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武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国分类号】E251.3

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在某一科学技术领域,通过科学知识的积累与创新性思维结合,在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它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智慧升华的表现,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必备条件。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七个主要因素:专业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研发经验、研发经历、科研设备、经济势力、创新精神等,这七个因素缺一不可。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和灵魂。

武警学院是一所主要为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培养指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员毕业后主要从事边防、出入境管理、消防安全监督、灭火指挥、抢险救援、要人安全警卫等事关国家和人民群众安全的重要工作。明确的任职方向、特殊的工作性质,要求武警学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政治素质,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指挥、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才能满足部队人才需求。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能迅速提升武警学员的综合能力,更好的适应本职工作,做到“科教兴警”。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报道是从外因(如经费、培养机构、培养机制等)角度进行分析,而对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因(个人)分析较少,作为一名武警学院的学员,就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个人应该如何去做,谈谈自己的观点。

1积累知识,拓宽视野

科技创新活动,是以雄厚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其它学科的知识)为基础,具备一定实验技能为条件,才能开展起来。这就要求学员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风,善于学习,除了学习好本专业的知识外,要广泛涉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活学活用,把众多领域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热情,大胆的进行创新尝试,才可能带来创新的成功。作为武警学院的学员,特殊的培养方式,要求我们更应该很好的利用学校提供的积累知识的途径,充分武装自己。充分利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打破专业之间的限制,不同专业之间进行学习交流;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学术交流与专家讲座,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创新思维也受到启迪。学员一年级和二年级具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创新激情,但在专业知识方面积累的比较少,这就需要我们在掌握好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也要有目的涉猎一些与专业有关的知识,为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勇于挑战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学会观察,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结合较强的观察能力,才能对传统的事物产生新发现、新认识以及新见解。要不断解放思想,不因循守旧,不盲从权威。对自己产生的新的想法要不断推敲,反复论证,在不断挑战传统见解的同时,自己的创新认识也得到不断的超越,使自己的创新产物趋向于合理化,为创新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有了创新思想要实施才能实现创新的成功,这就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把我们的创新想法转变成现实,使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满足社会创新需求,实现创新的价值。武警院校的学员由于具有严明的纪律,参与校外社会实践的活动相对较少,实验技能的获得可以通过寻求教员的辅导和参与具有科技主题的社团获得。积极参与教员的科研项目,锻炼实验技能,把自己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教员从事研究的领域结合,寻求创新点,得到教员的指导,能够完成创新的体验。有些以科技为主题的社团,形式和氛围更加自由活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锻炼。同时,这两种途径也可以解决创新资金的来源。

3确立目标,大胆创新,长期坚持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碰撞出的思想火花。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实验技能的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在实践的过程中,以敏锐的洞察力,准确把握现实的或潜在的社会创新需求,确立明确的科技创新的目标,大胆创新,不断尝试,或许会经历失败-改进-失败-再改进的过程,但只要能够长期坚持,一定会获得成功。就武警院校的学员来讲,大一的学员,主要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大二的学员意识到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相关知识积累不足,大三大四的学员接触专业课,但会因为考研就业的压力而遏制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因此会出现武警学员在校期间能够长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员较少,学员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由于研究的时间较短,科技成果高水平的不多。这就需要我们合理的支配在校时间,充分利用课余活动,确立目标,长期坚持,这样在校的四年时间,科技创新能力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调动积极主动性,创造培养机会

武警院校的学员除了文化课程的学习,还有必要的体能训练,课余时间相对较少,体能训练的辛苦和劳累使他们没有充足的精力去从事科学研究,很多学员对科技创新活动重要性认识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有些学员一开始有科技创新的热情,但在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创新资金不足、师资缺乏、设备和场地的缺失等,使创新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最终失去创新热情。这就需要我们学员本身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因地制宜,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用自己的创新热情影响周围的人,主动寻找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员给予指导,想办法去申请或筹集资金,积极参与科技团体和国家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比赛,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不论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对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都是一种锻炼。

总之,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科教兴警的着力点。武警院校的学员,毕业后将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担当起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周全,程国富,肖金华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9:87-91.

[2]高炜森,李小.高等学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9:185-187.

