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1
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科学内涵
1、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主要是将人作为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主体、动力和目标,关注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以及理想等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关注人的生存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肯定人的尊严和与人性相适应的发展条件,关注每一个人、激发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追求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一种关怀。要在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到人文关怀,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认可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是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占据着核心位置的主体,要实现和谐社会建立,就必须先从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做起。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科学认识人存在的价值,明白人是实现和谐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动力,人的和谐发展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发展。
(2)尊重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进行,人作为物质生活及政治生活的主体,在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要在关注人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人的精神文化方面需求的满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从医学的角度理解,就是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对人们的心理认知和情绪行为以及意志等方面加以调节改变,达到消解心理压力、治疗心理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讲,即通过运用语言或非语言了解沟通的方式,改善对方的心理状态,利用对方认知、信念及态度情感的变化接受所需传达的思想,从而转变其不良心理状态,消除思想障碍。它是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促进人们心理和谐的科学手段,因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且有较强影响力和说服力,在实际思想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心理疏导的应用。
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关系
人文关怀主要是对人进行科学全面的认知和理解,而心理疏导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具体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心理或思想障碍加以疏通和排除,促进人们思想意识和素质的提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都是为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水平为目标,人文关怀引导着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方式,心理疏导工作体现着人文关怀的具体要求。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1、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要严格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主体性,树立关注人、关心人的价值方式,关怀人的价值意义,促进人的科学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不只是对人在物质层面上进行关注和支持,还对人在政治及精神领域进行关注,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心理疏导注重对人心理和思想上的关注和分析,在充分尊重对象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情况,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进行,是科学发展观在政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2、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满足时展要求的体现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思想政治工作由传统的“说服教育”转向“理解沟通教育”的形式,增强了说服力和影响力。社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人们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压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从这方面入手,加强对人们精神疾病的缓解和改善,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和谐。积极引导人们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完善,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将个人价值与他人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使之相协调统一,这也是顺应当展的需要。
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新的社会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进行政治教育,实现社会价值,还对促进人的科学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要的内容和方法,对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提供了良好的实施途径,也给其指明了工作方向。在具体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注人的内在需求,充分考虑不同人之间的思想差异和接受能力,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建立和完善和谐管理模式的重要方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加强人们之间的平等交流、尊重各种人本需求、重视心理引导等方式体现人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和谐管理。
三、有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
1、深刻理解和把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有效实现和落实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念,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以科学的理解和掌握,并将其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性和道德性的层面上,而是更加注重思想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与观念性,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关注教育对象的个性、情感和人格等,做到教育客体性与主体性的客观统一,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深刻把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科学内涵和本质,才能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将其落实,发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
2、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模式
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境,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好地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就需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不能依旧按照陈旧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认识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局限和效果的有限性,思想政治内容和观念的更新需要有与之相协调的教育理念来实行。同时,依据时展要求和工作经验,对工作模式加以创新,改革思想工作中的工作形式,不仅要进行思想内容的教育,也要有人本性的思想传播。
3、坚持生活化、人文化的思想原则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2
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的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化学教学中融合科学思想与人文教育,是新课标推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在预设中重视人文教育
化学新课标确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为本位的教法,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确立与新课标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先进理念,把人文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中。在备课中,教师要把各知识点的人文教育目标提炼出来,想好这节课可以给学生渗透什么样的人文精神。例如,《空气》这一课,涉及了当代社会难题之一――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我通过网络搜索到空气污染的多个触目惊心的画面:烟雾中的城市、烟尘粉尘污染、农田大气污染、小炼油厂、土法炼焦、市区垃圾焚烧、光化学烟雾等,同时把世界近年发生的典型空气污染公害事件向学生介绍,使学生对全球空气污染状况和危害的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
