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研究的任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科学研究的任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科学研究的任务

体育科学研究的任务范文1

本文采用拉丁方实验设计这一重复测量的方法,把来自初中三个年级共158名学生按年级分成四个班级,分别进行四种按不同认知和身体要求设计的体育课足球教学,进行两周的课堂教学实验,每周两节体育课。实验时,每节课四个班级同时进行四种不同的课堂任务学习,每节课结束前五到十分钟立即进行情景兴趣问卷调查,整个实验结束后进行运动技术测评。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一般性结论。

关键词:体育课堂学习任务设计;情景兴趣;固有兴趣;初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5-0072-07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1980年以来,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备受教育、体育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其最重要的进展体现在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ies)与课程理论(Curriculum Theories)的交叉融合。目前最受关注的动机理论包括目标定向论、学习价值论和兴趣论。

近年来对体育课堂动机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社会认知结构理论(social-cognitive concept)基础之上,但是,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动机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不同课堂学习任务特点的认知,而不同的体育课堂学习任务学生的动机水平也不相同(Ang Chen&Paul W.Darst 2001)。可见,怎样设计体育课堂学习任务,使学生产生情景兴趣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我们知道学生的兴趣能有效的预测其体育课堂学习动机和行为,学生的体育课堂兴趣则来源于他们与体育课堂学习内容的交互,所以我们就必须考虑到教师对体育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问题。Bruke(1995)指出以往学习动机研究过程中忽视了不同课堂任务设计的动机功能,动机研究和课堂任务设计往往没有结合在一起。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倒使该一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历程;在心理学上,有很多术语与动机一词的概念,颇有相似之处,诸如需要、兴趣、驱力、意志等等(《教育心理学》张春兴2000)。可见,激发学生体育课堂学习动机,教师应该选择、评定、设计好体育课堂学习任务。

认知要求(Cognitive demands)和身体要求(Motorphysi-cad demands)是参加体育活动的两个基本元素。在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学习内容条件下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要求和身体要求(也就是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程度)是课堂学习任务设计的首要问题。(Schmidt 1991)。

本研究拟采用本土化的初中生体育课堂情景兴趣问卷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四种不同认知和身体要求的体育课堂学习任务设计对初中生情景兴趣的影响以及情景兴趣与固有兴趣、运动技术等变量的关系。作者将具体探讨以下几个问题:那一种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身体要求对学生的情景兴趣产生影响;性别、年级、固有兴趣、运动技术与情景兴趣的关系如何。

本研究的特点在于根据兴趣理论探讨体育教育中学生的情景兴趣,在以往国内体育教育兴趣研究中只把兴趣作为一个日常概念或者只把兴趣作为学生的喜好泛泛而谈,国外一些研究文献表明学生兴趣主要取决于学生学习内容的多少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特点,本研究主要探讨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课堂上学生的身体活动特点这一课堂学习任务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否对学生的情景兴趣产生影响,希望能从实验研究中得出一般性结论对体育教学能有所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来自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初中,在初一、初二、初三这三个年级28个班级中随机抽取三个实验班,分别为初一(13)班、初二(8)班、初三(6)班,参加测试人数共158人,共发放问卷632份,由于实验中有旷课和请假现象,回收问卷608份,有效回收率为96.2%按男女生比例和年级再随机分成四个班级,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分配到四种学习任务中(详见1.3)。如图:

1.2 研究工具

(1)初中生体育课堂情景兴趣问卷该问卷是作者修订的由四个纬度计16个条目组成的用以测量体育课堂情景兴趣的自陈式问卷。分别为新奇性、挑战性、注意需求和探索意图四个纬度,每个纬度由四条题目组成,如“这项活动对我来说很新颖”,“这项活动不容易学”等是描述新奇性这个纬度,“活动中我注意力很高”,“我被任务深深吸引住了”等是描述注意需求这个纬度,等等。要求被试选择与情景兴趣有关的同意程度。回答用Likert-5点记分。记分范围从“完全不同意”的1分到“完全同意”的5分,介于两者之间在1和5之间选取任一数据,该问卷最高分为80分。(详见体育成人教育学刊07年1期,85-87页)

(2)固有兴趣问卷要求被试从7种给出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按喜爱程度从最喜欢到次喜欢排序,这7种体育运动项目来自中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大纲,分别为: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韵律体操与舞蹈、体操。最喜欢的排在第一位的得分为7分,依次类推最后的运动项目得分为1分。如;某学生的运动项目排序为篮球、足球、田径、排球、武术、韵律体操与舞蹈、体操,则该学生的固有兴趣足球得分为6分。

(3)运动技术测评教师对学生进行运动技术测评,项目包括:两人之间10米左右足球脚内侧传球、门前20米运球射门和15米徒手绕杆计时,每项最高分为10分,总分为30分。

(4)足球技术分析问卷该问卷仅用于学生观看足球比赛时,为提高其认知水平,吸引其注意观看而设的,不做记分评定。题目包括:头球射门次数、脚射门次数、双方角球次数等等。

1.3 实验内容和程序

(1)实验中学生的学习内容

本研究选择足球为主要课堂教学内容。

分析:足球是初中体育课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比较喜欢比较流行的运动项目之一。

笔者在实验单位仪征实验中学28个班级中随机抽取1个班级初二(3)班进行固有兴趣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固有兴趣只有足球男(5.87)女(4.58)的平均得分最高而且差别不大。文献资料研究表明学生的固有兴趣对情景兴趣有一定的影响(Renninger et al.,1992),因此,选择足球在教学任务设计

时学生的情景兴趣就更容易被激发,这里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固有兴趣当作一个控制变量来进行研究。

(2)四种体育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

①脚内侧传接球练习时要求两个学生在10米左右的范围内利用脚内侧传接球技术进行相互传接。学生练习时由教师随机配对。

②身体素质练习(徒手绕杆跑)

如图,练习时成“8”字型绕杆跑,练习完成后站到队尾。共练习6次

③传运球射门  如图,练习时,A、B作撞墙式过人(小旗为假想防守队员)A得球后传给C,C运球后下底传中,A、B抢点射门;一组练习完毕后三队交换练习。共练习15次

④技术分析看30分钟的欧洲杯足球比赛录像并要求填写问卷,写出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运用的各种足球技、战术的次数如头球射门次数、脚射门次数、双方角球次数等等

分析:任务的“认知要求”是指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思维类型或认知加工水平,包括记忆、理解、思维、探究等等。研究结果表明,高认知要求的个体对问题有较强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愿意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好奇心强,追求深入理解,并从中体验到快乐;而低认知要求的个体往往只关注任务本身的完成而很少动脑筋,缺乏探索兴趣不愿付出更多努力。

这四种课堂任务设计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身体活动要求(即身心发展特征)。通过专家访谈和实验中6名体育教师的现场观摩评定,认为这四种课堂任务设计相互比较而言:技术分析课中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较高,而学生并没有任何身体活动;传运球射门的课中,学生认知水平要求和身体运动负荷水平均很高;身体素质练习课中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较低但身体运动负荷水平较高;脚内侧传接球中认知水平和身体负荷水平都较低。

