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文化的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文化的设计

校园文化的设计范文1

关键词:校园文化;人文精神;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追求的不是商场般气势澎湃的场景,也不是家居住宅区那种温馨浪漫的居室,而是独特的校园文化语境。因为校园景观所服务的主要是处于学习和成长中的大学生,所以与一般城市公园所服务的群众相比,在对象上更具明确性,场所的实用性与整体的氛围感也有所不同[1]。除了环境宜人外,校园环境还要求提供学生学习、交流的场所,同时,还要展示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和治学态度。校园环境的塑造以期望通过有形的物质形态宣扬无形的精神文化。

一、校文化与景观设计的概念

校园文化分为物质形态、制度形态与精神形态,而精神形态包括校风、校训、行为方式等表达校园内一切精神形态的事物,这也正是此文中所指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不是单一的,伴随着学校的不断成长,它也愈加完善,所体现出的是物质、制度、精神形态的综合体校园文化[2]。景观设计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3]。景观设计也分别具有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它是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的有一定空间形态,而人文属性是具有文化内涵的。

二、校园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以景观为载体的校园精神文化充分发挥着育人的作用,启发、熏陶着人们的思想。校园景观映射出一个校园文化的校风、教学特色以及它的人文历史等因素。从视觉角度触及到它们的同时,它们以形式感的语言刺激着人的大脑,在大脑中产生信息,激发人们对校园的人文思想以及文化特色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

(一)学校特色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这也可以归结为在某个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实力与师资力量,这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另一个学校的标志,更是一个学校无形的名片。如以“航天、航海、航空”为特色的西北工业大学,从校园标志、校园建筑、飞机景观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工科特色,这也把教学特色与校园景观进行了良好地融合、统一,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校园风景。

1.雕塑。雕塑是一种艺术与文化的结合,校园内的雕塑更是如此,不仅表达校园的精神面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学校的教学特色。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西馆教学楼的墙面,雕有以神话传说为主题的紫铜艺术浮雕,以“嫦娥奔月”“羽人飞天”“琴高海”三个神话传说与西北工业大学以三航为特色的教学氛围融合,延续了古人飞天的梦想,结合校园科技文化符号,以艺术的形式语言,并辅以现代浮雕壁画样式,创作出了西工大特色的艺术浮雕,生动地表达出校园的教学特色。集艺术性、观赏性、内涵形于一身的浮雕,诉说着西北工业大学的学子对航天事业的不懈追求。

2.文化墙。文化墙是指以宣传校园文化特色为己任,以墙面为载体作为装饰校园景色烘托校园文化的又一特色。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的校车排队处,两个墙面以浮雕的形式展现西工大的特色,校歌的释义用浮雕的形式表现出来。长空、碧海、蓝天、导弹、飞船、巡洋舰等栩栩如生的图案讲述着学校航空、航天、航海三者合一的理想与胸怀。

(二)学校精神

一所学校的文化和精神的形成,需要几代人的追求和积淀,一所学校形成的文化精神,是学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的深层内涵。同志讲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如果没有精神追求,人就没有追求,没有动力,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知识传播的圣地与文化创新的阵地,更需要有一种精神。学校精神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稳定的、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是学校成熟度和内涵的写照[4]。

1.教学楼。建筑物首先从建筑造型、布局、色彩等外在形态上对人产生影响。高校教学楼在校园建筑中所占比重比较大。它是教学、科研、传播知识、交流思想的主要场所之一,是教育环境的最集中的物化表现。不同的建筑式样、建筑格局和细节处理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从建筑物本身所散发出来的人文精神、学校精神,使人更深刻地感知、领受。每个学校老校区的教学楼就验证了学校的发展,承载着学校的文化与历史。通过教学楼的建筑、色调以及分布能够规划学校的不同之处。西北工业大学的教学楼呈现出灰色调,严谨的结构布局,方正的建筑外形,形成了严谨的教学态度,映射出学校一丝不苟的精神。

