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高等教育产业;生产可能性边界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教育学、经济学面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开拓性的课题。如何定位高等教育?如何认识高等教育产业化?
一、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几种观点
日本亚细亚大学国际交流委员长容应萸开门见山就说“我不赞同‘教育产业化’。”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卢耀群对此表示,真正世界一流的大学,不应该是充满商业气息的。[1]
与此同时,由于苏联的解体,造成远东地区高校失去了国家雄厚资金的支持,促使远东地区的高校办学产业化,向商业办学转轨。在高校教育产业化转变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成功的协调和解决了诸多矛盾和问题,这为我们的教育产业提供了借鉴作用。[2]
“教育产业化”是教育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从提出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讨论。高等教育并非基础教育,产业化也并非市场化。我们并不能否定这一理论的合理性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对这一理论的需求,我们应理性看待,适时而定。只有通过积极思考,认真研究,周密计划,稳妥实践,教育改革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社会生产总投入的要素可以归结为:物质资本(M)、人力资本(P)、知识资本(S)。社会总产出Y(国民收入)就是这三种资本作用的结果,可以表示为
Y=f(M,P,S)[3]
尤其是高等教育是以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发展科学为职能的,知识经济的兴起和进一步发展使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高等教育服务必不可缺。
教育程度越高,其对经济的贡献越大,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层次较高,教育资源充足,更应该发挥高等教育的重大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高等教育的性质
对于高等教育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有的人认为是准公共物品,也有的人认为是私人物品。
“所谓公共物品是这样一类物品,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即非竞争性);排除任何个人对它分享时都要花费更大的成本(即非排他性)。”[4]所以说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相反,私人物品就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而准公共物品介于两者之间,只具备一方面。
高等教育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具体表现为在高等教育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竞争才能获得教育机会,而且一个人受到教育机会就排除另一个人受教育机会。同时一个企业如果在某个用人岗位上选择了某个高校的毕业生就不会选择另一个高校的毕业生。所以说高等教育是私人物品。
四、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的合理性
所谓高等教育产业化就是指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高等教育自我发展为目标,通过构建高等教育内在的投入与产出机制,理顺教育投资者、经办者和受益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立高等教育的新体系。[5]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为高等教育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的知识、技能和生产能力的总和,是体现在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劳动的知识、技术水平、劳动的技能的高低不同,决定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生产性作用大小不同,结果使国民收入增长程度也不同。[6]
舒尔茨运用“余数分析法”,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做出来定量研究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
可以看出教育对经济的重要性,尤其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将会进一步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本的渴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二)高等教育的供需市场要求其产业化的推进
我国从1999年的47%的招生增长速度开始,拉开了高等教育扩招的序幕。
而扩招导致了大学生数量激增从而导致就业困难。而我国高等教育增长速度从总体上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比较一致,但是却出现了人才供过于求的假象。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高校培养的人才不满足劳动部门的需求,高等院校定位不准,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人才供需脱节。高校产业化可以与市场需求接轨,有利于解决就业难的困境。
(三)市场经济的存在与发展要求高等教育产业化
市场经济靠价格、供需、竞争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而高等教育产业化将有利于改善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方式和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有利于政府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财政分配。我国人口众多,国民素质较低,更要求基础教育的发展,而政府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一把抓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图1、图2所示。
图1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现有的生产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潜力全部发挥时所能生产的公共物品数量和私人物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生产可能性边界在实际上并不能实现所有的组合。这是因为筹集生产公共物品的资源必须用税收等方式取得,而税收存在效率的代价。所以,随着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源用于生产公共物品,社会的生产力可能性边界就会缩减到“生产可行性边界”的位置。当我们把私人物品的生产从OA减少到OE时,我们实际上并不能使公共物品的产量从零增加到OF的水平,而只能得到产量OG的公共物品,GF即为额外的效率损失。
图2的“拉弗曲线”表示为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给时,会减少人们工作积极性和厂商的投资,这样会减少人们的收入和消费,从而减少政府的税收基础。因此,一个社会的公共物品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增加,如果继续增加的话,效果必然适得其反。
高等教育区别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是私人物品,私人可以投资,但由国家包揽一切,势必会减少税收,而这部分税收可以用来更好的发展义务教育。
(四)高等教育产业化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高等教育产业化将促使高校在市场价值的推动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实现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解决高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在经济规模总量上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高等教育所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又将会对国民经济起到重大作用。高等教育产业化将会使其产业属性更加明确,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高等教育产业化的顾虑
顾虑一:高等教育产业化会使学校只认钱不认人,背离培养人才的宗旨。
我们说产业会并不必然会导致这种情况,就像造药厂并不是只顾赚钱不顾人死活,造纸厂并不是只为赚钱而乱排废水。只要学校培养出合格人才,政府控制得当,那么产业化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就不会矛盾,而是相互促进。
顾虑二:高等教育产业化会使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失控,导致教育无序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产业化必然会使学校根据市场需要确定培养人才的方向,社会资源才能合理配置,减少失业。
