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研究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的研究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的研究方法

化学的研究方法范文1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201-05

实验是化学这一学科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明确规定了化学学科的课程标准,即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的过程。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可贵品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如何充分发挥实验作为教学载体的优点问题,笔者提供以下几点对策。

一、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引导实验探究学习

发现问题是探究的最初动机,但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动机[1]。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把晦涩难懂的新知识和以往的旧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使得学生的知识框架具有稳定性和连贯性,同时,学生对新知识也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把握。如在讲解CO2这一气体时,可以联系氧气的特征和实验制取过程。此外,教师还应当把化学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以致用。又如在进行空气中的气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大家都知道空气中CO2的含量占总气体体积的0.03%,那么这个数值会改变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改变?又如,在教学“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实验中,教师可以发问:CaCO3与HCL的化学反应产生的CO2会使石灰水变浑浊,那么生活中常见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吗?有什么妙招可以去除水垢吗?在小组探究交流后,学生们的答案会是丰富多彩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会进一步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更上一层楼。

教师还应当结合教学实际,不断革新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学的枷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或课本。在质疑中引导学生大胆推测尝试并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对实验结果学生交流经验感想,最后教师作出总结并肯定实验中的闪光点,指出实验中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会使得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浓厚,为学生形成科学的求知态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首先,教材是不可或缺的根源,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验挖掘教材,让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探寻新的知识领域。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锐意探索的求知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因材施教,适当表扬在实验中有创新想法的学生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实验的路径,引导学生探寻更深层次的知识[2]。如针对教学中“CO2的制取”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进一步的动手实验:(1)你认为CO2的装置设备可以用来制取哪些气体?试着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实验关键的步骤是什么?(3)在实验室如果没有石灰石,我们该用什么代替,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4)对于制取CO2,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

最后,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减少演示实验的时间,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和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在“溶液的导电性”这一实验中,教师可以这样安排教学活动:首先,给每个小组分发相应的仪器和药品。其次,教师在讲解相应的注意事项后让各个小组拟定各自的实验方案。第三,让各个小组按照拟定的方案操作实验,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第四,各个小组共同讨论交流实验成果,教师进行最后总结,对于疑难问题可让学生进一步实验操作,探究出答案。

三、注重氛围的营造,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实验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要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这对于教学过程将会是一种质上的改变。实验探究就是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模式[3]。此外,实验探究还应当注重化学知识的整体性,把各个分散的知识点有机融为一体,成为知识链条。

当然,探究氛围的营造对实验探究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保证探究实验的效果。如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可以实行以下实验步骤。(1)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首先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燃烧是很常见的,那么你认为燃烧的条件有哪些呢?(2)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猜想,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认为要有能够燃烧的物体。第二类:认为要达到一定温度才能燃烧。第三类:认为要有足够的氧气。教师这时可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是否必须具备以上三个要素,是否还有其他必备条件。(3)让学生分小组解决问题,教师应当在旁指导。(4)小组相互讨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交流心得,相互指出纰漏和不足的地方,教师最后总结:燃烧的条件必须具备可燃物、空气或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4]。教师还应当利用学校的资源,如图书馆、多媒体等,确保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

化学的研究方法范文2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67-02

在现今的大学教学过程中,学校很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1]为出发点,设计出适合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实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绵阳师范学院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经过多次的实践教学及取得的成绩评析,我们设置了一套具体的改革操作方案,如下:

1.在实验课堂上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思想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中,由老师担任整个实验的原理、步骤等实验内容的指导者,实验开始之前老师就将所有的关于该实验的原理、目的、步骤、注意事项等全部讲给学生,而学生也就只将听讲的重心放在该实验的步骤上,而且很多学校定制的实验教材将实验的原理、步骤等非常详细地进行了叙述,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必然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对教师和教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实验前不预习,即使“预习”也不思考,实验时按部就“搬”,实验后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不思考、不讨论这些不良现象[2],最终导致他们并不能理解整个实验的核心和思想,也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何谈创新与个人发展。对于这种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解决办法:

(1)改变实验教材的编写,锻炼学生自主能力。

我们的分析化学实验教材除了一些练习基本操作之外的实验,都只给出实验题目,然后在实验之前组织学生分组自行查找资料和商讨,来了解该实验的实验原理、目的,实验中所需的试剂、器材,制订好实验实施细则以及该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后我们应该思考什么,然后每一组的商定结果都写成报告交予老师审核,若老师认为该方案可行,该组成员就应在实验前一天将实验所用试剂和器材备好,并记录实验仪器规格和试剂级别,以备实验所用,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

