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俗习惯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俗习惯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民俗风俗;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稳定性;民族性;文化性
1 中华建筑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具有不同的特点,建筑是表现人们精神文化的主要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艺术表现的风格也不断的发展,建筑艺术可以体现出某个时期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建筑艺术也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生活水平、模式、情趣的写真照,建筑能综合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艺术特色、设计水平以及技术的发展情况[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发展都为中国文化填充了别样的色彩,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有壮族的陶瓷文化、苗族的图腾文化、四川的山区文化等,每个地区的文化都能体现出我国各民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打造属于自己地区的文化特质。
2 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的表现形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在各民族乃至各地区之间的民族风俗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各民族之间的民族特点有着鲜明的对比,但是,众多不同的民族特点又有着共同的民族形式,如,民俗风俗的稳定性、民族性、敏感性、地域性、社会性、群众性、文化性、历史性等[2]。
2.1 稳定性
民俗风俗是一个民族的习惯,同时也是民族历史留下来的文化产物,很难改变这种习惯,而且民俗风俗具有一定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以及自然根源,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很难被磨灭的。因此,只要民族以及形成民俗风俗习惯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以及自然根源继续存在,那么各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也会在这个社会中存在。而且,一旦民俗风俗形成,就会跟随着历史的根源继续流行下去,民俗风俗的形成是建立在民族共同情感的基础上,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但是,人们的这种民俗风俗的习惯却是一成不变的,已经深深的定格到民族群众的心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2 民族性
民俗风俗的形式,是对该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的一种刻画形式,同时也体现出民族的信仰,反映出民族的群众心理素质、感情境界,是民族发展历史以及文化的一种传统理念,充分体现出各民族的不同民族性质[3]。
2.3 敏感性
各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的表现方式也各有差别,有的表现在生活上,有的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的表现在社会上等,民俗风俗习惯的表现方式也是一个民族较为敏感的方向,因此,要学会尊重各民族的民俗风俗的习惯。
2.4 地域性
我国地域辽阔,地域之间的地理变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地理变化较大的自然环境下,各民族间居住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情况都是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也有很多民族虽然同属于一个民族,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其民俗风俗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比如我国最大的民族“汉族”,汉族生活的地区较多,而且每个地区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状况也各有差别。因此,民族的民俗风俗根据地域性形成的差别主要分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民俗风俗差异和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风俗差异。
2.5 社会性和群众性
民族的民俗风俗是民族群众的共同感情,同时也是代代相传的一种习惯,已经深入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以及各个行业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已经渗入民族群众的心理。因此,民俗风俗具有共同的社会性和群众性。
2.6 文化性
民俗风俗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出民族文化的道德价值观,并且是经过该民族很长时间积累下的精神财富,民俗风俗深入到民族的各个行业,如餐饮、教学、建筑、婚礼、节日、服装等,尤其是建筑艺术设计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2.7 历史性
民俗风俗是历史文化的一种表现,从很多方面都能反映出民族的历史传统观念以及文化,尤其是在很多民族的节日是古代传承下来的。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开斋节、苗族的龙船节等。
3 民俗风俗与建筑艺术设计的结合