六、结语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教育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高等教育产业化与我国目前的国情暂不符合,我们既不能强制把我国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这一理论的合理性。产业化后的高等院校并不等同于市场企业,它有自身的特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只有掌握好我国高等教育教育发展的阶段,适时的进行改革创新,才能更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羽.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思考与分析[J].重庆高教,2010,23(1).
[2]张家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高等教育产业化[J].经济导刊,2010(5).
[3]王善迈.教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6.
[4]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孙奇.高等教育产业化论析[J].东岳论丛,2010(4).
[6]柯邮祥.教育经济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2
论文摘要:成人高等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在职人员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不断充电。为了更好地发挥和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调整工作方法,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改善自身的不足。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成人挖掘他们的潜力,使其成为适应变化、适应终身教育的人;力争自我实现的人;能与他人共存、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为了更好地发挥和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调整工作方法,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改善自身的不足。
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
从招生来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采取的是“严进宽出”的教育制度。理论上说,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入学需要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学校择优录取。学生入学后,由学校组织日常教学,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后方可获得毕业证书。但在现阶段,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尚不够健全,许多学校将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创收的基本途径,因而学生入校注册后,学业考察相对宽松,学生很容易毕业。
从培养目标来说,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以学历为本位,基本上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也大致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缩略版。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知识储备轻能力培养,重考试轻思维创新。事实上,学历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忽视成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拓展、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恰恰是具备上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目前的用人机制和评价体系也已经从原来的纯粹以“学历”为核心过渡到以“能力”为核心。因此,现在的一些课程设置往往不能非常好地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虽然众多普通高校纷纷建立继续教育学院,而事实上多数高校设立继续教育学院的目的已经偏离了继续教育的初衷。从高校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的招生状况来说,虽然仍具有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资格,尚不愁生源,但这种缺乏长远眼光的表现必然会影响中国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考入大学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在此背景下,现行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所谓的吸引力——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大学学历将日益减弱,中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也势必将走到一个瓶颈阶段。
美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
美国作为经济和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无疑是其能够飞速发展的强有力后盾。美国的教育界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意义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其办学效果达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说,美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基本使公民享受到了“终身学习”的机会。
美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一般都实行“低门槛”的开放式招生模式。但在学生入学后,为确保教育质量,采取了“高标准、高淘汰率”的毕业模式,其淘汰率大概在20%左右。由此可见,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广种薄收”的招生政策:一方面,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高等教育的大门向所有成年人开放;另一方面,只有真正学到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取得大学学位。这样一来,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实效就要远远大于形式。
在培养目标方面,由于美国高等教育普及率较高,学历教育尤其是本科学历教育在高校成人教育中处于次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不再以取得学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主要目的。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人们更多地参加与工作和个人发展有关的课程。比如,美国普通高校开设的职业证书课程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Program)是最常见的一种课程类型,也是吸引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据统计每年大约有1000万美国人注册学习这类非学分课程。这类课程与职业关系密切,它是针对职业要求设置的专门化课程,以拓展和加深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与技能,是已有学位教育的补充。
对比后得出的启示
通过上述对中美两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简单对比,我们应该能够得到一些启示。重视学历和文凭无疑是社会在尊重人才方面的一大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只注重学历和文凭已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作为成人教育,更应该关注为成年人提供各种新知识、新技能的职业培训。应当利用成人高校的资源办各种证书班。例如计算机最新工具类、汽车维修、数控机床的使用、现代管理及营销、国际财务报表等,使学生在半年至一年内利用业余时间能够掌握一种技能及知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但由于目前社会上一些观念陈旧,再加上国家政策等原因,使人们对于文凭的重视大大超过了证书。因此成人高校证书班目前办的数量及质量远远不够,这是一个需要大力提倡、开发的领域。
