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育教学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题教育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题教育教学计划

专题教育教学计划范文1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专业 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213-01

21世纪的今天,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也得到极大普及,国家的经济建设也越来越依靠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而各种行政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对技能人才熟练程度及整体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中职毕业生已经不能再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通过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发现,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既符合中职学校教学的规定,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中职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途径。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生源和教学现状分析

1.由于大学连续扩招,一部分初中生上不了普高的也会选择职高

2.还有一部分中职生会选择最热门的数控、机电、汽修。曾经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却“风光不再”。

3.剩余的一部分是来自家庭贫困的学生,准备享受国家资助的,由学校安排这一部分的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

目前城里的独生子女较多,许多家长都期盼着自己的子女从事“白领”工作。大多数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高和职高,到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是上不了高中和不愿上高中,学习品质和学习基础很差的学生。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应用原有的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

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技能为主的计算机技术一线应用型”人才。因此,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要求针对性强,在保证理论基础够用的前提下,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室教学与上机实践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沿袭的先理论后实践,实践和理论是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完成的。上机操作课时,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忘记了多媒体讲课的内容,对操作知识的认识的不深,容易导致盲目操作,或掌握一个操作花费时间较长。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反而因操作过于简单而在短时间完成,大部分时间又无事可做,有“吃不饱”的感觉。这就导致了基础差的同学效率低下,进步不大,基础好的同学没有明显的提高,浪费了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宝贵时间。提高不了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想

1.创建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室

一体化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在“讲”和“练”两方面的进行有效结合。是由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在"一体化"教室中,边做、边教、边学,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完全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计算机专业的一体化教室就是在传统教学课堂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网络通信设备、多媒体设备、电脑等,做到教师和学生人手一台电脑,使计算机的不同专业可以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中,能够很好的将知识、理念和实践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完全将理论融于实践、实践融于企业的教学环境。在真实环境里,教师演练操作、讲解技巧,学生及时实践,有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从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培养学生岗位技能水平,达到教学目标。

2.编写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

过去,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计算机专业特色来编写教材。例如: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可涉及到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Internet、word、excel、PowerPoint等科目。教材可采用任务的方式开展教学,尤其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章节时可分为四个任务,每个任务采取了“任务简介任务分析任务实现相关知识扩展知识课后练习”的结构进行组织,并将知识点完全融入其中,使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扩充、增强自己处理同类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积累工作经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使每个章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编写适合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教材,创建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校本教材模式。

3.实施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在传统教学的“板书+讲解”的培养模式下,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比较广,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工具软件、网页设计、平面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什么都会一点,但都不精通,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加上近年来,其它的专业加强了计算机课程的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就业优势。所以,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教学模式。

为了使学生能够成为技能型人才,必须改变其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技能。

3.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实际案例作为被剖析的对象,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寻找实现途径等工作。旨在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word图文混排中对插入图片后要求打开“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除了可以右击图片选择快捷菜单中的“设置图片格式”,还可选中图片单击 “格式”菜单中的“图片”命令。学生提出疑问:那有没有更快更准的方法呢?然后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说明:双击该图片可以打开“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然后师生共同实践。学生再提出疑问:如果是针对的是剪贴画呢?同学们可分成若干小组实践找真知。

3.2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进行学习,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完成教学内容。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而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word图文混排中要求学生制作某某企业产品说明书,可将已制作好的某某企业产品说明书样本给学生看,以此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合理分解任务是教学法的关键,分解任务是通过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分任务,再将分任务往下分,直到每个小的分任务可经具体的操作或执行为止。可分解为制作说明书模板、编辑说明书内容、管理图文混排、制作说明书图表、添加注释等小任务。因此,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完成一个个的任务。学习效果评价是重要阶段,在学生互评、教师总结点评中,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

3.3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中要求学生制作某某企业产品说明书时,对于优等生可以按任务掌握制作说明书模板、编辑说明书内容、管理图文混排、制作说明书图表、添加注释等操作;对于中等生可掌握制作说明书模板、编辑说明书内容、管理图文混排、制作说明书图表操作;

对于差生,可以先掌握感兴趣的制作说明书模板操作,在以后的学习中循序渐进的掌握更多操作。这样,使每个同学都有学习目标,并且也有能力完成,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一体化教学客观上要求老师必须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训练指导学生实训的一体化教师。为了让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真正具有“双师”素质,要求定期委派教师参加全国培训,学校委派教师进入相关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学习锻炼,与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共同研究课题,经常参加计算机专业的技能大赛,从而满足教学要求。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效果的评价

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评价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教学设计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可以从课堂评价,也可以从网上评价。对于评价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为了使一体化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学生评价

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可以分为5人1小组,各组参与互评打分。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通过word编制企业产品说明书这一章节,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操作完的组先让组长进行评论,然后各组进行互评,最后老师进行点评,找出学生操作的不足之处。教务科派专人将在课程结束前要求各组的组长填写评价表,评价表的内容可以从认真上课,不体罚学生,按时下课,精心批作业等方面进行测评。当场填好后直接将表收走。

2.校内专家评价

为了提高教师的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水平,学校组织相应的学科专家进行测评,从中找出不足之处,完善其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方法,从而培养教学经验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教师。

