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

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范文1

一种是重视语言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父母经常使用较为规范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并在家庭生活中占有很大分量,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语言刺激,知道语言的重要性,养成重视阅读的良好习惯。

另一种是缺少语言刺激的家庭。父母或是沉默寡言,或是讲话简单,不讲究用词的丰富与规范,孩子生活在一个缺少语言刺激的家庭中,没有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所以从小就缺乏语言经验。长期以往,很容易养成孩子不爱阅读的习惯。

家庭对阅读习惯的养成很重要,那么该如何创设氛围,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

哲学家波普尔的父母非常注重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波普尔的家里,除了餐厅外,其它地方几乎全是书。在那间特大的藏书室里,放满了弗洛伊德、柏拉图、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和叔本华等名家的上万册著作。波普尔后来回忆说:“在我还未能读懂父亲的这些藏书前,它们就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父母如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些他喜欢的、有趣的阅读材料,可以放宽孩子的阅读范围,让孩子自由选择喜欢的内容,发挥其天性,从而爱上阅读。

和孩子一起阅读

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要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父母最好能够和孩子一起阅读,比如每周进行一次。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仅能够营造读书的气氛,让孩子乐于阅读,而且父母也可以提前看看孩子要看的书,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他带着问题去阅读,提高阅读的目的性。对于一些优秀的作品,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发表意见和观点,以培养孩子的理解力,激发阅读的兴趣。孩子在家庭中,必然会受到家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若想孩子爱读书、知勤奋,父母就该身体力行地带头读书看报,着力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孩子积极阅读的意识倾向,但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孩子通过不断的阅读逐渐形成的。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给孩子介绍书籍时先描述其中吸引人之处,或者和孩子一起收藏书籍等等。不妨先从孩子最喜欢的书籍入手,比如,有的孩子比较喜欢科普读物,父母就可以先让孩子阅读此类书籍,让其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科普读物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这时父母就可以引导孩子从教科书中去汲取知识,以弥补这一欠缺。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美国教育家吉姆・特米里斯认为:0~3岁是孩子形成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关键阶段,父母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每天为孩子朗读的习惯。每天20分钟,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在父母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渐渐地产生了。孩子坚持听读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扩大词汇量,并能激发想像,拓宽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在每天的听读中,孩子会渐渐领悟语句结构和词义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初步具备广泛阅读的基础。为孩子选取的朗读内容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内容可逐渐加深。

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范文2

【关键词】早期阅读;儿童;成长;基石

苏联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儿童时代的广泛阅读是孩子积累知识的基础,能为他们未来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可以说阅读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石。

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阅读会助孩子获取知识,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孩子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另一方面,通过读书可以培养孩子的个性。读书能使孩子安静下来,学会独立思考,让孩子的心智变得更加成熟。此外大量的阅读,可以将他们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阅读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一)读书是一种高境界的享受,为人生奠定厚实的底蕴

人活着就是追求快乐和幸福,当同学们吃到可口的美食时,当同学们尽情玩耍时,大家会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但这只是很低层面的享受,当我们阅读好书时,当我们在阅读中变得强大、美好时,那才是深层次,高境界的人生享受。

(二)读书有助于多种良好素养的形成

我深信孩子要更好、更快的成长,良好的阅读是基石。我们关心孩子的饮食,冷暖,其实阅读是人的精神食粮,和吃饭穿衣一样重要,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很可能造成孩子营养不良,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方法与习惯让阅读更加有效

阅读这样令人心驰神往,但却并非人人都会阅读。如果没有阅读能力,就无法领略阅读的妙趣。从阅读的技术上说,阅读是有方法的。只有阅读得法,才能真正走进文字,有所体悟,孩子在上学前对于阅读他们是听众,上学后转变成了读者,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学校和家长共同培养完成。