2.学校标志。标志不是孤芳自赏的艺术,而是大众化很强的事物,应当尽可能用最通俗、最简明、最凝练的表现手法,涵盖最丰富、最深邃的思想内容。一个优秀的学校标志要准确地概括出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形象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风格特征[5]。学校的标志言简意赅地表明学校的特色,学校的校风、校训等,用图形化的语言表达文字的内容,让人印象深刻。浙江大学的学校标志由内外两个圆圈构成,两圈之间的中英文“浙江大学”,校标中央展翅飞翔的鹰代表浙大的求是精神,寓意浙江大学师生继承发扬浙大的校训———“求是创新”。

(三)历史文脉

校园景观的创作不仅融入了创作者自身的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具有代表性的校园文化凭借艺术语言以美术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以有形的形态传达人文精神及其内涵。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自有“湖光塔影”的优美景色,未名二字也是由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所起,空旷的未名湖配上周围的景色,让人心胸豁然宽广,留下了许多莘莘学子的创作诗歌,未名湖也代表着北京大学的人文气息,激励着他们向前任学习,不断奋发向上。

三、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校园环境中的各种信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大脑,激发人的感知、思想,成为人的行为动机。在一定动机指导下,人的行为、活动又反作用于环境,以有形的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习惯,校园文化是校园景观的灵魂,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具有校园文化的景观设计是一种隐形的教育,不是学校规章制度的明文规定,而是通过校园景观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传达学校精神,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鼓励在校的每位大学生都为未来而努力。校园景观是一名传达者的形象,它的受众群不仅仅是学校的师生,还有社会的群体,它是学校自身对外宣传的形象,展现了学校的特色以及人文面貌。

四、结语

高校是创造文化的地方,而文化则是高校的精神支柱,一所高校的凝聚力正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上的。高校校园的景观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高校校园的景观设计中,只有深入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合适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的高校校园景观。总之,通过有形的景观,塑造无形的校园文化,使景观和人的心理产生共振、形成共鸣、引起心灵的激荡。校园环境景观除了要求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视觉美感以外,还被赋予了文化、教育、生态等含义,这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需要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参与,需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和科学管理,从而实现校园景观的多重价值。在实现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还要注重整体的校园景观设计。优美的校园景观不仅潜移默化地宣传学校的人文特色,也能让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仍然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依然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无限向往。

作者:蒋琳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余菲菲.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2]向武.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成长与成才[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大为,尚金凯.景观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校园文化的设计范文2

【关键词】体育课程 校园文化 策略研究

1.体育课程的概念

体育课程是以学生的身体为出发点,教师通过体育教学和合理的体育锻炼,使学生体质增强,对体育有所认识,意识到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身心健康,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开发自己的认知能力,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由此可看出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2.体育课程的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实现教育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体育课程所传达的不是一般的知识,是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发掘人的潜能,开发人的认知力,创造力,理解力和想象力,提高人的体力和智力,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意识、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体育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体育课程的设计本着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力,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意志品质,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体育的学习中领会体育精神,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体育课程的设计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

3.体育课程设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体育课程设计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不断加大教育体质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多学者都是对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进行研究,有理念方面的研究,也有实践方面的研究,对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许多设想,由传统的竞技运动为主线,改为体育与健康为主线。体育课程设计的科学化,有组织性的加强内容选取,丰富课程设计的多样性。

3.2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体育课程设计中理论基础薄弱,大部分研究将重点放在实际的操作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上,这样的研究固然重要,但没有课程设计的整体理念和思路研究,失去了体育课程设计理论的指导意义,变成了就事论事的讲述,这样的研究显得肤浅。也有许多研究注重描述现象,没有过多的方法和策略,使研究失去意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能提出好的建设性意见。体育课程的设计理论如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与体育课程紧密的结合到一起,更加科学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研究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显薄弱,使许多的研究成果变成了空想和纯理论的状态,不能为体育课程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降低了研究价值。

4.体育课程的设计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4.1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理论知识建设。体育的技能与理论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过硬的体育技能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提高体育的技能,所以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在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一定的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通过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体育有一定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对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力等的提高作用,把健康和娱乐身心落到实处,拥有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校园文化建设。

4.2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竞赛环节。体育课程的设计加入竞赛环节,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气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所习得的体育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可以通过竞赛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和完善体育技能。体育竞赛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比赛的过程中放平心态,不看中结果,只注重比赛时的乐趣,团队的协作意识,使命感及荣誉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提升。

