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文1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临床药学与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主要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和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影响体内过程的因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研究为新药筛选及结构优化、剂型设计、制剂质量评价、临床合理用药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新药申报时必须提供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资料[1]。这门学科涉及药理学、生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及数学等多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是整个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药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2]。十几年来,笔者一直承担着我校临床药学与药学专业四年级本科生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本文就我校在该课程实验教学实践与改革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以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实验内容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

 

每一个实验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数据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都交代地非常清楚,实验所需的各种储备液、缓冲盐、麻醉剂等溶液均配制好待用,所需的各种玻璃器皿等器材都按相应规格准备好,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实验时只是按部就班,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无法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实验教学模式乏味单调、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多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3]。这种模式一般是教师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技巧,然后学生依葫芦画瓢完成实验,机械操作。在这种教学模式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依赖教师、不爱钻研、不喜思考,达不到真正地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4]。

 

(三)实验课程评价方式不合理,学生缺乏积极性以往由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隶属于理论教学,所占学时比较少,实验成绩在该课程期末总评成绩中占比很低,通常只有10%—15%,此外实验成绩的评定主要以书面实验报告为准,而对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实验中突况的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验习惯基本没有考虑,这些都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出现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许多同学认为实验是无关紧要的,只是马虎对付了事,致使经过实验训练后,仍没有正确地掌握基本技能,更不用说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来,为提高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调整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以往我校开设3个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项目,分别为水杨酸软膏的经皮渗透实验、磺胺甲基异噁唑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和磺胺嘧啶肾清除率测定实验,每个实验6学时,共18学时。由于实验学时过少,为了让学生能完成实验,老师为学生做了充分的实验准备,导致实验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只是机械操作,实验效果欠佳。目前我们将实验总学时已增至40学时,停掉了磺胺嘧啶肾清除率的测定实验,并在原有的验证性实验中融入研究性实验的设计。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水杨酸软膏的经皮渗透研究或法莫替丁大鼠在体小肠吸收研究,引导学生查阅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行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所提出的各种研究方案进行对比,探讨不同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了1—2套合理而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方案来开展相关实验,包括动物实验、样品处理及分析测定、数据分析及处理统计、图表绘制等;实验准备工作亦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还需组织学生对相关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与讨论,分析实验过程的关键环节,总结实验成败原因和心得体会,教师最后要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点评与总结。我们将综合设计性教学理念引入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仅提供必要的理论引导,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此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往上实验课时绝大多数学生很少会去思考实验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这么操作,只是按照老师上课讲述的内容或实验讲义机械操作,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5]。教师针对实验相关内容事先设计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准备、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数据分析与处理、图表制作等方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出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按照确定后的可行方案独立开展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需组织并参与实验讨论,还可就学生难于理解的部分进行适当地讲解。PBL教学法的引入,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以往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采用实验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10%—15%的计算模式,教师主要依据学生的书面实验报告这个单一标准来评定实验成绩,这导致许多同学产生了实验课无足轻重的观念,实验报告相互抄袭问题严重。目前我们改革了实验教学考核方式,采用实验预习、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三者综合评分;其中实验预习包括相关文献查阅情况、所制定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验讨论时的表现,占总成绩的30%;实验操作过程包括实验准备情况、实验操作水平以及实验习惯,占总成绩的40%,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与讨论、图表绘制以及书写规范,占总成绩的30%;三者综合为实验课的总成绩(满分100)。同时,我们也提高了实验成绩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课程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提至45%,这一比例也基本符合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实验学时(40学时)在整个课程(85学时)中所占学时的比例47%。这个综合评分制既考察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通过上述的教学改革措施,近年来我们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带教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建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何伟,尹莉芳.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J].药学研究,2015,34(08):485-487.

 

[3]程欣,马云淑,陈凌云,等.PBL教学法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能力提升中的探索性研究[J].中南药学,2017,15(05):700-702.

