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范文1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5-0017―05
未来社会是科学技术作用更为突出的社会,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很多国家都选择了近乎相同的以创新求发展的战略。科技创新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重点,各地区都在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获取竞争优势和发展机会。
科技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而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大幅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各地区的科技创新绩效集中地反映了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情况、科技资源配置与整合情况、科技政策与政府推动情况,这可以从科技创新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成果三个方面来反映。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各地区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情况比较来反映各地区的科技创新绩效。
通过查阅国家统计局网站,本文获取了我国各省市2000-2005年的科技创新资源、高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及GDP等数据,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创新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三个方面对我国各省市的科技创新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通过建立科技发展变量与经济发展变量之间的计量模型来分析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一、各省市创新资源投入比较
创新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科技创新的动力。不同的科技创新资源决定了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科技创新产出。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状况决定其科技创新投入的水平。创新资源主要分为创新人力资源和创新财力资源,它可以从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数、一个地区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科技经费支出额、科技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R&D经费、R&D经费占GDP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等指标来反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的各省市科技创新资源排序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较充足的前10个省份是: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辽宁、陕西、四川、天津,它们绝大多数是属于东部省份。这说明东部省份十分注重科技投入和利用各种科技资源,同时,这些地区非常强调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如吸引外资、引进高科技人才等。这些地区的知识流动频率非常高,从而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值得注意的是,西部的陕西和四川科技创新投入也排在前10位,这是因为它们的科技创新来自国家的投入非常大,如陕西的R&D投入占全国的4.25%,其中70%以上是国家投入;四川是由于国家对航天科技的投入非常大,从而使四川的科技创新资源显得较为丰富。
排在后10位的是:广西、云南、江西、贵州、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海南、,它们基本上是属于西部的省份,这说明西部省份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加大财政科技的投入比重,国家在科技投入上也应该对西部省份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使西部省份迎头赶上东部地区的发展,否则,东西部科技发展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从而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以知识为载体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世界竞争的重点和焦点。一个国家只有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优势,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发展高科技,加快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与产业化进程,是我国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科技成果转化角度和产业化效益方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状况。一般而言,高新技术产业越发达的地区,其科技创新能力越强,科技创新效果越好。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的各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排序情况如表2所示。
在表2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标排在前10位的是:广东、江苏、上海、天津、北京、福建、浙江、山东、辽宁、陕西,除陕西外,其余均属于东部的省份。而排在后10位的是:吉林、广西、内蒙古、宁夏、、新疆、云南、山西、甘肃、青海,它们基本上是中西部省份。
三、各省市科技创新成果比较
科技创新成果主要是从基础性、原创性的创新能力和效果来刻划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情况。科技创新成果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专利申请受理量、发明专利受理量、专利申请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采用主成分分析获得的各省市科技创新成果排序情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科技创新成果排在前10位的是: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湖北、湖南、天津。而排在后10位的是:山西、广西、甘肃、新疆、贵州、内蒙古、、宁夏、海南、青海。湖北、湖南排在前10位中,是因为这两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多,特别是湖北,其高校总实力排名稳居全国前5位。
将各省市的科技资源分值、高新技术产业分值、科技创新成果分值描绘在同一个折线图中(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科技资源与科技成果在全国的分布比较类似,两条折线变化趋势相当,说明科技资源与科技成果的相关性较高,科技成果主要由科技资源决定,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折线与其他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有较大的差异,科技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较好的北京、上海,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却不如广东、江苏。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完全取决于科技的发展,还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发展环境相关。
四、科技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支持作用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揭示地区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的匹配情况,下面我们将通过建立科技发展变量与经济发展变量之间的计量模型来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科技
创新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经济发展变量选取GDP,科技发展变量选取主要体现科技投入的科技活动人员数、科技经费支出额,体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专利申请受理量,体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在表4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指标值为这些地区的平均值。其中,东部地区包含的省份有: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中部地区包含的省份有: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含的省份有: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海南。在数据处理上,这里将海南划归西部,虽然按地理位置海南应该属于东部,但按经济发展水平,海南应该属于西部。