4.3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课外体育活动建设。体育课程的设计要本着为学生终身体育做基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让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课外体育活动是课上体育活动的延续,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做到课上课下两手抓,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体育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组织课外的体育活动,课下增加体育社团和体育竞赛的组织,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与学生多交流,使师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氛围。

4.4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创新性。为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丰富体育课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体育课程不能是一味以原来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在体育课程设计中应加入新的元素,创新体育课的项目。例如在体育课中加入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做到寓教于乐。也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入到体育课程中,人们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能感受到快乐和放松,愉悦身心,对传统体育文化充满自豪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及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翟奕轩,以和谐校园文化推动体育健康课程建设[J].上海

体育学院学报,校园文化,2009,2,305-45。

[2]徐颂峰,体育课程“课韧庖惶寤”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校园

体育文化建设,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1。

[3]郭雅,聂东风,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现状与建设策略,西

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6月第33卷第2期

[4]王乐,略论体育健康课程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教学与管

校园文化的设计范文3

[关键词]技工学校 校园文化 建设

现代企业非常强调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完善,而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材的技工学校,更承担着教育和传承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推进师生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提升学校品位。

1.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技工学校的校园文化蕴含了学校在办学理念、制度管理、学习生活、精神风貌等各方面的体系风格,是一所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综合体现。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魂,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成熟的重要标志。

技工学校是中等职业教育和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初、中级职业技能人材培训的重大职责,在提高受教育者文化、技能等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大力推行的当下,技工学校应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密切与企业的联系,进一步规划和建设有技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已尤为迫切。

2.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设目标

技工学校当前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培养目标就是,以育人成才为中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受教育者的文化、技能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企业、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技能人材。

技工学校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就是围绕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培养目标,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德育教育,逐步健全和完善学校规范制度的实施和管理;同时,可借助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体系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保持学校教育学习工作开展的连续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最终达到打造健康,文明品牌特色技工学校的目标。

3.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技工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应包括:学校办学理念、规章制度的实施与管理、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校风校貌以及班风学风建设、宣传等。

在这个体系当中,办学理念是精神核心,制度规范的有效实施和管理是有力保障,多媒体资源与平台的大力宣传是扩大影响的途径,三者互为条件、相互作用,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

3.1加强校园文化的精神建设

技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基础,体现了全体师生员工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教育学习模式。因此,要建立符合技工学校办学特色的学校精神理念体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成才模式,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积极健康地发展,首先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精神建设:

3.1.1学生培养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对学生技能创新活动的投入,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独立自强、立志成才。

3.1.2师资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创新思路,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如召开教研座谈会、开展课题研究,加强教研室的科研能力;举办教职工文体活动竞赛、评比,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活动等。

3.1.3要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群团组织在学校与广大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加强对群团组织的管理和积极引导,让各项群体活动和谐有序地开展,使之成为学生展示才华、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为校园文化增加生机与活力。

3.2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

完善的规范制度,可以促进学校日常学习、教育等工作的有序开展,维护学校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协调学校内部的管理工作,有利于平衡校企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社会化长远发展:

3.2.1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在教育管理、教学研究和后勤服务等方面,一方面,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与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并认真贯彻落实,以加强校园管理,维护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另一方面,注重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创新改革,积极引入和推行先进的管理体制、模式,打造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3.2.2加强法制教育建设:针对技工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法律观念较淡薄、纪律较散漫等问题,学校应加大对依法治校、依制度管理、照章办事的推行力度和监督。同时,可利用节假日、特殊纪念日等课余时问,开展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后进生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这样,既能将德育思想工作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培养其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2.3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培养模式。学校应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注意结合各专业的特点,通过组织开展如学科技能竞赛、校际学科技能学习经验交流、寒暑假勤工俭学、优秀毕业生报告座谈会、毕业生实习就业“双选”会等形式多样化的实习训练活动,树立学习典型,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材奠定扎实的基础。

