息资源库既是现代高中美术教学的必要手段又是应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提高研究型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区域性校际信息资源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对美术教学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集成在一定区域内各校资源共享的使用系统,该资源库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库、题库、课件库、教学案例库、视频库、语音练习库等多方面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范文4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8-0053-02
初中信息技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习板块中的起始及基础阶段,在不断更新的教育现代化环境下,在素质教育日益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其学科地位也逐渐提升。然而,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没有升学的压力,使得学生在该课堂学习中处于一种相对自由、散漫的状态,学生往往凭兴趣而学,不太注重学习的实效,从而导致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普遍存在低效或无效的状况。[1]
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对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吸引到课堂学习中?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并贯穿整个课堂甚至延伸到课外?如何将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索的天地?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相比,信息技术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否则一堂准备不足或设计不好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只能是一堂无效的课。
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笔者提出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策略,供大家参考。
第一阶段,学习需求的构建。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教师仅仅教会学生怎样做,而未教会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学生对学习就不会有持久的兴趣,听课自然就流于形式,哪还有什么有效性可言?为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教师从课堂内容、形式上都要下一番工夫。策略一:课堂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要结合日常生活、环境及经验,力争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策略二:课堂形式要结合教育现代化的环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影音、动画、动漫情境烘托讲课主题,或抛出一个又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在学生思索并分组讨论之后回归到课堂主题的探求,或通过学生参与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带动气氛,引入课题。
第二阶段,课堂组织程序化和多样化。这一阶段尤为重要,课堂组织是否有效和效果怎么样与它关系密切。课堂组织程序化的好处是便于检查教学环节所出的纰漏,在某一教学环节上所出的漏洞在该环节得以修正。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表现在引入―讲述―巩固―承接等环节,如考虑以什么方式温故知新,以什么方式讲述新课,以什么方式巩固新知,以什么方式承接下一知识点等等,从而进一步保证学习信息技术的价值实效性。
第三阶段,学生反馈信息的正确处理及教学评价手段的恰当运用。当课堂教学程序化之后,预设就构建好了,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2]有了生成的课堂,教学效果才得以保证。学生反馈信息的正确处理则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生成,相应的策略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点碰撞、整理思路,以练习巩固新知,促进提高。对于课堂学习上的疑点,解决途径有现场解答、论坛发帖、QQ留言等。教学评价手段的恰当运用是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种思维的兴奋状态,挖掘其思维潜力,或帮助其整理思路,从而提出新的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生成的有效手段。[3]教学评价手段可以是利用点播软件公布或点评学生作品;或用填表方式开展自评、他评;或通过教师或学生口头评价,或用软件测评等等。
第四阶段,结合教育现代化的环境,引导学生在课外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探索信息技术问题的过程记录,活动让学生自已发现感兴趣的问题、直面问题,自已去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主动性的活动使学生在困难中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在课外遇到的问题又重回课堂或求助于网络寻求答案。这也正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课外的有效延伸。为此,笔者采取的策略是要求学生选一个自已喜欢的信息技术小课题研究,借助于图书馆、网络或教师资源,自行组织、合理分工,进行合作式研究,最后拿出一个颇有份量和深度的研究成果,并要求制作成电子文档,供大家学习交流使用。其实,学生在制作总结式的电子文档时就用到了所学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不是又从课外回到课堂了吗?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程序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课堂反馈,采用多种形式的、合理的教学评价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同时鼓励学生课外自主选题,展开自主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使之成为课内学习平台的延伸,切实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教育现代化新环境下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陈国平,魏为.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N].中国教师报,2006-05-31(B1).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范文5
教师:屏幕上是一幅太阳系的行星运行图,请同学们说说,木星、地球等的轨道是什么?(图略)
学生(众):是椭圆形轨道.
教师:很好,这些椭圆轨道上的各点有没有统一的几何特征?
学生:……
教师:形缺数时难入微——下面请那位同学来做做看椭圆轨道上各点的几何特征是什么?注意:按屏幕上的提示去做,其它同学通过观察去理解).
有了这样的动画思维,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所学的知识证明这一图象事实的兴趣。
学生1:(这位同学做的很认真)
教师:下面请那位同学说说自己对椭圆上点的几何特征的理解?
学生2:P点变化时,|PF1|、|PF2|都有在变化,但|PF1|+|PF2|却没有变化.
