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体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体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体制

科技创新体制范文1

【关键词】科技创新 创新机制 世界观

一、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与科技创新的互动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就是科学,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它能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方法、精神支持和制度保障,能够确保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总结了哲学社会科学对于科技创新有如下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使科技创新的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能够确立科技攻关的方向和重点,坚持正确的科技运用的价值导向;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充满生机活力的运行体制;能够培育科技创新需要的科学精神和崇高的道德。

因此,要促进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渗透,注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要想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获得成就,必须依靠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否则就可能误入歧途,甚至会走向伪科学的泥潭;要科技创新,必须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以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包罗万象的自然现象和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为不断地推动科技创新做出积极贡献;而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还必须深化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我们要把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基准和方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能够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有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而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最高意义上的力量,它是通过变革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一定时期的思维方式往往较为普遍的影响着这个时期人们思维活动的指向、过程和结果。因此,一方面科技进步与发展,需要人们思维方式的创新与转换,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与发展也会推动人们思维方式的进步。科技创新可以不断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形成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形成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促进形成激励创新、竞争合作、和谐共进的文化氛围。“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这16个字概括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但是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关键却在于建立一种不断修正和调整科技发展方向的机制和工作模式,因为没有一流的体制和管理,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创新工作。

二、树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良性互动的科技创新机制

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管理者、参与者,要在科技创新实践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机制建设上,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家、科技管理者以及科技工作者,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如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体现,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目前我国科技界要求牢固树立“爱国奉献、创新为民”的思想,“爱国奉献”是对科技工作者价值观的一种引导和塑造,“创新为民”是明确追求创新的主要目的,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意味着开展科技工作,我们必须始终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中,科技创新必须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健康、安全、富裕和幸福,使创新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造福社会。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就是要人们树立正确的看世界的观点、态度和看法,世界观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础。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探索客观真理、运用客观规律,有助于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有助于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协调处理好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就其基本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理想、人生的态度、人生的责任以及人生中所反映的一切问题的总和。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实质在于正确认识人的本性,树立科学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明确人生所应承担的责任,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说到底,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就决定了人们能致力于什么样的创新。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中,总结自己和他人的人生经验而形成的对人生活动的意义、作用及价值衡量标准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即介入了人生追求的基本观念和评价标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正悄然变化:价值主体个体自我意识增强、人们价值评价标准模糊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等,它要求科技创新机制的建设,必须考虑到以上变化,使人们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能把握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现有价值与应有价值”的统一。

此外,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科技领导干部和各级行政领导政绩观的基础。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真正做到求真唯实,自觉地全面地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才能致力于实践新的科技发展观。

三、树科技创新观念,建科技创新机制

四川省要建设科技创新机制,首先要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和成果为指导,引导全社会、各级行政部门、各

级领导干部、科技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科技创新意识,树立创新观念。以此为基础,推进全社会、全民崇尚科学,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关于思想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民,成果为民共享,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强调实现均衡、健康和协调的发展。四川省的科技创新机制建设,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计划、有重点、有特色、有系统的开展科技创新,实现均衡、协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正确的用人观。各级领导干部和科技管理工作者要善于“识才、留才、用才、育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和完善适合我省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梯队及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省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依托国家重大的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青年人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

3、合理的评价观。合理的评价观,有助于完善以下三个体系:一是对科研立项的评价体系;二是科技水平及成果的评价体系;三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体系。要建立合理的科技引入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及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要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运作机制,克服科技创新的短期化行为,以及科技创新活动中急功近利的盲动思想。当然,也要逐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克服科技创新中的懒惰思想,“等、靠、要”的思想,拿来主义的思想。要借助于有效的管理体系,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绩效管理和运行的监控。

4、营造开展科研工作和科技创新的氛围。要营造正确的科技创新的氛围,把握科技创新的正确舆论导向,以把握创新的方向。各级行政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要树立科技创新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宽容意识。忧患意识是为着创新激励,风险意识是强化科研投资意识,宽容意识是促进形成科研工作者潜心科研的平和心态。科技创新中要注意预防因好高骛远而一拥而上的倾向,或犯“科技近视症”等错误。