(2)提供上台讲课机会,让学生更专心地投入。

前期工作准备好后还应让每一个学生都上台当一次“老师”,老师在旁边进行指导,从而锻炼学生的讲解操作能力,还能更有效地纠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操作,老师也可从学生的操作或某些疑问中有新的心得,体现教学相长。

(3)实验中老师提问,实验后组织讨论。

老师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还可以将这种问答计入平时成绩中,让学生对实验前的预习更有积极性,同时将所学知识记得更牢固。实验结束之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将实验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以达到问题及时解决的效果,锻炼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也能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2.加强学生基本操作的训练

现今的化学专业本科大学生应聘工作时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企业在聘请人才时往往会要求受聘人员进行一定相关专业知识的基本操作,而且这些操作是在校时的一些非常基本的操作,但是很多学生都做不好,有的甚至不会做。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就应该更加加强学生基本操作的训练,具体的方法为:在平时的实验课中老师应该向学生演示实验操作,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演示实验中重要操作,在学生自行练习时老师还应不停地查看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手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另外,我们在期末考核分析实验时应该设置理论和操作两大模块,理论考试是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所做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在理论考试中我们还可以加入平日老师让学生注意的一些细微操作;操作考试就是对学生的操作手法的考验,考试时老师看学生是否注意那些细节而考虑是否给分,这样既可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习惯,又可使学生将基本操作牢记于心。

3.分析实验中的分析样品多样化

现在大学中的学生分析实验大多为无机样品的分析,有机样品所占比例很小,导致有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摸不着头脑。因为很多学生会在环境监测部门、自来水厂、食品检测部门工作,而这些单位有很多分析工作需要检测的是有机物质[3]。因此我们在学生实验中制订了一些有机样品的分析,如食用油的测定等,学生在平时的操作中了解了这类样品的分析,在如今的多变的社会

环境中才能更好地立足。

4.增加仪器分析在分析实验中的分量

大学就是一个给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现今社会发展很快,分析工作中所用到的仪器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增多、不断更新,因此我们现在就应该加强学生的仪器分析能力,让学生使用仪器多多对我们生活中的物质进行分析检验,掌握技术,以免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受到影响。仪器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从事创新活动或探索新知的信心,为将来学生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4][5]。

5.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科研

在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得到训练之后,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为那些对分析化学实验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练习与学习环境。在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科研实验室参观,感受科研实验气氛,实验操作技能好的学生还可以跟随导师进实验室做各类科研实验,掌握查阅文献资料、从事科学研究及撰写科研论文的基本方法,锻炼实验技能,更加增强综合实验能力,并为以后的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6.现代技术与实验教学的合理嵌套

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为了与社会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相适应,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举足轻重,可是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将其应用于我们的实验教学中。在我看来,首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弥补实验教学中有些大型仪器操作不便的缺点,比如质谱仪等精密贵重仪器,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多媒体见识这样的仪器,并了解仪器的使用原理和作用,这样不仅为教学添了些趣味,还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仪器操作方法,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工作便不会摸不着头脑,而且,模拟教学可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此外,在实验室的教学与管理上,我们也可以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很多大学生依然有很多不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比如不规范操作和浪费实验用品等,而老师不可能随时看着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利用遥控系统,老师及时观察并纠正学生的错误习惯;在实验操作考试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它,这样学生不会因为老师看着他而感到紧张,也可以为老师减少负担。

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工作,以上方案只是我们对于分析化学实验改革踏出的第一步,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改进。

参考文献:

[1]张苏琳.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分析[J].山西教育,2003,(5):37―38.

[2]曾琦斐.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索[J].中医药导报,2006,12(1):86―87.

