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雕雕刻教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雕雕刻教程范文1
论文摘 要:教师对课程价值、结构、范围、程度、进程等问题不同的认识形成了不同的课程观,教学行为受课程观的影响,使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受到影响。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教师课程观调查问卷”,对陕西省西安市户县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课程观的转变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就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1、课程与课程观
课程是什么?施良方先生在“关于课程问题的四十年学术争鸣”中,收集了课程的50多种意义,其中包括“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等等。多种多样的课程定义也决定了课程观的多元化。经过长期的分析总结,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课程观。
在教育史初期,人类和自然的矛盾是主要社会矛盾,人类迫切需要知识去征服自然,于是出现了第一种课程观即课程是知识或学科。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兴起了一种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它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病,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于是美国着名教育理论家约翰.杜威提出了第二种课程观即课程是经验。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因此科学主义以及它所倡导的主流文化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于是就出现了第三种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其重视教育和文化的联系,关注学习者的体验,将社会因素、情感因素作为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调查方案
2.1 调查对象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余下镇中小学教师作被试, 两所学校分别是惠安小学和惠安中学初中部,发放问卷100余份, 回收有效问卷90份, 其中男性58人, 女性42人, 年龄在25岁以上,50岁以下, 教龄1一25年, 学历几乎都是本科,少数专科。
2.2调查材料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进行,所用问卷共15题。第一部分共11道量表题,每题有“完全不同意”、“基本不同意”、“不清楚”、“基本同意”、“完全同意”五个答案供选择,为便于量化,按1 ,2 ,3 ,4 ,5 赋值。第二部分共4题,多选题。主要从教师的新课程观,教学观等维度针对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在两所学校各抽取10名教师进行个别访谈,访谈内容围绕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包括对课时的调整,教师结合自身的困惑及感受谈自己的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教学观念的情况
教师的课程观,就是教师对课堂对课程的看法与理解。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如何驾驭课堂,如何指导教学,是否能够将新课程的教学观念与实际课堂有机结合,与新课标的实现有质的关联。由于教学观念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即: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看法、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以及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3.1.1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看法
在针对课堂评价标准的一题调查中,统计结果如下:选择“师生互动”的教师占71%;选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所发展”的教师占68%;选择“学生能自主思考、探究学习”的教师占61%;选择“教师对教材的充分把握”的占52%;“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占51% ,“教师的语言表达与书写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各占33%。 转贴于
3.1.2教师选择教学方法
针对“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的相关回答中可以看出,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是以学生为依据的,此比例占到97%;其次是遵照教材的实际,选此选项的教师占62%;选择“遵照教学条件”的教师占56% ,只有26%的老师选择“遵照自身的实际”。
3.1.3 在开放性问题中,要求教师就“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来谈自己的观点,分析发现,出现频次较高的是:驾驭教材的能力;课堂组织、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专业知识深厚。另外还包括:知识面广、分析与整合知识点的能力;搜集资源革新课程的能力,等等。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来看,教师观一致的方面体现在教学方法的依据选择和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上。绝大部分的教师都能够以学生为主体,遵照学生的发展规律,将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而在对一个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中发现,教师的基本素质被排在首位。这种差异可以说明,教师的观念还在不断地更新与碰撞当中,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的权衡比较,才能扎实并且有效的转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观念。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处于不断地更新与碰撞中,这对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不仅需要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还要求学校,社会对教师的培训给予支持。上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观一致的方面体现在教学方法的依据选择和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上。绝大部分的教师都能够以学生为主体,遵照学生的发展规律,将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而在对一个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中发现,教师的基本素质被排在首位。这种差异可以说明,教师的观念还在不断地更新与碰撞当中,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的权衡比较,才能扎实并且有效的转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观念。
