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辩证思维能力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辩证思维能力的概念范文1
一、辩证思维和特性及其分类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认识、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揭示事物的本质。其基本特征是以形式思维为基础,在对立统一规律指导下,溶解形式思维固定分明的界限,使认识与客观世界相吻合。
由于思维操作的对象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由此产生的辩证思维形式也不同。
1.从实践认识论的观点出发,去探索问题间的联系而产生的辩证思维有:从个别认识一般,从相对认识绝对,从有限认识无限等思维方法。
2.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去研究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产生的辩证思维有:函数变量的思维、数形结合的思维、量质互变的思维、联系转化的思维。
3.从问题具有两面性的观点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产生的辩证思维有:以退为进、欲正则反、聚合与发散的思维。
根据心理学和哲学,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分类,在此不再赘述。上述分类,只是为了便于研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1.深挖教材,揭示数学中的辩证关系。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既来源于实践,又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抓住数学这一特性,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揭示数学中的辩证关系,就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比如,数的概念的发展,就是矛盾运动的极好例证。负数解决了“不能减”的矛盾;分数解决了“不能整除”的矛盾;无理数解决了“开方开不尽”的矛盾;虚数解决了“负数不能开偶次方”的矛盾。当数的概念从有理数到实数域后,虽然增加了数的连续性,解决了数的四则运算及开方中的矛盾,但去失去了数的可数性;当数瑾从实数扩大到了复数后,虽然增加了代数开方的封闭性,解决了负数不能开偶次方的矛盾,但却失去了数的大小比较的性质。
这样,既引导学生揭示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又向学生指出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踏入社会后,面对现实,正视矛盾,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有利于科学人生观的形成。
2.变静为动,培养学生的运动观。
静止与运动是客观事物变化的两种形态。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使我们认识事物在某一时刻的特征,运动才能看清事物变化的实质。在相对静止的数学问题中,寻找动的形态。在运动中考察,在变化中实现联系转化,认识“动有中静,静中有动”的辩证关系。
3.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对应统一观。
数与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刻画了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两个不同侧面,数定量,形定位,既互相对立,又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数想形,以形思数,数形结合,探讨问题变化的规律,创造条件使对立双方达到统一。
4.双向沟通,培养学生联系转化观。
数学问题中的诸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差异就是矛盾。解决中,引导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寻找与问题有关的概念、性质、方法等,探索沟通的途径,促使矛盾的双方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
5.逆向思维,培养否定之否定观。
解题也跟打仗一样,正面不能突破,就从它的反面入手,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数学中的反证法、补集方法都是逆向思维方法,无一不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
6.积少成多,培养学生的量质互变观。
在一切事物的发展中,量变是质变的准备,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度,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质变,只有质的变化才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的变化。解题中,掌握“变”的方向、“变”的度,就能促进量质转化,达到矛盾统一。
三、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辨证思维是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发展的。知识愈广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掌握得愈全面愈深刻,辨证思维能力愈强。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培养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绝不能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着错综复杂的思维现象,辨证思维往往是伴随着其他思维而出现的,特别是逻辑思维。因此培养辨证思维的同时,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完整的思维结构,只有具有完整的思维结构的人,才能利用辩证思维灵活解决问题。
3.辩证思维在性态上属于逻辑思维,教师应在培养逻辑思维的基础上重视辩证法思维的培养。但绝不能牵强附会,一味追求。
辩证思维能力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初中地理;辩证思维;培养和实践
辩证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不仅是符合新课改关于提高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要求,而且根据初中地理教材多为辩证思维素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是实现初中地理教育目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方面,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几点建议。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不仅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地位,从学生出发,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只体现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支配地位,学生在这种环境下难以形成辩证思维。更严重的是,在教学中学生只是听教师讲授,缺少思辨的机会,严重制约了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自身的地位与学生的地位之间的关系,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进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中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学生几乎不可能在整堂课中都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中。所以,教师采用的教学活动要满足两点:一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二要保证教学过程有张有弛。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供帮助。根据地理教学实践,效果较好的教学活动有综合分析和课堂辩论这两种。教师在具体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盲目套用,必须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1.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是学生辩证思维内化的过程,这种方法需要学生采用全面和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综合分析相对于其他的教学活动而言更需要教师系统的引导,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去引起学生辩证思考。综合分析法适用于教材内容较为复杂的教学。如对某一地区的区位优势的综合评价,对某种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等知识内容的教学都可以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教学。