5、培育城市创新文化。宽松、和谐的城市文化氛围,是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必要条件,以环境激励人,环境培养人,环境塑造人。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创新型人才作为支撑,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创新文化,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培育创新意识。以城市为科技创新机制建设的中心,将各类学科、党政军民学等各个层面的人聚集其中,参与其中,为科技创新而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6、重视科学普及,将科技创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科学普及不是一句空话,是创新内容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以此提高全体公民的科技素质,培养全民创新文化素质,树立创新意识,弘扬科学精神。要通过加强政府导向,科普宣传,营造创新环境氛围。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有效落实,切实保护民众的科技创新热情。

(注:本文为四川省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科研任务川技管2006研(函)字第001号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路甬祥:关于科技发展的若干思考。

[2] 纪宝成: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3] 徐善衍: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构建创新文化。

[4] 张宝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体制范文2

1 科技经费投入情况

1.1 政府引导扶持力度继续加强

2012年,我市各级政府以财政科技资金投入为杠杆,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项目,全市R&D经费投入呈大幅增长的态势。全社会研发经费(R&D经费)支出为66.55亿元,居全省第六位,比上年增长27%,居全省第七位。从经费构成看,其中政府资金占9.1%,占比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企业自筹占87.9%,占比下降4.2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再创新高,达到2.22%,居全省第五位,比2011年提高了0.2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水平0.18个百分点。

1.2 我市科技活动以低端的试验形式为主

2012年全市各类研发机构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为20万元,比上年减少2384万元;用于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为7.82亿元,占全市R&D经费总支出的11.7%,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用于试验与发展的经费支出为58.7亿元,占全市R&D经费总支出的88.3%,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1.3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占据主体

2012年在全社会研发经费总支出中,规上工业企业支出为61.8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占全市R&D经费总支出的92.9%;非工业企业支出为3.1亿元,占4.7%;科研机构支出为1.2亿元,占全市R&D经费总支出的1.8%;高等院校支出142.6万元,占0.02%。

2 科研活动单位和人员稳步增长

2012年,全市有R&D活动的单位数为92个,比上年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R&D活动的单位数为85个,比上年增长25%。截至2012年底,全市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达到4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增至39家,院士工作站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市级科技型企业126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4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24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6家。

全年我市共有研发(即研究与试验发展,也称R&D)人员14500人,比上年增加981人,折合R&D人员全时当量为10465.8人年。从活动类型看,基础研究R&D人员全时当量为8人年;应用研究为710.9人年,占6.8%;试验发展为9746.9人年。

从执行部门看,企业仍是全社会科研队伍稳步壮大的主要力量。2012年,我市工业企业共有R&D人员13566人,比上年增长30.5%,占全部R&D人员总量的93.6%。

从人员学历构成看,高素质人才占比稳中有升。2012年全部R&D人员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有372人,占2.6,比上年降低4.4个百分点;具有硕士学历的有2094人,占14.4%,比上年降低3.7个百分点;具有本科学历的有7028人,占48.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3 科技产出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我市申请专利1659件,比上年增长37.8%;其中发明专利为518件,增长28.9%,占比31.2%。发表科技论文1635篇,出版科技著作2种。截至2012年底,我市全社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31件,比上年底增加了88件。

4 企业研发机构逐步壮大

2012年我市科技活动机构数达172个,增长10.3%;机构人员9081人,增长4.3%;机构经费支出34.7亿元,增长30%;科研用仪器设备原价41亿元,增长15.9%。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科技活动机构74个,R&D人员13566人,R&D经费支出61.8亿元,占全部科技活动机构R&D经费的92.9%。

5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虽从财政上不断加大科技资金扶持力度,提高科技工作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但全市科技自主创新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5.1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没有明显改善

企业科研资金主要用于技术开发与改造、技术引进与转化、技术合作与交流,财政科技资金绝大部分投入到产业化开发领域中,全市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活动投入明显不足。2012年全市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人员投入所占比重为11.7%,尚没有明显改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够解决知识的产生和全社会公用关键技术问题,但因投入周期长和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发展受到影响。从国外情况看,其资金来源基本都由政府财政投入和私人赞助。这一方面的投入低,从长远来看,势必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持续提高和高技术产业长足发展。

5.2 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层次偏低,大多数企业处于竞争弱势地位,惧怕创新风险,重视固定成本,不在意风险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导致内在的创新动力不足,其外在的表现为安于现状,小富即满,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不强,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不够、信心不足,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6 建议和对策