化学的研究方法范文3

关键词:化学教学;方法教育;内容;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05

一、方法教育的内容

1. 学习与研究化学的一般方法

遵循化学规律,使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问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般方法。初中化学常用到的这类方法有:“组成、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又决定其存在、用途和鉴别方法”的规律,这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气体的水溶性和密度决定收集方法”的规律,这是实验室选择制取气体装置的一般方法等等。

2. 实验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学会通过实验来学习和研究化学,是方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初中学生应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包括常用药品及仪器的使用技能、基本的操作技能等,能根据给出的实验步骤,独立地完成一项实验,如实、准确、完整地记录实验现象,能对现象进行简单的处理和思维加工,并进而推断出结论,撰写出实验报告;要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具备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即能够先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找出实验依据的原理,再根据原理设计出实验方案,选择需用的仪器、药品及装置,列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3. 观察方法

化学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掌握下列观察方法和技巧:(1)能按一定程序进行系统观察,对于化学反应能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程序观察;对实验装置能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为例,先从整体到部分:从左到右由发生和收集装置两部分组成,再从部分到整体:每一部分从下到上由什么仪器组成,如何连接在一起。(2)能通过对比观察、重点观察和重复观察来突出观察目的,强化观察效果。对现象变化不很明显、区分度差的观察对象,如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的颜色变化,通入澄清石灰水出现的浑浊现象等,能通过对比观察,获取清晰的效果;对有些实验,能根据实验目的进行有选择的重点观察,如对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能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反应前后天平的平衡变化上。

二、实施方法教育的几条途径

1.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功能。实验教学是实施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思维方法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搞好这三方面的教育。要通过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与记录的方法,逐步领会解决初中各类问题所依据的原理、各种实验所需要的实验条件等,要通过实验习题教学和指导学生做家庭小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要加强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广泛的观察兴趣、合理的观察习惯,使其逐步掌握各种观察方法和技巧;要培养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维的良好习惯,注重实验、观察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做到实验、观察、思维三者的有机结合。

2. 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并运用规律,指导他们记忆的方法

化学中有许多重要的规律,可为人们研究各类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考程序和思维模式,遵循这些规律去学习和研究化学,可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如有机物中都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氢元素在燃烧时会生成水,氧元素在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有机物燃烧的生成物都有二氧化碳和水,这样甲烷、乙醇、甲醇的燃烧产物轻而易举就记住了。因此教学中,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与总结规律,初中化学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认识前面所述的两条重要规律外,还要特别注意在习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各类典型习题的解题规律;如等质量的金属在过量稀酸中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可以通过总结规律得出公式。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规律去研究与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与研究问题时,有章可循、有章会循。

精炼的总结,便于学生记忆。在化学教学中,对概念和实验进行精炼的总结,便于记忆,利于理解,譬如,在讲催化剂的定义,对它总结为“一改变,二不变”即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又如在讲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总结为“三不变,二变”。化学实验也需要精练的总结,在电解水的实验结论中,笔者总结为“氢二氧一,氢负氧正”,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学生不易记忆,于是笔者把每一步抽取一个字,连成一句话“插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3. 重视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同时提高学生注意力,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赋予学生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是今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于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化学教师来说,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媒体应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集于一身,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下去接受知识,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重视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密切联系实际,让知识回归于生活,让知识运用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在学习了分子的特点后,教师就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装汽油的瓶塞为什么在塞紧?湿衣服在太阳下为什么容易干?”学习了CO2的性质,就知道了“人工降雨、舞台烟雾、温室效应”。通过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化学的研究方法范文4

【关键词】任务分析;同化策略;联想策略;类比?策略?;边讲边做

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本册教材中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主要存在“概念多,理解难;公式多,计算难;操作多,实验难”的三大障碍。如何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作了些尝试。

1 任务分析

1.1 单元地位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建立;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量,阿佛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关系;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以及气体摩尔体积、气体体积、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以及相关计算和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将化学基本概念作为基础,并于实验紧密相连,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突出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1.2 课程标准

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②初步学溶液配制的实验技能。③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④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⑤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1.3 知识价值

本单元的知识价值首先体现在为学生提供了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 应用多种策略,突破“理解难”障碍

2.1同化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著名的“同化理论”创始人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根据此进行教学。例《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中最重要的、最难理解的概念——物质的量的教学,本节开头可以用“曹冲称象”为例,为建构如何记数微观粒子做铺垫。通过实例提出问题,如何去“数”微观粒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运用集合的思想去解决问题,继而引出用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集合标准,再定义物理量“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2 类比策略

类比就是在两类不同的事物或者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方法的逻辑过程特点是从特殊到特殊,即把两个特殊事物进行类比;从思维方式的类型上说,是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3 注重技法指导,实破“计算难”障碍