3.企业专家评价

专题教育教学计划范文2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存在文化基础差、厌学懒惰、纪律观念淡薄等毛病,成为令人头疼的特殊群体。同时,进入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人们眼中的问题生、后进生,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做好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呢?如何使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健康成长呢?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不能放之任之,应积极地担负起转化教育他们的重任,而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当务之急。

 

一、问题生、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并非是先天的,后进生的出现和社会、学校、家庭及自身息息相关。

 

1.社会原因。目前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从生源上说,大多学习基础差、不爱学习、性格叛逆、好逸恶劳、纪律涣散、不守规矩的初中生涌入了中职学校,从而造成生源素质低下,导致学生上课时不听讲或听不懂,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占主流。住校生课余时间特别长,无事可做,精神空虚,就容易惹事生非,出现打架闹事、敲诈勒索、吸烟赌博、早恋等不良现象。

 

2.学校原因。有些中职学校实习设备简陋、缺乏,与企业生产衔接不上,甚至不具备一些专业的条件,授课方法单一,对学生毫无吸引力,这就大大削弱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从而使中职学生前途渺茫,无所追求,甚至有的学生成为“混世魔王”。

 

3.家庭原因。据调查,有些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有些属于留守同学,由于从小缺少来自家庭的关爱,性格上冷漠孤傲叛逆。有些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太阳转,养出一身毛病;有些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不会教育孩子,孩子犯了错误非打即骂;更有些家长对孩子不会教育就放任自流,孩子从小“被放羊”,家长不管不问孩子的学习。

 

4.中职生自身原因。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属于后进生,长期处于不被关注状态,成为边缘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厌学和自卑心理。他们自制力弱,迟到早退,学习能力差,不良习性多,综合素质低下。大多数学生由于年龄等各种原因,道德判断能力差、自我控制力低。问题生、后进生的行为甚至会产生一些畸形的“魅力”,经常出现后进生“三五成群,一呼百应”的怪现象,这些学生容易结成不三不四的小团体,相互影响的结果可能使毛病更多。

 

俗话说“对症下药”,针对以上问题生、后进生形成的关键原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做好这些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二、问题生、后进生教育转化的方法

 

问题生、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者面前的严峻问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再难啃的骨头,我们有积极的态度,应用积极的视角也是一样有办法解决的。

 

1.缩短空间距离走进学生心里,落实爱的鼓励——短距离,爱的效应。空间位置结构与人际心理距离是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上,教师站在台上,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形成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办公室里,教师坐着学生站着,师生间的不平等性明显拉大。我在与问题生、后进生交流的过程中,常与他们边走边谈;每次学生犯错误时,对待他们不是简单的批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要想让学生真正转变,必须是内心发生变化。首先让他们感到教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采取的方式是,先让他们到我办公室,搬个凳子面对面交流,先讲他们身上的优点,然后简单的说他们身上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其处理这件事的最佳方案,让问题生、后进生感到教师是在平等的对待他们。随着教育者身份的淡化和师生空间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也自然缩短了。教师积极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每一次爱的赏识,对他们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和激励。这样不但缩短了教师和问题生、后进生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2.恰当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肢体语言效应。美国一名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效果的比例,语言本身只占表达的7%,语言中的声音声调只占表达的38%,而肢体语言却占表达的55%。因为身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是无法掩饰的。由此可见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时它不但可以代替口头语言,甚至能反映言语所难以表达的情态,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大家知道,表面上问题生、后进生可能对很多事都显得满不在乎,其实内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有时教师一个细微的动作可能增强了问题生、后进生的自信心,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上课时个别学生小声闲谈,我就把视线短暂停留在某一个学生身上;遇到有同学玩手机,我就悄悄地把讲课的阵地搬到他身边;学生上台演讲时,我常常自然的拍一下他的肩膀,以示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我就给其欣赏的目光;课堂上学生讨论交流时,我就走到学生中间去,随时准备答疑解惑和培优补差;辅导学生时,我低头弯腰接近学生。对于那些学习认真的学生,不管是为应付教师只做做样子,还是真的很认真的,都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他们,在自己的心理,一定要承认学生都在认真学习,从内心里真正认可他们。如此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认同、肯定、欣赏,看到教师一个自然的微笑,一个赞赏的点头,再竖起一个鼓励的大拇指,他们读懂了,他们会意了,他们愉快地接受了。在这样愉悦的环境中,他们心情舒畅,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违纪事件则直线下降。因此在与问题生、后进生交往时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积极的动作能让问题生、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恰当的身体言语是进行有效的沟通途径之一。

 

3.让所有学生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有很多,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是最重要的两大类,而班级是教师最好利用的资源。在物质环境方面,班级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应该让学生有美的感受和心灵的净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班级心理环境方面,好的班风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可以促进学生们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学生关系更加和谐。一个充满欢声笑语、乐观向上的班集体,使问题生、后进生的不良道德品质得到矫正,促使他们向先进学习和靠拢,不断走向进步。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班主任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班主任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班风,好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能够带给学生温馨和关爱,使问题生、后进生逐渐摆脱落后的阴影,从而实现质的转变。因此,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让全班同学都要意识到“一个也不能少”。

 