各民族的民俗风俗不是不劳而获的,是经过各民族人民在生活中用劳动获得的成果,形成的民俗风俗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涵义,因此,民族的民俗风俗的传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要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努力,保留住正在淡化的优秀的民俗风俗,将它们继续传承下去。各个民族乃至各个地区之间的民俗风俗习惯是反映出各个人群的生活、爱好、饮食等习惯。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建筑设计以及一些其他方向的优秀传统设计和相关的历史文化都反映出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同时还对创造适用地区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及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民俗风俗对民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和谐发展,这是民族的一种习惯,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民族风俗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发展的表现,还能将这种民俗风俗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品味,而且通过实用功能还能将民族文化用自己的表述形象流传下去,尤其是在建筑艺术设计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将民俗风俗与建筑艺术设计有机的结合,可以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民族风俗的特点,充分反映出当地民族文化的特点,虽然我国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建筑艺术设计也不断在提高,但是,不管社会如何的发展,建筑设计提高到什么程度,在任何地区的建筑设计都要体现出当地文化,要求建筑艺术设计必须本土化的特征,这是当今社会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俗风俗传承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各民族的民俗风俗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对于现代的建筑艺术设计者来说,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又需要用自己的建筑艺术设计将民俗风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并且要不断的发扬优秀的民俗风俗,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将具有民俗风俗内涵的建筑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有助于建筑设计工作的良好进行和建筑设计行业的良好发展。
4 民俗风俗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结合的意义
作为世界三大建筑艺术体系之一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为中华民族建造了一座又一座优秀的具有民俗风俗文化内涵的建筑。建筑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从生活上讲建筑是生活实用的一种物质价值,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用它艺术造型、艺术装饰以及独特的建筑结构体系等充分的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民族的民俗风俗搭建而成,而将各民族的民俗风俗结合到建筑艺术设计中,实现民族风俗的传承之外,还对现代建筑艺术设计进行创新。
结论:
建筑设计实际上是一门艺术工程,除了需要在设计中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外,还需要满足建筑的艺术要求。而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将民俗风俗与建筑设计进行良好的结合,使建筑设计能够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有助于实现建筑与当地文化的良好融合,也有助于建筑的良好使用,有助于促进建筑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得亚,方拥班,张一兵.东西民俗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J]. 中外建筑. 2009(05).
风俗习惯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文化差异习语翻译
1成语的界定与文献综述
英语成语包括口语、谚语和俚语,很多地道的表达来自于日常生活。
有很多研究成语的著作随之诞生。Newmark曾经说过,成语翻译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语言。胡文仲教授说,成语翻译是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典范。此外,谢思田教授对于成语也做出了恰当的描述:它增加了语言的色彩、使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并且丰富了人们的历史和宗教知识。
2成语的翻译问题
本文从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三方面,试图说明在成语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差异,希望提供一个详细的处理成语翻译问题的方法。
2.1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分析成语翻译问题
中国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许多成语都从中得来,例如:
祸不单行,英文为 an evil chance seldom comes along。来自于中国的名著《水浒全传》,当义军首领宋江听到官府要捉拿并惩罚他们的消息的时候,他说了这句成语,意思是可能有不好的结果,但是同时可能还有其他不好的消息。
又如:初露头角begin to show ability or talent
牡丹是中国一重著名的话,在隋代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它,但是到了唐代,牡丹变成人人喜爱的花。这意味着,人在特定的时期是可以展示自己能力的。
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历史差异,我们不能尝试通过单个词语、成语的部分来直接翻译,最好的就是对应参考。中国和英国(以英语国家中的英国为例)都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这两个国家也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思想。在两国的交流过程中,使得一些成语有相似的文化特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源语言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
2.2从的角度来分析成语翻译问题
宗教文化在各个国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他们也可以出现在成语中。例如: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not his temple
僧人和俗人的图像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僧侣剃发,甚至改变了衣服,离开他们的寺庙,别人也还可以看得出。形容人指纵然一时躲掉,但由于其他无法摆脱的牵累,最后还是无法脱身。
A Pandora’s box潘多拉盒
