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心理素质;培养
一、引言
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心理素质提高的重要期,在校期间开展科学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为初中生身体良好发育、心理素质良好锻造提供坚实的基石。科学表明,适当适度的体育活动能够使得压抑的心理得到有效的释放,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团结同伴、尊重观众,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二、目前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初中住校管理较常见,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形成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模式,单调、刻板,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心理迅速发展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但是对于复杂的问题与事情缺乏心理准备,容易气馁,情绪低落。一些学生缺乏包容意识,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缺乏意志、毅力。
三、体育教学活动对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
(一)促进沟通、交流提升学生自信心
体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迎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通过阶段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慢慢从简单动作着手,再到复杂动作,再适当开展竞争对抗比赛,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找到自信。
(二)能够预防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远离枯燥无味的文化课程学习,思路得到更新,思维得到转变,学生也可以从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这样也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学习文化课程。大量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够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育治疗。
(三)促进学生智力发育
适度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室外获得新鲜的、充足的氧气,这也是大脑发育所需要的有利因素。体育活动增强了体魄,良好的体魄是大脑灵活运转的物质基础,促进智力发育。
(四)提升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很多项目是需要团队意识,比如篮球、足球、排球项目等,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独立性思维、以自我为中心现象严重,那么通过这类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及学会到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观念。
(五)有利于健全学生心理品质
参与体育教学及活动可以让人与人之间交流更加亲近,有利消除隔阂,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摆脱消极情绪、减轻心理障碍,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而打断不良人际关系与自闭人格的恶性循环。
四、措施
(一)通过异性搭配联系法
通过日常经验能够发现人在异性面前或多或少会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很多平时不敢做或懒得做的事情也能够积极去做。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施展异性搭配,这样不仅能够积极的展示学生的表现能力,也可以增强合作与协调精神,也能够促进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
(二)因材施教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
(三)利用挫折法培养承受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面对失败、应对挫折走向成功的保障。“温室效应下”培养的人才,对于环境应变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的给他们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其中批评是最常见的、最简单的方法,在他们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历一些挫折,使他们能够看清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坎坷和困难。
(四)安排科学的运动负荷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精神状况来安排适当强度的运动。
【参考文献】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 青少年篮球运动身体素质影响
篮球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爱好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受到篮球运动的影响各有差异。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较大,因此,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较为深远。影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因素有先天遗传效应,也有后天的训练效应,后天的训练效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只有更多地了解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情况,才能更科学地对青少年进行有助于身体发展的各项训练,以免盲目训练而适得其反。所以,科学的篮球训练能使得专业或非专业篮球青少年爱好者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收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对篮球运动对青少年各项身体素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探索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提高他们素质训练的水平,为科学训练提供一些实践的理论和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山东科技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及学生业余篮球运动队队员。队员年龄在18―22岁之间。
