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想象力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想象力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想象力的方法

培养想象力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幼儿想象力;培养方法

幼儿对鲜艳的色彩有着天生的敏感,对图画有非常浓厚的兴趣,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艺术教育。幼儿园美术教育不是主要课程,但是在幼儿园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美术教育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有多重要?美术教育中又该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呢?下面我们对此来进行探讨。

一、幼儿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性

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职业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和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是被强迫地接收成人的模式和范式,那么每个儿童都是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幼儿年纪小,接触到的事物非常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有很强的认知欲望。幼儿的思维不会受到固定模式的限制,所以,幼儿时期正是培养想象力思维和创造性的黄金时期。在幼儿时期对幼儿进行色彩和图画的认知能力和艺术美感的培养,对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非常重要。

二、选择适合幼儿的美术教学方法

由于幼儿处于不同发育阶段,所以对幼儿采用的美术教学方法也应当不同,要按照幼儿的发育程度来选择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进程,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合的美术教学方法。而且要注意幼儿对美术教学的学习情绪,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避免负面情绪产生,并且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一些与色彩和图画相关的游戏。

三、美术课堂开展幼儿集体教学活动

很多幼儿园在对美术教育中采用个体教育方式,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幼儿个人的美术发展上,而忽视了幼儿的集体合作能力的培养。一个人的能力和想象力是有限的,如果在美术课堂上,老师设置一些集体创作题材,比如,一个故事情节,让几个小朋友合作完成,可以让他们相互学习,吸收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合作观念,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总之,幼儿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起点,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黄金时期,幼儿教育必须要足够重视。美术教育中我们要结合各个学科,注重感知认识,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莫妮.论幼儿美术教育中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25).

培养想象力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高职学院 制图课 教学

工科院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要学习制图课。无论是“工程制图”、“化工制图”、“建筑制图”、“机械制图”、“电力工程制图” 等。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高职学院的制图教学工作,上面所述的制图课都讲过,所教学生也有几千人。在教学工作中体会颇深的是:大一的学生在学习制图课时对制图课中这种立体感和空间想象力的建立很难,因此突破这个难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成为制图课的关键。

而利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绘制并识读组合体三视图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最好手段。

在一般的制图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对形体分析法的应用讲授的比较多,而常常忽略对线面分析法应用的讲授。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何在制图教学中应用这两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尤其是利用“线面分析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我们知道组合体分成三类:叠加类、切割类和综合类,而绘制并识读组合体三视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形体分析法,一是线面分析法(有的制图书称“面形分析法” )。

通常情况下我们应用形体分析法绘制并识读叠加类的组合体,用线面分析法绘制并识读切割类的组合体,而同时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绘制并识读综合类的组合体。

由于大多数教师或教材在形体分析法的运用上有比较详细的讲解,下面举例说明如何应用线面分析法在制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用线面分析法绘制切割类组合体的三视图并进行尺寸标注

线面分析法通常适用于切割类组合体。分析切割类组合体是怎么得到的,没被切割前是什么基本体,通过什么样的空间平面在何处切割基本形体,分析在基本形体表面上形成的线、面等几何元素的形状及空间位置如何,这个分析过程称为线面分析法。图1(a)所示的导向块为一切割类组合体轴测图,试画出其三视图并标注尺寸。

绘制这个组合体三视图的分析思路与形体分析法截然不同。分析过程如下:先来想象形体没被切割前的基本体形状。形体没被切割前是一个长方体,如图1(b);第一次被一个正垂面和一个侧平面在体的左上方从前到后切去一块,如图1(c);第二次被一个侧平面和两个正平面在剩余体的左方偏后处从上到下切去一块,如图1(d)所示;第三次被一正平面和一侧平面在剩余体的左方、前方从上到下切去一块,如图1(e)所示;第四次被一侧垂面(柱面)在剩余体的前方、下方从左到右切去一圆柱,如图1(f)所示;最后就形成了1(a)图所示的切割类的组合体。

画这类组合体的三视图的顺序是:首先画出没被切割前的基本形体的三视图,然后依次画出每一次被切割后在剩余体上所形成的线或面的三面投影。由于篇幅所限,绘图过程就不图示了。

再按照线面分析法标注切割类组合体的尺寸。切割类组合体的尺寸标注要由基本体的定形尺寸开始标注,然后依次标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等切割基本体的各个面的定位尺寸,直至结束。由于开始已经将基本体的总体尺寸进行了标注,最后就没必要再标总体尺寸了。导向块的尺寸标注过程图就不再赘述。