2.组织课堂辩论。实验表明,运用辩论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效果优于个人探究等其他方式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辩论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课堂辩论形式较为复杂,在辩论前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地分组,合理安排各个学生的职责,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辩论。其次,教师要设置科学的辩题。辩题的设置要让学生在辩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和批判的思维。根据初中地理教材的特点,很多的教材内容可用来做辩题,如“人多力量大”和“人口少环境好”的辩论。在辩论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现和观点做出评价,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人口和环境的关系。
三、设置有效的问题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合适的时间提出合适的问题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将学生的思维矛盾内化的过程,而问题作为媒介作用重大。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辨析性问题和归纳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1.辨析性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辨析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了解。辨析性问题主要包括对概念相近的词语的辨析,如天气和气候的差别、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差别等。学生在辨析中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也对概念之间的区别和内在的联系有很好的认识。同时,在辨析中也锻炼了学生全面和联系地看问题的方式。
2.归纳性问题。初中地理教材的呈现方式是演绎性的,因此采用归纳的方式是对教材内容的升华,它对学生的智力和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提出的归纳性问题应该具有全面性,才能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思维。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时,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就是一个归纳性极强的问题。通常来说,归纳性问题难度较大,教师要及时地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再让学生独立归纳。通过教师有效的指点,学生能够对整个知识体系有较好的了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在知识上进行引申。例如: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学生可以根据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从以上的对策可以看到,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其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将知识联系实际,用知识去了解生活,在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真正实现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辩证思维能力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其次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三、练习题对于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通常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参考资料:
辩证思维能力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初中生 政治 辩证思维能力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思想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的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政治的辩证思维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是时代的需要。
十六大同志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一个目标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体系。”国民素质的提高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为此,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的。
现代教育以思维为首要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学校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学科教学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都要相应有个转变、更新。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发展智力,传播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以思维能力培养为首要目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
3、适应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的教育,现阶段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学生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影响学生行为的关键,因此,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要协调好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只有两手抓,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增强政治课内在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变成全体学生的“思维体操”,把大部分课都上成“思维训练课”,是增强思想政治课内在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对辩证思维的认识
1、什么是辩证思维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可以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反映在逻辑上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发展、运动、变化把握它。辩证思想通常包括个性和共性(也就是个别和一般、特殊与普通)、绝对与相对、事实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全局和局部、具体与抽象、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正面与反面,美好与丑恶等辩证法。
2、辩证思维方法
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指宇宙中客观存在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及其辩证规律,是客观世界本身所具有的辩证性质;所谓主观辩证法,是指辩证的思维,即人的思维对世界的辩证性质的认识。客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三、培养初中生政治辩证思维能力的策略
1、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初中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加上现在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因而在听课过程中敢于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提出疑问甚至是质疑。如果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观点,就很难认同教师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以平和、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不要高高在上,对于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应该耐心地给予讲解,对于学生的质疑,可以先让其自主讨论,如果是比较简单的问题通过讨论就能够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果问题较难则通过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纠正错误的观点,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教师也要留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补充,使教学内容得到丰富。
2、问题教学发挥作用
思维的产生依赖于问题的产生,有了问题,学生才能根据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问题能够促进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内容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最好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且接近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3、兴趣引导思维创新