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2020年实现实现“三个提升、两个突破、一个确保”。为更加清晰的阐述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本文采取量化加权的方法评价京津冀一体化下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此为河北科技创新战略制定提供参考意见。

一、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的目的就是将各个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简单化,以此找到更多的信息目标,以此为战略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指标体系构建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注重指标的科学性、注重创新活动的系统性、强度科技创新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注重创新主体的互动性。

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及河北省科技创新现状,本文评价指标主要从以下6个维度进行分析:创新产出、创新基础、市场环境、人文环境、创新资源以及官产学研联系质量,并汇总筛选了26个指标,形成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前提需要对设定的指标进行权重设定,由于权重设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先后顺序,因此选择主观分层分析法确定每一层的指标权重。在权重确定的步骤为:第一步确定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将科技创新能力(A)设为目标层,将科技创新产出(B1)、科技创新基础(B2)、区域科技创新投入(B3)、区域科技创新市场环境B4)、区域科技创新人文环境B5)、官产学研联系质量(B6)六个大类指标设为准则层,其他26个细分指标设为因素层;第二步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第三部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第四步:综合排序,加权计算,确定权重。逐层对每一层因素进行加权计算,汇总得到到每一层级指标的权值。

3.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数据选取

本文科技创新能力所选取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河北省政府部门公布的统计公报。原始数据的量纲不同,经济意义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没有可比性,不能以同一个标准反映其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评价前,首先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4.评价方法将政府部门统计的数据与主观的权重值进行结合,并且采取量化加权函数法对科技创新的能力进行评价。

二、评价结果与分析

首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采用量化值加权函数法,得出科技创新因素的得分情况,以此判断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见表1:表1:京津冀因素层得分情况创新产出创新市场环境创新资源投入官产学研联系水平知识经济技术融资开放度资金人力政企产学研北京23.830.2625.38-0.017.2319.2428.480.73-7.65天津-1.430.471.040.962.183.006.32-1.737.68河北-3.18-4.05-2.46-1.83-1.83-2.20-2.64-1.12-3.99从表1中可以看出,河北省与北京、天津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不少的差距,无论是创新产出、市场环境以及资源投入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河北省的创新市场环境和人才资源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河北省需要在市场环境和人力资源方面重要入手。

三、提升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对策

1.制定完善的财税政策,提高地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是科技创新环境建设,为此河北省应该加强财税政策的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财税政策,一是持续增加财政供给。提升科技创新必须要增加财政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后背支持。为此河北省要进一步出善的财税政策,设置科技创新转型资金,并且对于科技产品的市场销售等给予相应的财税优惠。例如对于高校的科研产品给予相应的免税等,以此提高高校科研的动力;二是创新金融产品,例如河北省科技创新券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体地位,盘活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2.健全技术市场,做好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相比北京、天津而言在科技市场制度建设以及相关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河北省要健全技术市场,做好科技的推广服务:首先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借助“互联网+”推动科技创新的网络化服务。例如河北省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积极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技术辅导,创建网络技术管理平台等,为全省中小企业服务;其次要做好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在科技创新环境下,必须要积极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推广平台,形成尊重科技创新的氛围。例如政府部门要出台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创新的制度,明确科研人员创新的经济收益等,激发相关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3.引导企业建设科技创新队伍,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人才,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出台鼓励科技人才发展的制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出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的环境,例如制定鼓励机制,提高经济待遇等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构建科技研发机构,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例如近些年河北省科技企业发展主要是得益于企业研发部门的科技创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对现有科技人员的教育培训等,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总之,在京津冀一体化环境下,河北省必须要正视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从多方面入手,制定完善的政策制度,以此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周士敏 郝治中 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许爱萍.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0).

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经济竞争;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2-0114-02

一、科技创新的背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企业的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关键也取决于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可以说,谁在科技进步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把握住机遇,赢得主动,反之它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没有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把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而提出,充分证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有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性能差、成本高、效益低,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生产技术落后,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国民经济目前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使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显著提高,必须切实加速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通过科技创新,使产品性能提高、降低制造成本、功能增强,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

简单的说,科技创新就是指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拓生产新领域,开发高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占据新市场,取得新效益。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研究、一种新技术的应用,一种新产品的开发设计,都是从最基本研究开始,然后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这就是创新的过程。

二、科技创新的途径

那么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提高企业科技人员及全体员工在思想上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发展,不但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研究和实践,而且还要解放思想,要有敢于冒险、敢于面对失败的决心。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良好氛围,使企业科技人员能够进一步增强创新的勇气,能够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工作者和干部群众的创新积极性,使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创新都能够得到尊重、认可和应用。要进一步激励大家拓宽眼界、增强胆识,积极主动地投入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来。