二、在体验中感悟人文教育
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化学课程中的体验可以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或社会实践,可以是观看教师演说、演示实验或录像资料,也可以是过去储存积淀的经历的唤醒和激活。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伴随着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并且培养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例如,结合“水的净化”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教育;结合“化石燃料的燃烧”对学生进行环境污染的教育;结合“二氧化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温室效应”的利与弊的教育等。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事件,使学生触“境”生感,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提高环境道德价值观。
三、在实验中渗透人文教育
化学实验本身存在着物质与物质、物质与现象、现象与现象、物质变化与变化等诸多关系、充分挖掘化学实验中的人文教育因素,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注意每一个细节。如;每次使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结束后,我都及时对尾气进行处理(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不直接排放,以免污染空气。总之,通过化学实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人文教育的内化过程得以进一步继续和发展,这种教育的效果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代替的。
四、讲述化学史,熏陶人文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穿插讲述科学发展观、发明的历史及科学家的奋斗故事,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例如有英国学者认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与化学相关的有四大发明中的造纸、火药,南北朝陶弘景发现的焰色反应,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司母戊鼎,近代的侯德榜制碱法,世界上首次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核糖核酸等,通过介绍上述成就,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热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制定策略,凸显教学过程的人文情感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reflect the scientific humanistic concern. The "social standard" value loc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to some extent, obscured its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This is the main reason that the actual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is poor.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core status of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from the unified set of the inpidual value and the social value, the intrinsic value and the external value.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一直非常突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很多,目前学术界主要从认识观念、工作机制、工作队伍、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层面的实际效用性或者说对其社会功能、社会价值比较看重,而对其本身内在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极追求的人文关怀价值重视不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常常流于一种较为表面的工具理性层面,理论建构和实践模式都很难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有所突破,所能发挥的作用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进一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建构与时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
一
“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它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它始终具有一个中心的或者核心的支点,那就是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在当代,人文主义表现为对现实的人的一系列基本人权和自由的保障,其实质在于对个人人格尊严和价值、对个人独立自主地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各种努力的肯定、赞同与支持,是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意义应当是具有人文价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应当以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以关心人、激励人、尊重人、提升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宗旨,尤其应当以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关注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来体现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无论是精神、意识与观念系统,还是规范、制度与组织机构设置,都无不体现着一定的人文旨趣,表达着某种程度的人文关怀。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的教育,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为其灵魂与精神养分的,也都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为作为发展的动力与根据的。
但是,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单方面强调关于人是社会产物的观点,仅定位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本体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忽视了人的个体追求和价值,对实现社会培养目标的能动作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眼光没有落在对大学生个体人格尊重和人性的完善上,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种被强加的义务,是一种外界强加的东西,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与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形成了某种隔膜或交融之屏幢。
应当承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的价值定位对培养服务型的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当今科技飞速发展,新产品新文化层出不穷,创新成了一个国家的灵魂,培养服务型的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环境中生存并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立足于培养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具有独特的个人品格和思维风格,这种只见“社会”不见“人”、忽视人文关怀的价值大学生思想教育定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事实上,社会的发展虽然决定着人的发展,但是人并不是社会存在的消极产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绝不是被动的,人是能动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以其能力和智慧,在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教育中在实践中改造社会的。教育之所以具有社会价值,正是因为教育培养了更好地改造社会,也更好地改造人类自身的人。脱离了对有生命的人的个体尊重,脱离了对个人自身发展目标追求的关怀,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我们客观而全面地挖掘其本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造成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多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1、忽视人的主体意识
在高校,教师与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物质因素,两者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关系。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Kohlberg)和班杜拉(A.Bandura)等人曾提出自主主义德育理论,他们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反观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规范式教育为主要特点,重规范轻人格,仍然是刻板的灌输、管理和训练,强制学生服从的“美德袋”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就像机器一样制造出规格相同的产品,培养出来的学生极为注重外在制约力对自己的制约作用,而较少以一种内省的方式审视自己的行为有否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的真义,结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简单明了地给予学生完整的基本理论知识,但也极大地造成学生独立意识、主体意识的缺乏,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理性思考,限制了人的全面进步和人的个性化发展,与关心人,尊重人的本质,张扬人的个性的人文关怀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
