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范文1

关键词:科技创新 电气技术 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187-02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科技创新型国家行列。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靠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科技创新在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国家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促进和发展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和发展我们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需求。同时,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是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因如此,各个高校正在积极努力的通过组建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从电类专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电类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电类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电气技术实践平台的具体措施。

1 电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1 参与科技创新的认知不够、积极性不高

学生由于对国家发展的认识不是很深入,对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理解不是很透彻,又由于很少在社会上实践,对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知之甚少,所以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大部分学生都侧重于课本上的学习,没有充分的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认识到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认识到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他们团队协作能力。

1.2 学校对科技创新的宣传、组织力度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知道学校有没有科技创新的活动安排,有没有创新活动的场所,国家、省里有哪些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不够。有些高校仅仅让少数人参与国家或省里的一些竞赛活动,或以创新小组的形式进行小范围的科技创新活动,这使得科技创新的成果有限,也无法让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其中。

同时,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方面,缺乏对学生和老师的激励机制,对学生激励机制的缺失就不能肯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教师激励制度的缺失使得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精力投入不够。

1.3 科技创新实践资源有限

目前的高校实践教学体制都是以班为单位,实践教学也全是配合着每门课程理论教学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当中,验证实验教学占据着实验总量的绝大部分。学生做完实验,实验室对学生关闭。此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培养意义不大。有很多高校目前都没有为科技创新的学生配置专业的实验基地、场所和教师。学生及使有参与科技创新的想法也无从下手。

2 大学生科技创新电气技术实践平台建设措施

对于电类学生来说,如果要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除了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之外,同时还要实时的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因此就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电气技术实践平台。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电气技术科技创新平台,如何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些建设措施必不可少。通过参加多年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我们认为建设一个良好的电类科技创新平台应该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2.1 对科技创新学生开放现有电类实验室资源

以某高校为例,该校电信学院电类专业一共有四个,即通信、电子、自动化、建筑电气。每个专业都有若干个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实验室。目前,每个实验室在保证正常的实验教学之外,平时都向学生开放,在业余时间学生如果对自己所做过的实验或有新的想法和思路都可来实验室进行设计并调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人数大大增加,同时对提高他们对所学理论的认识也大有好处。这也充分利用了实验室资源,避免了浪费。

2.2 设计独立的电气创新实验室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只通过现有实验室的开放还不能满足要求,如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亲自设计科技作品,而现有的教学实验室还不能满足学生制作各种科技创新作品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提供制作科技作品的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除了提供场地外,还需要有相关的仪器设备。比如:计算机、电子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万用表、操作台等各种相关设备。创新实验室要以学生创新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各种创新精神,使学生通过创新实验室这个平台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科技作品,为他们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整合教师资源,建立电类教师创新团队

学生本身由于接触专业的实间不长,对专业的认知不是很深刻,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电类的学生,专业要求素质较高,制约因素较多。为了尽快的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高校应该以专业为单位设立教师科技创新团队,以教师引领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里面的老师应当具有丰富科研经历,能够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责任心和创新能力及意识,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知识面,具有团队精神。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因材施教。高校里面的每个专业都会有科研项目的老师,有科研项目的老师可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比如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的科研工作,学生在助研的过程中无形的就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负责科研项目的老师定期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一下学生们近期学习了什么,什么方面还有问题,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等等。

2.4 建立创新评价体系和创新基金

完善的创新评价体系是学生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评价体系要以公正、公平、公开为原则,通过创新评价体系积极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上来。通过完善的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奖惩合理,对认真研究,积极参与,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有违科技创新精神的人给予批评教育或处罚。在有完善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学校应给予适当设立创新基金。

2.5 让学生多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和电类科技创新大赛

为了检验本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为了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科技创新的深度,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和省里的各种电子科技创新大赛,学生通过多参加竞赛才能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提高科研活动的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能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2.6 实践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通过制作科技作品,还要与平时都教学相结合,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科技创新理念传输给学生。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过程中体现科技创新内容,使得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平常教学都方方面面。

3 结论

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科技实业能够健康发展,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保障和手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基地,应努力的培养出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校为了能够培养出优秀的电类人才,就需要建设电气技术实践平台来满足科技创新要求。本文通过描述对科技创新学生开放现有电类实验室资源、设计独立的电气创新实验室等几方面措施提出了电类学生电气技术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思路。这对每所高校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鲁宁,刘中合,尹磊昌,等.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3),117-120.