我们认为相对而言,技术分析为高认知要求和无身体要求;传运球射门为高认知和高身体要求;身体素质练习为低认知和高身体要求;脚内侧传接球为低认知和低身体要求。

(3)实验步骤

①实验前分别对不同年级的三个班级进行固有兴趣问卷调查,统计出学生对足球这一运动项目的固有兴趣得分,

②实验中的课堂教学由4名教师进行,实验前对其进行培训,要求16节课中学程序:准备活动、讲解、示范、学生练习,并给学生很少反馈。

③进行两周的课堂教学实验,每周两节体育课。实验时,每节课四个班级同时进行四种不同的课堂任务学习,每节课结束前五到十分钟立即进行情景兴趣问卷调查,整个实验结束后进行运动技术测评。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一般性结论。

(4)实验的控制

①教师

实验前对四名体育教师进行统一培训,使其明确本实验的目的,以及整个实验的思路,了解兴趣的理论结构和教学意义,为使其进入实验角色做好准备。

四名教师对所任教的班级和学生情况有充分的了解,熟悉教材内容,明确实验程序,学要求,试将主观因素的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

②问卷施测

在问卷施测中,统一并明确指导语,确保施测班级的人数完整以及良好的纪律和施测环境。回收问卷时确保回收问卷份数、确保学生没有漏添或错填。

③课堂教学

在四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认真负责,每个学生按要求进行练习,确保学生充分活动达到四种任务设计中的身体活动要求。

2 研究结果

2.1 情景兴趣、固有兴趣以及运动技术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相关分析来考察中学生体育课堂情景兴趣、固有兴趣以及运动技术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见表1)。情景兴趣的计分采用四种任务下所产生四个情景兴趣的平均得分。结果发现情景兴趣与固有兴趣以及运动技术之间存在正相关(P<0.01),固有兴趣与运动技术之间并不存在着相关关系。

2.2 不同任务、年级、性别对情景兴趣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结果发现“任务”和“年级”这两因素的主效应以及“任务”与“年级”的交互作用达到了显著水平(P<0.01),而“任务”与“性别”、“性别”与“年级”以及“任务”“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了不同的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和不同的年级对中学生的体育课堂情景兴趣有显著的影响。(见表2)

2.3 不同年级在四种任务中情景兴趣以及各纬度的平均得分

如表4所示:在足球脚内侧互传练习中,初三学生的情景兴趣平均得分最高为41.81,其次是初一的学生得分为31.73,情景兴趣得分最低的是初二学生为35.30;在身体素质练习中,初一学生的情景兴趣最高,得分为41.22,其次是初三的学生得分为40.14,情景兴趣得分最低的是初二学生为36.35;在传运球射门练习中,初三的情景兴趣得分(49.81)高于初二(44.30)和初一(42.69);在看技术分析的录像时,初三的情景兴趣得分(48.81)也高于初二(46.31)和初一(45.73)

如表3所示:在四种任务中初三年级情景兴趣得分最高为(45.22),而初一(41.59)和初二(40.62)的情景兴趣得分相对较低。这和国外的研究学校中情景兴趣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不同(Hidi & Anderson,1992),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初中的体育升学考试,该中学学生升到初三以后正常的体育课成了考试项目的专项训练课,而当从新回到体育课堂进行足球项目的练习时情景兴趣普遍得到提高。

2.4 四种不同任务情景兴趣的平均得分

如表5所示,在任务4即被认为是高认知但无身体要求的技术分析录像中情景兴趣平均得分最高为47.01,其次是任务3即被认为是高认知和高身体要求的传运球射门练习,情景兴趣平均得分为45.75;情景兴趣平均得分比较低的是低认知和高身体要求的身体素质练习和低认知和低身体要求的足球脚内侧互传练习,两者情景兴趣平均得分分别为39.25和38.06。

3 分析与讨论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考察不同体育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对初中生情景兴趣的影响,根据情景兴趣的理论采用本人修订后的一个四个纬度的情景兴趣量表作为研究工具,Chen and Deci(1999)认为,在体育课中当学生和具体学习任务发生交互作用时,能给学生留有一点探索的空间,设置一定的任务难度而让学生保持一定的注意、能让学生对学习任务感到新奇而激发其探索并产生一定的即时乐趣的课堂学习任务设计会激发或让学生产生情景兴趣。本文从不同认知要求和不同身体要求的四种课堂学习任务设计考察对情景兴趣的影响,采用拉丁方这一重复测量的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讨论不同认知要求和身体要求(负荷)对学生情景兴趣产生的影响以及性别、年级、固有兴趣、运动技术与情景兴趣的关系。

3.1 如表4和表5所示,情景兴趣随着不同学习任务设计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任务设计产生不同的情景兴趣,结果表明体育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具有激景兴趣的功能,此结论与

文章阅读任务的设计具有激发学生情景兴趣的功能(Hidi&Baird,1988)的研究一致。通过均数比较分析(表4、表5)进一步证明了体育课堂学习任务设计对初中生情景兴趣激发的重要性。

3.2 如表5所示,情景兴趣受到课堂学习任务设计所要求学生认知要求高低的影响,被认为是高认知但无身体要求的技术分析录像中情景兴趣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即被认为是高认知和高身体要求的传运球射门练习;情景兴趣平均得分相对比较低的是低认知和高身体要求的身体素质练习和低认知和低身体要求的足球脚内侧互传练习。实验结果显示,当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相对要求学生较高的认知要求时能更好的保持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能使学生对任务产生好奇从而产生即时乐趣使其情景兴趣得以提高。虽然高认知要求的传运球射门练习和技术分析录像的练习都能激发学生较高的情景兴趣,但是两个练习不同的是在身体要求方面前者身体要求较高,但后者并无身体要求,那么身体要求对情景兴趣是否产生影响呢?根据实验结果(见表5)被认为低认知和高身体要求的身体素质练习与高认知和高身体要求的传运球射门练习,两者同样是高身体要求但并没有产生同样的较高情景兴趣得分,这说明了学生情景兴趣激发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课堂学习任务设计所要求的认知方面,而身体要求并不是主要因素。

3.3 表2显示,年级对情景兴趣存在主效应。但与Hidi&Anderson,(1992)的研究不同,本实验结果显示(见表4)情景兴趣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在四种任务中初三年级情景兴趣得分反而最高,其次是初一年级,初二年级情景兴趣得分最低。笔者调查发现,仪征市几乎所有的初中学校,在体育中考的指挥棒下学生三年的体育课并没有得以正常的开展,有的学校甚至学生刚进校门,初一时体育教师就针对中考考试项目进行长期的训练,反复、枯糙的练习结果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体育课。在本研究实验单位仪征市实验中学,学生升到初三年级后正常的体育课就被中考项目的训练课所替代,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各种球类活动也全面停止,当本人在初三进行足球项目的实验练习时,学生上课的兴趣比平时的训练课要高出很多,这也许是造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情景兴趣不是降低反而提高的原因。在我国,如果没有体育中考的压力,正常的体育课教学学生的情景兴趣与年龄的关系是不是如国外所研究的一致,这一点值得我们进一步考证和探讨。