1.2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跟踪观察法、训练实践法等综合性研究的方法,分别观察研究对象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以及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并根据文献资料结合研究结果的实际情况作一定的研究。
2.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生理素质的影响
2.1对骨骼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正是骨骼生长发育时期,人体骨骼大部分由软骨骨化而成。在篮球运动中,较多弹性和柔韧性的练习,使青少年关节的活动柔韧、灵活、牢固,加强骨骼的柔韧性,加固关节的稳定性,对骨骼的增长与增粗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直接有助于青少年身高的发展。
2.2对肌肉的影响
篮球运动属于技巧性较强的运动,不但需要较好的耐力,而且需要速度与爆发力,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而速度与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青少年的肌肉含水分较多,肌力较弱,耐力差,易疲劳,肌肉占身体总重量的百分比较。所以,长期的篮球运动会使青少年的肌纤维增粗,加快青少年的肌肉发育。
2.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在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往往兴奋大于抑制,因此就易冲动,也易扩散。在篮球运动中,运动员要对变化莫测的赛场情况作出准确判断,迅速采取措施,改变自己的动作方向和节奏,甚至改换技术和组合。因此,在比赛条件下,运动员的注意力非常集中,精神高度紧张,这对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运动性机能的能力起着良好的训练作用,同时,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也能得到提高。
2.4对心血管的影响
青少年的心肌纤维较细,弹力纤维分布较少,所以心缩力弱,心率快,每搏和每分钟输出量较。经常参加篮球训练的青少年的心血管系统与一般青少年有很大的差别。青少年长期进行篮球运动或训练,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心肌组织上肾上腺素减少。可产生窦性心律徐缓,安静时心率减慢。另外,长时间的篮球运动可产生运动性心脏增大,而篮球运动员的心脏增大以心室增大为主要目的。长期的篮球运动与训练可改善心功能的机理,经过训练,心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在合成速率增加,冠脉动脉供血较好。
3.篮球运动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影响
3.1对速度素质的影响
速度是篮球运动中最重要的素质,是比赛中争取时间优势的重要条件。研究发现,经过篮球运动与训练之后,把素质水平相仿的大学生分为二组,一组进行放松训练,另一组不进行放松训练,其它训练内容及条件一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用肌张力计测得实验组肌肉放松能力比原来增长了8倍,而对照组只增加了1.8倍,可见放松训练有助于跑速的提高。另外,在运动中,协调性的发展也可增强青少年的速度素质。在篮球运动中,抢篮板球反攻时最需要速度,这些都会加强青少年速度素质的提高。在进行反应速度训练时,运动员集中注意力,思想有准备,使肌肉处于紧张待发状态,就有利于运动员及时做出应答动作,使反应速度加快。
3.2对柔韧素质的影响
在篮球运动中,变向滑步可以增强运动员膝关节的柔韧性和滑关节的柔韧性,各种投篮动作可以增强运动员肘关节及腕关节的柔韧性。而且篮球训练有专门增强运动员的柔韧性的练习,如简单的压腿、放松膝肘踝关节的动作等,不仅对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柔韧素质,而且对个人技术的发挥,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3对弹跳作用的影响
在篮球比赛中,争抢篮板、跳投、盖帽、补篮时,运动员要跳得高、速度快、跳得及时,弹跳能力是争取空间优势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例如,篮球运动中的行进间上篮及抢篮板等技术动作都是发展青少年弹跳素质的重要因素。
3.4对灵敏素质的影响
在篮球训练中,运用各种信号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神经系统迅速集中和扩散能力,能使运动员随机应变,迅速反应。篮球运动要求运动员在极其快速和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反应敏捷、应变能力强和动作准确。例如,运球中突然变向过人,抢篮板球时迅速判断球的落位等,这些都会增强运动员的灵敏素质,达到较好的目的。
4.篮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
4.1对配合心理素质的影响
在篮球运动和篮球训练中,各队员之间的配合是完成战术的关键所在。所以,青少年个人配合心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在多次的篮球比赛或训练和青少年会在战术配合中不断提高配合的心理素质。
4.2对反应心理素质的影响
在篮球运动中,青少年反应速度会得到提高,它主要受到青少年个人心理素质和个人反应速度的影响。比如,在篮球运动中对篮板球反弹方向的确定反应,或持球变向的反应,都是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反应。
4.3对投篮的心理素质的影响
篮球初学者投篮时心理素质较差。心理素质会影响投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经过多次投篮的篮球训练和比赛之后初学者会提高投篮的心理素质,并较好地掌握投篮的方法,从而提高投篮的命中率。
5.结论与建议
对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教师要根据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素质的影响,结合青少年自身的情况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训练。在训练中,教师应多示范、多练习,少讲解,安排好训练和休息的时间,训练内容尽量多样化,这样既可以全面发展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又符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此外,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在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有相应的遗传度,后天训练课改变的环境因素区间范围大小不一。教师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充分利用先天的遗传效应,开发后天的训练效应,这在篮球运动中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守恒.少年篮球运动员训练前后某些运动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J].体育科技,1997,(5).