[2] 李学新.“自助式”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2(S1):72-74.

[3] 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范文2

摘要: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目前,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学生厌学现象比较严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

一、模拟表演,引发兴趣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善唱能舞、表演能力强的特点,笔者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幼儿园以及家庭教育的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自演。学生的表演惟妙惟肖,模仿幼儿、幼儿教师及家长等角色都十分逼真,而且主动投入、主动参与的意识都非常强。学生的表演不仅要反映幼儿园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关键要通过表演掌握教育幼儿的正确做法。模拟表演形式新颖、活泼,效果奇佳,深受学生的喜爱,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一次表演中,学生扮演幼儿老师因家长送礼物而对班级的两个幼儿的态度发生变化。当两个幼儿在活动中发生矛盾时,老师对家长送礼的小朋友态度温柔、宽容,而对家长没有送礼的小朋友态度严厉、苛刻。表演结束后,学生反应很强烈,一致否定了这个老师的错误做法。

二、精心设问,激发兴趣

有这样一句名言:“要想得到聪明的答案,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问要做到:一是问题必须目的明确,紧扣教学目的和重难点。二是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用巧妙的提问给其提供思维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三是问题之间要有联系,要由易到难,环环紧扣。四是问题要使学习好的学生有“想头”,又要使学习中下的学生有“说头”。只有这样,问题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老师在掌握了教材后,备课主要备问题,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才能使教学不成为灌输,而成为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讲“遗传对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内容时,老师提出了三个小问题:一是先天失明的幼儿能否成为画家?二是先天聋哑的幼儿能否成为音乐家?三是无脑畸形儿能产生心理活动吗?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肯定遗传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前提作用。这些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能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运用信息化教学,提高兴趣

传统的教学工具如粉笔、黑板等,远远不能满足中职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以声、文、图、像为一体的信息化教学,适应了这种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可以浓缩教材精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实直观内容,随时将最新的知识和大量针对性较强的案例填加到教学中,以满足中职学生的专业需要。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教学,其理论性较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学习热情。因此,每节课笔者都精心制作课件,努力把枯燥的书本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幼儿歌曲的伴奏下,学生进行模拟表演,感染大家的情绪;在可爱的幼儿动画背景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增强记忆的效果;在幼儿活动的电教资料演示下,学生更直观了解幼儿的心理和活动表现,丰富感性经验。例如:在讲“幼儿角色游戏的含义和特点”内容时,教师剪辑幼儿玩娃娃家、医院、商店、理发店的游戏片段,通过课件,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什么是角色游戏?幼儿的角色游戏有哪些特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及游戏的场景。这样教学,教师变口授为操作演示,通过看、说、听、想,学生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和厌烦,反而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进入忘我的境界,完成学习任务。

四、以情激趣,亲师信道

教师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是一种教学艺术,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和艺术手段。因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现,会使学生通过“老师对这门课有兴趣、有研究”,进而实现由“老师感兴趣”向“我也会感兴趣”的转变。这样学生会产生情感共鸣,从而集中注意力,引发学习的兴趣,并达到师生情感交融,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排除干扰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乐教就会带着感情上课,就能创造和谐的气氛,就会教出意趣来。

参考文献:

