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范文1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推广,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被引入我国。
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被证明是帮助学生获取和进一步拓展其职业能力、技能的重要方法[1]。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案例设计原则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伴随我国智能建筑发展而产生的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培养具有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施工、维护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融合了建筑设备、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暖通等多门学科,传统的课堂及授课方式会使得学生难以从繁杂的知识体系中抓住重点,难以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技能。
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整合可利用的资源,并确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效果。鉴于案例教学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案例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2]:
首先,要基于学情,因材设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大多在高职院校大二年级开设,教学对象经过一年的调整,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学习了电类专业基础课,同时对于本专业有了更多的认识,更加容易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来,但是普遍理论基础较薄弱,专注度较差。教师在进行案例设计时,必须要基于学生的特点,既能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专业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好授课计划,对于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各环节设计。
第三,由于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工程性、实践性较强,所以选择案例要紧密结合工程情况,或者要从实际项目中提取。同时,案例提取要紧紧围绕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要求。
第四,根据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校园建筑环境,模拟职业岗位工作现场,合理安排案例应用场所和实施程序,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三、《安全防范技术》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应用
《安全防范技术》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职能楼宇的性质和风险等级,使学生具备设计和实施安全防范系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够胜任智能楼宇管理师、安全防范系统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岗位。鉴于课程的特点和总体目标,教学案例的设计要遵循上述原则,同时要特别注意其实用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本课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这部分内容为例。
(一)案例设计
1.设计背景。在进行该部分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视频监控系统的结构和主要设备,如摄像机、镜头、云台、防护罩、录像机、监视器、矩阵、传输方式等。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可以认为是以上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和应用。而在本部分内容中,教学重点是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教学难点是系统设备的选择,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熟悉相关的工程标准和规范,并能在设计过程中遵循。
学生的状态是:了解了视频监控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也了解到相关设备,但对于设备在系统中发挥的作用理解不深刻。对于系统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这个问题,学生普遍较感兴趣。
本专业的实验室现有完整模数混合式视频监控系统一套,包括常用各种类型摄像机、矩阵、解码器、数字硬盘录像机和监视器,可以演示系统调试、运行过程。
2.案例设计。根据上述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案例设计原则,教师确定了本次案例选择某个建筑环境,为其设计视频监控系统,以此作为授课内容的主线。
在建筑环境的选择上,教师选择学生熟悉且易于活动的场所。教师考察了授课学生日常活动较多的校园建筑,选择了便于学生观察同时又涵盖设计难点的海涵楼一楼作为案例环境。《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和《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84-2004)是设计过程必须要遵守的规范,故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分享给学生并提示其查阅个别章节,并要求学生提前用CAD画好建筑平面图。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将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要求、设计内容、设计步骤、设计方法等知识点贯穿在“海涵楼一楼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这个案例中。
(二)案例实施
案例实施过程按照智能化系统设计部门的工作流程进行。
步骤一,请学生进行实地勘察,明确建筑功能和性质,根据标准确定海涵楼一楼的监控需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海涵楼共12层,与海虹楼(5层)相连接,是一个集办公、实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高层校园建筑。GB50395中明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对需要进行监控的建筑物内(外)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通道、电梯(厅)、重要部位和区域等进行有效的视频探测与监视,图像显示、记录与回放。故本案例一楼主要监控的部位是主出入口、大厅、两侧走廊。
步骤二,教师给出设计参考步骤和相关标准,请学生分组自行讨论、设计。这一部分是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涉及各监控部位的前端、传输及控制设备选型。GB50395中要求,前端设备的最大?频(音频)探测范围应满足现场监视覆盖范围的要求,摄像机灵敏度应与环境照度相适应,监视和记录图像效果应满足有效识别目标的要求,安装效果宜与环境相协调。据此,请学生分别就监控部位的范围、特点确定摄像机的外形、感光元件尺寸、灵敏度,镜头的焦距、光圈等核心参数,确定设备型号。传输部分根据系统类型和视频信号传输的距离确定,控制设备根据前端设备的数量确定,硬盘容量由分辨率和录像时间估算得到。
步?E三,引导学生将设计成果在平面图上体现出来,并画出系统图。经由这个步骤得到主要的设计成果布防图(平面图)和系统图,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图的规范性。
步骤四,教师组织学生将不同小组的成果展示,请学生比较方案的不同,并思考其原因及优劣,最终得到最优方案。这个步骤可以提示学生关注以下几点:各部分设备是如何选型的,系统架构有何不同,系统成本是否有差距,系统运行和维护有何不同。
由步骤四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模拟系统、模数混合系统和数字系统的不同,将视频监控系统的知识架构补充完整。