6.1 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力度

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调整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结构,建立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研究制定适宜、可行、有效、长期的投入规划,增强各方面对加大科技投入的信心,带动企业重视原始创新,探索规律性问题,加强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围绕行业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加大投入力度,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科技计划支持,加强校企合作,吸引市外资金的战略投资。

科技创新体制范文3

一、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实际的主管部门对领导与组织关系进行明确是管理体制的核心,但从我国现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制度来看,恰恰忽略了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从项目管理体制的“条块”来看,专业主管机关是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领导的主体,主要建立在行政隶属关系之上,经济体制转变之后,行政领导关系受到了大幅度的削弱,对以行政领导关系为主的“条块”型的体制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专业型“领导”的范围也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难以发挥效用。就科研档案管理体制而言,该体制只对各级档案管理、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过程中检查的职能进行明确规定,但是其管理执行的力度却比“条块”体制执行力度低,特别是1998年,科技档案管理信息部门被撤除之后,档案管理就成了一个孤立的部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制度也没有得到落实。

2、运行机制缺乏科学性,管理体制得不到落实确保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是落实管理体制的重要条件,是如何实行管理体制的决定性因素,但就目前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制落实现状来看,正缺乏一套科学的运行机制。就“条块”制度来说,其体制发挥的功能,基本都是由专业主管的“领导”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决定,且该体制中并未提出该如何解决实行管理体制的问题,管理制度的实行取决于专业主管机关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视,致使整个档案管理体系失去了生机。[1]而对于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管理内容,即“四同步”管理、各类项目负责人归档责任管理。其中“四同步”管理的实现,是由项目承担领导者的档案意识决定,不管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还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不会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对具体单位项目档案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在项目负责人的归档责任制管理中,各类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应该严格履行自己在档案中的义务,如果在科技项目的委托合同里没有将这一点充分的体现出来,项目负责人的档案义务就会成为一纸空文,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新型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制的特点

1、落实具体措施,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中介管理的实行,是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可操作性强的具体表现,传统的科技计划档案管理制度,由于监管措施得不到良好的落实,管理制度的作用难以真正的发挥出来。因此,将政府一部分管理职能外包给第三方中介机构,留下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专业化监督管理,这是政府管理职能发生转变的主要表现,也是未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实现规范、法制化管理的具体要求。[2]

2、领导职能和主体更加明确在全新的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当中,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执行项目档案工作的地位权力得到了明确,明确了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职能,让其有了更好的依据来执行管理,不仅能够较好的履行项目管理的职能,还增加了项目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力度,提高了管理的效率。3、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加合理转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业务指导方面的职能,突显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具备的领导权限,对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化管理。长期以来,国内的科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是基层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承担者。而这一情况已经难以与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因此,新型的科技计划档案管理体制,应该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的职能放在客观位置上,确保新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与落实。

三、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对策

1、对项目档案进行归口化管理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总目标和质量管理标准,对单位档案工作执行单位人员的配置、机构的设置及运行经费等进行合理的控制,引导该单位制定科学的项目档案管理体制,并严格落实制度中有关科技项目管理的规范;对委托中介监管的项目档案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实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因此,对项目档案实行归口化的管理,有利于“条块”体制的转变,可以让各行各业、各种类型以及隶属关系中的项目承担者,都由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直接进行归口化领导。

2、对项目档案进行实时监管当前,政府的职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也在项目档案宏观管理层面上充分体现出来,微观上的管理交给了外部的社会力量,即相应的中介机构执行。但值得关注的是,项目监管部门在性质上虽然是中介机构,但它依旧还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各项工作职责的执行者,所以,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格领导和监督其工作过程。[3]

3、采用有效措施,处理项目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关的科技行政管理部进行适当的交流和沟通,制定出合理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对中介机构档案管理的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并实时监督其执行各项档案管理工作的情况,保障管理制度中的各项规范都能得到真正落实,确保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不再和微观层面中的档案业务有所接触,而是更加注重宏观层面上的管理。