二、用线面分析法识读切割类组合三视图

如图图2所示,已知一切割类组合体,补画视图中所缺的图线。利用线面分析法识读切割类组合体三视图的分析过程如下。

首先想象没被切割之前的基本体的形状,可见是一长方体(一般有这样的规律:平面立体类的切割类大多由长方体切割出来)。然后第一次被两个水平面和一个侧平面在体的左右对称、上下对称、从前到后分别切去一个小长方体,第二次在剩余体的左右对称和上下对称中心处,用一个正垂面(柱面)从前到后打通一圆柱孔(从俯视图中所给虚线可看出),这样就形成了这个组合体,根据这个思路就可以逐一将三视图中所缺的漏线补画出来。

单一的叠加类和切割类的组合体是简单的。而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都是综合类的组合体。综合类的组合体是既有叠加又有切割的,同时各基本体或近似基本体在叠加过程中的表面连接关系也是比较复杂的,可能出现表面平齐、不平齐、相交、相切四种连接关系。因此在分析综合类的组合体时,不仅要分析构成组合体的各个基本体或近似基本体的个数、相对位置,还要分析这些基本体的表面连接关系,同时还要分析各个基本体或组合体被切割的情况,即切割面的形状、切割位置,切割面是切割单一基本体还是切割组合体等。综合类的组合体的尺寸标注读者可以逐个标注组成综合类的基本体的定形尺寸和定位尺寸,然后在标注截切基本体的截切面的定位尺寸,最后再检查标注总体尺寸。

从上面的这些例子讲解过程中,始终贯穿这样一个分析思路,那就是领悟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的精髓。在很多教材中,都很重视形体分析法的讲解,而线面分析法的分析过程要么不讲,要么讲解不细。

参考文献:

培养想象力的方法范文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里一是指在教学中应注意在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有着清晰的认识,而非横空出世;二是指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体验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从而自我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活动。前者重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发现、归纳,即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逐渐由具体到抽象;后者主要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反思逐步积累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并能用数学的方法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

由此,数学教学就必须避免以掌握一些解题诀窍为教学目标,从而导致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记住一些概念、定理为目标。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既要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善于深入浅出地引发数学问题、讲解数学问题,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又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学会把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发生关联,从中有效地学习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学习建模思想、转化思想、整体思想和概率统计思想等方法。

一、让学生在数学化的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1:从找位子游戏中学习模型化

为什么要建立直角坐标系?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为什么需要用两个数据?这两个数据为什么有顺序?如何表达这种顺序?这“一对数”如何与“两个数”区别开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课时《有序数对》的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当然,教材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如电影院里座位的号码。但此情境让农村教师为难了。孩子没有上过电影院,对几排几号没有经验。善于想办法的小孙老师便设计了下面的找朋友游戏。

游戏规则:(1)第一排的学生参加游戏;(2)把第二排规定为第一排,往后依次类推。教室各排从左到右依次为1号,2号……(3)教师手中准备这样几种座位票:有排无号,有号无排,有排有号,排号互换,无排无号等;(4)参加游戏的学生从教师手中抽取座位票,然后寻找座位票上的位置。找到对应位置的同学就是自己的朋友。找不到位置的学生,请他们谈谈找不到的原因。如果要找到位置,还需补上什么条件?

与自己有缘的是哪一位呢?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孩子们进入教师设计的情境之中。找到朋友的孩子兴高采烈,拿着票而无法找朋友的孩子有的一筹莫展,有的则向教师提出了抗议。于是,在真实情境中,孩子们通过能否找到、找到谁的亲身体验,初步认识到要在平面上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仅一个数据,不能确定朋友;此时又与顺序有关,不同的顺序找到的是不同的朋友。在这样一个智力活动处于激活的状态下,“顺序”、“数对”、把数对中两数分开的“逗号”及形成一对数的“括号”等符号和概念拥有了具体的意义,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表象。于是,在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孩子们体验了从具体场景到问题的抽象概括,进而转化为思维的形式化和表达的符号化问题的过程,有序数对模型的最终建立使数学化思维过程真切自然,数学建模的真切性变得触手可摸。

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不是凭空捏造的。因此,只有真正经历过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知识才能成为融合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机部分,学生才会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这种把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沟通起来,把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联系起来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而且避免了人为编造或过于抽象的数学问题,以至于学生形成“数学是高高在上的”潜在恐惧感,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案例2:哪家旅行社合算

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给出这样一个问题:

某校科技小组的学生在3名教师带领下,准备前往国家森林公园考察,采集标本。当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其定价都一样并表示对师生都有优惠:甲旅行社表示带队教师免费,学生按8折收费;乙旅行社表示师生一律按7折收费。经核算,甲、乙两旅行社的实际收费正好相同。该科技小组共有多少学生?