学生3:根据同学2的理解,使我联想到前面圆的定义.在平面上,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所以,椭圆的定义应该是:在平面上,到两个定点距离的和是一个常数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学生4:同学3说的不全对,因为,我看到同学1在做”动手做”时, |PF1|+|PF2|的值与|F1F2|不相等时,P点的轨迹是椭圆; PF1+PF2的值与F1F2相等时,P点的轨迹不是椭圆,而是一条线段.
学生5:还有一点要注意,当F1和F2重合时,P点的轨迹是圆.
教师:同学3通过观察、联想、类比最后给出了椭圆的定义,这种做法是很好的,同学们都要学习;但是,同学4和5的认识更深刻,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要有这种探究精神,在概念的学习中要充分挖掘其内涵.谁能在同学3、4、5的基础上准确的给出椭圆的定义?
学生6: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这个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学生7:我们在学习椭圆概念时应特别注意与的关系.当|PF1|+|PF2|>|F1F2|时,P点的轨迹是椭圆;当|PF1|+|PF2|=|F1F2|时,点P的轨迹是一条线段.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强调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一、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更新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是实现目标的载体,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设计和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不能停留在为内容而教的低级层面,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于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优化。在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设置了一个综合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掌握的考查,例如:设计一个旅行计划、我的家乡、世界文化遗产之旅等。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在这些综合活动中能得到更好的应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研究,在质疑问难中研究,在观察比较中研究,在矛盾冲突中研究,在问题解决中研究,在实践活动中研究。
二、信息技术课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具体实践
下面笔者将以高一教学内容中的《信息的获取》为基础,开展主题为《我的电脑我装配》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究。
1.问题的提出
《信息的获取》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第二章,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成为每位学生在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并为学生学会有效组织和处理信息奠定基础,是学生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已应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越来越多的家庭对计算机的需求日趋增大。对于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简单的信息搜索、处理、交流的能力,对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已有一些感性的了解,所以确定《我的电脑我装配》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通过该研究性学习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2.研究目的
(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2)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3)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5)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
3.研究任务
(1)识别基本电脑硬件(主板、CPU、硬盘、内存、显示器、键盘、鼠标、光驱、机箱、打印机……)。
(2)识别基本的软件(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以及其他应用软件)。
(3)了解“为什么要选择”――由于资源的缺乏,使得在个人和社会水平两个方面的选择成为必要。
(4)了解竞争不都是仅仅基于产品的价格,竞争还包含了款式、品质差异、广告、售后服务和信誉等方面的非价格竞争。
(5)有条理地说出自己所要配置电脑的主要用途。
(6)运用合理的购买原则来选择商品和服务;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现有的条件设计一个解决方案。
4.研究过程
(1)情境设计
根据市场价格,每个小组配置组装4000元左右的计算机一部。
(2)活动安排
以高一某班学生为对象,本班学生共48人。本活动为时2周,其中集中活动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提出问题、学生分组、第一次网络信息搜索,进行调查。
第二课时――交流信息、设计方案、第二次网络信息搜索。
周末课外活动――收集有关数据和证据。
第三课时――交流各组的电脑配置方案,接受同学的质询,展示成果。
第四课时――灵活使用(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探明)。
(3)具体过程
①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学生分为六组,每组八人;分组之后,相互讨论,制定研究计划。网上搜集信息,制作调查表,对一些问题进行调查,如:新的电脑派什么用处?你需要什么型号的配件?如果你不认真考虑,会有什么结果?当你决定买什么的时候,你需要思考什么?
②搜索资料并确定方案。针对研究的任务,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下面的网站里面有和你问题相关的信息,访问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站点,运用关键词或者短语搜索你需要的信息,收集相关的可靠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回答有关问题。
站点1:太平洋电脑网 .cn
站点2:中关村在线 .cn
站点3:天极网
站点4:泡泡网
③课外研究。调查电脑销售地点,各种品牌价格等。
④成果展示与评价。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的学习成果(配置清单)进行展示,交流分享并评价学习成果。
三、总结与反思
《我的电脑我装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是局限在相对静态的知识层面上,而是让学生围绕在添置必备学习工具的这个真实任务中,探索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如何满足生活的需求。通过实际问题达到掌握信息获取的教学目标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将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会了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的精神。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正是现代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倍敏,谢斌.中学信息技术研究性教学模式浅析[J].科技广场,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