4、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实施,首先需要从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建议制定和《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相匹配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并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与项目承担单位、科研人员以及各级计划管理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规定。要明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文件的归档范围与质量要求,并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制度的形成积累、归档验收、立卷整理以及信息补充等进行规定。对不同的科技计划项目,应该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规定出合理的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以确保规定的范围和期限能够适应相关科技项目档案管理的要求。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配套的有机体系,将体系中的指导、约束以及保障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推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稳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结语

科技创新体制范文4

这一天,高森和他的创新小组研制的“架空线路清障检测机器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此,高森成为全国迄今为止第9位获此殊荣的一线工人。当晚,妻子马恒艳乘高铁从济南赶赴北京,与高森分享了这份喜悦。

同样值得记住的是,2012年12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夏晓宾技能大师工作室”落户青岛供电公司。20多年来,这位“工人专家”坚持“师带徒”,以实践教育带出了30多名研究生、大学生徒弟,许多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其实,高森团队和“夏晓宾技能大师工作室”正是山东电力近年来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缩影。2009年以来,公司几乎“每天诞生一个专利”,科技创新综合排名和获得专利授权数量居国家电网各网省公司首位,一大批工人典型脱颖而出,荣膺多项国家和省级奖励。

山东电力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发展战略,将制度设计和系统内外协同创新作为引领公司科技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制度保障激励科技创新。既注重生产一线的实际研发,又开展以“智能巡检机器人”系列为代表的前沿技术研究。这为公司实现科学发展和转变电网发展方式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完善顶层设计 激励一线员工创新实践

在山东电力,大大小小的科技创新奖项已拿了无数。在11月23日召开的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公司又获得了10项省科技进步奖。其中,“电动汽车智能充换储放一体化技术与运营管理系统开发应用”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660千伏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研究及应用”等四项成果荣获二等奖,“220千伏午山智能变电站示范应用”等五项成果荣获三等奖。

科技信通部副主任李红梅告诉记者,这些看起来有些高深的理论或实践成果有相当部分源于一线员工的日常工作,或是完全来自于他们的发明创造。从事电力输送、线路检修、设备维护、故障处理的一线员工需要处理大量的实际问题,一些创新科技的点子往往就出自这里。如何鼓励、引导他们带着问题意识去工作,这是山东电力激发创新活力的重点。

为此,山东电力从科技、生产、经营、发展等四个重要领域进行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形成高效灵活的创新激励机制,大力开展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问题的群众性创新活动,让人人成为创新的“主角”。

“线路清障机器人”发明者高森团队即是一线工人发现和解决实际操作问题,公司提供从科研立项到应用推广的典型创新实践。早在2005年,在山东电力超高压公司淄博管理处工作的高森就组建了他的超人创新小组,并竞聘担任班长。小组成员是清一色的一线工人,平均年龄28岁。

高森在日常输电线路检修中发现,受雨雪等恶劣天气影响,挂在高压线上的异物造成电力线路短路放电等故障时有发生,影响着电网的安全运行。传统线路清障方法是停电检修或带电作业,但这会影响社会用电,工作效率低且作业危险。怀揣发明一种自动清除异物的机器人的最初想法,高森团队历经近三年的反复测试和试验,终于克服了超高压线路带电进行异物处理和带电进行导线巡视两大技术难题,研制出了“架空线路清障检测机器人”,实现了机械代替人工等电位作业。

在研发过程中,山东电力给予超高压公司160万元科技资金,作为持续研发的资金支撑,并将其逐级推荐评奖。“架空线路清障检测机器人”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荣获山东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山东电力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最终经由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力推被全国总工会破格推荐到国家科技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超人小组也有了名副其实的“超人”感觉。

顶层设计和创新设计也显著提高了员工的自主研发意识。李红梅认为,在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开展实际操作技术研究的同时,公司员工由被动地应付现场问题过渡到带着问题意识去工作,从“懵懂”变得“有意识”了。对于高森团队的“创新路径”,科技信通部科技环保处副处长李勇有着清晰的描述:一线工人在生产经营中发现实际问题,进而开展群众性创新装置的发明;随着研发的进一步深入,公司开始跟踪并提供长期的科技资金和平台支撑;在达到人机互动水平之后,研发成果的出现已是“水到渠成”之事。