3.3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建设

为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积极性,也为了让他们及时了解校园文化的建设情况,可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媒体手段,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和取得成果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3.3.1建立技校特色文化,打造名校品牌:首先,对教职工或学生开展入职、入学教育,树立品牌意识,塑造遵纪爱校、诚信团结的校风,为人师表的师德师风和治学严谨的良好学风;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教工、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倡导和推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再次,重视学校特色文体项目与品牌专业学科的打造,积极支持职工和学生参与各类文体艺术、实践技能操作等社团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和利用他们在对外宣传中为学校品牌效应所带来的特殊推广作用。

3.3.2进一步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重视视觉形象设计,对校服、工作服、师生的标志牌、宣传海报等进行规划和设计,塑造学校整体形象,加深社会外界对学校的认同感。

其次,对校园内现有的传统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如利用校刊、校报、宣传布告栏、黑板报、学习园地等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最新动态,及时报道和表彰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展示学校的优秀形象。

再次,建设好校园广播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网络,充分发掘现代信息网络传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建设传统与现代宣传媒体多位一体的校园文化交流平台。

4.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展望

校园文化的设计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广阔的校园为活动空间,以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和校园精神为特征,是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是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所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不仅具有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及作用,而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作用

(一)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职业技术院校为载体,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涵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学校的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的价值观、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学校的文化品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校著名的人、事、物、声、图等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象征;学校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要素构成。

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化”特点,使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融人了更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等因素,具有自身的特征。

1.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地方性及企业化的特征。从文化的传承性来看,职业技术院校历史的、传统的校园文化积淀不够,但作为新兴的教育力量,正处在积极吸纳各种优秀文化的阶段,从这点来说,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另外,从文化的规范性来看,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虽然还不够完善,但与实践贴近,先导性与地方性较强。同时,由于职业教育要求专业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学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习惯,因此,师生的行为或多或少带有企业化特点,使校园文化具有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特点。

2.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创新性、服务性、实用性及多样性的特征。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与本科院校相比,学术性相对较弱,但在教学、技术及服务领域更具有超前性、创新性及服务性;职业技术院校推行的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学校的教与学和企业的技术更新、管理更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专业及课程设置都以就业市场或行业需要为导向,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实用性。因此,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呈现出“实用”的基调。

(二)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及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特色学校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其应有的教化、导向、凝聚、辐射等功能外,对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社会服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更关系着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民主化、科学化的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师生合作,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实施思路

(一)目前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已有20年的历史,但不少职业技术院校成立和建设的时间不长,发展的历史较短。相对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扩建,其校园文化建设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们认识不明确。对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定位认识不明确,对其内涵的认识过于肤浅的结果导致将职业院校办成“本科院校学科型”或“本科学院的大专的压缩饼干”型,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偏离了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导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内涵,精神文化建设缺少特色;一些教育管理者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方法,片面强,调其控制功能、物质功能及激励功能,没有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因而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全面发挥。

2.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行动方案及步骤。当前,对新组建的或新升格的职业技术院校,在教学、科研、行政、政治思想、学生管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在这方面并没有给予充分重视,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行动方案及步骤,校园文化建设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作用。

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者依据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办学指导思想对社会文化的评价、选择、认可和吸收的过程,并给予社会文化以自我个性的呈现,从而使构成这种群体性文化的个体在语言、行为、创造性等方面显现出认同性趋向。为此,当务之急是职业技术院校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自我,找准定位,合理规划,建构富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理念作为学院发展的向导,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总目标上来,团结协作,实现学院的发展目标。

(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实施的思路

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应根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决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展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

2.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性规划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关键。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战略性规划是指站在学院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学院的长期发展目标,对校园文化进行总体的规划,系统的设计,严密的组织实施,从而促进校园文化与学院目标的协调发展。为此,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环境发展的需要。要对学院进行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分析,明确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和任务,建设与学院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进而推动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二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结构建设要有机结合,明确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涉及整个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学生活动等方方面面,要协调规划,而不能把校园文化独立分离出来建设或认为只是某个部门的事情。

3,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力所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符合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特别是要建立符合高校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育人模式;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增智强技”为主导的办学思想,教育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手段、考试考核、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诸方面都要体现技术教育的特点;按照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技术人员有不同要求的原则,以各个专业为基点,加强专业素质养成教育,建设特色“专业文化”。总之,通过科技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效融合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渗透,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性,着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4.优化师资结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根本保证。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学校群体共同创造和形成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教师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职业技术院校教师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教师和技师的双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说,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构建职业技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根本保证。