1、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变量与科技发展变量的计量模型
建立东部地区的计量模型为:
GDP值=4575.133-187.253(科技活动人员数)
(2.0543) (-1.2370)
+19324(科技经费支出)+0.120(专利申请受理量)
(3.0789)
(2.3552)
+0.43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1.5785)
R2=0.9998,F=926.5627
上述方程的R2拟合检验值,F检验值、t检验值都非常理想,全部通过计量检验。因此,该方程的结果可用来反映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该方程显示,在东部地区,科技经费支出、专利申请受理量、高技术产业产值对GDP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尤其是科技经费支出对GDP的拉动效应显著,即每增加1亿元的科技经费支出,将使GDP值增加19.324亿元。但是,科技人员数对GDP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东部地区科技人员比较富足,应该使东部地区的科技人员有效地向中西部流动。
2、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变量与科技发展变量的计量模型
建立中部地区的计量模型如下:
GDP值=1726.668-25.629(科技活动人员数)
(0.4755)
(-0.0704)
+55.879(科技经费支出)+0.004(专利申请受理量)
(1.5826)
(0.0051)
-4.80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0.6004)
R2=0.9979,F=61.1945
上述方程的R2拟合检验值,F检验值较好,通过计量检验。但是,只有科技经费支出的t检验值较理想,其他变量的t检验值都较小。这说明,在中部地区,只有科技经费支出对GDP的拉动效应显著,即每增加1亿元科技经费支出将拉动GDP增长55.879亿元,而其他变量对GDP的作用不显著。因此,中部地区应该特别注重对科技经费的投入,提高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
3、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变量与科技发展变量的计量模型
建立西部地区的计量模型为:
GDP值=464.955-41.907(科技活动人员数)
(2.5449) (-1.3886)
+40.832(科技经费支出)-0.002(专利申请受理量)
(41.3582)
(-0.1274)
+1.530滴新技术产业产值)
(2.4719)
R2=0.9999,F=15903.61
上述方程的R2拟合检验值,F检验值较好,通过计量检验。科技经费支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t检验值较好,说明科技经费支出、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拉动效应显著;专利申请受理量的t检验值较小,说明专利申请对GDP的拉动效应不显著;科技活动人员与GDP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不能通过计量检验。这说明在西部地区,由于各种相关配套硬件和政策环境不理想,科技活动人员难以发挥作用。
五、结论
由前述分析可以看到,各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有如下一些特点:
(1)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从科技投入上看,排在前7位的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辽宁与排在后7位的西部省份贵州、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海南、相比,前者的平均科技活动人员数是后者的14.97倍,前者的平均科技经费支出额是后者的26.36倍,而平均的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则是后者的13.23倍。这种巨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家科技投入的60%以上都是放在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二是西部地区本身经济落后,导致财政对地区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有限。
(2)中西部科技创新绩效差距不明显。一些创新绩效好的西部省份如四川、陕西等,无论是在科技创新资源,还是在科技创新成果方面,都远高于中部的山西和江西。这种情况表明,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处于相当的层次。中西部地区要加快科技发展,促进经济飞跃,应该从东部地区大量吸收和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东部地区的科学技术知识也应顺畅地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此外,中西部地区应该在创新人才、技术方面加强共享,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3)科技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科技创新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地方经济基础好又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科技创新绩效排在前10位的基本上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而排在后10位的基本为西部经济落后省份。2004年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C-DP比例为4.37:2.50:1,人均GDP的比例为3.26:1.26:1,而三大经济带科技经费支出额的比例为6.59:1.85:1,R&D经费支出的比例为7.80:1.89:1,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比例为6.71:1.80:1,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为4.30:2.04:1。这说明,东、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发展差距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差距更大,特别是东部与西部地区间的差距较大。因此,国家应该重视这种差距,切实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投入,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4)地区科技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以下三种关系:
弱匹配关系: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均较低,经济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小,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小。如大多数的西部省份,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小,经济对科技发展的支撑作用弱。
强匹配关系: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均较高,科技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呈现科技引领经济发展趋势,产业需求带动科技发展的特征。如东部省份和大多数的中部省份,科技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大,经济对科技发展的支撑力度大。
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范文2
一个区域的“科技进步能力”,需要从“科技供给能力”、“科技吸纳能力”和“科技贡献能力”三个方面来把握。
――“科技供给能力”是科技发展能力和科技产出能力的总和,体现在拥有的科技人才资源、科技经费的投入、科技机构的数量和生产出多少科技成果、科技论文和专利等方面。
――“科技吸纳能力”,由区域的人文基础、经济基础、制度基础等构成,既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科技发展的外部需求牵引和推动,又包括科技系统运行体制、经济制度和组织保障对科技能力的制约作用;既受到人口科技素质对科技效能的影响,又受到社会对科技依赖程度的作用;尤其具体地体现在市场对于区域内外科技成果的需求,企业对于区域内外科技成果的引用、消化和扩散能力等方面。
――“科技贡献能力”,是指运用各种科技成果为现实发展服务、取得效益的能力。这里所说的“科技成果”,不只是指由本区域拥有的“科技供给能力”产生的科技成果,而是指人类社会已经拥有的科技成果。很显然,“科技贡献能力”的强弱不只是由本区域拥有的科技资源的“科技供给能力”所决定,更主要是由区域拥有的吸纳和运用人类已有科技知识的能力所决定。