教师请一位已完成计算的学生把解法在黑板上演示一下。

解:设科技小组共有x名学生,两家旅行社定价1,则

80%x=70%(x+3)

解得x=21。

答:该科技小组共有21名学生。

“正确。”但是,教师话锋一转,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如果上题中的科技小组增加学生人数,那么去哪家旅行社较合算?

经过思考,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上了,气氛逐渐热烈。

“我们认为去乙旅行社较合算。我们试了,当增加1人时:

甲旅行社80%(21+1)=17.6

乙旅行社70%(21+3+1)=17.5

17.6>17.5

所以,选乙旅行社合算。”

“我们也选乙旅行社,但我们认为增加1人不放心,我们一共试了20人,得到这个结论。”

师:以上两个小组说得很好,通过试一些特殊情况猜想到去乙旅行社更合算,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特别在小范围很有效。但人数增加为200人,情况还是这样吗?学生们还有其他看法吗?

照理,就特殊情况而得的猜想,应该有严密的证明、说理过程。若用传统的“请学生们证明”可能就会出现无从说起的局面。而“增加更多的人”的提问方式,显得有实际意义,“入口”小,学生容易接受,因而也就有了一定的挑战性。

沉默了一会儿,小王打破了僵局。

“我也选乙旅行社。但我一个也不需要试。我认为增加的全是学生。而学生在甲旅行社打8折,乙旅行社打7折,因此选乙旅行社一定没错。”

一片哗然。对呀!就是!我怎么没想到?……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小王同学的发言有说服力吗?

“有说服力。比前面两个同学的发言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师: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选甲旅行社比选乙旅行社合算,那么学生人数有什么变化?

教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

生:学生人数小于21人时,选甲旅行社合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面算出当学生人数为21人时费用相等,学生越多,去乙旅行社越合算。那么,反之,学生越少,去甲旅行社越合算,否则不是矛盾了吗?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直觉不自觉地发挥了作用。

师:能从反面思考解决问题,很好。那么,再提第四个问题:教师人数变为2人,打折情况不变,又如何呢?

条件的不断变化,促使学生不断变换思考角度。

生1:我通过方程先算出两家旅行社实际收费一样的情况,再讨论其余情况。学生人数应是14人。

生2:我利用了第一个问题的结论。既然教师3人、学生21人时收费一样,那么教师为2人时,可按比例算,即:教师人数/学生人数=3/21=1/7,那么,教师2人时,应该有:2/学生人数=1/7,所以,学生人数14人时两家收费一样。

这后一种解法的思想方法教师事先根本就没想到,突如其来,令教师感到压力,但直觉告诉教师,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

(沉默了一会儿)

师:这位学生的发言很好!独立思考,很新颖!是否正确,老师需要同学们的帮助,共同探讨。

当学生终于通过方程80%x=70%(x+3)研究得出,方程本身可以写成(x+3)/x=80%/70%,即收费相等时师生总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为8∶7,那么就是教师与学生人数之比为1∶7时,两旅行社的收费相等。由此,还得出只要去两旅行社费用一样,那么,无论教师如何变化,我们都有相应的办法求出学生人数的结论。

此时的学生除了对生2的直觉大为钦佩外,又有了知识上的收获。

在接下来的课中,教师联系学生的解法,对本堂课提出的问题和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作了小结。

……

与其给人死板的知识,不如给人以生动、活泼的思想方法,如此才能点石成金。教师把一道封闭的应用题改编成一道开放性生活问题,模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四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过程中,学生俨然是个当家人,感到肩负重担,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使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进发。

值得赞扬的还有教师对纷繁的问题和解法所作的及时小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产生出来的方法有时是不自觉的,教师的及时肯定和归纳性总结非常有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明确的、稳固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思想方法。