4.2提升教师的课程观与教材研发能力。教师的课程素养须进一步提高。因为教师的课程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师研发课程与创建特色课程的质量。一是要提高课程意识。二是强化课程知识。三是提高课程能力。教师能够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和课程结构,使课程的实施更灵活更开放。这不仅需要定期地对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的集体培训,更新其内在的知识结构,更需要教师主动的参与到课程开发的观摩和讨论当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积累经验,提高驾驭能力,找到适合自身成长需要的课程。
参考文献
精雕雕刻教程范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方面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以致教师普遍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进来曾对国内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2.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这突出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忧郁、敌对、恐怖六个因子的均分明显高于常规。
近年来,媒体频频披露教师体罚、虐待学生的事件,引起了舆论界的广泛关注。这些极端的现象往往都是因为教师心理压力过大所造成的恶果。因此,努力并积极缓解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刻不容缓。
二、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一)内部因素
1.工作方式转变带来的压力。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习惯向学生机械地灌溉知识和题海式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原先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要顺应新课改的需要,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深入透彻地理解新教育理念,钻研教材。这在无形中就会迫使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高素质要求带来的压力。教师通常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被视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工作”,因此,对从事该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很高。现代教育更是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然而,所有这些要求仅仅靠教师个体的努力是无法达到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提供的各种支持性条件和时空性条件。这种条件正是目前还不完全具备的,如职业发展机会匮乏、经济条件匮乏、权利参与有限等。因此,“不胜任”的心理压力构成了教师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二)外部因素
1.社会对教师角色定位过高。教师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此,教师常常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忽略自己地七情六欲,而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内心的角色冲突。社会和家庭将学生品德教育、能力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完全交付给教师,这种过度依赖教师的心理,使得学校不得不将社会、家庭应该承担而没有承担的责任承担下来,就是说,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它不该也无法承担的重任,而教育好学生本应该是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完成的任务。
2.评价标准的变化。新课程实施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这些评价标准的提出是有利于教师更加积极地投入和执行新课改的,但在对教学效果评价时常常落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仍是着眼于分数、升学率。因此虽然不少教师也开展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但只把它当作“调味品”流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不知道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尽快转变角色,还是保持原有的工作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来应付沉重的升学压力。兼顾两种标准,使教师身心俱疲,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仅就上述几方面看,教师的压力源出多头,压力确实强烈而持久。
三、缓解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的措施
(一)教师自身方面
1.更新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与学习过程。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明显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们应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将自己看成是学生成长的领导者,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观念的更新和先进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是推动新课改的必备条件,是缓解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2.提高专业化水平。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核心内容,专业化水平不仅决定着教师的角色行为,而且也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独特性所在。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职前培养或职后培训来实现,但要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3.增强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在教育信念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师教学效能感越强,对学生的自主性及教学效果越有利。由此可知,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强,其自信心越强,获得成功体验的次数也越多。因此,在新课改过程中增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是减轻心理压力的途径。