(二)积极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企业科技队伍的综合水平和素质,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基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谁拥有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高水平的发展优势。要做到引进人才有方法,培养人才有政策,使用人才有机制。科技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要不断培养科技人才学习科技及专业知识,这是企业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管理能力的需要,要结合企业科技创新的实际和研究课题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学习。加强与专业院校、同行业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三)要加大科研资金和科研设备的投入,从物质上支持科技创新

企业要坚持科技兴企方针,舍得投入,敢于投入,加快建立科学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开展针对企业实际运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加大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

(四)要掌握科学的科技创新方法,走科技创新的捷径,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

1.要更注重原始性创新,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并重。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单纯的引进技术而不创新,就会使只企业的命脉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而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会陷入“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怪圈;而单纯的进行自主创新,而不去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和新技术,则相当于闭门造车,即使有创新也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各国的技术壁垒和保护,每个企业都要树立开放意识、合作意识,及时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成果,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主导技术、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引进,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同时把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技术引进的重要目标,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和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坚持把以“高精尖”工程技术及产品为主,常规技术和产品为辅的并行开发策略进行科技创新,并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准则把企业相关技术及产品做大做精做强。

2.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大力实施专利战略,建立自主开发保护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的机制。

3.要建立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为基础的创新体系。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拓宽广度和深度,提高水平和档次。鼓励企业走出去,主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技术研发中心,借助外力研究、开发和改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要创新思路、拓宽渠道,推进产学研联合向多样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五)建立和健全科技创新机制

要制定和建立与创新体系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以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以科技管理措施作为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实施科技成果考核奖励制度,以成果定奖励,以贡献论英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把各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的利益与科研成果挂钩,做到奖罚并施。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步伐,加快企业经济的增长

无论是任何形式的科技创新,其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科研成果只有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转化成生产力。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迅速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这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步伐,就必须建立科技项目推广组织,以市场为中心,推广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科技项目;要建立健全产品推广服务体系,搞好产品推广的全程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规模化方面发展;要不断更新科技信息系统,通过举行科技成果展示会、产品推介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来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大力宣传科技成果。

三、结语

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科技创新 大学生 兴趣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23-01

1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内部动力,也是知识经济进步的源泉,1999年国务院就主持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重点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的观点。同志也曾经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对于工科类高校的大学生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为社会培养全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并且建立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

2 高校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现状及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对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重视不够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校建设成为创新型校园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实际情况是,受校园多元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选择余地很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使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里缺乏浓郁的氛围。就是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中,根据初步了解,70%左右的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一般都是由学生社团自己组织,创新形势、规模、内容以及宣传等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对学生的调查中,85%的学生在学校很少接触到科技创新活动,就是参加过一些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出于自己的个人爱好投入了一些精力甚至资金,但是由于缺乏学校、老师及相关部分的指导和支持,碰到的问题无法解决,最终不了了之,甚至失败后产生很强的挫折感,这样会浇灭他们创新的热情,这对学生的创新兴趣也是一种打击。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没有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展开科技创新活动,很难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少相应的资金支持,和相应的师资队伍保障。

2.2 提高指导教师创新素质和积极性

高校教师是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主导,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的指导教师团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它决定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首先要具有思维上的超前性,较高的创新素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各高校科技创新指导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人员力量的薄弱,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不够,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意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在实验教学等场合的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路、方式、习惯等受教师的影响很大,指导教师力量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和水平。

首先,各高校应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聘请富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实验教师或者经验丰富的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任务;其次,对现有教师进行创新思维、业务水平进行培训提高,加强组织教师之间的科技创新经验交流,提升创新技能,增强行业素养,提高整个创新指导力量,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还有就是对在科技创新中有突出贡献的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待遇方面给予倾斜和奖励,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使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健康进行。

3 高校应当建立一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

3.1 要进行宏观领导,建立创新体系

高校应该出台一套完善健全的保障制度,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和基本框架,首先,高校应当解放思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学校应该成立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和科技创新作品评审委员会,出台科技创新的规章制度、条例和奖励办法。资金方面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用于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和对参加科技创新大学生的奖励。