潘多拉是人类第一个女人。在古希腊,“潘”泛指一切,多拉指一个礼物。在她的婚礼当天,宙斯命令所有的神赠送一个礼物,放进盒子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打开盒子,幸福、鼠疫、悲伤、爱和友谊、灾难等。她很害怕,赶紧将盒子盖上,但是已经太晚了。它通常表示灾难的根源。
2.3从风俗习惯的角度来分析成语翻译问题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即使是在同一国家内,不同的地区在风俗上也各有不同。例如:
狐假虎威 Donkey in a lion’s hide
在中国和英国之间,我们使用完全不同的两种动物来表达成语。在中国,意思是狐狸借着老虎的力量去吓唬别的野兽,因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狐狸是最狡猾的动物。但是在西方社会,他们用狮子和驴子代替。这代表两个国家不同风俗习惯的动物形象。
出身王室 Born in the purple
在西方国家,“黄”指胆小懦弱的人,不能面对现实,但是在中国,黄色是帝王和权力的象征,只有皇帝可以穿黄衣服。紫色在西方意味着贵族。这个成语表示来自贵族家庭的人。这表明,颜色的不同,在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习俗。
3成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不同于一般的表达,它涉及很多因素,如语言、文化、心理、艺术等。下面简单介绍下成语翻译的几种方法。
3.1直译法
即在不违反语言和语法规范的情况下,将原文直接翻译出来。例如:
浑水摸鱼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3.2意译法
即只保留原文的意思,并不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例如:
对牛弹琴 it is hard to make one understand who is freshman for your talking
3.3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法
例如:风餐露宿 braving the wind and dew
3.4借译法
例如:出生入死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4结语
英文与汉语各自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这导致了他们在成语表达中的一些不同。在成语中的文化不同是多方面的,但是翻译起来并不困难。虽然翻译成语,尤其是含有很多文化信息的成语,并没有固定模式,我们可以做的是基于文章内容和背景选择翻译模式。另外,翻译者在翻译中不不止考虑语言的翻译,同时也要加强翻译过程中对文化的体现。我们应当考虑文化交叉情况下的交流并且使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较好的进行翻译同时提升对成语所有国家语言的理解。
参考文献:
[1]Newmark, P.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胡文仲.Aspec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3]洪伟年.最新简明英语翻译教程.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
风俗习惯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习语 文化 翻译
习语,作为语言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存在于世界各种语言中,是人类语言文化长河中璀灿的明珠。越是历史悠久的语言,越是存在大量的习语(idioms),汉语如此,英语也不例外。本文所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和成语(idioms)等等。习语是一种来自于民间的语言,许多是劳动人民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表达了民众普遍持有的见解和信念,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智慧的结晶,是生活的指南,闪耀着人类思想的火花。习语一般具有结构简练、构思新颖、言简意赅、语言幽默、音韵和谐等艺术特点,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英汉两种语言在发展环境中,地理位置迥异,民族习惯不同,但都存在大量习语,并且因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使英汉习语各具特色。但是习语有它自己的语言特征和语言范畴,即:在语言中可复用性、在语义上的整体性、在组成上的可切分性和在结构上的定型性,所以翻译时可以利用这些特征,同时保留这些特征。例如英语中的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以牙还牙),汉语的“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这些习语,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成为现在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纵观英汉两种语言发展,虽然属于不同语系,并且在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民族习惯、发展环境都有所不同,但从大量的习语对比中不难发现它的产生存在许多相同之处。
首先,习语是一种来自于民间的语言,许多是劳动人民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表达了民众普遍持有的见解和信念,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生活的指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质朴,饱含哲理,凝聚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同时,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英汉习语存在大量相似的平行结构,从而证明,言语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的各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核心是一样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对事物的真善美的态度和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如在教育孩子方面都主张从严要求,英国人说:“The best horse needs breaking and the best child needs teaching ”(好马要人驯,伶俐的孩子要人教。),这与汉语的“不打不成器”如出一辙。中国谚语有“光说不练空把式”,英国也有类似说法“Action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过空谈),“Graveyards are full of afterwisdom”(墓地里全死圣贤),讲的是“死后诸葛亮,与事无补)等。