[2]王守恒.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运动能力发展规律的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2).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员;防冲突应变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V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145-02
空中交通管制员作为空管系统的核心,其综合能力素质的高低成了航空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其防冲突应变能力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是在冲突发生之时或者是针对潜在的冲突,对其进行解决,以保证空中交通的安全。
1防冲突应变能力包含的内容
空中交通管制员的防冲突应变能力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表达能力
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只有拥有语言的表达能力,才能通过无线电设备与空中的人员取得联系之后把自己的想法正确传达,如果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表达能力不够,传达了错误的信息,或者是信息没有及时传达到,将会给空中飞行带来很大的事故,甚至是无法想象的后果。
1.2专业知识
空中管制员的工作专业性很强,所以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很高。空中管制员利用掌握的知识技能、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能力综合起来,对突发性事故进行及时的解决。这就要求空中交通管制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较高的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1.3预测能力
这里所说的预测能力是指对冲突发生的预测能力,这就需要管制员对空中交通进行敏锐的观察,及时发现潜在的引起突变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能够做出准确的预测。
1.4反应能力
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反应能力的快慢直接影响了空中交通的正常运行,面对所有的信息与报告,应变能力直接决定了管制指令的准确及时下达。这就要求空中交通管制员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接收信息与报告之后,对其进行正确的鉴别,做出相应的决策并及时下达。
1.5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是要求管制员对接收之后,利用知识与快速的反应能力对其进行正确的鉴别,然后做出相应的决定,然后再及时进行指令的下达。这主要要求空中交通管制员所做决策的时间与正确性。
2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防冲突应变能力的措施
虽然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但也不可能确保在工作中的所有环节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再加上航空领域的工作又相对较复杂,随时都有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因此,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防冲突应变能力势在必行,但如何才能提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本部分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叙述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防冲突应变能力的措施:
2.1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身体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任何工作都要求有个良好的身体素质,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也不例外。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保证良好身体状态的保持,而且身体的健康状态对工作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空中交通管制员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使身体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状态。
这就要求空中管制的工作人员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尤其是休息时间的安排,调整好工作前的状态。并且,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与睡眠时间,要多锻炼身体,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
2.2心理素质的培养
对于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在发生突发性事故时,较强的心理素质也是管制员一项必要要求。人的心理素质可以影响人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志于冲突发生时各种能力的发挥,而人的心理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先天的与后天的。后天的是在人的工作、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可以通过行为塑造的。
在对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选拔时,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并对选拔上的人员进行心理素质培训。管制员自身也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时时进行自我肯定、增强自信心等。
2.3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
专业知识的水平对于管制员的工作来说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所以对其专业知识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掌握工作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所以要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业务学习,以增加其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可以有良好的判断力、决策力与处理能力。
2.4突发性事件的模拟训练
笔者认为,一定的模拟训练可以提高管制员的防冲突应变能力。所以可以进行空中突发性冲突模拟训练,在对空中管制员管制进行能力考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及时加以改正。虽然模拟的冲突事件不一定会发生,但对于提高其应变能力有一定帮助,真正考核管制员的时候是在真正的工作中。
3结束语
本文中,笔者对防冲突应变能力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防冲突能力的措施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增强其防冲突应变能力对于航运事业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董旺田.空中交通管制员素质优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07).
[2]黄和龙.提高管制员防冲突应变能力浅析[J].空中交通管理,2010(07).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 军事体能 心理训练 原则 内容和方法
随着大量高科技武器装备的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战场,飞行人员的体能素质和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由于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相互影响的,生理活动会导致心理反应的产生;心理活动会伴随相应的生理变化。因此,通过适当的技术操作,可以控制人的生理活动从而引起某种心理状态的产生。
1 军事体能训练中心理训练的概念
军事体能训练中的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军体训练的形式,运用心理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从广义方面说,心理训练是有意识地对飞行学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为个体获得良好的身体素质储备心理能量,做好心理准备;从狭义方面说,心理训练是使其学会用意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使之能在运动训练和复杂的作战中,保持心理稳定性,发挥个体的运动潜能。