[1]姚梅林,郭芳芳.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范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化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今天,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国家、企业、科技创新本身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技术创新扩散使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作用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势头不减、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的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翅膀。技术创新能使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成为行业巨头,甚至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如果忽视科技创新,即使是原本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坐失良机。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王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将计算机的使用定位于办公室,而首创个人化电脑的微软公司后来居上,成为计算机行业巨头;研制出世界第一只石英电子表的“钟表王国”瑞士,因其工业决策部门偏爱机械手表而痛失良机,以至于钟表市场终于被积极创新的日本企业所抢占。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众所周知,二战后在经济上曾是一片废墟的日本之所以获得了奇迹般的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因为该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视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使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工业经济时代,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换,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展的历史逻辑。也就是说,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来推动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仍属于工业经济,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1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机理,国内有几位学者曾有过探索。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本文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胡皓、楼慧心两位学者概括的“基础系统思维”范式,当环境变化较小时,主要运用负反馈机制,对涨落加以衰减,以保持系统既有有序结构的稳定性,或在保持既有有序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使其结构———功能得到优化(亚范式Ⅰ);当环境变化较大时,主要利用正反馈机制,将某种涨落放大到宏观整体范围,实现不同宏观稳定态之间的转换,使系统适应或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较大变化(亚范式Ⅱ)。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运行机制如附图所示:

附图中,路线①和路线②分别代表科技创新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两种不同作用机理。在路线①中,科技创新活动在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换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尚在生态承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以有利于推动系统结构不断达到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的正向涨落为主。根据亚范式Ⅰ,自然生态系统运用负反馈机制对涨落加以衰减,保持系统既有结构的稳定性,此时如果科技创新充分注重了其生态价值,则会在保证巨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使其结构———功能达到优化。显然,在路线①的情形下,人类有着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路线②所表示的是,科技创新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以负涨落为主,其干扰或破坏程度超过了自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根据亚范式Ⅱ,自然生态系统为适应这种变化,将运用正反馈机制把这种负涨落放大到宏观整体范围,实现向不同宏观稳定态的转换,如果人类不及时调控自身的行为,任其继续放大,这种转换最终会导致巨系统既有有序结构的崩溃瓦解,使其实现宏观稳定态的转换,那么,作为巨系统的人类子系统要想生存和发展,将是一个幻想。

由此可见,注重研究和开发科学技术的生态功能,发展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高新技术,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家洪银兴认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技术进步的意义是实现资源代换。……随着科技进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的压力将会大大减轻”。技术进步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就是科技创新生态化,这是预防和控制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其发展有助于人们自觉形成可持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

2.2传统技术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

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众说纷纭,继熊彼特的“创新是一个过程”之后,索罗提出了两步论———“新思想来源和随后阶段的实现发展”,缪尔塞在整理几十年来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指出技术创新是指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实现过程。也就是说,能否首次实现商业价值是衡量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它所侧重的是经济学意义,忽视了科技创新的生态学意义,存在着一种明显的生态学缺陷。

传统科技创新观的这种生态学缺陷与机械论世界观和传统的经济增长发展观是一致的,它局限于单向度的经济价值取向,以向自然索取资源能量和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其技术原则和组织原则是线性的、非循环的,违反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原理,在实践中必然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技术异化为统治人、剥夺人自由的异己力量,同时使经济增长的空间越来越有限,最终弱化了科技创新的能力。在传统科技创新观的指导下,技术沦为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和手段,成为制造生态危机的“元凶”。

例如,臭氧空洞、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与钢筋、水泥、含氟冰箱、空调、飞机、去污剂、杀虫剂等技术产品的大量使用是分不开的。在高科技领域,存在着许多潜在的生态威胁,我们更不能熟视无睹。例如,航天技术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与生存空间,但它带来的废弃物给太空留下了安全隐患;基因工程技术在给人类的医学、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带来光明的同时,也孕育了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因素等等,如不加限制地发展,只能“导致3D(deadly,dangerousanddirty),即有害的、危险的和肮脏的生物生态后果”。科技创新需要一种生态化转向。