 

[4]张湛睿,冯锁民,马远涛,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1):116-118+123.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文2

关键词: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 微课 教学改革 嵌入式教学法 讲授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c)-0150-02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实用性强。课程内容已广泛应用于新药筛选、药物制剂设计、药物质量评价以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是药学类专业学生开展药学相关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1]。其涉及药剂学、药理学、生物化学、数理统计学等多门学科,具有内容涉及面广,理论较深的特点[2]。目前,国内的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具有简捷、高效的优点。但是这种方法往往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使学生学以致用。近两年,我国的教学改革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强调转变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推进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对如何讲好这门课程,顺应教学改革要求,笔者依循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成功地将微课应用到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微课是一种新兴的资源建设形式,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3]。其是按照教学目标,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短而精悍的教与学活动。针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特点,笔者在微课内容选择、微课设计、微课制作和微课课堂运用等方面均进行了大量调研和实践活动,希望能与同行及相关专家探讨。

1 微课内容选择,从实例出发阐述课本知识

由于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对象是药物及其制剂,因此,其微课内容宜以生活常用药物为例。如讲授“药物的代谢”时,可以某些同时具有I相代谢和II相代谢的药物为例,探讨依法韦仑(一种抵抗艾滋病毒的特效药物)在肝脏中如何被CYP 2B6代谢产生8-羟基-依法韦仑,又如何被UGT 2B7代谢成葡萄糖醛酸化产物。讲授“药物动力学”部分时,可以林可霉素为例,比较林可霉素注射剂和林可霉素胶囊在注射和口服两种给药方式下的房室模型,探讨血药浓度和时间的关系。这种贴近日常生活的内容选择,更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好奇心,带着探究的心境,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多样化的微课设计与制作

微课设计和制作是微课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其制作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程度。微课的设计要重点突出,一个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切勿多而散。同时,微课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微课设计的表现形式根据微课内容要多样化,包括探究学习型、演示型、讲授型等。如:讲授“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消化系统因素”,采用探究学习型的表现形式,观察现象:蒙脱石散餐前半小时服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空腹服用,枯草杆菌肠球菌颗粒餐前、中、后均可。提出问题:3种药物3种不同的服用方法,为什么?理论讲解:胃肠道结构及分泌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胃肠道代谢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问题解答:蒙脱石散为止泻药物,饭前服用,随着胃排空速度增加,能快速到达肠道,发挥药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有胃肠道反应,而且食物降低生物利用度,因此空腹服用;枯草杆菌肠球菌颗粒为肠道菌群调节剂,不易受胃肠道、食物影响。讲授“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时,可采用演示型的表现形式,如“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操作”微课。根据微课的内容,进行多样化的微课演示,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能让学生针对知识点或学习操作或加深理解或引发思考。

3 微课嵌入式教学法在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中的应用评价

笔者对该校2012级和2013级两个药物制剂专业学生期末试卷进行了分析。入学前这两个班级学生在人数、性别、成绩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2012级药物制剂专业学生未开展微课嵌进行教学,2013级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在重点内容(影响药物吸收的消化系统因素、药物转运机制、药物首过效应、单室模型)采用微课嵌入式教学法。笔者对微课嵌入式教学内容的期末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以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

4 讨论

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各学校改革的核心。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一线力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主动放弃以自己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框架,努力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然而教与学是双向的,仅有教师的热情是不行的,还需要学生自主、自愿、自动地去学习。如何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达到“自主、自愿、自动”学习的目的呢,这就需要教师花十倍百倍的心思去组织课程,真正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就笔者所教授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而言,一些内容是很枯燥抽象的,其中涉及大量的公式推导,让学生望而生畏。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案例制作成微课,嵌入讲授式教学过程,改变了原来较为枯燥的理论阐述,使学生的生活感增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下,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观看视频进行预习、复习,掌握知识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课上可以针对最复杂、艰涩的知识展开多方位讨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总而言之,微课嵌入教学法应用到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今后工作中,笔者将继续探索、丰富与改进教学方法,逐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桂卉,夏新华,颜红,等.多元化教学法在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266-267.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文3

[关键词] 药物代谢动力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7(a)-0141-03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iented promotion of pharmacokinetics teaching of pharmaceutical majors

WANG Dianlei CHEN Weidong WU Ho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An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hui Province, Hefei 23003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armacokinetic cour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combination of the actual teaching practice of pharmaceutical majors, and elaborates on the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iented promotion of pharmacokinetics teaching of pharmaceutical majors, stimul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 and other aspects. These measures may improv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and develop students'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