2 军事体能训练中心理训练的意义
在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战斗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剧烈性与日俱增,需要军人强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不但对军人的体能要求没有减弱,反而对体能水平和训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通过体能训练,使学员从力量、速度、耐力素质到灵敏、协调素质,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飞行学员的抗眩晕能力、抗疲劳能力、野战生存能力和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现代战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3 军事体育训练的心理原则
3.1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
人的各个部位的器官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某一部位器官的不协调,就会造成畸形发展,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军事体育训练中,要选择多方面的训练内容,恰当运用各种训练方法,通过军事体育训练,使身体各个部位、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以及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3.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是指军事体育训练要根据训练任务、内容特点、受训者的实际,合理地安排训练科目及其每项内容的运动负荷,使练习与休息互相交替,达到有效增强体质的目的。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重要的是正确处理运动负荷表面数据和内部数据的关系。作用于受训练者一定“量”和“强度”的运动负荷数称为运动负荷的表面数据。一定量和强度作用于受训练者所引起的身体内部一系列的生理、生化的变化,称为内部数据。因此,决定运动负荷不仅要看负荷的表面数据,还必须注意身体内部的数据变化,以身体的承受能力为标准。
3.3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军事体育训练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顺序,要严格遵循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要求,使学员通过一定努力能够掌握军事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并逐步深化,使机体功能不断提高。遵照这一原则,就必须科学安排训练内容、方法,合理决定运动负荷的量。军事体育训练过程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运动负荷逐渐提高。
3.4自主性训练原则
自主性训练原则是指在军事体育训练中,教员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引导受训练者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刻苦地掌握军事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把完成训练任务变成自觉行动,要贯彻这一原则,一是要使受训者明确训练目的和意义;二是在提高训练兴趣上下功夫;三是安排训练要从受训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之经过努力能争取到好成绩。
3.5因人施教,区别对待原则
由于每一个学员的心理特征不同,心理素质的水平也就不同,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其一,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不同要求的心理训练。其二,施教对象不同,心理训练的标准也应有所区别,切忌“一刀切”。
4 心理素质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和多样作战样式广泛应用,官兵的心理素质在战斗力发挥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军人心理素质的训练内容包括:心理适应力,承受力,毅力品质,抗干扰能力(注意力高度集中)以及脑力素质训练等。
心理适应力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一个认同程度和能力,是人心理素质中的一个不稳定,容易消退的成分。现在的飞行人员都未经历过残酷战争的实际考验,一旦战争爆发,极易出现恐(畏)惧,失眠,动作僵硬,对战争前途担忧等到一系列“战争心理扰乱症”。为此,有必要开展为提高飞行学员心理适应力和承受力的适应性训练。
4.1 教学训练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人体视听感受特点,通过直观教学,一方面,让学员了解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殊性、残酷性以及夺取战争最后胜利的艰巨性,了解高技术战争,在其心理上形成一定的负荷,产生强烈的精神震动;另一方面,通过反复实施这种刺激,辅以分析讨论,深刻认识和理解人是决定战争最后胜负的因素的辩证道理,产生一种适应性反应,增强心理承受力。
4.2 模拟训练
通过应用一些简易实用的训练方法,进行针对性训练。如对恐惧、畏孤独、怕“血腥”等本能心理弱点较突出的学员,可采用动物血或血色颜料涂面,观看立体或动感电影,独自站夜岗或夜间执行任务等方法进行适应性训练;对于有恐高症的人员,可进行“通过高平衡木”训练等。
4.3 极限强化训练
这种训练多在每年的强化训练阶段进行,突出大强度,超负荷,克服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的极限体能训练模式,培养不屈不挠,战胜巨大的困难,完成战斗任务的坚强意志。从某些意义上讲,军人的毅力品质训练,就是向自己的生物学极限挑战的过程。
军人所具备的体质、体能既是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适应战场和战争环境需要、完成承担任务和夺取最后胜利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只有全面均衡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军人的体能水平,并在战争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范文5
摘 要 作为一项对抗性非常强的运动项目,武术散打对于中学生的身体存在一定的损伤。近年来,武术散打课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到中学教育中,在中学生武术散打课程中学生损伤的情况不断增加,运动损伤影响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对于教学非常不利。因此,对于中学生武术散打课程中的运动损伤的预防非常重要,采取正确的方法预防武术散打课程中的损伤对于中学生以及课程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关键词 中学生 武术散打 运动损伤 预防方法
一、中学生武术散打课程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一)武术散打运动本身存在的风险性
武术散打自身运动特点和打法决定了运动损伤的常发性。武术散打是利用脚底脚背和拳头进行攻击,以将对手打倒为目的。运动特点决定了中学生在武术散打课程中为防卫或者进攻而用身体去防守,容易出现撞伤的情况,手腕和踝关节是受伤较为普遍的部位,这是因为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疲劳的状况后就会把握不好拳头、关节,从而容易出现骨折、脱位等情况[1]。
(二)准备活动不充分
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对于任何一项运动都是非常必要的。据统计,由于运动前准备不充分而造成运动损伤的人数占60%左右,由此可见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对于强度大、对抗性强的武术散打来说,准备活动更是必不可少的。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阶段,身体比较脆弱,运动灵活度不高,前期准备活动不充分难以调动中枢神经系统,器官和肌肉的灵活协调能力不强,非常容易出现肌肉拉伤、反应迟缓等等而导致的运动损伤。
(三)中学生身体素质不高
对于一项运动来说,身体素质是运动的基础和前提。身体素质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有力量、速度、柔韧度、耐力、灵敏度、平衡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中学生课业繁重,锻炼身体的机会较少,身体素质难以达到运动员的水平,而武术散打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无论是力量、灵敏程度、反应能力还是协调能力都是对运动员非常大的考验[2],而中学生很难满足武术散打所要求的身体素质。因此,在武术散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