其次,英汉习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常采用押韵、对偶、比喻、比拟等各种修辞手段,达到言简意赅、生动活泼的目的。如“红红火火”(重叠)、“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对仗)。英语习语如“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双声),“buy book by crook”(不择手段)(用的是韵脚) 、“far and near”(四面八方)。
然而,汉英习语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我们在翻译工作中,有必要把这两种语言中的习语产生的根源加以对比、研究,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书中说“:如果我们不了解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在翻译这种字义时最不易应付。”因此,本文也对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做下归纳。
第一,由于国家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以及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因此两种语言中的习语在产生上出现不同方面。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所以很多习语来源与海有关。如“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all at sea”(不知所措)、“a fish out of water”(像离水之鱼)、“tto rest on one’s oar”(歇一歇) ;二中国是内陆的农业国家,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国人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英语中和船、水有关的习语,在汉语中完全没有相对应的习语,反之,汉语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早下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农夫不种田,城里断火烟”,在英语中也找不到对应的英语习语。
第二,风俗习惯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是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如狗在汉语中地位卑微。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狗腿子”等等。而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非常多,且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语中常用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像“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出头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极了”用“dog tired”,“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咬人的狗不叫)、“Fight dog ,fight bear”(一决雌雄)等等。
第三,的差异。中国人信仰佛教已有 一千多年,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英美人多信仰上帝,所以有“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是上帝帮助自助者)、“诅咒某人”会说“Go to the hell”。
风俗习惯的特点范文4
一、赏农景,领略家乡之美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要轻易放过。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自然景观、农家新居、现代乡村生活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采田野风光美。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小麦、玉米、菜地、鱼池、大棚、奶牛场……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青苗图、秋收图、运输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同时,也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二、干农活,丰富生活体验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星期天、假期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活动,这正是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教师师除了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外,更为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热闹非凡的劳动场景,从中了解不同的劳动场景中不同人物的言谈举止,精神风貌,了解他们是如何团结协作完成每项劳动任务的,弄清楚每项劳动的程序、特点,了解万物的生长规律及四季变化等。如,拖拉机的轰鸣,农民除草施肥,播种浇水,开机收获,装仓入囤,剪枝授粉,喷药除虫,采摘交易,庄稼拔节抽穗,开花结实,野花野草的自生自灭过程等等,都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都会给学生写作的灵感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好比春风细雨,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老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在火热的劳动场景中长见识、增才干,获取第一手详实的写作资料。
三、做调查,探究农村文化
中国地域广阔,文化博大精深,农村文化异彩纷呈,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应该发挥地域文化优势,让学生透彻地、广泛地了解农村文化,使其沐浴在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之中,汲取精华,增加内存。