要求所有任课教师要积极地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坚持用放大镜看优点,显微镜看缺点,并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如发现学习优点活动:要求学生每人写出自己身上的十个优点,还要写出班内任意十个同学身上的优点,并当众说出来,此项活动除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融洽、密切、和谐了同学间的关系,还增强了学生自制力,有利于保持发扬自己的优点,学习他人的优点。可以在这个大家庭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改正小毛病,为班集体争光”活动,比如争当“三好学生”的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让学生用手机拍照片记录下来进步的每一个闪光点,记录下成长的点点滴滴,做成板报贴在教室宣传栏,使后进生自卑感逐渐消除,充满成就感、自豪感,自信心不断建立,感到班级这个大家庭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怀抱,感到自己是大家庭的一员。再比如举行“一带一”这样的互帮互学活动。安排成绩优秀的同学和后进生结对子做同桌,优秀学生争当“小老师”帮助后进生学习,指出后进生的不足之处,用自己的言行给后进生做榜样。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特定时间开展多种活动,比如三月份学习雷锋活动:举行“学习雷锋好榜样”唱歌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赛、每天一件好事比赛。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和比赛,使问题生、后进生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优点的舞台和机会,融进欢乐愉快的大家庭之中,和同学们的关系更加和谐。一位女同学在开学一个月后对我说:“老师,在初中时,我经常感到很没意思,每天都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总是在机械的重复,我离开了那里,不想上学了。可爸爸妈妈要让我上学,没办法我才来到这里。说句心里话,今天我很喜欢这里,我很愿意在这里学习。”可想而知,在学校、在班级找不到一点快乐的学生,就不会有积极的心态,就不想在这里发展,怎么可能把学习当作愉悦的事情?让后进生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让良好的班级环境感染他们、改造他们,培养他们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可以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师生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向上。

 

我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逐步地走向正常轨道,同学之间相处融洽,班上的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很少出现旷课、打架、吸烟赌博等不良行为,经常被学校评为优秀班级和文明寝室。总之,中职班主任工作要体现职教特色,不断实现班主任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的创新。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对问题生、后进生的看法,对他们应有积极的态度,在积极的视角下看待他们身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应认识到问题生、后进生的转化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转化问题生、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因此,对他们的管理,要耐心,不厌其烦,不放弃,不丢弃。只有教师与问题生、后进生的心灵相通,并努力做到多给后进生奉献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问题生、后进生的问题才会慢慢得到解决。

专题教育教学计划范文3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定义,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力,也要有实际运知识的实践能力,而电子商务学科就是融合了实践和理论的一门综合学科,要求的知识面非常的广泛,要求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知识内化技能。在基础的理论学习阶段,学生要通过教师进行整体商务知识的学习,并且运用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集中的学科内容建构,建立起有效的知识网络,并且能对方方面面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学习和了解[1]。学生也要建立有效的感性认知,不能拘泥于死记硬背,要进行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内化。而当学生进入到实践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后,学生确实能有非常积极的学习态度,但是,若是两者之间的过渡时间过长,就会导致相应的学生原有理论知识遗忘的状态下进行实践操作,整体内容的运行结构会产生影响,也会对学生的操作效果产生掣肘,学生不能只是模仿性操作训练。知识和实践能力优化项目的断裂,导致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不佳,也就不能按照相应的教学结构和体系进行集中的验收。我国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基础的教学内容不能实现有效的统筹管理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单一分割,甚至出现课程协调的问题,这些都需要相关教师进行集中的教学设计升级。

二、一体化教学结构模式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模式建立过程中,教师要集中运行一体化的教学结构,将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并且要集中管理相应项目的实际运行机制,保证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和谐统一的统筹管理机制。基础的一体化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实际训练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并且保证整体融合结构的完整,以及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操练过程统一科学[2]。一体化教学并不是单一化的项目融合,是需要相关教学人员在实际的教学结构中运行有效的项目融合,教师要在学生技能提升的基础上,从实际的知识认知规律出发,打破传统陈旧的知识结构,建立更加学科化和系统化的实际教学模式,真正强化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将知识落实到实用以及适度的程度。另外,相关教学人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保证理论和实践课的有效统一,真正形成具有一定连续性的项目学习机制,教师也要把专业知识提升以及专业技能升级作为整体课程融合项目的重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率。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也要进行集中的升级,不仅要保证技能训练的中心地位,也要建立有效的知识运行模块,保证整体教学饥结构的有机统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集中担任专业知识的讲授教师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才能对学生建立有效的统一评价和对应教学机制。教师要从原有的知识讲授和传递,转化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利用必要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化的知识转化和处理。整体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要集中运行四个转变。其一,教师从理论型转变为综合型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化的项目学习指导,保证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集中化的项目技能训练。其二,学生从参与者转变我主动者,教师要利用必要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从被动模仿的教学困境中走出来,真正建立主动化的自主学习意识。其三,教学基础组织形式由单一理论教室转变为计算机以及电子商务融合性实验室,真正从教学环境进行整体教学机制的转变。其四,教学基础设计要从理论知识的集中讲授转变为现代化技能训练技术,有效的促进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真正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

三、电子商务专业一体化教学策略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集中建立一体化教学的分层模块,并且要保证基础的理论指导和实训指导项目的融合性管理。教师在讲授了相应的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后,直接进行有效的实际操作,能对学生的知识内化能力进行迅速有效的验收,并且促进学生在实际技能训练和实践项目中进一步优化对于基础知识的认知。只有建立有效的学习设计,才能真正帮助学生从实践中分析理论,在理论中联系实践,集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相应的经验积累,也保证了整体实践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另外,教师不仅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机制和教学设计,也要采取相应的科技手段和计算机处理结构,根据基本的实训内容和相应的实训结果,建立有效的实训操作项目[3]。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自评和互评结构,建立有效的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配合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只有保证学生建立有效的自主学习框架,就能利用相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进行整体学习内容的优化吸收,在建立小组学习的过程中,相应教师要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优化,只有保证基本学习模块的实效性,才能保证整体运行项目的有效推进。

