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基本的任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防医学基本的任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防医学基本的任务

预防医学基本的任务范文1

一、现有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 一) 惯有临床思维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临床医生思维方式多为针对微观个体患者的思维方式,临床医学的教学重在个体患者,重在诊疗技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片面地认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是最关键的,因此非常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和实践,难以理解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难以树立大卫生观和宏观意识,这使得学生不能适应基层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

( 二) 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手段单一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没有预防专业,临床、护理专业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预防医学教学内容过于老化,几十年来几乎固定不变,教学主要是课堂理论讲授,没有安排实践,这很难让学生理解预防医学的实际工作内容,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的教学不感兴趣,认为难度太大又无用,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学分,学习都为应付考试。我们针对目前预防医学教学效果,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其中,认为预防医学教学对工作有作用的学生占31. 42%,认为作用较小的学生占44. 67%,认为没有用的学生达到了23. 91%。

( 三)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未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水平

我校的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平时作业、考勤等成绩占30 分,期末终结性考试占70分。学生靠考前突击背书就可以完成考试,混个__及格分就行,这样不能体现教学水平,也不能考核学生适应岗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二、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 一) 课程内容改革

在现行的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材中,卫生学内容仍然占很大比重。然而,公共卫生方面的很多内容只适合于具体的公共卫生从业者,比如具体检测技能等,对临床工作而言,没有实际意义。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的教学内容对今后的医务工作更有帮助。我校临床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多在乡镇卫生院工作,针对乡镇卫生院主要工作内容,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应以传染病控制,慢性非传性疾病预防,食品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为主,这样才能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才符合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宗旨。在教材选择上,应选择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而编写的特色教材,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开发的方式,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家共同编写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实践教材,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编写典型案例分析,注重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 二) 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学科上的特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包含多个内容,比如环境卫生、营养卫生、职业卫生、健康教育与促进、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这些内容复杂抽象,有一定难度。现行预防医学教学方法多为单纯的讲授,在学习中学生感到枯燥,有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我们可就环境污染、食品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热点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和视频,首先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再按照事件背景描述和处理过程,讲授事件相关基本理论,就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判断分析和处理措施、应对办法的过程进行教学。这样既达到了提高课堂理论讲授效率的目的,又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现场实战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对于比较抽象的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则可采用直接在计算机上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边讲边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能立刻实践并理解应用教材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很快就能掌握基本的流行病学、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并能结合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能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 三) 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预防医学笔试的办法已被证明并不能有效地考核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我们改传统的理论笔试为理论+ 实践考核的方式,理论笔试仅占考试成绩的40%,增加了预防医学见习考核和暑期社会实践考核。见习在正常教学中安排一定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参观,让学生了解基层实际工作内容,要求学生以见习报告的形式反馈基层工作中预防医学相关工作内容及涉及的预防医学相关理论知识,见习报告分数占总成绩的30%。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暑期均需进行社会实践,由学校统一开具介绍信,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单位,一般均为生源所在地县( 区) 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借助暑期实践的机会,我们布置学生完成预防医学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控制、疫情报告与应急处理、计划免疫、妇女儿童保健管理、慢性病的社区预防控制措施、社区人群健康档案的建立方法及建立情况等内容,让学生上交暑期实践报告,暑期实践报告的分数占总成绩的30%。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对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有了较为实际的了解,并对今后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具体的理解和准备。

预防医学基本的任务范文2

 

本文通过探讨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的不同模式,更有利于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完善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的评价指标体系。

 

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科学。预防医学通过培养学生掌握一般临床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预防医学的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使学生成为理论和实践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预防医学生的就业去向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出入境卫生检验检疫局、卫生事业管理部门(如卫生部、卫生局等)、高等院校、医学科研单位等。这些单位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如何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实践能力、理论和实际结合能力十分重要,寻求探索各种实习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预防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目前预防医学毕业生能力提高的当务之急[1]。

 

鉴于预防医学的特殊性,近几年来,我院从战略的高度对预防医学毕业生的实习进行了改革,使预防医学毕业生更能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本文通过探讨我院在近几年进行的不同预防医学实习模式,并通过比较这两种不同实习模式,探讨培养优秀预防医学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目的为了培养合格的预防医学毕业生。

 