美国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曾经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从精英高等教育到大众高等教育会出现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具体地说,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在规模上急剧扩张,毛入学率超过15%;高等教育观发生变化,将接受高等教育更多地看成是一种义务而不是像精英教育那样看成是一种特权;高等教育的功能从培养统治者(包括专业统治者)转为“培养更加专业化的技术精英”;高等教育的课程更加灵活多样,具有弹性的学分制成为教学管理的主要方式;在学生方面,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中等教育后中断一段时间再上学,入学越来越容易,而且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马丁·特罗所提到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的发展过程。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培养更多社会所需要的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在职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采取更加灵活的适合成人学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为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不断充电加油。
总之,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中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理解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以便真正发挥成人高等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孙立新. 发达国家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及其启示[J]. 继续教育研究, 2005(1).
洪玉. 美国成人教育的五大特点[J]. 民族教育研究, 2004(1).
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3
一、成人高等教育市场调查与分析
(一)成人高等教育营销环境分析
通过对营销环境分析,才能进一步寻求营销机会,避免环境威胁,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成人高等教育的宏观环境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微观环境包括高等学校内部环境、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竞争者、学生及其家长的教育偏好、文化因素、动机等。Jim prott和 Jacqueline Burke认为可以采用 SWOT分析法,这包括两个维度: (1)自己的优势与不足;(2)环境中存在的机遇与威胁。可以使用市场机会矩阵图和环境威胁矩阵图等进行分析。Jantzen,Robert H.认为,特定学校的环境可被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所影响。学校的管理者可控制两个内部因素,即学费和课程质量,但不能控制外部因素:市场的潜在学生数、适龄人口、家庭收入、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和学生毕业后的收益。高等学校在对市场调查、营销环境分析后,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发现的市场机会,进行成人高等教育的营销战略策划,以实现营销目的。
(二)成人高等教育市场调查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带有明显的职业倾向,经济、技术环境的变化引发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不同学科的投资收益率,从而影响学生选择专业的意向。通过专业调查,学校才能紧密结合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开设的专业和课程,做到适销对路;通过需求调查,学校就可估计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的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预测成人高等教育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通过行为和动机调查,学校能够进行适当的营销活动来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对象的学习行为;通过市场竞争调查为学校进行竞争战略决策提供依据,通过营销效果调查为改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组织和价格调整提供依据。分析方法有相关统计分
析、聚类分析、竞争轮廓矩阵等。
1、人才市场与毕业生需求分析
成人高校在竞争的环境中要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市场营销战略,才能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当行业结构进行大调整时,成人高等教育的细分市场也将出现大规模的调整,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和挑战。
2、毕业生适应性分析
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基本情况,这些情况包括:毕业年度,任职(教)情况,工作业绩,业务情况,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进修学习情况,面临的困难(包括工作与生活等方面),对学校办学建议等,了解毕业生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3、需求预测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些数学模型对此进行分析和预测。例如,JimProtand,Jacqueline Burke认为每个学校的入学人数是相对价格(学费)、质量和市场状况的函数,并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而Shim,KIR对Mississippi州1965-1986期间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后,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CER=0.3077+0.031071NC―0.01335COST+001498UEMP一0.0088DUkl6569+000633 DUMBl83.(4-6)
其中,高等教育的需求以 collegeenr01lienMrates(CERs=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四年内累计高中毕业生数)表示,INC为人均收入,COST为高等教育的价格 (由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平均学费、食宿费权重后得到),UNEMP为州的失业率,DUM为定性的虚拟变量。DUM6569解释越南战争对成人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影响, DUM8183解释1981―1983年间成人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减少。
二、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的细分与选择
笔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市场按专业和地区进行细分简单明了。选择目标市场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目标集中化策略。选择一个地区或一个学科方向作为目标市场,以便集中精力为这个特定的细分市场服务,并可在经营中取得成功后向更大的市场范围扩展;
(二)产品专业化策略。选择某一类专业以满足不同行业人才的同种需要,如计算机或英语等专业;
(三)市场专业化策略。选择不同类的专业为同一地区服务;
(四)选择性专业化策略。有选择地同时进入几个学科或几个地区,
(五)全面覆盖策略。这是大型办学机构为取得市场领导地位而采用的策略,同时进入所有的课程和地区。理想的目标市场,应与成人高校的实力相适应,并有一定的增长潜力和市场吸引力。
三、成人高等教育市场营销战略
(一)基本竞争战略
1、总成本领先战略
虽然作为准公共产业的成人高等教育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目标,但并不意味着成人高校就不用进行成本核算。本文认为,面对竞争的市场,成人高校为了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应该提倡成本最小化,并通过市场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时,总成本领先将成为学校参与竞争的重要优势。总成本领先战略要求高等学校在提供相同的专业内容时,其成本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或主要竞争对手。它取决于高等学校的规模、专用教学技术及教学管理的水平和效率等。提高规模可降低师生比、降低生均设备经费、降低生均行政管理费用。然而,成人高校通过使用廉价的(往往是质次的)劳动力来取代高质量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是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产出效率的办法。高等学校必须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物力资源配置、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达到一定的规模等手段来实现低成本的目的。
2、差异化战略