专题教育教学计划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双证

电工类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非常强的专业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充分掌握电工理论知识和技术,还要从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不断的知识充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使自己能够满足生产技术岗位人才的要求,从而在毕业后能够快速地融入工作团队,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核心力量。因此,合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补充“双资型”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教师水平的高低及对“双证”型教学模式的理解,直接影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在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机电类课程教师配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师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水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并重的“双证”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在专业中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娴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技能。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综合技能素质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教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方面,存在明显的一线生产及管理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脱轨”严重,不仅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在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很难快速地适应工作需求。

二、改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

随着现代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前,为了更快融入一线工作中发挥自我的实际工作能力,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有高超、娴熟的分析问题、实践操作能力。

1.增加实验室授课内容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是理论与实物不同步的情况,为了让学生对理论有充分的理解,通过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实物联系、安装调试等步骤来充分理解和接受理论,不仅不容易忘记,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的逻辑思维。同时,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动手连线、参数设置、调试等环节,不仅牢固地掌握课程理论知识,还能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双证”的考试打好基础。

2.充实实验内容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机的控制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继电控制变成了变频调速控制。因此,在设置实验内容时,应该充分结合现代控制技术水平,将实验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换和充实,保证实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同时,对于实验内容应该采取由原来的一个点转换为一条线的教学方式,通过一个具体的应用工程的各部分内容的分解实验相结合,完成一项具体工程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从设备选型、设备布置、综合布线、程序调试等多个环节了解实践工程的具体工况特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为其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提供开放性实验室

在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实验工程应用资源,通过企业与学校间的技术配合,提供一些实际工程改造、设计内容,在“双资”型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利用开放性实验室,完成某些项目内容的设计和改造工作,通过不同方案间的评比,让学生自我分析和判断方案间的优缺点,让学生从实际生产角度出发,提高自我实际生产的分析、思考和动手能力,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生产的系统流程及各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三、改革课程考试方法

传统的职业教学测评考核过程中,通常采用标准化的闭卷考试方式,通过考卷成绩分数的高低来分析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形势下,要以国家职业教育技能达标为基准,结合“双资”型教师的引进,形成以“双证”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模式,按照“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从实际工程应用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理论及实践处理能力。在学院内部定期举行电工考试培训及模拟考试,并按照电工从业基本要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以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提供一流的一线生产骨干。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圆满的学业获得毕业证,同时还要通过各类改革措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从而由原来的毕业证转化为“双证”教学模式,为企业提供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生产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专题教育教学计划范文5

一、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对象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方面,由于大学连续扩招,使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的比例逐年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增多,人们都期盼着自己的子女从事"白领"工作。在两种因素的影响下,家长和学生不到万不得已不选择职业学校,大多数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到职业学校学习的基本上是属于考不上高中,学习品质和学习基础很差的学生。为了将这类学生培养成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应用原有的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

二、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与普通教育计算机专业培养"创造性、学术型或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同,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技能为主的计算机技术一线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要求针对性强,在保证理论基础够用的前提下,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很多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室教学与上机实践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沿袭的先理论后实践,实践和理论是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完成的。上机操作课时,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忘记了多媒体理论课的学习内容,不能很好运用操作知识,容易导致盲目操作,或掌握一个操作花费时间较长。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反而因操作过于简单而在短时间完成,大部分时间又无事可做,有"吃不饱"的感觉。这就导致了基础差的同学效率低下,进步不大,基础好的同学没有明显的提高,浪费了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宝贵时间。严重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构想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在"讲"和 "练"两方面的有机有效结合。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教室中,边做、边教、边学,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计算机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就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网络通信设备、多媒体设备、电脑等,做到教师和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中,能够很好的将知识、理念和实践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培养学生岗位技能水平,达到教学目标。

理论融于实践、课堂融于实践的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它将课堂搬到可以进行实地操作的"一体化"环境。在真实环境里,教师演练操作、讲解技巧,学生及时实践,有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彻底改变教与学分离的现象;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技能培养和考核,突出职教特色。

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的保障机制

1、加强教学硬件建设--建立"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传统计算机课程的教室安排是分为两部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房。通常老师讲解部分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生上机实践部分是在计算机房进行。由于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大多是讲软件的操作,在多媒体教室讲了的操作步骤,等学生上机房操作时又忘记了,老师又要重新讲,这样浪费时间,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好。这种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场地安排,与以培养操作技能为主的技校教学不相适应,不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特点。

因此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建设"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在计算机房中加装投影仪和幕布,使计算机房同时具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上课时老师一边讲授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投影仪把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一边就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实现边讲边练。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客观上要求老师必须是既能讲授专业理理论,又能训练指导学生实训的一体化教师。

在应用"一体化教学"中,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真正具有"双师"素质,可以通过培训、深入生产第一线学习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参加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满足教学要求。

3、 加强"一体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体化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就是对"一体化教学"进行全面考核。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考核通常是在学期末出一份理论试卷,通过笔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这样的评价模式导致了一批会考试但不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生,使得他们毕业走入社会后无法很好的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