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四川。不仅要注重“科技供给能力”的提高,而且要注重“科技吸纳能力”的提高:不仅要着眼于科技系统自身的发展,更要着眼于建构推进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和组织形态。长期以来,四川在制定具体的推进科技长入经济的发展方略、社会体制和政策中,一般都倾向于:在处理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以科技发展为导向:在处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问题上,以科技成果为中心。我个人认为这有失妥当。应该明确,科技长入经济总是与微观经济组织及其结构相联系的。科技与经济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按照各自的规律发展、变化着;同时,科技和经济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科技与经济之间不仅存在着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且存在着先行与主导的关系。浙江的发展道路“从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给四川的根本启示是:要推进科技长入经济.首先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必须把大力扶持和发展民营中小型企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事实上,制约四川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根本之处,就在于民营企业太少。道理再简单不过了:既然企业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最直接行为主体.是参与创新、实现创新增值的最直接行为主体――是创新选题的主体,是创新决策的主体,是创新融资的主体,是承担创新风险的主体,是创新投入的主体,也是创新收益的主体――那么,当参与市场竞争、产权明晰的企业具有稀缺性时,科技长入经济、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这一切也就都成为空话。
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范文3
关键词:科技创新;长江航运;智能航运
中图分类号:U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0-0013-02
科学技术是推动时展的原动力。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科技创新作用将更加突出。“十二五”以来,长江航务管理局紧紧围绕长江航运现代化发展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强航”战略,黄金水道重大专项圆满完成,多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数字长江”稳步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初见成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成果转化效益明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的作用日益显著。
但同时长航局科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在科技投入不足,经费分配比较分散;面向、参与港航企业科研工作还不够,对行业的引领和辐射能力较弱;重大科研成果和领军人才还不多,尤其是在国际上有影响、在行业有话语权的顶尖人才紧缺;科研共享、整合利用不够深入,仍存在交叉研究、重复研究的现象。
1 “十三五”期长江航运科技工作面临新形势
“十三五”期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是贯彻落实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四个交通”发展、促进长江航运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长江航运科技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长江航运科技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要将其贯彻到科技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长江经济带”国家重大战略赋予长江航运科技发展新使命,要履行好长江航运“发展先行官”的职责,实现质量效率提升;创新驱动战略为长江航运科技发展注入新动力,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支撑;深化体制改革对长江航运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加快形成适应国家改革要求和航运发展需求的科技体制机制新格局。
因此,“十三五”期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长江航运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长江航运全面创新。
2 “十三五”期长江航运科技工作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十三五”期,长江航运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对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围绕服务长江经济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四个交通”发展,聚焦“一条主线四个长江”的发展目标,切实把握长江航运发展规律,坚持“深化改革、协同开放、重点突破、全面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为长江航运基本实现现代化、真正成为发展先行官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长江航运行业创新研发能力显著提升,行业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努力在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应急、绿色交通和智能航运等领域取得一批国际领先、实用性强的创新成果。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业务协同管理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建成适应长江航运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实现“十三五”期长江航运发展目标任务。
其实现路径是要做到“四个引领”:
――技术突破引领。从推进行业安全发展、高效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抓好重大科技研发,推动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及工程化产业化发展。
――信息化智能化引领。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长江航运现代化发展,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运行监管、运输服务和安全应急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不断提升长江航运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
――标准化引领。完善行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提升标准质量和实施效果,促进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建设的紧密结合,提高长江航运发展质量。
――人才引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幅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深化创新人才、科技项目与创新基地的有机结合,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
3 抓好重点,全面推进长江航运“十三五”科技工作
“十三五”期,要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部党组关于长江航运“一个规划两个意见一个方案”以及《交通运输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聚焦六大重点领域,抓好六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长江航运科技发展。
六大重点领域:一是工程建设。要围绕提高长江干线航道通过能力,开展基础理论、治理技术、工程施工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支撑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建设。二是安全保障。要围绕提高安全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重点开展海事监管、安全生产保障与应急、水下救援打捞等关键技术研究。三是运输服务。要围绕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开展运输市场信用体系、港航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研究。积极推广三峡船型、江海直达船型,注重发展新技术船舶,大幅提高长江船型标准化率。四是三峡通航。要围绕提高三峡、葛洲坝船闸通过能力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深度研发通航调度和运行维护管理、船闸快速检修、新通道建设等关键技术和重大难题,保障枢纽通航安全畅通高效。五是决策支持。要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政府部门、促进“四个长江”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研究,提升长江航运的科学决策水平。六是绿色环保。要围绕建成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的长江航运体系,大力运用低碳、节能、生态、环保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