教学实验研究表明,当学生进行整体思维时,他得到整个经验和情感的支持,从而较能调动他的思维积极性。采取分列式思维的学生,总是把重点放在一系列子问题上,他们也把子问题联系在一起考虑,但这时十分重视其逻辑顺序。他们在对一个问题行将结束时才对所学内容有较为完整的看法。这两种学生到最后都达到了同样的理解水平。因此,教学中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风格都应予以尊重,也应在表示肯定的同时,提倡互相学习。

从本案例的教学氛围来讲,可以看到课堂上师生关系平等融洽,给学生心理上以安全感。而在学生思维活跃的情况下,教师也就时刻都有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就这堂课而言,教师也遇到了挑战,突如其来的用比例方式完成的回答,令教师一时思维“短路”。按当时的情境,若为维护教师所谓的权威,固执地驳斥学生的发言,告诉他们用方程来解就行了,将会扼杀多少学生的积极性。可见,学生学习数学化的过程、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的艺术化的过程。

二、从现象到本质――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是重要的数学化过程

案例3:妈妈的留言条

在上《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刘老师先让学生一起看短文:

周末,妈妈早晨上班时,嘱咐读七年级的小明打扫一下家里的卫生,小明按妈妈的要求做完事后,坐在窗边想着他想买的玩具,可又愁没钱。他计上心来,在妈妈回家前在桌上留了一张纸条,然后躲在房里看妈妈的动静。

妈妈看见小明的纸条上是这样写的:“拖地:3元;叠被:1元;抹窗户:5元;丢垃圾袋:1元,共计10元。”妈妈看后,一言不发。提笔在纸条后加上几行字:“吃饭:x元;穿衣:y元;带去看病:z元;关心:a元……共计b元。”写完就到厨房做饭去了,小明溜出来一看,心生惭愧,赶紧收起了纸条。

师:妈妈写的x,y,z,a,b表示什么?小明为什么心生惭愧?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

生1:x,y,z,a,b表示钱数。小明想到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心生惭愧。如果我是小明,我会帮妈妈做家务。

生2:如果妈妈这样写,我会还给妈妈b元钱。

生3:妈妈的付出不是能用数字计算的,妈妈这样写的时候,并没有想向小明要钱的意思,我认为x,y,z,a,b表示0。

生4:x,y,z,a,b表示很大很大的数,因为妈妈给予我的太多太多。

生5:如果我是小明,我从现在起就刻苦学习,长大了用2x,2y,2z,2a,2b……的代价报答妈妈。

生6:我认为x,y,z,a,b……我长大了要以nx,ny,nz,na,nb(n是一个很大的数)多的爱回报妈妈以及所有爱我和关心我的人(他把字母表示数巧妙地用在了他的语言中,让其他学生羡慕不已)。

师:大家归纳一下,短文中的字母表示什么?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并指明,用字母表示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从算术学习到代数学习的重要跨越。该教学设计由生活情境入手,实例自然,有利于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动机,符合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性,因而有利于发展数学化的思维。但是,在以实际问题作为背景去组织教学的同时,应防止另外一种倾向,即只满足于联系实际,而忽视了应有的思想方法的提升。我们应认识到,思想方法的提升实际上也是一个学习“数学化”的过程,而后者显然有着更为普遍和重要的意义。

比如,后面的教学中在初步建立起“符号可以被用来表示数”这样一种认识后,我们就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符号a可以代表哪些数?进而,-a是否一定代表负数?是否一定比a小?等等。类似的,在学会了用式表示运算律以后,我们又可提出如下的问题:“x+y=y+x”与“2+5=5+2”相比哪个具有更大的表现力?等等。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教会学生正确地进行表示,还应当引导学生对数和字母进行比较,从而准确地把握两者的异同。而如果缺少必要的理论分析,就很难帮助学生较好地去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的飞跃。

案例4:是你教给我的方法

这是一次数学竞赛时的故事。

学生小郑走出考场后.就兴奋地对胡老师说:“老师,这次一道有关绝对值的题目,你给我们做过,记得那时我做不出来,后来你教给我了方法,印象特别深。”当时胡老师也很兴奋,连忙找来试卷,然后打开近一年前的兴趣小组辅导备课笔记进行比较。

竞赛的题目是:设x是实数,y=|x-1|+|x+1|,下列四个结论:A.y没有最小值;B.只有一个x使y取到最小值;C.有有限个(不止一个)x使y取到最小值;D.有无穷多个x使y取到最小值。其正确的是( )。