3.2 开设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基础课程

授课的内容主要是科技创新基础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如何选题、申报、立项操作的基本流程。了解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情况和流程。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基本科技创新技能训练,逐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3.3 打造创新队伍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

高校应牵头并鼓励学生积极组建科技创新类的社团,打造更多的创新队伍,创造出一个良性的竞争平台。如组建学校科技创新协会并下设各院系分会。可以以这类科技创新社团为主体,通过举办各类科技创新讲座、报告和科技创新优秀作品展览等活动,来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给学生建立一个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平台,在大学生中形成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使科技创新在高校中良性发展。

另外,学校还应该鼓励各院系结合自己专业特点,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实验室,实验室是学生检验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最好地方,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实验室应该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里汇集各类优秀的精英人才,一定能够创造出优秀的创新作品。实验室的档次和创新水平关系到学校的科技储备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同时也是学校综合能力的体现。

学校各类创新基地和实验室还应该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档案,树立典型,以此激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到科技创新中来,通过表彰科技创新优秀人才,使科技创新更加深入人心。

总之,高校为学生搭建起科技创新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场地、设备,通过采用多种手段和措施来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范文5

“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谋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确定人才培养的总体格局.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与职业可持续发展,将大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教育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同步升级,使高职教育保持永久的生命力,意义重大.

(一)培养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发展终身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竞争的社会,以技(指先进技术)取胜,将取代以劳(指廉价劳动)取胜;以智(指智慧)取胜,将取代以资(指物质资源)取胜”.在提倡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自觉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终身素质教育.注重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其个人核心竞争力,不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在就业岗位都能够利用现有条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升高职生群体的存在感以及自信心,使他们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己任,强化社会责任感,赢得社会认同.

(二)培养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推进创新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需要

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这一重心的转移,是教育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在科技创新成为时代特征的今天,客观上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科技创新教育体系.这有助于破除高职教育中“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问题,着重发展以培养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这不但为国家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科技创新人才,更是高职院校“彰显特色,贵在创新”的重要实践.

(三)培养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校企合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企业作为知识经济市场中的活跃细胞,是科技创新的实践重地.高职院校应引导和鼓励高职生深入企业,熟悉、掌握企业的工艺流程、技术开发等工作,积累实践经验,进而将所学科技知识与实践结合,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创造高科技含量产品.这在为企业提供价值的同时,对于深化校企合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科技创新带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与“精品制造”.因此,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增砖添瓦的同时,也为民族复兴与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持续动力.

二、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强劲.因此,在“速成”培养模式下,弊端也有所显现.这主要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当前高职生具有“整体创新意识淡薄,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通病”,具体表现为:

(一)观念上,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高职专业教学中,多注重专业知识教授,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以及科技创新考核方面实行学、统一考核,并不重视学生个性学习的发展,从而抑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养成.同时,“重学轻术”的传统文化观念与社会取向,导致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歧视”现象,认为创新任务主要由高等科研机构和学术研究型大学完成,高职生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范畴,在科技创新方面不占优势.因此,在师资配备、经费投入、市场接纳等方面更倾向于学术研究型大学,导致高职教育的科技创新举步维艰.

(二)教育模式上,现行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存在局限

现行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一些弊端是造成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

1.孤立性.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缺乏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计划,没有将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导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停留在职业教育之外.同时,相关科技创新课程的支撑不足,造成教学与目标相分离.即使存在科技创新类课程,也不能贯穿高职生的三年学习生活,致使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处于“孤立”状态.

2.盲目性.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规范的科技创新培养机制,在高职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无法形成行之有效的衡量标准,造成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模糊.此外,任课教师对于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角度与重视程度不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往往以个人主观能动性为主,创新教育也多体现在所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或者工作考核中,缺乏目标性.

3.间断性.高职院校经常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停留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上,而对于如何抓住竞赛契机带动高职生群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上还做得不够,往往在开展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时才会意识到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临阵磨枪”现象致使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将创新教育贯穿到高职生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也就不能形成固定有效的科技创新培养机制.