2.3以生态化实现技术范式的转换

“技术范式”是库恩的“科学范式”在经济学中的推广,它被公认为是技术发展的一种模式。技术史经历了从农业技术范式到工业技术范式的转换,而现代技术问题的日益彰显已经使人类开始为技术的未来发展圈定生态学框架。

在古代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基本上是浅层和局部的。而经过近代欧洲自然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以后,人类加工制造的技术能力飞速提高,技术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人工生态系统迅速扩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范围也远较农业社会高;另一方面,大量废弃物输入环境,对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和动态范围发生影响,造成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偏差,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总之,现代技术与大量制作人工物的生产方式结合,通过环境因素对生物要素产生影响,干预了生态过程,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和手段。

我们认为,科技出现异化现象的真正根源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作为科技共同体的人们忽视了人工自然的生态价值,从而破坏了天然自然的平衡,而天然自然大系统平衡的破坏反过来作用于人工自然,使人工自然异化为恶劣环境的根源。因此,我们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要大力进行生态技术创新,促使“实践的人化自然”系统不断进化,与天然大自然融为一体,推动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平衡和进化。

简而言之,以生态化实现技术范式的转变,应在如下几个层面上努力:一是要进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科技;二是要充分注重科技的生态价值,开发高科技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功能;三是高科技产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合理、高效、综合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

3科技创新生态化的内涵特征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生态化就是运用生态学或系统科学的整体论原则来看待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运用生态学思维于科技创新全过程之中,对科技创新的构思、设计、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扩散等一系列环节提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在保证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开发科学技术的生态效益,坚持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相衔接,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生态化是人类在经济领域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一种有效的现实回应,是循环经济的表现形式。它意味着把生态学观点引入科技创新领域,要求我们对科技创新的评价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考虑到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这与可持续发展指标(ISD)概念是一致的。科技创新生态化并不是一味追求生态平衡而放弃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是通过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来实现人自身全面的发展。

大力推行生态技术创新是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化的关键。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针对于环境目的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统称为生态技术创新或绿色技术创新。技术层面的生态技术创新是指所有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创新,包括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管理层的生态技术创新是保证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顺利进行的“软技术创新”。因此,在研究开发、产业化和商品化过程中,企业应建立“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密闭型循环模式,从而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产品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消费等融为一体;同时,为保证生产出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不危害人体健康和易于被环境吸收或可再生的产品,对于某些在短时间内无法辨明生态作用的新型技术产品,在传统的技术创新链中,应加入技术预见和生态实验两个环节,形成构思———设计———技术预见———开发———生态实验———成果转化———技术扩散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殿举,齐二石.技术创新导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丁厚德.经济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胡皓,楼慧心.自组织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4洪银兴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陈彬.技术创新生态化———一种思想的转向[J].桂海论丛,2003(2)

6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7杨永岗.高度重视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中的环境问题[J].中国环境管理,1998(2)

8张成岗.“现代技术范式”的生态学转向[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3(4)

9雷毅.高科技的生态价值[J].哲学动态,1998(9)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范文4

“IBM CDL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和互惠的心态,把IBM的技术和人才带到中国来,跟本土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以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或者解决方案,服务于我们的客户。”IBM全球副总裁、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博士在日前举行“IBM技术合作创新论坛暨IBM中国开发中心15周年庆典”上表示。

人才、创新与生态系统

毫无疑问,如今的IBM CDL是IBM全球研发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IBM的重要创新源泉之一。不仅帮助IBM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社交商务、移动、安全和智慧城市等多个关键领域处于优势地位,还逐渐形成了“人才、创新、生态建设”为核心的三大理念和“全球开放、激励创新、技术联合”并重的三大部署。