Pefer G Moor(1989)主张,高校要在经费、师资、生源等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其战略计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优势领域;二是增进所在学校与其他学校所选相同领域的相对地位。学校一旦确定了自己的学科方向后,其转换的成本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已选择了目标市场的成人高校要进行市场定位,对学生的偏好进行调查,在师资、教学设施、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后勤服务等学生普遍重视的方面确定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建立起自己的竞争壁垒。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往往使成本提高,但能使所提供的成人高等教育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师资是采用差异化战略中相当重要的方面,高等学校应加大内部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差别化管理极
易为竞争对象模仿,因此,必须实施连续性差别化管理,始终坚持创新经营,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重点战略
重点战略要求高等学校选择一个或一组细分市场(如某类专业或某个地域),并量衣裁体为选定的市场服务,而不为其它细分市场服务,在特定的目标市场中采取低成本战略或在特定的目标市场中采取差异化战略。
(二)成人高等教育产品战略
成人高等教育的效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长期性,人才的供求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快,新的工作岗位不断出现,而一些旧的工作岗位不断消失。不同时期有着对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需求,即使是一些较为成熟的专业,人们也时常发现教材内容已变得陈旧。而市场经济的功利性特点仍要求成人高等教育更能为社会和个人带来明显的收益,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反映当时最先进、最实用的技术知识,跟上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这就要求办学者必须有超前的市场意识,能够预测到将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专业方向,因此新产品开发战略对成人高校来说尤其重要,是提高投资效率的重要环节。学校必须注意主要市场趋势的变化,以使课程和学习安排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不断通过产品组合分析(如波士顿矩阵法),评估现有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景,淘汰旧的课程体系,开发新的课程体系。按学校专业的地位,我们可以分成维持型、放弃型、问题型、明星型四种专业类型。
(三)成人高等教育价格策略
在具有完全理性的假设下,学生及其家庭必须在对各类专业、各类学校教育的全部私人成本和收益进行评估后做出其投资决策,并因此形成合理的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的价格体系。特别是在大学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费已成为大学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在以日本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发达但适龄人口数量又不断减少的国度里尤为突出。然而,大部分研究发现,高等教育需求对价格的变化不很敏感,缺乏弹性,增加10%的学费将减少7%左右的入学人数;在低收入学生中,由于经济的窘迫使他们更多地考虑学费。因此,在成人高等教育市场中使低价格低质量的战略将会受到严重的挫折。高等学校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可采用以成本为中心的定价策略、以需求为中心的定价策略或以竞争为中心的定价策略。第一,一般来说学费不能低于成人高等教育的供给成本(减支国家资助后),以低价格进行竞争是一种低级的竞争手段,往往只能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内容不充实,质量滑波的局面;第二,成人高等教育的投资的收益率将影响其定价,预期收益率的提高可使成人高等教育在学费上有了更大的上升空间。
(四)促销策略
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人力资本;高等教育;综述
一、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
1.人力资本思想起源。西方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启蒙最早是由英国的威廉·配第在战争中人类生命的伤亡以及实物和武器的损失进行对比后提出(1776)。威廉在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创造价值的研究中,将人的能力首次和劳动力、物质资本以及土地列为同等重要的要素。1776年,亚当·斯密(A.
Smith)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证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者的技能是如何影响个人的收入等问题,并且把一个国家居民在后天所获得的有用的能力看成是资本并指出了作为一种具有生产性的资本—人的知识、经验和才能对社会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为后来的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参考意义。继斯密之后的学者如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了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并且能够使价值增值,同时,萨伊也提出了科技是生产力的一部分。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则指出了:“仅仅把教育当作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通过教育使得人力资本得到了提高,从而使得大多数人有了比他们自己通常不经过教育能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马歇尔的这句话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教育是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一种有效的渠道。正是基于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马歇尔等的研究基础上,人力资本的思想也逐渐的形成。
2.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由于受传统理论的束缚,自人力资本概念产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其理论研究都处于停滞的阶段。直至20世纪中叶,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突飞猛进以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去研究人力资本,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西奥多.W.舒尔茨(T.W.
Schultz)和加里·贝克尔(Gary.S.Becker)。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的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这被认为是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冯子标,2000)。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涵是:资本可以分成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他根据费雪的人力资本概念内涵,把人们对教育、保健等的投入都定义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以及经验和熟练程度等,是可以计量的,它可以通过人的数量、质量和劳动时间来计算。贝克尔关于人力资本的贡献主要是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关于通过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与心理收入活动,这种投资包括了正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移以及收集价格与收入的信息等的多种形式”,这也就强调了人力资本的时间价值。乌扎瓦(Uzawa,1965)和罗森(Rosen,1976)也在他们自己的研究中强调了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尼尔森和菲尔普斯(Nelson and Phelps,1976)指出了一个国家引进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来自其国内的人力资本存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罗莫(Romer,1986)和卢卡斯(Lucass,1988)也证明了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因素,并且在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投资也是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卢卡斯曾经说过人们一旦开始思考经济增长这一问题,就很难再去思考其他的问题。此后,还有许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试图通过快速进行物质资本的积累来达到其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以失败告终的事实也正说明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对人力资本理论系统的形成作出重大的贡献的学者还有著名的经济学家明瑟尔(Jacob Mincer)、丹尼森等。明瑟尔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创新就是摒弃了职业分类的思想,并且把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作为衡量人力资本投资的唯一指标。事实证明,这一指标是正确的。而丹尼森对美国1929年至1957年年间的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研究结果直接为舒尔茨的观点提供了最为有利的补充和证据,使得人力资本理论和实证分析完美而紧密的结合起来。