而胡老师曾给学生做过的题目是解方程:|x-1|+|x+1|=3。两道题目虽有类似之处,都含有两个绝对值,但形式不一,一个是函数形式,一个是方程形式,而且时间相隔很长。为什么小郑做到这道题时,马上会联想起以前老师给他做过的那一道题目呢?一是由于小郑开始不会做,因此留下的印象特别深。更重要的是,当初胡老师给学生讲评时,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理,引导学生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突出了数形结合的解题功能,使学生明白,所求的即是数轴上代表的那一点到代表-1和1的距离的和为3。同时,胡老师还对这道题目进行变式,如果方程|x-1|+|x+1|=2,方程的解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数形结合的解题本质。

胡老师深有体会地说,时隔那么多年,虽然教学中的很多事情会淡忘,但这件事情对他本人却是深有教益。题目中含有两个绝对值,而去掉绝对值的一般方法要到高中才学习,故此题对初中生来说,很难直接去掉两个绝对值的符号。学生能解答此题,完全得益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升华。

培养想象力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学生;能力;科学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86-02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本文主要阐述了通过以传授物理知识为载体,从应用微积分知识分析较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熟练应用已学知识理解新的物理知识两个方面,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熟练应用已学知识理解新的物理知识

一方面,大学物理知识是以中小学的知识为基础,以生活见识为依托。例如功的概念是从初中知识出发,经过高中的提高,引导学生将功的计算公式提高到用力矢量与位移矢量的标量积来表示,应用微积分知识使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突破,从而具备在变力作用下质点作曲线运动时计算功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求学生能够迅速应用新学的知识分析处理物理问题。例如,在气体动理论的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简单推导中,需要应用中小学的面积、速度和压强等知识,应用力学中学习的动量定理和冲量概念,即熟练应用物体在1秒内受到的冲量的量值与受到的平均作用力的量值相同等知识,应用新学的统计学中的平均值等知识,引入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概念,导出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这个公式把可以直接测量的宏观量与无法观察的微观量联系起来,证明了热现象的宏观效应是大量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存在频繁的碰撞的集体表现这一观念是合理的,最终理解到压强是一个统计量,对个别分子而言压强是没有意义的,进而理解实际中“真空”这一术语的涵义。

三、总结

大学物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实践探索了以传授学生物理基础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为宗旨的基本思想方法。着意训练学生熟练应用微积分思想分析处理较复杂的物理现象和迅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物理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思想方法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巴甫洛夫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7.

培养想象力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创新能力;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195

1成本管理会计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掌握知识和技能是获得能力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任何一种能力离开了具体的实践活动都不可能得到发展,因此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人的创新能力是后天获得性的,需要培养。学校教育中,实践教学在学生角色、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具有比课堂讲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因而,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作为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成本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要求

从成本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本身来看,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成本管理会计的创新实践。学习、研究、理解、掌握和应用管理会计,既需要对管理会计理论的融会贯通,也需要对方法的掌握和应用。特别是成本管理会计中内容比较复杂的方法和模型,没有亲自动手的模拟实验环节就难以体会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无法真正获得成本管理会计的技能和方法。因此,加强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就是一条通向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管理会计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可行之路。

实践性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体会成本管理会计在不同行业中的操作与应用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成本管理会计教学主要以制造业生产过程为例进行讲解,而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没有感性认识,因此应该让学生对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了解各种凭证的来源去向,解决学生感性不足、认识不够的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通过团队合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最后,针对不同生产组织和工艺过程特点具体了解企业如何组织成本管理会计工作、进行成本计算、编制成本报表、进行成本管理等内容的综合实践教学,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成本管理会计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对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更好地应用。

3目前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31课时紧,内容多

目前高校管理会计一般只开设一门管理会计学,并没有区分初级、中级或高级管理会计。部分高校的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进一步压缩了管理会计的授课时间。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丰富,知识点较多,目前大多数院校理论课时只有64课时,有些院校甚至只有48课时,导致上课时间紧,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时也只能满足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教学。虽然教学计划也安排一定课时的实践教学,但多数教师会将这种实践教学理解成比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而已。

32实训、实习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各高校的会计专业一般都建立了校内实验室,如: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等。在此基础上,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已经具备了实验室的硬件支撑。但是目前市面开发和高校能够购买的基本都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软件,而“真正”的管理会计实验教学软件则没有。许多高校管理会计校内的实验课程由于课时限制仅限于成本核算实训,校外的实习实践难以安排,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技能。