王阳强调说,“人才、创新、生态建设”是帮助IBM CDL成长为一个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研发机构的三要素。王阳介绍,在人才方面IBM有长期的积累,也有着有一整套的人才培养机制;而在创新方面,鼓励创新是CDL一直坚持的原则。“IBM会鼓励我们的研发人员,让他们能够敢于去做一些可能会失败的事,敢冒这个风险。”他说。

而就生态系统而言,在王阳看来它对于一个研发部门简直太重要了。“今天我们对社交媒体都非常熟悉,如果有问题,到社交圈去请教常常很快就有答复。”王阳说,“对于客户的需求,如果大家能这么合作,解决办法很快就可以做出来,而不一定什么东西都需要你自己来做。”

这一点在IBM与开源的关系上也可以得到验证。众所周知,IBM是开源软件的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早期将Eclipse贡献给开源,对如今的Linux和Openstack社区IBM也都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IBM从开源社区中汲取智慧再植入自己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由CDL主导的PaaS云平台Bluemix就是这样的一个杰作。

值得一提的是,CDL的领先优势不仅来源于多年的持续投入,也源于前瞻性的战略部署。早在2004年,CDL就在进行IBM软件5大核心产品开发的同时,成立了基于实验室的服务部门和SOA设计中心。同时,CDL的人才培养战略也取得了卓著的成绩。2006年成立IBM CDL新兴技术学院 (Emerging Technology Institute),源源不断地为科技创新输送力量。

开放、合作与互惠

如果说研发是IBM CDL的内功,那么走向开放和合作则是IBM CDL的外功。事实上,自成立以来,CDL同时注重了内外功的修炼。特别是进入云时代的今天,联合众多合作伙伴的技术及人才资源的优势,进一步解决客户所面临的问题,成了IBM在新时代下的一个突破口。基于此,近几年来IBM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步伐践行着联合创新的承诺。

2014年7月,IBM与苹果公司展开合作,运用双方在各自市场中的优势创建新型业务应用,以此推进整个企业级移动市场转型。10月,SAP选择IBM作为其关键业务应用的首选云基础设施服务战略提供商,加速提升客户在云端运行核心业务的能力。同样在10月,IBM再次宣布与Twitter展开深度合作,对来自于Twitter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将这些数据整合到IBM的企业解决方案之中,从而更好地解决企业问题。

另外,在开放战略之下,IBM还在全球开创性地展开了“技术联合创新”,积极推进行业创新,并驱动崭新生态系统的建立。而CDL则是“技术联合创新”在中国发展的前沿阵地,并致力于以“信息技术+行业洞察”的组合来帮助中国企业获得更加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把控最新的技术趋势、为创新争取足够的资源、加速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快速洞悉行业间融合发展的规律,做出超越性创新,获得行业竞争优势。

立足中国,服务中国

根植于中国市场的IBM CDL,秉承“在中国,为中国”(In China,For China)的理念,一直积极参与到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进程。2014年初,CDL更是开创性地打造“联合创新中心”合作模式,从做IBM公司内部的产品研发创新引擎到致力于做中国市场的创新引擎。

北京中交兴路车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一合作模式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今年北京中交兴路车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与IBM联合面向车联网打造开放平台,并在该平台上开发简单易用的移动应用。此外,中交兴路还借力IBM的移动互联等创新技术于今年6月份建立车联网创新中心,为业务高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与IBM的合作不是简单地软件购买或者技术外包,而是在联合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同时还有商业模式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我们的成长,更好地服务市场。”北京中交兴路车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张彤总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范文5

关键词:生态文化 衡水湖 对策

生态文化正是在全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对生态危机日益觉醒的背景下产生的。时代呼唤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在经历了自然的惩罚之后作出的必然选择。[1]

衡水湖总面积187.87平方公里,有植物383种,鱼类34种,鸟类31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7种,Ⅱ级保护鸟类46种,被誉为“京南第一湖”、也被国际湿地组织喻为东亚的一颗“蓝宝石”。衡水湖湿地处在环京津、环渤海、沿京九铁路的位置,距北京和天津均为200多公里。衡水湖湿地对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被列入国家生态建设重点示范工程项目。把衡水湖保护好、恢复好、建设好,构建“水市湖城”,使衡水湖建成为继老白干酒业、鼻烟壶内画之后的又一靓点是衡水市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