5.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构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贴近学院实际,立足培养目标,彰显办学特色,突出育人功能,从加快提升物质文化建设、规范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突出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人手,努力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第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前提和外在标志。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打好物质文化这一“基石”,要努力做到:一既要注重自然景观的建设,更要注重文化景观的建设;二要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在物质层面上处处突出“职业”的特点。校园景观设计的总体方向应以增强职业特色氛围为主,以增强人文艺术氛围和加强绿化环保为辅的宗旨建设校园环境。在校园格局上体现“校厂不分”的空间布置,加强实习实训场地的建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置身于职业环境中,从而加深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技能要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造能力。

第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职业技术院校校园制度文化是制度纪律、校训校规、规章制度、奖励惩罚等校园内一切制度形态的总和,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建设好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制度文化,等于搭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为此,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把具体规定与精神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融为一体。职业技术院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学校管理制度既要体现以人为本,又要突出情法并重,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增强细节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要加强学院对外办学制度的建设,保证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2)加强民主机制建设。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进行重大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师生员工的意见,增强学校决策过程中的“透明度”,使制定的规章制度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3)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规范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推广学院文化品牌,展示学院风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打造经典文化品牌;突出部门形象文化建设,集成促进学院的文化建设。

第三,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包括办学理念、学校传统、校风、校训、人际关系等校园内所有精神形态的东西。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1)加强“”建设,即校风、作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而校风最集中体现在教风和学风上。只有在广大教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的工作作风和为人师表、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要以严谨的教风和优良的学风促进“积极向上、勇于开拓、重视实践、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校风的形成。(2)加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还有助于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3)精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活动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性格塑造和职业道德教育。如通过就业讲座、职业设计、成功人士经验谈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树立工作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使学生熟悉专业、热爱专业,树立职业归属感与职业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增强服务意识,倡导诚实守信。通过请一些专家不定期讲座,培养骨干等形式,提高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效沟通,保证校园文化“源活水清”。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设营造的过程。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要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按照“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定期更新”的原则来进行,要遵循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为实现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的设计范文5

【关键词】校园文化;信息技术;建设

1网络技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高校校园文化本身具有陶冶、规范以及激励等功能。陶冶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从本质上是文化传递的一种活动,但其真正的魅力是对整个文化价值的理解,从而获得对于人生观的全面体验以及人文素养的全面领悟,从而做到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提升高校学生自身的精神和价值观念。规范功能主要是指,高校校园文化中有关制度的制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进而达到高校校风建设工作目标。激励功能则是,高校通过采取更为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并吸引众多高校学生参与进来,进而达到校园文化宣传的目的,但是从网络技术方面来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1.1校园网络建造不完善

建造校园文化的前提是,硬件设施完善。校园网络可以覆盖整个校园范围。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因为发展起步较晚,时间短。所以校园网络覆盖不是十分完善。一些硬件设备陈旧破损。这种情况下,难以建造校园文化。

1.2目前高校的网络,缺乏高效的高质量的交互平台

很多高校缺乏真正的校园交互平台。即便有的也是作用不够完善。要达到符合现代通讯设备要求,符合新一代学生使用习惯的就更是聊聊无几了。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因为建设校园文化,要实现通讯与交互,那么就要通过终端通讯设备来完成。例如手机。这个在高校内,平台与学生的、教师的手机通讯端建立关联的还很少。另外,校园文化有很大一部分功能是为了学生所服务的。而现代的改制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他们的生活习惯直接决定了校园文化被应用的频率。所以这些在建设校园文化中,都是很重要的。是需要考虑的。在没有的前提下,就需要打造这样的交互平台。选取平台产品应该注重通讯端合理、后期维护费用低、平台产品相对成熟的特性。