二、我国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
我国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我国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并经历了从介绍引进到概念推广,最后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指导实践活动的一个过程。关于人力资本的解释,在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概念的前提下,我国学者从现实出发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解释(魏杰)。我国学者张锐(1995)认为人力资本就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由资本的投资费用转化而来,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和技巧的资本费用。我们应该从物质资本和其他形式的资本同人力资本的同一性角度对人力资本的性质进行理解和认识以及研究(李建民,1999)。王金营(2001)在李建民学者的基础上对其成果进行了改进,将人力资本的可获利性作为对李建民的可获利性和功利性的替换,他指出人力资本是所有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进行的一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人力资本有着它的获利性,以收获利润为目的。李忠民博士则基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商品化,指出了人力资本是一种在人体内凝结的,并能够物化于商品或者是服务,从而增加商品或者是服务的效用,最终借此来分享收益的价值。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得出了以下的观点:首先,对人力资本内涵的解释均是基于不同的角度而进行的界定,因此,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其次,由于组织背景以及发展时期等的不同,人力资本也因此具有不同的涵义。
三、人力资本与高等教育的研究
现阶段,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是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的界定。舒尔茨提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的因素,同时,他也强调了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需要耗费稀缺资源。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财富除了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外,人力资本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数国家60%以上的社会财富是由人力资本构成(世界银行,1997)。而每一个对人力资本进行研究的人都不会忽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作用。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途径,而高等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我们需要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认识。通过高等教育的开发来实现人才的培养、塑造以及发展是国家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主要手段(张倩,2010)。因此,有学者认为教育具有一定的资本性,尤其是高等教育,其资本性更强(张海燕,2010)。
在谈及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的问题时,我们就应该弄清楚什么是高等教育,其目的是什么。舒尔茨认为高等教育在个人层面上决定了其日后的劳动生产率,却在宏观制度层面上表现为一种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程赫在其学位论文《人力资本视角下的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中,对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从最早的1852年的纽曼的《大学的理念》到现代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最终指出知识在教育过程中以及教育的研究当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很多学者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高等教育,其主要的代表就是人力资本理论。迪威特(Dewitt)博士曾经对苏联接受过高等教育学生占科技领域的比例进行了统计,指出了经济计划、人力的需求以及教育计划之间是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在提及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本问题上,刘晓琴在其论文《人力资本理论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指出了成功的高等教育会带来很好的效应—即人们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在价值观上也会有新的突破,继而会在新的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本理论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刘晓琴强调的是一种理念的渗透:通过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高等教育作为一项投资活动,其收益均可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来分析。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接受高等教育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行为(熊荣生,2007)。很多的研究都表明了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使得很多的学者认为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其个人价值就越大。事实上,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有风险的投资。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成本一般指接受教育所消耗的教育资源的价值,而其收益则是指由于接受了高等教育而带来的所有收益,包括收入的提高(邓丹凤,2011)。由于大学生就业的不确定性以及高等教育的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收益递减的作用,所有使得个人高等教育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P.Dolton&A.Vignoles对英国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上过度教育的研究发现:过度教育毕业生的收益要低于教育水平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毕业生。
此外,关于人力资本与高等教育的文献还有李华、黄正泉的《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的高校扩招政策分析》,陈萦的《人力资本产权、现代企业制度与高等教育强国》,崔森的《浅析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与人力资本收益》以及楼红平的《人力资本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投资及其风险防范分析》等。
四、结语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我们得知,由于多数经济学家所站的角度不同以及其组织背景、组织发展的时期都不同的诸多因素,使得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但是,现阶段,我们所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指出了教育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的渠道,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本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重视对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参 考 文 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局.1972