在"一体化教学"的模式下,教学评价方式应与教学模式相适应,不能再是一份考卷的事情了,应加大操作技能考核的比例,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注重理论学习,更注重实际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计算机课的考试应采用笔答加上机的考试方式,按理论占30%,操作占70%进行综合评分。

五、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先要确定专业的主要能力目标,主要能力目标要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而定,且不能太多。第二,要根据能力目标的需要,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开发课程体系和课题体系,即制订一体化教学课题执行标准和大纲。第三,要组织老师编写为时不晚教学方案,课题的确立必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制教学方案的难点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重组。第四,一体化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一般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在教学原则的运用上,应尽量贯彻实践性、直观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原则。在教学方法上,除常规的讲练结合、指导操作外,还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引入"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法等。课堂管理要严格规范,认真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

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在机房使用网络教学广播软件,进行屏幕广播)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出有适当难度的几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认为仍然有学习的必要。

2、展示目标,激发兴趣

将预先做好的一个作品展示给大家,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探索,实施目标

①将完成项目需要的知识及操作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每讲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相应的内容,再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示范操作,这样和学生交互进行,直到完成整个项目。

②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基本要求、较高要求,制作新作品,巩固基本操作。

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设计新项目,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欲望。

④选择优秀作品展示给大家,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达成目标,归纳总结

专题教育教学计划范文6

关键词:武术专业;套路;教学计划修订;拳种课程化;武术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240-05

教学计划是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1]。毫无疑问,宏观的教学计划是指导学校教学活动的准绳,特别是对新兴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而言,其意义显的更加重大,因为这直接关乎者整个学科的存亡,因此,我们在2007年教学计划修订时,必须依据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以往的教学计划进行理性的思考,以期完善新的教学计划,本研究选取民族传统体育中设立时间最长最具代表性的套路专业方向为主体,旨在对整个武术专业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计划制订起到一定参考意义。

1 2003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执行中问题凸显

1.1 培养目标所指职业与就业现实之间的脱离 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较系统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技术与技能,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针对这一目标与现实对比,我们看到巨大的反差,一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很难进入各级运动队从事教训研等工作;二是社会上还没有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设定的固定岗位,我们培养的人也不可能进入这样岗位工作;三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流向大中小校,主要从事公共体育课的工作,以武术套路专项

学生为例(其他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目前在各级院校的开展更是了如星辰),一般院校所设教学项目主要是初级拳术、简化太极拳等而已,而作为武术套路专项的学生在入校前就有3到6年,甚至10多年的训练经历,大部分是二级以上运动员水平,在校期间他们又学习了少则十余种的传统拳械,所学与使用之间反差巨大;四是目前已经有大量毕业生进入公安系统从事安保工作,但是,培养目标丝毫没有体现。

因此,就目前培养目标所设定毕业后去向与实际社会就业需求明显脱节。

1.2 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与毕业达到要求之间的落差 从03教学计划中明确人才规格为“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以及对“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限定,虽然我们对所谓的“高级专门人才”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界定,也先不考虑我们招收的本科生基础条件能否在4年的学习中达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仅从一般意义上对“高级专门人才”的理解和目前所开设的课程种类、内容、时数,特别是现实学生实际所达到的水平看三方面思考,是否能达到“高级”呢?以科研方面为例,目前在必修课中只有32学时的“科研方法概论”课程,再有就是在“专项理论和教学实践课”中几个学时的专项科研讲授,试想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培养出所谓“科研”、“高级专门人才”,事实证明,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时,虽然学生已经接受了有关科研课程的训练,而事实上多数学生其科研素质几乎是空白,连最为基本的科研程序、论文设计、撰文规范等也不清楚,问及学生不是学习过科研课程了吗?回答常常是“没有听懂”、“早忘了”,以至于遇到学科检查毕业论文时,返工率几乎100%,当然,我们不否认科研能力培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仅仅依靠一两门课所能解决的,但是,我们必需思考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培养目标定位的问题,还是相应的课程体系不配套,或者是招收的生源基础差造成的现状,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相对科研方面,教学、训练方面的能力较好,但是同样存在现有课程体系难以支持和实现培养目标的人才规格要求。

1.3 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色的缺乏 突出专业特色是任何一门学科和其专业必须做到的,否则,将失去该学科和专业存在的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更应该是如此,其自身独特的技术体系、文化内涵、民族特性等无疑为本专业的特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然而,03计划中武术专业在所列12门专业必修课程中,真正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课程大概只有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专项训练、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3门课(中国文化概论也不具备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性),占所有专业必修开设课程的25%,更难以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是所谓专项训练、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2门课程其实就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以套路专业方向为例(散打等其他方向是同样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就是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体的训练,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仅目前的所谓专项训练类课程本身就很难反映出民族特色和专业特点,而且,即使现有的专项课程设置其理论与技术所安排学时比例也极其不平衡,专项训练为576学时,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仅仅为96学时,理论与技术课程学时比例是100:0.16,事实上,专项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最缺的是后者,而我们恰恰忽视了有关这方面的教学,然而,大量的专项训练时间,主体是竞技项目的训练,多数学生入学前就是以竞技项目考入大学,入学后还从事大量该类训练,以套路专项为例,一方面,随着新规则要求大量跳跃难度动作的出现,一些学生难以完成;另一方面,现有教学训练方法与入学前相比难分高低层次,加上学生年龄渐大,训练时数、场地等条件还不如以训练为主的一些武术馆校、体校、运动队,不少同学产生厌练专项的情况,以至于出现在通级赛中竞技水平不如入校前的现象,难怪一些新入校的大学生抱着在大学期间要好好提高竞技水平理想时,他们的学长的忠告是“别退步就不错了”,顺便提一句,长期以来把运动项目当学科和专业方向的混淆概念,这就是一个显例。如果说真正要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就应该出本专业出发,站在学科的角度,构建起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而不是过分地移植共性的体育基础学科,丧失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特色,借鉴体育科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必然也是必需,但是,决不是完全的照搬,民族传统体育学自身学科建设非常薄弱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我们思想上认识的欠缺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从专业必修课所开设的课程种类比例和专项训练内容安排、技术与理论课程比例等方面充分反映了专业必修课程体系缺乏作为独立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自身特色!