33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目前缺乏公认的较为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大部分学校将实验课列为考查课,使得部分学生认为考查课不如考试课重要,而且容易通过,因此对实验课不重视。绝大部分高校将实验课列为考查课,学校通常不统一组织考核而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该考核方式的评分标准具有较大主观性,且存在明显漏洞。例如,无法有效甄别学生的抄袭行为和搭便车行为,考核方式的不科学将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同时,专业实习中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实践,并以实践单位的评定为依据,对此很多学生为了应付,随便找个单位盖个公章敷衍了事,使实践效果大大降低,学校的培养目标难以较好完成。

34缺乏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成本管理会计师资

会计实践应该配备经验丰富、高水平的指导教师。会计实践指导教师在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其业务水平和实际经验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和掌握。大多讲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师实践经验较少,缺乏企业中的实际工作经历和将管理会计知识和科研成果运用于实践的意识及能力,也制约了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大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应聘到学校任教。其本身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不够,动手能力不强,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改善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路径

培养想象力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导数 最小值 判别式法 换元法 数形结合法 一题多解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探索,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数学例题教学中,因思考的角度不同可得到多种不同的思路,寻求多种解法,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人教B版教材选修2-2中有一道导数应用题,我们下面通过课本这个例题的“一题多解”,谈谈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课本例题教学中的渗透。

题目:一海岛驻扎一支部队,海岛离岸边最近点B的距离是150km。在岸边距点B 300 km的点A处有一军需品仓库。有一批军需品要尽快送到海岛。A与B之间有一铁路,现用海陆联运方式运送。火车时速为50 km,轮船时速为30 km,试在岸边选一点C,先将军需品用火车送到点C,再用轮船从点C运到海岛。问:点C选在何处可使运输时间最短?

方法一 :判别式法

判别式法是求函数值域或最值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适用于分式型二次函数、二次根式型函数,或可通过换元法转化为二次函数的一些函数求值域问题。判别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任何一个函数的定义域应是非空数集,故将原函数看成关于x的方程应有实数解,从而求出y的值域。如果用这种方法求解这个问题,可以对学生进行函数方程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培养。

小评:如果我们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去处理,不但需要考虑方程(1)有实根,而且还需考虑有[0,300]的实根,问题就会变得复杂,而上述解法是找了一个在[0,300]上有实根的必要条件,再检验得到的y是否满足题意,使问题简化。

方法二:换元法

换元法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中学数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就是引进新的变量,把一个较为复杂的数量关系转化成简单的数量关系的解题技巧。换元是指对结构较为复杂、量与量之间关系不甚明了的命题,通过恰当引入新的变量,代换命题中的部分式子,简化原有结构,使其转化为便于研究的形式,换元法可以使多元变为单元、无理变为有理、代数变为三角,从而使问题由难变易,由繁到简。学习掌握换元法在解题中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本题的解决也可以使用换元法。

小评:应用换元法去解,不仅可化难为易,使得解题简便,而且能让学生养成“一题多解”的习惯,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加深对函数概念和等价变的理解。

方法三:数形结合法

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若采用数形结合法去解决本题,将会起到事半功倍、形象直观的效果。

小评: 数形结合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数的结构特征,构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几何图形,并利用图形的特性和规律,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

方法四:导数法

在生产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在一定条件下使得利润最大、效率最高、用料最省、强度最大等问题,这些问题通常称为优化问题。优化问题往往可归结为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而导数是求最值的有力工具,因此,熟练应用导数解决实际应用问题非常重要。用导数解决优化问题的基本思路是认真分析实际问题,然后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再用导数求解这个数学问题。用导数去处理最值问题也是这类问题的通性通法,教材中对这道题便是这样处理的。

小评: 解决优化问题的本质就是求函数的最值,这类问题可以建立数学模型,后利用数学中相关的求最值的工具解决问题。其中,导数是求最值最有力的工具。因此,以函数为载体导数为工具,解决生活中的优化问题,是数学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利用导数解决这类问题,首先必须熟练掌握用导数求最值的方法。那就是要利用使f′(x)=0,在定义域区间内求出函数的极大值或极小值,然后把极大值和极小值与区间端点函数值进行比较,找出最大的那个是最大值,最小的则是最小值。

“一题多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解决问题习惯,拓展学生的视野; “一题多解”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跃思路,让学生能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并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地选择解题切入点;“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不满足仅仅得出一道习题的答案,而去追求更独特、更快捷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积累解题经验,丰富解题方法,培养数学思想,学会如何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存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2-2).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