(一)要精心营造“书香”世界。环境对一个人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巨大的,读书也要有一定的氛围。因此,建议家长在家里设一个书橱,书橱里摆满适合孩子看的各类书籍。甚至在床头、书桌等处都可放置一些孩子喜欢的书,让孩子随处都有书陪伴,并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随时补充新的书源。让书像生活必需品一样,充盈孩子生活的空间。王菲带孩子外出旅游,随身带着一本书-圣经。

(二)要经常为孩子“大声读”。阅读初期,大声读是最吸引孩子的阅读形式,它能带给孩子最畅快的阅读享受。特别是孩子独立阅读有困难时,家长大声读给孩子听,是引领孩子爱上读书的最好途径。同时,父母在读的过程中,模拟有趣的声音,配以夸张的表情,和孩子一起表演书中的情节,会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和趣味,能迅速培养孩子对书的亲近感。

(三)要学会说“等我到书中查一查”。不停地问问题是孩子的天性。问,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开始;问,是他们探究世界的内在动力;问,是他们观察发现世界的最好方式;问,是他们好奇心得到满足的突破口。面对这些无休止的发问,父母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到书中去找答案。家长有时对孩子的提问,可以不马上提供答案,要学会说这样一句话:“等我到书中查一查。”在带孩子一起去阅读找答案的过程中,让“书中有答案”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四)经常陪孩子逛书店。周末、假日,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最充裕。家长和孩子一起逛书店,应该成为家庭最时尚的休闲方式。任意在书间流连,和孩子一起选择感兴趣的书籍,然后选择书店安静的一角,坐下来静静阅读,走进书里,沉浸在书香中……这样美好的时光,一定会影响着孩子,让孩子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五)每天有固定的家庭读书时间。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家长爱看电视,孩子肯定也迷恋电视;家长爱打麻将,孩子也会慢慢成为赌徒;家长喜欢读书,孩子自然就会成为小书迷。所以,要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家长首先要有读书的好习惯。当家长捧起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时,孩子也会好奇地凑上去。时间长了,孩子也会经常捧书静读。家庭读书时间,一般开始时一起看书30分钟左右,慢慢地可以延长到1小时以上。

三、经典是阅读的最佳选择

其实读书真的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我们现在该为孩子选择哪些读物呢,在多种文学形式中,童谣与儿歌最易被低年级孩子接受。美国科学家将孩子的阅读心理分为以下6个阶段:4~6岁“绘画期”。带有图画的书如画报、小人书等特别受欢迎;6~8岁“传说期”。孩子已有初步的阅读能力与理解力,好奇心强,对传说类书籍兴趣浓厚;8~10岁“童话期”。童话成为这个年龄段的最佳精神食粮,如《安徒生童话选》、《郑渊洁童话大王》等;10~15岁“故事期”。这时的孩子正向青春期过渡,心理发生微妙的变化,开始对各种故事发生兴趣。父母应多为孩子购买古今中外的优秀故事,使孩子从中获取社会生活的间接经验和认识;15~17岁“文学期”。孩子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想象力也得到空前发展,阅读兴趣转向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等。这时的孩子,不仅从文学作品中认识世界,而且往往将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理想联系起来,不少孩子开始尝试写作。 17~20岁“理想期”。孩子的心理与思想发育趋向成熟,喜欢读一些理性较强的文章。这是探索人生观的时期。

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范文3

一、把好教师这一关,建立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小学教师队伍

1.加强高校儿童文学学科建设

儿童文学的学科建设严重滞后,还没有真正形成完整的富有现代特征的儿童文学学科体系。在我国,儿童文学的学科地位还未得到确立,高等师范院校中,儿童文学这门课程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师范生对儿童文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习积极性,儿童文学素养普遍不高。师资队伍是学科与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儿童文学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改变教师视儿童文学为“小儿科”的错误观念,广纳人才,投入到儿童文学的学科研究和课程建设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儿童文学师资团队。