[Key words] Pharmacokinetics;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method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1],其研究成果在药剂学、临床药学及治疗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医学、药学学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亦是药理学、药剂学等药学其他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2]。目前在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中,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毒理学构成三位一体的格局,成为创新药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3]。药学类专业学生毕业主要从事临床前的药物研究和开发,或在医院从事药物的临床研究,因此,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学好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是很有必要。为了更好地促进药学专业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的特点,结合药学专业的教学实际及近年药物动力学教学过程和课后的学生反馈信息,结合本学科当前的教学工作状况,提出应以新药研发过程为导向,步步推进药学专业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教学。

1 强调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药物由于开发的成功命中率极低(约为五万分之一)、耗资巨大(5~10亿美元)且研究周期长(10年左右),所以围绕如何提高其开发效率、成功率、缩短开发周期和降低成本成为创新药物研发关键。体外实验研究表明前途很好的候选化合物,在研发后期由于其生物体内活性很低,有的甚至生物体内无活性或在生物体内具有或产生很大的毒性而夭折。缺乏体内活性极有可能是与其药动学性质不理想有关,如首过效应太强或不容易通过肠黏膜被吸收,导致生物利用度太低;或者因在生物体内代谢消除太快,而导致半衰期太短;或因其低的通透性,不易透过生物膜而进入效应器官。而体内的毒性则可能与其在体内被生物转化而形成的毒性代谢产物有关。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有40%左右的候选化合物研究在进入临床试验后,由于其药物动力学行为不合适的原因而被淘汰,这亦充分说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新药开发研究中的重要作用[4]。

1.1 在新药发现阶段或创新药物设计和筛选阶段

为了缩短药物开发时间,降低药物开发成本在新药开发的早期阶段,应让药物代谢动力学尽早应用到药物研发早期,预测其药代参数特征,尽早发现并终止药代参数不理想或被广泛代谢的候选化合物,从而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因此,在新药开发的早期阶段,尽可能综合利用各种体内、外模型对先导化合物进行药动学筛选,即提出在药物设计的最初期提前对药物的毒性(ADME/Tox)特性进行预测和评价, 遵循“不行即止,降低成本”的原则, 以减少药物开发成本[5-7]。同时通过或根据体内、外模型筛选得到ADME/Tox性质,进一步对先导或候选化合物进行药物设计和结构优化[8],以获得具有更好药动学特性的新候选化合物。

1.2 在新药开发阶段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文4

关键词:药剂学 教学体会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06-01

药剂学(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利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药剂学是针对药物制造的综合应用技术学科。根据药物理化性质不同、体内吸收代谢特点不同,还根据要达到治疗的效果、减少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要求,需要在药物的生产加工中采取合适的处方设计、合理的生产工艺、适合的剂型及给药途径,来形成药物制剂。同时,也应该满足药物本身的储存、运输的要求。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生命科学和其他相关基础科学的飞速发展,药剂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基础理论方面,20世纪50年代,物理化学尤其是非平衡态物理化学的一些理论被应用在药剂学领域,产生了一些药剂学基本理论如药物稳定性理论、溶解理论、流变学、粉体学等。在药物新剂型方面,产生了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脉冲式制剂等新剂型。给药途径也由原来单一的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扩展到了粘膜给药、透皮吸收给药、腔道给药等多种途径。在制剂新技术方面,也产生了脂质体技术、包合物技术、球晶制粒技术、微球技术、微囊技术、纳米技术及大分子前药技术等。在学科分支领域,也产生了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等多学科分支。综合来看,药剂学有了深刻的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拓展。多种学科及技术的应用使药剂学的学科深度和广度有了长足的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药剂学课程教学经验,简要谈谈自己的实际教学体会。

1 实践性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药剂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门学科。很多药剂学的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的。中国是世界上开展药物制剂实践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商代,古代中国就已经使用汤剂进行实际的疾病治疗。欧洲药剂学起始于公元1世纪前后,被欧洲各国誉为药剂学鼻祖的格林,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了散剂、丸剂、浸膏剂、溶液剂、酒剂和酊剂等,称之为“格林制剂”。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而剂型达61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药剂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进入19世纪,法国的医师Pravas首次发明了注射器,使实际的注射给药变得速效和高效。在1886年,Limousin发明了安剖,是注射剂的实际产业化应用更为可行。随着西方科学和工业技术的蓬勃发展,制药机械的发明使得药物制剂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加强,进一步加强了其实际应用性。除了制药机械,辅料也是药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药用辅料研究方面,先后开发出用于粉末直接压片用辅料―微晶纤维素及可压性淀粉、用于片剂及固体制剂常用的黏合剂――聚乙烯吡咯烷酮、用于薄膜包衣材料――丙烯酸树脂系列、栓剂基质半合成脂肪酸等。这些功能性辅料的开发,使得药物制剂的产业化发展更加迅猛。通过对以上各方面的实际应用进展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突出药剂学课程的实践性,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药剂学基础知识的形成和积累。