3.4 如表2所示,性别对情景兴趣并不产生主效应,男女生之间的情景兴趣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与国外的研究(Anderson,Shirey,Wilson,&Fieldings,1987)“性别的不同所产生的情景兴趣也有所差异”不同。Asher和Markell(1974)研究发现在阅读材料时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激发出情景兴趣,但在我国体育教育中男女两个性别哪一个更容易激发或产生情景兴趣目前还不清楚,在本研究足球项目的实验中并没有发现男女生情景兴趣有什么差异,但是其他运动项目中这两个性别的情景兴趣如何,这些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3.5 如表1所示,情景兴趣与固有兴趣存在显著相关,固有兴趣项目得分高的学生在进行该项目的练习时情景兴趣也很高。因此,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成为体育课程和教学的关键。体育教师应着重于设计与所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学生情景兴趣浓厚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将情景兴趣转化为固有兴趣,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6 如表1所示,情景兴趣与运动技术也存在显著相关,运动技术水平高的学生情景兴趣也很高。运动心理学早有研究,学生的能力知觉、自我效能感对其体育课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影响,自我效能越高,能力知觉越强运动成绩就越好,就越能激发或保持学生的动机水平。这证实了本研究中运动技术测评得分高的学生在课堂任务学习时容易激发出较高的情景兴趣。但是,究竟是情景兴趣的提高促进了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还是学生以有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影响着其课堂上的情景兴趣呢?由于实验时间与条件限制,在此无法证实,这也给作者以后的研究埋下伏笔。

3.7 学生的固有兴趣与运动技术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见表1),由于处于初中这一特殊年龄身心发展阶段,初中生的兴趣具有广博性、缺乏持久性等特点。而固有兴趣常常与知识的增长、积极的情绪和价值的增长相联系,研究者们把它看着为不断发展的心理特征。即使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长期比较感兴趣,但他们未必一定会去从事该活动的长期锻炼。兴趣不同于爱好,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这说明了初中生的固有兴趣与其运动技能的掌握之间并没有特定的联系。那么,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教师就不能忽视学生运动技术的传授,应该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使学生的固有兴趣转化为其爱好,使其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就其根本,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长久兴趣直接来自于其体育锻炼的成功体验,而成功的体验则来自于其对运动技术的直接驾御。如果一个学生不会踢足球,他也不会长期从足球运动中产生兴趣,也许一时接触满头大汗很好玩,但只要时间一长他也会对此索然无味。因为他没有在足球教学中掌握真实本领。任何一种运动技能都有他独自的功能和内在的乐趣,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运动技能不仅能满足学生运动兴趣的发展,也能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尤其为成年后合理地选用运动手段锻炼身体提供有利条件。我们在运动技术教学中,在课堂学习任务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景兴趣,使其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从而将情景兴趣转化为固有兴趣成为其特定的爱好。

4 结论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认知要求与身体要求的课堂学习任务设计对初中生情景兴趣的影响以及性别、年级、固有兴趣、运动技术与情景兴趣的关系,结果表明:(1)作为学习动机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情景兴趣随着不同学习任务设计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任务设计产生的情景兴趣也不同,体育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具有激发学生情景兴趣的特定功能。(2)体育课堂学习任务设计中的认知要求对初中生情景兴趣的激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对要求学生较高认知的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能更好的保持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能使学生对任务产生好奇从而产生即时乐趣使其情景兴趣得以提高,而身体要求对初中生情景兴趣的激发影响不大。(3)受到初中体育升学考试的影响,该中学初三的体育课成了体育中考项目训练课,导致体育课程要求的各种球类项目并没有得到正常开展,与西方的研究相比,本研究初中生的情景兴趣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在四种任务中初三年级情景兴趣得分最高,其次是初一年级,初二年级情景兴趣得分最低。(4)与西方的研究结果(性别的不同所产生的情景兴趣也有所差异)不同,在本研究足球项目的课堂学习任务设计中,初中男女生的情景兴趣相差不大。

(5)初中生的情景兴趣与固有兴趣存在显著相关,固有兴趣项目得分高的学生在进行该项目的练习时情景兴趣也很高。(6)情景兴趣与运动技术存在显著相关,运动技术测评得分高的学生情景兴趣也很高。(7)学生的固有兴趣与运动技术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5 建议

(1)兴趣是动机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对体育课堂动机的研究主要建立在社会认知结构理论(social-cognitive concept)基础之上,对目标定向和体育课堂动机气氛研究文献较多,研究结果表明:任务目标定向和“掌握”课堂动机气氛能有效的预测体育课堂学生学习动机。但Berlant和Weiss(1997)研究表明,任务目标定向和“掌握”课堂动机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不大,没有任务价值显著(如:兴趣、任务的实用性和重要性等)。本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动机的一种形式,情景兴趣随着不同课堂学习任务设计的变化而变化,体育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具有激发学生情景兴趣的特定功能。可见,影响学生动机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不同课堂学习任务特点的认知。因此,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我们应该把它与具体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而怎样设计好体育课堂学习任务,使学生产生情景兴趣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从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通过教学设计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现行的体育教学方法很多都是从竞技体育的训练方法演变过来的,传统的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以“训练”为主而不是以教学为主要目标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本质上是竞技训练方法的浓缩,有许多与教学不相符的地方。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构成。要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必须研究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情景兴趣。体育教师要切实认识到,课堂学习任务设计是实现教学目的最基础、最重要、最直接的教学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体育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大都传统的体育课(尤其是教学内容相对枯糙的体育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重视、不研究课堂学习任务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堂情景兴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在课堂学习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增强课的认知要求来唤起学生的情景兴趣。因为学生的情景兴趣与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智力因素密切联系,也和支持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直接相关。认知过程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是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与活动,是诱导少年儿童走向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成功教学的保证。

体育课,特别是在技能性要求较高但趣味性较差的项目教学中,课堂学习任务设计要增强学生的认知要求以能成功激发学生的情景兴趣,体育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学习任务、练习要求和练习方法与手段要有新意。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每次课要有新的要求,在教学手段以及练习方法的安排上要让学生产生新奇性。

②根据任务目标定向理论:“任务定向是一个促进学习的理想状态,通过学习能力得以提高进而成为其学习的目的,任务定向的个体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任务的难度与练习要求要适度”。同样,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要恰当,让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使学生得到成功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学习的心理需要。认知水平要求难度太大,练习要求太高,学生经过努力但每每失败,达不到练习要求容易失去信心,而认知水平难度设置太低,学生练习就会缺乏挑战,产生厌倦失去兴趣。

③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保持学生一定的注意力。学生上体育课,都是在教师直接设计或间接控制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具有诱发动机的功能。根据成就动机发展的需要,应设置能激起认知内驱力、归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并转化为活动动力的情境。

④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通向兴趣的人口,一方面体育教师应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应及时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探究上,使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

⑤尝试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培养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锻炼的能力。

⑥调节学生需要、预期和认知评价。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诱导,调节学生对学习刺激与自己需要、预期之间关系的认知评价,要对学生的需要加以积极引导和努力培养,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并加以引导、点拨、拓展和延伸。

(3)激发学生的情景兴趣决不能忽视其运动技能的学习,要把运动技能的教学与学生的情景兴趣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从运动体验中获得情景兴趣,情景兴趣的产生又激励着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和锻炼,从而促使运动技能的掌握,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堂情景兴趣不是一个矛盾体,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以及对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

(4)体育中考项目的练习不能以牺牲正常的体育教学为代价,中考项目主要是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这并不与正常的体育教学内容相矛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学习任务,使学生情景兴趣提高而乐于进行体育锻炼反而更能达到增强体质、强化体能的目的,从而使他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这种以牺牲学生兴趣为代价,影响学生终身体育发展的体育中考项目训练课现象值得我们去重视并加以正确引导。