初中政治课包含大量的理论知识,有些理论知识比较难理解,特别是哲学部分,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兴趣的产生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中思想政治中有很多与实际生活相接近的课程,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理论趣味化、故事化、实际化,让学生认识到政治课对日常生活的帮助,认识到政治课的价值。
辩证思维能力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辩证思维;辩证法;培养目标;辩证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64-03
一、引言
特定的物质条件下,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取决于是否善于思考,而思考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升。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使其掌握知识和获得价值认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其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适应社会发展。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有许多专业课程支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但这些课程从开设范围上来讲,并不具有普遍性,它们有的是针对专业学生,有的只是公共选修课,修读学生为数不多。但“基本原理”却是一门可以普及思维教学的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拥有丰富的辩证思维教学内容,同时覆盖所有大学生,以此课程为平台进行思维能力培养,具备可行性。
在思政课的教育实践中,通过对高校思政课思维教学目标进行具体诠释的方式,将简单的“是什么”教学,提升到为解决“为什么”提供思维方法支撑层面,去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实现教育效果反思,才能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既能克服心理障碍,降低冲突性倾向,又能拓宽视野见识,提升整合思维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对整体的思政工作而言,思维方法教学能普遍地为后续工作搭建高层次思维受体平台,一举三得。
辩证思维是高端人才思维方式,对从事复杂思维活动的群体来说是必须具备的能力。面向大学本科层次的受体,在“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式辩证思维培养,建立起一般辩证思维训练模式,加强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冲破盲从,独立思考,增长知识和认知能力,合理地决策和行动,甚为必要。本文从定位本课程的辩证思维能力概念及目标范围着手,从教材中寻找本课程的辩证思维潜在资源,确定辩证思维的研究范围、特点及具体指标,确定本课程应该承载什么样的辩证思维教学任务和目标,以实现教学的“有的放矢”。
从教学实际分析,“基本原理”课程有丰富的培养辩证思维素质的资源。从方法论角度来看,该课程的哲学部分蕴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原则、认识论、方法论,包含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整个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中心线索,而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蕴含着矛盾分析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本课程由感性具体“生动直观”经过思维抽象上升为理性具体,再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理论与实际结合,完全符合思维的“从表象具体到抽象规定的阶段,再从抽象到具体的阶段”的两个逻辑序列,有助于形成完整思维链条。
二、什么是“辩证思维”
首先,明确辨析辩证思维等同于辩证法,辩证思维等同于对立统一的观念。在我们的既定观念里,辩证思维就是哲学上所指的辩证法。但事实上辩证思维≠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从哲学体系来看,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构成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作用,具有本体论意义。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导出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1]。辩证思维可以看作是“辩证认识方式”,只是主体反映客体辩证本性的理性分析工具和手段,辩证思维不等同于辩证法。在1994年就有文章指出:辩证思维不等同于辩证法,辩证思维应该是辩证性思维,而不是辩证法思维。应该将作为本体的哲学层次的客观辩证法从“辩证思维”内涵中分离出去,将一般“辩证思维”内涵确定为辩证认识方式的取向。同时,辩证≠对立+统一,辩证思维不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辩证思维有它自身的具体逻辑范畴。[2]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辩证思维逻辑体系,辩证思维不仅仅是对立统一思维,它更是“实践、主体、客体,质、量、度,内容、形式、现象”,“同一、差异、矛盾、根据、条件、联系、因果关系、相互关系、整体联系”,“个别、一般、本质,过程、系统、规律”等范畴构成的逻辑思维体系。
其次,明确辩证思维与形式逻辑之间的关系。辩证思维是辩证性思维,是介于形式逻辑和具体辩证法范畴原则之间的思维形式,是辩证法原则与逻辑的结合,可以称之为“辩证逻辑思维”。在形式逻辑思维中,结论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却可以“亦此亦彼”、“亦真亦假”,强调条件性。这说明辩证思维与形式逻辑思维具有不同的规则,分别遵守不同的思维规律:形式逻辑思维的概念、推理与判断具有相应的思维规律(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辩证思维以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遵循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3]辩证思维是多维、动态的整体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一维、静态思维,两者关系密切但层次不同。辩证思维是逻辑思维的超越,逻辑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基础。辩证思维注重客观世界和事物本质对思维的决定作用,反对擅离外在客观而只注重形式上的逻辑自洽,同时又遵循思维自身的规律和逻辑一致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最大特点是从事物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等方面来反映事物,提供一种思维框架,既强调对客观规律和关系的辩证本质探索,又倚重思维规则、程序和手段,在尊重辩证思维规则、程序和手段的基础上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辩证逻辑思维的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通过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方法,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因此,要学会辩证思维,必须掌握辩证法原则和逻辑思维规则。
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辩证思维培养目标的设定
依据上述结论,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培养目标设定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对哲学关于世界总体的辩证认知和对辩证法原则的把握(世界观认知);第二是对在正确理解辩证法前提下的思维规律和方法的把握(方法论认知)。
首先,掌握客观辩证法知识。学说把辩证法看作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性,把思维中的辩证法视为客观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自觉反映,来源于客观现实,而客观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因而辩证思维培养的首个目标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客观辩证法知识。
其次,把握辩证思维的内核,使教学目标具体化。辩证思维无非是要求思维主体把客体(对象)本身的对象性形式变成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通过对辩证运动过程的全面考察,通过一系列环节来把握它的整体关系、把握对象具体。透过其客观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基本原则,立足于“整体性、动态性、具体性、开放性”四个内核,可以将目标通俗化为四点:①对问题的理解完整,认真考虑了对立观点,做出多角度看问题的努力,对这些方面做了公正、批判和综合的考察。②能够摆脱思维固化,以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强调论证过程。③收集不同信息,分析证据的质量,考察不同立场的观点,能说明背景和具体情况的重要性,思考和表达具体。④能够检查问题是否合乎实际,事实准确性和逻辑一致性,发掘可能的替代解释或推论,确认检验结果,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养成相应的思维习惯。