设计方案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现场观察实际视频监控的做法,将其与自己设计的方案做比对。同时,也可利用实验室设备演示不同摄像机的拍摄效果。通过上述方案与实施效果的对比,学生一方面对于自己要做的工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为系统实施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生对于设计过程的理解和掌握,会使其对于实现设想的功能有更强烈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技能竞赛;实践教学;影响设计
一、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对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影响分析
1.转变了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物流职业技能大赛是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评价标准,以岗位任务完成情况来衡量专业能力。因此,可以在课程建设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并与职业技能大赛相对接,设计学习情境,选择实训项目、制定考核标准等。这样可以让高职教育中专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形成更加务实、高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课程内容选择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举办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大赛,促进职业院校增加相关的课程内容,从而引领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在技能大赛中,学校要走访企业,了解并研究企业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探讨优秀员工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在此过程中,学校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3.推动了工作过程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在课程教学中,应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体现知识点的链接和综合。而“工作任务导向,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是职业技能大赛题目设置的一大特点。在技能大赛中,每一个参赛项目都不是一门课,也不是可以由一个教师独立承担的,它是综合的,需要发挥团队精神,由多名教师互相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这就要求课程内容必须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贴近生产实际顺序,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职业技能大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技能,这就要求学校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技能大赛中,学生比赛成绩往往也反映了幕后指导教师的水平,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学生比赛获得最佳成绩的根本。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就会接触很多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这是对教师原有知识、技能的挑战,他们要想很好地指导学生就必须先于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更好地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提高自己的实施能力,从而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导向下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1.技能大赛目标
物流职业技能竞赛的目的是展示参赛选手对综合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水平;检验参赛选手对物流专业知识、物流方案规划设计,以及物流实际作业操作技能、现代物流设备的使用、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等各项能力;通过任务分工、团结协作,锻炼参赛选手的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引导院校进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明确物流就业岗位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提升物流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以物流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物流高技能人才;建立完善物流高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技术交流机制;为物流专业人才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2.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结合物流职业技能竞赛的要求和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描述,逐层递进,最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首先是了解现代仓储和配送中心的组成,认识各种设施设备;其次是掌握各种设施设备和相关软件的操作方法;再次是熟悉仓储与配送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作业流程;最后达到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所练分析和解决仓储与配送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达到以上四个基本目标的同时,通过课程实训也为我院选拔学生组队参加物流职业技能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依据本课程的特点,以工作流程为主线,从仓储部接到订单到把货物配送到用户的整个工作过程为主线,选取典型仓储、配送企业开展物流活动的真实工作场景为蓝本,体现工作项目的真实性,以真实工作任务、真实的工作过程来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中获取实践技能。
结合仓储配送企业工作流程这条逻辑主线,归纳、序化成为三大作业模块:入库作业、储存作业、出库作业,这三大技能模块又以15个工作项目作为支撑。整合后本课程实训项目体系如表1所示。
四、实践教学设计案例――重型货架入库
下面以项目――重型货架入库为例,说明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项目任务:完成货物从月台到重型货架上架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入库单的填报,货物接受,货物组托上架等。
知识、技能目标:能争取使用入库设备;按流程完成货物入库并上架;熟练掌握软件操作。
实践场所:供应链一体化实训室。
学生分组作业方式:学生4人一组,分别完成任务,具体任务如表2所示。
成果鉴定:要求学生现场完成重型货架入库任务,任务完成后学生自己总结,指导教师点评。
表2 重型货架入库作业任务
[角色\&人数\&任务\&软件操作\&1\&利用中诺思全国物流仓储与配送技能大赛软件完成入库任务的描述和操作\&RF操作\&1\&利用RF扫描货物条码、托盘条码、货架条码等,并完成入库\&组托与上架操作\&2\&将货物组托,利用地牛、堆高车等设备将货物入重型货架指定货位\&]
经过两年的改革与探索,本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职业技能。我专业学生组队参赛,获得了2013年陕西省“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技能竞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技能竞赛二等奖。2014年全国物流沙盘竞赛二等奖。初步显示出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今后,工作过程和工作步骤的设计与设施内容还将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晓春,林朝朋.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改的探索与实践[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46-48.