二、衡水湖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衡水湖位于华北平原人口密集区,北接衡水市区、南连冀州市区,形成了一湖两城的独特地理格局,是衡水城市发展的潜力所在、灵魂所在、特色所在、希望所在。衡水市委、市政府坚持正确处理湿地保护、利用与湖区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有效保护为前提,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向着人与自然、湿地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目标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成就。2008年,取缔万余亩非法水产养殖,治理水质污染成效显著;严禁东湖人工养殖行为和西湖人工养殖新增,努力建立保护治理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保护治理成效;高标准推进绿化美化,扮美扮靓城市名片。2009年6月11-12日成功举办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保护与发展北京高峰论坛。此次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衡水湖湿地确立了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拉开了湖区规划建设和衡水打造生态湖城的大幕。衡水湖管委会聘请清华大学,结合城市发展战略,编制完成了《衡水湖湿地恢复与保护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0-2020)》,明确了建设集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为一体的生态示范区的目标。多形式、多渠道扩大宣传,提高了衡水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有害物种人侵;生态文化建设体制不健全,生态保护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环保,队伍、技术力量薄弱;用人机制不健全,工作经费不足,生态文化能力建设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等等。

三、生态文化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生态文化建设的地位

(1)明确提出生态文化建设的任务,给生态文化建设以应有的地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提出生态文化建设的任务,把它做为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并将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相并列,做到五位一体;(2)明确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原则和任务。将生态文化建设效果作为党委和政府任期目标管理的重要指标,将生态政绩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步考核。要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生态文化建设的科学性、群众性、继承性、借鉴性、时代性原则,加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积极繁荣生态文化,尽可能多地创造出丰富的文化成果,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切实把生态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理念

(1)促进公众树立生态意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树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对人们进行系统、全面的生态意识教育。(2)提高人的生态道德修养。提高生态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人类要尊重自然的存在,承认自然的价值。(3)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全社会倡导一种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新型道德观念,节俭地使用地球上的资源,倡导过一种适度消费的文明生活。

(三)创新生态文化管理体制

(1)建立综合决策制度。把生态保护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综合决策,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2)制定生态保护政策。要制定相关生态保护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生态保护政策必须具有前瞻性和远见性,制定政策要着眼于生态资源的保护,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光靠道德说教是不行的,还必须用法律来调节人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保护生态与自然资源的必要手段。(4)科学和严格的管理。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是最终实现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条件。(5)组织生态文化宣传。通过生态文化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教育、合作与交流,鼓励公众、企业改变其生产生活行为,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树立“绿色消费”意识。(6)加强国民生态教育。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知识和增强保护意识为目标的生态教育。

(四)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发展生态产业包括无烟工业和无烟行业,如生态旅游业和洁净能源工业等。发展生态产业还包括对有烟工业和行业的无害化和绿色化改造,如将传统农业、传统工业和传统运输业改造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运输业等。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范文6

关键词 林下经济;模式;发展思路;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188-02

为进一步促进西吉县林业可持续发展,巩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好森林资源和林下自然条件,科学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拓宽农村发展空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发展林下经济是西吉县林业今后面临的必然选择,也是低碳经济和现代科学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林下经济是一项新生产业,就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林荫优势,进行立体复合种养,为生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合理开展种植、养殖、采集、森林旅游和林产品加工,将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林下经济包括林下产业、林中产业、林上产业。利用林下空间,有利于大力发展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种养业和旅游业。