(二)学校方面
1.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创设良好的学校人际环境,减少教师的压力。学校管理者应推崇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模式,改变过去无视教师心理需要的做法,重视教师的心理发展动态,根据教师的职业心理、个体差异,深入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和协调工作,尽量减少或避免管理过程中的人为挫伤。同时,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校人际环境,这是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2.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面临的压力是大大增加了,学校应树立“教师也需要心理保健”的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对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为教师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提供疏导、排解渠道。
(三)社会方面
1.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地位。必须彻底改变基础教育“吃不饱,饿不死,养得活,长不好”的现状,通过增加政府教育资金投入,完善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条件,从而最终实现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增加教育投入可以使小学教师获得与其工作量和地位相匹配的劳动报酬,实现教师地位待遇名副其实。
2.社会、家长应正确认识新课改,给教师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对教师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传统的以一张试卷评定教师标准的思想在社会和家长的思想里根深蒂固,教师着这样的背景下参与新课改,无疑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了解和认识新课程改革,社会媒体也要对新课程改革进行大力宣传,使广大小学教师在轻松的环境下参与新课改,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获得意料之中的效果。
精雕雕刻教程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队伍;现状;对策与建议
在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变化万千,知识增长的速度已经超出了人民的想象,所以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保持竞争,从而不被社会淘汰。对学生负责,应该是让他们充满学习的渴望,有兴趣、有方法地学习,成功的教育能培养出全面地、自主地、有个性地发展的学生。从2004年课改启动,并在全国逐步推广,本质就是想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谓新课改就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的就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顺利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对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进而提出好的对策和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含义
课程改革不是指简单地改换教材,而是有以下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的改变
由以往侧重知识传授转变为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在实验中思考并获得新知,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的改变
课程架构要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设置一个均衡、合理的结构,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以往单一及固定的模式,同时加强艺术课程和技术课程。
3.课程内容的改变
删掉“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更多地结合与生活、科技和社会相联系的“活”的知识。改变读死书、死读书的状况。
4.课程实施的改变
强调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的改变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信心的提高,对学生的选拔和评价标准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并且是具有针对性的。
6.课程管理的改变
为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全国教材统一的管理,让教育者管理的主动性更大。
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抓好新课程改革,就要抓好课程改革的主体即教师的建设,所以,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否关系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成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
1.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搞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如何打造精英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是顺利进行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真正将职业道德、思想道德和职业行为作为教师考核评估中的重要因素,通过评选表彰先进教师,树立先进典范。
2.抓好教师自身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提高队伍质量