[2]郭永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剖析及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6):126-129.
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范文3
摘 要:本文提出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通过“课题作业”这一重要创新载体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总结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题作业设计与实践案例,以解决目前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中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弊端。
关键词 :专业教学 课题作业 教学改革
一、职业能力不足是职业教育落后的根本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传授知识常常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是尽可能地把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没有建立“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学习观。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间接的知识传授和积累,而忽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这将导致毕业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可持续性严重不足。
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作为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要按照职教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安排教学,以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二、综合能力目标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是课堂教学必须考虑的重要指标,而综合能力指标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实战”能力,它不是单纯掌握专业知识体系,甚至不仅是掌握单纯的专业技能,它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去完成某种指定的实际工作。
所以,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选择适当的课题项目为载体,通过课程的不断深入,以任务为导向,逐步解决课题中的各种问题,用实际操作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课题作业是课程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创新载体
综合能力培养通常是以综合实训项目来完成,但综合实训是目前职业院校当前课程教学的弱项。学生一般毕业设计或顶岗实习时才得到训练,这违背了职业教育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应当在每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实践表明,运用“课题作业”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它是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课题作业法是基于任务驱动、心理暗示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是任务主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创新,它强化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应用性。每位学生课题可以相同,但参数各异,课题作业完成的基本内容统一却无上限,学生可根据自己不断的内容争取更高的等级分。课题作业一般采用5人一组的分组合作机制,学生在教师辅助下学习综合运用教学资源、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运用。
四、能力本位的专业课题作业设计与实践案例
1.课题作业的设计过程
课题作业的实施,必须立足课程选用的具体教材及教辅材料,在明确课程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后,再分以下几个步骤有序推进。
(1)明确课题任务。课题作业选择必须紧贴生产实践,必须联系教材各章节的基本要点,必须以图表等形式加以展示。
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两大部分:一是研究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类型、运动特点、功能、设计方法及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并简要介绍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有关知识;二是从承载能力出发,研究一般工作条件下,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选用及设计问题。
由于课程属于机械类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需要运用多课程所学知识解决机械设计中的问题,综合性、实践性很强,所以课堂设计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创新,笔者为该课程设计两个主要课题作业,一是机械系统方案设计,二是机械传动方案设计,每个课题作业的子项目均能密切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通过照片、视频(微电影)等多媒体再现或展示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多练习、多实践,举一反三,不断积累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2)设计课题实施步骤。为循序渐进完成既定任务,保证学生既能快速上手,又能主动思考,课题的子项目实施步骤必须精心设计,课题作业进程图表必须与课堂教学图表相一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根据作业任务探究解题的理论依据,积累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与其类似的工程实例。合适的梯度设计可以有效保障课题作业的顺利完成。
在“机械系统方案设计”课题作业中,笔者以牛头刨床执行机构类型设计为实例(见下表及下图),需要解决三个子项作业:刀架切削运动执行机构、工作台进给运动执行机构方案设计和绘制牛头刨床执行机构运动简图。通过简图或图样、实物照片和生产现场视频(微电影)等多种方式加以佐证,还可以列举其他类似机构简图,作业内涵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自觉拓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成就感。
2.课题作业实施过程及评价体系
(1)课题作业分配的原则。课题作业在布置时,一定要分配到人,基本任务可以相同,但拓展的内容可以不同。
(2)课题实施过程的跟踪。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通过熟悉生产设备、设施,步步深入获取教材相关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的适当启发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作业中的具体问题。
(3)课题作业总结与评价。课题作业完成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小组间要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要帮助学生改进、优化作业方案。提交作业时,每位学生均要参加作业答辩,答辩的成绩按照20%折算纳入学期考核总成绩,特别优秀的作业要公开展示表扬。
五、实际应用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不同于专门的课程设计,没有设计说明书等繁琐内容,它是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知识体系的一种手段和载体。
二是在实际应用中,要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教学过程要加以引导,课堂教学要适当穿插、补充;考核评价在得到上级教学部门的支持下,才能采用考核手段加以约束和鼓励。
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范文4
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实践能力案例教学