(三)心理上,高职生自身缺乏科技创新心理倾向

从生源质量来说,高职生在学习意识、方法、能力及动力方面较为欠缺.加之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初等教育长期实行应试教育,高等教育长期推行专业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生缺乏科技创新的心理倾向.多数高职生认为科技创新门槛要求高,自身尚不具备科技创新的潜能.少数高职生虽然具有创新意识,但是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虽然思维活跃,但是缺乏科技创新思维;虽然科技创新体验多,但是成果转化少.此外,部分高职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缺乏深入钻研的毅力,兴趣点也多集中在网络游戏.即使是专业学习较好的学生,也将高职教育作为继续深造的过渡平台,过于重视“专升本”应试,缺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自觉意识.

三、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高职生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具备实践与技能优势.因此,在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除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外,更要注重避虚就实,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充分发挥高职生的外在优势与内在潜力.

(一)建立科技创新培养机制,为高职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1.将培养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从定位高职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角度出发,规划高职生素质教育方案,将培养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全面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比如,设置有关支撑课程,充分发挥相关科技创新课程的引领作用,贯穿于高职生大学生涯的始终.从思想引领到教学引导,全面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2.发挥班导师指导作用,提高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在高职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要充分发挥班导师的专业思想引领作用,对高职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指导.同时,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教育水平,构建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强、创新能力突出的专业教师队伍.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有目的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新事物,启发其提出新问题、新方法,对于学生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帮助分析,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推陈出新.

3.设立科技创新项目,丰富高职生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高职生崇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应为其提供多方面的自由选择空间,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平台.高职院校可设立适用于高职生的科技创新项目,由高职生自行组建科技创新类社团,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申请和实践.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技能节,将高职生社团活动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还可以开展科技创新类学术讲座,加强高职生对科技创新发展最前沿信息动态的了解,促进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4.建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评价与奖励机制.根据科技创新项目成果实行绩效评价(也可以将企业作为第三方评价),评价结果可作为奖励依据.比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在评职晋级、年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获奖作品可以作为毕业设计,以优秀成绩记入并获得相应学分.从而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促进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增强高职生科技创新的主动性

1.优化专业设置,与高校承载力相吻合,与行业发展相协调.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与其拥有的师资力量、经费投入以及发展规划相吻合,形成自我特色.一方面要避免因盲目设置专业,与高职生学习、就业相脱离而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与行业发展相协调,掌握市场信号,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有指向性地设置科技创新课程,推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这在促使专业发展与市场同步的同时,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调整提供了指南.

2.将科技创新要素融入实践教学,提高高职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高职生科技创新素质包含“五要素”,即科技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人格、科技创新实践、科技创新知识五个方面,对应构成控制系统、动力系统、调节系统、操作系统、工具系统等“五个系统”.在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中,将“五要素”与“五个系统”对接,提高高职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将这种科技创新能力运用于科技创新实践的操作系统中,强化科技创新实践,产生科技创新成果.

3.鼓励高职生积极参与教师科技创新类课题研究,增强其自信心与主动性.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种智能上都没有特殊的天赋,但如果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和技艺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说不定他或她在担任某一个角色时会很出色.”对于高职生来说,在学术研究方面可能较为欠缺,但是如果能够善于发现和耐心培养,锻炼其毅力,同样能够激发其创新潜能.在高职院校,一些教师承担多项科技创新课题,应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出发,鼓励高职生参与教师研究项目或自己开展科研活动,在科研中实现与学生的创新互动,促使高职生在第二课堂中相信自我、提高自我,主动挖掘自身的创新潜力.

(三)构建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立交桥”,实施分层教育

高职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可根据“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原则,加快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高职生采取分层教育:对一年级学生开展科普活动,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价值观;组织二、三年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和科技竞赛,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索,培养科技创造力.

(四)健全企业参与制度,不断深化工学交替、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作为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捷径”,若使其常态化与规范化,必须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同时,坚持走产教融合的道路,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的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在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相关企业应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培训计划,设立高职生科技创新实践岗位,为其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条件.同时,高职院校也应以多种形式予以支持.比如,与合作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训全过程,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实训.这不但能够实现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而且在无形中能提升企业形象,反哺校园与企业,使工学交替,产教融合不断得到深化.

(五)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形成合理的科技创新梯队鼓励高职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将普及性的科技活动和竞赛性的科技活动结合起来.各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依托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成立合理的科技创新竞赛梯队.科技创新竞赛梯队应包含教师梯队与学生梯队,其作用在于根据不同的科研活动特点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形成一年级培养兴趣打基础、二年级重点组队参赛、三年级注重成果转化的活动模式.同时,在具体的教师梯队指导中,形成班导师讲解基础性科技创新竞赛知识、专业教师重点训练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能力、专业带头人负责参赛选拔与赛程指导的模式.最终促使高职生在参与竞赛过程中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加强专业学习,提高竞赛实践能力.