随着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我国的卫生防病体制也相应发生了各种政策改革,从而对卫生管理防治等方面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在实习模式改革前,实习模式主要是在学院内按不同科室选择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或流行病学研究。实习时间为5个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在不同的教研室进行实习。实习方向分为: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学、卫生毒理学、流行病学以及卫生统计学。在不同的教研室进行课题设计,完成毕业论文。在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学以及卫生毒理学进行实习的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完成毕业论,而流行病学及统计学通常是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在学校实习这一阶段的优点十分明显,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实验室进行工作,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虽然时间相对短暂,但是学生能够及时和导师探讨,了解基本的实验设计,掌握相关实验技能,查阅相关的文献,独立完成数据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有非常好的锻炼和提高。另外,学校经常安排的讲座以及最新的科技发展,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跟上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学生在独立的动手能力方面也有相当大的提升,科研思维的锻炼对未来工作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为在未来工作时进行现场操作或者取样、采样以及实验室结果检测和分析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此种实习模式同样有其弊端,由于学生全程在实验室中进行课题,从而造成学生对实际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日常工作缺乏必要的了解,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单位时会有陌生感,需要一段时间对整个单位的运行状况进行熟悉;学校与工作单位之间的衔接存在一定的落差,不利于学生立刻进入工作状态,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运转。

 

学院发现此问题后,为了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改革后,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如下:首先,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毕业生在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等单位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实习,主要是配合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工作,并配合实习基地对各个科室的资料进行整理,或者随疾病控制中心或卫生监督所实地进行检查。在实地单位进行实习对于预防医学生来说非常必要,并且在毕业前这一阶段进行实习有很多优点:实习阶段等同于在疾病控制中心或卫生监督工作,每天和工作人员一起进行疾病控制中心的日常工作或卫生监督检查及资料审核等,学生了解了疾病控制中心各个科室的工作内容,资料的整理、录入和分析等;了解现场工作的主要内容,实地进行检查或取样检测,学生通过采用各种仪器实地观察,取样品以及进行检测出报告等一系列程序,掌握疾病控制中心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卫生监督所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卫生检疫等工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了实习单位的工作内容,在进入新工作时非常容易融入环境,大大节约了熟悉工作内容的时间,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但是,以上工作过程虽然使学生在程序上了解了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日常工作内容,然而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这段实习时间与年终总结相冲突,因而学生实地观察和取样等现场工作机会大大减少,转而是进行各科的流转工作,即了解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基本工作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习内容,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习工作的宽度和广度;接下来,学生会在5月初返回学校,5~6月这一个月的时间是学生科研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文献查阅、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并撰写论文完成答辩;毕业论文是学生实习的总结与提升,在这段时间里,学生需要掌握多种与科研相关的能力,如查阅文献、翻译、统计分析等。这些科研能力为今后进入疾病控制中心进行资料的分析整理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锻炼。

 

然而无论是在疾病控制中心或是在学校实习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在毕业实习改革的近两年,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了两种实习模式,从毕业论文实习时间的安排,实习单位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实习的指导情况,学院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实习的指导情况,毕业论文实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情况,毕业论文类型的转变,等等几方面了解实习状况,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后的毕业实习模式效果更显著,比较贴近实际工作,能够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习基地进行毕业论文实习,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如利用工作单位的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外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进行论文设计、数据分析处理、论文撰写等[2,3]。但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学生直接进入实习基地,学生与学校导师的交流相对较少,缺乏理论方面的知识引导,因此学生在论文设计、论文写作等方面非常薄弱,那么在学生实习前开设一些关于科研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课程和讲座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建议在学生进入实习前进行两方面的锻炼:首先,了解实习工作的主要内容,配合实习基地进行日常工作;其次,开展各项科研能力的学习,如进行案例教学、文献检索学习、科研思维的培养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等[4,5]。

 

此外,我们也调查了实习单位的意见,在两种实习模式下实习基地对学生能力的反馈,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据的整理统计等能力来进行调查;从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对于现阶段预防医学实习模式的改革具有较好的成效,80%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适应工作环境较快,能够快速处理现场的问题,采样以及检测方面能够独立完成,大大节省了用人单位的时间,能够快速配合工作人员完成各项任务,总体比较满意。

 

以上实习模式的改革举措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显著提升预防医学生的各项能力,适应现实工作的暂时需求。然而,随着21世纪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预防医学的地位显著凸现出来,预防医学不能局限在某个地区或者国家,而是要上升到国际的高度,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考虑,建立信息通道的全球化[6],因此对于预防医学而言,又有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预防医学生能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预防医学生需要逐渐和国际接轨,全方位的看待医学和人群的健康问题,处理疾病与健康的问题,用来增强全民的保健意识,如何培养更加适应国际的预防医学人才也是未来将要面临的重要医学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预防医学实习模式的改革还需要不断的摸索与努力,不断地进行改革以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和需求。此外,在未来的发展中,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合理的建议,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发展提供更合理的实习模式,更有利于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完善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的评价指标体系。