2、忽视了人的自主选择
我们知道,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授体,而受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受体,教育是师生双方的共同行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主体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下进行的自主活动。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作加工和制作的对象,把有关政策或文件规定等外在因素作为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模式的标准,以此来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独断的态度和注入的方式(即“填鸭式”)向学生灌输关于“应该、必须、不许”的信息和教条。学生几乎没有选择权,只有被选择、被决定和被加工的权利;教育者总是把学生被当成一个消极防范的对象, “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通过强硬的纪律、严密的管理秩序、量化的评价手段和毫无情面的惩戒措施,严格地控制学生的行为和成长过程,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对抗性心理也就在所难免了。
3、忽视人的情感因素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反复修改的法定教学大纲,有比较系统的教材,有严格的考核办法,有培养师资的专业,而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却较少关注。在许多教师的眼中,认为只要能把思想政治理论完整地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忽视了对学生的成长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极为重要的情感教育,认识不到学生强烈的主体性独立意向。忽视了大学生在情感上的需要及需要的不同层次;缺乏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指导;缺乏激发学生情绪体验的手段和方法,否定了学生的感性生命。这这当然无法激起学生的热情和道德情感。
由于学生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极易产生消极的态度,引发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阻碍自身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以至在实际行动中缺乏情感动力,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唤起学生内心的认同和共鸣,难以使学生的行为发于情、出于自愿。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树立科学理性的价值观,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均衡并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培养人、塑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作用,应该说,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提高实效性的起点。
“价值”在哲学意义上是个关系范畴,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属性。即客体对主体有用性,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肯定的关系,价值同时取决于主、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科学理论基础,有着独特的规律和功能的学科,其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1、从价值主体的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系中,主体既是个体(青年学生),又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一不可、不能偏废。从个人和社会关系来看,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要通过社会上其他人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光靠自我活动,是无法实现自我满足的。同时,个人又必须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才能换取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满足。因此,只有先是一个自尊、自爱、自信的人,才能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有道德的守纪律的人。一个人没有自尊心,也就没有责任心,也就很难实现社会价值。个人发展愈充分、愈完善,对社会的贡献就愈大,而社会愈发展,就愈能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使青年学生不断健康成长,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离开了对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会荡然无存。注重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不但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巩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而且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
2、从价值内容的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内在价值是指一个价值本身就有价值,无需依附于其它价值而找到自己的存在;外在价值是指一个价值本身无从显示其价值,它必须借助于对其它价值的附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内在价值是指其本身所具有的优化人的素质、完善人的个性、提升人的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外在价值则是指它通过社会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所体现的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体现和发挥,内在价值只有转化为外在价值时,才能得到证实。因此,要想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外在价值,就必须注重其内在价值的实现,更何况,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内在价值。注重人的内在价值的实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只有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才能实现人的精神素质和心灵境界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是更尊重多样性的思想、多样性的价值和多样性的文化的社会,与之相适应,未来多样性社会必然要求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未来的教育追求的不应当是相似性和类同性,而应当是个性,应朝着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致力于使每一个学习者所具有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强调在尊重每个受教育者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不是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成为某种模式的统一规格的“才”,而是使他们成为完整的“人”,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徐长福,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看“人文关怀”问题[J].哲学研究2003.3 :38-39
[2] 蒋永华,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9:24-27.
[3] 余小茅,人文关怀:教育研究的另一种思考[J].教育科学2002.10:18-19.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4
当代大学生思想极为活跃,个性张扬,同时又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急待关注的心理问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要实现人才强国,培养对国家有利,对时代有益,对家庭有贡献的大学生,需要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容建设。
一引导大学生思想进步
大学生思想进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首要内容。人的思想必然产生自我意识,没有自我意识的思想不是真正的思想,人的自我意识涵盖价值的实现,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生存及生活的意义等范畴,因此,引导大学生思想进步就是引导并促成其全面素质的发展。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进步一方面要着力在在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上,引导他们去探索生命的最终意义和价值;一方面要着力在社会层面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的共同理想与价值观上,使其生成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支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科学方法,直接影响其个人成才和价值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既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做好引导大学生思想大学生思想进步,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