1.了解农村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比如:春节吃饺子、贴对联、放鞭炮、守夜、拜年;阴历二月初二炒豆子;清明节扫墓、插柳;端午节吃粽子、煮鸡蛋、划龙舟;阴历六月初一过“小年”吃菜包、喝面叶;阴历七月初七到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诉说衷情;中秋之夜出门在外的人千里迢迢回家团圆、吃月饼、赏月;腊月二十三吃年糕等等,这些节日习俗和风俗习惯都有来由,分别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让学生作为节日活动的主人,以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参与、了解、感受,弄清风俗习惯,节日习俗的来由,活动过程,代表人们怎样的愿望,寄托人们怎样的感情等等。于那种浓郁的节日气氛和风俗习惯的熏染中享受亲情和欢乐,体验生活的甜美,品味民族文化的博大内涵,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写作素材。
2.了解村史。每个村庄都有它特有的历史沿革过程,具有深厚的内涵。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找地方志,向年长者请教,寻查碑刻等形式,弄清楚村庄的起源,发展,辉煌,涌现出哪些名人,祖辈留下哪些弥足珍贵的有行资产和无形资产,发生过哪些历史大事,有哪些值得称道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等等;弄清楚当地的地名、山名、典型建筑物名等方面的来历,以及寄予的内涵等情况。这既能增强文化底蕴,积累写作素材,又能强化学生对家乡、对农村的热爱。
四、察农变,感悟时代脉搏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迅猛发展,如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然而小学生对这些没有太多关注。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变无心为有心,通过课外阅读、向长辈询问等途径,去发现农村的新变化。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生在作文中的描述明显具体生动起来了,如:有位学生在《我家门前的路》一文中,通过写家门前的一条小路由爷爷小时候的烂泥路、爸爸小时的沙土路到自己现在的柏油路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家乡经济的发展。
风俗习惯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语言;习语;中西文化;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文化又制约着语言。在各种语言形式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习语,因此习语在体现各种文化之间差异的方面也是较为明显的。本文正是从中英语言中最具特色的习语入手来讨论中英两国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习语上的表现。
习语在中西文化差异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下面择其要者简而述之。
第一,国民性格方面的文化差异。国民性格方面,中国人朴实、谦虚、宽容、无私;英美人的性格则是开朗、外放、重视自我、用较强的自信心,有时甚至会有些孤傲。汉语习语如“随遇而安”、“适可而止”、“安分守己”等都表现了中国人中庸、知足、明哲保身的为人处世观;而英美人则大胆豪放,喜欢独辟蹊径、追求创新,不安于天命等,如“no money,no honey”,“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等,此类习语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二,风俗习惯方面的文化差异。中英两国的风俗习惯不同,那么源自风俗习惯的习语表达的意思或形式也就不同。从饮食习惯来说,大米和面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汉语中就有许多跟饮食有关的习语,如“偷鸡不成蚀把米”、“吃饭吃米,说话说理”等;英国的主食主要是面包,在吃面包时配黄油和果酱即营养又美味,与面包有关的习语在英语中也是很常见的,如“bread and butter”;“out off bread”(失业)等。
第三,制度方面的文化差异。英中两国不同的制度文化是其不同语言形成的原因之一,对于语言中最具特色的习语来说也是一样的;这一点仅仅从中英动物习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可以看到。例如:“龙(dragon)”在中国被认为是一种祥瑞之兽,象征着权利、尊贵、吉祥、成功和力量。汉语习语有许多与龙有关,如“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等。然而在西方龙却被视作一种残暴、狰狞、恶毒的猛兽怪物。西方常称凶狠暴躁的女人为恶龙,如: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由此可见,制度文化的差异导致同一种动物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使人们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联想。
第四,宗教方面的文化差异。西方国家一般多信奉基督教,《圣经》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深刻影响着整个西方文化。因此,有大量习语出自《圣经》,例如:“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Judas kiss”。中国人则多信奉佛教、道教,因此也随之而来了一些与佛教、道教有关的习语,例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
第五,历史典故方面的文化差异。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是每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它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历史文化信息。许多英汉习语来自典故、神话、传说、寓言等。汉语习语如“匡衡凿壁借光”、“女娲补天”、“刻舟求剑”等。英语如“someone’s name is mud”;“the wolf and the lion”;“An apple of discord”等。这些习语,都与各国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只有理解其文化内涵方得其义。
第六,民族心理方面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的传统心理比较突出的有勤劳简朴,自强不息;务实谦虚,和蔼中庸,热情好客;家庭为重,喜群居;讲究同堂之乐和孝道等。汉语很多习语就有这些心理的反映,如:“细水长流,遇灾不愁”就体现了我们要勤俭节约;“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则体现了自强不息、坚持不懈民族心理。
然而英国人的民族心理与中国人的则大不相同:孤傲,自大;讲究文明用语,友善礼貌;酷爱独居和个人自由,不愿被家庭束缚,特别注重隐私;感情冷淡,性格缄默,刻板;幽默,崇尚乐观主义精神;大胆创新,勇于冒险等。在英语中,他们是否定“自谦”这种态度的,如,“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谦虚的狗没有肉吃);当面对别人的夸奖时,中国人常觉得不好意思,而英国人则会欣然接受,回答说“Thanks”。英国人又非常注重隐私,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经常问的“干什么去啊”、“去哪儿啊”、“你多大了”等,在英国人看来是侵犯他们隐私的。