第三,把辩证思维方法设定为培养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为了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分析者,用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吸收方法论的教益,运用具体的思考方法来分析新的问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充分利用理性思维方法,把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分析法与历史分析法统一的理性思维方法作为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具体目标。
(1)掌握归纳与演绎的双向推导法。归纳与演绎的运行方向是相反的:归纳是从个别事实推导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思维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思维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也是归纳的前提和指导。人的认识是不断地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这恰恰是归纳和演绎交替使用的过程。它们既是辩证思维基本的推理方法,也是进行其他学科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无论是对工作学习来说还是对日常生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意义,必然成为“基本原理”教学的具体培养目标。
(2)具备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析是主体在思维中将对象整体分解为多个部分,分别加以认识;综合则是主体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方面认识进行整合,全面地把握对象的方法。分析是思维从整体走向部分的过程,综合是思维从部分走向整体的过程,没有分析,就难以认清对象的细节,从而难以正确认识整体,没有综合,没有正确的整体认识,难以进行具体分析。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分析法与综合法不可分离,并能够掌握分析与综合的基本技能。
(3)能够把握感性具体―理性抽象―理性具体的认识过程,自觉运用抽象与具体方法。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辩证思维方法中居于中轴地位。本目标的实现分两步,第一步,在反映具体事物的感性具体基础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运用分析法,从整体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具体发展成理性抽象,从现象深入到本质;第二步,运用综合法的同时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把各个部分的各种规定按照它们本身固有的内在关系相互联系起来,从总体上把握这一事物,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能够掌握并正确运用逻辑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历史方法是指考察客观对象的发展过程及人们认识客观对象的思想发展过程,逻辑方法则指是对事物内部逻辑的理性分析。逻辑分析应以历史的考察为基础,历史的考察应以逻辑分析为依据,以达到客观、全面地解释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目的。运用逻辑的方法研究事物发展规律,实际上就是对历史进行概括,在运用历史方法研究事物历史进程时,也要通过逻辑分析确定史实间的必然联系,把逻辑分析贯穿于历史的考察之中。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是主客观统一的辩证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思维的逻辑进程要与客观的历史进程统一,还要与思维的历史进程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2]李仁武.“辩证思维”内涵辨析[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4,(6):12-14.
辩证思维能力的概念范文6
摘要:运用比较归类法,培养学生概括认识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能力;通过设问、释疑、推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能力;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
关键词:化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02-01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02-01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运用比较归类法,培养学生概括认识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能力
一、运用比较归类法,培养学生概括认识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能力
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的方法:归类是依据事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或内在联系对其分门别类的方法。比较是归类的前提,归类是比较的依据。运用比较与归类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识记有关内容,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掌握同类物质和同类反应的共性以及具体物质和反应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对问题实质的理解、思维能力。如在讲钠的氧化物与过氧化物时,可以取两支试管,用药匙取少量氧化钠固体和过氧化钠固体分别装入试管,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水数滴,观察哪支试管中有气体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试管内,检验哪支试管中有氧气产生。在试管中再分别加水稀释至约5毫升后,摇匀,分别加入酚酞试液,观察其颜色变化。通过以上实验,展示氧化讷与过氧化钠的共性与个性,然后归纳如下:
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的方法:归类是依据事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或内在联系对其分门别类的方法。比较是归类的前提,归类是比较的依据。运用比较与归类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识记有关内容,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掌握同类物质和同类反应的共性以及具体物质和反应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对问题实质的理解、思维能力。如在讲钠的氧化物与过氧化物时,可以取两支试管,用药匙取少量氧化钠固体和过氧化钠固体分别装入试管,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水数滴,观察哪支试管中有气体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试管内,检验哪支试管中有氧气产生。在试管中再分别加水稀释至约5毫升后,摇匀,分别加入酚酞试液,观察其颜色变化。通过以上实验,展示氧化讷与过氧化钠的共性与个性,然后归纳如下:
共性:都是金属氧化物,均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强碱——氢氧化钠。
共性:都是金属氧化物,均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强碱——氢氧化钠。
特性:氧化钠是白色,过氧化钠是淡黄色;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还有氧气生成;过氧化钠在空气中接触二氧化碳,能反应生成氧气。利用这一性质,过氧化钠常用在防毒面具,高空飞行和潜艇中,作供氧剂。通过归类与比较,加深了对钠的两种氧化物性质的理解,使学生逐渐懂得“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特性:氧化钠是白色,过氧化钠是淡黄色;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还有氧气生成;过氧化钠在空气中接触二氧化碳,能反应生成氧气。利用这一性质,过氧化钠常用在防毒面具,高空飞行和潜艇中,作供氧剂。通过归类与比较,加深了对钠的两种氧化物性质的理解,使学生逐渐懂得“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通过设问、释疑、推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通过设问、释疑、推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就是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思考方法,逻辑思维必须依据正确的概念和判断。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首先必须加强基本概念的学习,并对其全面、深刻理解。在化学原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掌握其来龙去脉。如盐类水解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自己测定一组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溶液的PH。如氯化铵、醋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醋酸铵等五种溶液,并要求记录结果。结果发现都是盐,但它们溶液酸碱性却不同,学生提问、议论,思维活跃,此时教师应集中学生疑问,逐一提出以下问题:(1)某些盐的组成中既不含氢离子,也不含氢氧根离子,为何出现一定的酸碱性?