2.优先录取儿童文学素养高的人才

儿童文学作品大量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以后,无论是在教学上、课外阅读辅导上还是校园文化建设上,儿童文学都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是否具备儿童文学素养已成为语文老师是否合格的标志。“儿童文学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要上的一堂课。”这是南京某语文教研员的话。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一些文学素养高的教师,他们教学能力强,特别是作文教学更是出类拔萃,得心应手。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多一些这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更加蒸蒸日上。因此如果在教师招聘时,不管是笔试或者面试把儿童文学作为一项必考的测试内容,并且分值相对多一些,优先录取儿童文学素养高的人才。我想,这样一定会更加引起大家的重视。

二、把好课堂教学这一关,让儿童文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1.抓住儿童文学的本体特点,教出儿童情趣来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是指能让孩子们感到兴味,并能引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探求的一种艺术趣味。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生命,能引起儿童的各种不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时应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儿童的心理去思索问题,带领孩子们去领会作品里的童真童趣,感受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的美感。不做成人化的分析讲解与点拨引导,实现儿童文学作品学习的儿童化。首先,要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来读出儿童情趣;其次,要抓住儿童文学的特殊表现手法,紧扣情节和形象,从语言等方面讲出儿童情趣;再次,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再创造的实践活动,表达出儿童情趣,发展儿童想象力,而不是让儿童文学文本承载过多的教化的作用。

2.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准确把握不同体裁的教法

课文的文体形式不同,教学重点应各有侧重。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儿童文学文体知识,才能通过对相关教材的恰当处理,准确把握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诗歌、散文类的课文可引导学生感受节奏美、音韵美,体会丰富的情感、独特的意象、深刻的内涵。设计“朗读式”的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初读感知——深读品味——阅读拓展;叙述性故事类的课文,可引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是非美丑,向往美好情境。设计“探究式”的教学过程:初读课文——提出问题——思考探究——成果交流;寓言的教学则要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解读寓意,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设计“领悟式”的教学过程:课题导入——初读感知——领悟寓意——联系迁移;对内容易懂、写法独特的课文,可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角度出发,设计“读写结合式”的教学过程:明确目标——阅读课文——领悟写法——迁移写作。

三、把好课外阅读这一关,让儿童文学伴随孩子的成长

1、推荐读物,介绍好书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来选择书籍。如果孩子特别喜欢阅读,可选择稍微高于正常孩子实际水平的书籍。相反,如果孩子不喜欢阅读,可以选择略低于正常孩子实际水平的书籍。一般地,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阅读。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2、多种渠道供给孩子读书来源,保证孩子有书读

有的孩子阅读能力很强,读书的速度很快,所以要多种渠道供给孩子读书来源,以保证孩子有书读,有新书读。可以建立班级图书角,图书的来源由家长捐送,或由每个同学捐几本,还要注意时不时地换一些新书;可以由家长带孩子到书店买;可以教给孩子到学校和市区图书馆借书的技能,找到自己最想看的书。有的家长对儿童文学作品不了解,不知道给孩子买什么书,我会应家长要求带家长到书店买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这样多种渠道供给孩子读书来源,就能保证孩子有书读。

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能收到实效的。因此,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一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召开名著人物推荐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等等。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样,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就能更加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4、鼓励孩子利用读物,迁移应用

许多介绍社会知识和科普知识的书籍有使用的价值。可以鼓励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利用这些知识。比如,孩子读了地理读物后,在旅游时,可以让孩子来设计旅行路线等。这种知识的利用不仅能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培养孩子的科学世界观。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童年的情况,便是将来的命运。”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民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少年儿童抓起,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从娃娃的优秀儿童文学薰陶与审美教育抓起,让儿童文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中是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范文4