风俗习惯的特点范文6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而文化差异体现在文化构成要素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这些文化层面包括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组织结构和制度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意识形态方面,即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不同国家由于历史传承和文明演绎的差异,在意识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差别,有的国家之间在意识形态的主要方面甚至是对立的。当今世界,随着国家间经济交往的日益紧密,文化差异的存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发显著。适应对象国特定文化环境的产品往往能取得巨大的销售成功,反之,不能把握对象国文化环境特点及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销售活动往往难以展开。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第一,弘扬中国文化,增加贸易顺差。随着世界各国交往的频繁,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迅速,西方人通过不同渠道不断地理解中国文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钦佩和向往之情,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如旗袍、剪纸、刺绣、脸谱等在西方国家的销路很好。中西方虽有文化差异,但是在贸易融合环境良好的今天,也为国际贸易的出口产生巨大的积极推动力。
第二,体现中国文化,避免贸易摩擦。中国文化讲究“合”,主张“以和为贵”,中国追求的是“友谊第一”的长期贸易合作关系。因此,在贸易中谦虚有礼,不喜欢争强好胜,崇尚集体主义。别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中方往往充当“中间人”的角色,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很少直接予以拒绝,而是迂回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谈判活动与交往往往相当愉快。
第三,理解双重文化,全面分析问题。在解决某一特定问题时,运用中西方思维方式进行分析理解,能更好的促进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在某些问题上,更容易产生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同时,将中西方文化汇总,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利于企业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二)消极影响
第一,不同宗教信仰影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程度。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因为没有认识到宗教信仰差异而导致贸易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贸易产品的选择上、在交往谈判中的举止行为等等可能因不了解宗教习惯导致贸易前功尽弃。
第二,不同的消费习惯影响货物销售滞畅程度。因为各国的教育背景、风俗习惯的不同,消费习惯也千差万别。如果不给予重视,投其所好,可能会引起产品的滞销。
第三,不同的市场差异认识影响贸易机会选择。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市场认识差异可能影响到对贸易机会的选择。对于同样的贸易机会,一些国家会认为它存在着很大的市场进而努力发展贸易,而有些则会因为没有市场潜力而果断放弃。
三、应对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对策
(一)培养推进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
通过文化融合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关键是具有文化融合意识和知识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进行文化理解的培训、文化应用的培训、实地文化考察的培养,相互交流的培训等。
(二)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本土化发展
对于价值观及风俗习惯对国际市场营销所带来的影响,最行之有效地方法就是“本土化”。中国“本土化”战略涉及的内容颇多,比如:技术本土化、品牌本土话以及高级人才本土话等。技术本土化和品牌本土化有助于拓宽企业的利润点。在对外贸易中,高级人才本土化显得最为重要,高级人才在当地往往有广泛的商业人际关系,而且对风俗习惯、文化以及价值观念有很好的理解,引进这类人才,能有效避免由文化差异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况,能大大提升市场开拓的速度,提高对外贸易合作的成功率。
(三)善于利用宗教信仰
企业的决策人应该了解东道国的宗教信仰,要利用宗教为其服务,而不是让宗教成为其拓展国际市场的绊脚石。首先,不同的宗教节日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出口销售日程,企业要了解宗教节日才能抓住推销商品的旺销时机。其次,各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要求和禁忌。企业要重视这些宗教的要求和禁忌,业务经营才会成功。最后,宗教组织本身往往在经济事务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企业要占领东道国市场,就不得不根据产品的特点、迎合不同教派的要求、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四)针对文化差异做好贸易的后续交流
在双方企业达成贸易意向签署合同后,针对合同后续履行的贸易后管理也必须加强重视。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方的人情管理和西方的法律管理需要得到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对于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国家,如果合同出现争端,不应完全依赖法律机制,更多地依赖于双方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而相对于西方文化比较强调人与事情分开处理,出现问题依靠法律解决。就要求我们在前期的贸易合作交流中,要形成对该企业比较全面地认识,相关法律条款要全面合理地签订,经过日后不断地合作,努力打造企业之间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