构建创新奖励机制 实现人才强企

就在本刊记者在山东电力科技信通部采访的当天,一场科技创新专项成果验收的专家组答辩会正在公司本部有序进行。作为参加此次答辩会的公司主力之一,科技信通部员工显得忙碌而兴奋。大概因为参与历次科技成果答辩的丰富经历,又缘于自身的充足准备和项目竞争优势,他们对于这次答辩也显得信心十足。

人是科技创新中最活跃的要素,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研发队伍的建设。对于专业技术和研发人才,山东电力通过制度设计激发其积极性和能动性。公司设计了三种切合实际的员工发展路线:有管理才能的进入干部人才库重点培养;有技术专长的走专业人才之路,按科研成果和贡献决定收入待遇;普通操作工人走高级技工之路,一样可以按操作水平、敬业精神享受相应待遇。

山东电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发力度,强化其创新主体地位。2011年5月,公司出台《2011年至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积极推进10项人才培养工程,其中已有36名优秀员工入选国家电网公司“十大”专业领军人才,居于国网系统前列。公司人才密度达到0.9331,高技能人才比例由2010年末的51.6%提升至77.6%。

山东电力构建了优秀科技成果奖励机制,设立了山东电力科学技术奖、山东电力专利奖和技术革新奖、管理创新奖等科技创新奖项,年年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评比。其中,山东电力科学技术奖是面向山东省电力行业的社会力量办奖,已举办八届。

电科院引领协作创新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据李勇副处长介绍,山东电力系统已形成以电力科学研究院(下称电科院)为技术研发核心,省公司本部为引领,各地市单位为主力,外部单位和科研院所协同的创新体系。同时,公司完善科技创新管控机制和奖励制度,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专利创造,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实现了创新成果从立项申请、计划下达、过程监督、成果鉴定、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控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公司和电网发展的高度融合。

隶属于山东电力的电科院是山东电网的科技创新和科技信息中心,聚集了公司主要的科技研发和生产技术专家,主要开展前沿科技攻关,是公司开展科研创新的排头兵。电科院统筹基层单位管理和技术资源,引导一线班组开展技术革新,并且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一大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涌现,形成了多项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体系,取得多项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化科研成果。

同时,电科院提供的强力支撑使得山东电力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电科院根据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规划,调整完善标准3266项,实施新模式下一体化标准体系,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4A级现场确认。信息系统适应性调整全面完成,GIS平台建设软硬件全面部署到位,平台数据入库率达87%。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电动汽车试点应用研究成为公司一大科技亮点。在“电动汽车智能充换储放一体化技术与运营管理系统开发应用”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之前,这项较为成熟的机器人技术已经应用于青岛薛家岛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由机器人为电动公交车提供换电服务,每次只需6分钟至8分钟。据介绍,同步开发建成的还有国内首家省级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管理系统。在薛家岛站,轻按鼠标即可监控全省电动汽车和充换电设施的运营情况,实现对车辆的有序换电调度以及自动化电能计量。

截至2012年底,山东电力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比例达84%,科技进步对推动电网建设、保障电网安全、提高管理水平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让电网更加坚强。“±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方式研究”及带电作业工具研制等10余个项目已经全面应用到银东直流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中,确保了2012年夏季“外电入鲁”大通道的安全运行。能实时监测风电等清洁能源发电场站运行情况的新能源调度技术支持系统于2011年11月通过现场验收并投入试运行。

科技创新构筑强大竞争优势

如今,“架空线路清障检测机器人”已升级到第四代,“高森创新工作室”作为省级首批“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也已正式落户山东电力检修公司。“在公司的事业中有咱做的贡献,就是最有成就感了”,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高森如此理解人生的最大成就。高森认为,“企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钻深钻透,多动脑筋,多多琢磨,就会为企业创新发展增添更大的动力”。

在一整套卓有成效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激励之下,公司员工的创新意识得到极大提升。枣庄、烟台公司甚至遭遇“幸福的烦恼”:技术革新申报的成果实在太多,2007年前后每年就10个左右,现在一次申报就达到70多个,甚至一个车间、一个班组就要申报十几个。这让管理人员忙不过来,只能邀请专家组织评审,优中选优。

山东电力2012年共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4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1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0项等,后续成果不断涌现。其中,“面向电力带电抢修作业机器人研究开发与应用”获得国家863计划立项,电力机器人实验室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受理。目前,公司共申请专利705项(发明233项),同比增长56.9%,获得授权405项(发明52项),同比增长60.7%,累计拥有专利1228项,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6项。