《Flash二维动画设计》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方法得当,教学的过程会事半功倍,学生也可也迅速掌握相关的实践技巧,反之则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首先要将计划制作得比较详细,最好能够加入有效的教学创意,创造出于课程内容相切合的实践案例,还要引导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预习,以便熟悉内容配合教学实践。在课堂上,教师要合理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集合各种知识和信息,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一套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主要部分包括案例的引入阶段、案例的讨论阶段、案例的评价和作品展示阶段。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性。由于案例分析方法往往采用一些很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来辅助教学,所以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思考注意力,将精力围绕在一个焦点性问题上进行阅读思考分析等的逻辑判断,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能够形成一个目标明确的问题探讨小组或者实践方案设计团队,建立起具有创意的且完整的思考与实践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综合性。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对案例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不能太过随意,没有针对性,这样就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通常所选取的案例首先要具备典型性,这就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其次案例要具有丰富的内涵,这就给讨论和分析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使得最终的解决方案具有极强的延展性。
3.启发性。在案例分析的课程中,不仅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和科学的指引教学,而且也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果断决策能力、审时度势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各项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对于案例分析的结果,最重要的不在于寻找到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法,而是寻求最优解,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性思维,因而深刻的启发性是案例教学突出的特征之一。
4.互动性。案例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增强,交流的机会也增多,思想与观念的碰撞也越发激烈,带来的思维与观念领域的变革就十分明显。案例教学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实现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互动,学生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案例分析成果,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概念原理等具体化与形象化,这也逐渐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二、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应用
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根据所选案例的特点来制定探究策略。选择适合的案例能够有效推动课程的进展。通常,案例研究都将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直接源泉,这样的案例更具有分析和应用的实际作用。教师所选的研究问题一般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经过再次的探究与讨论,就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案例分析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使用实地体验的方式,或者开放型访谈的方式,或者使用观察法对问题或情境仔细深入研究等。
在进行案例研究的时候,我们通常把每一个进行研究的案例,当作一个整体来详细地加以描述与理解。在进行《Flas设计》课程的设计与准备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认知程度,再根据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寻找到最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来进行讨论与分析。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动画的基本形式,作为制作打印机打印过程的动画效果的综合案例,具体的教学步骤可以分为案例的引入、探讨、学习评价三个阶段。
在案例的引入环节的方法包括教师的描述、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模拟现实情境,利用实体进行演示等。依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兴趣点选择适宜的方式或者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交叉运用。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充分调动观察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进一步掌握好各种动画方式的特点,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案例的引入部分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在了解案例的时候就开动脑筋去寻找答案。
在案例的讨论阶段,要将典型的案例讨论和课程中涉及到的本例问题进行结合研究与讨论,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包括所给案例中的最难分析的问题,对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探索,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操作具体的解决方案,操作完成之后对该方式的评价内容,等等。在Flas教学的过程中,争取将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案例来分析,不仅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可以将原本趣味性不强的课程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在案例分析的学习和评价阶段,主要就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学习方式的反馈情况有个详细的了解。关于学习的评定,一方面是要对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案的合理性、决策过、语言表述水平等给出合理的评定,另一方面是要对学生所提交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到评定的过程中,这样更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判断力。在“打印机打印文件案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各种动画的形式的制作原理以及科学的制作方法,还要促使学生可以灵活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案例的分析与思考中,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不只是增强了理性的认知,更要“知行合一”,不断进取。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中的《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处理好理论学习和案例实践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能够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也能够为相关的教学实践提供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艳平.浅谈如何实现《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
[2]张福德.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宁夏教育,2000,(2).
[3]王培根,陶沙,李莉.产学研合作教育法律关系分析[J].理论月刊,2003,(12).