构建计算关系网络

网络结构法其特点是以图示意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学习。现代心理学实验证明:在一般情况下,只依靠听觉,人们可以记住接收信息的15%左右,只依靠视觉看图象,人们可以记住大约25%的信息。假使两者结合起来。边听边看边思考,那么就能够记住接收信息的65%。这说明网络结构法与讲述法相结合,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容量。

4 运用边讲边做,突破“实验难”障碍

化学的研究方法范文5

【关键词】教学改革;物理化学;实验

1 物理化学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物理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大量问题,申请人曾经针对学生做过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吃惊,约有60%的学生认为大多数物理化学实验“没有任何实际价值”、“把简单的实验弄得很复杂”或者“没新意,不感兴趣”。通过相互沟通,申请人发现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内容过于陈旧,且缺乏实际应用价值。以其中电导滴定实验为例,实验内容没有把电导滴定的优势及意义充分体现出来:1)对于简单的酸碱中和滴定,完全可以用指示剂法完成,不仅快速准确,而且能够快速计算出结果,可是电导法则需要统计数据并用电脑绘图后,才能计算出结果,相对繁琐。2)如果被滴定的溶液是有颜色的或有浑浊的,则可以使用电位滴定法完成,相对电导也很简单。因此,学生们普遍认为以“酸碱电导滴定”作为电导滴定实验的主要内容“舍近求远”、“劳而无功”、“大材小用”。作为一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作者对于学生的这种看法非常担忧,因为“没有实用性”的课程,不仅不会让学生对实验课产生兴趣,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些都属于课程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不利。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实验内容与当前的科学前沿“脱节”导致的。因此,对于陈旧的实验内容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2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应用于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这种教育方法,并非是通过政策法规将教学与科研硬性粘连在一起(这只会适得其反),而是必须建立在教育者较高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的基础上、并充分发挥教育者自身综合素质,自主的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的、良性的融合在一起。只有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可使大学化学的教育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实验方法,增加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所以,我们拟根据当前比较新颖且实用的技术,设计若干适合本科生操作的实验内容,添加到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1)充分调研国内外物理化学前沿领域的相关研究,结合物理化学理论课中涉及的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知识点,针对性的设计或改进物理化学实验内容,使其具备新颖性和实用性,同时兼顾本校物理化学实验室的实验条件等。2)根据所设计的实验内容,选择合适的试剂、并针对性的设计新颖合理的实验装置。同时充分考量试剂的毒性和仪器的危险性,兼顾实验室、教师、学生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等。3)根据实验内容、试剂及实验装置,确定合理的实验流程。同时充分考虑实验流程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兼顾本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自1991年Decher重新提出层层组装技术(Layer-by-layer)以来,该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的、便捷的组装多层膜的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齐伟等人[1]充分利用了自身学院的教学条件,将这种技术引入到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循环伏安法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研究方法,胡万群等人[2]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制作电极,并用于测量一些喜闻乐见的实际样品(包括湖水、雪碧、芬达、可口可乐等),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作者和合作者们在基于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本科生的基本素质,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设计了一个“沉淀电导滴定法测定BaCl2・2H2O中钡离子的含量”的实验[3],并在《应用化学综合实验》课程中面向本科生开放;将便携式投影仪用于本科实验教学[4];将电子目镜和普通生物显微镜组装,用于观察和研究磁性微粒在外磁场作用下靶向移动的速率[5]。

3 改革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可以为物理化学实验设计或改进新颖、实用的实验内容,既紧跟当前国内外科学前沿领域、又结合物理化学理论课中涉及的知识要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充实与完善。因为教科书中的内容原本就是前人当时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总结,科学技术以其为基础不断进步和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更新颖、更有效、更精确的成果被展现出来,需要教师能够适时的将其编入教科书中,为学生证明文明的进步、诠释科学的真谛,功在千秋,如傅献彩等将2002年最新的科研成果[6]编入到《物理化学(第五版)》教材中。第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展现当今科学发展的最前沿领域,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这对培养新世纪创新性人才是极为重要的。第三,实现青年教师的自我培养。当代大学中的青年教师队伍壮大,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一般为理学博士或在读博士,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和高昂的教学热情,非常适合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和他们研究相关的成果在课堂中展现出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增加了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信心,提升教学水平,快速的实现从单一的科研型人才向教学科研型人才转变的过程[7]。

4 结论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对物理化学实验的内容进行改革或改进,旨在教授学生实验原理和实验技能的同时增进学生对当前国内外科研领域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兼顾了学校、实验室和教师的现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齐伟,朱永和.明胶和氢氧化铁胶体在玻璃基底上的层层组装:介绍一个综合性设计实验[J].大学化学,2012,27:65-67.