预防医学基本的任务范文3

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很多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改革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做了大量工作,如:整合公共卫生专业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教材内容,争取实验仪器的更新以跟上科技发展,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实验室管理,提高教师素质等等。“能力”、“素质”、“创新”频频成为这些教育改革工作的目标和立足点。对于一门学科或技术的评价和学习,正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谈到中国高铁技术时所说的“任何技术创新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现有的技术,其二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创新部分”,铁道部运输局综合部主任李军也表示“当代技术创新都是学习型开放型的创新,国际上一般认同的创新标准是技术内涵突破达到15%以上。”因此,我们在思考预防医学本科阶段实验教学教育改革时认为,应当以对课本知识的融汇贯通为基础,以“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创新”教育为引导,并尝试将这些原则融进我们的实验教学实践中去。

1注重细节,培养“唯实”精神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经过以前的实验操作培养,大多已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但容易受教材和主观的影响而忽视实际细节,表现在书写实验报告时不认真的按照自己实际实验过程书写,而是照搬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对于实验结果的记录和计算,也存在有效数字随意取舍的现象等。我们一方面课堂多次强调实验的“唯实”性,要求同学们树立“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在学生操作时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比如在记录有效数字时帮学生一起分析最后一位不确定位数,并讲解通过别人代入公式计算的数据就能观察出对方本次实验的仪器精度等。在教学中,我们也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际”与“理论”的差别,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唯实”。比如在“标准曲线”的绘制环节,我们就向学生提问:既然本次实验理论上讲是直线关系,那么为什么不称作“标准直线”,而称作“标准曲线”?从而引导学生养成“唯实求真”的工作作风。

2用数据说话,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在预防医学各主干课程的操作实验课中,一般来说教师上实验课时都采用相似的授课方式,即都提前将实验试剂和仪器准备好,然后将实验的原理、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或示范,学生无需动脑,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得正确的实验结果。即使是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学生大多也只是按照实验课本上的内容按步骤进行试剂配制和实验操作。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自信心不足,特别是在需要分析操作的实验中,他们对实验结果的表达容易受其他人或教材的影响,表现出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增加了对分析操作实验过程和结果理解的讲解,并对分析实验的质控过程作了详细说明,内容包括各种空白实验、回收率实验、内标物质以及检测限等等。通过讲解,使同学们理解了在实验室建立一个分析实验方法的过程和其对结果表达的影响,让他们在头脑中有了一个用“数据说话”的清晰意识,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3理解仪器构造原理,消除“仪器崇拜”

同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一样,我们也面临着仪器设备落后老化,大型仪器匮乏的困境。有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自动化的大型仪器而对它们因“远”而“敬之”。为了消除这种“仪器崇拜”现象,我们一方面详细讲解仪器的构造原理,另一方面从多种渠道入手让学生“接触”这些自动化的大型仪器。以气相色谱为例,我们用于实验教学的气相色谱是一台国产的手动不锈钢填充柱的色谱仪,结果记录是通过购买专用软件而与电脑相连的。我们在课堂上演示了开关机过程并结合仪器构造和材料,详细讲解它的使用原理,如进样口的分类、适用温度和常更换的部件等;色谱柱的方向、类型及其应用、适用温度和老化的方法等;柱温箱的结构和程序升温的使用;检测器的类型和各自维护的注意事项等等。同时通过网上搜索先进的自动化色谱仪器的资料,向同学们展示它们结构的一致性和操作过程的类似性。通过这些讲解,使同学们对大型仪器的使用原理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增强了他们敢于操作大型仪器的自信心。

预防医学基本的任务范文4

 

《卫生统计学》既然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统计学课程的设置就应该遵循“淡化理论,着重技能,强调应用”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具备收集和整理统计资料的能力,其次要掌握根据分析指标正确选择统计分析方法以及规范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等技能,最终做到熟练地将统计理论思维结合到专业思维上,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1]。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不容乐观,即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很多人学了多遍统计学仍不得要领,不会将实际问题正确地转变成相应的统计学问题,一用就错,临床等其他专业的这种情况可能普遍,更加严重的是在医学研究中统计方法的误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伦理问题。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统计素质较低,缺乏使用统计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缺乏正确使用统计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发挥造成困扰。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和学两方面:一方面在进行医学统计学教学时,采取单一的正面灌输的死板方式,结合统计学本身就跟数学息息相关的学科特点,就会使学习者仅有的一点学习兴趣荡然无存,使他们感到统计学难学难懂难用,枯燥乏味,甚至望而生畏;另一方面,医学专业的学生“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导致他们在《卫生统计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和瓶颈,也给课程的教学人员带来了大量的难题和困扰。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我们对课程教学改革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工作。