1.4 专项训练课内容和限制选修课中有关内容选择和安排的无序 目前执行的03教学计划在专项训练课中安排了主项和副项,在以竞技武术为主的专项训练达到了一级标准后(只是本校认定的相当一级标准,我校目前没有一级运动员等级审批权,因此并没有证书等证明)即可转入副项训练,以套路专项为例,目前开设的副项训练有八卦、形意、查拳、伤科推拿,而在03计划的限制选修课中其实已经开设了这些课程,每种拳术大致16学时8次课,副项是96学时,结果是任课教师普遍反映经过了相应拳种16学时学习的学生进入副项训练时,一是所教内容设置重复,二是似乎所学过的同类课程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不是遗忘就是不规范(不排除教师个人认识差异),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和教学效果无效的问题。此外,由于没有明确限制选修课的专项限制,缺少充分考虑不同专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传统拳的选课时,出现了混乱,如散打专项在选择了该类课程时难以完成课程任务,还有针对散打专项学生所设置的长拳、南拳、刀术等限制选修课程是否合理也值得深究。

摆在我们目前的问题是专项训练课程的内容安排、限制选修课程设置其依据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些课程内容,这些内容能否搭建其本专业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所选的这些拳种对完成培养目标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

2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制定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在制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中会出现这些问题?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体育学下相对的二级学科究竟有没有自身的特色?如果是有,那又是什么呢?如何制订切实可行,即符合体育学一般规律,又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呢?

2.1 缺失从学科角度深刻把握本学科的内在特点 “构建一个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方案,必须对学科的定义、内在规律、学科特点、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知识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在全面总结多年来学科教学规律、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教育学原理出发,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精心设计。”[1]

具体的教学计划涉及到教学目标的确定,而教学目标又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教育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亦是教育评价的依据"。美国泰勒认为:确定目标要有三方面的资料(图1) 。

依据教育学的一般原理,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在制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时,缺乏从学科的高度和角度去思考,常常从一个运动竞赛项目为基点构建课程,忽视了项目与学科的不同,特别是没有深刻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个性,在各种教学计划改革中被动地适从大的改革指导纲要,迷失了自己,波及到各级各类的教学计划中,如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受“淡化专业”的影响提出了“淡化套路”的要求,以至于出现“淡出”套路的现象,极大地抹杀了武术套路特有的文化、教育、健身等功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提出“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为:主干课程“领域"化,必修课程“学科"化,限选课程“模块"化,任选课程“小型"化。影响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时,把极具民族传统特性的传统武术拳械课程也“小型”化,不仅课时大大缩水,一个内涵丰富,技术性极强的拳种只设置6~8次课,连“点到为止”的作用都难以做到,试想这样课程的目标是什么?能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吗?设立的意义何在?首先,我们肯定一点,作为国家宏观的一些指导性纲要没有问题,我们在制订本专业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但是,也决不能不深入具体地研究本学科特点,一味地随波逐流,丧失学科特点;其次,我们必须对本学科的定义、内在规律、学科特点、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知识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否则将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我们认为作为学科知识结构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一些传统拳种课程不能列为“选修课”,必须作为“专业必修课”,不能“小型”,必须“大型”,非此难以建立学生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不能体现民族、专业特色,这也是体现“厚基础”、“技术精、专”等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从专业实际出发的具体反映。

2.2 缺乏从国内外社会需要视角及时创建性的修订教学计划 现有的教学计划所设定的人才就业去向与实际毕业流向已经出现了脱节,在原有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需求。如相当一部分学生流向公安系统,据2002年对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情况调查“毕业去向主要分布在:公安、公司、小学、机关、高校、体委、武警、。其中,公安部门占毕业生就业比例首位”,“进入公安系统占总的就业率50.9%,是整个就业率的一半”[2]。特别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即将举办以及各种大型国际活动的不断增多,高级安保等方面人才的需求有巨大空间,可是,我们的计划中还没有明确这一培养方向和人才去向,相应的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也还没有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方面,因为民族传统性而受到世界范围人们喜爱的武术、传统养生等具有很大的国际市场,而面对这一世界性健身市场需要,具有巨大潜在发展空间的人才培养方向,我们还没有前瞻性地有计划成规模地培养这种国际性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方面,面对各种大型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特别是武术的表演增多,动作影视的日益国际化,各种和武术表演有关的活动日益频繁,都预示了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的新兴方向,可是,在不断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始终没有反映出较前沿的社会需求,近年来计划修订缺少创建性,大多是跟随大流和原有计划的一种“路径依赖”性修订,这不能不说是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修订的一种缺失!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需要具体的艰苦的奋斗才能把计划完全变成现实。