(5)注意兴趣的迁移。提高体育技能和知识水平,将直接兴趣引向间接兴趣,把情景兴趣转化为固有兴趣使学生固有运动兴趣成为他们的爱好,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6)关注学生性别、年级运动技术水平的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6 问题与展望

(1)本研究没有对更大样本进行实验,受到体育中考的影响,实验所在学校初三体育课的教学毕竟会与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教学之间存在一些差异,由于实验条件和能力有限,所研究的结论可能会因为这些原因而造成一些偏差,在代表性上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

(2)尽管足球项目是学生比较喜欢又是教学大纲要求内容之一,但是足球只是众多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项目,实验结果是否广泛适用于其他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尤其体现在体操与户外运动项目上。体育教师在运用本研究结果进行课堂学习任务设计时应引起注意。

(3)尽管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要求是决定学生课堂情景兴趣的主要因素,但是决不意味着身体要求不重要或者是在课堂学习任务设计过程中任意减少或者增加对学生身体负荷水平的要求。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在高认知要求的考虑下,高身体要求的课堂学习任务设计学生的情景兴趣也很高。

体育科学研究的任务范文2

[关键词]继续教育 体育教师 科研能力

[作者简介]张龙(1977-),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理论。(陕西西安 710071)高朝阳(1960-),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体育部,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理论。(陕西 西安71004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079-02

对体育教师实施继续教育主要是通过对教师学科知识的更新提高其体育教学技能、培养其创新能力而达到不断提升专业素质的目标,引领教师综合素质的持续提升。多年来,我国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在更新学科知识和提高教学技能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在对提升教师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重视不够。笔者认为,如何通过继续教育提升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应引起各方学者的重视。

一、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

体育教师的教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通过职前学习和培训,从一名普通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教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师的过程;二是指对在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使整个教师群体逐步向专业化迈进的过程。过去,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处于误区当中,通常认为有单位组织的普通理论学习班、聘请若干校内外专家进行讲座、教师外出参加的培训班或者学术研讨会就是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所有内容。近年来,创新教育观念的提出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创新教育是一种培养受教育者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取向。作为体育教师,首先,应紧跟理念发展的方向,从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手段等方面积极思考和勇于实践。再者,体育教师的职责也正悄然地发生转变,新的教育观念要求体育教师不能仅将传授运动技术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作为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而是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比以前要丰富、综合和全面,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探索和科学研究,才能达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教学上创新的目标。总之,进一步构建相应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是提高体育教师质量的核心环节。

二、在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提高体育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现实意义

1.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随着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平台,各种新技术、新知识、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从而使旧有的知识快速老化。全新的时代迫使人们需要有全新的理念,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更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紧跟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全面更新自身的教育和学习理念。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想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不能仅依靠一般的读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通过科学研究引导自己探索新领域、新知识,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因此,在对体育教师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只重视传授理论知识的观念,必须把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来抓。

2.体育教师类型转变的需要。体育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之处在于:其工作是体力和脑力相结合。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角色正经历着从传统意义上的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者向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转变,教师不仅只是一名教育者,更应成为对学生身心活动规律的悉心探索的研究者。体育教师向研究者的转变是其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转变必将促进体育教育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推动体育教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体育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也逐渐形成了对教学问题一些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把经验上升到理论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把他们的实践经验提炼为理论知识,并迅速转化为成果服务于体育教学实践。通过提升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可促使“经验型”体育教师向“研究型”体育教师的转变,这正是我国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培养体育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主要措施

1.转变继续教育传统观念、强化科研意识。目前仍有很多体育教师,他们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认识狭隘,许多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不是以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增强自身业务水平为出发点,而把目光仅仅停留在个人职称评审和职位晋升等方面,学习态度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必然导致了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目标性不高,继续教育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继续教育培训目标时,应将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其中。在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充分调动体育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传统的继续教育培训的观念。

2.更新体育教师继续培训教学内容、传授科研方法。第一,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要注重前瞻性,尽可能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体育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紧紧把握现代学校体育发展的新动向,注重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扩大信息摄取量。第二,开设体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的课程,向体育教师传授如何科学地选题、论证课题、选择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为他们以后的科学研究提供指导。第三,引导体育教师创造性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安排一些体育教学研讨、课堂教学试验及设计等活动,使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体育教师继续培训教学中普及信息技术、运用网络资源。随着互联网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平台,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借助于互联网,人们可以便捷的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同时互联网也为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据笔者调查得知,目前大中小学的计算机网络条件优越,教师们使用互联网非常便利,然而仍然有不少体育教师未能紧跟信息时代的潮流,对运用网络资源缺乏深刻的认识,不懂得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服务于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在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过程中,积极引导他们跳出误区,在培训时应加强体育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的普及工作。培训人员应在使用网络资源方面给受训体育教师以示范带头作用,教会受训人员即时通过网络信息了解体育学科的前沿动态、相关领域的学术信息,以此拓展体育教师队伍的研究视野,加强体育教师运用互联网服务于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4.在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提高体育教师撰写文章的能力,重视成果总结。体育科研论文的撰写能力是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体育教师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探索体育教育规律的重要内容。在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应要求广大受训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实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撰写成为体育科研论文。主管部门和教师所在学校密切联合,一方面,制定相关奖励措施,鼓励体育教师撰写科研论文和发表科研论文;另一方面,邀请专家与受训教师交流科研经验,组织受训教师参加论文评选活动、积极向学术刊物投稿。让受训教师在不断探索过程中逐步提高论文撰写能力。此外,对受训教师的科研论文进行科学评价。通过评价发现问题,并对他们的科研方向、研究方法和目标提出合理建议,为他们未来的科学研究提出正确的要求,使受训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解决实践问题的针对性和不断积累的持续性。

综上所述,继续教育是不断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继续教育的任务不仅满足于体育运动技术技能、体育学科理论知识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受训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任何高深的知识理论都有过时的时候,唯有不断探索的人才能永远不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淘汰。

[参考文献]

[1]陈立新.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有益尝试[J].教育现代化,2001(7).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体育科学研究的任务范文3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对1997年一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研究项目资助立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学作为新兴的单列学科日益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青睐;国家社科基金对体育学资助项目数量与资助经费逐年递增;每年申报数量不断增加,申报内容遍及体育学科整个领域,申报单位遍布地域范围逐步扩大;每年立项课题研究内容紧扣时代主题,围绕体育发展的实际问题;体育学立项研究为加速我国体育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为北京奥运会的圆满胜利召开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有力保障。

一、关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最高级别的社科类研究项目,代表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和水平,对于推动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层次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努力争取承担更多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力争多出一流成果和优秀人才,对于加强本地区、本单位的社科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更好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9%年体育学被列为国家一级学科,科研成果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1997年首次设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学科类,并资助了一批有关课题的研究项目,之后每年均有立项课题,这无疑对提高我国体育社会学科的研究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全面分析历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科立项的具体情况,发现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的一些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作者对历年来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进行了深人统计分析与研究,以其为繁荣体育科学研究,促进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发展提供参考。