“十三五”期长江航运科技的六项重点工作:
3.1 着力打造智能航运
加强长江航运信息化顶层设计,推进信息资源整合,逐步实现长江航运信息化的规划统筹、标准统一和资源共享。按照云技术架构,推进长航局数据中心建设,实现与长江水系港航单位的数据交换和应用共享。加强信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应用,组织开展“互联网+航运”及智能航运相关研究,研制开发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推进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应急指挥平台二期、物流平台二期、110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长江航运综合信息平台,全面提升政务服务和行业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干线航运通信枢纽布局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推进长江航运空中无线宽带、水上甚高频(VHF)、陆地光纤网络的立体交通通信网络建设,为长江航运信息化发展、安全管理和对外服务提供支撑和保障。
3.2 着力抓好科技研发
顺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加快转变职能,调整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抓宏观、抓战略、抓前瞻、抓基础、抓环境、抓监督。面向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和“四个长江”发展实际需求,围绕行业前沿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行业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组织行业内外专家资源,开展重大技术预测和需求梳理。积极争取并依托国家科技资源,组织大兵团力量,集中攻克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形成重大技术突破,重点在综合交通运输、生态航道、三峡新通道、智能航运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
3.3 着力推动成果应用
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配套细则,鼓励研究机构科技成果持有者采取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转移成果并获得技术权益。做好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优化升级,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向行业公布科技项目、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提供信息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开展重大项目科技成果梳理、总结和凝练工作,编制形成专业领域的科技成果汇编,推广目录。组织开展典型试点示范,加速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4 着力推进能力建设
稳步推进长江航运技术行业研发中心、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江海事研究中心等国家和行业科研基地建设,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功能明确、特色鲜明、机制完善、作用突出的科研平台体系。依托平台推动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的联合攻关,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促进科研平台更好发挥“创新高地”的领跑作用。大力实施“人才强航”战略,通过科技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继续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推荐计划,推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建设,试点启动设立科学家工作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行业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支持力度。
3.5 着力加强标准工作
强化标准支撑长江航运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推进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自主制定的长江航运标准化体系。强化标准化工作的归口管理,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水运工程建设、运输服务和船型等重点标准的制修订,强化技术标准的执行与监督力度。加大科技研发对标准的技术支撑,促进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相关标准。
3.6 着力营造创新氛围
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范文4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发展;科技意识;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312-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有效的科技管理手段和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为顺利实现我国科技发展的目标,必须深刻认识世界形势,深入研究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新形势下,科技管理部门面临更新更高的要求,科技工作者也被寄予更多的期望。
一、新时期科技工作面临的挑战
1.经济发展科技化。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已经从原始的依靠生产经验积累发展到依靠技术创新突破来推进。科技管理是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能源行业为例,科学化的管理手段能够指导国家同时进行传统能源的开采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有效地降低了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率,推动了资源的合理、高效和综合利用。
2.社会发展信息化。进入21世纪,世界知识经济发展进程日益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网络化加速发展,信息、科技、教育等知识产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的支持下,科技成果可以在各国之间得到快速的传播,使科学与技术得到很好的融合。另外,在信息化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科技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的机遇,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和项目申报管理数据库,提高管理效率,为科技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但目前我国企业科技管理人才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网络信息普及程度也不高,这将成为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
3.科技发展国际化。当今科技已成为跨国界的全球化活动,伴随着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资源和研究成果可以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很好的流动和共享。科技研究和开发的国际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吸引众多的科技投资和优秀人才,增强本国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对全球市场和资源进行争夺。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应当加大科技投入,提供广阔的科技资源和优越的科研环境,努力减少本国优秀科技人才的流失,加速提升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实力。