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独自子女不占少数,一般来说,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自我接纳障碍存在比较普遍,具体来说就是在独立性、勤俭节约等方面存在缺陷。这些大学生或者深受父母长辈的溺爱,自理能力较低;或者家长无暇顾及,只是本着“重智轻德”思想不断给予压力,使其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要打破这一定式,除了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和学校生活上多加以关心之外,还需要与家庭建立配合。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使得家长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早已精疲力竭,孩子一上大学许多父母自以为长舒一口气,但是,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障碍解决特别需要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所以,思想工作还必须紧密及时地与学生家长沟通,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要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思想上全面进步。
二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同于单纯的个体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还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伦理尺度,道德是人格素质的核心元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立足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通过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认知,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激发丰富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培养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当前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工作需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有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自身辨析能力尚弱,自控能力较差,在没有引导的前提下不能正确分辨善恶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这就需要大学思想工作加以引导,工作中还需要注重方法,因人而异,使其偏离的道德观念得以走上正确的方向。
2.纠错,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世界里,呼吸着轻松无羁的自由空气,思想观念很容易想当然地自由化,只知道追求所谓自由,而不明白所有视域下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由是会被剥夺的。对于思想道德层面出现问题的大学生,一定要明确地指出错误,纠正心态督促其改正,因为对于几个个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忽视,微观上可能导致几个人的思想品德指向问题,如果放任发展,最终会造成一个群体的社会问题。
3.示范,在加强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工作的同时,还应在教师队伍相应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包括网络用语都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一代学子。这里包含两层意思,首先,一个自身道德水平不高的人即使满口仁义道德也没有说服力,不能使人真正感同身受,更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其次,根据普遍哲理对事物发展的看法,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有其与时俱进的品质,道德也不例外,不加强自我学习就无法开展工作,守旧落后的道德标准对于学生只能是一种缚束,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除了在大学校园一直贯彻的尊师重道,团结同学,尊老爱幼等道德要求外,当前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还特别需要关注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在学生毕业之前对其灌输职业道德理念指的是:敦促其努力掌握专业技能,使其能够胜任岗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把心态摆正不犯政治与经济错误;灌输其善待他人与奉献的优秀品质,使其能够和同事和谐相处克己奉公。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人生
1.尊重大学生的成才和展才需求,关心和包容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差异,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展式自我的意识,做到因材施教。针对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人生目标自怨自艾的情节要多加以鼓舞,发现其独特的闪光点,帮助其重塑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于那些不能认清自身“资本”,心态自负的学生在不打压其积极性和成才心态的前提下,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找准人生定位。
2.要对于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误区充分关注并有针对性地一一纠正。人生价值蕴含了人对于社会的贡献、责任以及社会对人的尊重、满足两重含义,针对“奉献意识弱、索取意识强”的错误观念,要加强思想教育与政治学习;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大学生群体还出现了“追求奢侈享受,摒弃艰苦奋斗”的错误观念,加之部分社会媒体的误导与渲染,这股不正之风渐入人心。对于享乐主义危机,大学校园中更要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面典型,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新时期大学生有理想追求,但动机趋向功利化。针对拜金主义观念要加强引导而不是盲目打压,要帮助学生树立“立足社会需求,实现个人价值” 的正确价值观,教育学生把个人奋斗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增强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把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放在首位,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关系。
四关注大学生权益的维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生存状况的变化和大学生权益意识增强的现实背景,尊重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积极创设必要条件促进大学生权益维护的实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1.要强化教育者的服务意识,全力维护大学生应享有的权益,保障大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发展状况、所学专业发展前景、师资队伍水平等基本情况的知情权,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在学校资金、管理人员相对充足的条件下,为毕业生提供与市场接轨的实习基地或产业园区,让学生接受社会教育的同时获得合法的劳动保障。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5
中国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逐渐形成的以突出人的价值,高扬仁爱精神,重视伦理道德,追求理想人格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儒家学派的早期典籍中,就已出现了很多地表现和阐释。而且,像“人文”、“人道”、“人性”这样一些表述早期人文思想的概念范畴,也已普遍被当时的人们所采用。如“人文”一词,主要是指包括社会人事在内的各种文化现象。《易?贲》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文明应该有节度有限制,而这个节度限制的把握,是靠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问题决定于人为,这谓之“人文”。这种高扬人的主体精神,肯定人的社会作用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而突出。教育家孔子更是非常重视人的价值,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他概括出了“仁”这个体现中国古代伦理政治思想中最高价值的范畴。其实,就儒家的仁学而言,其中就有“人”的意思。所以,孟子亦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这种对于主体的“仁”,即人的价值的重视,是传统人文思想中最值得关注的内容之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张重人轻神,先人后神;二是坚持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三是推崇善恶兼有,教化为本;四是强调人兽之辨,人为至贵;五是提倡孝悌为本,礼义当先。这种观点是比较中肯全面的。笔者认为,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传统人文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此,我们不妨从个人自身的发展、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精髓进行简单的梳理。
第一,从个人自身的发展看,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注重德性修养,自强进取。孔子曾主张通过“吾日三省吾身”来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到了宋代的朱熹,进一步提出了“居敬察省”的道德修养理论,强调对人、对事、对学问,始终保持一个郑重而不苟且的态度,要求通过时时反省检查自己,不断加强道德修炼,培育理想君子人格。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始终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张扬的是君子刚健自强,发奋进取的决心,这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追求进取,实现美好理想的精神动力所在。