国家社科基金的设立,是为了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心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国家社科基金工作对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具有十分独特的重要作用。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能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一些优秀的专家学者,正是通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国家社科基金设立初期仅有一类项目,即年度项目(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自筹项目),现在已扩大为五类项目,增设了重大招标项目、特别委托项目、西部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其中重大招标项目主要资助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特别委托项目主要以委托的方式资助党和政府决策部门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西部项目则是为了配合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方针,繁荣发展西部哲学社会科学,稳定西部哲学社会科学的队伍,重点资助民族、宗教、区域经济发展、濒危文化抢救、边疆稳定、对外开放等方面的课题;后期资助项目是资助已完成了80%以上的优秀成果,资助其尚未完成部分的科研及出版。包含有马列社科、党史党建、哲学、经济学、统计学、政治学、法学、国际问题研究、社会学、人口学、民族问题研究、宗教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新闻学、图书·情报与文献、体育学21个一级学科。其中经济学科由于范围太大,将其分割为经济理论和应用经济学两类独立的学科,另将教育学科、艺术学科和军事学科设为单列学科。

二、历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体育学项目情况

(一)年度立项数量分析

1996年7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体育学被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的一级学科。体育学作为26个学科之一,从当年起,开始纳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范畴。自1997年开始至2008年的12年间,体育学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2500余万元,立项392项。作为最年轻的学科,短短的12年间立项发展速度之快,足见国家和社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从体育学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以来,体育学立项数量总体趋势呈现增长,由1997年的20项增加到2008年的65项;在所有立项中一般项目数量最大,12年间一共立项270项,占整个立项数目的68.9%,青年项目立项69项,重点项目17项,自筹项目2项。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党和国家政府日益重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体育学有4项作为国家重大社科基金招标项目。自从2004年设立西部项目以来,体育学已经获得30项资助,足见体育学研究在服务西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社科研究项目,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反映了体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依据图1可知,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在过去12年间共立项392项,平均每年立项32.7项。从变化曲线走势可以看出,十多年间立项数目呈总体上升趋势,但并不是呈现直线状态,表现出高低起伏的曲线形。观察该变化曲线规律得出,1997年一2008年的12年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数目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仔细观察发现这三个时期分别以4年为一个单位。第1个时期为起伏期,1997—2000年的4年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数目63项,平均每年立项15.75项,低于整个年平均立项数,这4年里立项数出现直线下滑状态,由1997年的20项下滑到1999年的10项,幸好在2000年上升到19项,但仍然低于1997年的20项,说明在体育学刚被设立成国家社科基金的初期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与其他社会科学齐头并进的态势。第2个时期是平稳发展期,从2001年一2004年间,这期间立项数目处于平稳状态,由2001年的31项变为2004年的34项,这期间出现一次低谷,2003年立项数只有29项。第3个时期是直线上升期,由2005年的44项升到2008年65项,期间获得3项重大招标项目,27项西部项目的资助,可见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体育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国家的宝贵遗产。

(二)立项课题研究内容分析

1992年,体育学被列为国家一级学科,成为58个一级学科之一。1997年,体育学科被单独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范围,这一决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卢元镇先生主编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一书,将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分为体育人文学科和体育社会学科两大类,每一类又包括有几门具体的学科领域。根据每年立项项目的名称进行具体学科领域的分类,从题目的问题反映对所资助项目进行学科分类,这也是很多学科常用的一种划分方法。在进行分类统计时将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划归于体育人类学研究的范畴。依据表2可见,在1997—2008年之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体育学立项课题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体育管理学与体育社会学两个学科,其中体育管理学共立项95项,位居首位,占整个立项数的24.2 %;体育社会学共立项92项,位列次席,占整个立项数的23.5 %。这充分说明这两个学科在体育发展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立项数位列三到五位的分别是体育经济学、体育哲学和学校体育学,这三门共立项110项,占整个立项数的28.1 %,说明体育的经济效益、体育哲学与体育教育问题受到高度重视,成为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依据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划分,在整个立项课题中体育人文学科共立项103项,占整个立项数的26.3 % ;体育社会学科立项289项,占整个立项数的73.7 %,这充分说明国家社科基金更加青睐于体育社会学研究,表明我国体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与社会发展环境侧重所在。随着科学研究的深人与扩大化,体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越来越多,如体育旅游、体育传播、体育新闻等等,交叉学科研究的逐步深人为体育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更加丰富了体育学研究的内容,提升了体育学科的社会影响与学科地位。

(三)项目所属单位与地区分布

1.项目地区分布

在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地区分布情况中(见表3),北京、广东、上海位列前三位,共获得立项课题141项,占整个立项数的36.0 %;其次是湖北、四川、辽宁和湖南。迄今为止海南还没有获得项目资助,西部地区获得资助得予以西部项目的设立促进了地区之间科学研究的平衡,更大地为西部地区建设服务。从整个获得资助的地区分布来看,每年获得资助的省份区域平衡,逐渐扩大,在项目立项的地区分布上更加区域均等化和平衡化,促进了体育科学研究的地区均等化发展。

2.项目所属单位分布

历年来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立项都是以体育院校、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和体育机关为核心研究机构。从项目主持人所属单位系分布来看(见表4),体育院校位居首位,共获得立项课题163项,占整个立项数的41.6%,这与我国体育院校研究队伍的整体素质、研究资源及水平都占较大优势密切相关。综合性院校位居第2,立项数是104,占整个立项数的26.5 %;师范院校获得立项87项,体育机关获得立项32项。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体育机关的立项比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随着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力度的逐年增加,体育院校保持平稳发展,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的立项比例在大幅度上升。

(四)结题成果形式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的研究成果形式有专著、译著、论文(集)、研究报告、工具书和电脑软件等。从1997—2008年的12年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的结题成果形式主要以研究报告、论文(集)和专著三种形式(见图2)。研究报告是结题采用率最高的形式,共有282项,占整个成果形式的47.6%采用论文(集)形式的有169项,占整个成果形式的28.5%采用专著形式的有141项。可见研究报告是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广泛采用的结题成果形式,表明研究报告能够及时、快捷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能够直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论文(集)是科研工作过程中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成果形式汇集而成,这种成果形式形象而有逻辑层次,能够准确表达科研工作所取得的各个阶段成果,能够推进科研工作的进程,为圆满完成研究任务提供指引;而专著则在研究理论深度和研究全面性方面要求较高,一般适用于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这对研究者科研水平和理论积蓄以及研究的深人与全面性是一个科学有力的呈现。

(五)研究时间分析

课题研究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课题成果转为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建设服务的时间。通过对12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时间的统计显示,96.5%的立项课题所计划完成时间确定在立项年之后的1—2年。仔细观察科研发现,研究时间的长短与研究内容、结题成果形式有直接关系,一般采用研究报告结题的课题研究时间为1年;采用研究报告和论文(集)相结合的形式研究时间为2年;以专著和研究报告结题的研究时间大于2年。然而,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能按期完成的现象却十分严重,以2000年立项的19项课题为例,在对其立项3年(2003年10月)后的结项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至少有58%的课题没有按期完成,多数延长了1.5一2年。2005年10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体育学最新结项的10项课题,统计分析可知,这10项课题平均拖期23.3个月,足以反映出课题结项拖期的严重程度

三、结语

体育科学研究的任务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科研

[作者简介]顾健(1956-),男,江苏南通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科研管理。(江苏南京21117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及其实施方法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LA010108)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45-03