(四)保护措施不够完善
武术散打是一项对抗性强的运动,运动过程中保护措施非常重要。而我国中学生武术散打课程中的保护措施不够完善,主要是由于教师的专业程度和学校设备而决定的。武术散打场地一定要平滑,器材也一样要合乎标准,四周要有保护垫,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带护具就进行课程训练,这就导致运动损伤的频发。
(五)学生心理素质不高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运动的重要因素。临床医学表面,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素质下进行运动,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非常小。据调查显示,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运动损伤占总人数的15%,中学生心理素质不高,对于武术散打具有恐惧心理,在运动过程中害怕受伤、过度焦虑,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心理压力,在运动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加之心理因素的不稳定,从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中学生武术散打课程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
(一)做好运动前充分的准备活动
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导致的运动损伤占总运动损伤人数的60%左右,因此中学生武术散打课程进行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够调动学生中枢神经系统,充分活跃机体机能,提高身体灵活度从而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运动状态。
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够加快血液循环,减弱肌肉韧带之间的粘滞性,活跃身体内脏器官,增强运动应激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运动开始后的强烈运动,加强反应能力,并且加强中学生的抗击打能力。
(二)提升中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运动的基础和前提,中学生身体素质不符合武术散打运动的要求,因此要全面提升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这对于预防武术散打课程中的运动损伤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能够减少运动损伤的出现,对于学生的身体来说也是具有非常长远的意义。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可以从很多方面做起:例如,加强饮食科学合理饮食;全面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多举办竞技性比赛等等,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不断提升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更加适应武术散打这项运动,减少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损伤。
(三)加强运动保护措施和医务监督
提升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运动过程中的保护措施。首先,运动场地一定要合乎标准,不可敷衍了事,一定要按照训练和比赛的标准布置场地;其次,教师要教授学生在武术散打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方法,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再次,加强医务监督。医务监督包括自我监督和医生检查,自我监督即学生在感到身体不适时一定及时停止锻炼和学习。医生检查是定时对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检查,深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以免由于学生身体状况不适宜武术散打课程而导致的运动损伤甚至更加严重的问题发生。
(四)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措施,减少学生锻炼的恐惧焦虑心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心理状态的调节,集中精力进行训练,冷静对待方能更好地保护自我。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运动的过程中更好地对自我身体进行保护能够减少甚至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侯莉娟,丁天翠.浅析武术散打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J].搏击・武术科学.2008(12).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范文6
1、摆脱生物观点的束缚
身体素质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完善人的发展,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确实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的,生理健康是心理健看的基础,心理健康有益于生理健康。只有这两方面保持和谐统一,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状态。身体素质教育既是一种身体锻炼教育,也是一种心理训练教育。以此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和谐的,统一的。
2、方法贵在简练,则受益终身
现在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学问题都存在的问题是,多数学生离开学校后,就与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告别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些身体锻炼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主要体现在第一是所学内容杂乱不实用,第二是忽视了体育兴趣的培养。
所以,在教学思想上要变强制性为自主性,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正确引导。淡化学校期间的学习效益,强化长远效益和阶段利益相结合。方法上则以实用有效,以身体锻炼为主线,不仅教运动技术,而且教运动方法,即“授之以道”的做法,如此即可实现终身身体教育的目的。
3、培养个人兴趣,养成终身爱好
在体育教学中绝对不能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带有强烈的目的性。从体育兴趣形成的过程来看,只有对内容、过程有了兴趣,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便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兴趣培养是开启这把锁的金钥匙。习惯是排除困难的有力保障,习惯成自然,体育一旦成为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才能与我们相伴终生。
4、要正确处理好育体和育心的关系
所谓育体,就是对学生进行身体培育,所谓育心,就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结合不同的内容与形式的的体育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现代人所必备的心理素质主要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志坚强,沉着勇敢;有较强的竞争、创新意识和能力;富有团结协作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靠整个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但学校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特殊的作用,承担着特殊的任务。在处理育体和育心关系式,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体育教学对人的心理影响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自然主义的,而必须通过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必须结合学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方法很形式来进行,不能游离于体育教学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