老师眼中:他是最前卫的领导

“我们校长特别前卫。”这是学校的老师们对李校长的一致评价。他能歌善舞,是每次学校活动中最活跃的那一个;他热爱烹饪,时常会为老师们露一手;他酷爱摄影,闲暇时总要把自己的高空摄影设备拿出来摆弄一下,还不忘自嘲:技术有限……在微信刚刚兴起的时候,李校长得知有的年轻老师居然不用微信,特别惊讶:“你居然不用微信!”惹得学校里所有的老师都开始主动接触这项全新的通讯软件。如今,微信已经成为教师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甚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沟通渠道。“北京门头沟龙泉小作家学会”微信公众号也为龙泉“小龙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写的诗或作文被推送至公众号上的时候,别提多高兴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西刚作为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早在工人子弟小学时期,就带领全体教师团队启动了课题引领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合并后,李校长发现很多教师没有接触过这项技术,于是就把这些教师集中起来,亲自培训,并应用技术娴熟的教师与之进行“一对一”配对,帮助他们在短时期内掌握互动技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目前,学校在第四届到第八届的“全国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大赛暨交互白板大赛”中,不管是参赛人数,还是获奖人数均居全国第一,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教师教科研的动力和热情。

李校长时常强调:“学校的互动反馈技术并不是追求硬件设施的完备、先进,而是重在应用,让技术真正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走进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学生手中的“按按按”(专用答题器)把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每一个“按点”的设置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次学生的反馈都决定了教师接下来的讲解方向。

如今,李校长又把关注的目光落在了学生的手机上――既然孩子们都要带手机,那能不能建构一个教学系统,使孩子们能够把手机变成一个全新的学习工具的呢……

孩子眼中:他是最爱笑的爷爷

接触过李校长的人都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在他身上,既有传统文化的儒雅之气,又渗透出现代教育前沿理念的智慧精华。他主张将四书五经引入小学教育,又力主将美国教育中的“同伴教学”付诸当下教育实践。目前,学校以“培养有素养的龙泉人”为办学目标,围绕“公民素养、健康素养、学习素养、信息素养”四个方面,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促进孩子全面成长。

走在学校的教学楼里,亮丽的色彩和开阔的空间让人倍感舒适、温暖。每一层都会有一个或多个较为开阔的空间供孩子们游戏、玩耍;精心制作的串珠作品和布艺玩偶安静地摆在橱窗里;走廊的墙壁上是孩子们的书法、诗歌作品;靠近楼梯的墙壁上鳞次栉比地栽种着绿植,远远望去好像绿色的瀑布倾泻而下……学校的琵琶、古琴教室、舞蹈教室、软陶教室,摔跤馆等功能教室全天开放。据悉,学校目前有42个社团,包括体育类、艺术类、文学类等,平均每个孩子参加一到两个社团。李校长介绍说:“学校50%的学生家长为外地来京务工人员,我们希望通过挖掘更多的资源,既减少家长的负担,又能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范文5

一、指导思想

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方向,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纳世界文化精华为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地合起来,开展创新学习、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装的创新能力和钻研精神;同时,不断提高学生装的沟通能力,加强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以达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学的总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范文6

针对幼儿种种整理的不良坏习惯我们进行了分析,经过近一学年的实践研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幼儿逐渐接受并慢慢强化,整理能力有了显著发展。

一、把“整理”的理念植入家长和孩子的心中,实现家园共育!

1、帮助家长形成“让孩子整理”的理念。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溺爱孩子的现象非常普遍。生活中,家长包办代替的情况实在太多了,不等孩子张嘴、伸手,吃穿玩用一切俱备,孩子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依赖性,很难独立思考或解决问题,进而丧失自信心。

为了改变家长错误观念,我们利用家长会、班级QQ群,家长学校、班级宣传单、个别谈话等形式,围绕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整理习惯的培养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在家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并整理好,做完作业整理好小书包,完好玩具自己整理并放在固定地方等。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一开始,不要因为怕孩子做得不好,或觉得这些事太微不足道了,就都揽在自己身上了,殊不知孩子正是在一件件的小事中成长和进步的,从小良好习惯的培养有助于终身习惯的养成,无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能使习惯成自然。