2 知识面广、学科知识更新快

药剂学的整体知识结构包括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药物剂型概论、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和新剂型、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学科知识面广。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属于物理药剂学的范畴,包括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溶解度、溶出速度、渗透压、表面张力、黏度等)、表面活性剂理论、微粒分散系基本理论(絮凝、反絮凝、空间稳定理论、微粒聚结动力学等)、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药物稳定的化学动力学基础、物理稳定性原理)、粉体学理论(粒子基本理论、粉体流动性、吸湿性、粘附性和压缩性质)、流变学理论(粘弹性、流体基本性质等)。这些药剂学基本理论是建立在物理化学基础上的。涉及到物理化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主要包括固体分散体技术、包合物的制备技术、微粒分散系的制备技术、缓控迟释制剂、靶向制剂、经皮给药制剂和生物技术药物制剂。这些制剂新技术与药物新剂型的发展涉及到材料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等学科知识。药剂学所具有的广泛知识面要求授课教师除具有药剂学必备的知识外,还应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知识,才能胜任药剂学的实际教学要求。药剂学的另外学科特点是知识更新速度快。如药剂学的第二十二章生物技术药物制剂中,讲到关于基因药物的药物制剂发展,会提及小干扰RNA(siRNA)技术的发展。而siRNA技术是近10年才发展起来的技术,该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当中。这就要求教师应关注国内外药剂学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发展,积极引入前沿的知识来不断充实传统的药剂学知识,使得药剂学的授课即能使学生学习到经典知识理论,又可了解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

3 传统式记忆与规律性记忆相结合

药剂学内容庞杂,涉及到很多理论、基本剂型、新技术等。采用传统式知识记忆方法,容易产生遗忘。应该从学科本身的规律性来加强记忆。如各类药物制剂都会涉及到概念、基本原理、分类、特点、所用辅料、制备工艺、质量评价等内容。对于各类药物制剂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软膏剂、气雾剂等,可以按照以上规律从各种角度进行总结。在总结完各种剂型后,进行对比,找出各种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发现其内在规律,进行记忆。规律性记忆可以将不同知识体系进行串联、比较,将孤立、分散的知识点有效地集合起来,有机串联成整体,进行记忆。这种记忆具有成片性,不易遗忘。如讲到药物新技术与新剂型时,对于脂质体技术、微囊技术、微球技术、固体分散体技术、包合物技术等,可以根据其原理、发展历史、基本组成、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对于发展历史的总结会使学生对各类新技术有着整体性和脉络性的认识,使得记忆进一步生动起来。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药剂学的内在规律性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非常重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和引导学生加深对药剂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的来说,药剂学是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其学科知识面广、学科交叉性强、知识理论更新速度快。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药剂学的教学技能。在传统式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各种新型的规律性记忆新模式,来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福德.药剂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文5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部门代码、名称及联系电话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100701药物化学

1.抗感染药物研发

2. 抗肿瘤药物开发

3.心脑血管系统药物研发

4.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开发

5.内分泌系统药物研发

6.药物合成工艺及创新药物研究

7.半合成抗生素药物研发

8.降血糖药物研发

9.降血脂药物研发

10.药物晶体工程研究

 

001化学制药部 T:021-55514600

009上海市抗感染药物重点实验室 T:021-55514600

010化学制药新技术中心 T:021-55514600

006生物制药部 T:021-62479808

012张江分院 T:021-50795798 21 101 政治理论

201 英语

701药物化学专业基础综合一(有机化学及药物化学)或702药物化学专业基础综合二(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注:701、702任选一门

方向10为012部门招收;方向7为006部门招收;其他方向为001,009,010部门招收。 100702药剂学

1.透皮给药系统

2.靶向给药系统研究

3.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

4. 新型注射给药系统研究

5.生物黏附性局部给药系统

6.药品包装材料质量研究

7.粘膜给药系统研究

8.药代动力学

9.药物新剂型

10.难溶性药物给药策略研究

 