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和佩服,才能让学生有向老师学习的欲望。所谓德才兼备,就是指思想觉悟高、道德高尚、基础知识扎实、功底深厚、业务水平高、精通本学科和相邻学科的系统知识,能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的教师。所以从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入手,使更多老师成为骨干教师。
3.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
影响教学的第一要素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授课质量。传统的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输而忽略了知识以外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的传授,这种死板教学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也无法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主动统一的发展对新课程改革影响重大。
为了适应新课改形式的需要,教师也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知识的深度和高度,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4.加强教师内部管理,提供更多的业务培训机会
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需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内部人事工作改革,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同时,要鼓励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学历层次,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让教师一直处于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良好状态。
三、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据统计,目前高中专任教师超编严重,已经浪费了很多资源,对于高中数学、物理的教师超编相对较多,而外语、生物和政治课的教师严重不足。这就造成了高中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科分布不均衡,各个区县和农村教师分布严重失衡现象较普遍。
2.教师质量不高
学历作为教师受教育程度的标志,虽然不能完全准确反映和决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但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只有提高教师学历的层次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虽然在学历方面给教师提供了很多提升平台,但是依旧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高中教师学历的达标率依旧比较低,距离合格达标率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后期努力,提升学历水平。
3.存在较多民办教师的问题
高中教学对专业基础和专业训练要求更为严格,而聘教的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专业知识面狭窄,上课难以吃透教材重点,不能把握难易程度,容易照本宣科,离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还差得很远。所以,对于民办教师的整顿、培训很重要,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合作。
4.存在拖欠教师工资和教师工资微薄的问题
虽然国家对教育行业的投入和资助力度逐渐提高,使教师的待遇有所提升,但由于种种原因高中还是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教师工资悬殊较大,工资微薄,这也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于新课程改革更是不利,这需要各级部门的重视和积极解决。
四、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依据,从古至今,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给予了教育最大的重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教育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高度尤其是基础性教育,所以,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教师是众多行业中比较辛苦的,长期以来,教师教书育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呕心沥血,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社会。所以,我们要有“发展教育、师资在先”的观念,把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重点发展的位置上。
2.提高教师队伍的合作能力
教师之间既要有竞争,也要有合作,应该在教师队伍中形成有序、和谐、促进的竞争模式。教师间的合作既包括同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也包含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这就代表了合作不单单是专业知识间的沟通合作,还有对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合作,包括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学应如何适应课程培养目标要求。
3.加强教师业务进修培训基地的建设
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而不是强迫学习,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科技的结合,而不是死板地灌输知识,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中完善学生的人格教育。所以,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对老师的要求也不再单纯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有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给教师提供更多业务进修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010年度重点项目“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TER2010-0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精雕雕刻教程范文4
关键词:木雕艺术;造型语言;表现手法;现代装饰;传承
一、传统木雕装饰艺术
(一)培田建筑木雕概况