[2]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Lucas.R.J.On the Mechanis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
[5]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中译本)[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王金营.中国和印度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1(2)
[7]张海燕.从人力资本视角探析高等教育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理论探讨.2010(5)
[8]程赫.人力资本视角下的高等教育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9]潘发勤.人力资本理论与高等教育发展[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
[10]Dewitt.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in the U.S.S.R,Na
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1961
[11]刘晓琴.人力资本理论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大学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5
一、引言
近些年来,高等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教育界经常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大扩招之后,在校学生规模迅速跃居世界第一。与这种急剧扩大的学生规模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经费、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改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等诸方面都不能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部分高校教育质量有所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主旋律和人们的普遍共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
二、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及其基本认识
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它的内涵是什么?国内外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199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法国巴黎举行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高等教育质量”是会议四大主题之一。大会最后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和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楼房、设施、设备、社会服务和学术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界定虽然比较宽泛,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高等教育专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某种共识。潘懋元先生在引述《教育大辞典》的释义基础上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有两个层次:一是要符合我国教育教育目的的基本质量要求,二是要符合各级各类高校的具体培养目标要求闭。顾明远先生在《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与质量的多样性》一文中引述的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即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能力特性的总和,这些特征往往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目标、标准、成就水平等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在适应以及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和人自身进步的发展程度;其次是指高等学校自身的教育质量。我国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可见《教育规划纲要》所指的高等教育质量包括了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社会服务质量,是一个广义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社会服务质量都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题中之义。
如上所述,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广义的概念。而我国高等学校众多,层次类型不同,水平有高有低,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体对不同高等学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也有很大不同。在20世纪末,高等教育扩招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同志在2011年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攻方向。同志强调,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第一职责。刘延东同志也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党的十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等教育质量最终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和人的进步上,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包括一些高校对居于高等教育质量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关注不够,忽视人才培养工作。丢失了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甚至忘掉了这个根本。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的诱惑力太多,学校办学也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困难,如何把培养人才作为高校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一切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进一步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进一步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进一步树立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这是当前高校建设、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大事,必须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以观念的转变带动人才培养工作的转变,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下大力量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着力点集中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
人才培养质量是指“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产品和服务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等主体需要的特质,主要体现在教育活动的结果即学生的知识、技能、道德、个性、价值观、身体素质上”。它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从高等教育本身来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不仅涉及教育资源投入问题、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也涉及到人才培养观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
1 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第一,树立适应教育观。坚持学生就业需要和成长需要相结合,培养学生成长发展的能力和主动适应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提升学生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