 

一、转变教学思路

 

将教学目标从让学生理解统计学方法的原理、掌握统计学分析过程和步骤,转变为让学生理解统计学基本概念,了解统计学方法的原理,掌握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条件,正确应用各种基本统计分析方法。教会学习者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透视的眼光去洞察事物,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统计思维模式。统计思想的精髓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进行统计处理的问题呈现出一种“表现型”的面貌,直接根据这种常常带有假象的“表现型”盲目地去按照统计学教科书上的“标准型”进行套用,出错的概率极大。这就要求人们在运用统计学方式时,必须先将“表现型”的本质——“原型”剖析出来,进而将“标准型”套用在“原型”上,这样极大减少了错误的发生,进而有利于提高统计学的正确运用水平和科研工作的质量。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内容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公式的来源、简单推导和详细的手工计算过程,分析结果的正确解释和结论。在这些内容中,公式的推导有利于对公式及其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手工计算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印象,但对医学学生而言,公式推导过程已很困难,更不论记忆这些冗长的公式了。更重要的是公式的推导严重消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首先对教学思路进行了调整: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培训统计学思维上,而不是烦琐的计算过程或数学算法的讲解[2]。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掌握统计学基本概念和理解统计学方法的基本原理,重点讲解统计学概念、基本原理,强调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条件,培养学生的统计学逻辑思维能力,减少对数学公式及数学推理过程的灌输,淡化相关统计公式的要求,最终达到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衔接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将灌输式教学改变为启发式教学。教学时注重教育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让学生掌握搜集、整理资料方法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透视的眼光去洞察事物,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统计思维模式。上课过程中将教师直接灌输改为教师应用实例或某个问题引导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这样更好地激起了求知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很好发挥主动作用,配合好完成教学任务。

 

2.在《卫生统计学》课程中增加案例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统计教学不再适应目前医学科研的发展需求,因此应将案例式教学加入到统计课程中。案例式教学法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方法僵硬死板的缺陷,充分发挥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优点。在《卫生统计学》课程中加入案例式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统计文献的能力,还能通过案例培养他们在统计文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正确利用资料和文献的能力;案例中会涉及到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案例锻炼学生多门学科进行融会贯通,进而引导他们勇于创新;在案例讨论课堂上,学生们会就自己的观点进行激烈的讨论,讨论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倾听,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案例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提高。

 

3.培养统计分析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计算器教学已经逐渐被淘汰,各种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理论课教学工作中,每讲授一种统计学方法都随之加入统计分析软件的讲解和实验,给学生讲授各种统计数据的记录方式、相应统计学方法的软件操作过程以及软件输出结果的读取,将统计学结果结合上专业知识做出解释。让体会到借助统计学软件实现复杂统计学分析方法的简便性,使学生克服对《卫生统计学》课程的恐惧心理,加强学生应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统计方法应用于医学实践。实验教学的内容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上机结合的方法,经过自己上机亲自操作,更深入理解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建立、菜单的操作及结果的解释。实习课的内容也是由浅到深,由例题数据类型到实际收集的原始资料的类型,这样统计学实习课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获得了分析处理数据的手段,还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更重要是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试模式和内容,合理评价教学效果

 

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哪种课程都将考试视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卫生统计学》考试都是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不可忽略闭卷笔试的方式对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但绝大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化地死记硬背,这样根本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将统计学的考核思路和内容围绕教学思路做了相应的改革,减少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这些需要死记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题型比重,增加了“综合数据分析”和“案例辨析”等题型,将重点放到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试题形式以考查概念理解和知识融会贯通能力为目标,广泛地涵盖课程的学习内容,一个题目中会涉及到多个章节的内容,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分为理论知识的考核和统计软件应用能力考核两部分。

 

1.理论知识的考核。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原理、案例分析、统计思路等,这部分以笔试形式进行。但不局限于死记概念和原理,需要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利用“案例辨析”这一题型,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目的是要考核是否能够将所学统计方法正确进行应用,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

 