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能力;研究综述
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加速更新导致了知识主导的社会的重大变革,把教育范式的变革也推上了时代的舞台。教育的新范式标志着从教师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从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到知识工人的协作,这些都是“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理论”的主要特征。教学设计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主体-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高低,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深入研究促进师范生培训的规范化,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各层级学校选拔合格教师和提升教学质量贡献绵薄之力。但目前国内对于“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视角狭窄,尤其是缺乏对教学设计能力的测评工具。笔者于2013年7月在中国知网分别以“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能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检索结果分别为“21544篇、100篇、36篇”。进而推断出国内的教学设计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其实践主体教师的能力素质研究还处在萌芽状态。在100篇有关“教学设计能力”的文章中进一步检索发现,有30篇是关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25篇是关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综述”,其余论文研究视角均为按学科分类,按研究对象来分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鲜见高校教师。
一、教学设计能力的定义
(一)教学设计
当前的教学设计定义莫衷一是,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三大门派各自为政。第一种观点: 教学设计是一个过程。例如加涅的观点: 教学设计是系统化规划教学的过程。第二种观点: 教学设计是一种技术。梅里尔(M1 DavidMerrll) 提出: 教学设计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第三种观点: 教学设计是一门学科。赖格卢特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由此可知,教学设计是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教学效果提升的过程。
(二)教学能力
教师能力是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身上体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的个体性心理特质。狭义的有效教学能力即课堂教学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有效教学实施能力是前期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和重构,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实践,又为下一步的教学反思奠定了基础。在2005年之前,“教学设计能力”的概念并未出现在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中,而以选择和处理教材、编写教案、备课、运用教学方法等能力代替。
(三)教学设计能力
按照国际培训、绩效与教学标准局(IBSTPI)的观点,教师能力是关于教师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详情见下文。从国内已搜集到的文献来看,少量研究对教学设计能力给出明确的定义。第一类研究从“教学设计的目标”来论述,如秦政坤提出的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学问题、设计方案并检验方案及时修改的能力。第二类研究从“教学设计过程”来论述,如张景焕、金盛华、陈秀珍等人提出的“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就体现在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结果的评价六个方面上”。简言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比传统的教师备课能力有着更宽泛而深刻的内涵。郑淑贞的研究表明,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具备的个人持久的特质, 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情感态度以及运用系统方法有效完成教学各环节设计的能力。
二、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综述
1998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对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社会调研,将教学系统设计能力作为教育技术人员首要具备的专业能力。2002 年,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以教学设计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技术能力是21 世纪的中小学教师必备技能。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堪称国内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张景焕、金盛华、陈秀珍等人编制“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评估表”,通过对226 份课堂教案运用作品分析法进行评价,得出了教学设计能力6 个层次发展水平由低到高的排序:(1)善于使用教学媒体;(2)明确教学目标;(3)研究教学对象;(4)恰当使用教学方法;(5)分析教学任务;(6)评估教学成果。姜春霄、林刚的研究选择了综合性的能力分析视角,从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和应用两个方面对一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2)教师对教学设计方法的运用;(3)教师对学习方式的看法;(4)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5)教师的教学媒体的认识;(6)教师对教学媒体的应用。最具创新见解的当属重庆师范大学的杜萍教授提出的“弹性设计能力”,对教学设计能力具有独具匠心的突破,考虑了对课堂突发事件的预测,要求留有应急措施和拓展空间,以便教师能游刃有余地自我发挥。与此同时,在完成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有“再设计”的能力,以便在教学实施中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国内研究历程来看,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起初是针对教育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而开展的,随着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从国内研究取向来看,主要有教师行为和教师认知两种。行为取向的研究多倾向于对教学能力的结构维度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细化提出具体的子能力操作目标。这种方式可以提供一个利于识别和评价的分析框架,线索清晰,研究成果丰富。认知取向的研究大多是从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对比来探讨教学设计能力的有关特征。然而这种研究的成果很难直接转发为教师的具体行为行动,缺乏操作性和推广性,很难走向实践。回顾现有的研究大部分落脚点在技能和操作层面,却忽略了主导能力变化的教师知识,教师认知因素和行为因素均是不可或缺的考察要素,在知识和技能的齐心协力下构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框架。
(二)国外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综述
国外的理论研究对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定义有一种大统的观点,认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内容包括了三部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此外,依据教师的专业熟练程度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包括预备阶段、专家阶段、退缩阶段、更新阶段、退出阶段。[8]国外最具权威性的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机构是美国教育与传播技术协会(AECT)和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IBSTPI)。AECT 和IBSTPI 分别于2000 年和2001 年颁布了教学设计能力的标准。IBSTPI把教学设计能力划分为四个方面:(1)专业基础;(2)计划和分析;(3)设计和开发;(4)执行和管理。AECT把教学设计能力划分为五个方面:(1)设计;(2)开发;(3)利用;(4)管理;(5)评价。上述研究更多地将教学设计视为一个宏观的整体项目,主要反映了教学设计师的职业特点,有些能力要求和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不能完全匹配,在具体分析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时应理性批判。况且,中美两国教师职业本身也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应该依据本国国情,因地制宜地建构新的教学设计能力体系。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信息与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基准的制定点燃了一颗启明星。2010年,美国高校教师教育协会(AACTE)指出:“教师教育培训项目的远景目标之一就是培养21世纪的教育者根据时代的技能发展需求来塑造学生的能力”。