[2]胡万群,张汉昌,邵伟.pH 传感器的制作及应用:介绍一个开放设计实验[J].大学化学,2012,27:62-64.

[3]王林,李晓舟.沉淀电导滴定法测定BaCl2・2H2O中钡离子的含量[J].首都教育学报,2012,11,116.

[4]李晓舟,王林.“便携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及在化学实验课中的应用[J].首都教育学报,2012,10,102.

[5]李晓舟,王林,廖仁梅.光学显微镜表征磁性微粒靶向移动的可视化教学研究[J].科技视界,2012,5:21-22.

化学的研究方法范文6

一、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探究性实验也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它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简约性原则。(6)安全性原则。(7)趣味性原则。(8)可行性原则。以上各原则是渗透在整个探究性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我们可以在设计的时候不断地修正,使我们的设计方案达到最佳效果。

二、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探究性实验的基本内容是:课题、假设、设计实验、预期、完成实验、观察并记录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针对这些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探索,总结了一些基本的方法。

(一)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探究性实验课题

我们的教材是化学知识的集合体,多数教材中的实验是验证性的实验,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比较不利,因此,需要教师进行研究改进,把能够改成探究性的实验进行改进,或者自己设计新的探究性的实验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阶段的重难点内容,抽象且枯燥,实验多为验证性的实验。因此,《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实验就需要教师进行改进,力求充分利用好化学实验,使学生参与进来,用探究性的实验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四节讲解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时候,书本上是直接给出反应原理和实验步骤。虽然是定量实验,我们也可以增加其探究性,可以先给出测定NaOH溶液浓度的多种方案,如用滴定管实验、烧杯实验、试管实验,然后让学生讨论各种方案的准确性、可行性、最终确定实验方案。

(二)积极总结经验,建立一套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套路”

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不是说什么都要从头开始,什么都要从四面八方思考,这样的话效率很低,而且可能会偏离教材的主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懂得思考、探究、创新,也要懂得积累经验,优秀的经验会让我们事半功倍。经过一轮高中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一些常用的“套路”。

1.加强对实验仪器的探究设计

把基本实验仪器进行组装、改进、优化,这是培养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比如,讲解启普发生器时,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原理,并总结其优缺点,等学生掌握理解后,就可以开始让学生探究:如何用实验室的其他仪器组装成类似启普发生器原理的装置?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基本仪器,然后让学生组装。

让学生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是探究性实验设计的重点内容,教师应设计更多的这种类型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不断尝试,以提高运用的能力。

2.丰富对实验原理的探究设计

对实验原理的探究很多样化,为了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运用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进一步丰富对实验原理的探究设计。例如,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3节中,在探究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书本的确是设计了探究性的实验,但是书上的探究实验都是针对一个因素的单独对比探究,然后分别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独立的结论,这就为学生减轻了探究的难度。如果我们能够在该实验探究完后,将三个因素综合起来,设计新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那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3.重视对实验异常现象的探究设计

对于化学实验,经常因为药品不纯,反应条件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当出现这种状况时,要及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找出原因,还可以让学生思考是否有改进的方法,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3节,做铜锌原电池演示实验时,以锌和铜为电极,稀硫酸为电解液进行实验,理想的现象是铜电极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锌电极没有。但是实际演示会遇到的情况是:两电极都有气泡产生,甚至有的出现锌极产生的气泡远多于铜极。这时就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锌极也有气泡产生?进而分析出是因为锌中含有碳等杂质,锌本身和杂质形成许多微小的原电池,所以有气泡冒出,从而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认识,也增强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

4.扩展对生活应用实验的探究设计

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实验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清楚所学的知识能用来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对化学的本质和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现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时代性。比如,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3节中探究原电池反应原理时,可以在讲完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后,让学生用家里面的材料自己组一个原电池,让学生动脑、动手,提高理论运用于生活的探究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