003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T:021-51320211 11 101政治理论

201英语

703药剂学专业基础综合(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药剂学) 100703生药学

1.植物资源综合利用及天然产物化学

2.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

3.创新中药研究及其产业化和重点重要品种二次开发

4.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天然产物创新药物研究

 

004中药研究部 T:021-62479808

012张江分院 T:021-50795798 4 101政治理论

201英语

704生药学专业基础综合(天然药化及分析化学)

注: 方向4为012部门招收;其他方向为004部门招收。 100704 药物分析学

1.药物分析研究

2.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3.药物质量标准

4.毒物分析

 

005分析测试中心 T:021-62479808 5 101政治理论

201英语

705药物分析学专业基础综合(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1007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1.微生物新药的筛选及开发研究

2.微生物菌种的传统选育与基因工程改造技术

3.生物转化的工艺研究

4.多肽药物的工艺开发研究

5.细菌抗药机制研究

6.发酵废弃物处理及环保微生物开发研究

7.基因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工艺研究

 

006生物制药部 T:021-62479808

012张江分院 T:021-50795798 9 101政治理论

201英语

706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基础综合(生物化学及微生物学) 100706药理学

1.生殖毒理学

2.中药药理

3.神经药理

4.肿瘤药理

5.药物毒理学

6.分子药理

7.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8.免疫药理

9.消化药理

10.社会管理药学

11.临床药学

 

007药理评价研究中心 T:021-55514600

008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 T:021-50800333

012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T:021-62897078

015临床药学研究中心 T:021-54234291-409 13 101政治理论

201英语

707药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一(药理学、生物化学、毒理学)或708药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二(药理学,管理学原理,药事法规)

注:方向1.5为008部门招收;方向10为011部门招收;方向11为015部门招收;其他方向为007部门招收。报考方向10的考生需要选择708,报考其他方向的考生需要选择707 081703 生物化工

1.生化反应工艺与工程

2.生化产物分离工艺与工程

 

006生物制药部 T:021-62479808 2 101政治理论

201英语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文6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研究;药时曲线;血药浓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中医药学中,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药学,通过建立、分析和应用数学模型来研究医药学问题,探索其数量规律的例子比比皆是,数学素质的培养对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作为中医院校基础课程的高等数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一定的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大胆整合、更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定尝试,现以医药专业课程中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问题为例进行阐述。

药物动力学认为病人血管外单次给药后,药物进入人体,在体内经历了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即A、D、M、E)4个过程,药物在血液中浓度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血药浓度c可以表示为时间t的函数c=c(t),以时间为横坐标,血药浓度为纵坐标得到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称为药时曲线。药时曲线对观察药效快慢、药效强弱,及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其他参数有重要意义。在医药类院校中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高等数学的教材中均有提及,但多为取一个侧面描述,如药时曲线的函数图象,或药物吸收量(AUC)等,数学知识与医药学应用有了一定联系,但仍旧是传统上的"取中段",不见头尾,学生只能窥一斑,不能见全貌,如何能引导学生主动找到探索、发现知识的方法,重温用数学思想解决医药问题的过程呢?我们在学期中间(讲完定积分、微分方程后)进行了一次药时曲线的讨论课。

课前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前查找药时曲线、血药浓度、一级速度、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等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要做到理解这些概念,并思考如何得到药时曲线?药物在人体内的运转速度是恒定的吗?

课上讨论阶段。给出血管外给药后体内的吸收与消化过程可建立如下模型:

X0FXtKαXKe

其中:X0为给药剂量;F为吸收分数(生物利用度);Xt为t时刻吸收部位的药量;Kα为一级吸收速度常数;X为体内药量;Ke为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1求血药浓度函数c(t)

要得到药时曲线,可以先求出血药浓度函数c(t),而人体服药后体内的血药浓度非恒定的。如何求服药后t时刻的血药浓度c(t)?