第二,树立终身教育观。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塑造学生的高尚品格。强调学生在大学期间集中学习并掌握工具性知识、长期起作用的基础知识、思维和研究方法,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把握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树立终身学习观,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三,树立素质教育观。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要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贯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教师应当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选择好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促成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达成。同时,学校将综合教育(第二课堂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真正实现课内与课外教育活动的有机融合,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第四,树立创新教育观。必须实现由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现代教育转变,强调在学生掌握必要的、有效的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学习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营造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第五,树立多样人才教育观。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高等教育要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拓展课程内容,教学科研互动和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等,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把普遍教育与特殊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挖掘大学生成长潜质,培养更多、更好的多样化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2 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人成长
古今中外人才成长的历史和现实不断证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基础。杰出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杰出人才又是个性发展的人,只有在广收博览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个人兴趣专长,只有在继承一切文明成果基础上开发优势潜能,才能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说,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检验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培养出大量拔尖创新人才,就是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就是看它能不能容纳和促进人人成才。
近年来,平顶山学院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应用,突出技能,突出就业,积极探索实验了“两阶段、三平台、一环节、多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两阶段”是指把四年的培养期分为两段:第一阶段注重夯实基础,坚持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与必要的实践训练相结合,第二阶段根据学生需要,重点实施专业教育和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三平台”是指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个平台组成;“一环节”是指加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全程实践模式;“多方向”是指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2-3个职业技能培养方向。为张扬学生个性,学校开设了墨子班、创业教育实验班等,因材施教,助推了学生个性发展。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教师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建设好一所好大学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一流大师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那么,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师德建设。要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从师德规范性人手,加强制度建设;从树立和表彰先进师德楷模人手,培养优秀教师典范;从总结成功经验人手,不断探索师德建设的新方法、新机制、新经验,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做到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第二,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教师要致力于业务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还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业务素质既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还包括社会服务能力。教师就是通过这种能力进行知识的继承与创新、传播与应用。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前沿,及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要加强科学研究,善于把科学研究资源转变为教学资源,依靠科学研究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精心策划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参与决策咨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为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服务。
第三,教师要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大学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教师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要积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教育教学一线服务,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第四,教师要不断提高文化传承能力。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教师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播、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以丰富的人文知识教育学生、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学生、以现代文化理念塑造学生、以先进的文化思想引领学生。同时,还要通过校园环境提升,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4 要把深化教学改革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渠道
教学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就要深化教学改革,注重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
第一,深化教学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点燃学生创新才智的火种。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提倡互动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激发和鼓励。要注重一课堂和二课堂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重视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的联系。要加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精细课程设计。精细的课程设计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也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大学应从战略计划、结构设计、课程发展策略等角度加强课程设计,以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不仅注重理论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到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相匹配,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要注重传授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5 要把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