四、结语

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范文6

论文摘要: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三江学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加大资金投入,营造文化氛围,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保障机制,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在深入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征的基础上,三江学院提出了融合“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育体系,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建构了“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强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一体化融合式发展。作为实践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科技创新是学生运用应用知识、增强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科学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三江学院贯彻“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定期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专题讲座和选修课程,设立诸多学生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浓厚科技创新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在2007年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在2008年江苏省首届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勇夺一等奖,在2011年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得2个一等奖。

一、高度重视,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于一般的技校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有所区别,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要具备一线生产的操作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否则将使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一种低层次的技能培养。因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然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而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科技创新活动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是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渠道,因为具有“创新”的主要特征,因此能促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科技创新也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着常规教学不能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有力地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科技创新不但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倡导学习、合作、竞争、向上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指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且还提出每年择优支持5~10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如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因此,各类科技创新已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加大投入,构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近年来,三江学院切实加大实验室资源整合和共享力度,实验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师资、场地、设备等教育教学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为全体师生提供必要支持。同时,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机制,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不断实现在时间、空间、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全面开放,为科技创新活动构建了创新平台和环境保障。同时,为了支持师生参加各类各级科技创新活动,三江学院设立科技创新专项经费,具体包括报名费、交通费、住宿费、文具费、奖品费、学生补助、教师培训和训练指导费、竞赛奖励、材料(器件)费等,且近年来专项经费保证了逐年递增。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表彰大会,以奖励在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奖的指导教师和学生。

此外,三江学院还依托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逐渐形成一些以不同主题为核心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团队,并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开展了系列工作,有计划地对科技创新进行培育,使竞赛成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取得成果的机会。例如近年来,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等多个奖项最初均来自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2007年以来,三江学院投入经费支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近200项,为科技创新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营造氛围,激发科技创新活动热情

近年来,三江学院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塑造校园精神文化,努力创建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文化环境。

为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校园学术氛围,激发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热情,三江学院自2007年开始广泛开展学术报告活动。先后邀请了被誉为当代“福尔摩斯”的国际著名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郑有炓教授,国家突出青年基金获得者、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博导黄庆安教授等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举办各类学术报告、讲座,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热情,效果显著。

三江学院还大力发展科技社团活动,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载体。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的各项活动,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自己喜爱的科技参观、科技沙龙、科技节、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科技和创新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三江学院还针对科技创新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普及竞赛科技知识,培养竞赛后备梯队,推广科技创新活动。例如近年来,组织了数学建模竞赛、力学竞赛、人文知识竞赛、高等数学竞赛等多个项目的选修课程,效果明显。

四、完善制度,建立科技创新科学化规范化保障机制

为保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科技创新活动持续稳定地开展,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江学院建立健全了相关规章制度。

三江学院于2007年制定了《三江学院大学生竞赛管理办法》,用于支持和奖励参加科技创新的教师和学生。对于参加科技创新的指导教师,除了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获奖奖励和工作量补贴外,还把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获奖作为年终考核时评优及评先进的重要依据;对于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除了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和获奖奖励外,还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

同时,三江学院还于2009年出台了《学生自主化个性学习学分实施办法》,并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将自主化个性学习学分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该办法鼓励实施创新教育,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自主化个性学习和研究中,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夯实了基础。

为了建立比较完善、稳定的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机构,三江学院还确定了统一的管理机构,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科进行管理,对于各类各级科技创新,由教务处与参与竞赛的相应的一个单位或多个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并由教务处对竞赛进行统一的筹划、宣传、协调、鼓励、培训、组织。在竞赛时,由教务处牵头、以各单位为主体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竞赛工作。学校从管理机制、技术指导、资金使用规划等方面都制定了比较全面的规章制度。

经过多年的积极努力,三江学院学生在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全国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获奖数量和等级逐年提升。2007年以来,立项建设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有76项,另有97项项目获批为省级项目。三江学院学生在多类重要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2007年以来,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200余项,且获奖数量逐年递增、等级逐年提升。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佳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各项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三江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Z].2007年1月22日.

[2]何文秋,袁媛.关于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7).

[3]杨威.依托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