(三)国内外能力构成研究的比较
国内外研究的主要相同点在于对能力构成进行分类的依据均为教学设计流程,虽然分类的具体结果不尽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国外研究关注教学设计师的能力要求,而国内研究更多地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展开。教学设计师是对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进行设计的专门人员。他们是学科教师教学过程设计的指导者、帮助者以及教学软件设计和开发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教学设计活动,较之教学设计师的教学设计,弹性更大,针对性更强。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般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应用,自我效能感可能强于教学设计师者。教学设计师并不直接承担实施者的工作,设计理念和实践活动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些许亟待跨越的藩篱。
三、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衡量和发展
回顾现有的大部分研究采用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对教师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水平的高低做出判断。有一种大趋势把教学设计能力测评等同于说课和讲课的水平测试,相比传统的备课能力,教学设计更强调对教学过程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更注重设计结果的模块化、可调控性。在教学设计能力本土化发展中,建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训的网络平台,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教师的交流协作提供了支持服务。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过程,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更要强调教师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自我反思,并采用学徒制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专业技能。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一个规范统整的标准方能解决我国教学设计能力研究的燃眉之急,才能逾越这个各行其是的启蒙阶段,探索能力发展的背后机制。在学科分布上,理工科较文科更注重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更强调学习结果和技能的获取。在实践主体上,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为主要的关注对象,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研究还是一片上未开垦的处女地。
参考文献
[1]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
[2] 卢正芝,洪松舟.我国教师能力研究三十年历程之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7(1B).
[3] 郑淑贞.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及其发展策略——以合作学习为例[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5).
[4] 张景焕,金盛华,陈秀珍.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5] 姜春霄,林刚.“教学设计”培训策略研究——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7(2).
[6] 杜萍.当代中小学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标准的研制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1(8).
[7] 李豫颖.信息技术教学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
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范文6
(一)对教案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多数初中英语教师对教学设计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初中英语教师往往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撰写教案,或许一些教师明白教案不能与教学设计划等号,但是也无法从中总结出二者之间存在何种差异。从教学来说,教学设计是一个具有动态效果的过程,而教案知识组成教学设计中的一部分。另外在初中英语教学之中,很多教师都是通过教学大纲进行课堂教学,并没有针对教学进行有效备课,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实际学习情况。甚至一些教师只是在需要是才进行教案的撰写,例如公开课以及评优课等于自身利益挂钩的情况下,在日常教学之中,拿着书本进教室的现象常有发生。对教学设计认识严重不足是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师的现状。
(二)对设计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初中英语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之中,对听力的教学设计能有有效帮助初中学生熟悉对话,并且通过听说的方式对文中的语言特点进行教学。在口语教学的设计中,注重通过促使学生参与到对话而为学生提供锻炼英语表达的能力。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中,教师能有效的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并且在写作教学之中,会通过将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观点纳入到写作范围之内,并且注重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方法进行开发。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初中英语教师认为在英语阅读的教学设计之中,就是应当做到如何提高学生对单词的以及语法的学习。并不注重通过对教学设计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对情感态度的认识。可以说,虽然初中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的设计能力有着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目前还处于重视程度较低的阶段。
(三)分析学生的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师基本上对英语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也对学习英语的动力以及学习习惯有着一定的掌握。但是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英语之中的困难点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并且在英语教学设计之中,也没有做到差异化教学,对英语学习能力较差以及较优秀的学生没有进行差别对待,从而影响差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初中英语教师设计教学能力的对策
(一)强化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设计理论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对理论的检验。所以对英语教学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就是将理论作为设计的基础,初中英语教师应当针对英语的特点学习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而作为学校应当充分配合对初中英语教师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促进教师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实际理论,辅以终身学习的策略,将教学设计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从而提升英语教学效果。另外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总结出教学设计之中的不足之处,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
(二)重视差异化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