高校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具有以文化育人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大学文化是在长期办学中积淀而成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外化为学风教风校风,要作为提升质量的重要任务,使文化底蕴更加丰富,精神品质更加卓越,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十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按照中央最新部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念信念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的作用,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讲透彻,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讲清楚,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念讲充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人脑、人心。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二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要重视校训、校歌、主题教育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开展健康活跃的文体活动,形成对教师有凝聚作用、对学生有陶冶作用、对社会有示范作用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网络传播,使校园不仅成为学生文化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平台,也成为社会先进文化传播的新空间。
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6
>> “以人为本”视域下的成人高等教育 探析“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 以人为本视域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 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构想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实践与理论探索 以人为本视野下的高校社团管理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以人为本视野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视野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武蓓")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高等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背后,一些问题逐步凸显,如高等教育质量开始滑坡、高等教育精神逐渐缺失、高等教育独立性日渐减弱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部分高校开始以经济效益衡量成败得失,反映出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着明显的指导作用。如何以人为本实施高等教育管理,是高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 以人为本 重要性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150-02
一 前言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为社会输送了不少有用之才。但是,在高等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背后,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如高等教育质量开始滑坡、高等教育精神逐渐缺失、高等教育独立性日渐减弱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部分高校开始以经济效益衡量成败得失,这一切都反映出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着明显的指导作用。如何以人为本实施高等教育管理,是高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 高等教育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所谓以人为本,是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中体现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注重以人为价值核心,将人视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早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之际,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已见雏形,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所有活动的根本要素;一切活动都要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终极目标。
高等教育以人为本就是高等院校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在组织教学、科研、行政等各项管理活动中做到以人为中心。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要求。
1.高等教育功能定位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定位不清,一直停留在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去思考,而不是从高等教育对个体的生命意义去考虑。从政治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旨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经济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这两种认识恰恰忽视了高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忽视了“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受教育者也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谋取一份好职业,而不是为了完善个性,这就导致高等教育成了一种堂而皇之的包装。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使高等工作重新焕发出活力,使高等教育回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本质问题上,实现功能回归。
2.弘扬高等教育精神的必然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高等教育腐败事件屡屡发生,招生黑幕屡禁不止;教师晋升只以论文数量为依据;教师不安心教书育人,反而落于争名夺利的桎梏中。自古以来人们推崇的无私奉献、求真尚美的高等教育精神已经渐行渐远,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蒙上一层阴霾。
我国知名学者钱穆先生明确指出:“仅用实用主义论教育,必然导致专家学者专注于寻职业、谋出路,自私自利,不顾他人。而整个教育精神必沾上急功近利的铜臭味,舍本逐末。”高等教育精神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由衷热爱,工作者应该以自身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要实现这个目的,唯“以人为本”能做到。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举国上下的奋斗目标,具体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首先需要培养出和谐的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促进未来社会长治久安的主力军。高等教育要通过对大学生的心性和道德教育,将他们培养成真善美的人,集知识、技能、素质、理性等于一体的人。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出和谐的人,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完成。
三 高等教育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议
1.坚持以学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