2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设计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势必会是信息化的先驱者,是推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力量,“信息化校园”更是整个信息化时代的重要部分。当前,众多的多媒体、计算机设备进入高校校园中来,国际互联网也向校园人敞开,让信息技术融入到高校校园学生生活的多个方面,让学生不管是在日常的学生生活、交往互动以及购物出行中都离不开网络,校园人也开始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数字化生存,并对当下信息化的冲击给出了回应,这一回应更是构成整个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构建校园文化,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校园的智能化管理。物联网具有智能识别与处理的能力,它将云计算与各种智能技术结合起来,通过传感器获得大量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存储、加工和处理,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来满足不同用户对象的需求。从建设内容上划分整个系统从逻辑上分为三层次: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和应用层。(1)教室配置管理就是通过信息化技术获得关于教室使用状态的所有信息。系统可以分析用户需要得到的教室信息(例如:教室的使用状态、上课情况、上课内容、授课人等),借助PC终端查询所有教室的实时使用情况,以及其他所需信息和服务。同时提供系统接口,通过端口与其他系统(例如:排课系统、考试系统)衔接,为学校后勤管理提供统一平台。(2)信息化标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用以支撑教育资源共享,保证各种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互操作能力。校园文化建设中由于编码对象复杂,单一的一个编码方法无法支持整个校园的运行。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编码标准体系,研究针对不同应用的最为科学的编码方案。(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建设共享数据库平台,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安全高效、统一共享的数据中心;规范信息从采集、处理、交换到综合利用的全过程,逐渐形成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机制,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信息利用、分析决策提供支持。

3结束语

校园文化是高校学生成长的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屡遭重创的背景下,人类精神文化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文化贫嘴化,价值空洞化以及精神低俗化。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各类矛盾和问题都影响着高校师生,因此需要高校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当前信息化语境下,也需要做到激浊扬清,丰富现阶段我国高校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娄坤,李星,廖女男.论信息化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建构[J].西北医学教育,2010(04):713-714+742.

[2]孙文杰.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构建[J].学习与实践,2013(01):135-140.

校园文化的设计范文6

关键词:融媒体 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

中图分类号:G206; 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10-01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把思政工作贯穿全程,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立德树人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最根本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潜性作用不言而喻。

融媒体是充分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统整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1]它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是校园建设的无形资产,与学校的办学质量连接在一起的,是学校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之一。

二、校园文化的特点

校园文化建设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2]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微信平台及其优势及使用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基础平台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发表文字、图片、语音。 [3]主要面向名人、政府、媒体、企业等机构推出的合作推广业务。

为了解学校学生微信的使用,笔者对所在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随机访问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9份。每周的手机上网频率显示,86%的大学生基本每天使用微信,对微信使用有一定的依赖,50%学生每天浏览微信的时间不少于4小时。

以作者所在学院为例,校园文化建设中建立和使用雷锋热线微信平台,通过平台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宣传,倡导正能量,主要栏目有校园资讯、事务公告、雷锋在线、听读、社会公益等,该平台被咸阳市授予咸阳市优秀服务平台,报纸进行相关报道。从2014年开始,“雷锋热线”公益平台成为长期开展各种公益服务活动的公众平台。目前,志愿者人数达到近千人。通过活动的推出,公益活动的开展,自媒体的听读等内容,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在学院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四、使用效果测评及存在的问题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雷锋热线平台为载体,以群众教育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营造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微信平台推广和关注人群中学生居多,教师和社会人员较少,尤其是教师,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微信平台教师群体的反馈和作用返回比较弱。雷锋热线学生关注1000多人,教师关注20人,这和平台的推广有关,和教师的重视程度必然相关,我们的老师都不关注我们的媒体,谁来关注。

(2)微信平台的更新及内容设计,缺乏有力的学生资源。作为学生媒体,愿意参与的学生少,能够独掌一面的更是少之又少。

(3)平台内容的把握需要有一定技术和新思想素养的老师,由于重视不够,这部分工作奉献性质比较多,也比较费事、费力,既要学生喜欢,也要保持立场,活泼而又严谨,是需要斟酌和费心的事。

总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普遍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设计和管理。校园文化建设要有引领,置身校园能够体验到文化的氛围。新媒体平台就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是整体工程的一部分,充分利用新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领域。继续加强新媒体文化建设,发挥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沈毅,姜焰凌.依托新媒体资源建设和谐校园文化[J].学园(教育科研),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