2.3 缺少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确立计划和配套课程体系 如果说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体育学下的二级学科,那么,从学科角度认识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应该是一种必然。尽管按照有关学科理论和标准审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还不够成熟、系统、完善、独立,但是,这不妨碍我们以此观点构建学科体系,特别是其中的武术已经具备了相对较为完整的体系,可以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因此,我们不妨先从武术的学科角度思考教学计划制订和课程体系,这需要从宏观层面对武术的学科有个认识,所谓学科,从窄义来讲“是指作为代表真理的科学的知识体系,也可以作为科学的一个分支,即围绕着科学而展开的揭示事物规律的知识体系的分支,也可以作为有组织的科学的探究领域,旨在探索和解释多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现象,揭示其内在的本质与联系。”[3]学科的第一层涵义就是指学术的分类,第二层涵义就是指教学科目,又称科目。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为了教学的需要把某一门科学的浩繁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合理的组织和排列,使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某一级学校教育应该达到的程度,这就形成了同这门科学相对应的学科。

基于这样认识,教学计划以及课程体系,应该排除竞技比赛项目的干扰,把武术作为一种以身体操作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来看待,即要反映武术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又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来确立计划,设置课程体系,目前的计划和课程设置缺少了这样的认识,如在教学计划中没有体现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在课程设置中以竞技武术比赛内容为主体,所选择和设立的拳种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各拳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整个武术宏大体系中的内在逻辑性,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武术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整合、优化、提高,也就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

3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修订的设想

3.1 制订和修订计划的基本依据和方法 牢牢把握住制订计划的基本原理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内在逻辑性,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

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理论提示,一般地说,教学计划构建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构建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 自上而下的方法。2) 扩展方法。3) 混合方法。

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在构建(修订)教学计划时,主要采用混合方法。在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时,我们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按单个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程之间表现出先后顺序的关系;课程内容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组织,体现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循序渐进的规律。而在构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结构体系时,主要采用扩展的方法,根据研究方向确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所以说,教学计划构建的理论框架主要由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专业知识结构树、能力培养途径和课堂教学环节几个部分构成。[1]

3.2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具体内容

3.2.1 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修订 对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养目标中:“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对社会需求的符合,使专业教学过程能够完成学校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达到学生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首先,面对国家提出“弘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要求,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她还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杨民族精神的责任,因此,传承民族体育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本专业的首要目标。其次,本专业在原基础上,我们认为应该增加在“安保系统、娱乐演艺和国际文化传播等领域从事安全保卫、表演编排、文化传播等”工作。

关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从学制角度分析,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应该区别于中专、大专的教育培养定位,因此,称做“高级”不为过,当然,就目前的培养体系是否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级”,“高级”的标准问题还值得商榷,但是“高级”定位有它的合理性,即使不贯以这样的称谓,至少也应该突出这样一种理念,但是,针对目前实际生源情况和课程设置难度,对“科研”方面的“高级”要求适当回避更具有可行性。增加“复合”的限定是适应社会对新世纪人才要求的趋势,所以,我们建议增加“复合”的规格,同时,还存在“复合”的界定,是跨学科的大复合还是本学科不同专业的小复合呢?从学科的特性角度看,“专门”的特色绝对不可丢,否则将失去办民族传统体育以及其各专业的必要,所以我们主张首先是本学科的复合,然后才是跨学科的复合,因此,这里的复合以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内不同专业方向复合为基础,在学有所能的前提下,放宽复合范围。

综上所述,计划修订后的基本表述为“本专业培养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精神的,能系统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技术与技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安保系统、娱乐演艺和国际文化传播等领域中从事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等(原“科研”方面建议在研究生中体现,本科教育现状似乎还不足以现实)以及安全保卫、表演编排、文化传播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3.2.2 对课程结构体系修订的设想 根据宏观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指导,1) 在遵循:“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整合课程门类,突出专业特点,“保持和加强运动技术的专、精”特色,优化课程结构的要求下,对现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本学课课程种类扩充,增加主干课程的学时夯实基础。2) 在压缩和精简理论教学课时,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避免相互脱节和机械的重复的弊端,对专业必修课课程体系中的一些公共课程如运动解剖、生理等进行合并精简为人体科学概论课程。3) 课程设置是一个科学构建学科的过程,应该杜绝和防止因制订人员的专业特长和个人喜好而设课,也需要避免过分强调本校传统拳种特色而设立课程,忽视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和系统,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充分深入研究本学科的内容和体系结构进行了整合优化,从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出发,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以期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内在逻辑性,办出学科特点,民族特色。基于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下,武术专业方向的相对成熟,以武术套路专业方向为例。

从知识角度审视,武术就本质而言是以攻防知识为本体的由身体操做和思维认知的两类知识,表现为技术和理论两大部分,学校是传授知识的专门机构,不妨站在这样一个基点,从武术知识体系来构建课程体系,仅就攻防知识而言,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相应的内容,或者说都有自己的“武术”(技击),但是,中国武术以众多拳种为特征是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可以说武术知识体系是由丰富多彩的拳种知识构成,从拳种产生过程、技法特点、锻炼功效、认知规律出发各拳种之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联系,由此,可以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武术知识体系(见图1)。按照“注意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教学计划改革制导思想,突出拳种课程化,课程分层体系化,最终完成武术的学科化是我们的基本思想。