一、高职院校体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1.体育科研论文少。笔者对13家体育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刊载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2005~2008年13家体育中文核心期刊上共刊载论文13783篇,而其中有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参与的论文只有444篇,仅占论文总数的3.22%;如果按照第一作者统计,高职院校被刊载的论文数量则更少,所占的比例则更小。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2005~2008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和所占比例来看,2005年体育教师的发文数93篇,仅占2.61%,2008年体育教师的发文数上升到133篇,占3.84%,虽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科研热情和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但体育科研的整体水平还很低,能被体育核心刊物刊载的论文数量还很少,比例还很低。

2.体育科研课题少。笔者对全国和江苏省数量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仅2007年有3项高职体育课题被立项,占2007年体卫美立项总数的3.53%,占2001~2009年体卫美立项总数的0.85%;在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2009年仅有2项高职体育课题被立项,占2009年体卫美立项总数的28.57%,占2001~2009年体卫美立项总数的5.7%。

高职院校体育科研存在的问题说明:第一,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基础薄弱,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研究能力弱,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不实用的“形式科研”还未得到解决,这与高职院校应发挥的作用相去甚远。第二,高职体育有待研究的问题较多,有待开垦的研究领域较大。

二、高职院校体育科研问题出现的原因

1.体育科学研究管理的认识模糊。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纷纷成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所,这为高职院校的体育科研建立了组织保障,但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不少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着,科研管理的指导思想比较模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浓缩论,认为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后的科研自增大了,但科研管理的主要任务还是琐碎的事务性管理,上传下达、课题的立项、中期检查、课题结项、成果统计、过程管理等,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科研管理只是学院科研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学院科研管理的浓缩和具体延伸。二是困难论,认为高职院校的体育科研既不如体育院校或本科院校的体育科研,教师的科研能力弱,难以申请到国家或省部级的体育研究课题,更不要说进行高层次的体育研究;同时,又不如本校其他专业系部的科研,缺乏专业系部与企业的密切的合作关系,与企业的横向科研合作比较少。这两种观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高职院校的体育科研认识模糊,没有积极思考体育科研管理创新的思路,疏忽了体育科研管理除了常规的课题管理外,还与高职院校体育规划、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体育社会服务等体育科研都有紧密联系。

2.参与科研的体育教师还不多。体育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参与科研,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然而,高职院校大部分从中专校升格或合并而成,教师的科研基础和能力相对较弱,没有经过科研工作的历练,缺少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升格后体育教师们普遍对参与科研不适应,存在片面认识。教师对“要不要搞科研、是不是所有教师都要参与科研”的问题议论纷纷。有的认为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过重,还要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队训练,哪有时间搞科研;有的认为体育教师科研是弱项,让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从事体育教育科研。结果是两极分化,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埋头教学,不愿意参与科研;另一方面,极少数擅长科研的教师远离教学,不愿意接受教学任务,出现教学和科研分离的现象。对体育教师来说,他们因为科研任务比较繁重从而感到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年轻的教师,他们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对他们来说在申报科研课题方面感到一定的压力。

3.体育科研评价标准的重心偏移。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通常采用成果计数法,到年底按照体育教师的刊物级别、课题研究的级别,赋予不同的权重给予奖励,却没有设立相应的科研成果转化奖。有些体育教师在名利的驱动下,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搞科研,其研究成果往往脱离体育教学实际,缺乏实用价值。有些体育教师进行“形式上的科研”,停留在理论假说阶段,得出的是未经实践检验的结论。加之一些机构卖书号、卖版面、卖奖项等做法,更助长了一些体育教师在科研中的投机行为。究其根源,在对体育科研评价认识上,科研是高职院校体育部获得声誉和资源的重要手段,科研是体育教师获得晋升的重要依据,科研是锦上添花,有科研成果总比没有强。在科研管理实际操作上,存在体育科研评价标准“重数量轻质量、重研究轻转化”的重心偏移现象。

4.体育教师科研的条件欠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从事教育科研要比单纯教学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良好的科研环境。然而,高职院校的体育科研启动难度大,一是缺科研队伍中的领军人物。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教授在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所占比例较低,体育教授则更少,有的学院无体育教授,体育科研团队的科研力量薄弱,很难研究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科研仅仅局限于体育教育教学科研,省部级课题极少,国家级课题更是凤毛麟角。即便是参与的一些高层次的课题,也只能在其中承担一个子课题或作为一般的实验院校参加,科研质量整体不高。二是缺培训。不少体育教师缺乏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经历与经验,在科研项目的申报上往往无从下手,选题随意性大,难以形成高质量的体育科研项目。三是缺科研仪器。体育教师因仪器、设备等的严重缺乏,不得不以体育理论方面的课题为主,真正解决体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科研则很难开展。

5.体育教师科研的高职特点不明显。高职院校的体育科研本应有自己的特色:其一,高职院校为企业第一线输送高技能人才,行业的定向性和职业性要求体育教育教学不同于本科院校,也不同于其他高职院校,结合本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理应具有鲜明的校本特点。然而,部分院校的体育科研脱离本校实际,没有体育改革研究的激励政策,久而久之,体育教师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为了完成科研任务而进行科研,这样的体育科研成了做表面文章的集合地,不仅不会给学院体育带来好处,还会给学院的体育科研带来隐患。其二,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密切的往来和长期合作关系,理应有面向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的体育研究,然而,这方面的科研课题却少之又少。除了教学任务繁重,无暇走出去的原因外,更主要是缺乏体育科研为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

6.科研团队奖励的度难以把握。有些体育教师虽然有科研能力,但还停留在埋头于个人单一研究的层次上,缺少与人合作、沟通的意识,攻关意识不强。体育与许多学科的知识有融合,体育科研仅仅靠一个人的智慧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个科研团队的集体努力,若缺乏合作与沟通很难成功,更不要说取得好的科研成果了。为了鼓励团队集体研究,如何引导教师们变个人研究为团队研究,如何组织和发挥体育科研团队的作用,科研管理的奖励政策的调整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操作上,团队集体研究的科研考核分比个人单干研究的考核分究竟高多少?科研团队的科研考核分如何分配?然而,几年的实践,这一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好。

三、高职院校体育科研问题的对策

1.营造讲实效的体育科研氛围。高职院校形式上的升格到内涵的升格需要一个过程,而内涵的升格必须以科研为依托。不是几个专家、学者就能完成过渡的,必须是全体教师的全方位提升。只有将营造科研氛围作为体育科研管理的突破口,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并建立激励机制,才能引导教育教学第一线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科研、主动研究。因此,高职院校营造体育科研氛围须做好三个到位:一是舆论氛围营造到位,通过宣传、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使全体体育教师充分认识体育科研与学院体育发展、与教学改革、与个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成人人积极参与科研的氛围;二是鼓励应用研究的制度政策到位,通过提高应用性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引导体育教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搞科研;三是以校本研究、职业特色研究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标准到位,形成有成效、能转化的研究有奖励,“假大空的形式科研”无市场的良好科研氛围。