第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推崇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共同的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一”。它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现在看来,就是要提倡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传统文化人文思想追求经世济民的社会责任。从《大学》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到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豪迈气概;从范仲淹“远近皆忧”、“先忧后乐”的济世情怀,到清代顾炎武提倡的“天下兴亡,匹失有责”的勇敢担当,无不体现了古人经世济民的社会责任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仁人志士、英雄人物层出不穷,在善恶交锋、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他们挺身而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当前语文教育中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基本上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告终。可是究竟什么是“人文性”,在教育中的人本主义和语文教育中弘扬人文性的关系怎样等问题,人们并不清楚。许多人只是当作一个口号,而不是有着科学合理内涵和实践意义的理论原则。据北师大杨寿堪《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人本主义,英文为“Humanism”,源于拉丁文Humanitas,在古罗马西塞罗时代,本意指人的教育,意指通过教育(教化)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与训练。而人文主义是一个文化学概念,指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思想文化运动。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道德、情感、人性的完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
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儒家教育到今天的“大语文教育”及“素质教育”,都把教育当成是唤醒“人”这个主体性的事业。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爱,具体体现是和谐精神、负责精神和合作精神――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和人与自己的关系。事实上,按照孔子学说某种意义上讲,人文教育就是“成人”的教育。它有着不同的要求,最低要求是使人成为人;较高要求是使人成为较完整的人,即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最高要求是使人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当然是一种理想追求。夸美纽斯曾指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这就是一种基本要求。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航海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式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不断拓展,国际航运中心东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势必将激发对于高素质、复合型航海类人才的渴求,因此,符合时代需要的航海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指导思想明确地指出:“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既要与全球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相协调,又要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高等教育要更加重视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要更加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终身化、国际化是新世纪教育时空领域的进一步扩展”。对于理工科特色的航海类专业来说,其承担的远洋跨区域航行接触和交流极其广泛地特点,必须加强专业人员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成为一个新时代背景下自觉地参与国际交流,进行文化传播,展示大国人文内蕴合格的航海人。所以在培养能够承担世界航运中心建设历史使命的战略人才时,深入加强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及相应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航海教育中人文素质的诠释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核心是培养人的素质,即建构真、善、美和谐发展的人格。高等教育应把培养青年一代的人文、艺术与审美修养、弘扬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重要职能。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中解释说:“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主要包括哪个方面的内容?我们怎样才能具备人文素质呢:
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道德、语言等知识来富足自我的精神空间。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素质的形成依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二、当前航海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迫切性
1.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航海教育改革的要求。现代航海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已从技术型向技术、经营、管理的复合型转变;从专业型逐步向宽厚型、复合型和开放型转变。航海类学生除了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提高相应的素质,还要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并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变化。
2.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适应未来国际航运发展的需要。随着航运市场“东移”,航运界对航海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是否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航海人才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船舶配员的国际化,要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要求船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职业道德素质等人文素质,这也对航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航运发展的需求,航海教育中必须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3.航海职业的特点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更高。航海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具有迥异于陆上职业的时空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航海人员不但要有高度的专业素质,尤其要有优异的情感素质,或者说要达到高智商和高情商的平衡统一。首先,航海事业具有涉外性,船员以四海为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作为一名船员,代表着国家形象,理应懂得中外历史、地理、民族、哲学、绘画等优秀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礼仪修养,否则会影响国际交流,有损国家的形象。其次,航海职业具有时空广袤性。从时间看,航海长期离开陆地、家园和亲人;从空间看,海船运动范围广阔,但船员活动空间受限制,视野只有天空、海面和钢铁的船体,极其单调。海员长年累月处在十分严峻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容易产生身心失调。诸如:情感空虚无所寄托,心理抑郁无法排遣;身心能量无处释放,业余时间无法利用等。诚然,可以为海员安排一些常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但某些浅层次的休闲活动不能满足船员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惟有在校园内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只有高雅的文化艺术才能填补海员的精神领域,提高他们的人生品位,充实他们的情感世界。
4.航海专业的生源特点决定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由于航海职业的特殊性对海员的职业技术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都很高,但我国的航海专业学生多来自农村偏远地区。由于教育水平的差距,他们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较少,水平较低,还有相当的空白。他们与陆上专业的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他们对文化艺术的学习愿望非常强烈,渴望在大学里接受文化艺术的教育熏陶,提高人生的品位,升华精神境界,将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海运人才。为此,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实用性技术教育,还有更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航海专业学生不应该仅仅是谋生型的“工具人”、“职业人”、“技术人”,而应该成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平衡发展,理性物质文化与情感性精神文化平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航海类专业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知识的传授、熏陶有助于强化学生自身的内心体验。它可以帮助学生超越所学专业的约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基本伦理道德素质并促进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