从身体操作的技术层面试图做个尝试,按照:1) 功架类,如查拳、华拳等拳种择其一、二重点练习基本功架、基本功、基本技法、全面打好身体素质,这一类拳种适合对初学武术入门知识的掌握;2) 长击类,如劈挂、通臂、戳脚等,这类拳种突出在功架基础上的放长击远技法练习,作为入门以后的提高,突出了上肢臂背掌和下肢腿脚的技击技法,重点进一步开发人体“先求开展”的素质,特别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具有特殊功效;3) 短打类,如番子、八极、南拳、形意等,这类拳术在开展基础上“后求紧凑”,突出上肢拳法、肘法等技法,作为长击技法的补充使的武术技术全面发展,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4) 象形类,如螳螂、鹰爪等,这类拳术增加学习情趣,突出特殊技法如螳螂拳对勾法的应用,鹰爪对爪的使用等;作为全面身体素质提高的有益补充;5) 圆柔类,如太极拳、八卦等,这类拳术更加注重内在文化思想的表达,内与外的统一,对思维、文化修养以及内脏功能的改善价值突出,体现出一种哲理高度的技击方法,使的中国武术技术从掌、拳、勾、爪、肩、肘、胯、膝、腿、足的部位使用与锻炼到打、拿、顶、撞、靠、踢、跌等技法的丰富与全面,从外在招势变化到内里劲意的贯通,充分体现了中国武术内外兼修兼用的全面整体性,也由此从技术层面,内在逻辑地搭起一个技术学科体系(表1),这本身就是贯彻教育教学“全面发展、整体优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

这里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当某一拳种课程化时,同一拳种之间的差异如何处理,怎样取舍?比如形意拳课程,同为形意拳山西、河南、北京等地域流派风格各异,甚至是明显不同,这就需要从学科角度对各个流派的形意拳进行共性提纯,搭建最为基本的知识基础,同时,考虑其原真性、普及性、科学性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对难以纳入课程主干内容的技术,通过选修课、课外训练等方式进行补充。其中课外训练是指本科期间,根据教师特长以及学生爱好和传统武术的特性,采取类似论文指导的导师负责制,一名导师不超出10名学生,“师徒传承”方式坚持2-3年的全面指导,不占用学校安排的正常课时,利用早操、假期、课余时间系统地专深地学习某一传统项目,但是,同样作为一门课程有相应的教学和评价体系等,其连续性、专门性,精深度超出课堂程度,以更大限度地向“专、精”方向发展专业技能,这是更加自主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技艺的要求和特色。

从学科角度,我们还有一个设想,即从众多拳种中高度提取和抽象出最具共性的技术内容,自下而上建立起一门公共基础技术课,作为技术体系的基础课程,称为基功课,具体方法是从传统武术各拳种的腰、腿、臂、桩功入手,归纳总结形成一个课程,作为必修科目,这样更加完整地形成一个学科技术体系,当然,这个大体系的具体拳种可以置换,根据各地特色和具体情况,但是,由此形成的武术学科技术体系构架相对固定,以保证学科体系的相对完整。

作为理论体系,首先,要与相应技术体系相配套,既在技术课程同时开设相应的理论课程,具体内容包括拳种产生演变历史、健身修身理论、技击技法理论、教学训练理论等,其次,从下自上通过对各个拳种的抽象和归纳,提出共性的理论内容形成武术理论概论课程,这样与技术体系,共同构成武术学科的基本和主体知识体现,由此在横纵向衍生不断扩大和完善本学科体系。

3.2.3 对课程设置修订的具体建议 1) 在武术专业必修课中加大真正意义上的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本学科特色的课程,理论课程如民族传统体育史、武术拳种史、传统武术典籍导览、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教学、训练概论、传统体育养生概论等,同时,浓缩现有人体科学和人文社会学课程并且尽可能站在本专业角度讲授。技术课程将原有的“专项训练”(改为专业训练课更为体现学科特点)按照本学科的技术体系安排相应课程,具体武术套路专业方向,按武术学科的技术体系设立拳种课程,如按表1所列内容设立一系列课程,其中,原专项也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其中,同时,根据不同拳种体系内容和难易程度安排必要的课时,总体上加大专业课时,至少保证每天1次专业技术课,“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课增加与技术课程相配套的理论内容,其课时比例与技术课大致为2:1。2) 限制选修课中与专项训练重复内容部分合并到专业必修课,限制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必要补充,开设非专业课中的其他拳种课程,特别是开设濒临失传的拳种技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武技项目以承担传承民族文化和拓宽知识面的作用,如中国的两翼通背、日本的武道、法国式拳击等。3)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本学科内不同专业方向之间专业课程互选的课时,以体现“复合”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跨大专业的复合。

教学计划的修订意义重大,从大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到本学科具体特点,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到学生基本素质,从计划制订和落实实施等都要做考虑,显然,我们的考虑肯定不够全面和成熟,但是,突破项目对我们学科的束缚,深刻思考本学科的特点,适应社会的发展,探求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弘杨,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应该努力的方向,衷心祝愿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范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建孝,潘洪军.教学计划构建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