体系中过量的氢离子,氢氧根离子从何而来?(2)盐溶液呈现的酸碱性与组成盐的阴阳离子之间有何关系?(3)水的电解平衡为什么会打破?最终导致什么结果?(4)氯化钠、醋酸铵的水溶液都呈中性,其原因与实质相同吗?通过逐一分析,推断盐类水解的原因、实质、水解反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辩证思维就是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思考方法,逻辑思维必须依据正确的概念和判断。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首先必须加强基本概念的学习,并对其全面、深刻理解。在化学原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掌握其来龙去脉。如盐类水解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自己测定一组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溶液的PH。如氯化铵、醋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醋酸铵等五种溶液,并要求记录结果。结果发现都是盐,但它们溶液酸碱性却不同,学生提问、议论,思维活跃,此时教师应集中学生疑问,逐一提出以下问题:(1)某些盐的组成中既不含氢离子,也不含氢氧根离子,为何出现一定的酸碱性?体系中过量的氢离子,氢氧根离子从何而来?(2)盐溶液呈现的酸碱性与组成盐的阴阳离子之间有何关系?(3)水的电解平衡为什么会打破?最终导致什么结果?(4)氯化钠、醋酸铵的水溶液都呈中性,其原因与实质相同吗?通过逐一分析,推断盐类水解的原因、实质、水解反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三、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能力
三、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能力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应用稀硝酸?在讲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时,可利用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提出除去杂质二氧化氮的方法。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应用稀硝酸?在讲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时,可利用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提出除去杂质二氧化氮的方法。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四、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四、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就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
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就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
(一)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
(一)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都是容量仪器,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所以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只有引导他们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以用形状对精确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都是容量仪器,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所以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只有引导他们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以用形状对精确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
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例如在讨论胶体的稳定性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制得的胶体没有沉淀呢?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播放Fe(OH)3胶体的电教录像,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红色的胶团在阴极附近上下浮动的情境,仅用五分钟就看到了Fe(OH)3的制备、净化和电泳的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得出胶体之所以稳定,一是带电胶粒的相互排斥,二是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这一认识结果的完成,实际上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的规律性的反映。是对所见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例如在讨论胶体的稳定性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制得的胶体没有沉淀呢?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播放Fe(OH)3胶体的电教录像,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红色的胶团在阴极附近上下浮动的情境,仅用五分钟就看到了Fe(OH)3的制备、净化和电泳的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得出胶体之所以稳定,一是带电胶粒的相互排斥,二是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这一认识结果的完成,实际上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的规律性的反映。是对所见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二)学生立体思维训练。
(二)学生立体思维训练。
立体思维是在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智慧为轴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打开一个又一个的空间。变点的线的思维为立体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培养多系统、多方位、多功能、多角度、多途径的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品质,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启智慧的大门,打破传统和习惯的惰性,产生大量的创造性思维。
立体思维是在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智慧为轴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打开一个又一个的空间。变点的线的思维为立体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培养多系统、多方位、多功能、多角度、多途径的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品质,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启智慧的大门,打破传统和习惯的惰性,产生大量的创造性思维。
1.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思维的广阔性、高度性和整体性。
1.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思维的广阔性、高度性和整体性。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跟工业、农业、国防、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其它自然科学、哲学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应经常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时介绍“温室效应”,讲二氧化硫时介绍酸雨的形成和危害,讲卤化银时介绍变色镜的原理,讲乙酸时介绍我国中医用食醋滴鼻治疗感冒等等。在化学教学中结合教材适当地联系实际,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跟工业、农业、国防、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其它自然科学、哲学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应经常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时介绍“温室效应”,讲二氧化硫时介绍酸雨的形成和危害,讲卤化银时介绍变色镜的原理,讲乙酸时介绍我国中医用食醋滴鼻治疗感冒等等。在化学教学中结合教材适当地联系实际,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
2.动态思维。就是用动态平衡的观点观察现象,理解概念,探究物质的性质,掌握物质的制备原理,分析反应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动态思维。就是用动态平衡的观点观察现象,理解概念,探究物质的性质,掌握物质的制备原理,分析反应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