2.树立重视应用的体育科研导向。一些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科研有畏难情绪,认为普通体育教师搞体育科研困难多,找不到合适的课题,实际上,教师们要研究的课题俯拾皆是。这就需要体育科研的管理层去引导,一是引导体育教师增强科研的应用研究意识,掌握应用研究的科研方法,树立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逐步提高体育教师群体的教育科研创新能力。鼓励体育教师将科研与体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围绕学校体育如何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体育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研究。与大学生心理保健相结合,体育教师在研究学生心理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和个性心理差异施教,使其身心健康均衡地发展。二是引导体育教师在问题中找研究课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和探索体育教育教学中明显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索将教育理论和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研究和探索教学反思中所发现的问题。总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研究,一旦解决了又会产生出新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一个推动高职院校体育科学纵深研究发展的“动力链”,形成不断创新良性循环的动力源。三是引导体育教师科研重点放在应用研究和推广研究上,坚持高职院校的体育科研“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小、实”上下工夫。“小”就是面向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着眼于小课题的研究;“实”就是紧贴体育教学实际,解决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中的应用问题。四是引导体育教师重视成果转化,无论是科研课题的审批还是科研成果奖励,均将科研成果能否被应用作为重要指标。鼓励教师们实现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将体育科研成果用于改进体育教育教学中,提高体育教育教学的效果;鼓励教师们实现科研成果的间接转化,由于体育科研成果具有境域性、特殊性、个案性,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教学条件不同,体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不能搞简单的模仿和移植,或盲目的照搬照抄,能给人以启迪借鉴并能促进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就是很大的贡献。

3.建立以校为本的体育科研运行机制。成立高职院校体育科学研究所,从信息收集、过程管理、考核评价、成果转化四个重要方面进行规范有序的管理,建立符合本学院实际的体育科研运行机制,以保障学院的体育科学研究质量。高职院校体育科研以校为本,不是简单地模仿本科院校,更不是机械地管理,而是以解决学院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第一线服务为目标,解决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难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注重教师科研意识的养成,将科研工作量纳入到教师业务考核体系中,给体育教师定科研任务,压科研担子,给参与科研的教师在时间上以及教学与科研之间以一定的选择权;第二,引导体育教师重点研究解决本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选题、研究,其成果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可行性,使科研更有针对性,研究成果更具有推广价值;第三,鼓励体育教师参与应用研究和推广研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将一些改革方案、方法、手段,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具体运用到体育实践中去,进行检验、修正、完善,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并在实际中解决各种突出问题。这种课题一旦得到解决,将会直接推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第四,建立以校为本的体育科研运行机制,科研管理人员做好超前服务工作,提供预测性情报,搜集和整理各种情报源,提出可行性调研报告,保障学院的体育科研落到实处,形成良性循环。

4.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体育科研团队。体育科研管理不仅仅是靠行政命令、规章制度及控制管理,还应在激励导向上做文章。在体育科研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充分考虑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接受能力,以调动体育教师参与科研的使命感、成就感。尤其是要形成多支研究型教师团队,实现从零散的自发研究向有组织的团队研究的转变。主要抓好四个环节:第一,有团队目标,专门研究具有本校职业特点的课题,紧密结合本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实际,每年研究和解决几个实际问题,发挥体育科研对学院体育工作的支撑作用。第二,有团队平台,为体育科研团队构建学术沟通和学习的平台,营造民主的学术讨论氛围,引导成员培养团队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解决本校实际问题的求实精神,实现资源和成果的共享。重视成员的培训和开发,开阔成员的眼界和思维,培养成员对研究领域的敏锐洞察力和对科研任务的高度适应性。让教师了解科研的诸多程序,包括开题、结题的方法、技巧,科研方法的具体操作程序等,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第三,有团队激励,将科研成果是否应用到本校的体育实践中,作为科研项目能否结题的重要指标。鼓励教师将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体育实践中去,并在实际中解决各种突出问题,将科研成果适时反映到教材的更新上,反映到体育教学改革中。第四,有团队指导,将体育科研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尤其是结合职业实用体育教学,安排学生参与未来职业岗位的职业病预防体育保健的研究、职业体育锻炼项目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职业体育训练的学习积极性,扩大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其动手能力。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增强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信心,培养实用型人才。

5.增加服务社会的体育科研管理内容。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在争取国家各类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上处于明显的劣势。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非常紧密,普遍与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校企合作,及时了解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力所能及地为企业排忧解难。这类横向课题的确立,为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职学院为办社会服务,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鲜明的行业特征,不同的高职院校具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凭借着多年与企业的密切联系,高职院校有着独特的优势。体育科研工作如何从自身实际和企业的需求出发,课题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必须融入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中去。同时紧贴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到中小企业、农村和基层服务,着眼企业预防职业病的体育保健和职业体能训练等应用课题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体现高职教育为生产一线服务的特点。第一,管理体育教师深入到企业第一线,了解企业的不同岗位对员工的身体素质的要求,充分了解企业状况及职业病的预防与保健的方法与途径等,寻找新的研究课题,从科研立项的源头抓实效。第二,建立校企合作的互通渠道,从体育课题的立项、研究过程到课题结项,均有企业人员参与,使体育课题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第三,搭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平台,来自企业第一线的体育课题,最终又应用到企业第一线,研究只是服务的一种手段,应用才是研究的目的。体育科研所应积极为体育教师服务,在机制上打通选题、研究到应用的体育科研服务企业的通道。鼓励体育教师研究完成后去企业推广科研成果,指导企业的员工应用,使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具有实效。

6.加大体育科研实效性考核指标的权重。发挥体育科研管理的实效性,还必须经常调整有利于体现体育科研实效性的考核指标。其一,增加体育科研任务的制订、紧密结合体育实践的科研立项、科研成果应用于体育实践、横向项目的完成情况、为企业服务的经历等考核指标。其二,通过与年度业绩、职称评聘结合等考核方式,让体育教师体验到压力与动力并存,认识到科研不仅仅是完成科研工作量,对学院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教师个人的素质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从而真正解决体育教师参与科研的动力问题。其三,建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改变以往简单地以论文和课题数量多少来评价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的做法,而将体育教师是否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应用科研成果,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否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列入体育教师科研考核的范围。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定性指标尽可能进行量化,以便于评价工作简单、方便、节省时间和费用,便于计算机处理。

高职院校体育科研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科研管理重点,只有始终结合本校的职业特色,不断调整体育管理策略,才能发挥本校的体育管理特色,不断研究出新的体育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元俊.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9).

[2]赵振东,袁芳,姜斌.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术科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

[3]汪康乐,邰崇禧,陆升汉.创新是体育科学发展的主体精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

[4]金琼.体育信息的定题服务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

[5]郝登峰,刘梅.基于团队凝聚力结构的科研团队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5(11).