科技创新体制范文5

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一个重大抉择。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在科技领域全面落实好这一战略,尽快实现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发挥好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第一,谋划实施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我国正处在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爬坡过坎”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改革。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创新活力,是科技体制改革必须抓住的一个重点。要加快完善支持创新的方式,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统筹提高大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使科研院所、高校的力量更多围绕企业来转,提升创新集群效应;加快推广中关村试点政策,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布局和高新区发展升级,加快培育创新高地。要在转变政府职能上下功夫,抓宏观、打基础、强服务。特别是抓好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建设,加快建立“两制度一系统”(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和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健全科技资源统筹协调、开放共享机制;改革完善项目经费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有关文件;加快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发展技术市场、科技金融和科技服务,破除成果转移转化障碍;用好评价激励指挥棒,加快“三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基地评估)等改革,发挥好规划、政策、标准、考核等在创新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第二,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上出真招见实效。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是提高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要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为抓手,把科技改革和创新统筹起来,通过创新促进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提高,通过改革调整不利于创新的生产关系,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结合。一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立足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重大专项中期评估,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动员各方面广泛参与,共同做好这项工作。二是围绕战略必争的重点领域加快突破。着力提升基础前沿和战略高科技研究水平,抓住水资源、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等重大问题和电动汽车、高端芯片、发动机等重大产品,集中力量攻关。三是围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加强部署。发挥好重大专项的引领带动作用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的核心载体功能,强化区域创新试点示范,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四是围绕民生改善的重大需求加强支撑。抓住现代农业、人口健康、资源环境、文化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科技开发应用。

科技创新体制范文6

【关键词】情境 信息技术 课堂效率

《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平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新课改实施以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创设教学情境存在这一定的误区。

比如,许多老师非常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但是这种重视流于形式,出现了为情境教学而情境化教学的倾向,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质关注度降低,热闹情境的背后却是课堂效率的底下,导致教学情境的价值流失。再如,许多老师认为创设情境是新课导入的事情,因此在新课导入是大费周折地创设各种情境来吸引学生。其实教学情境是贯穿于整个课堂的,既可以在课的开始创设,也可以在课中或课的结尾创设。

教学情境不是多多益善,只有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增加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适当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首先,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所谓贴近学生实际,也就是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师要将教材的内容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类似的真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

例如,在教“认识IP地址”这节时,学生对IP地址这个概念是陌生的,如果直接给出IP地址的定义,大部分学生一定不知所云,因而我用现实生活中写信和打电话这两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来类比,引出信息世界里计算机之间的“联系”也需要类似于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之类的标识,也就是IP地址,这样就轻而易举地把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俗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与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其次,可以随机应变,师生共建教学环境。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教学变化不定,所以课堂教学不可能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进行。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教师没有预设到的情况,我们要能适时应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适当放手,给学生参与的空间,让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网络安全与信息系统维护”这节内容时,我先介绍了预先准备的与网络安全相关的事例,然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网络安全方面的事例,前几个同学都是按照我课前准备的思路回答的,突然有一个男生发言:“我在网络上假装小女孩,利用美人计,骗取了很多游戏装备和虚拟货币。”这名男生的言语中透出无限的自豪感,课堂上立即议论开来,原来班里像他这样利用网络骗取东西的不止他一个。我感到非常惊讶,对于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不过我很快镇静下来,出示了约束网络行为的法律法规。这个男生不屑地说:“网上谁认识谁啊,反正又找不到我!”这时我灵机一动新添了一个实践环节,让学生登录校内网的留言板系统,让学生匿名登录,对这个话题畅所欲言。然后展示留言板数据库,向学生解释:“虽然发言人是匿名的,但发言人的所有言论都和自己的IP地址对应起来,要想查找发言人,只要找到他电脑的IP地址就可以了。”这节课对于这个男生的问题我既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加以批评和职责,反而是根据他的行为还介绍了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IP地址这两个内容,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情况的创设最终是为教学服务的,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自己吸收消化新知识,发展个性和培养能力。创设情境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但也不是灵丹妙药,在运用时只有加以选择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信息技术教学。此外,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期地探索和研究。

摘要:1.《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