2.统计软件应用能力的考核。目前计算机的普及,对统计分析软件的广泛应用,解决了过去冗长的统计分析计算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资料的录入、整理和分析。对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熟练操作和结果正确读取的考核则可通过上级操作考核完成,通过它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并把它作为考核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

预防医学基本的任务范文5

【关键词】卫生保健;卫生服务

前言:健康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身心条件,也是人们日益关注的主题。我国人口众多,卫生保健服务虽已建立但尚不健全。优化卫生保健服务,对保障广大人民享有公平全面的卫生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1卫生保健制度的内涵

1.1卫生保健制度通常所说的卫生保健制度,是一种由政府组织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卫生保健服务用来保障人们的保健需求,同时帮助人们摆脱卫生与健康问题,其两大服务为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卫生保健服务最基本的原则为公平和效率。

1.2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是卫生保健制度中重要的一项服务,主要负责保障健康与预防疾病。预防医学、环境卫生以及社会科学等都是公共卫生常用的途径。卫生保健制度中的公共卫生服务是由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受益群体为大部分居民,主要解决卫生、疾病、健康与相关教育等问题。政府负责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的正常运行。

1.3基本医疗服务卫生保健制度中另一个服务为基本医疗服务,主要负责居民得到相应的医疗保障,服务范围多为常见病与多发病患者。基本的医疗服务水平是通过医疗费用来衡量的,所以医疗服务是有局限性,必须在适宜的花费范围内服务。医疗费用主要有诊疗费、药物费、设施费和基本费用,通常由这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衡量医疗服务。基本医疗具有以下四大特点:发展性、可得性、经济性和地区性,是由多个标准来界定的。

2优化卫生保健重点

2.1医疗保障制度如果想要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标准,必须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等保障制度,但是有些制度并不是很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比较麻烦,包括基金征缴、偿付、管理、服务等。当前任务是要将医疗保障制度的支付与构建分级服务体系相结合,划定不同的补偿比例来引导病人向农村和社区服务机构分流。

2.2农村合作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农业人口中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国家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包括增大补助基金、财政投资等措施。由于国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大力支持,多数农民解决了看病、买药和住院等困难。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呈现的问题主要为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比较偏低,主要是由使用基金的局限性导致的。

2.3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并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是结合医疗、保健、健康教育、预防等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医院服务,其宗旨为健康,单位是家庭,服务范围是整个社区,以预防为导向。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职责是服务社区人民,解决其健康问题和疾病防治。社区卫生具有独特的优势:技术适宜、服务价格低、保障健康效率高,因此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对优化卫生保健体系至关重要。

3优化卫生保健服务措施

3.1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当代各国,政府是保障公民各项权利的有力措施。在优化卫生保健服务中,政府的作用非常关键。政府应该在保护人们健康的同时,保障卫生保健服务的运行。政府在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中具有主导作用,是我国医疗改革的核心问题。优化卫生保健服务,需要落实政府投入的方式领域,并且保证投入的效率与质量。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方面,政府应当加大监管力度。

3.2明确政府的健康责任健康权是每个人都应得到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基本权利,健康权包括以下几项权利:医疗救治权、劳动卫生权、公共卫生权、医疗保障权等。每个公民需要对自身的健康负责,除此之外,政府有责任保障每个公民的健康权。综合来讲,政府既要保障公民的健康权,又要确保公民得到预防、治疗和减轻痛苦的卫生服务。其次政府同样有责任保障公民有平等的机会来接受卫生保健和卫生服务,并且保护社会中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最重要的一点,政府要提供必须的卫生保健,充足的医院、诊所、设施等,并注意保持均衡分布。

3.3建设基层卫生服务发展基层卫生服务是优化卫生保健服务的有效措施,并逐步成为国际卫生事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着重发展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可以改变卫生服务的重心,实现预防、保健医疗等有效供给,从而保障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建设基层卫生服务的有效措施是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此同时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力度,使其充分发挥枢纽的关键作用,保障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健康运行。

3.4发展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善了之前城乡“二元化”问题。尽管以上三种保障制度应用范围比较广,但是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人口众多,政府支付能力有限,各地差距悬殊,因此应当建立合理的城乡统筹医疗保健服务。首先,要保障全国人们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公平性;其次,保障卫生投入的效率;再次,确保所有人得到基本的健康需求。

3.5关注弱势群体我国人口众多,弱势群体问题尤为突出。弱势群体包括身体上的缺陷和能力上的缺陷,这样的群体在社会中各个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要想达到人人都享有卫生保健服务,国家和政府必须关注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特殊照顾,并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