1 立足现状,积极推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黄土丘陵区和土石山区。现有林地5 620 hm2,疏林地833.33 hm2,灌木林地7 900 hm2,中幼林地8.45万hm2,林地、林下和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在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发展林下经济有一定的基础和潜力。西吉县依托山坡林地优势,发展“生态鸡”养殖,注册“震湖乌鸡”品牌,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开辟了6处饲养场,散养生态鸡近6万只,实现产值近800万元。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发展模式多、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的特点,要从增加农民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绿色增长的战略高度,真正搞活林下经济,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 要分区域确定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坚持走多种模式发展林下经济的路子

为了加快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增加退耕农户的收入,更好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把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的林下经济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搭建发展平台,不断提升林下经济的规模和效益。一是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探索林果、林草、林菜、林药等模式。二是发展林下养殖。利用林下空间、林源区域发展林下养殖和舍饲圈养产业,探索林下鸡禽类养殖。舍饲养牛、养羊,特色养殖,林下养蜂等模式。三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充分发挥林区和林源地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四是大力发展林下产品经营加工产业,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1-2]。

3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发展林下经营模式

西吉县近年来经过实施退耕还林,森林面积大幅提高,林下空间充分,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实行复合经营具有较大的优势。依据林分特点重点采取以下7种经营模式:一是“林禽”模式,以自然的昆虫、草籽、青草和山野菜作为食物,辅以少量的人工饲料喂养,生产绿色无污染的品牌禽蛋食品。二是“林畜”模式。充分利用灌木林中的柠条、退耕还林地林间带的紫花苜蓿为饲料,发展肉牛、肉羊养殖,还可以发展野兔、梅花鹿等特色养殖。三是“林药”模式,在黄土丘陵区林地下种植党参、黄芪、大黄等中药材。四是“林菜”模式。在县城周边林下发展黄花菜及各种野菜种植,以及土石山区林下的蕨菜采摘。五是“林蜂”模式。利用森林植物花期长、蜜源丰富的特点,发展林下养蜂。六是“林果”模式。对退耕还林地的山毛桃林和杏树林嫁接杏梅和大接杏及仁用杏,扩大经济林规模,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七是发展森林旅游。充分发挥林区及火石寨森林景观、生态良好的优势,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家乐等。

4 发展林下经济要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将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提高林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相结合。加强县、乡林业综合管理服务机构建设,提高服务效能。林权管理、资源评估、产权交易、林权抵押贷款、法律咨询、科技信息等大量工作迫在眉睫,林业部门的各项服务必须紧紧跟上。建立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要逐步建立健全县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和林权管理服务站,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及办法,全面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集体林权流转服务、森林保险等工作。设立林下经济发展项目专项资金,大力扶持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开发等后续产业发展,扶持创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3]。二是要将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整合发改、财政、林业、农业、畜牧、扶贫、科技等部门的相关项目、资金和技术,联手推动林下经济发展。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市场需求情况等,科学制订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并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基层,摸清林情,了解民意,切实抓好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和落实。三是将抓好典型示范与以点带面相结合。每个乡安排3~4个帮扶项目,实行对口帮扶,示范带动,为推动保障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和林下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各乡镇要科学确定具体项目,编制帮扶计划,制订帮扶措施。通过项目、资金、技术帮扶和工作指导,帮助农户建果园、种药材、种野菜,指导农户办好林下养殖场,培育一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精深加工销售等突出典型,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5 要正确处理林下经济发展的几个关系

发展林下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处理好4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利用,确保生态资源得到保护。二是正确处理好家庭承包与规模经营的关系,坚持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确保农民得到实惠。三是正确处理好农民自愿与政府推动的关系,坚持政府引导,示范推广,确保农民的意愿得到尊重。四是正确处理好传统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坚持科技支撑,效益为本,确保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从而达到既能保持生态环境稳定又能让农民增收的双重效果。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导作用,加快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和生态文化等产业,强化政策保障,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4]。

6 参考文献

[1] 余劲松.宿松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162,164.

[2] 农忠献.浅谈西林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5):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