培田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源溪上游,是一个客家血缘村落。其民居木雕装饰主要是传统的吉祥如意、功名利禄等世俗题材,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木雕精雕细琢,格调高雅,反应了明清培田人民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官厅建筑装饰木雕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二)以官厅为代表的民间传统装饰木雕艺术形式形成的因素
1.自然条件因素:培田村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各种动植物也为官厅木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而大量樟树是雕刻良材;2.政治、经济因素:清康熙至乾隆时期国力强盛,人们不惜巨资建房屋、修门楼来光宗耀祖。木雕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艺术风格从简洁趋向华丽繁缛;3.社会文化因素:在明清时期的培田村耕读之风贯穿了整个吴氏家族发展的始终,这在培田建筑木雕上有深刻的体现。培田文化同时还受到浙派、赣派文化的影响,其木雕作品比中原传统木雕具有更浓厚的文人气息;4.工艺技术因素:木匠把动物、花草和生活场景、历史故事作为题材内容组合成自己的造型语言,风格奔放自由,装饰图案流光溢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官厅为代表的清代木雕艺术
1.大木装饰
(1)官厅中堂抬梁式的屋架,支撑着屋顶的重量,选用的木材粗壮而平直为“刚”,在浮架与栋柱连接处雕刻植物的纹样,线条柔而自然为“柔”,再铺以金色,整个屋架刚柔结合。以黑为底色,两侧有红色的带状,更具装饰性。两侧浮架上镶嵌着平安富贵花饰,喻示着主人祈求富贵、平安的心愿;(2)梁是与立柱垂直相连的横跨构件,是建筑构架中最重要的构件,中堂的梁中部雕刻着双狮献瑞,狮子神情活泼,体现培田村“仁”的思想,示吉祥。两端各雕饰着两条腾飞中的麒麟,形态生动,麒麟是瑞兽,也是吉祥的象征;(3)中厅前檐廊的卷棚轩是穿斗式的结构,由弧形的椽子一根根排列,两端有简单的雕饰,檐廊的梁架镶嵌着两个莲花宝瓶,表示君子洁身自爱,也表示政者为官清廉,即起结构作用,又是重要的装饰构件。卷棚轩下与立柱连接的是月形枋, 两端雕饰着在腾飞中回首远望的麒麟。卷棚轩位于前檐,光线足,装饰效果很突出;(4)雀替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段是一条替木,下段是从柱中外挑出的装饰斗拱构件承托着替木。官厅下厅的鲤鱼雀替是镂空雕刻而成的,又整合了圆雕技法,双面对称。整个雀替大面积是由海纹构成,中间一只迎着海水奋力跃起的鲤鱼,鱼身铺以鎏金,这正是鲤鱼跳龙门的故事,鼓励子孙后代要上进,反映明清时期培田居民对教育后代的重视。
2.小木装饰
(1)丹凤朝阳。凤凰的形象被安排在画面中部偏下的位置,单足站立,回首仰望,展翅欲翔,画面上部刻画出树木与云雾的形象象征丛林,似乎在为鸟儿的展翅飞翔提供广阔的空间。太阳处于画面的左上方,与鸟儿头部扭转的方向形成呼应。凤凰,是民间的瑞鸟。丹凤朝阳,比喻贤人赶上了好时机。喻示着培田人民希望遇到伯乐赏识自己的才华的心愿;(2)龙腾虎跃。龙的身体上半部分呈倒3形,呈奋力向上的腾起状态,矫健有力,龙鳞缜密、清晰,龙头微抬,长大嘴巴方佛在嘶鸣,形态逼真。此龙为四爪龙,在民间四爪龙喻示着祈求风调雨顺的心愿。老虎站在一棵树下,与龙遥相呼应,尾巴上翘,前身微倾。有趣的是老虎的头部竟然长着猴子的脑袋, “猴”谐音“侯”,反映了为政的官员想要封侯的心愿。如蛟龙飞腾、猛虎跳跃,形容威武雄壮、生气勃勃;(3)王猴福鹿。树木和瑞草占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一只猴子在树枝上攀爬,此时正回头张望,仿佛在时刻观察着周围的风吹草动;另一只猴子拿着一根木棍,伸手鼓捣着着一个蜂窝,形象地描画了猴子顽皮的天性。地上的是雌雄两只鹿,雄鹿站在石头上,回首用左后蹄噌着嘴巴,一副轻松、闲暇的姿态;雌鹿闲步在石头下,回首仰望着雄鹿,头部扭转得十分自然,似走而停的瞬间动作表现的生动到位,似乎在传达着绵绵的情意。画面精细巧妙,繁而不乱,让人赏心悦目。“猴”谐音“侯”,候为高爵,“鹿”谐音“禄”,也暗示了官厅的主人封官加爵的心愿。
二、官厅木雕与武夷廖家大屋木雕的造型差异
(一)武夷古民居的建筑装饰木雕造型
武夷木雕比较多的是注重纹样的构成,装饰图案往往存在一个中心点,中心点由象征着吉祥如意、功名利禄的历史故事、人物情节、动植物和器物构成,其他部分都处于从属地位。其四周布置同量、同形、同色或是形相似的纹样。根据纹样在空间的布置来决定对称与否,交代图案组织单元的整体布局;根据各部分纹样力量分布情况决定其平衡感,这种把各种几何图形按规律组合起来的构图法带来了不同的视觉效果,也是武夷民木雕具备装饰性的重要因素。大部分是镂空,其在采光和空气流通的功能上比培田木雕更胜一筹。由于大部分是直线构成的图形,构图上讲究的是比较规整、严谨之感。
(二)官厅木雕的造型艺术特征
官厅反映了培田村木雕的特色,跟武夷木雕相比,其特点在于每块木雕都是一幅完整的有情节故事的画面,构图饱满,造型准确,色彩铺以鎏金,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仔细观察其造型,线条节奏变化及疏密对比强烈,富有韵律感。在动态造型上,抓住大的动态,各个物体之间,通过不同的层次来营造他们在空间上的节奏和距离感。雕刻手法主要以镂空为主,结合阳雕进行。在处理结构和纹理时,也十分重视节奏感和韵律美,给人的是舒适而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感受,凝练而传神。1.装饰性:工匠们发挥了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在各种造型中,形体准确生动、块面节奏感强、线条洗练灵活,且直线和曲线在互相取长补短,刚柔相济,在对比中寻求和谐统一,美不胜收;2.构成形式:官厅木雕的构成形式主要有三个方面:疏密关系、平衡关系和点、线、面的构成:(1)官厅木雕装饰巧妙的体现了对疏密关系的处理上,装饰空间和单个构件都尊崇这样的法则,疏密变化,韵律感强,疏密在画面上形成对比;(2)平衡关系包括刚柔平衡、动静平衡和繁简平衡,调动各物体要素形态间的关系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3)点、线、面的构成给培田木雕增添了趣味性进和可读性,仔细研究每块木雕,其实每块木雕都是由一系列的点、线、面组成,传达出一种延绵不断的意境。
三、结语
官厅为代表的培田建筑木雕装饰的绚烂多姿,如何继承官厅传统的木雕装饰文化,如何让其融入到现代生活,就需要我们要对传统木雕文化进行分析,从中吸取营养,不断探索传统与现代在美意识上结合方式,创造出带有传统精神的现代风格。本文通过对官厅木雕艺术特征的分析,希望官厅的木雕元素能在现代建筑装饰中有所延续,形成民族性、地方性的建筑特色,使民族文化能够在创新中继承。
参考文献:
[1]吴国平.《八百年的村落》[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
社,2002.9
[2]李秋香.《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村》[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8.1
[3]唐星明.《装饰文化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9
[4]潘嘉来.《中国传统窗棂》[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9
[5]萧春雷.《阳光下的雕花门楼》[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
出版社,2002.9
[6]晚新华.《三雕精华》[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
2005.1
[7]吴筱荣.《木雕艺术教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