4.科技管理创新化。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管理工作已经不是单一的行政管理,而是一个涉及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制造、交流合作、人才建设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科技创新管理是指通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结合企业实际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可行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战略的创新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管理的创新实质是科技超前性和管理前瞻性的结合,合理的科技战略的制定即是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可行性预测,通过提前制定和完善科技管理手段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灵活的科技头脑,准备把握科技的发展动向和企业发展特点,为企业的进步及时献计献策。
二、树立正确意识,实现科学管理
科技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其经济属性体现在科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发展科技的重要目的之一即是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同时,科技工作又是一项探索知识、发现自然、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实践活动,具备社会属性。科技管理工作者应该准确把握科技工作的内涵,明确科技管理工作的定位,树立全新的科技工作意识,积极促进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努力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1.创新意识。创新是科技发展进步的灵魂和原动力。科技管理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为科技发展提供创新的制度和环境。因此,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都应全面具备创新意识,并将其充分发挥到科技管理工作中去。创新管理的意识适用于项目申请、资金运转、人才配备和考核奖励等各个方面。项目申报与完成的过程中,创新的沟通方式可以为科研人员顺利完成科技攻关提供良好的条件;人才建设中,创新化、合理化的工作方式能够使得科技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科技管理采取先进的考核评价理念和创新的鼓励机制,能够奖赏有据,可以极大的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人本意识。人是生产力的创造者,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模式是企业革新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科技管理工作中应当重点把握的方向。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应当加强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角度去培养和利用人才。再者,企业管理部门应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措施,为各类科技人员发展提供不同的平台,为其创造学习机会,落实各项鼓励和奖励措施,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促进科技成果的产生。
总之,树立创新化和人本共存的科技管理意识是当今企业科技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和完善的重要能力。只有将科技化的管理融入到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才能够使得科技管理全面化、制度化、人性化。
三、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提升核心竞争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一套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来支撑。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至今已走过三十年,而企业在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研机构的改制、改组给企业管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企业在科技管理体制的完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政策和资源,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化配置政策、信息和财政等各种资源来为科技创造提供有力保障。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企业的科技管理体制将会有一个新变化,建立一套完善化、科技化的管理体制,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企业应当将发展实际和国家科技政策制度相结合,在实践的指导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有效科学的管理制度。
1.把握发展机遇,创建产学研用联合体。自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科技战略以来,我国企业的科技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在科技发展中有了较为全面的定位,切实落实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项目创新研究,努力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基础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科技问题。同时,企业还应逐步加强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效地整合科研资源,成为科学研究的产业化基地,从而形成产学研用的有机科技联合体。联合体的形成一方面能够促进科学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平稳落地;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2.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创新环境。科学进步和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要素,如制度、政策、资金、人力资源、信息等,这些要素的积聚对科技发展和创新至关重要。科技管理部门与其他政府管理部门有着多渠道的联系合作,因此,要主动把分散于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中的各类要素资源进行引导和聚集,整合配置到科技创新工作中去。优化创新的企业环境不仅能够加速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而且能够提升员工的素质,有力地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因此,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有效措施。
3.加强评价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管理的作用。企业的评价体系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科研活动及其创造的经济效益评价和人力资源评价。在科研活动方面,企业应当落实国家科技政策,规范科研成果研究和科技经费使用,并按时定期对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调查,对科研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成果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并进行表彰鼓励。人力资源评价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与其个人的经济利益进行关联,通过实行合理化的激励措施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科学创造力。科学合理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增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合作,而且能够为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团队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是将企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相融合的一项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 雷宇,赵晓丽.科技管理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3):113.
[2] 张鹏.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思考[J].管理科学,2013,(15):44-45.
[3] 张虹,周增桓.“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及其实践意义刍议――兼论科技创新中的“以人为本”[J].科技管理研究,2013,(6):132-134.
[4] 王耀廷.突出科技管理手段,全面提升企业经济效益[J].企业管理,2010,(11):25-26.