4结语

优化卫生保健服务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但是却是人民正常生活的重要保障。因此,国家和政府应该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来完善卫生保健服务。并且从我国国情出发,均衡分配投入,逐步完善卫生保健体制,使得人人都享有公平健全的卫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预防医学基本的任务范文6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重新制订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医学专业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应当初步达到临床医生的基本要求,为进入毕业后教育与实践奠定基础。军医大学作为特殊的医学高等教育单位,应该具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面向军队及地方各级医院所需的医学人才。防原医学是医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军事医学课程,它是研究核武器的杀伤因素及其它来源的电离辐射所致伤害的医学防治学科,也称为核武器损伤防治学或放射损伤防治学。防原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军事医学中许多学科均有密切联系,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也是军事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理解和掌握防原医学知识,将为高素质新型军事医学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而我们都知道,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因此,防原医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就显得更为重要。第四军医大学放射医学教研室针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制定出了一套相应的课程标准,对其的制定和实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提升防原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国家和部队培养优秀全面的军事医学人才。

1课程目标

我们的目的旨在为部队培养全面的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因此,课程标准要求学员通过对防原医学的学习,能够理解和运用核武器损伤与防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说出防原医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微观到宏观,从原子到核反应,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放射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掌握急性放射病的发病机理及防、诊、治原则。除了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学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掌握一些相关的基本技能,如学会剂量存活曲线的绘制,掌握外照射的测量方法和辐射测量仪器的使用等。并且能够利用重要发现的学习,从思路上经历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建立过程,分享和体验创新性思维。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科研学术等活动,掌握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建立创新意识。通过参加课堂讨论,锻炼信息收集整理、知识综合运用和交流表达能力。通过课外科研,培养良好的科研素养及创新意识。此外,学员还应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思索与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重视团队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树立爱岗敬业、爱军习武思想,具有打赢现代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总之,通过防原医学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三防军事医学课程和核应急救援队组织与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2内容安排

防原医学课程安排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四年级下学期进行,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是因为学员此时已经完成了全部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临床专业课内容的学习,掌握了学习防原医学所必须的所有预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可以更高地帮助学员的学习和理解,提高教学效果。由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军医大学培养的医学人才中数量最多的骨干力量,其未来承担的的军事医学任务也最为艰巨,更需要全面掌握防原医学等军事医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对于这一专业的课程标准我们设计了最丰富的内容安排。主要包括理论课22学时,包括核物理基础、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核武器的杀伤作用及其防护、急性放射病、慢性放射病与内照射放射损伤、核爆炸复合伤、放射卫生防护基础、核辐射事故的医学应急救援等内容;实验课8学时,包括辐射测量仪的使用及外照射防护,小鼠脾结节计数,放射性样品检测等内容;军事医学综合演习40学时,主要包括辐射侦查、核沾染区抢救、人员车辆的洗消除沾染以及辐射损伤救治室的展开等科目的演练。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有限的学时安排和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我们并未在所有专业都按上述内容进行设计,像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标准中我们没有安排相关的实验课和军事医学综合演习,而且,对部分理论课内容也进行了合并和压缩。

3教学实施

课程教学由教研室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负总责,并设专人担任教学秘书,具体进行分工协调组织等工作。基本流程包括成立教学组,教学准备,课程教学,辅导答疑,课程考核,总结反馈。教学组实施集体备课、大课讲授、自学辅导、指导性自习、多媒体课件制作、考试等教学活动。主要教学形式有理论讲授、实验、野外演练、自学辅导等形式。加强核武器损伤与防治学教材及课件资源和素材库的建设,实时跟踪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新进展新方向,结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特点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和更新防原医学领域的新内容,注意积累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1emBasedLearning,PBL)中的典型病例或典型问题的电子素材。课程讲授的实施要严格按照学校教学流程和教学制度进行。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设计要在教案中体现,并符合课程标准,突出重点和难点。注意开展课堂讨论,在防原医学的部分章节采用以突发核损伤或放射伤员等应急救援为引导的课堂案例教学(Case-basedTeaching,CBT),通过对辐射伤员救治的引导和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资料查询、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有关对核武器的损伤与防、诊、治等问题,学习核武器损伤与防治学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新武器损伤特点。另外,还要适当安排双语教学,基于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学员英语基础较好的特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建议多进行双语教学,包括给出名词概念的英文名称,重要内容选用英文幻灯等,以提高和丰富学员的知识面,拓展视野,为今后跟踪和学习相关领域的国际研究动态奠定良好的基础。

4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