由药物动力学相关知识知道,服药后t时刻的体内的血药浓度:

c(t)=t时刻体内药量X×吸收率F(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V这里V为表观分布容积、F为生物利用度,V、F均为常数,那么t时刻体内药物含量X该如何求出?经学生讨论后得出下面结论。

在[t,t+Δt]时间里,体内药物含量ΔX为:

ΔX=吸收部位药量Xt×吸收速度常数-体内药量X×消除速度常数

即ΔX≈(Xt·Kα-X·Ke)Δt,引导学生用极限的思想方法,令Δt0,有dXdt=linΔt0ΔXΔt=-KαXα-KeX(1)

在[t,t+Δt]时间里,体内吸收部位残留药量为ΔXα=Xt+Δt-Xt≈XtKαΔt

用极限的思想,令Δt0,dXαdt=linΔt0ΔXαΔt=-KαXα(2)

由(2)解微分方程,分离变量得Xα=X0e-Kαt(3)

带入(1),解得:X=KαX0Kα-Ke(e-Ket-e-Kαt)(4)

得到血药浓度:

c(t)=KαFX0V(Kα-Ke)(e-Ket-e-Kαt)(5)

不妨令c(t)=A(e-Ket-e-Kαt),其中A=KαFX0V(Kα-Ke)(6)

可以看出血药浓度与给药X0、吸收速度常数Kα、消除速度常数Ke、表观分布容积V有关,且显然与剂量X0、生物利用度F成正比,与表观分布容积V成反比。

2做出药时曲线图,讨论函数形态

引导学生研究函数变化情况的有利工具是利用函数的导数。根据血药浓度函数一、二阶导数,尝试从其性态特征与药时曲线图分析,能得到哪些结论?

2.1对(6)求一阶导数,得:

c′(t)=A(-Kee-Ket+Kαe-Kαt)(7)

再令一阶导数为0,求出驻点tm=lnKαKeKα-Ke(8)

得到单调区间(0,tm)函数为增函数,(tm,+∞)函数为减函数,即服药后,体内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是:从0到tm血药浓度不断增高,tm以后逐渐减少。

2.2tm时刻函数有最大值cm,血药浓度达到最大,称cm为峰浓度,tm为达峰时间。

其中tm见(8)式,cm=FX0VeKetm(9)

近一步思考由(8)、(9)能得到cm、tm的哪些结论?若tm值小说明药效快;cm大说明药效强;tm值小且cm大说明药物吸收快且好;达峰时间tm与Kα、Ke有关,与剂量X0大小无关;峰浓度cm与剂量X0成正比。

2.3对(6)求二阶导数,得到拐点,其中t0=2lnKαKeKα-Ke=2tm,在t0前曲线为凸曲线,体内药物浓度在减速下降,在t0后曲线为凹曲线,体内药物浓度在加速下降,t0时刻药物浓度变化速度最小,故若需维持体内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有效浓度,一般应该在t0附近给药。

2.4当t∞时,c(t)0,时间轴为其渐近线,说明药物最终全部从体内消除,药物的副作用小。

2.5在[0,t]时间内的平均血药浓度c(t)=〖JF(Z〗t0c(t)dt〖JF)〗t。

2.6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记为AUC,它反映药物最终的吸收程度。如何求AUC?用积分的思想,列式有:

AUC=〖JF(Z〗+∞0c(t)dt〖JF)〗=FX0KeV(10)

3扩展思考(部分课后完成)

3.1可以进一步讨论给药剂量X0的增加会引起血药浓度多大的变化?

3.2很多时候病人需要多次用药,才能达到和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如果第二次服药,之后体内的血药浓度变化情况如何?如何确定给药间隔时间、最小有效浓度、中毒浓度?

3.3若经过实验测出某药物服用后各时间的血药浓度,如何得到血药浓度函数与药时曲线?需要求出药物动力学参数Kα、Ke、tm,如何求参数Kα、Ke、tm?向学生说明对于多数血管外给药的常用剂型,一般Kα>Ke,若t充分大,c(t)=A(e-Ket-e-Kαt)中的Ae-Kαt0,则c(t)=Ae-Ket。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建立血药浓度-时间半对数曲线,可以研究其药物动力学参数,希望有兴趣的学生继续研究。

用上面教学方式进行有关药时曲线与血药浓度的教学时,把高等数学中的极限、导数、积分、微分、连续函数的平均值等内容与药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学生反响强烈,他们自己推导出血药浓度函数公式并讨论出各种结果后,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有了切身体会,这也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创新”与应用,他们觉得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竟然与他们的专业课有这么深的联系,进而激发了其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周永治,等编.医药高等数学.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

2周仁郁,编.中医药数学模型.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