2、帮助孩子形成“我要整理“的理念。研究表明,一岁以后的孩子就萌发了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要自己干一些事情。只不过成人过度的照顾、保护或经常拒绝儿童“我能做”的想法让孩子无从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失去成功的体验。逐渐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其实,要培养孩子良好整理习惯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孩子的整理意识,首先,我们 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来培养孩子的整理意识,如跟孩子讲一个关于整理的故事《小猴飞飞》,遇到涉及整理的内容时,可以跟孩子延伸讨论,借助故事情节展开的教育活动更能为孩子所理解与接受。其次也可以通过为孩子树立榜样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整理意识。成人在整理物品时,可以边整理边大声地说:“我要把这些东西都整理好,它们要回到的地方都是不一样的。”整理时可以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同时在摆放和归类的时候要念叨着,为什么要这样放,让孩子理解整理的意义。

二、学习“5S管理法”的整理方法,让整理更高效!

当孩子有了整理的意识之后,接下来就需要教会孩子整理的方法。研究调查发现,生活中很多孩子不会整理,不知道怎么整理,其实,整理不是单指把散乱的东西摆放整齐,为了教会孩子正确的整理方法,我们将5S管理延伸到了我们的教育之中。“5S”管理起源于日本的企业管理,是一种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有序环境,培养良好习惯的管理方法。其内容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方面,这里面的整理包括三个方面1、区分必要与不必要的物品2、尽快处理不必要的东西3、管理需要的东西

通过对“整理”的重新理解后,我们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整理方法。

(一)区分必要与不必要的物品,及时丢弃或处理不必要的东西

我们的活动区每天都要添置新的活动材料,一些废弃的材料成了“鸡肋”,教师很难下决心丢弃,担心万一“用得着”。而大班幼儿的书包和柜子里经常是杂乱的,幼儿不知如何整理,所以教师首先要明确摆放不必要的东西是一种浪费,使空间变小。 其次让幼儿了解不必要物品杂乱摆放,将增加寻找困难。 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商订如何区分必要与不必要的物品,明确物品的使用价值,每天自我检查,及时处理不必要的物品。

(二)科学管理需要的物品

对必要的物品分门别类放置,做好有效标识,创造一目了然的班级环境。

1、给每样物品找一个“家”。活动室的玩具、学具各种各样,给每样东西都找一个固定的“家”,可以帮助孩子养成有序取放物品的习惯。

2、放置物品要求“易取”。物品应遵照就近、易取的原则放置,不超出规定的范围,明确放在哪里合适。

3、做好有效标识 。给每一个物品写上名字或配上标记,并在摆放的位置贴上相应的标签,还可以让孩子自己设计标记图。

三、开展多种活动方式,强化整理习惯的形成

以往我们对孩子的习惯培养方面只是提出一些外在的要求,更多的只是说教,时间一长孩子就失去兴趣,所以在培养幼儿整理习惯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开展多种有效的形式让孩子喜欢整理乐于整理,让整理习惯内化成孩子心里真正的需求。

1、运用游戏法,激发孩子兴趣。如利用“小医院”“小吃店”等角色游戏来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2、创造一个每周整理书包的惯例,让孩子习惯成自然。书包是小学生必备的用品,整理书包也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为了使孩子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在幼儿园大班阶段,我们设立一个每周整理自己书包和柜子的惯例,每周找一个固定的时间设定为孩子整理自己柜子和书包的日子。每次都让幼儿按照提出的要求整理一遍书包:从大到小从里到外整理。在刚开始的一个月里,我每次都要检查幼儿的书包和柜子,看看里面的物品是否摆放整齐,是否丢失。如果发现有幼儿没有按照要求摆放,我会立刻让他重新整理,直到合格为止。就这样,慢慢地、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渐渐地,每周一整的习惯变成了每日一整,孩子的也乐于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