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范文5
一、坚持自主。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科技发展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提速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攻坚时期。在深入分析“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及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重大需求的基础上。我省科技发展将立足省情,面向未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引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要求和全力推进“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创新、需求导向、人才优先、超前部署和改革创新的原则,从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十二五”期间我省科技发展进行总体部署:
一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各项任务。依靠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
二是把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及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作为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突破一批关系新兴产业发展和重点产业振兴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把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作为科技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积极运用生物、信息等技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着力实施民生科技工程行动计划,加快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节能减排等技术的研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使科技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四是把创新能力建设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战略任务。着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组织模式,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开放共享,面向重点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推动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等基地的建设工作,构建技术链、产业链,加速产业集聚效应。全面推进我省创新体系建设,使科技支撑引领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是把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科技发展的优先位置。着力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以各类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重点科研项目、海外学人创业园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为载体,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尖子人才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通过超前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凝练一批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整合创新资源,集成优势力量,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尽快走上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二、“十二五”时期。我省的科技工作重点做好七个突出、七个优先和三大重点
做好七个突出,使我省科技发展实现新的战略性跨越。科技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是突出主题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引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并以此统领全篇。
二是突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全面组织实施“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支撑重点产业振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开发区和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着力培育产业技术创新集群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四是突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重点产业振兴,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和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全面推进我省创新体系建设。
五是突出科技惠民。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着力发展民生科技。把科技进步与创新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六是突出前瞻部署。超前部署基础研究、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与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着力解决关系我省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问题,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
七是突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基地和项目的统筹协调,将科技发展规划与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团队。
三、面向发展需求。突出任务导向。七大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带动全省科技发展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我省确定了七大科技发展优先领域。统筹规划和安排了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大和带动力强并在近期可以取得突破的任务。加快实施进程,力争快见成效,以科技发展的局部突破和跨越带动我省核心竞争力的整体跃升。
一是新能源领域:优先支持洁净煤发电技术、先进风能综合利用技术、先进水电装备技术、新能源汽车、先进太阳能利用技术、核能装备制造核心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二是新材料领域:优先支持高性能纤维及先进复合材料、光电材料、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石墨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生物材料和石英基信息材料等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三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优先支持能源装备、数控技术与装备、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装备、关键元部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四是生物医药领域:优先支持疫苗、诊断试剂和创新药物、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优先支持物联网、汽车电子与电力电子、微电子
与新型元器件、高性能计算机机群并行计算系统与软件等产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六是现代农业领域:优先支持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粮食增产、蔬菜洁净及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畜禽水产饲料开发与高效安全饲养、森林资源培育与可持续经营、农林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装备、生物农业、优势农产品加工、优势畜产品加工技术及产业化示范、林下资源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检测等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七是民生科技领域:优先支持人口健康、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疾病防治、中药现代化、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及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等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四、三大重点任务。使科技更加主动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尽快走上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十二五”时期以建设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及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为战略重点,统筹规划和部署了实施“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加强基础研究和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三大重点任务。
一是全力推进“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实施。即: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行动计划,支撑产业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实施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行动计划,为加速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和支撑;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产业优势:实施科技园区提档升级行动计划。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动计划,增强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民生科技工程行动计划。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实施对外科技合作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范文6
在此,我代表校党委对前来参加仪式的企业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加仪式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一、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是实践“科技奥运”理念的现实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每年一届“挑战杯”赛事的举办,在大学生中营造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动科技知识的学习和传播,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的青年人才。他们在我校构建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充当了推动良好校风学风建设的生力军,为带动更多具有科技专长、专业特长的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相信,这次以“弘扬创新精神倡导创业理念促进成果转化造就未来人才”为宗旨的创业计划竞赛一定能展现我校学生的青春风采,启迪智慧之光,掀起我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又一次浪潮。
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联系社会企业力量,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实践的空间。
我们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强对外合作,建立校外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到企业学习实践,(来自)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实践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要邀请知名企业来学校开展专题培训讲座,为同学们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帮助,让同学们了解企业的研发需求和人才需求,为学生择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也使企业得到了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的参与,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三、青年大学生要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致力于推动国家科技发展。
科技的发展在于创新,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寄予了厚望。当代的大学生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致力于推动国家科技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建功成才。
这里,我向全校学生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要树立远大理想,勇攀科技高峰。大学生是促进科技发展、推动先进生产力进步的生力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同学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始终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驾驭好科技浪潮。希望你们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瞄准世界科技的前沿,追踪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今后逐步成为高新技术的领军人物,为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第二,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科技进步的关键环节。多年来,校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发展,每年都有大批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之中,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同学们要高度重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方面通过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提升同学们科技创造能力,在我校强势学科、特色学科上以及边缘学科上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提升我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创业计划竞赛,了解创业知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培养我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要加强团队协作,促进自身素质全面提高。创新创业和科技研发都需要团队力量的推动。同学们要具有协作精神,(来自)寻求不同专业的同学共同组队,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创业计划竞赛,并在创业计划竞赛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在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培养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达到更高的水平,促进创业团队取得更好的成绩,进一步推动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