体育科学研究的任务范文5

【关键词】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动态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089-01

“知识主体”问题不仅在一般科学和不同的具体科学具体学科内出现,同样也在体育科学领域内出现。这一问题与体育科学的内容有关,并在很多方面和方法上与体育的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体育科学的研究领域却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两方面。从体育学一级学科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当代体育面临的新课题进内容分为体育学下设四个二级学,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体育科学研究的理论领域

科学理论的内在完备性标准要求科学理论体系必须具有自洽性和相容性。所谓自洽性,是指科学理论内部的无矛盾性,它要求理论本身融贯一致,能够自圆其说不允许在同一理论内部存在矛盾命题,一个不能自怡的理论是不合理的,至少是有待改善的,一个成功的科学理论体系不仅要内部自恰,而且要与相关的背景知识相一致。背景知识,就是已经得到确证并且被普遍接受的科学理论。虽然新建构的科学理论与原有理论发生冲突一般总是难免的。但是,它不能与原有科学理论中经过检验的真理成分相矛盾。在近几年,在很大程度上,已扩大了体育现象的角度和方面。这可以用举例的方式来解释,如果下列体育现实模式被考虑:职业的体育,国家资助的机构中的体育,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中的体育,商业建制中的体育,和私人的或非机构化的体育。结果,体育科学的知识主体范围不断增加。在下列列出的四部中,说明体育科学知识主体的模式,试图对与体育科学理解有关的,迅速扩展的体育领域的这种新挑战做出回答。

(一)传统领域第一类包括体育科学的传统领域,它们已存在了一段时间,并且它们代表着整个体育科学知识主体的相当一部分。在第一类中,要考虑下列七种理论领域:体育医学,体育生物力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历史和体育哲学。这七种理论领域也代表着从经验分析的(例如,体育医学)到解释理论的(例如,体育哲学)研究方法的广泛理论立场。七种领域是:体育医学,体育生物力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历史,体育哲学。这种列举顺序是以逻辑推理因素为基础的。七种理论领域次序开始于体育医学和体育生物力学,它们人类身体存在(自然科学)方面接近人类。下列三种理论领域: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以整体方式,代表着人类行为(社会行为科学)。最后两种理论领域,体育历史和体育哲学,代表着与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关的综合性元因素;(解释学标准的科学)。因此,这种模式也可被看作是从抽象到具体,从自然科学到人类学,从经验分析到理论解释,从说明的到标准的等等的一个连续统一体。七种理论领域的连续统一体内,存在着多种关联。这些相互关系必须被认可和发展。而且,和大多数相互影响关系一起,所有的七种理论领域都有母体学科。

(二)体育科学的新领域近年来特别是大约1980年始,以一种更科学的方式发展起来的。这也因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重要性已大大增加,并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相关因素。结果,越来越多的人类生活的维度在与体育联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五个理论领域给出的顺序是根据德语的字母顺序,而不是根据逻辑推理因素。它们是在体育科学内,近来刚刚发展起来的。这些理论领域是:信息学和体育―体育信息;政治学和体育―体育政治;法律学和体育-体育法;面向技术的科学和体育―体育场所/体育设备;经济学和体育-体育经济学。这些理论领域的发展是具体体育新的职业需求的直接后果,除了教授体育和体育,这些职业需求,也已在校内外出现。

二、体育科学研究的具体学科

体育科学的具体学科与体育有着非常亲近的关系。它们是:包括运动行为理论,游戏理论,和训练理论。它们与运动行为,游戏紧密相关,把体育作为体育科学的主要目标点,并试图把与运动行为,游戏和训练题目有关的,理论领域的成果统一起来。它们一方面与体育有关,然而,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其它现象和科学科目有关。例如:体育中的表现和表现能力;音乐和运动行为;娱乐性的体育;体育和健康;适应性体育;体育新闻业;体育中的攻击/暴力。对这种抽象概念水平上来说,还有一些其他的例子;(例如,体育和年龄老化,体育和管理,体育和环境)。这些例子向人们显示了,在体育科学内容方面,可能达到的程度。这些具体学科也需要那些相互影响的科目成果的整合,这通常是一项很难达成的任务。有这四类的帮助,才有可能为体育科学广泛的知识主体提供一种综合性的分析,并对问题:“体育科学的内容是什么?”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体育科学的历史很短,可以说仅仅是上个世纪的事。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用几年的时间,集中国际上知名的专家,按一门成熟学科的五个规模的统一要求,对19门体育学科进行了归纳总结,目的在于出版一本关于体育科学各学科领域的基本信息的手册。(1)适应身体运动;(2)生物力学;(3)训练科学;(4)比较体育;(5)运动人体测量;(6)神经运动心理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7)体育哲学;(8)体育政治学;(9)体育社会学;(10)运动训练生理学;(11)竞技运动和锻炼心理学;(12)体育设施;(13)体育史;(14)体育信息;(15)体育法律;(16)体育管理;(17)运动医学;(18)体育教育学;(19)运动视觉。

三、结语

“体育科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被呈现在体育科学研究中,这似乎代表一个静态的模式;然而,因为在理论领域和具体学科内的变化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它也有动态的特性。体育科学的研究领域将会呈现不断变化的态势。

参考文献:

[3]王利.浅论体育科学的研究领域[J].祖国,2012,(18):179.

[1]徐元民.体育学导论[M].台北:台湾品度股份有限公司,2003.

体育科学研究的任务范文6

体育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关系到下一代人的体质状况、身体健康水平。如何“增强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如何“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潜能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以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就成为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方面提出的重要任务。

一、更新基本教学理念

要把学生发展放在主体地位,要求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需要教师具备教高的教育教学技能才能实施。要想真正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业务能力,不是一两次,甚至也不是一两年的培训学习可以大见成效的,是体育教师全面技能素质的一种长期积淀过程。

二、教书育人,全面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深入钻研教法,认真备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称得上教书育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从组织好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班级体育锻炼,积极推行《国家体育标准》,做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和校内外各项体育竞赛以及其他各项体育活动出发,同时协助校医定期检查学生身体,对学生进行体育卫生和健康知识的教育,建立学生健康卡片,使体育工作和卫生保健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管理素质。

三、有全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仅靠体育课是无法完成的,必须通过课外活动来补充。中学体育的整体内涵主要包括体育数学,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业余代表队训练、体育教研和体育竞赛等,为了完成以上工作,必须具备以下全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包括熟练地编制各种教学工作计划的能力;善于运用队列、队形和品令,迅速调动队伍;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不同年龄、性别和个性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各种的练习、活动;具有清晰、简洁、生动、易懂的语言表达和示范能力。

2.指导业余运动训练能力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较高的专项理论知识,较全面的多学科知识,去组织科学化训练。科学化训练中应做到训练过程中采用先进技、战术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运用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运用现代恢复手段与措施;科学的管理和监测措施;训练具有独创性等。

3.教研能力

体育教研能力是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是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体现。现代中学体育教师需要系统而扎实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能够做到精通一门,兼教其它。中学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是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较强的科研能力也是衡量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做好课堂教学改革

由于体育教学科研工作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特点,体育教师要从事科学研究,不断学习,逐步加深对体育教学领域内各种规律和特点的认识,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和提高业务水平。对于揭示和运用体育教学客观规律、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效地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具有重要作用。中学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是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较强的科研能力也是衡量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没有较先进的科研成果,是不可能提高自身素质。

五、广博的运动技术水平与知识

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做到一专多能、知识广博,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素养的的教师,才能从容地应对新的课程与新的教学内容,甚至是自我重组教材,开发教材。知识是产生能力的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发展智能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有学者研究指出:未来体育教师知识构成的模式,将由人们提出的“金字塔型”转换为具有“放射性的圆台型”。随着一个人的学有所成,水平越高,综合知识面越宽,就越有利提高专业知识的浓度水平,其教学能力就会越强。

六、良好的身体素质

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也是“人类健美的工程师”。另外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学校的许多工作也需要体育老师来完成。如果不具备这一条件,是无法完成这一系列繁重任务的。

体育教师的工作能力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紧密结合的,与学生有着广泛的接触,教师的一言一行,可以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尽可能利用这广阔的工作空间影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